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的艺术性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5
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引课艺术探微一首优美的旋律需要有动听的前奏,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需要有扣人心弦的序幕。
一节精彩纷呈的优质课,同样需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
引课,作为课堂教学环节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一堂课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
一、引课的重要性及作用“万事贵乎始”,巧妙的导课设计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思维,引发联想,激励起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快速进入“临战”状态,为一堂课的成功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稳定情绪,聚焦学生注意力对学生来说,良好的上课准备,即心理状态的调整、思维的集中、身心的投入等,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但是上课的前几分钟,学生的思想还比较散漫,还停留在课间的嬉戏打闹中,心猿意马,一时间不能回到课堂教学的情景中来,如果有一个好的引题就能使学生快速收心,稳定情绪,让其注意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转移到课堂的学习上来,进入学习状态,准备学习新知识。
2.引发思维,激发学生内驱力如果每一堂课走进教室第一句话都是“请大家把书拿出来,翻到xx页”,这样的开头显然是平淡无味的,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对学生有催眠的功效。
而每当上课开始时,一段有感染力、有艺术性、有趣的引课,无疑是学生思维的导火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也随之产生。
引入新课,应该看作是一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创造性活动。
它不仅能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体会到思维的乐趣,而且能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3.承前启后,建立知识内在联系引课的目的就是吸引学生主动来探究知识,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这一堂课教学内容的开展埋下伏笔,同时也促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从知识的生成角度来说,是从已知的知识向未知的知识探索的阶梯,帮助学生从知识上建立联系。
二、引课应把握的原则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适度原则,引课也是如此。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一、前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如高明,可以使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反之,会导致教学的失败。
没有课堂教学语言,课堂教学活动便无法进行。
课堂教学语不同于日常生活语言,它是教师这一职业所独有的语言,因此,具有区别于其他语言的特殊性。
课堂教学语言是指师生双方代共同的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活动而发生的言语现象。
化学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学语言和化学学科本身特点有机结合的产物,它具有本学科的特点、通常表现在以下个方面:1.化学课堂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化学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化学教学语言的准确、规范、精练和逻辑性、系统性上面。
化学教学内容是严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选词上要准确、贴切,尤其是持有的化学术语、基本概念、性质、实验现象和结论等,表达应符合科学性。
例如,在表达仪器名称时不能将试管称为“管子”,将试剂瓶称为“瓶子”等;在表达实验操作及物质性质时要用化学术语,如过滤、蒸发、结晶、还原性、吸附件、风化等;在读化学方程式时、不能将“十”读做“加”,将“一”读做“等于”,读化学式时不读名称,而读英文字母等。
这样,在教师规范、难确的教学语言影响下,学生可以从开始简单模仿到灵活准确地用化学术语来表达具体的化学现象、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把学习情况更加直观地反馈给老师,以便老师及时地判断学生学习的情况。
2.化学课堂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不愤不启,不徘不发”的教育理念,意思是学生只有通过积极思维和自觉学习,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教学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这就主张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内学能力、理解和应用知识能力。
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启发性语言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在学习“溶解度”这一节中有关溶解度的概念时,因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围绕概念中的四要素进行举例,化解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如四要素中有一条:“一定量的溶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用一杯水和一盆水来分别溶解随和食盐,你能判断糠和食盐哪个溶解得多吗?”让学生思考和判断,从而得出“溶剂量要一定”的结论。
化学教学的艺术性探析摘要:成功的上好每一节课,与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密不可分的。
为适应学生学习需要,我们尝试了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的语言、幽默、情感等艺术性,使教学艺术渗透在各项教学活动中。
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化学教学艺术性课堂教学艺术活动教学艺术性原则是化学教学原则之一,认识化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一种特定情景下的人际交往活动。
无论是和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反馈,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对学生个性的熏陶、感化,还是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和创造性活动,都必须借助教学艺术性。
合理的教学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
化学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总结,充分运用教学艺术最大程度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掌握、发挥好课堂教学的各种教学艺术,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充分利用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学的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地位。
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化学知识的传递过程,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的交流等,都必须依靠语言来实现。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这句话隐含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达,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阐释,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有自己独特的语体属性。
既要注重化学教学语言的专业化,又要加强化学语言的口语化,此外,还要注重化学教学的美感和艺术性。
优美、流畅、动听的语言能够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整个课堂处于一种松弛有致、轻重适度、缓急合理的良性状态。
这种优美的语言艺术表现为:声音宏亮、抑扬顿挫、语速适中、生动准确、娓娓动听。
教学语言抑扬顿挫,能调节学生的神经联系,更能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有起伏、有表情,增强学生美的享受,才能不断地把学生情绪推向高潮。
(一)语言幽默、营造氛围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有一些抽象难懂难记忆的内容,所以上课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注意容易分散。
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采取一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脱离乏味疲惫的状态。
在比较取代和加成这两种反应类型时,我用“取而代之,有进有出”来形容取代反应,表扬它礼尚往来,很懂礼貌。
用“进而加之,只进不出”来形容加成反应,感叹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学生在笑声中就轻松地掌握了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通过这些幽默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的兴趣倍增,情绪高涨,进入一种最佳学习意境。
当然幽默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如果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调笑逗乐,那只会给学生以粗俗轻薄滑舌之感。
(二)语言精炼、提高效率所谓语言精炼,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少说废话”,用最少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
有的教师唯恐学生“消化不良”,课堂语言机械重复,废话连篇,降低了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程度,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在教学中若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运用语言艺术。
灵活多变的设置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入境”。
如“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
这则广告用语,能让学生的思维在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微观粒子的运动世界,进而积极去探索分子运动的奥秘。
必然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艺术性兴趣作为一种行为的动力,它将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
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化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起求知的强烈的愿望,因此化学课的教学要增强趣味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挖掘化学蕴含的艺术内容,用富于趣味性的教材和启发式教法,使化学课变为饶有趣味的一种探索,以化学的丰富内容,深刻思想,悠久历史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化学教学趣味性科学技术的飞跃,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
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普及化,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
这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函。
那么,有个好的教学软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必备条件。
许多青少年非常喜欢电子游戏,为此他们可以废寝忘食。
为什么?你不得不承认其中有一原因就是游戏软件本身设计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具有青少年所喜爱的趣味性。
现在的一些化学学习软件就制作得宛如游戏软件,非常有趣,学生都喜欢。
这说明教育辅助软件的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二)将化学实验游戏化、增强化学教学趣味性“寓教于乐”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
现行初中化学教材比以往化学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其中添了不少学生实验与小实验。
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我个人认为,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
这样,突出了实验观察与操作中的趣味性,充分开发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用实验趣味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从而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怎样在教学上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怎样开启学生的心扉,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认为这不仅需要妥善的处理教材,安排内容,更要增强化学教学的趣味性。
三、充分利用教学情感的艺术性热爱自己学科的教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
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还要将学生对学科执着的精神、热忱和感受“传染”给学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
要实现师生情感交流融合,教师除具有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扎实的教书育人基本功外,还具有下列一些内隐和外显的特质,如饱满的工作热情,精力充沛;关心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谦虚好学,不断进取;关心社会,正义感强;举止大方,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等。
(一)展示情感策略当教学内容直接反映人类实践活动以及人类在活动中的思想感情时,教学内容所蕴涵的情感因素便以显性的形式表现出来。
所谓显性情感因素,就是指在教学内容中通过语言文字材料、直观形象材料等使人能直接感受到的情感因素。
化学教学内容虽然显性情感因素不多,但是,仍具有教育性导向的因素,其所蕴涵的是反映人类对真、善、美的高尚情操。
展示情感的艺术策略的基本涵义是教师通过自己对化学教学内容的加工提炼,让所蕴涵的显性情感因素得以尽可能的释放,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例如,教材中有一些中外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事业中的伟大发现和轶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特别是科学家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必将大大鼓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中要认真挖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有的教师结合盐类水解知识,使学生掌握化肥的使用方法,肥皂的去污原理等。
这可以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情感和求知欲,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这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功能之一。
(二)发掘情感策略化学教学内容主要反映客观事实,许多内容不带明显的情感色彩,但在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中仍然会不知不觉地隐含情感。
我们把这称为蕴涵隐性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
由于这类教学内容蕴涵隐性情感,易为人们所忽视,造成教学内容的情感资源浪费。
发掘情感的艺术策略运用于蕴涵隐性情感的化学教学内容的处理上的基本涵义是教师通过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加工提炼,让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隐性情感因素得以尽可能的发掘,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教师用充满情感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励学生攀登化学科学的高峰。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将学生的消极情感转为积极力量,使学生终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在学习中感受到化学的神秘与美妙,尝到获得化学知识技能的愉快和欢乐,从而逐步形成学习化学的热情。
同时,教师喜爱学生的情感,通过对他们亲切地关怀、期待,默默地传递给学生,为学生所感受;教师对化学的热爱、追求和对化学教学工作的执着,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为学生所感动,成为推动化学学习的强大动力。
所以,在化学教学中,不仅仅是师生双方认识活动和知识信息的交流,还有情感的交流,并且这种情感上的影响和感染,对学生更加重要甚至终身难忘。
化学教学中以情感育人,以情促智的途径很多,但具体来说,主要通过完善自身,情理交融,依托于化学事实,原理与概念的传授,通过实验及课外活动等各种形式和活动,在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情境下,熏陶、渗透、感染、点化,努力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之,化学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魅力无穷的艺术活动,学无止境,教亦无涯,只有不断在实践中摸索追求,不断完善,厚积薄发,才能求得完美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1]张健伟.教学语言艺术性探微.海南:海南教育出版社,2001:19-2[2]李成良.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13-29[3] 吴国荣.试谈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5,(02):49-59[4]张占久.浅谈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艺术性的培养.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6):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