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威海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第三章练习
- 格式:ppt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1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章课后题参考答案第三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有⼀个具有20位地址和32位字长的存储器,问:(1)该存储器能存储多少个字节的信息?(2)如果存储器由512K×8位SRAM芯⽚组成,需要多少芯⽚?(3)需要多少位地址作芯⽚选择?解:(1)∵ 220= 1M,∴该存储器能存储的信息为:1M×32/8=4MB(2)(1024K/512K)×(32/8)= 8(⽚)(3)需要1位地址作为芯⽚选择。
3.⽤16K×8位的DRAM芯⽚组成64K×32位存储器,要求:(1) 画出该存储器的组成逻辑框图。
(2) 设DRAM芯⽚存储体结构为128⾏,每⾏为128×8个存储元。
如单元刷新间隔不超过2ms,存储器读/写周期为0.5µS, CPU 在1µS内⾄少要访问⼀次。
试问采⽤哪种刷新⽅式⽐较合理?两次刷新的最⼤时间间隔是多少?对全部存储单元刷新⼀遍所需的实际刷新时间是多少?解:(1)组成64K×32位存储器需存储芯⽚数为N=(64K/16K)×(32位/8位)=16(⽚)每4⽚组成16K×32位的存储区,有A13-A作为⽚内地址,⽤A15A14经2:4译码器产⽣⽚选信号,逻辑框图如下所⽰:(2)根据已知条件,CPU在1us内⾄少访存⼀次,⽽整个存储器的平均读/写周期为0.5us,如果采⽤集中刷新,有64us的死时间,肯定不⾏;所以采⽤分散式刷新⽅式:设16K×8位存储芯⽚的阵列结构为128⾏×128列,按⾏刷新,刷新周期T=2ms,则分散式刷新的间隔时间为:t=2ms/128=15.6(s) 取存储周期的整数倍15.5s(0.5的整数倍)则两次刷新的最⼤时间间隔发⽣的⽰意图如下可见,两次刷新的最⼤时间间隔为tMAX=15.5×2-0.5=30.5 (µS)tMAX对全部存储单元刷新⼀遍所需时间为tR=0.5×128=64 (µS)tR4.有⼀个1024K×32位的存储器,由128K×8位DRAM芯⽚构成。
第三章(P101)1.(1)M 4832*220= 字节 (2)片84*28*51232*1024==K K(3)1位地址作芯片选择2. (1)个内存条4264*264*222426==(2)328*264*22242=每个内存条内共有32个DRAM 芯片 (3)4*32 = 128个主存共需要128个DRAM 芯片,CPU 通过由高位地址选择各内存条。
3. (1)首先计算所需芯片数目:168*232*21416=片 芯片容量为16K ,所以芯片内部寻址需14位;四个芯片组成一组形成32个位线,共需4组,需2位地址进行组间寻址; 其中使用一片2:4译码器;所以所以采用位并联与地址串联相结合的方法来组成整个存储器,其组成逻辑图如图所示,(2)根据已知条件,CPU 在1us 内至少访存一次,而整个存储器的平均读/写周期为0.5us ,如果采用集中刷新,有64us 的死时间,肯定不行 如果采用分散刷新,则每1us 只能访存一次,也不行 所以采用异步式刷新方式。
假定16K*8位的DRAM 芯片用128*128矩阵存储元构成,刷新时只对128行进行异步方式刷新,则刷新间隔为2ms/128 = 15.5us ,可取刷新信号周期15us 。
刷新一遍所用时间=15us ×128=1.92ms4. (1)片328*12832*1024 K K ,共分8组,每组4片;地址线共20位,其中组间寻址需3位,组内17位; (2)(3)如果选择一个行地址进行刷新,刷新地址为A 0-A 8,因此这一行上的2048个存储元同时进行刷新,即在8ms 内进行512个周期(即512行)。
采用异步刷新方式,刷新信号周期为:8ms/512 = 15.5us 。
注:存储器由128K*8位的芯片构成,分8组,每组4片,组内芯片并行工作,需17条地址线进行寻址,其中X 行线为9根,Y 位线为8根,29=512行。
5. 用256K*16位的SRAM 芯片设计1024K*32的存储器,需进行字位同时扩展方式继续拧设计,所需芯片数目:片816*25632*1024 K K ,设计的存储器容量为1M ,字长为32,故需20位地址(A0~A19);所用芯片存储容量为256K ,字长为16位,故片内寻址需18位(A0~A17)。
计算机组成原理III/IV篇练习题参考答案(不保证全对)一、选择题1.设寄存器内容为10000000,若它等于0,则为(C)。
A. 原码B. 补码C.反码D. 移码2.假定有4个整数用8位补码分别表示r1=FEH,r2=F2H,r3=90H,r4=F8H,若将运算结果存放在一个8位寄存器中,则下列运算会发生溢出的是( B )。
A. r1 ×r2B. r2 ×r3C. r1 ×r4D. r2 ×r43.16位长的浮点数,其中阶码7位(含1位阶符),尾数9位(含1位数符),当浮点数采用补码表示时,所能表示的数的范围是(B )。
A.-264 ~ +264(1-2-8)B.-263 ~ +263(1-2-8)C.-263 ~ +263(1-2-9)D. -263 (1-2-8)~ 263(1-2-8)4.浮点数的表示范围和精度取决于(B )。
A.阶码的位数和尾数的机器数形式B.阶码的机器数形式和尾数的位数C.阶码的位数和尾数的位数D.阶码的机器数形式和尾数的机器数形式5.若浮点数用补码表示,则判断运算结果是否为规格化数的方法是(C )。
A. 阶符与数符相同为规格化数B. 阶符与数符相异为规格化数C.数符与尾数小数点后第一位数字相异为规格化数D. 数符与尾数小数点后第一位数字相同为规格化数6.某机器字长16 位,主存按字节编址,转移指令采用相对寻址,由两个字节组成,第一字节为操作码字段,第二字节为相对位移量字段。
假定取指令时,每取一个字节PC 自动加1。
若某转移指令所在主存地址为2000H,相对位移量字段的内容为06H,则该转移指令成功转以后的目标地址是( C )。
A. 2006HB. 2007HC. 2008HD. 2009H7.设相对寻址的转移指令占两个字节,第一字节是操作码,第二字节是相对位移量(用补码表示),若CPU每当从存储器取出一个字节时,即自动完成(PC)+1 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