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综述(上)
- 格式:docx
- 大小:21.43 KB
- 文档页数:8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2 理论研究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发展综述麻昌港(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崇左532200)摘要:本文主要是从产业集群研究的脉络方面对集群研究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首先从经典文献出发,对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帕得莫和吉布逊的GEM模型和新产业区理论进行述评,然后就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进行总结归纳,最后对产业集聚度的衡量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评论。
关键词: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一、经典文献综述(一)迈克尔・波特的集群理论波特的钻石模型指出具有国家竞争优势的产业经常具有很高的地方化特征,形成这样的产业取决于以下六个因素:(1)生产要素;(2)需求条件;(3)相关与支持性产业;(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5)机会;(6)政府。
这六个方面构成了国家竞争优势产业的钻石系统(diamond system)。
(二)帕得莫和吉布逊的GEM模型在总结多年研究集群经验的基础上,两位加拿大学者帕得莫和吉布逊(Tim Padmore and Heney G ibson)对钻石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型———GEM模型。
GEM模型确定了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包括“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本地市场”以及“外部市场”。
他们用一个蛛网图表示,六个因素被分为3对:包括“资源”和“设施”,合称为“因素对Ⅰ”———基础(Grounddings);“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和“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合称为“因素对II”———企业(Enterprises);“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合称为“因素对III”———市场(market s);而GEM模型正是这3个“因素对”名称第一个字母的缩写。
[1](三)新产业区理论新产业区概念的来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胀以及这些国家内部很多地区陷入衰退的同时,意大利东北部的艾米利罗-罗马格纳和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硅谷等地区却出现了经济复苏的势头。
文献综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引言: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关注的是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并提供政策建议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本文将就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作综述。
一、经济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认为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少数发达地区,其他地区只能通过辐射效应获得一部分经济增长。
这个理论首次揭示了地区经济差异的产生机制,但也忽视了其他地区的发展潜力。
二、新地理经济学理论新地理经济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认为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地理环境、地区间的交通和通信成本以及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新地理经济学理论在解释区域经济差异方面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三、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理论认为,相同或相关的产业在一些地区集中发展,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这种聚集效应主要通过资源的共享、技术的提升以及规模经济的实现来实现。
产业集聚理论在解释为何一些地区发展得更快以及如何促进产业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
四、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认为,发展水平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现代化进程不均衡所导致的。
现代化进程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与发展。
现代化理论对于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提供了一种便利的分析框架。
五、孤立经济小部门理论孤立经济小部门理论认为,孤立的经济小部门在相对独立而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其发展取决于地区内部的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
这种理论对于分析地区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动力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六、区域竞争力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认为,地区经济发展取决于其在全球竞争中所占的位置和能力。
具有优势的地区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和投资,从而实现更快的发展。
区域竞争力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种方法,以提高地区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各有侧重,但都为解释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产业集群研究综述一、产业集群国内外研究现状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集聚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经济基础的区别,其在国内外的研究阶段、内容和方向各有不同。
1.1发达国家研究现状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发达国家。
国外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
其侧重点主要为集聚经济和地方制度。
1929年,韦伯(Alfred Weber)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先提出了产业集群(Cluster)。
其区位理论认为,集群的产生是自下而上的,是企业对集聚的优势认知而自发形成的,由此提出了集群形成的四因素论,引入了集聚因子的概念。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中首先提到了“产业区”这一概念,并将“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获得”的经济称为“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cs)”1。
20世纪50年代,F·帕鲁(Perroux)提出的增长极理论和前苏联学者科洛索夫斯基(Korosovski)提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式认为集群是依靠国家的投资和政策自上而下完成的,从集群经济的角度研究了产业群。
20世纪70年代,在发达国家经济普遍衰退时,长期被忽视的中小企业集聚地区的经济发展却不错。
为了改善经济困境,复兴地方工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兴起。
2意大利社会学家Banasco(1977)首先关注意大利东北部与中部地区的发展,并提出了“第三意大利”的概念。
Giacomo Becattini在将“第三意大利”与马歇尔在英国观察到的“产业区”比较研究后,认为这些产业区的发展得益于本地劳动力分工基础上实现的经济外部性,以及当地社会文化背景支持下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
Lynn Mytelk和Fulvia Farinelli把产业集群分为:非正式群、有组织群和创新群,探讨如何在传统产业中培育创新群、建立创新系统,从而使传统产业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论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地理区域内,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机构聚集在一起,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网络关系。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创新和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成为经济学、管理学和地理学等学科关注的焦点。
1.2 研究目的本章旨在介绍产业集群论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为后续章节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章产业集群理论发展2.1 早期经济地理学早期经济地理学主要关注地区发展差异及其原因。
其中,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了“工商管理”的概念,并强调了企业之间相互依赖和合作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2.2 集聚外部性理论马歇尔将企业之间相互依赖和合作称为“内部经济”,而企业集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则被称为“外部经济”。
集聚外部性理论认为,企业集聚可以促进技术创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等,从而提高整个地区的竞争力。
2.3 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强调了空间因素对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性。
其中,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并指出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创新、专业化和合作等方式获得竞争优势。
2.4 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关系和信任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资本可以促进信息流动、资源共享和合作关系建立,从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第三章产业集群形成机制3.1 供需关系供需关系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
供需匹配程度越高,企业之间相互依赖程度越大,从而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
3.2 空间因素空间因素包括地理位置、交通网络、土地资源等。
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降低交通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
3.3 制度环境制度环境包括相关部门、法律法规等。
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提供稳定的市场秩序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章产业集群发展路径4.1 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是产业集群发展的起点,企业主要通过规模扩大和低成本竞争来获得竞争优势。
总21卷 第3期兰州商学院学报Vol 121 No 132005年6月Journal of Lanzhou Commercial College June 12005产业集群理论综述3● 佘明龙(嘉兴学院经济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摘 要]产业集群在世界各国的迅速发展及其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使其成为近年来众多学科关注的热点。
本文根据产业集群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依次对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传统与现代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新产业区理论、竞争战略中的簇群理论以及区域创新环境理论等进行了追溯。
[关键词]产业集群;理论;综述[中图分类号]F06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5465(2005)032022206Su mmar i z i n g the I ndustr i a l C luster Theor i esSHE M ing 2long(Econom ic I nstitute,J iaxing College,J iaxing 314001,China )[Abstract]W ith the rap id devel 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 all ar ound the world,it makes more and more great i m portant contributi on t o the country and regi on econom ic devel opment .The industrial cluster is becom ing the hots pot of the vari ous subjects in recent years .I n this text,tracking the devel 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 theory,we cast back the industrial cluster theory of the classical and neo 2classical e 2cono m ic,traditi on and modern econom ic geography theory,ne w industrial regi on theory,cluster theory in the co mpetiti on strategy and regi on innovati on envir onment theory .[Key words]industrial cluster;theory;su mmarizati on 产业集群在世界各国的迅速发展及它对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使其成为近年来经济地理学、产业组织学、社会学、技术经济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对象。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集聚:一个综述任宛竹
【期刊名称】《现代管理科学》
【年(卷),期】2017(000)009
【摘要】我国地方政府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综述了近年来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集聚影响的研究成果,从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个渠道阐述了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集聚产生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总页数】3页(P46-48)
【作者】任宛竹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空间计量方法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实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J], 汪文姣;陈志鸿
2.基于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综述——解析《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 [J], 赵朝;周冠男
3.新经济地理学视域下城市经济集聚最优规模研究 [J], 蔡武
4.高质量发展下的财政分权与制造业集聚——一个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与实证检验 [J], 刘梦琦; 周星瑜; 潘庆涛; 刘凌宇; 张钰莹
5.中国城市经济集聚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 [J], 覃一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产业带的理论综述1.1 产业带概念与分类1.1.1 产业带的概念1.1.2 产业带与经济带的异同1.1.3 产业带的主要类型1.2 世界与中国主要产业带1.3.1世界主要产业带1.3.2世界主要产业带1.4 产业带布局与发展的理论基础1.4.1 区位论一、古典区位论(一)农业区位论(二)工业区位论二、近代区位论(一)中心地理论(二)市场区位论三、当代区位理论(一)空间扩散理论。
(二)俄林的区位理论1.4.2 空间结构理论一、空间与空间结构二、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三、空间结构理论的布局思想(一)增长极理论(二)空间生长轴理论(三)“点-轴”系统理论(四)“核心-边缘”理论(五)梯度推移理论(六)双核结构理论模式(七)网络开发模式1.4.3 产业集聚论一、产业集聚的内涵与特征二、产业集聚的演变过程三、产业集聚竞争力优势四、产业集聚的主要理论(一)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二)迈克尔·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三)前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四)新产业区理论。
1.5 产业带的形成演进1.5.1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规律与基本模式一、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二、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和制约因素三、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阶段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空间结构模式五、区域空间结构的结构效应与优化1.5.2 产业带的形成机制与空间演变一、产业带的形成机制二、产业带的空间演变过程1 产业带的理论综述产业带是产业空间布局的一种典型形式,它是在经济活动空间的过程中形成,是进行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的重要单元。
产业带的形成是经济较为发达的空间结构标志,也是经济技术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有利空间结构形式。
产业带在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已经出现,首先出现在英国沿铁路和运河沿线,后来在欧洲西北部、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也出现产业带。
(孙海刚. 产业带与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J]. 当代经济管理,2006,28(5):50-53.)目前世界上已经形成的著名工业集聚带有美国的东北部沿海城市带和密西西比河沿岸地区、德国的莱茵河地区、西欧环北海地区、日本的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原苏联伏尔加河沿岸地区等,这些产业带都是所在国家或跨国区域的工业和经济重心地区。
新经济地理学文献综述摘要: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标志着时间与空间这两个维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结合,为经济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本文通过新经济地理学的起源、基本模型、研究现状等方面对新经济地理学进行总结,希望能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做出描述。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模型;研究现状1.新经济地理学的起源新经济地理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德国传统的古典区位理论,早在19世纪就有经济学家发现经济过程与地理位置相关。
1826年,V on Thunen在研究德国农庄的基础上,出版论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论述了地租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土地由于距离城市中心位置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
一百年后,A Weber、Walter Christaller、August Losch在继承和发展V on Thunen 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德国区域理论,对工业区位和城市区位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56年,Isard W在著作《区位与经济空间》中将V on Thunen、A Weber、Walter Christaller、August Losch等人的模型整合为一个统一框架,建立了“一般区位论”。
1977年,Dixit和Stiglitz建立了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突模型(简称D-S模型)。
1982年,艾瑟尔发表“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国内国际规模收益”一文,为空间经济学的系统形成提供了另外一个理论基础。
1991年Krugman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一文,完成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开山之作。
1999年和2003年,Fujita、Krugman和威纳伯利斯分别出版了《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与公共政策》,标志着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的初步形成,新经济地理学从此正式确立。
2.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模型新经济地理学主要采用数学定量分析法,将现实现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建立数学模型主要包括:中心—外围模型、历史和期望模型以及区域专业化模型。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综述(上) 一、新 经济 地 理学 的产生背景 二、克鲁格曼对产业集群的有关论述 新经济地理学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前提下,用规范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企业规模经济、市场外部经济、交易运输成本、工资等相互作用过程所决定的制造业的集群动态过程。马歇尔之后,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在主流经济学中沉寂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只有经济地理学仍然在关注产业的区域集聚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Neic Geography)理论为产业集聚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克鲁格曼(1991)认为:空间问题没有引起主流经济学家的真正重视是因为缺少精确模式分析报酬递增的假设,他把空间思想引入正式的经济分析,是继马歇尔之后第一位开始把区位问题和规模经济、竞争、均衡这些经济学研究的问题结合在一起的主流经济学家,并对产业集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他认为,经济活动的聚集与规模经济有紧密联系,能够导致收益递增。克鲁格曼从理论上证明了 工业 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趋势,并阐明由于处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割等原因,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D-S模型基础上加入劳动力流动与要素报酬之间的累积因果关系——即劳动力越集中的地方由于垄断竞争的特性,其要素报酬也越高,从而越吸引劳动力的集中——如此便可以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克鲁格曼在D-S模型的基础上从经济活动的内部机制来解释经济活动的集群现象,强调产业“中心”的内生性和竞争均衡的思想,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克鲁格曼(1991) 在 总结 哈里斯(Harris,1954)的“市场潜力”理论与普里德(Bred,1966)的以市场规模与区域产业范围间循环关系为基础的进口替代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递增收益与经济地理》一文,并建立了他的中心—外围模型②(the core-periphery model),认为两个对称的区域会分别发展成为核心和周边区域,从而揭示了经济地理聚集的内在运行机制。克鲁格曼在模型中指出有两种力量决定着经济行为和经济要素在空间上是收敛还是扩散:向心力(centrepetal force)以及离心力(centrefugal force)。向心力使得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在空间的分布反映在产业层面上就是产业集聚,这也是新经济地理和空间经济学非常重视产业集聚的原因。在中心外围理论模型中克鲁格曼认为行业地理集中主要受三种效应驱动。一是市场准入效应,即垄断厂商总是将其生产安排在大市场同时并向小市场出口的趋势;二是生活成本效应,它分析了厂商区位对当地生活成本的影响,在有大量厂商集中的地区商品价格相对较低,从而会吸引大量的消费者聚集在该地区,进而节约了消费者的生活消费支出;三是市场挤出效应,在存在竞争的情况下,厂商总是向竞争者相对少的地区集中,也就是说,大量厂商集中在一起的结果,就会使得该地区的一些厂商向厂商相对较少的地区移动;前两种效应的合力形成聚集力,它有利于厂商和消费者在地理上的集中,并且相互促进;后一种效应则形成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的扩散。该模型的主要经济思想是,一个经济规模较大的区域,由于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②,会出现一种自我持续的制造业集中现象,经济规模越大,集中越明显。运输成本越低,制造业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越大,在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越明显,越有利于集聚,“中心—外围”结构的形成取决于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区域国民收人中的制造业份额。这一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或区域为实现规模经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化,从而使得制造业企业倾向于将区位选择在市场需求大的地方,但大的市场需求则又取决于制造业的分布。中心一外围模式的出现依赖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与国民收入中的制造业份额。新经济地理学最重要的基石和假定是任何制造业产品都具有运输成本。这一运输成本是广义的,它包括看得见的运输 网络 形成的有形运输成本,也包括地方保护引起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即经济一体化的反义)。从直观上看,制造业之间有上下游联系的产业如果能集聚在一起,则能减少中间投入品的在途损耗、缩小运输成本,从而降低中间投入品的价格,因此厂商有内在的冲动集聚在一起共同分工协作,这种产业集聚效应的力量称作“价格效应”或“制造业前向联系”。另一方面,厂商具有内在冲动集聚在一起生产,形成产业集群,各专业化分工的工人也集聚在同一区域内,产品种类数增多、市场规模扩大;制造业产品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中,运输成本降低,工人的名义、实际工资均高于其他非产业集聚区,非产业集聚区的劳动力受工资的诱惑而向集聚区内迁移,这一集聚力量称为“市场规模效应”或“制造业后向联系”。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思想是报酬递增、运输成本与要素流动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向心力导致两个起先完全相同的地区演变成一个核心与外围的产业集聚模式,其中的关键是保持对劳动力流动的高度弹性。中心—外围模型的结构 内容 是,两个地区与两个部门,两地区最初是完全相同的,两个部门分别是报酬递增、产品具差异性的制造业与报酬不变、产品同质的农业部门。其中两部门使用的生产要素都是劳动力,同一地区内的农民不能向制造业部门流动,反之亦然;但制造业部门的工人却可以实现跨地区的在同一部门内流动。中心—外围模型揭示了产业地理集中形成的重要特征:在初始均衡的两个地区,随着贸易成本的逐渐降低,当聚集力大于离心力时,劳动力的移动最终会导致产业的不对称地理分布。在这一过程中,最初贸易成本的削减对厂商生产区位并没有任何影响,当贸易成本一旦下降到“均衡点”,聚集力将起主导作用,所有的产业则会移到一个地区,而此时劳动力和产业区位的转移并不是逐渐发生的,而会发生突变。中心—外围模型的意义在于它可以预测一个经济体中经济地理模式的渐进化过程,初始状态时,一个国家的地理区位可能有某种优势,它对另一地区的特定厂商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并导致这些厂商生产区位的改变,一旦某个区位形成行业的地理集中,该地区的聚集经济就会迅速发展并获得地区垄断竞争优势。
新 经济 地 理学 特别强调和关心“货币外部性①”,大多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都是建立在“货币外部性”基础上的。作为新经济地理学代表人之一的克鲁格曼(1991)认为,技术创新并非是驱动产业集聚的唯一因素,而受“货币外部性”推进的产业集聚却相当普遍;“在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外部经济的重要性程度就更广泛一些,尤其是与市场规模效应变化有关的外部经济”。此外,技术和知识溢出是无形的,难以量化,任何人都可以就技术状况做出任何外生性的假设。因此,新经济地理学将建模的重点放在“货币外部性”之上。但并不能据此得出新经济地理学否定技术外部性存在,只将外部经济局限于市场外部经济的狭窄范围的结论。克鲁格曼(1991)认为,正是与供给、需求相关的货币外部性导致了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和中心——外围模式的形成,他认为,在完全竞争性一般均衡中,货币外部性不产生福利 影响 ,也不会产生动态性 问题 。但在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的假设下,货币外部性则起着重要的作用。 克鲁格曼(1996)还建立一个动态多区域模型( “race track economy”model)来解释在空间结构均衡时动态力量趋于形成沿地形大概等距离分布的集聚点(城市)。他通过区域跑道模型演绎了区域运行的几何结构,区域跑道模型反映了区域经济体系中各个结构部分呈环状等距离分布,认为运输费用仅仅受环形周长的影响,制造业的同一布局总是处于均衡分布状态。地平面并不是稳定不变的,集中的区域环形分布会产生轻微紊乱的地平面,自发演化出一个或多个制造业群。这样,制造业区域布局由最初的均衡 发展 到两区域集中布局,而这两个最终集中布局区域特征正好相反。 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又出版了克鲁格曼的新作(与Masahisa Fujita和Fujita Venables合著)《空间经济:城市、区域和国际贸易》( 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and International Trade)。该书概述了过去十年来关于空间经济及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的最新成果,不仅将经济活动的空间定位与克鲁格曼早期的“新贸易 理论 ”联系起来,而且也建立了严谨而精致的空间基本模型。在这之前的关于空间的经济学理论,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没有明确说明市场结构,那种存在收益递增时的市场结构。他们的模型均是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这些便利假设条件下的 分析 ,没有找到某种方式来处理规模经济和寡头垄断的问题,这使得空间问题过去一直是主流经济学中的一个盲点。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产业集群模型中。克鲁格曼的产业群模型是基于以下事实: 企业 和产业一般倾向于在特定区位空间集中不同群体,不同的相关活动又倾向于集结在不同的地方,空间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与产业专业化有关。这种同时存在的空间产业集聚和区域专业化的现象,是在城市和区域经济分析中被广泛接受的报酬递增原则的基础。当企业和劳动力集聚在一起以获得更高的要素回报时,存在本地化的规模报酬递增为产业群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不过,这种递增的要素回报只在集聚发生的区位的有限的空间领域中表现出来。因为远距离的 交通 费用和空间通讯费用决定了这种净收益的增长是有界限性的。于是,本地化的规模报酬递增和空间距离带来交易成本之间的平衡,被用来解释现实中观察到的各种等级化的空间产业格局的发展。 克鲁格曼的产业空间聚集模型假设 工业 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农业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在此前提假设下,区域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产业空间聚集。这从理论上证明了制造业(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并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割等原因,产业区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 历史 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现实中的产业区的形成是具有路径依赖性的,而且产业空间集聚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克鲁格曼的工作实际上为主流经济分析理论框架下 研究 产业空间集聚形态的多样性开辟了空间,证明了经济发展中,“区位是重要的,市场结构对产业区位格局和贸易关系的影响仍然重要,尤其是跨国生产组织中出现大量的中间产品交易和差别产品市场的不断细分,使得市场因素在地区间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实际上市场结构的转变反映了地方专业化的趋势。”克鲁格曼的模型为人为的产业政策扶持提供了理论依据,产业政策有可能成为地方产业集聚诞生和不断自我强化的促成因素,包括贸易壁垒也可以改变产业分布的现实格局,不过产业政策或贸易保护措施只不过是各种影响地方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变的因素之一,并不能必然导致政策制定者的预期愿望,产业集群发展所依赖的不确定因素是很多的。也就是说,克鲁格曼将最初的产业集聚归于一种历史的偶然,初始的优势因“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