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教学课件丁连信主编第七章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的指导
- 格式:ppt
- 大小:595.00 KB
- 文档页数:17
汇报人:2023-11-22CATALOGUE目录•第七章概述•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学前儿童道德发展•学前儿童社会交往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总结与展望第七章概述01章节主题介绍•本章主题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的家庭教育与社会资源利用”。
本章节将深入探讨如何与家庭以及社区等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合作,以为学前儿童提供更丰富、更全面的社会教育。
理解家庭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的角色与重要性。
掌握与家庭及社区等社会资源建立合作关系的方法与技巧。
能够合理利用家庭与社区资源,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案。
学习目标第一节:家庭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的角色•家庭的教育功能•家庭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关系第二节:与家庭的合作•与家庭建立互信关系•合作的方式与技巧第三节:社区资源的利用•社区资源的种类与特点•如何整合社区资源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服务•第四节:家庭与社区资源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的实践•实践指南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02社会认知定义及其重要性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自我、社会关系和社会规则等社会现象的认知过程。
重要性社会认知在学前阶段飞速发展,是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基础。
良好的社会认知能力有助于儿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适应社会规则,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
儿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社会环境中的事物,对社会现象形成初步印象。
感知阶段儿童开始形成对社会事物的表象,能进行简单的社会分类和判断。
表象阶段儿童逐渐形成抽象的社会概念,能理解较复杂的社会关系和规则。
概念阶段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阶段家庭环境同伴交往教育环境社会文化影响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因素01020304家庭氛围、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等都会影响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发展。
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认知实践机会,促进其社会认知发展。
幼儿园等教育机构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社交场景,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认知。
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规则、价值观等会影响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过程。
第七章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能力第一节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的概念、类别一、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的概念家长教育能力是家长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下,运用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解决在家庭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培养使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机智、策略、技能和技巧。
父母的教育能力通常是在自身学习和运用家庭教育知识的实践中提高的。
父母的教育能力通常是在自身学习和运用家庭教育知识的实践中提高的,因此,家长首先要具备教育方面的能力。
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是家长在教育子女的实践中,所获得的关于子女教育方面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合。
(1)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是解决具体怎样教的问题,是解决教育实践的问题。
因此,家长必须把家庭教育知识与家庭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2)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需努力将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家庭教育的实际能力。
(3)学前儿童家长还必须重视自己教育孩子的实践,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通过体会,再加上自己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二、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的类别(一)了解儿童需求的能力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角度讲,了解孩子是学前儿童家长必须具备的能力,因为它是家长教育孩子的前提条件。
假如家长不了解孩子,就无从关心孩子,也无从教育孩子。
家长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提高家庭教育效率。
了解的途径有:(1)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孩子;(2)在游戏中了解孩子;(3)在劳动中了解孩子;(4)在学习中了解孩子。
(二)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主要指在家庭教育中,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的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学前儿童家长通过对孩子的发展进行评价,可对孩子发展的各方面进行各种具体的指导,孩子也可通过家长的评价逐渐适应各种社会要求,促进孩子的发展成长,所以缺乏评价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1.评价幼儿发展的趋向学前儿童家长在评价孩子发展时,始终都应注意以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为参照物,进行纵向比较,而不要把孩子与同伴相比,这样才能准确地对孩子的发展状况作出科学的分析和推断。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件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教材第三章“家庭教育的基本原理”及第五章“家庭教育的实践策略”展开,详细内容包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原则、方法,以及实际操作中的亲子沟通、习惯养成、情感教育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原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
2. 学会运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3. 培养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能力,提升家庭教育的实践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家庭教育的方法与实践策略,特别是亲子沟通技巧的运用。
2. 教学重点:家庭教育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落实这些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视频、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教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亲子互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课主题。
2. 理论讲解:介绍家庭教育的基本原理,分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过程细节:教师讲解,结合PPT展示,学生笔记。
3. 实践案例分析:播放一段亲子沟通的视频,让学生分析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过程细节:学生观看视频,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4. 方法指导:讲解亲子沟通的技巧,并通过实例演示。
过程细节:教师讲解,学生跟随操作,教师指导。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拟亲子沟通的场景,进行角色扮演。
过程细节: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反馈。
六、板书设计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2. 家庭教育的基本原理3. 亲子沟通的技巧4. 家庭教育的实践策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家庭教育的方法。
2. 作业题目:设计一段亲子沟通的场景,运用所学技巧进行沟通。
答案:学生编写对话,展示沟通技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深入了解家庭教育,提高自身家庭教育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