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历史要点复习(YLLS)
- 格式:ppt
- 大小:2.77 MB
- 文档页数:40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灭陈,统一南北。
2,大运河的开通:①开凿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开始时间:605年。
③隋炀帝④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⑤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3,大运河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河流。
4,贞观之治出现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下令合并州县;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5,唐太宗任用的重要贤才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6,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7,唐玄宗统治前期实行的政策: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提倡节俭。
使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8,唐朝盛世经济繁荣体现在三方面:农业的繁荣,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
农业的繁荣表现有:修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
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
蔬菜有很多新品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
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筒车。
唐朝手工业发达。
丝织技术高超,陶瓷业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唐朝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9,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日趋衰落。
10,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11.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为完善科举所做的贡献。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重点知识梳理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隋朝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全国( 1 )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 2 )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朝强盛( 1 )措施: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 2 )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4.大运河5.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6.创立( 1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 2 )隋炀帝时, 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7.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8.原因( 1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 2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9.起义:起义首先在山东地区爆发,随即蔓延到全国,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反隋的队伍。
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10.灭亡: 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随之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唐朝建立:618年, 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贞观之治”( 1 )即位: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第一单元知识要点梳理(1—3课)第一课统一国家的重建1、统一条件:南北经济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2、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
3、大运河的开凿:目的: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
路线: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涿郡,全长2000多千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了五大水系。
作用: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沿线经济发展,巩固了统一。
但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也十分严重。
4、隋的覆灭:隋炀帝的暴政:骄奢淫逸,滥用民力。
5、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都城长安。
6、隋唐政治新格局:①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是吏礼兵刑户工,属于尚书省。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了皇权②科举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隋开创,唐完善,清末废除。
作用:实行后,用人权收归中央,扩大了统治基础;威胁中央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
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皇位,改年号为贞观,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帝王。
2、贞观之治:(1)、原因: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②知人善任,虚心纳谏③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对外开放交流。
(2)、表现: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呈现出安定的局面,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3)、意义: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第三课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1、武周政治:(1)称帝条件:①高宗体弱多病,为武则天代为视政提供了机会。
②主观上,武则天个人具备政治才能。
(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历史上称她统治时期为“武周政治”。
(2)统治措施:1残酷诛杀反对她的人2继承唐初的制度3推行科举制4任用贤人(3)、意义:“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为唐朝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间和一个基本观点)(581年-618年)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束缚了人们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也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三、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时间:618年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七年级下册历史一到十课知识点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间和一个基本观点)(581年-618年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第1课隋朝的统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一与灭亡)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日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中心、起始点:以洛阻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束缚了人们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也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三、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时间:618年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_581_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_隋文帝_。
2、统一: 589 年,隋文帝灭掉__陈_,统一全国。
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
3、隋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__币制_和度量衡制度;加强__中央集权__,提高行政效率。
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增加;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加强__南北交通__,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皇帝: 605 年;隋炀帝。
3、概况:大运河以__洛阳_为中心,北抵__涿郡_,南至__余杭_,主要河段有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__2000__多千米。
4、影响/评价:a.积极: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b.消极:劳民伤财,加重了隋朝百姓的生活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2、过程:_隋文帝_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__学识_,初步建立起通过__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_进士科__的创立,标志着_科举制_的正式确立。
3、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a.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b.扩大了_官吏选拔_的范围;c.使有_才学_的人能够由此参政;d.推动了__教育_ 的发展。
地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_1300_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1、原因:__隋炀帝_的残暴统治(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_。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提纲中考从不回避热点,所以复习时要关注历史和现实之间的有机结合,小偏整理了2020年抗洪救灾的故事5个,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提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①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③长度和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④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⑤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⑥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①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②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③发展(明朝):八股取士④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2)推动教育发展。
3)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三、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时间:618年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新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
结
一、历史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演变
- 人类社会的起源:猿人和旧石器时代
- 农业的发展:新石器时代和农耕文明的形成
- 城市文明的出现:商周时代和城市国家的建立
- 帝国的兴衰:秦汉时代和统一帝国的建立与衰落
二、世界上的古代文明
- 黑非洲的诸国:埃及文明和尼罗河流域的文化
- 美洲的古国: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
- 亚洲的古国: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和中国的古代文明
三、中国古代历史
- 夏商周时期:三代的更迭与封建制度的形成
- 秦朝:秦始皇的统一和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
- 汉朝:汉武帝时期的疆土拓展和丝绸之路的开辟
- 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和在中国的传播
四、世界古代历史
- 希腊罗马文明:雅典民主制和罗马法律的影响
- 东罗马帝国与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分裂与拜占庭帝国的建立
- 的兴起:的基本教义和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以上是新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开皇之治:(1)措施: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意义: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4.【补充】结束分裂后统一的朝代:秦朝、西晋、隋朝、元朝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原因: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皇帝:隋炀帝。
3、开凿时间:从605年起。
4、路线:①一个中心——东都洛阳;②两个端点——北抵涿郡,南至余杭;③四段水渠——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永通邗江);④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海黄淮长钱)5、影响:①积极/正面/意义: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②消极/负面:但开凿运河给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创立(标志):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评价(影响):①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②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③扩大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④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⑤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1、直接原因:隋末农民起义;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