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药品集中采购问题与解决策略
- 格式:docx
- 大小:16.59 KB
- 文档页数:5
药品集中采购存在的问题一、引言药品集中采购作为一种药品供应管理的新模式,旨在降低药费支出、提高药品质量和保障患者权益。
然而,这一模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将从药价垄断、市场竞争不足和药品安全等方面,对药品集中采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
二、药价垄断问题1.垄断企业权力过大药品集中采购中,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垄断局面。
这些企业通过操纵市场定价和供应,将药品价格抬高,从而使医疗机构和患者负担过重。
2.药品价格波动不确定集中采购中的中标企业在药品价格上没有明确约束,导致药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这种波动使得医疗机构很难做好预算和采购计划,给临床用药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市场竞争不足问题1.行业准入门槛过高药品集中采购对企业的资质和规模有一定要求,这使得小型企业和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很难进入竞争。
由于竞争不足,企业在价格和质量方面的创新动力减弱,不利于降低药品价格和提高质量。
2.患者选择权受限在药品集中采购中,医疗机构只能在中标药品中选择,患者获取药品的选择权被限制。
这种限制使得患者无法根据自身状况和需求自主选择药品,而是被迫接受供应商的选择。
四、药品安全问题1.药品质量难以保证由于药品集中采购的需求量巨大,中标企业往往面临着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加之药品质量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使得药品质量难以保证。
这对患者的健康和用药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2.医药产业链管理困难药品集中采购将原本较长的医药产业链压缩,使得各个环节的管理变得困难。
这种管理困难容易导致药品流向不明、假药混入等问题的发生,给患者健康和用药安全带来潜在威胁。
五、解决药品集中采购问题的建议1.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药品价格、质量和供应的监管,规范企业行为,遏制垄断行为的发生,并建立健全的投诉举报机制,保护患者合法权益。
2.促进市场竞争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小型企业和创新企业进入药品市场,增加市场竞争,从而降低药品价格,提高质量。
3.加强质量监管完善药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对企业的质量审核和抽检,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医院药品集采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问题分析1.价格不透明目前医院药品集采中存在价格不透明的问题。
由于缺乏公开透明的招标流程,很难评估药品真实价值。
在医疗服务中,药品费用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如果价格不合理高昂,将增加患者负担。
2.供应链风险过度依赖单一渠道的集中采购模式容易导致供应链断裂风险。
若唯一供应商因各种原因无法继续供应,将对患者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此外,由于只与少数几家企业合作,也可能出现腐败问题。
3.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医院药品集采通常遵循“低价优选”的原则,但这往往会牺牲产品质量。
未经严格控制和监管的低价采购有可能导致低劣药品进入市场并被使用。
这将对患者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4.多样性与个性化需求不满足集中采购往往将多种药品压缩成少数几种代表性产品,这会导致医院的选择受到限制。
患者具有不同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适合的药物。
而集采模式无法满足这种个性化需求。
二、解决方案1.建立公开透明的招标流程为了确保集采的价格透明和合理,应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招标流程。
通过公开竞争,各家药品企业可以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确保公平性。
同时,相关政府部门也应对整个招标过程进行监督,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2.建设多渠道供应体系为了防止单一供应商造成的断货风险,医院药品集采应建设多渠道供应体系。
与多家优质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在供应链上形成稳定可靠的网络。
这样可以确保患者能够及时获得所需药物,并降低因供货不足而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发生。
3.加强市场监管与质量控制为了确保药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医院药品集采的监管与质量控制。
加大对药品生产企业的抽检频率和力度,提高合格率,并对不合格产品实施追溯和处理。
同时,也要建立健全的药品退货机制,以防止低劣药品进入市场。
4.个性化采购模式为了满足患者多样性及个体差异的需求,可以在集中采购基础上引入个性化采购模式。
例如,按需定制药物包装或剂型等灵活方式,使得患者能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药物。
医院药品集中采购、短缺药供应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建议-调查报告.doc
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和短缺药品供应是当前医疗行业面临的难题。
短缺药品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无法正常供应的药品,包括用量不确定、价格低廉、企业不常生产和在本区域经常性供应短缺的药品。
根据现有库存和恢复供应的预期时间,短缺程度分为三级。
近年来,医院短缺药情况有所增加,临床用药困难,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造成短缺药的原因主要有生产、政策、机制和投机垄断等因素。
医疗机构资金困难,拖欠商业公司药款时间太长,药品难以及时购进,也是造成短缺的原因之一。
为解决医院短缺药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国家应合理布局短缺药监测哨点,定期搜集、报告药品
短缺情况,及时了解全国各省、市、县及乡镇卫生院等药品短缺情况。
2.建立健全短缺药清单管理措施,根据药品短缺原因、短
缺程度、影响范围等情况及时启动国家应对机制,定期公布相关信息。
3.开展市场撮合和实施定点生产,协调短缺药应急生产和进口药品,支持相关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推动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保障可持续、稳定供应。
4.打击原料药垄断行为,加强对原料药货源、企业库存和市场交易行为等跟踪监测。
5.医疗机构要合理统筹资金,按时回款。
针对我院的情况,我们制定了短缺药品管理制度及应急预警机制。
建立短缺药品监测预警系统,实行院科二级预警、分级负责、联动保障的监测预警和供应保障工作机制。
实行短缺药品信息直报制度,及时将短缺药品信息填写完整上报国家短缺药品信息管理平台及本院通报。
药品集中采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引言近年来,我国药品行业发展迅猛,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其中,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是近期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当前药品集中采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问题分析1. 垄断现象加剧在目前的药品集中采购系统下,由于规模效益与价格竞争力成为重要考量因素,导致仅有少数大型企业能够参与竞标,形成垄断市场。
这使得小型药企面临巨大压力,造成市场资源高度集中化、不公平竞争等问题。
2. 药品质量风险增加由于采购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最低的供应商,有时忽略对供应商资质和生产环节质量管理的审核。
这可能会带来质量风险,如假冒伪劣药品进入市场以及原料质量不合格等情况,对患者用药安全构成威胁。
3. 药价纷纷上涨随着政府推行药品集中采购,一些供应商会将不参与竞标的品种价格剧增,导致市场上该品种药价上涨。
这不利于切实保障患者用药权益,给药费负担加重。
4. 利润分配不公平目前的集中采购模式下,低价获胜的供应商可能为了维持利润会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差价,比如提高售后服务费用、减少赠送等手段。
这意味着一部分患者可能因为采购成本增加而受到损害。
5. 产业结构扭曲由于价格成为集中采购的主要考量因素,一些被视为低价产品的药企为了争夺采购份额而强行压缩成本,这导致不少优质科研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进行创新研发工作。
这使得整个产业结构出现偏离,在长期来看对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建议1. 引入多元化供应商机制应鼓励和引导更多符合规范的企业参与竞标过程,打破当前垄断市场局面。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对小型药企提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以促进企业多元化发展。
2. 加强药品质量把关应加大对供应商的审核力度,确保其合规运营,并加强对生产环节中的质量监管。
同时,鼓励医疗机构和消费者提高对药品质量的监督与投诉意识,形成多方共同监管的格局。
3. 完善价格管理机制政府应设立相应部门负责药品价格监管和纠正异常情况。
当前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解决路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是药品采购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對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及患者利益的大调整。
本文阐述了当前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和策略。
标签: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问题;策略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作为我国医改的重要举措之一,是降低药品价格、减少患者经济支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基于此,本文首先详细论述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相关策略。
一、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存在的问题1、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缺乏正确认识。
目前,一些医疗机构尚未意识到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重要性,他们片面地认为,在当前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完善的背景下,国家对卫生事业的补贴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而药品差价作为医疗机构的第三种补偿来源,在医院的日常经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药品加成率的逐步取消,这种认识也越来越失去其现实支撑。
因此,当前对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缺乏正确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对集中招标采购模式缺乏深刻认识,个别人员认为,集中招标采购与传统采购模式的区别仅在于名称上而已,因思想认识不够清楚,常导致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无法落实。
②集中招标采购人员的宣传教育不足,以至于其综合素质不能满足集中招标采购的需要,缺乏抗风险意识,采购中常出现各种不规范行为。
③对药品供应商与生产厂家缺乏宣传教育,药品供应商作为集中招标采购的主体之一,个别药品供应商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违反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以至于在采购过程中造成各种风险。
2、招标药品采购工作不规范。
有关部门制定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相关规定与政策,以规范药品招标采购全过程,但部分医疗机构货款结算不及时,中标方停止供货,致使医疗机构自行采购药品;对于利润较低的临床用药,厂家出于利益考虑不愿意投标,即使中标也不愿意签约;一些中标企业随意提高中标价格,或将规模较大的药品改为规模较小的药品,致使招标采购工作名存实亡。
医药采购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市实行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至今己有4年多。
其间,相关部门多次发布文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和规。
实践证明,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确实在降低药品虚高定价、制止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对其实行集中招标存在一定的难度,操作不规会带来一定的负而影响。
笔者自担任医院药品采购部门的负责人1年多以来,在具体工作中遇到许多棘手的、突出的和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
本文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规化管理提出建议。
1存在的问题1. 1药品招标过程存在的问题1. 1. 1招标联合工作组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严格按照卫生局、市招标办、市纠风办、市物价局、市工商局等部门共同制定的《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实施办法》进行。
由市卫生局、市招标办、招标公司(中介代理机构)、卫生局所属的医疗机构等部门人员组成招标联合工作组,负责制定招标文件、咨询招标问题、整理投标文件及最后定标的讨论等整个招标过程的实施。
联合工作组代表了全市所有医疗机构进行药品招标,对投标企业而言,是否中标,意味着能否进入市医疗机构。
所以工作组人员责任重,且对专业知识有一定要求,否则很难开展工作。
如看不懂英文药品专利、GMP证书,缺乏药理知识,对药物剂型和制备工艺不了解等,就很难客观地判断投标药品的质量。
1. 1. 2质量评标容、评标专家打分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药品招标对每一品规药品质量得分均采用定量评价办法,由随机抽取的专家打分评定。
评标的原则是质量优先、价格合理,每一品规的质量非常重要。
然而评标专家是由电脑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对医学专家而言,对药品的质量标准,如剂型特点、制备工艺先进性等并不十分了解;就药学专家而言,对临床疗效可能并不十分了解。
直接对投标产品打分,缺乏科学性。
1. 1. 3定标缺乏一定的公平性根据评标专家评定得出的质量、服务和信誉平均分加上计算出的价格分,由联合工作组根据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进行定标。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方面的困难和建议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方面的困难和建议困难在药品集中采购方面,我们面临着以下几个困难:•缺乏竞争性:由于集中采购会限制供应商的数量,导致缺乏竞争性,难以获得最优惠的价格和药品品质。
•药品供应不稳定:集中采购中,药品供应商可能会出现频繁变更,这会导致药品供应不稳定的情况,影响患者的就诊和用药。
•品质可控难度大:由于集中采购需要对大批量的药品进行统一采购,监管和品质控制的难度较大,容易出现品质问题。
建议为了解决上述困难,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增加竞争性:通过放开供应商数量的限制,引入更多的供应商参与药品集中采购,从而增加竞争性,促使供应商提供更好的价格和品质。
2.加强供应商管理:对参与集中采购的供应商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和评估,确保其具备良好的信誉和合规能力。
同时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稳定药品供应渠道,保障患者需求。
3.强化监管和品质控制: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集中采购药品的品质控制和监督。
通过加强检验检测和抽样抽检等方式,确保集中采购的药品符合质量标准和验收要求。
4.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建立药品集中采购的信息共享平台,供各方及时了解药品供应情况、价格走势和品质信息。
同时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合作,共同解决采购中的问题和困难。
5.鼓励创新和研发:对于药品集中采购中的关键药品类别,鼓励供应商进行创新与研发,提供更好的药品品质和疗效,满足患者的需求。
结语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是一项重要的政策措施,旨在降低药品价格、保障药品质量,并提供可持续的药品供应。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其中存在的困难,并积极提出建议,不断完善和优化集中采购制度,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和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
引言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措施,旨在降低药品价格和保障药品质量。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些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帮助解决问题并推动药品集中采购制度的改进。
困难缺乏竞争性由于集中采购会限制供应商的数量,导致缺乏竞争,进而难以获得最优惠的价格和最高品质的药品。
集采药品存在的问题总结报告问题背景近年来,我国在集中采购药品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统一招标、集中采购的方式,有效降低了药品价格,增加了药品供应的稳定性。
然而,随着集采药品数量的增加和采购规模的扩大,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集采药品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级段落:药品质量问题集采药品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药品质量。
由于赢得集采药品合同的厂商通常会大量生产,在保证产能的同时,可能会降低药品的质量控制标准,以满足较低的价格要求。
这就导致了一些集采药品的质量问题,包括药物成分不符合规定、药效不明显等。
这对患者的健康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加强对集采药品质量的监管和审核。
政府相关部门应严格审查招标文件,确保投标企业有足够的生产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
其次,应建立药品质量追溯体系,对集采药品进行全程监控,包括药品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
最后,需要建立健全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机制,及时响应患者的投诉和问题反馈,确保药品安全使用。
二级段落:供应链管理问题另一个集采药品存在的问题是供应链管理不完善。
由于集采药品的数量庞大,涉及到多个供应商和分销环节,供应链的管理非常复杂。
这容易导致物流延误、库存不足等问题,给医疗机构的用药带来困扰。
为了解决供应链管理问题,首先需要建立规范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指导医疗机构组建专门的供应链管理团队,负责协调和监督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运作。
其次,应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明确责任、提高服务质量。
同时,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云计算、物联网等,提高供应链的智能化水平,提升运作效率。
二级段落:药品信息透明度问题集采药品的另一个问题是信息透明度不足。
由于药品市场竞争激烈,采购过程中经常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供应商可能提供虚假的信息、夸大药品优势等,给购买方带来误导。
此外,由于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医疗机构之间难以获取到药品的真实价格和性能信息,限制了集采药品的选择和采购。
药品集中采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一、药品集中采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推行了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旨在降低药价、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垄断现象明显由于集中采购通常只选择少数几家企业进行竞标,导致市场上的供应商变得有限。
这种局面容易引发垄断现象,使部分药企或经销商通过控制价格来获利。
这不仅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也对患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构成威胁。
(二)影响药品质量为了以更低的价格获得合同,在竞标过程中,一些企业可能会牺牲药品质量以追求成本优势。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健康权益,并且给医疗机构带来额外风险。
(三)缺乏监管和透明度目前,针对药品集中采购过程缺乏监管以及信息透明度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
从政府到医院再到患者,各方对于采购过程了解的信息有限,难以评估采购是否真正公平、透明。
(四)政策配套不完善尽管目前已出台了一系列药品集中采购相关政策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发现了政策配套不完善的问题。
例如,缺乏对中小药企和创新药的支持,可能导致这些药企无法生存;同时,相关政策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基层医院和农村地区的特殊性。
二、针对药品集中采购问题的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确保药品集中采购达到预期效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监管与问责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包括加强对参与竞标企业的监督检查以及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另外,在采购过程中应当设立独立第三方机构,负责监督整个采购程序,并公开整个流程,确保透明度和公平性。
(二)扩大市场竞争鼓励更多合格企业参与竞标过程,通过扩大市场竞争来避免垄断现象的发生。
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行政审批和降低准入门槛等方式,吸引更多中小型药企参与。
(三)加强药品质量监管对集中采购的药品进行更严格的质量监管,确保符合国家标准,并设立相应的惩罚机制以防止不良企业违规行为。
此外,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供医疗机构和患者了解药品质量情况。
(四)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针对中小型药企和创新药研发,政府可以出台针对性支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科研资金支持等,以促进其发展;并且,在基层医院和农村地区的实施上,应考虑到其特殊环境和需求,并提供必要的援助措施。
GUOJIYIYAOWEISHENGDAOBAO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版中国药房一、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必要性药品采购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 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 、“焦点”问题。
在药品采购中,如何提高药品质量,降低药品成本, 防止药品采购中的腐败行为,保证药品“优质、关于当前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许妈银内容提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是药品采购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对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和患者利益的大调整。
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目的是为了规范医疗机构药品购销活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药品采购透明度,遏制药品流通领域不正之风,减轻社会医药费用负担,保证医药体制改革和医疗机构改革的顺利实施。
本文分析了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必要性,提出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基本规则和要求、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一般程序,并针对当前各地在实践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是要统一认识,全面推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公开制度,增加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透明度;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监控体系,加强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全过程的监督;四是要加强药品价格管理,规范药品价格行为;五是要规范招标操作规程,扩大招标范围及药品品种;六是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关键词:药品招标采购医药体制Abstract :Medicine purchase by calling for tenders is an important reformfor the medicine purchase sysem.It makes a lot changes of profits among medicineanufacturers,distributors,medical settings and patients.The goals of medi-cine purchase by calling for tenders are regulating medicine supplies and purchase,introducing market competition,improving transparency of medicine market,con-trolling unusual business,reducing medical burden and protec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forms of medical system and medical organizatons.The paper analyzedthe necessity of medicine purchase by calling for tenders and put forward its basicregulations,requirements and procedures.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and shortnessexisted in the current practice, some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as the following :1.To raise the recogni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carry forward the medicinepurchase by calling for tenders.2.To set up and improve an open system for increasing the transparency ofmedicine purchase procedures.3.To establish a perfect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system to supervise thewhole process of medicine purchase.4.To enhance the medicine price management and standardize the pricingbehavior.5.To standardize the operating regulation and expand the scope and the kindsof medicine to be purchased by calling for tenders.6.To enhance the setting ups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strictly enforcethem.Key Words :Medicine Calling for tenders Medical and medicine systen。
论药品集中采购问题与解决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1.招标主体中利益相关方缺失
目前,全国各省(区、市)的药品招标工作基本都是由卫生部门牵头、多部委参与,而负责药品采购与付费的医疗机构、社保部门以及患者等药品购销领域的主要利益相关方却没有真正地参与其中。
这样,一方面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相关规定,使根据该法制定的“若干规定”无法用具体条款来切实保证患者等的利益,仅靠“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来保障患者等的利益,是不切实际的[1];另一方面没有利益相关方的制衡,政府部门虽然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但是为突出政绩,仍将降低药价作为体现招标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志,导致在招标过程中过度关注药品价格,忽略药品质量,无形中加剧了药品市场的恶性竞争,最终造成“劣胜优汰”的混乱局面。
2.企业资质审核重复冗杂
我国药品集中采购工作需要企业提供大量的资质信息和药品信息的相关证明复印件,并要求每个企业的每种药品证明复印件加盖企业红章,个别省份甚至要求企业提供营业执照原件,不仅给企业投标带来了繁重的负担,也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同时,各省每年都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对企业提供的资料进行重复审核,难免会出现差错,从而影响企业投标;另外,由于各省建立的平台标准不一,投标企业需要填报多种多样的电子申报信息,操作复杂麻烦,容易照成误差而
失去投标资格。
3.药品评标办法不够全面科学
药品评标体系是否全面、科学,直接影响药品中标结果,担系着医疗机构和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导、以省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国家暂未专门出台规范药品评标环节的具体配套文件,各省在实际工作中,自行制定评标方式、评标规则以及评分标准等。
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因地制宜原则,但是各省自行制定的评标办法难免有所疏漏、不够完善;同时,评标办法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容易发生权力寻租及商业贿赂等违纪违规行为,无法保证评标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4.药品价格与质量关系失衡
《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要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必须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做好药品的评价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品虚高价格,保证了药品质量。
但是,由于我国没有系统的药品综合评价体系,各省自行规定的药品质量层次标准不一,无法有效控制药品价格和质量之间的平衡关系,导致部分价格昂贵且疗效甚微的药品仍在过度滥用;有些疗效显著且价格不高的药品,因个别企业故意低价投标导致中标价过低而流标或无法供货。
长此以往,必然影响我国中标药品的整体疗效质量和供货情况,损害患者的切身利益,阻碍医药购销行业的健康发展。
5.部分药品相关政策有待改进
现行的药品加成、新药准入等相关政策虽然没有直接约束药品集
中采购工作,但是间接阻碍了药品虚高价格的下降。
例如,国家发改委2006 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规定: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销售药品,以实际购进价为基础,加价率不超过15%。
这项规定虽然限制了医疗机构的最高利润,但是导致医疗机构和医生倾向于选择和使用高价药品,变相加重了患者的药品费用负担。
又如,据艾美仕市场研究公司(IMS)数据显示,在药品的注册阶段,由于人力资源和流程限制等原因,我国新药上市平均比其他国家晚4~5 年。
新药注册完成后,还须经历备案采购审批、药事委员会评审、医保目录审批等诸多环节才能进入药品市场,我国患者获得可报销新药时间平均比美国晚8 年[2]。
新药进入市场后,药品生产企业必然急于收回前期的研发成本,导致药品价格居高难下。
解决策略
1.建立招标采购制衡机制
实施药品集中采购政策的目的在于保障患者权益,同时平衡医疗机构与药品生产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引导医药购销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因此,应加强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将与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相关的利益方都纳入到招标主体中来,包括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社保部门、财政部门以及医护人员、患者代表等,形成囊括买卖双方的招标制衡机制。
这样有利于规范各方的招标采购行为,避免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偏向某一利益方,在兼顾药品价格与质量的同时,兼顾医疗机构、药企、患者、政府以及社会等各方利益,真正实现多
方共赢,促进医药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建立统一的药品认证机制
确定一家具有相应能力的单位,承担药品生产企业资质和药品信息的认证工作,并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资质及药品信息认证数据库,为全国各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服务;每年全国只需统一认证一次,各省在进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时统一采纳并认可这家单位的认证资信内容。
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各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负担,提高效率,同时减少药品生产企业的意外丢标风险和投标成本,推动整个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3.建立统一的药品评标方法体系
目前,各省基本都有一套药品评标规则,各有利弊,从顾全大局的角度出发,应通过科学研究,将这些分散的规则系统整合,形成一套全国通用的、较为完备的药品评标方法体系,这样可以防止寻租、行贿等行为,切实保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公开、公平、公正。
4.建立药物经济学评价体系
陈竺部长在2012 年10 月召开的“全国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完善药品质量评价体系。
可见,药品质量评价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药物经济学评价体系,对药品从疗效、价格等方面做出综合性评估,确定其是否具有成本效益,既有利于防止个别药品鱼目混珠,也有利于降低部分药品的虚高价格。
5.完善药品相关政策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涉及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医保部门以及
患者等多方利益的调整,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因此,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要不断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相关制度,加快相关配套文件的出台,确保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的顺利推进。
6.加强信息化管理建设
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全面开展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不断健全采购平台功能,逐步实现采购全程信息化,最终建立集药品招评标信息、药品中标信息、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情况、生产企业供货信息、企业黑名单信息与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相关工作于一体的信息平台,实现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全程、实时、动态监督管理,确保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公开、透明,遏制医药购销领域的不正之风,维护患者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