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税收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843.50 KB
- 文档页数:88
第三章税收法律制度第一节税收概述一.税收的概念与分类1.税收的概念: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国家职能,凭借公共(政治)权利,按照法定的标准和程序,强制的、无偿的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征税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求;(2)国家征税是凭借公共(政治)权利;(3)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方式;(4)税收必须借助法律形式进行。
2.税收的作用(1)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及固定性的特点。
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90%以上。
(2)税收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
一方面,经济是税收的来源;另一方面,税收对经济有调控作用。
(3)税收具有维护国家政权的作用(4)税收是国际经济交往中维护国家利益的可靠保证二.税收的特征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1.强制性。
是指国家凭借其公共权力以法律、法令形式,对税收征纳双方(权力)与义务进行制约。
2.无偿性。
是指在具体征税过程中,国家征税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一律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由财政统一分配,而不直接向具体纳税人返还或支付报酬。
3.固定性。
是指国家按照法律预先规定了同意的征税标准,包括纳税人,瞌睡对象,税率,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等,其标准已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随意改变。
税收固定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税收征收总量的有限性,二是税收征收具体操作的确定性。
三.税收的分类:1.按征税对象分类,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资源税类、行为税类5种按征收对象分类:流转税类流转税是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
流转税是我国税收结构中的主体税类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特点:1.以商品交换为前提,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关系密切,课征面广泛;2.以商品流转额(商品交换的金额)和非商品流转额(各种劳动收入的金额)为计税依据;3.普遍实行比例税率,个别实行定额税率;4.计算税额简便,减轻税负重担。
第一章税收概述本章要点:税收的涵义、特征、分类、本质一、税收的产生和发展(一)税收产生的前提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是税收产生的两个必备条件。
2.国家的产生和公共责任的存在是税收产生的两个关键前提。
(二)税收的发展二、税收的含义(一)含义:税收是①以国家为主体,②为了实现国家职能,③凭借政治权利,④按照法律规定,⑤强制的、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所进行的一种特殊分配活动。
(二)体现的特点①②——社会公共需求③④⑤——税收的来源三、税收的形式特征(一)强制性(强制义务性)(二)固定性(法定规范性)(三)无偿性(税收的非直接偿还性)四、税收分类(一)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分:直接税、间接税(二)、以税收的管辖权为标准分: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三)、以计税依据为标准分:从量税、从价税(四)、以税收和价格的关系划分:价内税、价外税(五)、以课税对象为标准分: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资源税五、税收的本质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形式。
第二章税收负担和税负的转嫁本章要点:税负及其转嫁的方式和条件一、税收负担的含义和分类1.含义: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实力和经济实体所承受的税收额度。
(由于国家征税而给纳税人带来的利益损失或者是经济利益的转移)2.分类:宏观税负名义税负表象负担微观税负实质税负实际负担二、税负的转嫁和归宿1.含义:(1)税收转嫁实质就是税负转移,即在市场经济前提下,法定纳税人通过经济交易或活动将其承担的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
(2)税收负担经过若干次的转嫁后必定要找到一个不能再转移的最终税收负担者——税收归宿。
2.税负转嫁的方式(1)前转(2)后转(3)税收资本化(4)混转(5)消转3.税负转嫁的条件(1)商品价格能否变动是税收转嫁变动的条件;(2)商品供求弹性是税负转嫁程度的约束条件;(3)商品性质是税收转嫁存在的基础;(4)税负转嫁同成本变动有关;(5)受课税范围和课税对象的影响。
第一章税收概述本章主要内容一、税收与税法的概念税收的概念及特征;税法的概念、特点及作用;税法与税收的关系;税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二、税法的基本理论税法的基本原则;税法的适用原则;税法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税收实体法的要素。
三、税收立法与税法的实施税收立法原则;立法机关;税法的实施。
四、税法体系税法分类、税收种类五、税收管理体制概念、税收立法权;税收执法权(征管权划分、税务机构设置与征管范围;税收收入划分;税务检查权、稽查权、处罚权;税务行政复议裁决权)。
一、税收与税法的概念(一)税收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取得财政收入的其他方式:如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收费收入、其他收入(罚没、受赠)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基本上在90%以上。
税收的特征(三性):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二)税法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税法的特点:(1)属于义务性法规,以规定纳税人的义务为主,纳税人的权利是建立在纳税义务的基础上,处于从属地位。
(2)具有综合性,是由一系列单行的税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度组成的体系。
税法的作用:(1)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法律保障;(2)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法律手段;(3)对维护经济秩序有重要作用;(4)能有效保证纳税人的合法权益;(5)是维护国家权益,促进国际经济交往的可靠保证。
(三)税法与税收的关系税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属于上层建筑;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属于经济基础;税收必须按税法规定进行,而税法应依照税收的内在规律来制定。
(四)税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1.税法的地位税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部门法,属于公法,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
有国必有税,有税必有法。
立宪征税、依法治税、遵法纳税。
2.税法与《宪法》的关系《宪法》是制定所有法律、法规的依据,税法应依据宪法的原则制定。
《纳税实务》第一章:税收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税收的定义、特征和功能。
2. 让学生掌握税收的基本分类和税收制度的基本构成。
3. 让学生了解我国税收制度的发展历程。
二、教学内容:1. 税收的定义与特征2. 税收的功能3. 税收的基本分类4. 税收制度的基本构成5. 我国税收制度的发展历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税收的定义、特征、功能以及税收制度的基本构成。
2. 教学难点:税收的分类和我国税收制度的发展历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税收的定义、特征、功能以及税收制度的基本构成。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税收分类和我国税收制度的发展历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税收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税收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税收的定义、特征、功能以及税收制度的基本构成。
3. 案例分析:分析税收分类和我国税收制度的发展历程。
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纳税实务》第二章:增值税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增值税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增值税的税率、计税依据和计算方法。
3. 让学生了解增值税的优惠政策。
二、教学内容:1. 增值税的定义与特征2. 增值税的税率3. 增值税的计税依据和计算方法4. 增值税的优惠政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增值税的定义、特征、税率、计税依据和计算方法以及优惠政策。
2. 教学难点:增值税的计算方法和优惠政策。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增值税的定义、特征、税率、计税依据和计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增值税的优惠政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增值税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增值税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增值税的定义、特征、税率、计税依据和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增值税的优惠政策。
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