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空间概念形而上学阐明的论证结构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第33卷第7期2021年7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SOCIALSCIENCESJOURNALOFUNIVERSITIESINSHANXI Vol.33No.7Jul.2021 收稿日期:2021-02-23作者简介:郭诺明(1982—),男,江西遂川人,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南昌职业大学讲师、编辑,从事儒家哲学、比较哲学研究。
① 责任(Pflicht)一词,也译作“义务”。
引文格式:郭诺明.论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对责任的论证[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1,33(7):31-36.论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对责任的论证郭诺明(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100081;南昌职业大学,江西南昌330500)摘 要:韩东屏教授认为康德伦理学“其实很烂”,并企图以人本伦理学取而代之。
康德伦理学作为一种典范,应该发展它,而非摧毁它。
责任是沟通形而上学与实践人学的桥梁,也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得以成立的关键一环,通过对责任的三重论证,康德试图建构一套基于先验自由的道德形而上学。
在本体性论证中,康德试图证明责任是对先验自由之无条件的尊重与服从,同时也是善良意志之充分展现。
在价值性论证中,康德试图证明道德价值只能是“出于责任”,同时,责任也是以目的王国作为其实现目标的。
在实践性论证中,康德划分了责任的对象以及不同的约束程度,以此确定责任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准则。
但是康德所谓的责任并不要求、也不可能对基于自由意志的道德法则予以排序或者予以排除,故在面对复杂多变的道德判断时,必然遭遇困境。
应赋予善良意志合动机目的为一体的能力,给予情感、爱好、经验等合适的作用场域,使其负担起作为道德实践所需的必要力量,真正地将责任作为形而上学以及实践人学之间有效的桥梁,以实现修正康德伦理学的目的。
关键词:康德;责任;自由;道德形而上学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21.07.007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21)07-0031-06 2020年9月,韩东屏教授在《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发表了题为《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批判》的文章。
康德的时空观概念区别:1、先验、先天、超验。
先天知识:并不依赖于这个或那个经验、而是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经验发生的知识。
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是一种先天知识的可靠标志,两者不可分割的相互从属。
所谓的先天,并不是指时间顺序上讲,而是指逻辑顺序。
先验知识:就一切一般的关注于我们有关对象的、就其应当为先天可能的而言的认识方式的知识(即不涉及对象而只涉及关于对象的认识方式)。
过去对这三者的解释通常是混为一种的,但在这里先验和超验的解释康德都赋予了新含义。
先验知识是先天知识的一种,可以说是关于“先天知识”的“先天知识”。
例如,如果“先天知识”指关于对象的先天综合判断,那么“先验知识”就是关于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先天知识。
贺麟将“a priori”和“transcendental”区别为“先天的”和“先天学的”。
超验知识:超验的为“transcendent”。
康德将其与“先验”区分。
超验即完全超越经验。
先验知识虽然是先天的认识方式,但其所联系的对象依然是来源于感性的质料。
但超验则完全与经验无关,是人类理性的误用,是关于物自体的错误的知识。
2、感性、直观、现象感性:通过被对象所刺激的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这种能力(接受能力)。
我们被一个对象所刺激时在表象能力上所产生的结果就是感觉。
感觉来源于客观的物自体,但究其本质而言只是认识主体心理上的变化。
直观:德文原文为“an(直接)schauen(看到)”。
当然这里不止包括“看”这一种方式,也包括其他感性刺激手段得到的知识。
经过感觉与对象相关的直观就叫做经验性的直观。
在其中找不到任何属于感性的表象的纯形式叫做纯直观。
现象:一个经验性的直观的未被规定性的对象就叫做现象。
经验性的直观直观由感觉引起,但又不是像感觉那样完全主观,而是形成自己的对象即“现象”。
因此可以说现象就是感觉的投射客观化形成的一个对象。
因此我画成一张图:大概可以表达康德观点。
直观。
二、感觉应该是指物自体经过人的感性直观形式得到的内心的变化,感觉和总已经包含直观形式改变的成分。
形而上学结构形而上学结构:形而上学总是抽象的,对于没有系统认识论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但也是哲学理性构思的精华所在。
一、统觉的先验统一与物自体康德有关于认识的一个著名比喻:如果有色眼镜永远戴在我的眼睛上,我将永远透过那种颜色去看事物,永远无法摆脱那些镜片给我的视觉施加的限制。
怎样理解这个比喻呢?康德解释说,“人类知识有着两个来源,它们或许都来源于一个共同的但不为我们所知的根源,它们就是感性和知性。
通过前者,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后者,它们被思想。
”在这里,康德所说的感性知识的来源就是物自体,也就是现实存在之物;而把物自体的感性做分析的就是统觉的先验统一,也就是我们的理性。
我们看到康德提出的两个新概念:“统觉的先验统一”与“物自体”。
(一)统觉的先验统一这个词的三个部分各有所指:“统觉”指所有的感官的未经加工整理的感觉材料。
“先验”是一术语是指,即使这样一个统一或自我通过我们实际的经验得到了暗示,我们也不能够直接地经验到它。
“统一”是指我们经验的统一必定暗示了自我的统一,因为除非在心灵的诸活动之间存在着一个统一,否则不可能有统一的经验知识。
(二)“物自体”由于我们所认识的所有对象都是感性的对象。
然而.我们知道我们经验世界的存在不是心灵的产物。
于是我们知道有一个世界。
一个外在于我们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实在,而我们只知道它向我们所呈现的,以及被我们整理之后的样子。
这个实际上是由康德假设存在的,并且坚信其存在的物质世界就是物自体。
总结一下,康德的“统觉的先验统一”实际是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度的一个概念,它为感性知识拥有统一的理性理解提供了有效的解释。
而“物自体”为它提供感性认识的基础。
・外国哲学・论康德空间与时间表象中的统一性3王 建 军一、“惟一性”与“统一性”我们知道,康德的时空学说是在批判牛顿和莱布尼茨的时空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康德看来,无论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还是莱布尼茨的相对关系的时空观,都把空间与时间看成对象自身的属性,而不是看成主体的直观形式。
康德要建立自己的时空观,势必要采取两个步骤:首先是否定空间与时间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其次是证明空间与时间是主体的直观形式。
康德在关于空间与时间的“形而上学的阐明”中实际上采取了四个论证,即分别论证空间与时间表象的先天性、必然性、惟一性、无限性。
这四个论证正是围绕上述两个步骤展开的:对先天性与必然性的论证旨在否定空间与时间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对惟一性与无限性的论证旨在确立空间与时间是主体的直观形式。
空间与时间表象的“先天性”是指空间与时间表象并非从经验中抽取出来的东西,而是经验对象的可能性条件。
空间与时间表象的“必然性”是指我们可以设想没有物体的空间与时间,但不能设想没有空间与时间的物体。
康德通过关于“先天性”和“必然性”的论证,断言空间与时间不可能是事物本身的属性,而只能是主体认识的某种属性。
空间与时间表象的“惟一性”意味着这种表象只能是直观的表象,而不是概念的表象,因为概念是普遍的,只有直观才能将个体直接地向主体呈现出来。
因此,通过对“惟一性”的论证,康德指出了空间与时间表象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主体的属性,而只能是直观的形式;不是知性的形式,即不是什么“推论性的概念”,而只能是“纯粹直观”。
对“无限性”的论证进一步指出了空间与时间表象是纯粹直观而不是知性概念,因为空间与时间表象作为一种“无限给予的量”,虽然与知性概念一样具有无限性,但这种无限性指的是空间与时间表象在自身“之中”(in sich )包含着无限数量的杂多表象,而非像概念的表象那样将无限数量的可能的表象包含于自身“之下”(unter sich )。
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来自于第三个论证,即对“惟一性”的论证。
浅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
张爽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3(000)021
【摘要】道德形而上学思想是康德伦理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简要分析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通过对“道德命令”、“定言命令”、“自由”的康德概念的分别理解和综合分析来阐释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内涵和思想脉络。
【总页数】2页(P67-68)
【作者】张爽
【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
【相关文献】
1.形而上的追求与人性的悖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自由意志思想论析
2.“道德的形而上学”研究中的康德哲学资源及其限制——评陶悦新著《道德形而上学——牟宗三与康德之间》
3.试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特性——基于与普通道德哲学的比较
4.宗教信仰的道德形而上学解构:康德宗教思想探析
5.康德自由意志伦理思想探析——基于《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6康德对义务的分析④伦理学——《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部分的论证关键词I道德的规范性近来道德哲学有一个关于道德判断的争论:道德判断表达的是“内在(internal)”理由还是“外在(external)”理由。
②*科斯嘉,美国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康德专家of(衲“竹dt£,”r是J,原干1J T h P Mo船i5f72(3):①C h r i s t i n e M.K o r s g a ar d,K a n t’s ana l y s i s o,o bl i ga ti o n:Th e a r g u m e n t311—34()(1989),后收为作者论文集《创造目的王国》(C≯∞£ing旃P Ki”gdoⅢo,砌d,Cambr idgeuni ve rs it y Press,1996)第2章。
该书已有向玉乔、李倩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但翻译质量不如人意,鉴于此文对康德伦理学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我们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信实的译本。
——编者②当代争论始于w.D Falk的‘‘‘()ught’and Motivation”,载于他的o∽m,RPnso”s,n”d Mom胁y:ng白z f8“P d Pn声Pr s o厂矿D.Fn,K,第一章。
其他的重要讨论是:Frankena,“()b“gation a n d Moti va t io nin Rec ent Moral Philosophy”,栽于他的PPrspe“iuPson^锄m胁_)|:Esmy如厂w洲如啪K.Fm”是鲫“,第6章;Th om a s Nag el的T'^P Possi跃zny o,A如r“ism的第一部分;Berna rd w ill ia ms,“In te rn ala n d Ext ern al Reason”,载于他的A如ⅢzL“f女,第8章;stephen Darwall,,Ⅲ加以i洲R∞50”。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8月 第19卷第4期 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OFLIGHTINDUSTR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19No.4Aug.2018 收稿日期:2018-06-2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5MZD016)作者简介:彭小伟(1981—),男,广东省茂名市人,嘉应学院讲师,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哲学和宗教哲学。
引用格式:彭小伟.论康德的先验时空观及其历史地位[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4):49-56.中图分类号:A1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8.04.007文章编号:1009-3729(2018)04-0049-08论康德的先验时空观及其历史地位OnKant’stranscendentalspace timeviewanditshistoricalposition关键词:康德哲学;时空观;直观形式;形而上学阐明;先验阐明彭小伟PENGXiaowei嘉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梅州514015摘要:与传统自然哲学意义上的时空观不同,康德的先验时空观第一次将时间和空间范畴引入了认识论,认为时间和空间并非自在之物的属性,而是先天的感性形式(纯直观形式),是主体的一种感受能力,属于意识的主观结构。
时间属于内感官的直观形式,而空间则是外感官的直观形式;空间是一切外直观得以可能的必要条件,而时间则是一切直观(包括外直观和内直观)得以可能的必然前提。
康德的先验时空观,既是对传统时空观的汇总,也是对近代时空理论的进一步阐发,无论是海德格尔的时空观还是德勒兹的时空观,它们都在某种意义上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先验时空观:或从时间性的维度阐发存在,或从先验的向度充实意识。
在此意义上,康德的先验时空观无疑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牛顿和莱布尼兹的时空观,下启海德格尔和德勒兹的时空观,因而在西方时空观念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地位。
you浅谈康德的空间和时间10教育学田文群101201016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体系总的可以分为两部分: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而先验要素论又可以分为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
这里我主要就先验感性论中的空间和时间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所谓“先验的”,康德认为是“一般地关注于我们有关对象的、就其应当为先天可能的而言的认识方式的知识”,它不是关注对象本身的,而是关注与对象有关的属性方法,而感性是指“通过我们被对象所刺激的方式来获得表象的接受能力”,只有感性才能给我们提供出直观,知性使我们思维。
先验感性论即为“一门有关感性的一切先天原则的科学”。
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主要探讨了感性认识能力的重要作用,并指出空间和时间是两种作为先天知识原则的感性直观的纯形式。
那么空间和时间各自的内容和理论是什么呢?有何异同呢?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对这两个概念做了明确的说明。
一、空间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和先验阐明为了将空间和时间相区别,康德首先给出了内感官和外感官的区别:内感官是内心借以直观自身或它的内部状态,而外感官“把对象表象为在我们之外,并全都在空间之中”○1内感官和外感官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属性,是用来标明纯粹直观形式的,空间和外感官对应,时间和内感官对应。
在空间的形而上学阐明中,康德阐述了空间的四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康德从反面论述了“空间不是什么从外部经验中抽引出来的经验性的概念”,空间表象是在我们获得外在表象之前就具有的。
在第二部分中,康德指出“空间是一个作为一切外部直观的基础的必然的先天表象”,即空间是一切外部直观的基础。
如果空间不存在,那么我们永远也不能形成一个表象。
第三部分,康德强调“空间决不是关于一般事物的关系的推论的概念,或如人们所说,普遍的概念,而是一个纯直观”,因为我们只能表象一个唯一的空间,空间是独一无二的、唯一的、整体的,一切有关空间的概念都是以一个先天直观为基础的。
最后,康德表明“空间被表象为一个无限给予的量,虽然没有任何概念本身能够被设想为仿佛把无限数量的表象都包含于其中”。
康德空间概念形而上学阐明的论证结构
经济哲学 2013232001 杨雪静
摘要:空间和时间是康德哲学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它们是先天综合判断得以可能的条件,是先验感性论的基础。
康德对空间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运用了“否定-肯定-否定-肯定”的结构,论证了空间是一种先天直观的结论。
关键词:空间形而上学阐明
空间和时间是先天综合判断得以可能的条件,是先验感性论的基础。
空间、时间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在康德看来,空间、时间是先验观念的,是先天纯直观,进而才能是感性、知性得以展开的前提。
因此,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先验感性论的第一部分首先对空间、时间概念进行了形而上学的阐明。
一、形而上学的阐明
“形而上学的阐明”是这样一种说明方式,它是就概念本身的内在含义来说的,着眼于概念中先天给予的东西,它不与任何具体场合或经验性的东西相联系,仅仅阐明这个概念本身所指的意思。
所以这种阐明对概念本身有一种形而上的意义,一种超越具体运用之上的抽象的意义。
与之相对的是先验的阐明,这种阐明就有认识论上的意义,即阐明这个概念在具体运用中所具有的认识作用的意义。
所以,形而上学的阐明与先验的阐明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对空间概念本身进行形而上学的阐明则是对之后的先验阐明的基础。
二、空间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
康德在对空间概念进行形而上学的阐明的时候,运用了“否定-肯定-否定-肯定”的论证方法,对空间概念给予了四条形而上学的阐明,并且这四条阐明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
首先,空间是什么?普遍的理解认为:空间是抽象的,我们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形容,但是可以从具体的经验事物中抽象出来,空间是附属于任何经验事物的。
因为经验事物是实在的,所以空间也是实在的。
在阐明某个事物是什么的时候,我们通常的做法就是先否定现有的对它错误的认知。
所以为了阐明空间是什么,康德首先否定了这种经验性的看法。
因此,他第一条就指出:“空间不是什么从外部经验中抽引出来的经验性的概念。
”康德首先否定了空间是经验性的。
我们必须把错误的认知推倒,才能建立起关于事物的正确的认知。
康德说:“因为要使某些感觉与外在于我的某物发生关系(也就是与在空间中不同于我所在的另一地点中的某物发生关系),并且要使我能够把它们表象为相互外在、相互并列,因而不只是各不相同,而且是在不同的地点,这就必须已经有空间表象做基础了。
”康德接着给出了空间
不是经验性的理由。
当我们经验到一个外部事物的时候,就已经在运用空间的概念了。
只有在空间中,我们才能区分物与我,彼与此的区别;只有有了空间的概念做基础,才能区分物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没有空间,我们就不能意识到外部事物,不可能对外部事物有任何经验。
这说明,空间是先于我们对外部事物的经验而存在的。
在感知外部事物之前,我们就已经具备了空间的表象做基础。
那么我们如何感知到空间的存在?这是因为空间是仅仅依附于直观的一种形式,它依附于我们主观性状的东西。
只有我们内心先天地具有这样一种结构,去感知到空间才能将之赋予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事物。
没有这种主观的先天结构,我们就无法直观到空间,无法接纳我们所经验到的任何外部事物。
因此,“空间表象不能从外部现象的关系中由经验借来,相反,这种外部经验本身只有通过上述表象才是可能的。
”
否定了空间不是什么,接下来就要说明空间是什么,康德说:“空间是一个作为一切外部直观之基础的必然的先天表象。
”上述两点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空间不是经验性的概念,而是先天直观表象。
从否定空间不是什么,到阐明空间是什么,更加强调了空间的先天性,而非经验性。
在这部分论证中,康德运用了心理学的方法和逻辑论证的方法。
他说:“对于空间不存在,我们永远不能形成一个表象,虽然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在空间中找不到任何对象。
”这是一种心理学的经验,它依赖于每个人的生理体验,无法被普遍证实,但是不能就此说它无法被验证。
在这里,我们可以运用逻辑辩证的方法来进行验证。
我们想象任何一个事物的时候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存在的,不在空间中的事物是无法想象的,但是不存在任何事物的空间却是可以想象的。
我们找不到可以反驳这个事实的任何反面例证,说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是普遍适用的。
因此,对于空间的不存在,我们是无法形成表象的,则空间就是一个先天的存在,它先于任何事物的存在而存在,在我们设想或直观任何事物时,空间都是形成这种表象的基础。
它不是经验事物的附属品,脱离事物就无法存在,相反,它是我们能够形成事物表象的先天基础。
“因此,空间被看做是现象的可能性条件,而不是一个附属的基本规定。
”作为一种“可能性条件”,说明空间的不在场是绝对无法形成事物的表象的,空间作为一种先天的直观是形成事物表象的基础。
任何一个表象,无论是我们的直观还是想象,它都是在一定空间中显现的,这就说明空间是先天地存在的,它先天地赋予一切事物之上,它是一种必然。
因此,“它是一个先天的表象,必然成为外部现象的基础。
”这是康德对于空间是先天直观的论证。
虽然心理学体验无法被普遍的证实,但是通过逻辑辩证思维,我们依然可以证明空间的先天性。
上面两条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了空间不是经验性的事物,而是一种先天直观,接下来,康德告诉我们空间具体是什么。
是概念,是事物,还是一种关系?康德第三点就告诉
我们:“空间决不是关于一般事物的关系的推论的概念,或如人们所说,普遍的概念,而是一个纯直观。
”在这里,康德继续运用了“否定-肯定”的论证方式,他先说空间不是概念,再告诉我们空间是一种纯直观。
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为什么要特别强调空间不是概念?概念与纯直观有什么关系?首先,为什么要说空间不是概念?这是因为概念是我们对于一个事物最基础最直观的认识。
概念是我们对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一类事物的抽象的规定。
说到某个概念,我们就可以获取关于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相关知识或属性;同时,概念与它所包含的事物之间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在概念之下包含着很多具象的事物。
比如说我们谈到马,我们就可以进而获取它的内涵与外延,即它是一种哺乳动物,会奔跑,所有的马有某些共同的生理特征,因而才能被概括在马这个概念之下。
概念是一种推论性的,它是所有具有相似特征的品质的事物抽象出来的一个复合性的东西。
但是空间(和时间)不是概念。
这是因为,说到空间,我们无法将它分割成不同的事物,它是唯一的,我们只能直观到大小不同的空间,但不存在性质不同的各种不同的空间。
所有的空间是整体的唯一的东西,它们之间只有量的差异而没有质的区别。
说到空间,我们就可以形成关于空间的一种直观,这种直观没有任何质的差别,是一种直观表象。
因此,在否定了空间不是概念以后,康德告诉我们,空间是一种纯直观,或者说是我们具有的一种空间的表象能力。
所以,不管我们经验到任何事物,空间作为一种直观表象能力赋予我们,我们才能直观到这些事物。
因此,对于有关空间的一切属性,空间都是作为一种直观能力给予我们的,是以先天直观为基础的。
就是说,空间本身不是概念,但是我们所形成的所有有关事物的表象都是要以空间这样一种先天的直观为基础的。
第四:“空间被表象为一个无限的给予的量。
”最后,康德向我们阐明了空间这种纯直观形式所具有的重要的属性。
正是由于这种属性,空间才能够成为一种表象的直观基础。
因为空间是无限的,所有的空间都是唯一的整体,没有质的差别,我们在直观任何经验事物时才能运用空间作为表象基础。
这里又谈到空间与概念的不同。
概念把具有共同特征的所有对象包含于其中,但是空间不同,空间是本身就包含在其中,所有的空间是唯一的,这样它才能把无限的对象包含在其中。
所有无限的部分是同时存在的,这个唯一的空间是一次性给予的,所有的部分构成了唯一的一个空间。
这样,我们在直观任何事物时,都可以运用空间的直观形式作为我们经验事物的表象基础。
假如空间不是无限的,我们在直观经验事物时,有时有空间为基础,有时没有,或者一部分有,一部分没有,而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空间只有具备了无限的这个条件,才能成为一种纯直观。
这是空间作为一种纯直观所具备的属性,也是它成为纯直观的必备性质。
康德运用“否定-肯定-否定-肯定”的论证结构,通过以上四条形而上学的阐明,论证了空间的先天性和直观性。
前两条是关于空间的先天性的证明,后两条则是论证空间的直观性,最后结论就是空间是一种先天纯直观。
这种论证结构符合我们的逻辑思维结构,并且清晰地向我们阐明了空间不是什么,而是什么。
【参考文献】
[1]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上[M].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