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四 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埋片观察法
- 格式:pps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10
土壤微生物测定土壤微生物活性表示土壤中整个微生物群落或其中的一些特殊种群状态,可以反映自然或农田生态系统的微小变化。
土壤微生物活性的表征量有:微生物量、C/N、土壤呼吸强度和纤维呼吸强度、微生物区系、磷酸酶活性、酶活性等。
测定指标:1、土壤微生物量(MierobialBiomass,MB)能代表参与调控土壤能量和养分循环以及有机物质转化相对应微生物的数量,一般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Χ103um3的生物总量。
它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
目前,熏蒸法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的方法阎,它是将待测土壤经药剂熏蒸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死,被杀死的微生物体被新加人原土样的微生物分解(矿化)而放出CO2,根据释放出的CO2:的量和微生物体矿化率常数Kc可计算出该土样微生物中的碳量。
因此碳量的大小就反映了微生物量的大小。
此外,还有平板计(通过显微镜直接计数)、成份分析法、底物诱导呼吸法、熏蒸培养法(测定油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
受土壤水分状况影响较大,不适用强酸性土壤及刚施用过大量有机肥的土壤等)、熏蒸提取法等,均可用来测定土壤微生物量。
熏蒸提取-容量分析法操作步骤:(1)土壤前处理和熏蒸(2)提取-1K2SO4(图将熏蒸土壤无损地转移到200mL聚乙烯塑料瓶中,加入100mL0.5mol·L水比为1:4;w:v),振荡30min(300rev·min-1),用中速定量滤纸过滤于125mL塑料瓶中。
熏蒸开始的同时,另称取等量的3份土壤于200mL聚乙烯塑料瓶中,直接加入100mlL0.5mol·L -1K2SO4提取;另作3个无土壤空白。
提取液应立即分析。
(3)测定吸取10mL上述土壤提取液于150mL消化管(24mmх295mm)中,准确加入10mL0.018 mol·L -1K2Cr2O7—12mol·L-1H2SO4溶液,加入2~3玻璃珠或瓷片,混匀后置于175±1℃磷酸浴中煮沸10min(放入消化管前,磷酸浴温度应调至179℃,放入后温度恰好为175℃)。
高考必考教材实验(十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师说考问】考问1 实验原理(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考问2 实验流程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 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情况 ↓取样:选取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地点、时间等↓采集: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观察与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统计和分析:设计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名师点睛做好该实验的几个注意事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的收集小动物。
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对于不认识的动物也应作好记录,并记为“待鉴定××”并记下其特征。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题组跟进】高考题组——研考向 考向一 实验相关知识的综合考查1.[经典高考]下列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 .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 .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 .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土壤中的动物因食物来源和栖息条件不同,在土壤中也存在分层现象;土壤动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是竞争、捕食、共生等;土壤盐碱度不同,导致植物在水平分布上有差异,土壤中的动物群落结构也会因此存在差异;表层土中含有的动物种类较少,不能准确反映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从土壤中分离纯培养微生物并作初步观察鉴定笑嘻嘻(闽南师范大学生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14级363000)摘要:熟练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并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与纯化,根据菌落形态观察及一系列的生理生化结果,对照种属特征初步鉴定分离纯化的微生物所属的类群。
关键词:细菌、霉菌、放线菌、培养基配制、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平板划线、斜面接种ISOLATED FROM SOIL MICROBIAL AND PURE TRAINING PRELIMINARY OBSERV ATION APPRAISAL EXPERIMENTREPORT笑嘻嘻(Food quality and safety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academy 14363000)Abstract:skilled purification microbial the basic operation of the technology, and the soil of the microbial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lony morphology observation and a series of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results, the comparison species features of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preliminary identification of microbial subordinate groups.Key Words:bacteria,mould,Actinomyces,Culture medium preparation,High-pressure steam sterilization,Dry heat sterilization ,Flat crossed,Cant vaccination生活中的微生物无处不在,某些微生物给人们带来困扰,但更多的微生物对我们人类有必不可少的作用。
实验十四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埋片观察法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埋片观察法•目的要求•实验材料•实验程序•思考题目的要求•学习观察和鉴别土壤环境中微生物的一种方法。
•了解土壤环境中某些微生物的排列和空间分布状态,微生物之间以及微生物与土粒之间的相互关系。
实验材料•供试土壤。
•直径为10cm高为8—10cm左右的瓷钵2个。
•洁净的载玻片,4片。
•加入土壤的有机质(如蛋白胨、豆饼粉或其他)。
•剖面刀•孟加拉红酚染色液:称取1.0g孟加拉红和0.3g CaCl2加入100mL5%酚水溶液内。
•显微镜、镜头油、二甲苯等。
•电炉、水浴锅、载玻片支架。
实验程序•埋片制备•取出埋片并染色•显微镜观察实验程序Ⅰ(埋片制备)•制备土样称取待测土壤100g,每组2份,其中1份加入有机质1g,充分混匀后装入瓷钵,另一份作对照,并调节湿度。
•用剖面刀在土壤中划一缝,将清洁的载玻片垂直地插入土内,露出土面2cm左右。
每钵插2片,贴好标签,用塑料布覆盖,以防土壤干燥,放入280C恒温室培养。
实验程序Ⅱ(取出埋片并观察)•上述材料培养1星期后取出载玻片。
•用水浸洗载玻片,以去除大的土粒,将载玻片风干。
•将风干载玻片置于沸水浴上,用孟加拉红染液热染10min,边蒸边染,以防染液蒸干。
•水洗、晾干载片,待镜检。
实验程序Ⅲ(显微镜观察)•在油镜下,检出细菌和其它微生物,凡是深红色和红色的为微生物菌体;呈黄色、浅粉红色的或褐色的为惰性有机物;而矿物颗粒不着色,•在油镜下仔细观察微生物细胞的密度,特有的群体,微生物间相互关系,微生物和土壤间的关系。
•比较加与不加有机质土壤,埋片观察微生物外貌的差异。
思考题•进行埋片观察土壤生物区系应注意哪些问题?实验十四结束。
土壤微生物测定方法
目前常用的土壤微生物测定方法主要包括直接计数法、培养法、DNA
分析法和生化方法等。
1.直接计数法:直接计数法是指通过显微镜观察和计数土壤中微生物
的数量。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可以快速测定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
但是,
由于土壤微生物数量庞大,直接计数方法需要大量的样品和时间,且对操
作者的要求较高。
2.培养法:培养法是指通过将土壤样品接种在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培养一段时间,通过观察和计数可见的菌落来
测定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测定土壤中常见的
细菌和真菌等,但是对于无法培养的微生物种类相对有限。
3.DNA分析法:DNA分析法是指通过提取土壤中微生物的DNA,并通
过PCR扩增和DNA测序等技术来测定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多样性。
这种
方法可以检测到所有存在的微生物,无论是否可以培养。
因此,DNA分析
法可以更全面地测定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种类。
但是,这种方法对实
验条件和技术要求较高。
4.生化方法:生化方法是指通过测定土壤中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含量或
活性来测定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
例如,通过测定脲酶、葡萄糖酶、氧化
还原酶等土壤微生物常见的酶活性来评估微生物的活性和数量。
生化方法
可以快速测定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但是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较大。
总之,以上所述的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
法或多种方法相结合来测定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
此外,测定方法
的选择还要考虑实验所需的样品数量、可行性和经济性等因素。
观察土壤实验报告篇一:三年级观察土壤实验报告单实验报告单学科科学实验名称观察土壤任课教师李素丽实验教师李素丽篇二:土壤实验报告土壤学实验报告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10级草业科学班级:一班学号:XX5890姓名:秦鲁瑶土壤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在初步掌握了土壤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土壤的野外调查研究,以便掌握土壤调查的理论和技术,了解调查区土壤形成和分布规律,及土壤性状和林木生长关系,为今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通过学习了土壤学这门课,我们对土壤有了大概的认识。
这次实习的目的是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结合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的能力。
具体的说,主要是为了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了解各类土壤的剖面特征,学会观测分析土壤剖面的方法,熟悉挖土壤剖面的过程及土壤的采集,掌握土壤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分析。
再之,就是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实习是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习计划:(1)熟悉土壤调查野外工作的方法、步骤,掌握野外调查的技能。
(2)认识实习区的地质概况、鉴定常见的岩石。
(3)学会使用几种野外工作需要的仪器、调查观测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
(4)简单了解岩溶地貌形成原因,以及有关沂源溶洞的简介。
(5)掌握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
三、实习内容(一)概述土壤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又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生产资料。
在人类的历史上,由于土壤质量衰退曾给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但是,长期以来居住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人们,对土壤在维持地球上多种生命的生息繁衍,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不在意。
知道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锐减,资源耗竭,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迅速扩大,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才不断加深,土壤和水空气一样,既是生产食物、纤维及林产品不可代替或缺乏的自然资源,又是保持地球系统的生命活动,维护整个人类社会和生物圈共同繁荣的基础。
第七章土壤微生物区系分析 (92)第一节一般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92)一、稀释平板法 (92)二、MPN稀释法 (94)三、土粒法 (96)第二节厌氧微生物的分离 (96)一、充氮厌氧培养法 (96)二、焦性没食子酸吸氧法 (97)三、专性厌氧细菌的分离法 (98)第三节土壤主要类群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99)一、好氧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99)二、丝状真菌的分离与计数 (100)三、放线菌的分离与计数 (100)第四节土壤中功能微生物的测定 (101)一、氨化细菌的测定 (101)二、硝化细菌的测定 (102)三、反硝化细菌的测定 (104)四、好氧性自生固氮细菌的测定 (105)十一、纤维分解菌的测定 (106)十二、光合细菌的测定 (108)十三、甲烷产生菌的测定 (109)十四、有机污染物降解菌的测定 (110)十五、重金属抗性菌的测定 (111)第八章根圈微生物分析 (111)第一节根圈细菌的分析 (112)一、根圈的分区 (112)二、根圈细菌的分离 (112)三、根圈优势菌株的分群 (114)第二节植物组织内微生物的分离 (115)一、植物材料的选择 (116)二、组织表面消毒 (116)三、分离方法 (117)第十五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 (119)第一节土壤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119)第二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析 (120)一、熏蒸提取——容量分析法 (120)第三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分析 (124)一、熏蒸提取——全氮测定法 (125)二、熏蒸提取——茚三酮比色法 (127)第四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分析 (129)一、熏蒸提取——全磷测定法 (129)第十七章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强度测定 (130)第一节土壤呼吸作用 (130)一、密闭静置培养测CO2法 (130)二、通气培养测002法 (131)三、田间收集C02法 (132)第二节土壤氨化作用 (133)一、土壤培养法 (133)二、氨化菌培养液培养法 (134)第三节土壤硝化作用 (135)一、土壤培养法 (136)二、培养基接种土壤悬液法 (137)三、纯菌培养法 (138)四、环流法 (139)第四节土壤反硝化作用 (140)一、硝酸盐消失法 (140)二、气相色谱法 (142)第五节土壤固氮作用 (145)一、土壤培养测全氮法 (145)二、无氮培养液培养法 (146)三、乙炔还原法 (147)第六节土壤磷素的转化作用 (151)第十八章土壤酶活性测定 (152)第一节氧化还原酶 (153)一、脱氢酶 (153)二、多酚氧化酶 (154)三、过氧化氢酶 (155)四、过氧化物酶 (156)五、硝酸还原酶 (158)六、亚硝酸还原酶 (159)七、硫酸盐还原酶 (160)第二节水解酶 (161)一、脲酶 (161)二、蛋白酶 (163)三、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 (164)四、脂肪酸 (165)五、转化酶(蔗糖酶) (166)第七章土壤微生物区系分析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也是人类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地。
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的实验设计方法土壤微生物群落是指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总体。
它们在土壤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了土壤养分循环、植物生长和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
因此,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对于研究土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的实验设计方法。
首先,确定研究目标和问题是进行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的第一步。
研究目标可以是探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结构和功能,或者是研究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植被类型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研究问题可以是: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微生物群落有何差异?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如何?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其次,确定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合理的实验设计能够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在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中,常用的实验设计包括对照组设计、平行设计和重复设计。
对照组设计是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添加任何处理,用于比较实验组的结果。
平行设计是将相同处理重复进行多次,以减小误差和提高实验的可靠性。
重复设计是在同一处理下进行多次重复,以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
第三,确定土壤样品采集和处理方法。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是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的关键步骤。
首先,选择合适的采样点位,代表性地采集土壤样品。
可以根据研究目标和问题选择不同的采样点位,如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植被类型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采样点位。
其次,采集土壤样品时需要注意避免污染和样品混杂。
可以使用无菌工具和容器进行采样,避免与周围环境接触。
采集后,需要将土壤样品进行处理,如去除杂质、破碎土壤团聚体等。
处理后的土壤样品可以用于后续的实验分析。
第四,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进行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
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传统的培养方法和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传统的培养方法可以通过培养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来了解其组成和数量。
土壤微生物测定土壤微生物活性表示土壤中整个微生物群落或其中的一些特殊种群状态,可以反映自然或农田生态系统的微小变化。
田生态系统的微小变化。
土壤微生物活性的表征量有土壤微生物活性的表征量有:微生物量、C/N 、土壤呼吸强度和纤维呼吸强度、微生物区系、磷酸酶活性、酶活性等。
呼吸强度、微生物区系、磷酸酶活性、酶活性等。
测定指标:测定指标:1、土壤微生物量 (Mierobia lBiomass ,MB) 能代表参与调控土壤能量和养分循环以及有机物质转化相对应微生物的数量,一般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Χ103um 3的生物总量。
它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
的生物总量。
它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
目前,熏蒸法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的方法阎,它是将待测土壤经药剂熏蒸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死,被杀死的微生物体被新加人原土样的微生物分解(矿化)而放出CO 2,根据释放出的CO 2:的量和微生物体矿化率常数Kc 可计算出该土样微生物中的碳量。
因此碳量的大小就反映了微生物量的大小。
因此碳量的大小就反映了微生物量的大小。
此外,还有平板计(通过显微镜直接计数)、成份分析法、底物诱导呼吸法、熏蒸培养法(测定油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
受土壤水分状况影响较大,不适用强酸性土壤及刚施用过大量有机肥的土壤等)、熏蒸提取法等,均可用来测定土壤微生物量。
、熏蒸提取法等,均可用来测定土壤微生物量。
熏蒸提取-容量分析法操作步骤:操作步骤:(1)土壤前处理和熏蒸)土壤前处理和熏蒸(2)提取)提取将熏蒸土壤无损地转移到200mL 聚乙烯塑料瓶中,加入100mL0.5mol ·L -1 K 2SO 4(图水比为1:4;w :v ),振荡30min (300rev ·min -1),用中速定量滤纸过滤于125mL 塑料瓶中。
熏蒸开始的同时,另称取等量的3份土壤于200mL 聚乙烯塑料瓶中,直接加入100mlL0.5mol ·L -1 K 2SO 4提取;另作3个无土壤空白。
Sdu微生物大实验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实验目的】1、从各地区土壤中筛选含几丁质酶的真菌及含果胶酶的菌株;2、通过从土壤中分离纯化菌株,掌握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技术、微生物的筛选、分离纯化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3、复习以前学过的各种染色方法,掌握生理生化试验的原理与方法。
4、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技术、菌种保藏技术。
【实验原理】1、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此次实验采取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a.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大部分不需要的微生物。
b.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
获得单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等技术来完成。
微生物的观察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也可以用肉眼观察其菌落形态。
前者是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后者是微生物的肉眼观察技术。
2、霉菌: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 3-10μm ),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
3、果胶酶筛选培养基:配制以果胶为唯一碳源的筛选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上,只有能分解利用果胶的菌株才能够生长,依此来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够产果胶酶的菌株。
刚果红(Congo Red,简称CR)是一种染料,它可与果胶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果胶水解后的产物发生这种显色反应,在含有果胶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果胶形成红色复合物。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基本组成和分布特点;2. 掌握土壤微生物分离纯化的方法;3. 学习观察和记录土壤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4. 培养无菌操作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二、实验原理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土壤肥力、物质循环、环境净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实验通过分离纯化土壤微生物,观察其菌落形态特征,了解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琼脂、无菌水、无菌器械等;2. 实验仪器: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培养箱、显微镜、酒精灯、接种环等。
四、实验步骤1. 土壤样品采集:在校园内选取一块土壤,采集土壤样品约100g;2. 培养基制备:按照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配方,称取相应量的牛肉膏、蛋白胨、琼脂等,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ml,用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3. 分离纯化:将土壤样品加入无菌水中,充分搅拌后静置,取上层悬液作为实验材料;4. 接种:取适量悬液,分别用稀释平板法和划线分离法进行接种;5. 培养与观察:将接种后的平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6. 记录与绘图:记录菌落形态特征,如菌落大小、颜色、边缘、表面等,并绘制菌落图谱。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菌落形态特征:根据菌落的大小、颜色、边缘、表面等特征,将分离得到的菌落分为不同类型,如细菌、放线菌、真菌等;2. 菌落生长情况:在恒温培养箱中,观察菌落生长情况,记录生长速度、菌落形态等;3. 菌落图谱:绘制分离得到的菌落图谱,分析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六、实验结论1. 土壤中存在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多种类型;2. 通过分离纯化方法,可以有效地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纯种微生物;3. 观察和记录土壤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有助于了解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七、实验心得与体会1. 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土壤微生物的基本组成和分布特点,掌握了土壤微生物分离纯化的方法;2.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无菌操作技术,提高了实验技能;3. 通过观察和记录土壤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我对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土壤微生物涂布平板分离法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通过微生物的
平板分离法来观察和分离不同类型的微生物,以便更好地了解土壤生物学。
实验原理:
微生物涂布平板分离法是通过将土样均匀涂布于平板上,然后在适宜
的温度下培养,使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在平板上自行生长,从而观察不同的
形态和数量。
实验步骤:
1.将土样收集入样管,并注射5ml的生理盐水,振荡至土样充分分散。
2.选取一片琼脂平板,将平板加热熔解。
3.将土样注入琼脂平板中,使用苏打洗涤涕将其涂布于平板表面,并
利用银针将土颗粒均匀分布。
4.琼脂平板放置于恒温箱内,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5.观察平板上的微生物,分析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数量及形态。
实验结果及分析:
结论:
本实验成功地运用微生物涂布平板分离法观察和分离土中微生物,通
过观察不同的菌落形态和颜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
和数量,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生物学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这为我们更好地保护土壤和维护植物生态环境提供了思路和基础。
土壤微生物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土壤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重要基础之一,其中栖息着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
这些微生物在土壤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养分循环、有机物分解、土壤结构形成等。
了解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性对于评估土壤质量、生态平衡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土壤类型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差异,以及环境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1、采集自不同地点的土壤样本,包括农田、森林、草地等。
2、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用于细菌培养)、马丁氏培养基(用于真菌培养)、高氏一号培养基(用于放线菌培养)。
3、实验仪器:无菌操作台、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移液器、灭菌锅等。
(二)实验方法1、土壤样本采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地点,使用无菌采样工具采集表层(0 20 厘米)土壤,每个地点采集多个重复样本。
将采集的土壤样本放入无菌袋中,标记好采样地点和时间,迅速带回实验室进行处理。
2、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称取一定量的土壤样本,加入无菌水制成土壤悬液。
通过系列稀释法将土壤悬液稀释至合适的浓度。
分别取不同稀释度的悬液涂布于相应的培养基上,每个稀释度设置多个重复。
将涂布好的培养基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细菌培养温度为 37℃,培养时间为 1 2 天;真菌培养温度为 28℃,培养时间为 3 5 天;放线菌培养温度为 28℃,培养时间为 5 7 天。
3、微生物的计数与鉴定培养结束后,对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选取典型的菌落进行进一步的显微镜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以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四、实验结果(一)不同土壤类型中微生物的数量在农田土壤中,细菌数量最多,其次是放线菌,真菌数量相对较少。
在森林土壤中,真菌的数量相对较多,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相对较少。
草地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介于农田和森林土壤之间。
(二)微生物的种类通过显微镜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鉴定出了多种细菌、真菌和放线菌。
显微镜观察土壤中的微生物步骤哎呀,说到观察土壤里的微生物,这可真是个既有趣又细致的活儿。
想象一下,那些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小生命,其实就在我们脚下的土壤里忙碌着。
好了,不扯远了,咱们直接进入正题,聊聊怎么用显微镜观察这些小家伙。
准备阶段首先,你得有个显微镜,最好是那种能放大几百倍的。
然后,准备一些干净的载玻片和盖玻片,还有一把锋利的刀片或者针,用来取样。
别忘了,还需要一些染色剂,比如碘液,这样可以让微生物更容易被看到。
取样接下来,咱们得去取样。
穿上你的户外鞋,找到一块看起来肥沃的土壤。
用小铲子挖一小勺,或者直接用手(记得洗手哦),把土放到一个干净的容器里。
这时候,你得像个侦探一样,仔细观察土壤的质地和颜色,这对你后续的观察会有帮助。
制备样本取一点土壤样本,放在载玻片上。
这时候,你得用点技巧,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多了,微生物会被埋没,少了,又看不到啥。
然后,用滴管滴一滴清水,让土壤颗粒分散开来。
这时候,你会看到水逐渐变浑浊,这是因为土壤里的微生物和有机质被释放出来了。
染色接下来,就是染色的环节。
用滴管吸取少量的碘液,滴在样本上。
你会看到,那些原本透明的微生物,慢慢变成了棕色或者黑色。
这是因为碘液和微生物的细胞壁发生了反应。
这一步很关键,染色的好坏直接影响你观察的效果。
观察最后,就是把载玻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了。
先从低倍镜开始,找到那些看起来有趣的区域,然后慢慢切换到高倍镜。
你会看到,那些微生物有的像小虫子一样扭来扭去,有的像小球一样滚来滚去,还有的像蜘蛛一样伸出触手。
这时候,你得耐心,慢慢调整焦距,直到找到最清晰的图像。
记录别忘了,观察的同时,要做记录。
可以用手机拍照,或者用笔和纸画下来。
记录下你看到的微生物的形状、大小、颜色,还有它们的行为。
这些信息,对于了解土壤生态系统非常重要。
收尾观察结束后,记得清理你的显微镜和工具。
把用过的载玻片和盖玻片洗干净,放回原位。
显微镜也要擦拭干净,避免灰尘和污渍影响下次使用。
实验十四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埋片观察法
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埋片观察法
•目的要求
•实验材料
•实验程序
•思考题
目的要求
•学习观察和鉴别土壤环境中微生物的一种方法。
•了解土壤环境中某些微生物的排列和空间分布状态,微生物之间以及微生物与土粒之间的相互关系。
实验材料
•供试土壤。
•直径为10cm高为8—10cm左右的瓷钵2个。
•洁净的载玻片,4片。
•加入土壤的有机质(如蛋白胨、豆饼粉或其他)。
•剖面刀
•孟加拉红酚染色液:称取1.0g孟加拉红和0.3g CaCl2加入100mL5%酚水溶液内。
•显微镜、镜头油、二甲苯等。
•电炉、水浴锅、载玻片支架。
实验程序•埋片制备
•取出埋片并染色
•显微镜观察
实验程序Ⅰ
(埋片制备)
•制备土样
称取待测土壤100g,每组2份,其中1份加入
有机质1g,充分混匀后装入瓷钵,另一份作对照,并调节湿度。
•用剖面刀在土壤中划一缝,将清洁的载玻片垂直地插入土内,露出土面2cm左右。
每钵插2片,贴好标签,用塑料布覆盖,以防土壤干燥,放入280C恒温室培养。
实验程序Ⅱ
(取出埋片并观察)
•上述材料培养1星期后取出载玻片。
•用水浸洗载玻片,以去除大的土粒,将载玻片风干。
•将风干载玻片置于沸水浴上,用孟加拉红染液热染10min,边蒸边染,以防染液蒸干。
•水洗、晾干载片,待镜检。
实验程序Ⅲ
(显微镜观察)
•在油镜下,检出细菌和其它微生物,凡是深红色和红色的为微生物菌体;呈黄色、浅粉红色的或褐色的为惰性有机物;而矿物颗粒不着色,
•在油镜下仔细观察微生物细胞的密度,特有的群体,微生物间相互关系,微生物和土壤间的关系。
•比较加与不加有机质土壤,埋片观察微生物外貌的差异。
思考题
•进行埋片观察土壤生物区系应注意哪些问题?
实验十四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