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4 微生物菌落的观察
- 格式:ppt
- 大小:4.39 MB
- 文档页数:19
实验4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形态观察.实验四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形态观察(一)放线菌的形态观察1 目的观察放线菌的基本形态特征掌握培养放线菌的几种方法2 原理放线菌一般由分枝状菌丝组成,它的菌丝可分为基内菌丝(营养菌丝)、气生菌丝或有孢子丝三种。
放线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大部分气生菌丝分化成孢子丝,通过横割分列的方式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
孢子丝形态多样,有直、波曲、钩状、螺旋状、轮生等多种形态。
孢子也有球形、椭圆形、杆状和瓜子状等等。
它们的形态构造都是放线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放线菌的菌落早期绒状同细菌菌落月牙状相似,后期形成孢子菌落呈粉状、干燥,有各种颜色呈同心圆放射状。
3 材料3.1 菌种灰色链霉菌(Str. griseus),天蓝色链霉菌(Str. coelicolor),细黄链霉菌(Str.microflavus)。
3.2 培养基高氏1号培养基。
3.3 器皿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无菌滴管、镊子、接种环、小刀(或刀片)、水浴锅,显微镜,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
4 流程4.1插片法: 倒平板→插片→接种→培养→镜检→记录绘图4.2压印法: 倒平板→划线接种→挑取菌落→加盖玻片→镜检→记录绘图4.3埋片法: 倒琼脂→切槽→接种→培养→镜检→记录绘图5 步骤5.1插片法5.1.1倒平板将高氏1号培养基熔化后,倒10~12毫升左右于灭菌培养皿内,凝固后使用.5.1.2插片将灭菌的盖玻片以45度角插入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中,插入深约为1/2或1/3(图5-1)。
5.1.3接种与培养用接种环将菌种接种在盖玻片与琼脂相接的沿线,放置28℃培养3~7天。
5.1.4观察培养后菌丝体生长在培养基及盖玻片上,小心用镊子将盖玻片抽出,轻轻擦去生长较差的一面的菌丝体,将生长良好的菌丝体面向的载玻片,压放于载玻片上。
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
5.2压印法5.2.1制备放线菌平板同5.1.1。
在凝固的高氏1号培养基平板上用划线分离法得到单一的放线菌菌落。
实验4微生物菌落的观察
一、实验前的准备
(1)准备Petri瓶:Petri瓶是用于生物实验的一种透明塑料或玻
璃容器,可以在其上进行微生物菌落的观察。
Petri瓶的直径大约为9厘米,高度约为2厘米,它一般具有一个小孔,可以用于把培养基引入或培
养基排出。
(2)准备培养基:培养基是用于培养微生物菌落的一种特殊的液体,它通常由淀粉、糖、氮源等组成,可以提供微生物需要的必要营养和营养素。
(3)准备所需的用具:为了完成本次实验,还需要准备一些实验室
常用的用具,如烧杯、移液器、滴管、温控器等。
二、实验过程
(1)将培养基倒入Petri瓶中:将恰当量的培养基倒入清洁的
Petri瓶中,使外壁和底部充分接触培养基,确保培养基在容器内均匀分布。
(2)加入微生物样品:将微生物样品放入容器中,用移液器将样品
匀化,然后用滴管将样品分散在培养基表面,确保培养基表面有足够的微
生物样品。
(3)培养:用温控器控制温度,一般情况下,需要将温度调节在
25℃~30℃之间,并维持适当的湿度,使微生物菌落能够正常生长,一般
情况下,可以在24~36小时内获得较好的观察结果。
(4)观察:取出Petri瓶。
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比较和识别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比较和识别一、实验目的和内容目的:1 熟悉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的主要特征2 掌握识别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依据和要点,并应用于识别未知菌落内容:1 观察已知的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特征2 辨认未知的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特征实验原理掌握识别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要点对于从事菌种的筛选、杂菌的识别和菌种鉴定等项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菌落是由某一微生物的少数细胞或孢子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繁殖后所形成的子细胞群体,因此,菌落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细胞形态和结构在宏观上的反映。
由于每一大类微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细胞形态,因而其菌落形态特征也各异。
在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中,细菌和酵母菌的形态较接近,放线菌和霉菌形态较相似。
菌和酵母菌的异同细菌和多数酵母菌都是单细胞微生物。
菌落中各细胞间都充满毛细管水、养料和某些代谢产物,因此,细菌和酵母菌的菌落形态具有尖似的特征,如湿润、较光滑、较透明、易挑起、菌落正反面及边缘、中央部位的颜色一致,且菌落质地较均匀等。
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 细菌:由于细胞小,故形成的菌落也较小,较薄、较透明且有“细腻”感。
不同的细菌会产生不同的色素,因此常会出现五颜六色的菌落。
此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因此,在菌落形态上也有所反映,如无鞭毛不能运动的细菌其菌落外形较圆而凸起;有鞭毛能运动的细菌其菌落往往大而扁平,周缘不整齐,而运动能力特强的细菌则出现更大、更扁平的菌落,其边缘从不规则、缺刻状直至出现迁居性的菌落,例如变形杆菌属和菌种。
具有荚膜的细菌其菌落更粘稠、光滑、透明。
荚膜较厚的细菌其菌落甚至呈透明的水珠状。
有芽孢的细菌常因其折光率和其他原因而使菌落呈粗糙、不透明、多皱褶等特征。
细菌还常因分解含氮有机物而产生臭味,这也有助于菌落的识别。
酵母菌:由于细胞较大(直径约比细菌大10倍)且不能运动,故其菌落一般比细菌大、厚而且透明度较差。
酵母菌产生色素较为单一,通常呈矿蜡色,少数为橙红色,个别是黑色。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实验类型:综合实验实验项目名称: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与菌落观察学生姓名:专业:环境工程学号:同组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实验地点:实验日期:2018 年 10月16日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微生物接种培养技术2.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3.学习并掌握放菌落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认识并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是寻找和发现具有重要价值微生物的主要菌源。
在不同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千差万别。
为了分离获得某种微生物,需要预先制备不同稀释度的菌悬液,并添加相应的抗生素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例如,添加链霉素25~50U/mL抑制细菌;添加0.5%重铬酸钾液或制霉素50 U/mL 抑制霉菌。
通过10倍稀释以及平板分离、平板涂布和平板划线等操作,微生物可在平板上分散成单个的个体,经过适宜条件培养,单个个体可形成单个菌落。
挑取单个菌落转接至新鲜平板上,即可使目的菌种纯化。
1.菌种的分离纯化: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单一性”,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2.平板涂布法:因为将微生物悬液先加到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且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
用途上,一般多用于从菌种的纯化;优点是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但不能计数3.平板划线法:最简单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
划线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比较容易出现单个菌落的划线方法有斜线法、曲线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
用途一般多用于筛选菌株。
【细菌菌落特征】常见细菌特征性菌落细菌,酵母,霉菌的形态与菌落特征观察实验四、细菌,酵母,霉菌的形态与菌落特征观察一、实验目的细菌:观察食品中常见细菌的平板菌落特征,了解细菌的菌落在细菌形态学检定上的重要性酵母菌:1.学习并掌握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及出芽繁殖的基本方式2.学习区分酵母的死活细胞的实验方法3.观察酵母的平板菌落特征,了解酵母菌的菌落在真菌形态学检定上的重要性霉菌:1.学习并掌握观察四类常见霉菌形态特征的基本方法2.掌握青霉,曲霉的小室栽片培养法,以便更好地观察其个体形态3.观察霉菌的平板菌落特征,了解霉菌的菌落特征在丝状真菌形态学检定上的重要性二、实验原理1.细菌: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多个同种细胞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经适宜条件培养,以母细胞为中心,在有限空间中大量繁殖,扩展成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群落,成为菌落。
若将某一纯种细胞大量密集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菌体生长的各菌落连接成片,称为菌苔。
各种细菌在平板上生成的菌落均具有一定特征,对细菌的分类,鉴定有重要意义,菌落主要用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鉴定,计数等研究和选种,育种等实际工作中。
2.酵母菌:以出芽繁殖为主要特征的不运动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其细胞核与细胞质有明显分化,个体大小比常见细菌大几倍甚至几十倍,酵母菌的形态通常有球状,卵圆状,椭圆状,柱状,或香肠状等多种。
酵母菌的无性繁殖主要有芽殖,裂殖与产生掷孢子和厚垣孢子。
有性繁殖通过结合产生子囊孢子。
酵母菌的母细胞在一系列的芽殖后若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不分离,就会形成藕节状的假菌丝,称假丝酵母。
美蓝是一种无毒的弱氧化剂染料,其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呈无色。
用美蓝对酵母的活细胞进行染色时,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由蓝色的氧化型变为无色的还原型。
因此,具有还原能力的酵母活细胞为无色,而死细胞或代谢作用微弱的衰老细胞则呈蓝色或淡蓝色,故可用美蓝鉴别细胞的死活。
04 实验四放线菌、酵母和霉菌形态的观察实验目的:1. 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2. 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习普通染色技术。
3. 学习鉴别放线菌、酵母和霉菌的形态特征。
实验材料:1. 盐酸裂解液、甲醛定型液、碘酒、甲基橙、溴酚蓝等。
2. 放线菌、酵母和霉菌的培养物。
实验步骤:1. 取一小块培养物放在玻片上,滴上一滴生理盐水并用小棒子将其研磨均匀。
2. 放线菌培养物制片:将研磨好的放线菌制成薄片,滴上盐酸裂解液使其变成透明,定型液使其固定,并在空气中晾干。
然后,在火上加热定邦,再用碘酒染色,过后清水洗净,醋酸洗净并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
3. 酵母培养物制片:将研磨好的酵母制成薄片,滴上碘酒染色剂染色,过后清水洗净,醋酸洗净,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
4. 霉菌培养物制片:将研磨好的霉菌制成薄片,滴上甲基橙染色剂染色,过后清水洗净,醋酸洗净,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
5. 用显微镜观察制片。
实验结果:放线菌:放线菌为革兰阳性菌,细胞形状呈弯曲的短小棍形,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较长,一般在1-20微米之间,可以分枝,分枝形成的菌丝从外形上呈现出类似于蜘蛛网的形状。
勃林美细胞内有许多成熟的孢子,呈现为典型的链状。
常常在不规则的小菌落或黏液内生长。
酵母菌:酵母细胞直径一般在2-5微米之间,为单细胞生物,在将染好色的玻片放在光学显微镜下很容易看到直径3微米以上的球形,卵圆形等细胞结构,表面光滑。
细胞质软,柔软而透明。
霉菌:霉菌属真菌,具有多种形态,种类繁多,细胞直径1-5微米,长1-10微米,细胞呈现不规则形状,通常形成的是在菌丝基础上聚合并且扩展而成的菌落。
通过本次实验观察和比较放线菌、酵母和霉菌的形态特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放线菌为分枝杆菌,细胞型态呈弯曲状,外观类似于蜘蛛网。
2. 酵母为单细胞生物,呈圆球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整齐。
3. 霉菌属于真菌,细胞形态呈现不规则形状。
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的菌落测定一、目的要求1.观察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代表种类的菌落形态特征。
2.学习细菌菌落制片的方法。
二、墓本原理菌落形态是指某种微生物在一定的培养基上由单个菌体形成的群体形态。
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每一类微生物在一定培养条件下形成的菌落各具有某些相对的特征,利用观察这些特征,来区分各大类微生物及初步识别、鉴定微生物,方法简便快速,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常被采用。
利用血液培养基富有营养及粘性等特性来培养细菌,在此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在固定时粘性很大,能够牢固地附着在载玻片或盖玻片上,便于制片和观察。
另外,血液培养基又是较好的保存菌种用培养基,故由此培养基所制的菌落制片能保存较长时间。
三、器材圆褐固氮菌,枯草芽孢杆菌,灰色链霉菌,酿酒酵母,青霉的单个菌落平板,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lbus);Bouin氏固定液,0.01%结晶紫溶液,羊血或兔血,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酒精等。
四、操作步骤1.观察圆褐固氮菌、枯草芽孢杆菌、灰色链霉菌、酿酒酵母、青霉的单个菌落特征,并按实验一菌落特征描述的方法记录结果。
2.血液琼脂培养基的制备:(1)成分pH7.6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10ml,无菌脱纤维羊血(或兔血)1ml。
(2)将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加热溶化。
(3)待冷至45℃时,以无菌操作加1ml无菌脱纤维羊血于培养基内,立即摇荡使血液和琼脂培养基充分混匀。
(4)迅速以无菌操作倒入平板,使成血液琼脂平板,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中心以化工行业技术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导向,以资源整合、技术共享为基础,分析测试、技术咨询为载体,致力于搭建产研结合的桥梁。
以“专心、专业、专注“为宗旨,致力于实现研究和应用的对接,从而推动化工行业的发展。
(5)置37℃过夜,如无菌生长即可使用。
(6)将无菌的平板取出进行划线接种分离单个菌落,因要保持琼脂表面完整,接种改用圆头光滑玻棒,注意不要把琼脂划破。
实验四:微生物形态、菌落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学习在油镜下观察微生物的个体形态2.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并熟练掌握其操作步二、实验材料1.菌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2.器材:显微镜,载玻片,染色缸等3.染色液: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路哥氏(Lugol)碘液,95%乙醇,0.5%沙黄染色液三、实验内容和方法1.涂片将培养14 —16小时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培养24小时的大肠杆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
固定时通过火焰1—2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染色(1)初染加草酸铵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2)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3)脱色将载玻片上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30分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4)复染用番红液染1—2分钟,水洗。
(5)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
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
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6)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
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四、注意事项1.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脱色时间,如脱色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阴性菌;如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会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阳性菌。
因此必须严格把握脱色时间。
2.选用培养18—24小时菌龄的细菌为宜,若细菌太老,由于菌体死亡或自溶常使革兰氏阳性菌转呈阴性反应。
五、作业要求1.不经复染这一步,能否区别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2.当你对一株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怎样能确证你的染色技术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实验4微生物菌落的观察微生物菌落的观察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特性。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微生物菌落的形态、颜色和数量变化,探究微生物的影响因素。
以下为一篇超过1200字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了解微生物菌落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2.探究温度、pH值和营养物质对微生物菌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菌落是指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繁殖而成的大群体,具有特定形态、颜色和数量。
微生物菌落的形成受到温度、pH值和营养物质等因素的影响。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菌落会迅速生长和繁殖,形成可见的菌落。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材料:琼脂培养基、无菌培养皿、微生物菌种液、无菌吸管、无菌接种环等。
2.方法:a.准备琼脂培养基并灭菌。
b.取出无菌培养皿,倒入适量的琼脂培养基并均匀摇晃使其平铺。
c.用无菌吸管取适量的微生物菌种液,在琼脂培养基表面画出菌落或点状样品。
d.使用无菌接种环将不同试验条件的菌种液施加于琼脂培养基上,分别形成不同的菌落。
e.将培养皿盖好,倒置放入恒温箱或恒温培养箱中,设定不同温度和pH值的条件。
f.根据实验设计的时间,观察菌落的形态、颜色和数量变化,拍照记录。
g.分析和比较不同条件下的菌落特征。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本实验分别设置了温度、pH值和营养物质三个因素的实验组。
观察发现,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微生物菌落生长较为迅速,相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抑制菌落的形成。
例如,在30°C条件下,菌落的生长速度明显较快,菌落形态呈现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多为白色或黄色。
而在较高温度条件下(40°C),菌落的生长速度较慢,形态多呈现不规则形,并呈现土黄色。
在低温条件下(10°C),菌落的生长也受到抑制,数量明显减少,颜色偏向灰色。
对于pH值的影响观察发现,微生物菌落对不同pH值的适应能力有所差异。
在中性条件(pH7)、微碱性条件(pH8)和微酸性条件(pH6)下,菌落均能生长,但形态和颜色有所差异。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观察菌落实验目的:识别细菌、酵母菌、放线菌和霉菌的菌落特征。
观察实验:一、观察内容:1.观察已知菌的菌落的形态、大小、色泽、透明度、致密度和边缘等特征。
2.根据菌落的形态特征判断未知细菌的类型。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粘红酵母、热带假丝酵母菌、黄色链霉菌、灰色链霉菌、黑曲霉、产黄青霉、葡萄球菌和其他细菌。
牛肉提取物蛋白胨培养基、土豆培养基、高氏1号培养基、无菌水。
接种环、接种针、酒精灯、多套无菌培养皿、电热培养箱。
三、操作步骤(一)已知细菌单菌落的制备1.制备平板将已融化的无菌培养基待冷却至50℃左右,分别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马铃薯蔗糖培养基平板和高氏1号培养基平板各一皿。
2.制备菌悬液或孢子悬液,向培养的斜管中加入5ml无菌水,制备菌悬液备用。
3.制备单菌落通过平板划线法获得细菌、酵母菌和放线菌的单菌落。
用三点接种法获得霉菌的单菌落。
细菌于37℃恒温培养24~48h,酵母菌于28℃培养2~3d,霉菌和放线菌置28℃培养5~7d,待长成菌落后,仔细观察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的形态特征,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于表中。
(二)未知菌落的制备l.倒平板2.接种可通过土壤爆破法进行。
要点如下:收集校园土壤,风干研磨后,将细土撒在无菌硬木纸表面,先清除纸面浮土,然后打开锅盖,使含土的纸面朝向平板培养基表面,然后用手指轻轻地弹一下硬木纸的背面,接种各种微生物。
3.培养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倒置于37℃培养箱中恒温培养2~3d,将马铃薯蔗糖培养基倒置于28℃培养箱中恒温培养3~5d,即可获得未知菌的单菌落。
4.编号从培养的未知平板中选择8个不同的单菌落,逐个编号,根据菌落鉴定要点区分未知菌落群,将判定结果填入表4~2。
(三)直接观察菌落直接用实验3中的“土壤稀释分离”获得的单菌落进行观察识别,并将结果填入表4-2中。
四、注意事项:在观察菌落特征时,选择一个广泛分离的大菌落;已知的殖民地和未知的殖民地应该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