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看我国学校教育

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看我国学校教育

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看我国学校教育
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看我国学校教育

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看我国学校教育

摘要: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哲学观并非完美无缺,但当下我国教育也的的确确与社会生活出现了巨大的偏离,这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和教育自身的发展。“读书无用论”、“毕业即失业”等危险言论或者思想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们的头脑,让我们不得不驻足反思我国的当今教育。

关键词:教育与生活我国学校教育偏离与反思

1 “教育即生活”的理论探讨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一直都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关于它们的关系,或者说教育与生活的把握程度,自古以来,不论中外,那是众说纷纭。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也曾一度强调过教育与生活的亲属问题。所谓“格物致知”便是知识与科学来源于实践。然而,由于南宋以来,程朱理学以及明清八股文在思想和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读书人便开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教育与生活实践几乎完全脱离,致使封建社会末年朝廷培养出来的大批知识分子都成了只知道“之乎者也”的“百无一用”的书生。这与后来清朝的国势衰微有一定关系。而我国现代教育,由于应试考试或者说是“以考课本内容”的考试教育模式,教育与生活也出现了相互脱离的态势,由此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与社会问题。那么,教育领域生活的亲疏尺度如何把握呢?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的倡导者,即本世纪最富盛名的教育改革家

正确处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

正确处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教学目的 让家长理解什么是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态度 教学过程 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发展过程,都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作用的辨证发展过程。如何正确处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从小的方面说,将事关对孩子教育的成败,从大的方面看将会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下面我粗浅的谈谈个人的看法: 1、我们要充分地重视家庭教育。 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家庭,它便也随之产生了。这种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了人类所接受的全部教育。尤其是近年来,家庭教育更是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我们常说,人的成长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链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家庭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和补充着学校教育,正式的好的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很大的促进。 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态度。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由于家庭教育是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这就决定了它的初始性、持久性和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的亲密性,自然,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之大也就不言而喻了。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终生受益,而错位的家庭教育也就会贻误终生。现如今,众多家长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对孩子的成长与教育缺乏良策,存在若干困惑与苦恼。我们知道,学校的教育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而家庭则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两者相比后者就更显重要,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人

教育学简答题题及答案

1.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a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领域从微观到宏观,从教育内部到外部关系,从基础到高等教育,从正规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到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 b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赫时代教育学基础是哲学和心理学,当代包括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就研究角度有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角度研究,还有介于两者,就教育学研究的层次出现基础、应用、咨询、开发研究); c教育学发生细密的分化,形成初步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随着b,教育学发生快速学科分化,组成部分发展独立学科,同时出现子学科、边缘学科);d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研究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到底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和如何解决.与此同时,实践的发展日益呼唤教育理论指导,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 e教育学加强对自身反思,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即关于教育学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 2.什么是教育功能教育功能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决定了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所以,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由教育活动内容结构决定)和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功能(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和负向功能(阻碍…的消极…) (3)(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和隐性功能(非预期且具较大隐藏性功能) (4)(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柴野昌山:a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显、隐性正向,显、隐性负向功能;b把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划分:对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对…的负向功能) 3.教育有哪些个体功能每个功能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 教育个体功能有:a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b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c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转变为现实特征的过程。教育就是通过对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全面地发展。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粗寂寞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4.什么是教育目的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教育目的是根据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的需要提出的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育目的即教育意

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求,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从而获得更具生命力的知识。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我在教学活动中更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很少站在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活动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的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生意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1)利用ppt等教育教学设备,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文字记录着有限的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脑海中把有限的文字信息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借助现有ppt等教学媒体,通过音乐、画面、语言、神情等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在情景向融中获得情感的陶冶。

(2)融情与景,体验生活。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文所描写的客观情境和现像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二、语文教学立足于现实生活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处处是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联系学生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家庭式学生学习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学生们启蒙老师。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社会、家庭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机会。 (3)联系学习生活,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舞台, 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处处学语文,生活处处用语文,所以语文教学要生活化。语文教学只能扎根于这一片沃土,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总之,教育是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永恒的标准,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句号,只有逗号。新课

哲学与教育的关系

哲学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与哲学的关系是怎样的?虽然教育是一种实践,而哲学是思想,但教育却与哲学具有天然的关系,具有自然的共通性。杜威说:「哲学是教育的普通原理,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教育须根据普通原理而实施,而普通原理则须根据教育实施的结果来考核。」 如何从生活出发在人的成长中教诲人的精神?这是教育的问题。这种教育的问题也是哲学的问题。哲学和教育都内在地关切美善生活。哲学的任务是面对生活的严峻而探询有德性的生活,教育培养人优秀的德性品质,引导人过德性高尚的生活。教育是为着严肃而良善的生活的教化实践,哲学是对严肃而良善生活的言说,这种言说岂不隐含着一种对如何教化的志向和指向?正是在这个根本意义上,教育作为一种实践和哲学作为思想言说之间具有共通性。哲学询问和解释人的德行的知识取向,与教育对人的完善、优秀、卓越的郑重关切是相合的。 哲学的价值在于不局限于任何现实的意见而独立地理解和言说良善生活以 及生活者的德性。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向现实确定应当的价值,树立追求的理想,哲学进行的就是教化。我们每个人都是所处时代及生活场域中的囚徒。教育就是把人从这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上升到一种独立的立场,在这种立场可以看清现实洞穴对良善生活和优秀品质的制约,从而对自己应该的生活有一个清醒的理解,追求有德性的生活,形成审慎生活的德艺。要走出现实的洞穴,就需要一种精神的启迪,需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生活,这既需要教化,也需要理性对生活本身进行价值审视,需要探询生活的应然,哲学是因此必需的。什么是严肃而良善的生活,只有有待于哲学去发现;现实的生活的正义与否,只有有待于哲学去判断。通过思想和言说,哲学卫护善的生活方式。同时,哲学必须通过思想而为追求良善生活的教育方式进行辩护,即为精神的教化辩护。 但是,在一个极其缺乏思想、缺乏理想的生活经济化时代,生活已经基本上不需要理念,生活者不需要精神理想,当然也就不需要教育为着理念和精神而教化,更不需要哲学为生活需要理念和人需要精神而辩护,不需要哲学为精神的教化方式做出辩护。在缺乏辩护和缺乏反思的双重错误中,教育现实自身已经随波逐流,无所适从,失去了价值的基准,这样的教育不再追求培育人的精神,而致力于训练受教育者的“获利”功能,教育自身经历了双重的经济化:教育自身的经济化和接受教育的人的经济化。 在无法提出价值基准的情况下,现实的教育学对教育的错误熟视无睹,而且教育内部已经对各种教育的恶和不义习以为常,不以为然。我们时代的教育恰恰是处于这样的状况,虽然理论纷杂而缺乏思想,虽然方案多多却相互冲突,然而,分析起来,仅仅是在促进教育的经济化,不是在为良善的教育作一思想的探询,为现实的教育提出反思的价值基准,反而是在为现实的教育中的错误和恶在推波助澜。 如果我们认为关于应然不可能有真正的知识,那么我们必定要放弃价值和应当。当我们想方设法地以实然、客观的眼睛观看现实时,其实把价值应然的研究排除在知识之外。价值中立意味着对任何价值不加整体意义上的价值评判,这就意味着对所有现实中的伦理上的恶采取了淡然于心的态度,我们对现实进行事实描述,但却无法对流行于教育中的恶进行价值的控诉,我们被禁止用一种价值的眼光和语言去言说价值取向。反对普遍规范,贬低应然研究,放弃对教育的正义、善、好生活等问题的郑重关切,就会摧毁所有超越现实的努力的惟一稳固的价值根基。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书心得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书心得 寒假里,我拜读了《教育与美好生活》。看了之后,引起了我的深思。也改变了我以前的一些老看法。 罗素说,有些品性只能为具有某些特点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行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来构筑我们的教育。以下4种特征便可奠定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智慧。 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是求全的教育。我们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要求所有学生达到教育的所有目标。这便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也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直处在学业无法优秀的焦灼感中。君不见,有多少三四岁的孩子因为钢琴热的不断升温而早早地就被父母赶到了钢琴上。有多少满脸哀怨的琴童,又有多少惟恐孩子在某一方面落后的家长,给孩子报了不少兴趣班,而又有多少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呢?最后,孩子学习疲劳,家长也力不从心。 罗素说,儿童的人生本是充满期盼的,他总是指向将来的可能目标。这是促使儿童上进的动力之一。但是,如果总告诉儿童将来会比过去更糟,这不啻会令儿童的生命之源干涸。

我们不是经常这样来吓唬我们的孩子吗?你再不努力,就考不上舟山中学;你现在这个样子,长大只有去擦皮鞋。这就是我们为孩子描述的未来生活。如此赤裸裸的描绘和启发,我们在善意地提醒孩子的同时,又暗示给了孩子们一些什么?我们经常斥责年轻一代冷漠自私,甚至还常常感叹孩子们的早熟与叛逆。可我们想过没有,这些观念的始作俑者是谁?在这汲汲于功名利禄而无济世之心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除了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恐惧之外,还有的便是自私和冷漠了。 罗素说,对于一个快乐的儿童,激发豪爽慷慨的性格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一个终日被愁云惨雾笼罩着的孩子,他自然会固守所能得到的物品不放。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这真是一个无比伟大的提醒!在我们的教育中,不是更习惯于通过训斥与惩罚来让孩子记住美德吗?罚跑步,罚写作业,罚站……想起来我们是多么的愚蠢啊!我们越是希望孩子们能热爱的东西,我们越要把它们作为惩罚的手段。我们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样的行为反而会使孩子离这些东西越来越远呢?罗素还有一句名言: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你看,辛辛苦苦地实施教育的我们往往是多么的荒谬啊!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容。 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A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B、教育可以促进政治。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且也构成为一定的教育容,教育不能离开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科学、艺术等而架空地存在。而其他社会意识的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DOC)

浅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关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问题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多元化。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一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本然脱离的;二是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依赖教育理论;三是教育实践独立于教育理论之外,本身具有自主性。除此之外,学者们对此各抒己见: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本然统一的,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相互滋养的关系,有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紧张性关系,也有将二者的关系等同于自然科学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等。本文分析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内涵,历史发展,逻辑基础,阐述了关于二者关系的一些观点,提出当今主要问题并找出改进策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是一个宏大问题,其中关涉了教育领域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人们对此进行孜孜不倦的探寻。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一、概念分析 (一)教育理论内涵 1.定义 教育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影响的活动,从对象上来说,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理论之学”并不相同,因为人事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而“理论之学”是以永恒为对象的;与亚里士多德的“制作之学”及近代的自然科学理论也不相同,人事不存在“制作之学”及自然科学理论那种客观的对象。因此,教育理论应该是属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践之学”。 对于教育理论,与一些其它教育学的相关名词一样,并没有一个所谓的定论。我国教育学者叶澜在《思维在断裂中前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在寻找》一文中指出:教育理论,作为一个名词,它泛指人们有关教育的理论性认识。所谓理论性认识是指一种认识的结果,它是理性思考的产物,以概括、抽象判断(程度可以不一)为其共同特征,而概括、抽象的层次与类型的差异则构成其内部的层级与类型。英国教育哲学家赫斯特(P.H.Hirst)从理论的实践性特点出发认为:教育理论是有关阐述和论证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的理论。 教育理论,我认为一定是一种有体系的认识,甚至是可操作的认识。教育理论是教育思想的系统表述,教育理论是教育思想的高级形态。中国古代许多教育家的成果最终只能成为“思想”而不是“理论”,主要是因为“思想”没有成为体系,没有分条逐析。而一些西方教育家则使自己的成果形成体系,甚至可以作为方法直接应用于

浅谈生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浅谈生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处处都洋溢着语文的气息。生活的语文,就是要自觉地将生活资源开发成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由此可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是最有效的学习。但受到不同地区、条件、观念的影响,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达到生活与语文教学相互融合的最高境界,那不妨把目标分成阶段性进行实施。实施的第一步就是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第二步才是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好第一步,让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呢?我的体会是: 一.课堂上飘起生活的风帆生活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它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使其自身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教材。语文学习的内容包罗万象,但是有关涉及到生活方面的内容却有很多,如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教师要善于将这座舞台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比如,老师如父母般的言传身教、食堂的排队领饭、激烈的体育比赛,精彩的文艺表演,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都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去说一说、去讲一讲、去写一写。 另外我们的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家庭生活,第二单元的学校生活等和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等等,都是反映生活内容,它让学生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体会到亲情的可贵,体会到生命的崇高,明白了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在平时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学生才学会关心祖国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关心学校和周围的发展变化,关心为多数人所瞩目的带倾向性的问题。有了这样一腔热血,学生自然就会关注时代的发展,留心社会的走向,注视世界的变化。也就会自然地主动地去浏览报刊,注意新闻,关注时局,议论时事,抨击时弊,体味与国家与人类同忧同喜的情感变化,尝试着思考解决问题的得失方略,有力地促进自身视野的开阔,磨砺自己思维的深邃,陶冶自己强健的人格。这就是情感教学,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主动认知和心理活动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情感被激发,能促进意志的发展,推动学生更加勇敢、自信、主动地去学习,不断获得成功。 二.师生之间的互动飘起生活的彩带 任何一种教学体制下的正规教学都离不开老师,教师的地位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永远无法代替。老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促进性、情感性、启发性、反馈性等。学生与教师的生活中,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或相近的感受。这些感受可能是对生活的零碎体验,可能是生活中的不起眼的点滴心得,可能是一现即逝的,而且永远不会再有的体会。但可以回味的一种心灵感悟,也可能是经常出现的情感体验。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一感悟找到与学生感情共鸣的基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对教学的效果来说应该是可想而知的。因为在教师与学生找到情感共鸣的时候,最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种状态下,可以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还可以有更多的人生馈言。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不只学语文,而是敞开心扉,用“心”和学生对话,用“心”和学生交谈,让“心”与“心”之间的碰撞,激起学习的火花。使课堂教学飘起了生活的彩带。

浅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浅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教育作为一种思维的传授,以增长能力经验、认识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旨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生活中的教育更是无处不在,生活教育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处处都在,而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正式本论文将要讨论的重点。 标签:教育生活生活教育 教育作为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谈资之一。教育作为一个人成长路上必经的过程,其影响和发展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更是身处教育的重要阶段,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时时刻刻的包围着我们,我们的思维、观点、想象都会受其影响,而生活中的教育更是处处都在,所以我们的教育脱离不了社会,更脱离不了生活。 一、浅谈教育 教育学家也常常思考“教育是什么”,“为什么要教育”,教育为了满足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通常可分为个体性和社会性两个部分。 教育可以让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相互碰撞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对于人类个体而言,教育能让人的能力得到最高程度的发挥,帮助自己创造个人价值。在受教育的同时,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我们空无一物的来到这个世界,所接受的教育都来自身边的教导,他们引导我们去认识这个世界,通过听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再利用思想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帮助自己提升。 我們通常所说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教育的优点自然显而易见,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们接受教育启蒙,学到更多的生活基本技能,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为国家做出一份贡献,这便是教育最大的价值。而在教育的优点得到体现的同时,学校教育的缺点也暴露出来,应试教育导致有些学生思维僵化,失去了创造力。而单纯的学校教育,也无法满足现代人愈加追求完美的要求。 二、生活与教育 生活作为人类所有活动的总和,以人类的幸福作为最终目的,诠释了人生的意义。而生活之所以与生存区分开来,更大的区别在于生活并不仅仅需要活下去,而在于更好的活下去,故生活存在于生存之上。生活既以幸福作为目的,更注重自身价值的体现,而自身价值的提升,必然离不开教育。 生活教育是知名思想家、文学家陶行知老先生的思想理论,其核心为“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息息相关,教育促进者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让社会更加美好。所以社会中的教育即是对教育最好的灌输方式,他既包括学校教育,

《教育和美好生活》读后感

读《教育与美好生活》有感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著作, 几乎没有一个做教育的不会被书名所吸引,我也不例外。教育怎样与美好生活联系?每天都干着教育工作,自己似乎都说不清楚,教育真会带来美好生活吗?带着疑问与好奇读完了这本书。读罢,最直接的感受是很爽,很受鼓舞,这才是教育,如果我们这样做教育,教师和学生的美好生活都会开启的。 人生的一个真谛是享受美好生活中的乐趣。罗素认为,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享受美好生活的过程。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即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自身幸福的立场上,“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的各种问题。”每个人都有着本能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欲望,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提供条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我们现在的教育有考虑过学生的幸福体验吗?教师备课往往只是关注知识的设计与传授,课堂上也很少关注学生求知以外的需求。高中的学生有几个能说自己学习是幸福的呢?家长在全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之外,几乎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体会。试想,如果我们本着“教育带来美好生活”的理念去思考教育,做教育,从孩子的视角,从孩子的层次去设计课堂,传授知识,结果会是多么温暖。没有幸福体验的教育,也许能够培养出高分的学生,但绝对培养不出能够让幸福良性循环的人生。 高中教师为了学生的“大学梦”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付出,教师们喊“累”;孩子们每天在教室坐十几个小时,孩子们喊“累”。现在有几个孩子能说我因为学习的乐趣而喜欢呢?学习除了考上理想大学,还有什么意义?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和能力去思考学习对于自己的真正意义。他们以及家长,甚至全社会可能就是简单的认为,考上大学就是最伟大的目的,考上名校的话,这个孩子就是最优秀的。事实是这样吗? 罗素在书中还提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这种理想品性包含了四种基本元素:智慧、勇敢、敏感以及活力。勇敢对于克服种种困难、障碍,树立一个人的独立性,铸就人类美好生活的可能性;敏感对于匹夫之勇有补偏求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教育受到政权性质、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纲领的制约,同时又通过发挥教育的政治功能而服务于政治,实现社会的政治目标。考察教育与政治体制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主要表现为政权的性质、政治制度及政治纲领对教育的影响。1.政权性质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政权的性质,其实质是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并为谁服务。政权的性质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及受教育的权利。在阶级社会中,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使教育能够服务于自己,首先就要把教育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具体手段主要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颁布法令、规定学校的办学宗旨来规范学校的政治方向;任免教育机构的领导人等,从组织上保证其领导权;利用经济力量,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对教育实行有效控制;以及通过思想意识和文化传统的力量来影响和左右教育的发展方向等。 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也决定了谁能够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决定教育为谁服务时,我们最关心的是公正,然而政治上的不平等往往决定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古代奴隶社会只有奴隶主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最高统治者哲学王是天生的贵族,他所要接受的是最高等的教育。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民主、平等的思想促进了教育的世俗化、民主化的改革。但是双轨制的教育制度只保证了社会中、上阶层的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贫苦的劳动人民的子弟只能接受普通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目的仅是保证为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提供合格的劳动力资源。目前我国尽管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还很薄弱,但国家不仅在宪法上规定全体国民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而且也采取了种种办法,力求使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有同等的入学机会。并通过多种形式对特困生给予资助,保证学生不至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2.政治体制决定了教育的体制 政治体制是指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形式,如是中央集权制还是地方分权制等。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它的教育体制,对于教育而言,主要表现在政治体制对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上。例如,由于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的国家政权管理形式,因而与之相应的教育采用的就是地方分权的管理体制。而实行中央集权制的法国,其教育则是由国家统一管理的。3.政治纲领决定了教育的方针、目的 政治纲领是一个国家政体的具体行动指南,是政治理想的具体化,它规定了教育事业的方向、目的、途径等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特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其性质主要是由掌握领导权的统治阶级的政治纲领决定的。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能服从并服务于国家政权的人才。封建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臣民,近代民主社会教育目的是培养国民,现代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臣民、国民和公民分别具有不同的含义,体现了政治体制对教育目的的影响。一个国家往往是通过宪法规定教育的方针,明确教育的目的。如我国1998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重申了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此外,政治体制还影响着师生关系。如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下,师生关系是有等级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现代社会的政治体制下师生关系则比较民主。

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1.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途径,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是高校的主要功能。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目的的贯彻落实和各种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通过教学途径实现的。但教育和教学不能划等号,教学为教育服务,对高校而言,教育、育人才是最高目标。为此,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不仅是教学改革,更是教育改革,不能单纯地误认为是仅属于教学系列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事,应该从学校层面系统、科学、全面地予以组织和协调。 2.知识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主要是知识技能教育,蕴含了素质教育但是不能代替素质教育。育人必须要培养综合素质,这不仅仅是教师的事、课堂上的事。首先,学校教学单位的管理应该以其为中心工作,在师资素质教育、专业建设、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进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等内容上能有与之相适应的水平。同时,素质教育也不单是教学单位的事,而是全校的事情。除了“言传”,素质教育更需要“身教”和大学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实际上,从大学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形成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推论,素质教育与包含后勤、保卫工作在内的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与学校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所有教职员工所做的工作及其点点滴滴的言行全都有关系。人才培养是全校共同的事,涉及每一个人,素质教育及其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并非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就可以揽括全部,对此应该有清晰的认识 3.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关系 知识结构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构架,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首先搭建好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是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的主体和核心,如何进一步加强能力培养是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重点考虑的内容。能力结构是知识结构的核心体现,而能力结构是否能很好体现出来,又要依赖于人才培养方案知识结构的合理架构,二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需要妥善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 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关系里面,还包含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该是并重的,不能简单地说哪部分更重要,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不同的学科专业应该有不同的侧重。例如,对于培养目标是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地方普通高校,相对于研究型重点高校而言,应有所突出实践教学。 4.专业培养方案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关系 就业市场需求是设置专业和专业人才培养制定与改革的重要导向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甚至不是首要依据。其道理很简单,大学的办学和育人是一种长期行为,大学不仅仅是面对就业市场培养急需人才,更重要的还要有计划地、长期地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有潜力、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建设者,以使国家的各条科技战线都后继有人,可持续地健康发展。同理,大学也只有坚持科学规划专业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避免单纯以眼前的就业市场需求为引导,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如何处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改革的科学性和面向就业需要的现实性问题,笔者认为,在现实之中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变通性、实用性,如可以允许在通过科学论证的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下,结合学业实习计划和就业实习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将实习、实训环节安排到学生就业意向企业进行。但不能为了满足就业实习需要而放弃学业要求和学业实习计划的执行,放弃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严肃性。 5.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

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语文与生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语文是反映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的一种语言工具,它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高山流水,清风明月;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塞外风光;草长莺飞、山青水秀的妩媚江南;人生的悲欢离合,求索的艰难坎坷……都是语文课里鲜活的内容。所以,语文不是一本单一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五彩斑斓的生活。 语文为何又称为母语呢?为何是基础的基础,发展的基础呢?根本原因是语文的用场太广泛了,生活中须臾离不开听说读写,听说读写就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将来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学语文是什么呢?就是学习生活中需要的语文,按真实生活学语文,到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足见,学语文是生活,生活中有语文。将学语文与社会实践紧密挂钩,实现开放式“大语文观”,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体系,意义深远。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提出、研究。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 生活离不开语文,是因为语文是我们进行交流的住要工具.你口中讲的语言,手下写的文字,都属于语文.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我们是个学生,肯定就得听、说、读、写,那听说读写又是从哪来的呢?它们都是从语言那里来的,只是语文中的一部分.从此看来,语文有着很大的作用,说明了生活离不开语文的关键性.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象征.通过自然界的优胜劣汰,通过人们的双手劳动,我们最终发明出了文字.文字的出现,更加显示出了它跨时代的意义,人们用它来交流彼此的感情.让我最震撼的就是这诗词,她无穷的魅力使我如痴如醉,诗词有豪放的、抒情的、幻想的……许许多多,各有千秋. 语文在生活中,是调剂生活、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语文给人精神上的震撼是巨大的.一个人心浮气躁时,一篇优美的散文可以使他心如止水;一个人心情低

家庭生活方式与学生教育的关系

家庭生活方式与学生教育的关系 家庭生活方式是家庭教育发生的基础。它不仅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环境和氛围,而且以自身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保证了家庭教育的目标、容、实施、评价的开放性。“教育即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这些教育箴言在一定围道出了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教育甚至和整个教育之间的关系。因此,素质教育要切实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不关注他们的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教育。 高收入家庭的家庭教育注重教育投资,充分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在我们的调查中,高收入家庭的父母大都文化层次较高。由于深知市场竞争的激烈和知识在个人创业中的作用,高收入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接下来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是,他们用自己的资本优势来为孩子选择师资、设备优良的学校, 为孩子提供各种良好的学习条件。其子女就读学校主要集中在教学质量和社会声望都比较高的学校,而这些学校的收费都是一般人可望不可及的。谈到孩子的未来,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表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仅能上一个教学质量好的中学,更希望孩子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学或出国留学,只要孩子愿意或可能,无论花多少钱都可以。在这方面,他们显示了其它收入家庭少见的坚定决心。 这些家庭中孩子的学习条件是优越的。100%的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书房和电脑;孩子喜欢的或需要的学习、娱乐用品都一应俱全。大部分的高收入家庭经常带孩子外出旅游,短期的在国,长假则出国旅游。这对于孩子开阔眼界、发展个性、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高收入家庭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大多是建立在比较理智的、以孩子发展为本的基础上的。同时,他们希望孩子能在学习中全面发展,为将来实现自我价值打下基础。较之成绩,孩子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情感更受到他们的关注,他们希望孩子能从学习和生活中体验快乐。同时, 他们还特别重视孩子的个人喜好和特长发展。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们大都允许、鼓励孩子去尝试。高收入家庭的父母是繁忙的。他们对工作投入过多,因而相对忽略了亲子交往。在高收入家庭有一部分家庭沿袭了中国的传统习惯,男主外,女主,父亲往往沉迷于工作而很少顾家,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对孩子的教育完全由母亲负责,因此,这些家庭的孩子对父亲比较生疏,对父亲的评价也比较模糊,出现一种父亲角色的缺失;还有一些家庭因父母都忙于工作,谁都无暇顾及孩子,便将孩子托付给老人或保姆长期照顾,孩子的一切都交给学校和老师,家长一周之难得见孩子一面,有的甚至成年累月和孩子说不上几句话。这无疑削弱了父母应有的教育意识,淡化了其教育力量。父母的生活价值取向、开拓进取的意识等具有较高教育价值的因素在高收入家庭里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寒假里,我拜读了《教育与美好生活》。看了书之后,引起了我的深思。 罗素,一个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对教育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经验均浓缩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 罗素说,有些品性只能为具有某些特点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行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来构筑我们的教育。以下4种特征便可奠定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智慧。 我们中国的教育往往是求全的教育。我们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要求所有学生达到教育的所有目标。这便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也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直处在学业无法优秀的焦灼感中。君不见,有多少三四岁的孩子因为钢琴热的不断升温而早早地就被父母赶到了钢琴上。有多少满脸哀怨的琴童,就有多少惟恐孩子在某一方面落后的家长。“求全心理”已成为中国教师和家长(其实是中国教育)的一种无法摆脱的“隐痛”,这里面既有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痕迹。 罗素说,儿童的生活原本是充满期盼的,他总是指向将来的可能目标。这是促使儿童上进的动力之一。但是,如果总告诉儿童将来会比过去更糟,这不啻会令儿童的生命之源干涸。 我们不是经常这样来吓唬我们的孩子吗?你再不努力,就考不上舟山中学;你现在这个样子,长大只有去擦皮鞋。这就是我们为孩子描述的未来生活。如此赤裸裸的描绘和启发,我们在善意地提醒孩子的同时,又暗示给了孩子们一些什么?我们经常斥责年轻一代冷漠自私,甚至还常常感叹孩子们的早熟与叛逆。可我们想过没有,这些观念的始作俑者是谁?在这汲汲于功名利禄而无济世之心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除了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恐惧之外,还有的便是自私和冷漠了。 罗素说,对于一个快乐的儿童,激发豪爽慷慨的性格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一个终日被愁云惨雾笼罩着的孩子,他自然会固守所能得到的物品不放。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这真是一个无比伟大的提醒!在我们的教育中,不是更习惯于通过训斥与惩罚来让孩子记住美德吗?罚跑步,罚写作业,罚站……想起来我们是多么的愚蠢啊!我们越是希望孩子们能热爱的东西,我们越要把它们作为惩罚的手段。我们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样的行为反而会使孩子离这些东西越来越远呢?罗素还有一句名言: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你看,辛辛苦苦地实施教育的我们往往是多么的荒谬啊! 当惩罚充斥着我们的教育,甚至成为教育的主要表现方式的时候(事实上教育技巧的缺乏经常让我们的教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这个怪圈),孩子们会离“幸福和健康的体验”越来越远,而我们教育的内在的成功也就离“幸福与健康”越来越远了。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给予儿童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让学生拥有幸福和健康的体验,是教育改革所要关注的核心,也是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目标。

系统论与教育有何关系

?https://www.doczj.com/doc/956994265.html,/content/07/0227/10/20766_377823.shtml ?系统论与教育有何关系?_ (转载) ? ?从系统论看素质教育 洪永新 关键词:系统论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有序性协调性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它作为一种教育系统工程,显然应该遵循系统科学的指导。本文试从系统论角度谈谈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系统论特征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培养人的身心素质,养成人的健全个性的教育活动。它以全体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以发展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标志,发扬民主平等、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 这些基本特征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且相互转化,构成一个系统,具有系统论的某些特征。 (一)素质教育的整体性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把事物看成整体,把系统的组成部分看成是这个整体的有机组合的要素,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主要体现在: 1、教育目标的整体性。素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 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整体发展。从纵向讲,即开发人的潜能、塑造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三者构成人的发展的三位一体结构。从横向讲,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是对学生进行集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心等方面素质的开发、培养和训练于一体的教育。而且,这种全面整体的发展还体现了学生的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群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现在发展与未来发展的统一。 2、教育过程的整体性。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形成 明确的指导思想,并有效地转化为教育实践,采取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及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建立科学评估体系,这一过程是一个系统流向,涉及到许多重要环节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3、教育环境的整体性。素质教育最初是针对应试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等现象 而提出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是一种教育和社会的“综合症”,其形成原因有教育内部因素,也有教育外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是关键。可以说,它表现在学校,病根在社会。因此,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环境具有整体性,一是学校内

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

语文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这是根本,也是基础。语文学习从生命开始,和实践同行,生活实践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无痕地注入富有时代气息的生活内容,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融合到语文学习中。一、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最佳情景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改变灌输式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的自我感悟和体验。然而,学生接触社会较少,对生活缺乏认识和感悟。为此,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实践并在合作探究中学习具有非常高的实效性。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大胆尝试,让学生在真实生活情景中,去感知、尝试、学习。二、语文综合素质培养离不开生活实践《课程标准》非常强调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有位语文老师,在教《向沙漠进军》时,根据文章所揭示的环保问题,向学生提问家乡水电站库区水文环境存在什么问题?大多数学生只认识到泥沙淤积会慢慢填平河道,视角太狭窄了!于是,教师组织了综合实践学习活动,延伸课堂,拓展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主动探究发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1调查分析研究老师引导学生周末分组调查,走出学校课堂、走向社会,去观察了解,广泛收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库

区同学向船夫、农户询问影响水文的因素;镇上同学到镇国土资源管理站、河道管理办公室等部门咨询;其他同学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水文知识,并确定在返校后进行成果展示。2成果汇报展示汇报课上,有散文《龙河的话》、《龙河泪》,有童话《龙河小鱼历险记》;有的分析水文现状,准备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有的发起倡议,要将调查结果公之于众,警醒人们保护库区水文环境。这次学习,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广泛汲取信息,提高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他们系统了解水文环境知识,接触了许多新事物,主动探究的兴趣和求知创新的意识得以激发。不难看出,在调查研究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学生的倾听、发问、观察、记录、交谈、分析总结等技能得到了充分培养。语文课还可依教材设计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多样性综合学习,使学生在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生活实践化教学中充分发展多元智能,培养综合素质,将教育与个人潜能、社会需求协调一致。三、作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实践源于生活乃新课程一大特点。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最具生命个性的语文教学层面,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强调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有位乡村中学语文教师感慨,农村学生视野限于乡村,然而由于向往都市,并受作文书籍影响,习作时,往往落人回忆往事、拾金不昧或模仿他人的窠臼,对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却视而不见。为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