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带给我们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260.96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制造”带给我们的启示

⎯⎯从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看德国制造

1. 2012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 (2)

2. 解读“德国制造” (3)

2.1 始终强调制造业的根本地位 (4)

2.2 众多的中小企业“隐形冠军” (5)

2.3 二元教育体制 (5)

3. 给“中国制造”的启示与思考 (6)

启示1 不将就的做事风格 (6)

启示2 从点滴做起的创新 (6)

启示3 忧患意识与前瞻性眼光 (7)

启示4 与消费者的双赢心态 (7)

启示5 社会监管+行业自律的外部条件 (8)

启示6 性价比或可成为中国制造的突破口 (9)

4.结语 (9)

【编者按】当地时间2012年4月22日晚,德国2012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举行开幕式,来自世界69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5000家厂商参展。本届工博会的主题是“绿色智能”,而这也正是当前先进制造领域发展的趋势方向。本期专题,从汉诺威工业博览会说开,通过对“德国制造”的解读,以期对“中国制造”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 2012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

汉诺威工业博览会(HANNOVER MESSE)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工业盛会,1947年第一次举办,每年一届,已成为全球革新工业技术产品和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展示平台,被视为“世界工业发展的晴雨表”。

本届工博会于2012年4月23日至27日在汉诺威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共有近500家中国企业参加全部八个主题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参加了22日当天的开幕仪式。

本届工博会共分八个主题展:工业自动化、能源、移动技术、数字化工厂、工业供应、线圈技术、工业绿色技术和科研与技术。在这八个主题中,环保技术和设备是新设置的,它展示的是在工业产业链中回收、垃圾处理、空气净化和水处理等环节的解决方案。

中国是本届工博会合作伙伴国,这是中国第二次成为伙伴国,第一次是在1987年。中国再次成为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合作伙伴国是和中德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息息相关的。2010年中德两国领导人将双边关系定位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去年举办了首轮中德政府磋商,今年2月初德国总理默克尔又对中国进行了成功访问。据中方统计,两国贸易去年已达1692亿美元,同比增长18.8%。德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累计已经超过183亿美元。中国企业在德国的直接投资也迅速增长。

中国和德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大国,“德国制造”是德国产品在全世界的一个无形招牌,德国各款名牌产品,其品质、实用性及耐用性均获得一致的好评。伴随着这次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举办,“德国制造”将再次引起我们的关注。

2. 解读“德国制造”

“德国制造”雄踞欧洲制造业之首,并且成为德国所有企业的一个共有品牌。无论是像奔驰、宝马、西门子这样的知名国际化大企业,还是像多尔曼、沃斯这样专攻某一领域设备的德国中型企业,都自然继承了德国制造的优良名声:对理性的崇尚、对计划性的遵守与精确度的执著。

德国企业之所以注重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首先由德国人的严谨的文化所决定。同时,德国企业的董事会权力没有美国那样大,无形中减少了经营者短期利润方面的压力。管理者可以安心地从事更为长远的事业,而不必急躁冒进。

德国人力图把每件产品都当作工艺品去制造,所以,即便一件产品需要由机器完成一部分,另一部分由人工完成,稳定性仍然非常高。在德国人看来,机械类产品一旦由于质量问题停工,就会影响整个工厂的生产效率,正因如此,德国制造产品基本上都坚实耐用,产品寿命也很长。如果客户面对一个便宜但只能用3年的产品和一个可以不停歇、无差错使用10年的德国产品,即使后者售价昂贵,也很可能选择后者。

当传统的德国制造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来自新兴国家的低价挑战时,德国将自己定位为世界工厂的制造者。中国及其他一些新兴国家是世界工厂,那么德国就是世界工厂专用设备的制造者,这实际上避开了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并且形成了互补关系。

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曾经这样总结德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德国制造首先是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重视特殊的,专业化强的产品,而不鼓励大规模制造;其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德国制造除了少数大企业外,大量的是中小企业,它们灵活,反应快,专业化程度高,更容易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

2.1 始终强调制造业的根本地位

身处欧洲中部的德国,既无地缘优势,也无资源禀赋,却能在100余年的时间里数度崛起为世界强国,其“独门秘籍”之一即为其实业立国道路。德国企业的共识是:必须持续性投入和积累,要保持兢兢业业做实业的传统。

德国在19世纪3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之际,即确立了工业在国家经济中的核心地位。100多年来,无论是备战、战后重建,还是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德国工业始终是国家振兴的中流砥柱。即使是在美英等国对金融业“神话”趋之若鹜的年代,德国也依然坚守自己的立国之本。

德国工业的核心思想是制造有高使用价值和高技术含量的“双高”产品。为落实这一思想,德国自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一直以来就在制造业发展中不断动态调整其发展重点。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天气及自然灾害频发,德国工业开始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将重点放在新能源发展领域。

德国的发展历程表明,在全球化时代,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可以为国家经济发展持续提供动力。那些看似会威胁德国经济增长的国家、拥有廉价劳动力的新兴国家恰恰给德国经济增长增添了动力。因为随着其经济快速发展,这些国家需要购买大量德国高科技设备,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建厂。

即使是在西方其他国家竞相发展金融创新时,德国仍将主要精力放在制造业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这种制造业立国的发展战略,不仅让德国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促进了德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也使得德国具备了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坚实产业基础。

2.2 众多的中小企业“隐形冠军”

德国的出口贸易乃至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小公司,尤其是一些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却默默无名的中小企业。数据显示,这些年营业额低于5000欧元、雇员人数少于500人的企业,数量占到德国企业总数的99%,就业人数占到全国总数的70%,公司净产值占到全国总量的近一半。

德国特别注重壮大中小企业的规模,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社会稳定器的功能。为扶持中小企业,德国政府甚至采取了“限大促小”的政策,在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限制大企业在国内的竞争优势。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帮助德国保障了大量就业,使德国形成了庞大的社会中产阶层,有效缩小了收入差距,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全力支持国内中小企业的同时,德国也在积极推动大众、宝马、戴姆勒、西门子、拜耳、巴斯夫等大型企业向海外拓展。德国跨国企业的成功运营,不仅是在向全世界宣传德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也是在向全世界传播德国严谨认真的民族精神,是德国质量强国形象的最佳代言。

2.3 二元教育体制

二元制职业教育录取过程是学生先同企业签订学徒合同,然后根据学徒的职业,再到相应的学校报到学习。企业和学校有固定合作关系。学生只要签订了学徒合同,自然就可到相应的职业学校上课学习。技术工人毕业时可获得大专文凭,工资与商科毕业的大学生差不多,而且职业发展道路同样宽广。

德国通过大规模、系统化的职业教育,创造了质量型的人口红利优势。依靠独特的职业教育体系,德国培养了庞大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这些技术人才在德国人口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德国全社会都非常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