引导案例 中国将出兵朝鲜
- 格式:pptx
- 大小:153.24 KB
- 文档页数:7
军情研究的案例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让德国刮目相看。
在德国人心目中,咱们国家是当时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强国,就连他们都没能从美国的手中讨到半点好处,而中国志愿军竟然能让美国吃了大亏。
朝鲜最终的战果让德国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议,他们不敢相信,之前一直不被他们看好,在眼里的中国竟然将美国给打败了。
此后,德国的一位军事专家专门研究了朝鲜战场上的中国志愿军,随后发现了一个让他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方。
1953年的七月,朝鲜战争彻底结束,而此时朝鲜战争最终的战果却是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一直以为是软弱无能的军队,彻底颠覆了在他们心中固有的印象,所有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国军队并不懦弱,相反还非常的强大,其中德国更是尤其惊讶,因为对于中国,德国认为这个国家不仅武器装备远远比不上其他国家军队的士兵。
他们更是没有任何的战斗力,也因此将美国赶出朝鲜的中国志愿军让德国觉得实在是不可思议。
在之后德国专家进行一番研究之后,终于发现了中国志愿军有八个让他感到震惊、不敢相信的地方。
第一个让德国专家不可思议的是,中国竟然敢在自己国家百废待兴的时候选择出兵朝鲜,其实当时在众多国家看来,中国出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算是出兵也可能只是走个过场,毕竟中国军队跟战备精良的美军军队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再加上是跟从来没有打过败仗的美军队伍对战,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中国志愿军的目标竟然会如此强劲,仅仅为了朝鲜就直接派遣了大部队前往朝鲜战场去跟美军对战,得罪美国。
第二个让德国专家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中国志愿军在获取敌军情报方面的速度战场之上,及时获取到敌军情报,可以很大程度的影响到战争的胜败与否。
正常来讲,各种武器装备都远胜于中国志愿军的美军,在获取情报方面也应该是占据绝对优势的。
然而最终真实情况却是截然相反。
初次踏入朝鲜战场的中国志愿军如此快速地获得准确情报,让德国专家感到太不可思议了。
第三个让德国专家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中国志愿军的行军速度。
中国出兵朝鲜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刘统 ——(接上期)仁川登陆后朝鲜战局的逆转与出兵的争论当时,毛泽东对朝鲜战局还是乐观的。
8月30日,高岗在报告中表示对朝鲜战局的忧虑时,毛泽东9月3日复信说:“友军作战方面,可能发生如来信所说的困难。
但估计一时尚不便改变,还须打一个时期。
到无可打了,损伤也大了,就会逐渐改取守势。
友方人员的后备力甚大(已动员报名百万以上),装备是有的,故估计可以坚持颇久的时间。
”但是他强调 :“必须以现代战争观点教育部队,切记不可轻敌,你的意见是正确的。
”9月1日,被周恩来派往朝鲜了解情况的柴军武(成文)从朝鲜前线回到北京,向中央提交了《目前朝鲜战争局势报告提纲》呈毛泽东。
《提纲》详细介绍了朝鲜人民军各阶段作战的经过、部队情况,重点介绍8月中旬以来“主要特点是敌人在洛东江沿岸开始形成了相持状态。
这时期的敌人除用大力阻止人民军的前进外,并积极布置反攻。
拟组成陆战师,估计可能在仁川、元山或其他地区登陆。
英海军陆战队占领月尾岛、德积岛,为登陆进行准备。
据友方估计,目前美军反攻尚不可能。
因没有较大兵力,在港口登陆是有困难的”。
在《提纲》中,柴军武看到朝鲜方面对战争的估计有失误。
战争的形势正在发生转化,出现了种种不利的迹象。
如果说8月23日军委作战局关于仁川登陆的预测还没有很可靠的依据,柴军武从朝鲜回来已经把仁川登陆的可能性看得比较清楚了。
果然不出所料,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引起朝鲜战局的急剧变化。
朝鲜人民军开始全线撤退,金日成被迫向苏联呼吁援助。
但是斯大林不愿公开卷入朝鲜战争,他求助于毛泽东。
1950年10月1日,正当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与首都群众举行国庆庆典时,一封加急电报由苏联南方的索契发往北京,斯大林要求中国出兵援朝。
中共中央连夜开会,研究朝鲜局势和我方对策。
2日凌晨2时,毛泽东给高岗、邓华发出急电:“一、请高岗同志接电后即行动身来京开会;二、请邓华同志令边防军提前结束准备工作,随时待命出动,按原定计划与新的敌人作战。
朝鲜战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朝鲜战争原因,以及与当时的国际背景之间的关系。
中国出兵朝鲜的目的与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
朝鲜战争对中美关系及世界局势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朝鲜战争背景、经过、影响等基本史实,学习如何思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借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从朝鲜战争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树立和平意识二、授课课时1课时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朝鲜战争原因及影响;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难点: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及与当时国际背景下的关系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朝鲜战争我们并不陌生,必修一我们已经学过——中国的抗美援朝。
(回忆抗美援朝)中国为了国家的安全对朝鲜进行援助,出兵几十万人,许多烈士献出自己的生命。
(回忆英雄人物的名字)有邱少云、黄继光、罗盛教、毛岸英等;但是那时我们是从中国的角度来了解,今天我们将从朝鲜半岛的角度来学习。
那么朝鲜战争是如何爆发的呢?其对当时的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学习朝鲜战争。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1、二战后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形成南北两个占领区(美苏势力范围的划分)引导学生联系第四单元的知识来理解南北两个占领区的出现实质是势力范围划分的结果。
同时也是一种大国强权的表现。
2、1948年朝鲜半岛出现两个对立政权。
引导学生掌握两个对立政权建立的史实;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对立政权的出现,进一步激化半岛内部的矛盾,为之后爆发的内战作好辅垫。
3、朝鲜内战爆发。
引导学生掌握内战爆发的时间;并引导学生探究:从朝鲜内战爆发来看,其主要原因什么?(学生思考)(参考)朝鲜内战当时苏联与美国在欧亚大陆划分势力范围的产物。
二次大战结束时,美国的综合国力远比苏联占优势,这也是当时苏联在战略上取得既得利益的前提下采取守势的重要原因。
对朝鲜进行武装干涉,既可维护和扩大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又可借机在全球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保卫和封锁。
(完整)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优秀案例每一个初一的新生,对各学科的第一堂课都是充满憧憬和激情的,然而,我觉得不是每一科的第一节课都能做到不让学生们失望的。
一旦从希望的高峰跌到失望的低谷,他们可能将永远无法再拾起对这一学科研究的欲望。
所以,我非常重视初一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
我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在他们初中生涯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上,被我征服,被信息技术征服!一、案例背景1.课程背景新课标中提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研究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技术课的前身是微机课,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这样沿用。
很多人都误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
当今世界主流的信息技术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所以说“信息技术”从定义上范畴要广得多。
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的第一堂课就要想学生阐明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只有学生们理解了这两个概念,才能明白“信息技术课”与“计算机课”的区别,他们的信息素养就得到了第一步提高。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XXX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教材的第1课是初识信息技术(主要有四个内容:1.信息与信息技术2.3.认识计算机硬件4.计算机的特点与发展)。
从课时上看1节课上完太紧了,两节又太松了。
而且有的内容又过于专业和枯燥。
所以我决定第一堂课只安排这几个知识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定义;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信息的紧张性(补充);计算机的特点与发展。
教材上计算机的硬件安排到第二堂课上用。
而且是开学的第一周,通常学生机房的系统没有安装调试好,按惯例每学期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都是在教室里上。
2.学生情况初一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后,由于生理、心理和环境、进修容量、人际关系等的改变,使初一学生存在着一定的非凡性。
第2课抗美援朝教学分析课程标准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了解抗美援朝的简单经过,掌握抗美援朝的结果,知道司令员彭德怀的英明指挥,能说出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抗美援朝背景和取得胜利的原因、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视频或歌曲,让学生感受志愿军战士豪迈的热情、坚强的决心和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深刻体会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愧为“最可爱的人”。
教学重难点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为什么要出兵。
教学过程设计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展示图片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教师:你知道这首军歌和这幅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吗?学生发言:抗美援朝。
教师: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这首战歌,在彭德怀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开始了一场伟大的保家卫国的斗争!一、保家卫国赴朝鲜教师: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中国人民志愿军再次拿起武器,奔赴朝鲜前线。
那么当时朝鲜发生了什么?学生看书回答: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
教师:当时美国的野心只在朝鲜吗?学生看书了解美国对中国的威胁,回答: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教师总结: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战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仍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妄图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所以美国不仅干涉侵略朝鲜,还不断骚扰中国边境。
朝鲜战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朝鲜战争原因,以及与当时的国际背景之间的关系。
中国出兵朝鲜的目的与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
朝鲜战争对中美关系及世界局势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朝鲜战争背景、经过、影响等基本史实,学习如何思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借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从朝鲜战争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树立和平意识二、授课课时1课时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朝鲜战争原因及影响;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难点: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及与当时国际背景下的关系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朝鲜战争我们并不陌生,必修一我们已经学过——中国的抗美援朝。
(回忆抗美援朝)中国为了国家的安全对朝鲜进行援助,出兵几十万人,许多烈士献出自己的生命。
(回忆英雄人物的名字)有邱少云、黄继光、罗盛教、毛岸英等;但是那时我们是从中国的角度来了解,今天我们将从朝鲜半岛的角度来学习。
那么朝鲜战争是如何爆发的呢?其对当时的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学习朝鲜战争。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1、二战后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形成南北两个占领区(美苏势力范围的划分)引导学生联系第四单元的知识来理解南北两个占领区的出现实质是势力范围划分的结果。
同时也是一种大国强权的表现。
2、1948年朝鲜半岛出现两个对立政权。
引导学生掌握两个对立政权建立的史实;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对立政权的出现,进一步激化半岛内部的矛盾,为之后爆发的内战作好辅垫。
3、朝鲜内战爆发。
引导学生掌握内战爆发的时间;并引导学生探究:从朝鲜内战爆发来看,其主要原因什么?(学生思考)(参考)朝鲜内战当时苏联与美国在欧亚大陆划分势力范围的产物。
二次大战结束时,美国的综合国力远比苏联占优势,这也是当时苏联在战略上取得既得利益的前提下采取守势的重要原因。
对朝鲜进行武装干涉,既可维护和扩大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又可借机在全球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保卫和封锁。
第2课最可爱的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美国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史实,讨论分析“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出兵是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2)掌握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的事迹,能生动讲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体会认同他们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和图文转换活动,提高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通过发言,加强知识的理解和交流。
(2)通过阅读课本,地图,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思考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他们身上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增强学英雄的信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难点】重点:抗美援朝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本课重点。
难点: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本课难点。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创设情景【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共同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演示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节选,背景音乐。
提问:作家魏巍以他的切身体会,告诉人们谁是“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到底是怎么回事?志愿军为什么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学习新课课件演示资料片《百年中国──抗美援朝战争》讨论:中朝两国唇齿相依,接到金日成的请求,毛泽东闭门思索三天三夜。
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不出兵可能会有哪几种结果,利弊如何?出兵可能会有哪几种结果,利弊如何?活动:同桌两人一组,对照地图,指出鸭绿江,三八线,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进攻方向,讲述抗美援朝经过。
讨论: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国人怎么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2、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课件演示邱少云、黄继光的图片,电影《英雄儿女》片段活动:英雄赞歌①说说最可爱的人,生动讲述你所了解的英雄故事。
②探讨志愿军身上有哪些高尚的品格?为什么会被誉为“最可爱的人”?③同唱一首歌《英雄赞歌》课堂小结活动:个人分别做本课的知识结构图,前后四人一组交流完善练习:教师点拨本课易错之处。
沈志华论出兵朝鲜的主帅人选之谜内容提要:关于1950年10月中国出兵朝鲜问题,中国学界和社会上长期以来流传着一个说法,即毛泽东本来想请林彪挂帅出征,但林彪反对出兵,故称病不出,后中央决定改派彭德怀带兵赴朝作战。
关于林彪“称病不出”的说法,就目前笔者所见,没有任何文献证据,只是出自一些当事人的回忆。
有资料表明,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时,毛泽东首先想到的是交给粟裕指挥,而粟裕托病请辞。
毛泽东可能想到过要派林彪去朝鲜,但因林彪病情严重,要去苏联治病,只能改派他人。
但林彪此时已做了带兵出征的准备和安排。
中国出兵朝鲜的最初决策过程很复杂,哪里是林彪“称病不出”,彭德怀“挺身而出”那么简单?关键词:朝鲜战争入朝作战军事统帅毛泽东林彪粟裕彭德怀一在关于1950年10月中国出兵朝鲜的讨论中,中国学界和社会上长期以来流传着一个说法,即毛泽东本来想请林彪挂帅出征,但林彪反对出兵,故称病不出,后中央决定改派彭德怀带兵赴朝作战。
笔者在研究中看到一些文献,并对知情者做过采访,发现这种说法有一些说不通的地方。
这件事不仅关乎对林彪个人的历史评价问题,而且涉及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出兵朝鲜这一战略决策的形成——选择主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有必要把历史的真相尽量搞清楚。
关于林彪“称病不出”的说法,就目前笔者所见,没有任何文献证据,只是出自一些当事人的回忆①。
最早谈到这个问题的大概是1982年出版的《聂荣臻回忆录》,其中说到:“林彪是反对出兵朝鲜的。
毛泽东同志原先决定让林彪去朝鲜指挥志愿军,可他害怕,托词有病,硬是不肯去。
奇怪得很,过去我们在一起共事,还没有看到他害怕到这个程度。
”②聂荣臻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代总参谋长,他的回忆很有权威性和影响力③。
1989年10月张希在一篇文章中写到:1950年10月2日中央书记处在颐年堂开会,毛泽东主张出兵,谈到挂帅问题时,毛略显急躁地说,原定粟裕,但他有病在青岛休养。
后与常委商量,考虑让林彪去,但林彪认为中美军事力量对比悬殊,贸然出兵恐引火烧身,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