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1.我国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2.同样未经后人加工的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3.《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较高超,文章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

4.《春秋》由孔子在春秋时期编订,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5.《春秋》是“礼仪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第二节《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1.《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2.《左传》采用编年史,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3.《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就在描写战争。

4.《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5.《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就像一个讲述故事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

6.人物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

7.《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8.《左传》在战争描写中还有许多与整个战局关系不大的事,这些事只是反映了战争的一些具体情状,在战争中并不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细节描写。

9.《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这些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炼,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当时的外交辞令已很讲究,史家记述时又加修饰,故而文采斐然。

10.《左传》叙述语言简洁含蕴,词约义丰。

第三节《国语》的文学成就

1.《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2.《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3.《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国语》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

4.《国语》虽然记言多于记事,把重点放在大段的议论文字上,但《国语》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有一系列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5.由于国别史的特点,《国语》有时在记述否一国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

第四节《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战国策》凡三十三卷,杂记诸国军政大事。

2.《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是策士行迹的生动写照。

3.《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夸张虚构虽然不合史著的要求,但使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更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4.《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5.《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

6.,《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可说是《战国策》说辞的主要特色。

7.战国时代,游士为说服君相,说辞大都不以直接方式,往往引类譬喻,借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贴切深刻,饶有风趣,很有说服力。

8.《战国策》好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9.《战国策》的铺张扬厉,气势宏伟,还与行文的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有关。

10.与其游说之辞一样,《战国策》的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对叙述语言运用之娴熟,令人惊叹。

11.《战国策》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zhan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第五节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

先秦诸子散文最新

先秦诸子散文 春秋末年开始,奴隶制逐步为封建制所代替,经济、政治、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士”阶层兴起壮大,活跃于整个社会。他们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针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评论,提出各自的主张,展开论辩,在思想文化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人刘向、刘歆父子和班固等人对先秦文化学术进行总结整理,把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 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 春秋战国之交《论语》《孙子兵法》的出现,显示了中国散文内容和风格的重大变化:由占卜语录变为师生谈话录,由王公号令变为私家著述。《论语》中所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谈,活泼自由, 语言中还体现出一定的人物个性。《孙子兵法》已是一部兵家的专著。全书结构谨严,各篇中心 明确,论证周密,文句整饬而流畅,写得相当熟练。 到了战国中期,语录体仍旧通行,《孟子》与《墨子》《庄子》的一部分就是,但它们已不像《论语》那样只是后学的追录,而是一个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所记的也不限于单人的语录,而普遍采用对话的形式。如《孟子》多记论辩之辞,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多带驳论的性质。 《庄子》中依然存在论辩对答的成分,但基本上已是一种专题论文的形式。作者不仅反驳论敌的谬误,还从正面深入地阐述自己的主张。这反映了对话语录体向专题论说文体的转化。 到了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则完全摆脱了对话体,成为专题论著。它们不是一个学派 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的个人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荀子》《韩非子》的大多数篇章,都写得中心明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论证充分,有很强的说服力,标志着先秦论说文体的成熟。 诸子散文,从孔子开始,就注重文采。诸子作品中,只有《墨子》比较朴实,其他都文情并茂。 特别是到了战国中后期,游说之风兴盛,口才成了入仕的重要条件,促进了士这一阶层对语言技巧的研究,比喻、排比、夸张、映衬等修辞手法被普遍地使用,寓言的运用也成了论说场合的新风气。寓言的风行,大大地增添了论说的形象性,使先秦文学园地更添光彩。 文风方面,《论语》言简意赅,富哲理,多警句;《墨子》讲究逻辑,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具 体事例作论据,多用类推法,文章浅显易懂而又结构谨严;《孟子》雄辩,明白流畅,激情荡漾, 气势磅礴;《庄子》汪洋恣肆,想像奇特,精微玄妙,句式灵活多变;《荀子》论证缜密,条理清晰,托譬设喻,务求义尽,可谓典型的经师、学者之文;《韩非子》气盛言宜,剖析入微,犀利峻峭,锐不可当。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后代散文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在文体方面,诸子也有很大的创造性。其中有大量政治、伦理、哲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专题论文。有驳论性质的辩难问对,有谏议上书,有学术思想的评述,有解说,有杂文,有故事形式的说理文。这表明各种论说文体在先秦已大体齐备,作者们依据内容来选择适合的体裁,大体上做到了各得其宜。 注释: 本文摘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甲骨文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盘庚迁殷后至殷亡时的遗物,距今已三千多年。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

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这些占卜之辞,短的只有几字,长的有百余字,比较完整的如: 癸已卜,壳殳贞,旬亡田(咎)?王■曰,■(有)■(祟),其■(有)来■(艰)。气(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沚■告曰:“土方正于我东鄙,■(灾)二邑。{工口}方亦牜帚我西鄙田。”(郭沫若《卜辞通纂》第五一二片)。 这条卜辞,时、地、人、事齐全,叙述较为详细,略具叙事要素。这些卜辞,可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同样未经后人加工的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商周时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铜器铭文,君王所作铜器被视为国之重宝。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

5.《左传》和先秦诸子散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预习: 1、什么是叙事散文? 散文的一大类,主要是叙事,抒情。与记叙文不同的是,叙事性散文只有高潮,没有结果,没有议论部分,而多一个抒情部分,让结构更加明了,叙事性散文一般很受到大家的欢迎。叙事性散文比抒情性散文多一个叙事部分,从头到尾是叙事部分,没有记叙文那种鲜明的开头。 2、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和我国古代散文的起点是什么? 3、历史散文是叙事散文吗?先秦重要的历史散文有哪些? 4、我国叙事散文的发展是怎样的?(萌芽——发展——成熟) 第一节散文的萌芽与《尚书》、《春秋》 a)散文的萌芽 i.甲骨卜辞——至今发现的最老的记言、记事文字。文句形成初步的语言规律,有 的有完整的事件。 甲骨卜辞的内容和特点: ii.铜器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广泛记述商周社会生活。 商代铭文特点和内容: 周代铭文特点和内容: 《曶鼎》以记事为主 《毛公鼎》以记言为主、《尚书》以()为主。

b)《尚书》:尚书——即上古之史书的意思,它是殷周两代古老的官方文告汇编,是我 国第一部真正的散文总集。 i.体例:按朝代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大部分,其中《虞 书》《夏书》是后人伪托,主要部分是《周书》。 ii.文体:主要有典、谟、诰、誓、训、命六类,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诰体”,即君上对臣下或上级对下级的告谕之辞。 iii.内容:主要是尧舜至春秋时代一些君主和大臣的讲话、誓辞、政令的记录,反映了上古时代的政治观念和某些统治经验,如举贤安民、明德慎罚、反对淫逸等。 iv.写作特点:其文辞简约,语言朴实,有记事,有议论,有较完整的结构,中心明确,某些地方使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段,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特征。 v.重要的代表作品是《》,记载的是殷商的中兴贤主迁都殷地时告谕臣民的三次讲话。它要言不烦,中心明确,夹叙夹议,语言生动,富于感情色彩,鲜明 地塑造了智慧、果敢、坚毅、具有远大眼光和改革精神的盘庚形象。 vi.《周书》: 1.主要文体是诰和誓,记录周公言论的作品有《洛诰》、《无逸》、《立政》《大 诰》《多土》、《多方》《康诰》《君奭》 2.记事为主的作品有:《金縢》和《顾命 c)《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其所以名为“春 秋”,是取春秋代序为一年的意思。历来认为,孔子是《春秋》的作者。 i.内容:记载鲁隐公元年(BC722)至鲁哀公十四年(BC481)间,发生在鲁国和王 朝及其他诸侯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在考察政治的成败得失,总结兴亡治乱的教 训,从中反映出作者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鲜明的思想倾向。 ii.记事方式:记事简约,按时间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遣词造句十分审慎,一字之中能寓褒贬、别善恶。 iii.主要思想倾向:《春秋》是“礼仪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 iv.写作特色:一字于褒贬的“春秋笔法”。 思考:什么是春秋笔法?

第一编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三章先秦散文 应用:①先秦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一、经济方面,生产工具的进步,制度的改革。 二、政治方面,王权式微,诸侯争霸。 三、文化方面,文化下移,私学兴起。 四、一些读书人游说、著述、聚徒讲学,诸侯也愿意听取士人 的意见。 五、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促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 ②先秦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一、经济方面,生产工具的进步,制度的改革。 二、政治方面,王权式微,诸侯争霸。 三、文化方面,文化下移,私学兴起。 四、一些士人,或撰儿史著,或编篡历史文献,提供政治借鉴。 五、我国向有著史的传统。至战国,社会空前繁荣又空前动荡,更加需要认真总结历史,从而形成了历史散文的繁荣局面。 (一)《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1.《尚书》、《春秋》等早期历史散文简介 识记:①《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今文《尚书》、古文 《尚书》、伪《古文尚书》; ②《逸周书》; 《逸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但文字表现与 春秋战国的史家之文接近。 ③铜器铭文; 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金文、钟鼎文。今存最早的铜器铭 文属于商代。西周时随着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改进和改良,铜器铭文 步入全盛时代。大约从战国中期开始,传统形式的铜器铭文已很少见。六朝以后,铜器铭文不再流行。商、周铜器铭文,尤其是内容

比较丰富的周代铭文,是研究当时语言文学的重要资料,有一定的 文学价值。 ④《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以类似今天新闻 标题的形式,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 事件。 理解:《春秋》的微言大义。 孔子修订《春秋》颇有深意,他以谨严的书法和微言大义,暗 寓褒贬,表达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维护统一等思想。语言准确而 简明,与《尚书》的佶屈聱牙不同。 2.《左传》的叙事、写人和辞令艺术(附:《国语》简介) 识记:《春秋》三传。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 三传”。 理解:①《左传》及其作者;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所记史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比《春秋》多出13年。《左传》记事详赡,文采生动。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作者传为左丘明,后世颇有争议,但 其应是战国初年或稍后的人。(《左传》后人又称《春秋内传》) ②《国语》概况。 《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全书21卷,分别记载周 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各国的史实。起于周穆王,止 于鲁悼公(约前1000—前440)。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它 不是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而是有选择地记录一些事件。后人称为《春秋外传》,然其不传《春秋》甚明。作者传为左丘明,不可确考。 应用:①《左传》的叙事艺术;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知识整理

《选修·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整理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生活在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具有志道据德、传承文明、振兴华夏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责任论的言谈,主要涉及家庭责任论、社会责任论和国家责任论三个方面。两千多年来,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激励、鼓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繁衍和国家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责任意识和精神原则带有普世性和永恒性,当今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及其当代意义》 【记音】 ①木铎.( ) ②桀.溺( ) ③长沮.( ) ④执舆.( ) ⑤荷.蓧( ) ⑥黍. ( ) ⑦怃.然( ) ⑧殆. ( ) ⑨八佾.( ) ⑩见.其二子( ) ?耦.而耕( ) ?耰.而不辍.( ) 【解释实词】 ①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②使子路问津.焉: 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④往者不可谏.: ⑤今之从政者殆.而:⑥不仕.无义: 【通假举要】 ①长沮、桀溺耦而耕:②是鲁孔丘与: 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④植其杖而芸: 【一词多义】 (一)实词——见 悠然见南山项伯即入见沛公 吾未尝不得见也于是见公输盘 汝真女子之见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其二子焉才美不外见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二)虚词——而 ①蟹六跪而二螯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植其杖而芸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吾恂恂而起 ⑦表恶其能而不用也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⑩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词类活用】 ①耰而不辍:②子路从而后: 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古今异义】 ①遇丈人古义:今义: ②子见夫子乎古义:今义: 【文言句式判断及翻译】 ①隐者也②而谁以易之? ③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④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名言名句】 ①,来者犹可追。②,,孰为夫子?

先秦文学 试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上古先民用幻想以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解释,用想象表达先民征服自然的强烈心愿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属于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是原始文学的重要形式,后世文艺的土壤。 2、神话的历史化: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即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把神话当作事实看待,构成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发展谱系。在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史中或多或少均有体现。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②神话思维具有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 ③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④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始祖神话(《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也是人类的创造者)、洪水神话(《山海经?海内经》鲧禹父子治水,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战争神话(《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经过阪泉之战而大胜炎帝,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发明创造神话(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 1、风雅颂:根据音乐、地域不同的分类;风指音乐曲调,国风指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15国风多民歌;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幾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为朝会宴享之作;小雅多个人抒情;颂,宗庙祭祀之乐,多舞曲,较舒缓,分鲁商周。 2、赋比兴:赋比兴是诗歌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3、四家诗:《诗经》到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诗、齐诗、韩诗和古文毛诗,后世称其为“四家诗”。其中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出自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周南、邵南、邶风、卫风、秦风等十五“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篇。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我国历史散文的产生比说理性的诸子散文要早得多,它的发展与文字、史官的产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文字和史官产生甚早,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夏代前夕已经产生。当时史官分左史、右史等。一般认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各有所司。至春秋末战国之世,史官地位虽不如前,然各国诸侯看重修史,史官四散在诸侯,史籍大兴,出现了“百国春秋”,体例颇有融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从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文史哲界限不清,人们的思维还带有文明史初期具象思维的诸多特点,因而其历史散文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使记叙记言声情并茂。 先秦历史散文的体例与艺术,对后世史书、散文、诗歌、小说、戏曲等都有重大影响。 第一节《尚书》、《春秋》 《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先秦称《书》,汉始称《尚书》或《书经》。本是历史文献,后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约在春秋初期结成总集,历春秋、战国 而有所增删。据说原有一百篇,秦焚书后,西汉文帝时仅剩伏胜记诵的28篇,计有《虞书》两 篇,《夏书》两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分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因其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古文尚书》,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 伪书。今传“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58篇,是今文和伪古文的合编本,其中33篇为今古文所 共有,余皆梅赜伪造。 《尚书》多为古代官方文告,广泛反映了我国氏族社会末期到西周初期的社会面貌及历史概况,展示了当时政治、哲学、宗教、思想、法律、军事、历法等领域的具体实践与经验教训。尤其《周书》所蕴含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思想,在后世各朝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尚书》风格简朴质直,往往以当时通行之语直抒命令或意见,但因时代久远,汉唐以来,人们颇感其文章艰深,古奥拙朴,晦涩难懂。不过,有些篇章颇有文学色彩。或整齐有韵,如《洪范》所记九条治国大法的第五条的十二句,音韵和协,颇近诗歌。或以比喻说理,生动形象,深刻透辟,如《盘庚》以死亡的“颠木”比喻旧都,以充满生机的新生“由蘖”比喻新都,形象鲜明又含暗喻与对比:因守旧都只能坐以待毙,迁徙新都则可获得新生。有的篇章记叙人的活动、描绘情节与场面,入理传神,如《金縢》写周成王对周公的误会与释误,曲折有味,颇富传奇性质;《顾命》描写周康王即位大典的场面,宏大肃穆,众多的人物,繁缛的礼节,琳琅满目的陈设,写来头绪清晰,井然有序。不少篇章都能围绕一个意思展开,结构完整,有的题目即反映主旨,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散文的萌芽 一、甲骨卜辞 在兽骨龟甲上简略地记录了殷商王朝的占卜言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 占卜时间及主持者(叙辞)、占卜的内容(命辞)、占卜的结果(占辞)、事情在事后的发展(验辞)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 戊戌卜贞,今日旦,王疾目,不丧明?其丧明?(《殷墟文字乙编》六四) 首先,表现出明确的时空观念。 其次,具有了推断性思维和对照性思维两种思维方式。 第三,一些比较完整的甲骨卜辞,已经能用简要的文字记载说明一件事情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有的还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其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已经具备,为后代叙事散文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二、铜器铭文 金文、钟鼎文 《毛公鼎》 三、《尚书》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也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尚书》原称《书》,又称《书经》。 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今文尚书》:伏生28篇 《古文尚书》:鲁恭王 东晋梅赜58篇 “记言文之祖” (一)已经具有结构较为完整、单独成篇的文字。 《无逸》 (二)记言生动传神,适当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商书·盘庚》:“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尚书》的局限:语言古奥艰涩 “周诰殷盘,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 第二节《春秋》和《左传》 一、《春秋》 1、地位及内容: 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五经:《易》、《书》、《诗》、《礼》、《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内容上,考察政治的得失成败,总结兴亡治乱的教训。 2、艺术特色 (1)叙事简明严谨 《春秋》的记事一般是以何年、何月、何日、何地、何人、发生何事,结果如何为先后次序。

先秦历史散文作业与答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先秦历史散文概念 篇一:先秦历史散文 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 一。 “中五之一”和“小(:先秦历史散文概念)九之一”,应该分别是“中,五之一”和“小,九之一”,“五之一”和“九之一”也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分数表示法,意思是五分之一和 九分之一 2、子姑待之 姑:古是暂且;今是父亲的姐妹 3、可矣,厚将得众 厚:古是土地广大;今与“薄”相对 词类活用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姜氏)受惊,使动;“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度,本来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合乎法度 3、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之,本来是代词,这里可以理解成活用作动词,放在能愿动词“欲”之后,义为“这样做”。 4、夫人将启之。 启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启,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动词 5、段不弟,故不言弟 不弟,不象一个当弟弟的。弟,做弟弟 6、既而悔之 悔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悔。动词 7、闻之,有献于公。 献,本来是动词,指献上,这里是用为名词,指献上的东西。 8.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隧,隧道,洞子,从“隧而相见”的行文来看,应该是用为动词,指挖隧道。 9.公入而赋 赋,名词作动词,指朗诵诗 文言文句式 (一)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生庄公及共叔段。 (2)爱共叔段,欲立之。 (3)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2.省略谓语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唯命”,是“惟命是从”的省略,这里是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1)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亟,屡次。请,动词,后面省略了一个“之”,这个“之”指代的是立共叔段这件事。 (2)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与”字后面有省略,省略了一个“之”,指的是国君之位。 (二)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除,这里表示被动,是没有任何标志的被动 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姜氏何厌之有? 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何厌之有”就是“有何厌”的意思,) (2)敢问何谓也?

先秦诸子散文上

先秦诸子散文上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变革,政权文化下移,百家争鸣出现。《老子》的深邃,《论语》的雍容,《墨子》的质朴,《孟子》的雄辩,都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老子与《老子》 老子的生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生卒年不详,约与孔子同时代。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任东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吏。 《老子》是道家经典,亦称《道德经》,凡81章。相传为老聃所著,实出于战国时期,内容基本是老子的思想。世传《老子》道经在前,德经在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老子》被认为是最早的版本。《老子》较早的重要注本是三国魏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自汉魏以来,注释《老子》之多,仅次于《论语》。今人陈鼓应有《老子今注今译》。 《老子》的思想。首次阐述“道”的学说,认为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源,是人类社所必须遵循的准则。概括出最高实体的道,对前人是一个突破,标志着人类理性思维的进步。阐释虚玄模糊,没有区分精神和物质,导致后世学者向唯物和唯心两端发展。其朴素辩证法认为事物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具有相对性。万物归结于矛盾的两极,相辅相成。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祸福相倚,正复为奇。柔弱胜刚强,以消极退避的表象掩盖积极进取的实质。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反映了战乱中人们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却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揭露和抨击当权者的残酷剥削,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老子》的文风。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一格,文章简洁精练,寓理于形,情思深邃。文体属于语录体,没有对话的痕迹,只述论点,略去论据,适应采用整齐的句式说理。韵散结合,某些章节全用韵语,大多随文成韵,并无一定程式,但音调和谐,富于节奏感,呈现为形式精美的哲理诗。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哲理。语句凝练,精警深邃,善于对复杂事物作抽象的概括,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格言的特性,警句广为流传。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士的来源很复杂,有新兴地主,有没落贵族,也有脱离生产走向城市的自耕农(《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其中有地主,可能也有自耕农。)。他们是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地位虽低,却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他们中间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材。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春秋以来,特别是战国末年,诸侯卿相争相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异同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苏轼《志林?论养士》)。当时诸侯如魏文侯、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等,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四公子和秦丞相吕不韦门下食客号称三千人。士这个阶层最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宋銒,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先秦诸子包括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据《汉书?艺文志》,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分别代表儒、墨、道、法家的著作。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它们的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纵恣,代表着春秋战国时代各个阶段的理论文。 第一节论语孟子 《论语》主要是记孔子言行的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把奴隶主阶级垄断的古代文化普及于平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影响。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诗、书、礼、乐教弟子,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他不语怪、力、乱、神,而教人则循循善诱,重在启发,举一反三。孔子通音律,曾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他为了行“道”,企图挽救“日薄西山”的奴隶制,曾周游列国,席不暇暖,对现实采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 《论语》一书主要是孔子弟子所记,其中一部分可能是孔门后学七十子的门人所记,所以书中的称谓、体例和文章风格都不一致。据班固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书?艺文志》)从《论语》全书来看,决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班固这一判断和解释大概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柳宗元《认语辩》据书中记曾子将死,去孔子之后已数十年,认为是乐正子春、子思之徒所纂辑。那么,《论语》的成书至早亦当在春秋战国之际。 《论语》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古论

论“先秦叙事散文的艺术特征”

论“先秦叙事散文的艺术特征” 先秦叙事散文是指从中国殷商到战国时期的叙事散文,有别于《孟子》、《庄子》等前秦说理散文,先秦时期,中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中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中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中国叙事文学的传统。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先秦叙事散文的艺术特征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叙述丰富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以《左传》为例,据统计,《左传》所记战争事件共四百八十三次,较详细的叙述有百余次,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安革}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左传》中所提到的人名多达3400多个,相应的人物则有240多人,这些人物在《左传》中往往一人多名,少则二三个姓名,多则七八个甚至十余个;这些人物世系关系复杂,甚至难以理清其社会背景。 二、在叙事之后直接引入议论,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 《郑败宋师获华元》在交代了故事的经过,分析过其起因之后,用“君子曰:”提出自己的看法:“羊斟不是人,为了自己泄私愤,败坏了一个国家,,危害了人民利益。有什么样的罪行能比他的罪行大呢?”作者的立场和感情让读者一目了然。 三、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并运用倒叙和预叙的手法。 《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四、叙事过程完整,并注重因果关系。 《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醖酿过程及其后果。 五、作品中有戏剧化的情节,使作品充满故事性。 典型的例子有《秦晋崤之战》、《曹刿论战》等,这些文章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环环相扣,结构谨严,层次清楚,而又中心突出。另外,在战事叙写中,作者还善于穿插细节,以烘托气氛,增添波澜,交代重大契机。如“邲之战”写晋军战败逃亡济河争舟的细节即是一例。 六、在表现人物方面,以行动、对话为主要表达手段,另外也不乏大量的细节描写。人物塑造鲜明生动,光彩照人。 七、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夏,四月,辛已,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简练的二十四字,足以概括交战的过程和结局,再多的文字已是浪费。 此外,春秋叙事散文的代表侧重点不同,各有千秋,在这里不得不提: (1)《论语》文辞简朴平实而富于形象性,在简短的记言、记事中常能表现人物性格,不少格言式的语句也富有文学色彩。 (2)《左传》善于叙事。其叙述复杂的历史事件,具体生动,剪裁恰当,详略有致,各种叙事手法运用自如,尤其善于叙述战争。叙述大的战役,更是有条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一节 殷商至春秋时代的散文散文是在文字发明以后产生的,是最为实用的文学形式。由于文字的记录必须有书写工具,如竹、帛、纸、笔之类。所以散文的发展,虽社会生活非常需要,但非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不可,所以它最初的发展阶段是非常困难的,一开始不得不力求简短,后来手工业逐渐进步,文化工具有了改进,书写条件便利了,才可能出现长篇大论的散文。 《尚书》 我国自古就有注重修史的传统,大概最迟在商代,就设立了专门记事的史官。《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后周制,王朝及诸侯各国均设有史官,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可能是继承殷商旧制而有所损益。《汉书·艺文志》曾云:“古者,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春秋》我们下面再谈,先讲讲讲《尚书》。 《尚书》是上古之书的意思。它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由《虞书》2篇、《夏书》2篇、《商书》5篇、《周书》19篇,四部分组成。是古代官方文献资料的汇编。旧传上起《尧典》,下至《秦誓》,有一百多篇。经过秦代焚书以后,汉初由经师伏生口授传下来二十八篇,因为是用当时的流行文字隶书抄写而成的,故称为《今文尚书》。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又从孔子故宅的坏壁中发现一部《尚书》,因是用古文字大篆、籀(zhou四声)文写成的,故称之为《古文尚书》,相传比今文多出16篇,但亡佚了。晋朝的豫章内史梅赜声称发现了一部《古文尚书》,计58篇。经过清代学者阎若璩的严密考证,断定其中除同于《今文尚书》的部分外,其他都是晋人伪造的,不可信。现今流传在《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今文和伪古文《尚书》的夹杂品。所以,人们研讨《尚书》,只限于今文部分的28篇。《尚书》中的《虞书》、《夏书》是后人追记,多出于传闻,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概述 一、先秦文学界定 广义的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直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传说中的尧、舜、禹的时代)、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至于狭义的“先秦”,则主要指秦统一天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从文学史的角度,应当说先秦文学是指广义的先秦文学,即上古至战国时期的文学。 二、先秦文学概况 1、上古文学:歌谣和神话 2、诗歌:《诗经》、《楚辞》 3、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三、先秦文学的特征 在这个阶段,先秦文学有三大主要特征: 其一,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不断变化; 1、群体创作时期,主要在文字产生以前这个时期,即群讴唱和。其主要作品当是劳动乐歌(含农事祭舞)。 2、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背景,巫觋作为个体文学创作者开始出现,出于巫术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是当时主要的作品。 3、商周之际到春秋人事受到重视,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或为新兴文化的代表,记人事,观天象,述旧典的史家散文,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4、西周春秋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是此时期文学的主要创作者,他们所献诗、所采诗是这一时期留存后世最多的作品。 5、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时期,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的“士”阶层,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散文”是这一时期最多最具个性

的文学作品。 其二,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 其三,先秦文学的发展,是与先秦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 1、夏商时代文化背景相同,都以巫文化最具代表性,故夏商文学也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突出体现为直接为宗教活动产物的诗歌作品,可考资料较多。 2、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社会制度由血亲面宗法,时代精神由敬畏鬼神到敬礼重德,因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历史散文借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3、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表现出着眼现实,少及“天命”,自觉创新的共有文化气质,产生了不同于前代又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上古神话 第一节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二、神话产生的原因 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 三、上古神话的记录和保存 我国古代神话没有得到完整系统的记录和保存。现存先秦及汉代古籍中,除《诗经》、《尚书》、《易经》、《左传》、《国语》、《墨子》、《庄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书各有少量片断记载以外,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较多,

先秦诸子散文的阅读

周王室东迁以后,学术重心由王宫逐渐移向民间。自老子、孔子以后,大思想家辈出,如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他们皆能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因此,后世称这些思想家为“先秦诸子”。“子”是后人对各学派思想家的尊称。 先秦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流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其基本创作趋向,是从简约到繁复,从零散到严整。尤其是后期的诸子散文,篇幅愈宏大,结构愈严谨。先秦诸子散文的流派很多,主要有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派等。先秦诸子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崇高地位,是后人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资料,后世思想学派莫不渊源于此。 虽然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本大都是人物传记,但综观近年来的高考试卷,每年的文言文阅读都会涉及先秦诸子散文,如2009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的文言文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高考语文天津卷的文言文选自《管子?小匡》。 从考查的知识点来看,考查内容依然是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虚词的作用,提取文中信息,分析文本思想内容,以及翻译文言句子等。下面笔者结合文言考点来说一下先秦诸子散文的阅读方法。 一、实词、虚词 对文言实词、虚词的正确理解,学生除了要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及词类活用等基本常识外,还应该有意识地通过识记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在具体解题时,要特别注意一词多义现象,某个词是此义而非彼义,最重要的方法是语境分析法,即通过对词语所处的语言片段的正确理解来推断词语的意思。如2009年高考语文天津卷“君有加惠于其臣”一句中的“加”确实有“增加”的意思,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多,但在这里的语境中没有原有的基础,所以理解为“增加”是不妥的,再联系语境思考,“加”是一个施事动词,可以解释为:施加。此外正确解答文言实词、虚词题,还要遵循以下步骤:通读全文,了解大意;题文对照,定向阅读;确定词义,认真验证。 二、信息筛选 攻克文言文信息筛选题的技巧是善于识别和突破命题者设置的干扰项。命题者把阅读材料划分为几个方面,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来设置选项。由于选项里所说的人和事是文中确实有的,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在正确的文意概括或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地方,将测试点放在时间的推移和地点、事件的变化上,采用夸大其词、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等来隐含错误,混淆学生的思维。所以做这类题时,首先要看清并理解题干要求,然后找出对应的阅读区间,再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并对照比较,作出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的判断,最后运用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排除。 三、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通常讲究“信达雅”,应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学生具体答题时除遵循对(按原文原有语序一个词一个词地翻译)、换(用现代汉语的词去替换文言词语)、调(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序翻译)、增(为了文句通顺,要添加必要的词语)、删(如果照直译出来,反会觉得重复?唆,要进行删减)、留(名词术语,或者古今意义未有明显变化的词语可不译)“六字法”外,还得多留意命题者所提供的文言语句有何特点。因为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倒装等)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让学生翻译。学生只有先结合语境,审视好文言语句的特点,才能切中肯綮,准确翻译。 【阅读训练一】 天下有道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先秦文化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 题库 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史教研室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 、。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 和,它保存在中。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2、赋比兴3、四家诗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年间的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或连其诗篇数称,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 、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 、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 和。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 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 ,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先秦散文研究叙事散文期中作业任务答案解析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 先秦散文研究——叙事散文期中作业答案 一、填空 1甲骨卜辞2商周青铜器铭文3. 《尚书》4. 《书经》5.五十八6. 《国语·周语》7. 《国语》8. 今文、古文9.《春秋》10. 鲁《左传》11. 《左传》12.言13. 周成王15 《商书》15. 《国语》16 民本思想17.甲骨文、青铜铭文(金文)18 《尚书》 19. 《春秋》20. 《国语》17.甲骨文、青铜铭文(金文)18 《尚书》19. 《春秋》 20. 《国语》 二、名词解释 1. 甲骨卜辞 殷人笃信天命,重视占卜。他们用龟甲、兽骨占卜,并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以及占卜结果、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甲骨卜辞(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始于1898—1899年。其发现,是我国近代文化史上一件大事。从中可以看到殷代的生产状况、社会制度,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更可以看到我国散文的萌芽状态。目前存留的大约有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甲骨卜辞是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 2.青铜器铭文 周代君臣公侯都可制作青铜器物,在这些青铜器物上面留下了许多铭文,有记事

的,也有记言的,其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记事虽简略,却也明晰;其记言文字已接近《尚书》的训诰之类,反映出了我国散文的萌芽及早期状态。较之于甲骨卜辞,显然已有较大发展,展现了我国早期记言记事散文由简至繁的进步。 3 .尚书 《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散文集。今存《尚书》共五十八篇,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虞书》、《夏书》大约为后人所追记,《商书》、《周书》中有些篇章就比较可靠。如:《商书》的《盘庚》三篇,《周书》的《无逸》等,体现了我国早期散文的长足发展。《尚书》各篇所记大都是训话、谈话、诏命、政令、誓词等等,体现出以记言为主要内容的特点,故被人们誉为我国记言文之祖。 《尚书》原名《书》,自西汉开始称为《尚书》,因被列入儒家经典,亦称《书经》。前人认为“以其上古之书,故曰《尚书》。”“尚者上也”,《尚书》即上古的史书。 《尚书》记事涉及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时间跨度大,内容相当丰富。不但记述了这一时期的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传说,也广泛涉及了政治、宗教、哲学、天文、地理、历法、军事等诸多领域。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的矛盾和斗争,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宗法思想的逐步形成以及发展演变的过程。 4.《春秋》 《春秋》本是当时史书的通用名称。如《鲁春秋》、《齐春秋》、《燕春秋》、《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