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简介ppt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1
第四讲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旨在分析和解释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空间关系和特征。
本文将介绍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背景以及核心观点。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地理学家彼得·霍尔斯和格里菲斯·泰勒提出。
他们认为,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区域内部的空间结构是由各种人文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有以下几个核心观点:
其次,区域内的空间结构是动态的。
区域内的人文和自然因素是相互作用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
这个观点突出了历史和时空背景对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影响。
第三,区域内的空间结构是多中心的。
霍尔斯和泰勒认为,一个区域内可能存在多个功能中心,不同的中心在空间上具有不同的重叠和互动关系。
这个观点反映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四,区域内的空间结构是等级的。
霍尔斯和泰勒认为,一个区域内不同地域单元之间存在一定的等级关系,一些核心地区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和控制。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受到了其他地理学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例如,芬克尔斯坦提出了“核心-边缘”模型,认为区域内存在着一个核心区域和一个边缘区域,核心区域具有更高的经济和人口密度。
第5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地域构成单元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的类型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区域经济的空间开发模式5.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5.1.1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5.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5.1.2.1 不同学科视域中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论5.1.2.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中的“点”、“线”、“面”要素分析5.1.2.3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要素组合模式5.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5.1.1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陈才(1991):“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陆大道(1995):“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李小建等(1999 , 2006):“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5.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5.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5.1.2.1 不同学科的观点5.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5.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5.1.2.1 不同学科的观点2.区域经济学观点把空间经济结构要素分为:①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活动极化而成的中心(节点);②受经济中心吸引和辐射影响的经济腹地(即域面,指各种经济活动的地域依托);③由交通、通信等线状基础设施组成的经济网络。
5.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5.1.2.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中的“点”、“线”、“面”要素分析1.点要素点具有三大基本特征:①“点”有明确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②“点”的大小和形状本身反映地域空间的特征。
如平原地区的城市体系往往是同心圆形状,而山地丘陵地带的经济节点则一般沿着河流呈带状分布。
③“点”具有极化和扩散功能。
点的极化是对外部要素的吸引和融合,点的扩散是内部经济能量向外的辐射和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