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 格式:pptx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83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先秦散文的萌芽、源头一、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1甲骨卜辞我国散文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中有些文句虽然简短,但是语意完整鲜明,特别是还能通过语法结构和使用某些虚词,表达出一定的语气,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记叙散文的萌芽。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己巳王卜贞:(今)风商受(年)?王占曰:“吉。
东土受年?吉。
南土受年?吉。
西土受年?吉。
北土受年?吉。
”2商周铜器铭文(金文)杰作:《散氏盘铭》《毛公鼎铭》《虢季子白盘铭文》:“唯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作宝盘。
丕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
搏伐猃狁,于洛之阳。
折首五百,执讯五十。
是以先行。
走亘走亘子白,献馘于王。
王孔嘉子白义,王格周庙宣榭,爰享。
王曰:‘白父,孔扬有光。
’王赐乘马,是用佐王。
赐用弓彤矢,其央。
赐用钺,用征蛮方。
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3《易经》中的卦爻辞有许多产生于商周时期。
比甲骨卜辞更趋完整,并且有某些生动形象的描写。
有的还用简洁洗练的句子,表达某种生活经验和哲理。
《离》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二、叙事散文的源头:《尚书》1《尚书》的相关常识:最早的成篇散文汇集,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总集。
原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
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
经过秦火,汉人搜集整理到二十九篇,因为是用当时隶书字体写成,故称今文尚书。
后又在孔子故宅发现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后十六篇不久失传。
后来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25篇,又从今文尚书析出四篇,连同原有的今文上书,共58篇。
2形成了中国古代散文洗练精审、言简意赅的传统特点和言、文不一的传统。
其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诸多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三、《春秋》1春秋的相关常识“春秋”是古代史书中的一种,是周王朝和各国都有的一种编年史。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我国历史散文的产生比说理性的诸子散文要早得多,它的发展与文字、史官的产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我国文字和史官产生甚早,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夏代前夕已经产生。
当时史官分左史、右史等。
一般认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各有所司。
至春秋末战国之世,史官地位虽不如前,然各国诸侯看重修史,史官四散在诸侯,史籍大兴,出现了“百国春秋”,体例颇有融合。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
从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当时文史哲界限不清,人们的思维还带有文明史初期具象思维的诸多特点,因而其历史散文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
使记叙记言声情并茂。
先秦历史散文的体例与艺术,对后世史书、散文、诗歌、小说、戏曲等都有重大影响。
第一节《尚书》、《春秋》《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
先秦称《书》,汉始称《尚书》或《书经》。
本是历史文献,后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约在春秋初期结成总集,历春秋、战国而有所增删。
据说原有一百篇,秦焚书后,西汉文帝时仅剩伏胜记诵的28篇,计有《虞书》两篇,《夏书》两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分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
因其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教材梳理《尚书》: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其中《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
写作特点:1、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2、其主要思想倾向是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
3、措辞严谨,以一字寓褒贬,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做法,即春秋笔法,为后代文学所继承。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是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
同《春秋》一样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罗列,还表达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与理解,并在儒家立场总结经验教训,作出道德伦理评价,以鉴后人。
记事上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社会变革的趋势。
在思想内容上维护周礼,尊礼尚德。
《左传》的文学特点/特征/成就:1、叙事方面①其叙述复杂历史事件,真实生动,委婉周详,头绪清楚,注意伏线、照应,重点突出,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正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使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如重耳出亡及返国的经过。
②《左传》中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战争描写,《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写战争背景、战前准备、兵力部署、力量对比、将帅士兵活动、战略战术等,使文章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结构严谨又中心突出,如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原因和背景有直接交待,在行文中又不断揭示晋胜楚败的原因,对结果的描写也很全面,除写晋军大胜,还写了战争的余波。
同时在战争描写中还会有一些战争中次要事件的细节描写,增加叙事的生动传神。
③人物描写,书中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多能突出他们鲜明的个性。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第一节散文的萌芽一、甲骨卜辞在兽骨龟甲上简略地记录了殷商王朝的占卜言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
占卜时间及主持者(叙辞)、占卜的内容(命辞)、占卜的结果(占辞)、事情在事后的发展(验辞)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戊戌卜贞,今日旦,王疾目,不丧明?其丧明?(《殷墟文字乙编》六四)首先,表现出明确的时空观念。
其次,具有了推断性思维和对照性思维两种思维方式。
第三,一些比较完整的甲骨卜辞,已经能用简要的文字记载说明一件事情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有的还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其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已经具备,为后代叙事散文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二、铜器铭文金文、钟鼎文《毛公鼎》三、《尚书》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也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尚书》原称《书》,又称《书经》。
虞书、夏书、商书、周书《今文尚书》:伏生28篇《古文尚书》:鲁恭王东晋梅赜58篇“记言文之祖”(一)已经具有结构较为完整、单独成篇的文字。
《无逸》(二)记言生动传神,适当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商书·盘庚》:“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
予亦拙谋,作乃逸。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尚书》的局限:语言古奥艰涩“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韩愈《进学解》)第二节《春秋》和《左传》一、《春秋》1、地位及内容: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五经:《易》、《书》、《诗》、《礼》、《春秋》《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内容上,考察政治的得失成败,总结兴亡治乱的教训。
2、艺术特色(1)叙事简明严谨《春秋》的记事一般是以何年、何月、何日、何地、何人、发生何事,结果如何为先后次序。
而且记事简略,长的不过40多字,短的仅有一字。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单元练习题一、填空1. 和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是我国古代散文的起点。
2.中国上古时代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传统,其中被认为是我国记言文之祖,而则是我国叙事文之祖。
3.《尚书》作为商周史料的汇编,包括、、、四部分,含有、、、等文体。
4.从编纂体例看,《左传》属,而《国语》则是。
5.《春秋》的记事方式,按杜预所言是“、、、”,具备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6.《春秋》记事注重史料选择,用语严谨,暗寓褒贬,被后世称为“”。
7.《春秋》记事,始于元年,终于十四年,共个国君统治期间的历史。
8.所谓“《春秋》三传”是指、和,古人认为它们都是阐释《春秋》的作品。
9.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10. 被奉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11.《左传》记事,起于元年,止于二十七年。
12.《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描写战争,其中最为著名的五大战役依次是晋楚、秦晋、晋楚、齐晋、晋楚。
13.《左传》的记言文字,最为突出者主要是和。
14.《国语》记载了周、鲁、齐等国的历史,其中以篇幅最长。
15.《战国策》文章的作者多是战国后期的,将其汇编成书者则是,其编纂体例属于体。
二、单项选择题1.我国甲骨卜辞的第一部著作《铁云藏龟》的编者是 ( )A.罗振玉B.刘鹗C.孙诒让D.郭沫若2.有“礼义之大宗”之称的著作是( )A.《尚书》B.《春秋》C.《诗经》D.《竹书纪年》3.曾向韩宣子声称不应“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的是()A.羊舌肸B.晏婴C.郑侨D.冯谖4.《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是( )A.刻画人物B.描写景物C.描写战争D.交代过程5.春秋时期“崤之战”主要发生在哪两个国家之间?() A.秦楚 B.齐晋 C.秦晋 D.晋楚6.“辩丽横肆”是下列哪部作品的语言风格()A.《左传》B.《战国策》C.《国语》D.《史记》7.先秦历史散文中对后代辞赋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是()A.《尚书》B.《左传》C.《国语》D.《战国策》8.《国语》:“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中国⽂学史之先秦叙事散⽂第三章先秦叙事散⽂第⼀节《尚书》是我国最早的记⾔历史散⽂集。
《尚书》即上古之书,⼜被称为书经,是⼀部古代历史⽂献汇编。
⼀、《尚书》的保存1、战国:《尚书》有百篇。
2、秦代:经过秦⽕焚毁,亡佚⼤半。
3、汉代:今⽂《尚书》:汉初经师济南伏⽣保存、传授的《尚书》,⽤汉代通⾏的⾪书记录下来,有28篇。
古⽂《尚书》:汉武帝时⼜陆续发现了⼀些⽤先秦⽂字记录的篇章,⽐今⽂《尚书》多16篇。
4、东晋:梅赜《古⽂尚书》58篇。
将伏⽣本28篇分为33篇,⼜增25篇,经考证25篇皆为伪作。
⼆、《尚书》内容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和《夏书》多是春秋战国⼈根据古史传说编纂⽽成的,具有⼀定史料价值。
《商书》和《周书》则主要是商周两代的官⽅⽂献,基本可以代表当时散⽂发展的⽔平。
三、⽂章分类: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别典:主要记载古代典制,如《尧典》;谟:谋议、谋略,如《皋陶谟》,记载皋陶与禹关于治理国家的谋议;训诰:训诫诰令,有上对下的告诫、训导,也有下对上的劝谏,有君⾂间的对话,也有⾂僚间的对谈;誓:誓词。
战前的誓师词;命: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的册命。
如《⽂候之命》,是周⽂王表彰晋⽂候功绩并赏赐晋⽂候的命辞。
四、写作特点:1,作品由简到繁,说理⽇趋细密,逐步具备了完整的篇章。
《商书·汤誓》:商汤伐桀时的⼀篇誓词,道理讲得⾮常简单,只是在篇末申明赏罚,以作劝惩。
“⾮台⼩⼦,敢⾏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ji诛,杀死之”,“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周书·⽆逸》:⽂章中⼼明确,论证周详,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凑,堪称初具规模的论说⽂。
2,运⽤了⼀些修辞⼿段,使说理带有⼀定的形象性。
《商书》中的《盘庚》三篇:若颠⽊之有由蘖。
若⽹在纲,有条⽽不紊.予若观⽕。
若⽕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3,有些作品运⽤了较多的语⽓词汇,表现了说话⼈的⼝⽓,带有⼀定的感情⾊彩。
如《周书·⽆逸》记周公对成王的告诫。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概论:1、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
2、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
3、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4、《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1、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1)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
(2)甲骨文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盘庚迁殷后至殷亡时的遗物,距今已三千多年。
(3)内容: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
(4)艺术特点:A、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
B、这些占卜之辞,短的只有几字,长的有百余字,比较完整的。
C、卜辞,时、地、人、事齐全,叙述较为详细,略具叙事要素。
这些卜辞,可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2、同样未经后人加工的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1)周时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铜器铭文,君王所作铜器被视为国之重宝。
(2)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
(3)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
(4)周代铭文字数增加了,内容复杂了。
不仅有记事文字,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
(5)而像《毛公鼎》等侧重记言的铭文,其中的训诰,已和《尚书》没有什么区别。
二、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1、《尚书》(1)概念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2)《虞书·尧典》等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是后人的追述,不是当时人的记录。
中国古代文学之先秦文学第三章历史散文第四节《国语》一、《国语》简介1.我国最早的一部分国记载的国别史·所记年代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全书21卷,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历史片段,尤以记晋史最长,共9卷2.《国语》“春秋外传”↔“春秋内传”《左传》·《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国语》多记教诲之语·内容多与国之兴衰或事之成败密切相关,富于政治色彩。
二、《国语》的文学特色1.长于记言2.语言特点平实自然、明白流畅,接近当时的口语第五节《战国策》一、《战国策》简介·初题“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刘向定名为《战国策》·东汉末,高诱作注,后散佚·北宋,曾巩重新整理,流传至今《战国策》基本上仿照《国语》的体例,以记言为主,按国别记载,全书记载了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事,上接春秋三家分智氏,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间事。
二、《战国策》文学特色——辩丽横肆,亦文辞之最1.机智灵活的论辩方法如《触龙说赵太后》2.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如《苏秦以连横说秦》:铺陈、夸饰、排比、比喻3.细微传神的描写技巧①叙事极尽腾挪跌宕之能事《荆轲刺秦王》文章之妙,被钟惺誉为“古今第一”文字,司马迁写《史记》将它全文抄入《刺国列传》②环境气氛有意加以渲染如“易水送别”场面,击筑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③旁白和代言法写难以常见的心理活动“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柤之尊者乎?”“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④细节描写深见人性和人心。
如苏秦归乡。
先秦文学史讲稿(《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散文是文字出现之后才出现的文体。
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是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
《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和记事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散文的传统。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早在文字使用之前,诗歌已在原始人的口头产生、流传。
散文的产生,是文字大量问世之后的事。
关于文字产生,古代有仓颉造字的传说。
《淮南子》有“仓颉作书,而天雨栗,鬼夜哭”的记载。
我国的文字属于象形文字,起源于图画,经历了一个书写符号化、确定一定读音的过程,才形成文字。
这个过程,不是一人一时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漫长的时期和集体的力量。
因此,文字是上古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集体创造的。
我国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还不清楚,今天所能看到材料,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卜辞为书写工具所限,其内容简单,字数也不多(短的只有几字,最长的也不过一百多字)。
它只初步具有朴素的文学形式,有的只是说明和记录,而没有抒情和描写的成分,更谈不到辞藻的修饰。
尽管如此,其中还是有一些完整可读的句子。
例如:“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 郭沫若《卜辞通纂》,363)又如:“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同上,363) 文字完整,意思明白,语法句式也初具规模。
甲骨卜辞是我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二、商周铜器铭文商周铜器铭文则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以记事为主的如《曶(hū)鼎》,以记言为主的如《毛公鼎》。
《毛公鼎》中的训诰,与《尚书》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三、《易经》《易经》包括“经”、“传”两个部分,是一本筮书。
《易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它的作者,司马迁认为是周文王。
现在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当时的巫觋之流,具体的姓名已不可考。
《易经》有八卦。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甲骨卜辞:后人把殷人刻在甲骨上,用来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称为甲骨卜辞。
铜器铭文:铭铸在钟鼎等器物上的文字。
二、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一)、《尚书》1、《尚书》的名称《尚书》原本称《书》,汉代以后被列入儒家主要经典“五经”之一,故又称《书经》。
一般认为,“尚”与“上”通,所谓《尚书》即“上古之书”。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孟子·尽心下》)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颜师古注曰:“六经”谓《易》、《诗》、《书》、《春秋》、《礼》、《乐》也)。
(《汉书·武帝纪》)《尚书》者,以为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
(王充《论衡·正说篇》)或说《尚书》曰:“尚者,上也。
上所为,下所书也。
”(王充《论衡·须颂篇》)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yóu。
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余篇。
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
百篇之义,世莫得闻。
(《尚书正义》卷一《尚书序》)尚者,上也。
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书》。
(《尚书正义》卷一《尚书序》孔颖达疏)《尚书》家者,其先出于太古。
……孔安国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
”《尚书璇玑钤》曰:“尚者,上也。
上天垂文象,布节度,如天行也。
”王肃曰:“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
”(刘知几《史通·六家》)2、《尚书》的性质《尚书》是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所载典、谟、训、诰、誓、命之文,乃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
其主要内容不外乎政府的文告、主上的誓言、君王的命令和贵族的诫词。
3、关于《尚书》的编订成书今本《尚书》包括虞、夏、商、周之书,旧说原有一百篇,乃经孔子所编纂,并为之序,言其作意,此说实不足信。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一、从甲骨卜辞到《春秋》1.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
2.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
3.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4.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5.甲骨卜辞(名解):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6.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言文字由简至繁《智鼎》以记事为主《毛公鼎》侧重记言的铭文7.《尚书》(名解):《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周书》记周公言论最多。
《尚书》文字古奥典雅拔高题:散文真正的开端是_《尚书》二、《左传》的叙事和记言8.《左传》(名解)《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
9.《左传》的叙事特征/艺术特色(简答论述)1)《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2)情节结构《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
A.倒叙与预叙B.第三人称为叙事角度C.描写战争注重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描写战争D.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E.故事性、戏剧性(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对话的萌芽)3)人物塑造A.片段描写B.人物性格变化C.行动对话的描写D.细节描写4)语言文字特点(简答)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练含蕴,词约义丰三、《国语》的艺术成就1.《国语》:《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