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学第一章税制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175
第一章税法概论一、学习要点:第一节税法的概念一、税法的定义1、税法的定义及特征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标准的总称。
税收主要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2、税收与税法的关系税收与税法密不可分,税法是税收的法律表现形式,税收那么是税法所确定的具体内容。
二、税收法律关系〔二〕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必须根据能够引起税收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终止的客观情况,也就是税收法律事实。
〔三〕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实质上是保护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对权利主体双方是对等的。
对权利享有者的保护,就是对义务承当者的制约。
五、税法的作用税法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维护经济秩序、有效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权益等方面,都发挥着重大作用。
第二节税法的地位及与其他法律的关系一、税法的地位税法是我国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法,它是调整国家与各个经济单位及公民个人分配关系的根本法律标准。
二、税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第三节我国税收的立法原那么我国税收立法应遵循以下原那么:1、从实际出发的原那么2、公平原那么3、民主决策原那么4、原那么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那么5、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与废、改、立相结合的原那么第四节我国税法的制定和实施一、税法的制定〔一〕税收立法机关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税收法律2、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授权立法3、国务院制定的税收行政法规4、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税收地方性法规5、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制定的税收部门规章6、地方政府制定的税收地方规章〔二〕税收立法程序我国税收立法程序主要包括三个阶段:提议阶段、审议阶段、通过和公布阶段。
二、税法的实施它包括税收执法和税收守法两个方面。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般按以下原那么处理:1、层次高的法律优于层次低的法律。
《税法》课程笔记第一章:税法概论一、概述1. 税法的定义税法是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税收分配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2. 税法的特点a. 强制性:税法规定了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的义务,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的职责,违反税法规定将受到法律制裁。
b. 无偿性:纳税人向国家缴纳的税款是无偿的,国家不需要直接向纳税人提供等值的物质回报。
c. 固定性:税法的税率、税基、征税对象等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的,不会随着个别情况的变动而变动。
d. 普遍性:税法适用于所有符合征税条件的纳税人,不分地域、身份、性别等。
3. 税法的作用a. 调节收入分配:通过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b. 调控宏观经济: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影响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稳定等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c. 组织财政收入: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国家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资金保障。
d. 规范税收行为:明确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的权利与义务,保障税收征纳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税收制度和税法1. 税收制度的定义税收制度是一国政府根据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法律形式确定的各种税收法规的总和。
2. 税法在税收制度中的地位税法是税收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是税收制度的核心内容。
税收制度通过税法来体现和实施,税法是税收制度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3. 税收制度的类型a. 直接税制度:以个人和企业的所得、财产为征税对象的税制,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
b. 间接税制度:以商品和劳务的交易为征税对象的税制,如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
c. 混合税制度:同时包含直接税和间接税的税制,大多数国家的税收制度都是混合税制。
三、税法分类1. 按照征税对象分类a. 所得税法:对个人和企业的所得征税的法律,如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
中国税制第一章上编税制概论第一章 税制概述第二章 税制要素和税收分类第三章 税制原则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制的建立和发展第一章税制概述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第二节 税制与税法第一节税收的概念一、税收的概述(一)、税收的概念及对其的理解(★论述) 1.定义: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2.对税收概念的理解 ⑴从直观来看,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手段。
⑵从物质形态看,税收缴纳的形式是实物或货币。
⑶从本质上来看,税收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实现的特殊分配。
⑷从形式特征来看,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的特征。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⑸从职能来看,税收具有财政和经济两大职能。
财政职能 地位:基本职能 税收占财政收入95% 特点:适用范围的广泛性;取得财政收入的及时性;征收数额上的稳定性。
经济职能 主要表现在:调节总供求平衡;调节资源配置;调节社会财富分配。
⑹从性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二)税收的本质☆ 1.税收本质的涵义:税收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实现的特殊分配关系。
2.税收本质的内涵: ⑴税收体现分配关系 ⑵税收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实现的特殊分配,它是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来实现的。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三)税收的“三性”特征及其关系☆ 1.“三性”特征:缴纳上的无偿性(核心);征收方式上的强制性;征收范围、比例上的固定性。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2.“三性”特征的关系: ⑴“三性”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⑵无偿性是税收的本质和体现,是“三性”的核心,是由财政支出的无偿性决定的。
⑶强制性是无偿性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无偿性、固定性的保证。
⑷固定性是强制性的必然结果。
⑸税收的“三性”特征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是区别于非税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 税制与税法2.征税主体⑴定义:指税收法律关系中享有征税权利的一方当事人,即税务机关。
第1章税收概论学习目标掌握税收产生的原因与税收存在的必要性掌握税收的概念与税收的形式特征掌握税收法定主义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根据与利益赋税思想的合理内核掌握税收的职能与作用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史学家,都曾不懈地探索过税收的奥秘。
然而,直到步入农业文明中晚期和工业文明的早期后,人们对税收范畴才开始逐步形成相对科学的认识。
1.1 税收的产生与发展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最初的原始文明过渡到农业文明,再经过工业文明最终进入如今的后工业文明。
正是在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税收得以产生,并不断得到发展。
1.1.1 税收的产生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之后,无论在地球的哪个角落,也不管是处于哪种社会形态、何种经济体制之中,税收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以致后来出现了“税收是人类为文明社会所付出的代价”的论断。
①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国建立公共权力机构的具体时间不同,因而不同①这是19世纪美国最高法院法官、著名法学家小奥利弗·W. 霍尔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Jr.)的话语,原文为“Taxes are the price we pay for a civilized society”。
国家税收产生的历史进程也不相同。
公元前3100年左右,随着社会贫富的分化和阶级矛盾的发展,作为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古埃及由氏族部落演化为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据考证,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税收制度,就是古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800年间创立的。
①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君主法老,他代表奴隶主阶级掌握全国的政治、军事和司法等权力,除占有奴隶的劳动产品外,还强迫平民缴纳谷物、蔬菜、皮革和酒等物品,法老每两年到全国各地巡视一次,向平民收取税收,这是人类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征收的实物税。
《圣经》中《创世纪》第47章第24节中的“谷物成熟后,将其中的1/5交给法老”②,就是对这一早期税收活动的记载。
第一章税法概论一、学习要点:第一节税法的概念一、税法的定义1、税法的定义及特征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税收主要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2、税收与税法的关系税收与税法密不可分,税法是税收的法律表现形式,税收则是税法所确定的具体内容。
二、税收法律关系(一)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构成概念特征权利主体即税收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其中一方是代表国家征税的税务机关、海关和财政机关;另一方是纳税义务人,包括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在华的外国企业、外籍人、无国籍人。
权利主体双方的法律地位平等,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不对等权利客体即征税对象,是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权利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所应承担的义务是税收法律关系中最实质的东西,是税法的灵魂。
(二)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必须根据能够引起税收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终止的客观情况,也就是税收法律事实。
(三)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实质上是保护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对权利主体双方是对等的。
对权利享有者的保护,就是对义务承担者的制约。
三、税法的构成要素构成内容总则包括立法依据、立法目的、适用原则等纳税义务人即纳税主体,包括法人、自然人及其他组织。
征税对象即纳税客体,指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所指向的物或行为,是区分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
税目是各个税种所规定的具体征税项目,是征税对象的具体化。
税率是征税对象的征收比例或征收额度,也是衡量税负轻重与否的重要标志。
我国现行的税率主要包括比例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定额税率和超率累进税率。
纳税环节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在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纳税期限指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缴纳税款的期限。
《税收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税收概论一、税收的起源与发展1. 税收的起源税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剩余产品,私有制和阶级分化,以及国家机器的形成。
以下是税收起源的三个关键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与剩余产品的出现: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能够生产出超过自身消费需求的产品,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税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私有制和阶级的分化:私有制的产生导致了财产的不平等分配,阶级分化使得社会出现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税收成为统治阶级维护政权和满足公共需求的经济来源。
(3)国家的产生: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公共秩序,国家机器应运而生,税收成为国家机器运转的经济支柱。
2. 税收的发展税收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奴隶社会税收:在奴隶社会,税收主要以土地税和人头税为主,税收制度相对简单,征收方式直接。
(2)封建社会税收:封建社会的税收制度逐渐完善,出现了以土地为基础的田赋、以人口为基础的户赋以及针对商业活动的商税等。
(3)资本主义社会税收:资本主义社会税收制度进一步发展,所得税和增值税成为主体税种,税收的职能从单纯的财政收入扩展到经济调节和社会公平。
(4)社会主义社会税收:在社会主义社会,税收不仅是国家筹集财政资金的重要手段,也是调节经济、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
二、税收的概念和性质1. 税收的概念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依据法律规定,通过税收工具,对纳税人的财产或所得进行强制性的、无偿的征收,以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经济活动。
2. 税收的性质税收具有以下四个基本性质:(1)强制性: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不得拒绝或逃避,国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征收。
(2)无偿性:纳税人缴纳的税款不直接与国家提供的具体商品或服务相交换,而是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
(3)固定性:税收的征收标准和税率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的,不会随着纳税人的具体情况而变化。
(4)共同性:税收涉及国家、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各界的利益,是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经济活动。
中国税制第一章税制概论税收的“三性”是个完整的整体,其中其核心特征是无偿性。
税收作为一种财政收入,在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中,是一个分配过程税收作为一种财政收入,在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中,是一个分配过程征税权利主体是指征税方。
我国税法分为税收法律、税收法规和规章。
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对权利主体双方而言是对等的。
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少缴税款的,是偷税。
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是抗税。
国家征税行使的是一种政治权力.委托代征权不属于纳税人的权利税收征缴采取方式的是强制征收。
税收征缴采取方式的是强制征收。
税收财政职能的特点有:适应范围广泛性;取得收入的及时性;征收数额的稳定性税收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实行低税或补助,体现的是一种经济职能。
税收的三个形式特征税收“三性”的关系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对权利主体双方而然是对等的,但其权利义务是不对等的。
税收职能中,财政职能是最首要的、基本的职能。
第二章税制要素与税收分类计税依据是指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
从价计收的税收,计税依据是计税金额。
在税法构成要素中,衡量税负轻重与否的重要标志是税率。
最能体现公平税负原则的税率是超额累进税率。
税收要素的构成:包括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等。
征税对象:是指对什么东西征税,即征税的目的物。
体现征税的最基本界限的是征税对象。
累进税率是随征税对象数额的增大而提高的税率超额累进税率是把征税对象划分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部分分别规定相应税率,分别计算税额,各级税额之为应纳税额和。
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等于按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速算扣除数。
在税法构成要素中,衡量税负轻重与否的重要标志是税率。
税负转嫁的概念及其形式。
消费税、营业税、关税、增值税是间接税。
对收益额课税,税负不能转嫁,属于直接税。
用于区别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是征税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