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经典例题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5.69 KB
- 文档页数:3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材料在19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俄国人已经发现,农奴制度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一些俄国人认为农奴制度野蛮而不文明,尤其是那些访问过西欧的人,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赞同解放农奴。
军队的新兵都征自农奴,他们在战场上表现糟糕。
当时的俄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民能够获得自由,但仍然要同之前一样付钱给原主人。
大部分地方的农民虽然不满意,还是平静地接受了他们的新地位。
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俄国的农业生产率有了可观的提高。
更多农民发现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因素。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获得的"自由",说明农奴解放对国家的积极影响。
2、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绝大多数政府高官和贵族而言,俄国之所以没有像西欧国家那样屡遭动荡,就是因为维护了传统的农奴制法律和习俗,反对思想自由和各种“蛊惑性”的学说。
……但是随着俄国受教育阶层的西方化和启蒙思想在贵族中间的传播,他们开始承认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的道德污点。
许多受西方观念影响的贵族都面临着日常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农奴制让他们在物质利益上获得特权,但另一方面他们接受的教育和思想让他们无法否认农奴制的不公平性。
——摘编自张广翔、李振文《再论亚历山大二世与俄国1861年改革》材料二改革后全俄每个农民(成年男性)平均分到份地(3)4俄亩,而农民家庭维持最低生活需要的份地数量为8~9.5俄亩。
此外“国家从地主手中赎买的土地平均价格为每俄亩38卢布,将土地转手出售给农民时每俄亩价格高达63卢布”。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
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
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
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
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高考45题——《历史上的改革回眸》试题分析一、近三年全国卷改革类试题举要(一)2015年全国课标卷1.海南卷(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旁边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夫担当府兵卫士。
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番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
随着均田制的渐渐破坏,农夫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还,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
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依据边防须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应资粮,长期戍边。
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
至此,征发均田农夫担当卫士的府兵制演化为朝廷供应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1)依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缘由和内容。
(7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
(5分)【答案】(1)缘由:均田制遭到破坏,农夫破产和逃亡;府兵制兵源枯竭,士兵逃亡(如何依据材料?)。
(4分)内容:以招募宿卫、边兵的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3分)(2)肯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参照工管制度政府出资——带来财政负担);节度使佣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地方力气增加——分封制的类似影响)。
(5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实力。
“缘由”可以依据材料中“随着均田制的渐渐破坏,农夫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得出是均田制遭到破坏,农夫破产和逃亡,导致府兵制兵源枯竭;“内容”可以据材料最终一句概括得出。
(2)据材料中“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应资粮,长期戍边”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实行募兵制有利于保证国家的兵源,但是节度使拥有大量的军队,导致了后来的安史之乱。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总结历史上发生过的几次重大改革在高考中是比较容易考核到的内容,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总结,仅供大家参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总结(一)1. (2010高考安徽文综20题)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答案:D考查点:殖产兴业解析:本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政策,国营企业转让私人,发挥企业的自主独立的积极性。
涉及知识点:殖产兴业2. (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6题)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A.洋务派答案:B考查点:早期维新派思想解析:阅读材料,号召商战,争夺利权,主张商战,挽回利权的主张是早期郑观应的主张。
涉及知识点:早期维新派思想3. (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7题)奥利维尔·克里斯汀说:法国的宗教改革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
这时,对福音的向往、路德教的影响、激进派的诱惑等都交错在一起。
”与之相关的正确史实是A.法国由镇压胡格诺派最终转为宗教宽容B.法国因笃信上帝在新旧教之间摇摆不定C.法王因尊重教皇权威而不愿改革天主教D.胡格诺战争后新教在法国占据主导地位答案:A考查点: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宗教宽容的相关内容,1598年,法国国王颁布了《南特赦令》,宣布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法国由镇压胡格诺派最终转为宗教宽容,这与题干“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的信息吻合。
所以选A。
法国因笃信上帝在新旧教之间摇摆不定的提法与题干“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的信息不吻合。
排除B。
法王因尊重教皇权威而不愿改革天主教。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710 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
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
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
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
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名题分解(一)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名题分解(四)历史选修Ⅰ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08山东省成功中学高二阶段测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图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4分)(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4分)(3)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应当坚持怎样的评价标准?(4分)【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从图中不难看出答案。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判断能力,材料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评价能力,从“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中可看出司马迁把人的品行作为评价标准,但这种评价标准充满了主观因素,是不可取的,我们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依据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1)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4分)(2)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4分)(3)司马迁把人的品行作为评价标准,把个人的好恶作为评价标准。
我们对商鞅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依据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4分)2.(2008山东省成功中学高二阶段测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 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
岳麓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要点与典型考题归纳典型考题:1.(08,广州一模,31,9分)一位历史学家曾发生这样的感叹:中国古代的改革,是人类智慧所做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它能使一个侏儒变成一个巨人,把一个没落民族变成一个蓬勃奋起的民族,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是如何“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强大的国家”的?请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措施:(1)政治上: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推行郡县制,制定秦律等措施,打击旧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通过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军事上:通过奖励军功等措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结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称为七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
2.(08,山东高考,3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
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
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公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
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2分)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4分)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立军功;努力耕织(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3.(08,广州高考模拟卷)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
一.通过王安石变法理解“改革的本质是利益的再分配”
例1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其理财的主要目的是
A 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的关系
B 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C 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和庶族之间的关系
D 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的关系
【分析】教材强调了理财措施重在“富国”而非“富民”。
两者既没有必然的正相关,也不是绝对对立。
本质上来说,王安石变法是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
为什么要自救?因为“冗官”“冗兵”“冗费”及其导致的“积贫”“积弱”。
如何解决积贫?增加财政收入!怎么增加?社会财富的蛋糕就那么大,国家、大官僚大地主、下层人民各占有一定份额。
从谁身上抽一点,给国家?可以是农民吗?本来已经够痛苦了,再抽一点?所以,只能从大官僚大地主身上抽。
纵观王安石变法各种措施,无论是青苗法、均输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For example 青苗法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农业生产,稳定了小农阶层(因为青苗法的借贷可以解农民的燃眉之急,所以因还不起高利贷破产的农民就少了,土地兼并得到了一定的抑制),有利于官府征收田亩税;况且20%的青苗利息本来就是一笔客观收入。
同时,这些措施也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
For example 市易法其实是早期的国家干预(宏观调控),抑制了大商人操纵市场;青苗法由国家放贷给农民供农业生产,利息较当时的高利贷低,高利贷者就失去了盈利的市场。
所以,王安石变法的本质,就是剥夺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重新分配,国家拿大头,人民拿小头。
【答案】D
例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认为: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司马光认为:
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争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你对材料三四中王安石、司马光的理财之道的认识有何看法?
【分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司马光反对王安石的理财之道。
联系所学知识,可以想到,王安石力挺改革,而司马光反对改革。
为什么?如果改革有利于某些人的利益,那个群体肯定会支持,反之则会强烈反对。
例1中已经分析过,王安石之所以能够做到“国富”的同时利民,是因为它重新分配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即所谓“利益既得者”。
触动既得利益,是“国富”于“民富”从对立走向统一的前提。
司马光则否认统一的可能性,将两者绝对对立起来,说明司马光认为不能够触动既得利益。
这也反面印证了他本身就是一个利益既得者。
【答案】王安石的理财之道旨在削弱大地主、大官僚的特权,企图削弱他们的经济实力来富国。
司马光是在不危及地主官僚利益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
二.宗教改革难点整理
例1“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
”这体现了
A.王权与教权平等 C.王权高于教权
B.教权高于王权 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分析】单纯从材料出发本题容易误选D。
但任何材料都是从文段中节选出来的,死抠材料而忽视再材料和所学知识之间搭建桥梁就有可能造成对材料的片面解读。
从材料中提取“任命”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材料指的是11世纪末天主教内部的改革,即天主教会取得、垄断对各地主教的任免权。
(教阶制度)。
至此,离西罗马帝国被蛮族灭亡(476)已经过去六
百多年,天主教俨然已经是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组织。
从这点出发,A(不平等)、C(相反)、D(政教合一)均可以排除。
【答案】B
例2欧洲中世纪曾经被称为笼罩着宗教灵光的“黑暗时代”。
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主教会处于当时欧洲“万流归宗”的地位。
这一时期,不属于天主教会势力扩大的因素的是:A.整顿教会,拓展势力
B.组织十字军东征
C.封建割据势力强大,王权衰弱
D.教权高于王权
【分析】本题的入手点在于对“黑暗时代”和“万流归宗”两个概念的解读。
所谓黑暗时代,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一直到文艺复兴开始的这段时期,是人文主义者对这一段人性泯灭的时代的概括,也称“中世纪”。
“万流归宗”,指的是罗马天主教廷的触手伸得很长,整个欧洲都受其控制,即教材中的“权倾欧洲”。
两者因果关系如下:
蛮族入侵→西罗马灭亡→黑暗时代→四分五裂→教会趁乱建立自己的神权统治→权倾欧洲→万流归宗。
本题另一个关键题眼在于“因素”。
而王权高于教权,则是影响。
A即教材中提到的教皇选举制度和各地主教的任免权的收回,即教阶制度的建立;B是军事措施(后来也成为宗教裁判所的暴力工具),C即神权统治得意建立扩大的重要原因。
【答案】D
例3(2012.连云港高二检测)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心和贪欲心,而不是灵魂的升天。
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终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
——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二西欧发生宗教改革以前,宗教冲突并不明显。
宗教改革之后,教会之间,尤其是天主教会和新教各派之间,发生了长时间的争论,迫害和战争。
各国君主,贵族,市民阶级的利益在这些冲突中起着重要作用……1555年,德国逼迫君主签订《奥格斯堡和约》,这是欧洲第一个宽容新教的和约。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三基督教世界之所以发生以宗教为借口的一切纷乱和战争。
基督教世界之所以发生以宗教为借口的一切纷乱和战争,并非因为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不同意见(这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因为拒绝对那些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实行宽容(而这是能够做到的)。
——约翰.洛克《论宗教宽容》(1)材料一的论述主要针对什么事件?该条文发表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教的“新意”。
(3)材料而反映这场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4)根据材料三分析宗教冲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约翰.洛克这一观点在英国宗教改革中也得到了反映,这主要指什么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5)结合材料说明宗教信仰的冲突如何解决。
【分析】(1)是基础识记题。
需要强调的是,意义不能套用宗教改革的意义。
《九十五条论纲》论纲仅仅是一个开端,宗教改革,是一个涵盖了和平与战争、思想与政治等多方面,多重性质的运动。
(2)问注意角度上的发散。
材料一提取“不靠……不靠……只有终生悔改……”这一串有效信息,可以看出新教首先强调“因信称义”,否认教会和神职人员的权威。
这个权威一旦被否认,那些陈旧的宗教仪式就失去了意义,教会的大量开支,也就失去了合理性,廉俭教会的呼声自然就高涨起来。
任何一场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改革都是新旧势力的较量,“先破后立”“破中有立”是改革的主旋律,也可以作为组织答案的一个方式。
否认教会之后,它必须重新强调什么才是信仰的重点,本源,即《圣经》。
这一点,可以联想教材中“天主教会面临的种种挑战”中的两种思想源泉,一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二是早期基督教思想。
第一点,结合必修三理解,宗教改革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一种补充,从更广的社会层面,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了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中心,尊重人,肯定人,解放人,发展人,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尊严。
这一点,可以和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类比理解。
顾炎武曾经主张“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
一种思想在诞生之初,一般会根植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统治者会对这一思想加以带政治目的的解释以有利于自身的统治。
当社会中某种新的因素兴起,而日益僵化的旧势力对其造成阻碍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对思想进行历史性的批判,揭露统治者对其任意歪曲解释的不合理因素,以早期的思想来还原思想本身的力量。
天主教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将《圣经》的解释权控制在自己手中,其实已经歪曲解读了早期基督教的教义。
所以,破而后立的立,应该是立圣经。
另外,从时代潮流这个方向思考,从分裂走向统一,也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族教会也是路德宗改的重要内容。
第(3)问注意完整提取有效信息。
“争论、迫害和战争”讲宗教方面的冲突,而材料也强调了冲突背后的利益推手,即“利益纠纷”。
补充一个实例:所谓战争,即“三十年战争”,《奥格斯堡和约》其实是三十年战争的停战协议。
三十年战争其实是诸侯之间的纷争,有两大对立的联盟:天主教联盟和新教联盟。
支持新教联盟的有法国、荷兰、英国。
法国为称霸欧洲,希望德意志继续保持分裂状态,而荷兰不愿意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势力。
在这些利益交织下,他们支持新教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