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谱牒档案及其开发利用刍议
- 格式:pdf
- 大小:46.56 KB
- 文档页数:2
作者: 许华
作者机构: 中国建设银行淄博分行,255000
出版物刊名: 决策与信息
页码: 70-70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30期
主题词: 家谱档案 族谱 山东 挖掘 保护 语文老师 文字功底 档案工作
摘要:2013年春节前,我收到了高中语文老师撰写的百年《家事》一书,春节回家我把这
本书带给父亲看,父亲看后沉默良久,不仅是欣赏老师的文字功底,更是感慨父母早逝,十几
岁远离家乡,对祖上及家事知之甚少。之后老人拿出保存多年的一本《许氏族谱》,该族谱记
录了明洪武四年自河北枣强迁山东以来的家谱变迁史,分为谱序、世表、世系、家庙、秩事录
等。出于多年从事档案工作的习惯,再加上父亲未了的心愿,勾起了我对祖上的一种好奇,于
是开始了从山东到河北枣强长达二年的族谱追寻过程。本文就抢救挖掘家谱资料的意义谈几点
自己的看法。
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试行)第一条根据《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在巍山行政区域内,任何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及个人都必须遵守《条例》及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为加强巍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工作的领导,县人民政府设立巍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管委会主任由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管委会在县规划建设局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办公室主任由县规划建设局局长担任。
管委会实行定期例会制度,若遇重大事项需临时召开,由管委会主任召集。
第三条管委会的主要职责:(一)研究、决定巍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的方针、政策、重大事项;(二)负责名城保护规划的公示、听证工作,确保规划编制、调整做到透明、高效、兼顾各方利益、体现和谐发展;评审、论证名城保护范围内的重要工程项目;(三)决定审查批准巍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的征集、使用计划和专项资金年度预算、决算;(四)监督名城保护规划的执行,协调各部门工作;(五)组织名城保护管理方面的学术研究、咨询及信息交流活动;(六)其他工作。
第四条管委会办公室职责:(一)负责管委会日常工作;(二)落实管委会的决定;(三)完成管委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五条管委会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工作职能,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充分履行名城保护管理职责。
(一)县规划建设部门主管名城保护管理工作,负责按照《巍山县城总体规划》、《巍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规划控制,实施建筑风格整治及历史街区风貌保护,查处各类违反城市规划的违法、违章建设行为,科学开展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强化市政公用设施管护。
(二)县文化体育部门负责文物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挖掘工作。
(三)县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土地利用的管理工作,确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同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相一致。
图书馆馆藏家谱文献编撰的研究——以武进图书馆为例赵利娟【摘要】家谱文献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真实反映,是描写该家族史的百科全书,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史料价值.常武地区古代家谱鼎盛繁兴,武进图书馆现已收藏续修新谱380余谱.如何利用好现有家谱文献馆藏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是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期刊名称】《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17)002【总页数】3页(P91-93)【关键词】家谱编撰;学术价值;对策思考;社会影响【作者】赵利娟【作者单位】武进图书馆江苏常州2131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51 家谱文献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的价值与作用1)家谱在历史文化研究中具有百科全书的作用。
我国的家谱历史源远流长,家谱文献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演变和发展。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是历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史料,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典籍。
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家谱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可以称之为该家族的百科全书。
2)家谱在历史文化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谱文献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
家谱中涉及的内容有:宗法思想研究资料、家庭道德研究资料、家族制度研究资料、经济史资料、人口问题资料、民族史资料、地方史志资料、教育史资料、民俗学资料、宗教史资料、华侨史资料、重大历史事件资料、历史人物资料等。
论云南民间散存普米族韩规古籍档案遗产抢救问题作者:丁路黄玉婧王逸凡来源:《城市地理》2015年第10期摘要:普米族韩规古籍档案遗产是普米族民族在长期历史社会应用于韩规教各种仪式活动中形成的原始的历史记录。
它涉及普米族各个方面发展的内容,是普米族文化的再现,是我国极其珍贵的原始文献档案。
本文通过云南韩规古籍档案散存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其抢救提出中肯的建议。
关键词:普米族;韩规档案;抢救一、云南普米族韩规古籍档案遗产散存状况普米族是云南7个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独特性民族之一。
云南省的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丽江市的宁蒗县,宁蒗县位于云南西北部也是滇川的交界处,在与云南毗连的四川的木里、盐源等地也是普米族世代居住地,但这里不包括被规划为“藏族”的普米人情况。
在韩规古籍档案被发现以前人们认为普米族是没有文字的,随着实践的调查与研究,发现普米族是具有少数图画文字的。
同时在日常生活里,普米族广泛使用藏文。
二、目前韩规古籍档案主要保存在两大主体手中一个是中国历史博物馆,另外就是散存于民间的私人手中。
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韩规古籍档案也不是国家官方主动进行的,而是我国历史博物馆的宋兆鳞先生收集的。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历史博物馆的宋兆鳞先生就曾赴泸沽湖地区搜集了大量民族文物,其中包括相当一部分韩规古籍。
三、云南普米族韩规古籍档案的保存问题云南普米族韩规古籍档案是十分丰富的,一个人口只有3万余的少数民族却有古籍经卷1000余种。
在韩规古籍档案中蕴含了普米族民族经济、宗教、哲学、语言、艺术、科学、历史等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新中国建立前,普米族地区政权领导阶级及韩规都没有保存档案建立档案工作的意识。
最早对韩规古籍进行搜集的是国内的学者宋兆鳞先生,而他当年收集的韩规古籍仍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
一直以来韩规古籍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相关的整理与研究,从而其利用价值没有体现出来。
2006年,普米族民族精英在宁蒗县成立了宁蒗县普米族传统文化保护协会,目的是保护普米族韩规文化。
上海图书馆:开卷寻根,推动家谱数字化建设作者:周德明来源:《中华儿女》2020年第03期寻宗觅根,了解自己的祖先繁衍、家族发展脉络等,是全球各民族所共有的情结。
解开此结的工具与方法颇多,而查阅家谱是常见的一种。
所谓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房谱等,是记载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信息的历史图籍。
家谱与方志、正史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无论何种编谱方式,构成家谱最重要的内容当属世系图表,用以记载始祖至撰修该谱时本家族各世代成员姓名、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等信息。
以此为家谱之根本,然后或设有谱序,阐述修谱背景、姓氏渊源、家族迁徙;或设有族规家戒,即自行制定的用来约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包括忠君、孝亲、祭祖、禁赌。
当然,不少家谱还内含阐明修谱原则和体例的凡例;刊载祖先及本族重要人物的遗像;登载皇帝对家族成员敕书、赐匾的恩荣录;记录本族祠堂建筑图案,修建过程、规模、地理位置,祠堂内祖先牌位次序的祠堂信息;记载家族集体财产、分家约定以及买卖田地等文据的族产契约;收录族人著述、诗词、奏疏等的艺文;表明本族世系人名排行的字辈等等。
总之,家谱记载范围的宗族性,体例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记叙的细致性,为后人了解、把握先祖人物及事迹等提供了一幅百科全书式的家族图景,是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并且,家谱所载信息可反映或折射出社会变迁、经济状况、宗教习俗、生活水平、文化教育之情形。
也因此家谱具备了寻宗问祖、科研史料、教化惩戒等功能,为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所重视。
宋代以降,系私修家谱的年代。
正如章学诚所言,家谱是“人自为书,家自为说”。
(章学诚《校雠学通义》)虽说历史上曾多有修谱兴盛之时,但毕竟因年代久远、兵燹变故、思想禁锢、自然毁损以及原本印制数量不多等因素,故存世量甚少。
《中国家谱总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揭示海内外藏中国家谱七万多部,计52000余种,除部分入总目的新谱外,民国前旧谱仅稍过四万种。
地方文献的区域文化价值挖掘与开发利用研究一、地方文献的价值与意义地方文献是指产生于某一地区的历史文献,包括但不限于史籍、志书、家谱、档案、文物和口述历史等。
这些文献在区别于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宏观历史文献的同时,记录了区域特色的历史进程和文化传承,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地方文献具有以下的价值和意义:1. 传承历史文化。
地方文献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历史,描绘了这个地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它是地方文化传承的实物,可以给后人提供历史信息和文化素材,以促进文化传统的持续发展。
2. 突出区域特色。
地方文献通过描绘当地的历史传承和多样的文化形态,突出了这个地方的文化特色。
这种特色是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因此,地方文献可以作为区域文化的展示窗口,引领人们发现、了解和认识当地文化的重要途径。
3. 增强地方凝聚力。
地方文献是地方人民自我认知和认同的体现,通过阅读和研究地方文献,人们可以加深自己的地方情感和对家乡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其在文化生态中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4. 增强文化自信心。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记录的底蕴和精神是我们自豪和引以为傲的。
通过研究和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可以增强地方文化的自信心,提升文化软实力。
地方文献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挖掘和开发利用:1. 研究分析地方文献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地方文献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包括地方风俗、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等。
通过阅读和研究这些信息,可以更好地理解地方历史和文化,挖掘文化遗产,传承文化传统,推动区域文化建设。
2. 利用地方文献设计展览和演出。
地方文献记录了一个地方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内容,通过对其进行策展和演出,可以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和了解当地文化的魅力和特色。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发更多的人们对地方文化的关注和研究。
3. 利用地方文献开展文化节庆和活动。
地方文献可以为地方的文化节庆和活动提供支撑,例如“家谱文化节”、“档案文化节”等活动。
九品中正制与谱牒档案的兴起有何关系? 谱系之作,是记载宗族或家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这类作品种类驳杂,名目繁多,或曰谱系,或曰谱牒,或曰谱录。起源于夏朝,盛行于魏晋南北朝。 在门阀制度和九品中正制的政治制度下,人的命运和谱牒档案紧密相连,家庭背景决定了个人的前途,这也使谱牒档案成为社会的重要内容,从而使谱牒档案盛极一时。 九品官人法产生一方面的原因是秦汉以来的乡、亭、里组织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人士的出身里爵、道德才能皆无从考查。原来的乡举里选、乡邑清议已无法适应当时吸收人才、扩大统治集团势力的需要。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中原世族不愿意背弃享国 400年的汉天子,他们虽然在口头上称臣于曹氏,内心中却另有打算,等待机会再图发展。所以曹操死后,世族大地主尚书、颍川陈群向曹丕提出了“九品官人”的方案,他的目的是使世族享有仕途的特权。曹丕为了登上皇帝宝座,必须取得世族的支持,不得不向世族妥协,于是不加留难地通过了“九品官人”方案,作为权宜之计的九品官人法就这样定下来了。九品官人法既是九品中正制。 随着九品中正法的发展,到了西晋,“若吏部选用,必下中正,征其人居及父、祖官名” 1,即根据伦辈、门第来选拔官员。如刘毅所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可知在西晋,门第已经成了选官的惟一标准。到了后来,官品和家世竟然一致起来了,出身望族,其
品必高;出身寒门,即使道德高尚、学识渊博,也难入仕途。世族们为了巩固自身的利益,还编造理论依据,宣扬高门阀阅之家,德业相继。自皇帝到大小中正都受这种思想支配,如北朝就确立了“以贵承贵,以贱袭贱”的制度。在制度的限制和这些思想的发展和强化下,道德高尚、才华横溢的寒士有官也都不敢当了。 另一方面,每一个时代都有阶级性,各地方中正为了维护本阶级的长远利益,凭其品评荐举对象的垄断地位,非常注重被荐举人的门第。所以国家取士、选官不以人才优劣为本,仅依据谱牒看门第的高下。世家凭借世资,独占着清流美职。他们能凭谱牒到处通吃,所以非常重视编修谱牒。
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及利用策略研究摘要根据我国彝文古籍的特点及其保存现状,论文设计了适合于我国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及利用的具体步骤,详细研究了每个工作环节的实施策略,研究成果不但可以指导彝文古籍的数字化工程,在进行其他民族古籍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时也可以借鉴。
关键词彝文古籍古籍数字化古籍保护与利用分类号G255.1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i language ancient books in China and their preservation situation,this paper designs specific steps of digital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which are suitable for our country’s Yi language ancient books preservation,expounds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each work link. Its research results can not only guide the digital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Yi language ancient books,but also provide reference for digital protection work of other ethnic ancient books.Keywords Yi language ancient books. Ancient books digitizati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ncient books.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古籍数字化已成为古籍保护与利用的主要手段和趋势。
YUNNANARCHIVES摘要:本文从种类、内容、特点、价值四个方面,探讨了巍山谱牒档案,并对其开发利用提出了几点初步设想。关键词:谱牒档案开发利用巍山
巍山谱牒档案是记载一定历史时期巍山地域范围内各宗族的脉络关系、姓氏源流、宗族迁徙、婚姻状况、丧葬习俗、风土人情以及族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活动的家族史料,具有其鲜明的特色。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巍山谱牒档案进行探讨,旨在促进这一宝贵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巍山谱牒档案的种类谱牒档案信息资源具有隐秘性,家谱档案的形成、保管、利用都是由本家族中特定的人物负责,往往秘不示人,外人不能接近。因而对巍山谱牒档案的搜寻有一定难度,目前已发现的巍山谱牒档案有十多种,可按以下标准划分其种类:1.按族别来划分,有回族的《马氏家乘》;彝族的《蒙化左族家谱》和《蒙化左土官宦谱》;汉族的《蒙化高族家谱》、《蒙化陈族家谱》、《蒙化姚氏家谱》、《蒙化范氏族谱》等。2.按原籍来划分,有巍山本土的彝族谱牒档案,其中《蒙化左土官宦谱》记蒙化左土官事迹,起于明天顺五年(1461年),终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抄本虽已残缺,但记录了明清两代近三百年间左土官政事,是很珍贵的历史资料;有来自西域布哈拉(今属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回族谱牒档案,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云南行中书省后,派赛典赤·瞻思丁为云南行省的首任平章政事,这是回族首次进入云南,因而原籍应从赛典赤·瞻思丁算起,现居巍山的回族是马速忽之后;有来自原籍是江西、安徽、湖广、南京的汉族档案,巍山的汉族是外来迁入人口,都是明代在蒙化府设卫屯田时进入的,汉族文化先进,修谱早已成风,这也是巍山现存汉族谱牒较多的一个主要原因。3.按形式来划分,有白棉纸手抄本,如《马氏家乘》,最初编修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发现时因代远年淹,纸张稍有损益,于是照原本全文抄录一册,并进行采访补遗,于民国二十八年五月编成,留存到现在;有木刻本,如《蒙化刘氏宗族世系谱》,共上下两卷,成稿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现收藏在巍山县庙街镇宗旗厂刘氏祠堂中,它体例完备,内容丰富,是清代木刻族谱存本中较好的一部族谱;有毛笔缮写本,如《蒙化范氏族谱》,第一次纂修于明朝嘉靖丁未(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雕刻版印刷,第二次续修于清道光末年,脱稿时适遇清咸丰七年(1857年)回族杜文秀反清起义攻打蒙化县城,《范氏族谱》毁于大火,第三次纂修于民国三十八年,毛笔手抄本,是民国年间族谱体例、内容都十分丰富的一部族谱。二、巍山谱牒档案的内容1.记载巍山土司制度的资料崛起于元朝晚期,兴盛于明清两朝的云南蒙化彝族左氏土官政权,是云南土官中统治时间最长、地域最广、势力最强的土知府。蒙化彝族左氏土知府一直沿袭到清末民初,时间长达514年,是云南唯一没有被改土归流而实行土流合治,历经明清两朝的土知府。由此通过《蒙化左族家谱》即可了解巍山及云南元明清的土官制度。2.记载巍山家族制度的资料
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众的社会制度,族长、宗子主持全族事务,握有裁断族人争执之权,居于支配地位。在许多巍山谱牒档案中,都记载了家族中的组织系统,有以宗子、族长为中心的名目繁多的管事人员,对族众实行着严密的统治。这对于研究巍山的家族制度具有特殊的价值。3.记载巍山人口史的资料
在家谱的《记事》、《支派分布图》和《迁徙图》等内容中记有人口情况。这些资料可作为巍山人口史问题研究的参考,如人口统计、人口寿命、生育、人口教育和文化、移民等问题,都是珍贵的研究史料。4.记载巍山科举与教育史的资料
在巍山谱牒档案中,我们发现一些文化层次很高的家族延续数十代、历经数百年乃至上千年而不衰,有时还会出现父子、兄弟多人同榜及第、同朝入仕的情形。如《蒙化刘氏宗族世系谱》就记载着刘家在明、清两朝出了10位举人,2位进士等。这些对巍山科举与教育史的研究很有帮助。5.记载巍山少数民族史的资料
巍山谱牒档案中有些记载了先祖来源于某个少数民族及家族的发展历史,包括他们后裔的迁徙及在各朝代中的活动等,如《马氏家乘》从一世鼻祖默罕默德开始,一直记述到五十六世。这对于研究当地少数民族史,尤其是彝族、回族的历史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都是很宝贵的资料。6.记载巍山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
巍山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记录在巍山谱牒档案中,反映出一个时代的侧面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虽然并不完整齐全,但内容很具体。记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大事记等内容都比较准确可靠,起到了释疑补缺的作用。三、巍山谱牒档案的特点1.具有典型的地方文献色彩。巍山谱牒档案仅记载巍山
范围内的各宗族情况。如姚氏家族从始祖姚陶随明军开滇定居巍山后,子孙逐渐繁衍,以九世祖姚舜民、舜治开始,分为两支。而《蒙化姚族家谱》仅指分布在巍山县城及县城周边的
■赵红艳
巍山谱牒档案及其开发利用刍议
业务探索
57YUNNANARCHIVES姚氏家族的族谱。这样从地域意义上看,价值就更加明显。2.数量较多,且多为汉族大姓的谱牒。现今巍山有谱牒的家族除左氏家族是土著之外,其余的都是外来迁入人口。巍山境内汉族进入巍山主要有两个时期,一是南诏统一五诏时期,南诏统治阶级和唐王朝保持臣属关系,有一部分汉族官兵进入巍山,但当时汉族少乌蛮多,因此汉族被融合,不再单独存在。二是现今巍山境内的汉族都是从明代开始进入的,其中大部分又是在明初洪武年间设卫屯田时,从中原内地迁入的。这些汉族迁入后,子孙繁衍,逐渐形成巍山的汉族大姓。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明文化,并成为当地的主流文化。3.多为名门望族的谱牒,具有极高的史料研究价值。现存巍山谱牒在历史上都是名门望族的家谱或族谱。如姚氏自明初定居巍山后,子孙繁衍,成为巍山的望族,明代以武功显名。清代巍山姚氏家族人文蔚起,以文著称,有岁贡5人,举人4人。民国时期,姚氏家族中再度人文蔚起,十九世孙姚助虞、姚襄虞都是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因功均授五等文虎勋章。4.大多编修于明清时期。如《蒙化姚氏族谱》、《蒙化左氏家谱》、《蒙化高族家谱》等,后又有几次续修,如《蒙化陈族家谱》第一次纂修于明代,因战乱,不存;第二次修于清康熙年间,后历年之久,原版不存;第三次则纂修于清嘉庆十二年,即公元1807年。四、巍山谱牒档案的价值巍山谱牒档案纵横几百年,上下数千人,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能充分反映家族与当时巍山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关系,为我们后人研究社会、了解历史,提供并展示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和可靠的数据,具有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和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1.巍山谱牒档案与地方民族历史、地方政权演变有密切关系,是研究民族发展和地方政权、土司制度、历史事件的重要史料。如《蒙化左土官记事抄本》的内容多为清廷和左土官往来的文书档案,时间跨越元末、明、清三朝,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元明清土官制度提供了珍贵的文书档案资料。2.在对巍山村寨史的研究中,谱牒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巍山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往往一个家族就组成一个自然村寨,想要考察、研究、编写这个村寨的历史,只要参阅这一家族的家谱,再对一些具体问题作深入调查、核实,就可以比较全面、完整地掌握关于这个村寨的资料。如今巍山县城的东街又称“刘半街”,来源是刘氏家族在明中后期为官后,主要居住在这里,一半的居民都姓刘,由此而得名。巍山谱牒中有记载大量乡村历史,可弥补村寨史档案史料的不足。3.巍山谱牒档案中所倡导的家族伦理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如《蒙化陈族家谱》有族规:矢忠贞以报国,敦孝弟以睦邻,励廉耻以立品,崇节义以持身。这些家训族规与我们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公民道德一脉相承,因而有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精华,致力于公民道德建设。五、巍山谱牒档案开发利用的初步设想1.加强巍山谱牒档案史料的收集和编纂
巍山谱牒档案是一个很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信息资源,应加强对散落民间的谱牒文书的搜集,加强对现有巍山谱牒档案史料的编研工作,采取编纂出版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价值。除了档案馆要加快馆藏谱牒的开发利用外,社会各界也应积极行动起来,从各个方面促进家谱资料的整理研究。2.重视巍山谱牒档案具体内容和开放目录的介绍,并在
网络上公布深入研究掌握巍山谱牒档案的具体内容,编制巍山谱牒开放目录,甚至可以编制专题介绍,供相关人员查阅;编纂家谱总目提要;编辑按年代或地区为收录范围的家谱目录;编辑少数民族家谱目录;编辑各种专题目录,并在网络上公布,通过互联网传播谱牒档案史料。总之,通过编纂家谱目录反映出家谱的保存现状,有利于家谱的开发利用,使读者能进一步了解家谱的分布状况,促进家谱的广泛交流。3.做好巍山谱牒档案的开发利用性宣传
有了资源,就必须通过宣传来提高“知名度”,让有需求的社会各界来利用。如开展巍山谱牒档案专题展览,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发表出版专门介绍巍山谱牒档案的文章书籍,开展寻根问祖活动等等,以互通有无,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认真做好宣传、解答与咨询工作,并注意听取反馈意见,不断拓宽服务渠道,真正发挥巍山谱牒档案的作用,实现档案馆的社会职能。4.实现巍山谱牒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巍山谱牒档案的数字化不仅可以实现档案管理的电子化、数字化,还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档案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解决信息资源交流与传输的时空问题,从而使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使用巍山谱牒档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1]云保华,阿惟爱.大理丛书·族谱篇[Z].[2]周利红.家谱的价值及其开发利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4).[3]陈子丹.少数民族谱牒档案探析[J].学术探索,2004(6).[4]杨一琼.家谱研究价值新探析[J].专题研究,2004(2).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业务探索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