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近端骨折复位技巧
- 格式:ppt
- 大小:7.57 MB
- 文档页数:28
骨折复位技术操作规程一、定义复位就是将移位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解剖关系,重建骨骼和支架作用。
骨折诊疗包含复位、固定、药品和功效锻炼四个方面。
在诊疗中应遵守四个标准: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二、骨折复位要求骨折复位有非手术(闭合复位)和手术(切开复位)之分。
非手术诊疗包含手法复位加外固定;手法复位加牵引固定(有时可结合局部外固定)和连续牵引复位。
临床上绝大多数骨折全部可用手法复位,能取得满意效果。
手法复位要求立即、稳妥、正确、轻巧而不增加损伤,努力争取一次手法整复成功。
三、复位准备麻醉:采取麻醉止痛方便于复位操作。
通常对于简单骨折可不用麻醉。
但对于部分老年人或有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可用2%普鲁卡因10毫升~20毫升注入血肿内,通常10分钟后即可开始整复。
四、基础手法骨折复位必需掌握“以子求母”,即以远端对近端标准。
手摸心会:为施用手法前必需步骤,即在整复前必需先用手触摸骨折部,触摸时先轻后重,由浅及深,从近到远,两头相对,确定骨折断端在肢体内方位,达成“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目标。
拔伸牵引:目标是为了克服肌力,矫正重合移位,恢复肢体长度。
根据“欲合先离,离而复合”标准,开始牵引时肢体先保持在原来位置,然后沿着肢体纵轴由远近骨折段对抗牵引,把刺入骨折部周围软组织内骨折断端,慢慢地拔伸出来。
以后再根据整复步骤,改变肢体方位,用力牵引。
牵引力大小应依据病人而定,要连续稳准。
旋转屈伸:关键是矫正骨折断端间旋转及成角移位,因为有些近关节部位骨折,牵引越重,成角畸形就越大。
端挤提按:当旋转、成角及重合移位得到矫正后,侧方移位就成为关键畸形。
以指直接用力,作用于骨折断端迫使复位。
以人体中轴线来讲,前后侧移位(上下侧)用提按手法;内外侧(左右侧)移位用端挤手法。
即上提下按,外端内挤。
摇摆触碰:以上手法,通常骨折即可基础复位,但横断或锯齿型骨折断端间可能有间隙,则采取摇摆触碰法。
护理中的骨折复位技巧骨折是指骨骼发生断裂或破碎,常见于外伤或疾病导致骨头受力过大的情况。
在骨折的治疗中,复位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其目的是将骨骼的断裂端对齐,使其恢复正常的位置和形态。
本文将介绍一些护理中常用的骨折复位技巧。
一、前期准备在进行骨折复位之前,护士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操作的顺利进行。
首先,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骨折的类型、位置和程度。
其次,进行适当的麻醉,以减少患者的疼痛感。
麻醉可以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具体的选择需要根据骨折的情况和患者的身体状况来决定。
最后,收集所需的复位工具和器械,如X射线机、拖拉器、夹板等。
二、常用的骨折复位技术1. 手动复位技术手动复位技术是一种较为常用的骨折复位方法,特点是简便、快速,适用于一些简单的骨折类型。
操作时,护士需要轻柔地用手将骨折端对齐,并稳定住,然后用夹板或绷带固定。
手动复位时需要注意力度的掌握,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进一步的损伤。
2. 拖拉复位技术拖拉复位技术适用于某些复杂的骨折,如骨折断端有较大间隔或骨折不稳定的情况。
操作时,护士需要通过适当的拉力将骨折端逐渐拉拢,使其对齐。
在拖拉过程中,应注意操作的柔和和平稳,避免造成更多的损伤。
3. 图像引导复位技术图像引导复位技术是近年来较为广泛应用的一种复位方法,它借助于X射线机等图像设备,通过观察影像来指导复位操作,提高复位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操作时,护士需要仔细观察X射线影像,判断骨折端的偏移程度和方向,然后通过适当的力量将其复位对齐。
图像引导复位技术能够实时显示骨折复位的效果,减少误差和并发症的发生。
4. 外科手术复位技术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情况,如复杂骨折、开放性骨折等,常常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复位。
外科手术复位技术通常是由骨科医生来完成,需要进行切开和暴露骨折部位,通过内固定物(如金属板、钉子等)将骨折端固定起来,并进行修复和重建。
三、复位后的护理措施骨折复位后,护士还需要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患者的康复。
骨科基础详解胫骨骨折的七种手术入路,图文结合轻松掌握!解剖胫骨居小腿内侧,是粗大的长骨,为小腿主要承重骨。
分一体两端。
上端膨大,向两侧突出,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
两髁上前各有上关节面,与股骨髁相关节。
两上关节面之间的粗糙小隆起,称髁间隆起。
外侧髁后下方有腓关节面与腓骨头相关节。
上端前面的隆起称胫骨粗隆。
内、外侧髁和胫骨粗隆于体表均可扪到。
胫骨体呈三棱柱形,较锐的前缘和平滑的内侧面直接位于皮下,外侧缘有小腿骨间膜附着,称骨间缘。
后面上份有斜向下内的比目鱼肌线。
体上、中1/3交界处附近,有向上开口的滋养孔。
胫骨下端稍膨大,其内下方的突起称内踝。
下端的下面和内踝的外侧面有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
下端的外侧面有腓切迹与腓骨相接。
内踝可在体表扪到。
由于皮下组织和肌肉较薄弱,血供较差,胫骨挫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
外侧胫骨平台前外侧入路外侧胫骨平台前外侧入路可以安全地显露外侧胫骨平台,主要用于:1、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2、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植骨术。
3、骨髓炎的治疗。
4、肿瘤的活检和切除。
5、胫骨近端截骨术。
6、切取植骨块。
覆盖胫骨近端的软组织仅由皮肤和皮下的筋膜构成,比较薄和纤细。
此区域软组织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为严重的肿胀或者出现水疱,尤其是在高能量的交通伤后更容易出现。
术前仔细评估软组织的质量非常重要,此区域骨折的治疗经常推迟至肿胀消退、软组织修复完整。
胫骨前外侧入路优于前侧入路是因为前外侧入路处的皮肤不是直接覆盖在骨面上。
患者体位:患者仰卧于可进行X线透视的手术台上,患肢膝关节下方放置一稳定的楔形物以使膝关节屈曲60°(图1)。
患侧臀部放置小垫以纠正下肢轻微的外旋。
这样可以确保髌骨位于正前方。
通过抬高患肢3~5分钟或者使用软橡皮带驱血,然后止血带充气。
图1 患者仰卧于可进行X线透视的手术台上,患肢膝关节下方放置一稳定的禊形物以使膝关节屈曲60°。
体表标志及切口体表标志:胫骨干近端可沿其前缘触及;通过屈伸膝关节辨认外侧关节线的位置。
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⑴皮肤切口,显露肌层,切开胫前肌起始部⑵拉开胫前肌,显露外侧平台骨折⑶重建关节面,螺栓内固定(插图示关节面下大块植骨)图1 右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适应证]胫骨平台骨折常有一块大骨折块从胫骨平台分离出来,并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如治疗不当,常引起膝关节不稳和膝内外翻。
一般,胫骨平台骨折多数可用手法复位或撬拨复位,然后用管形石膏固定。
如复位失败,则须行切开复位。
[术前准备]除与切开复位术和内固术相同外,还应注意:1.胫骨平台骨折常合并有膝关节侧副韧带、交叉韧带和半月板的破裂,要在术前作必要的检查,并准备应用的器械。
2.术中发现的骨折情况常较术前X线显示的重,要有足够估计。
3.骨折有关节面压缩凹陷改变者,抬起关节面后多有骨质缺损,要准备植骨。
[麻醉]腰麻。
[手术步骤]以胫骨外侧平台骨折为例。
1.体位仰卧位。
2.切口用膝关节前外侧切口(内侧平台骨折用膝关节前内侧切口),下端适当延长[图1 ⑴]。
3.显露外侧平台形切开胫前肌起始部[图1 ⑴],切口外端不可过长,以免损伤腓总神经。
胫前肌与骨折块相连处不要分离,以保证骨折块的血运。
向外拉开胫前肌瓣,即可全部显露外侧平台骨折的前部情况[图47-57 ⑵]。
4.探查、清理关节腔沿髌骨外缘切开关节囊进行探查,清除血肿及碎骨屑,如有破裂的半月板,应予切除,并仔细检查关节面的情况。
如果半月板未破裂,可以切开其前侧及周围的软组织,拉开检查胫骨关节面的骨折情况。
骨折可以是单块,但多是粉碎骨折,凡带有软骨面的骨折块都要保留。
5.重建关节面先由助手向下牵引并内收小腿,使外侧关节间隙张开,并将一块大的外侧骨折块连同附于其上的肌肉一起向外侧拉开,显露深部骨折。
术者用骨膜剥离器细心抬起塌陷的关节面,使关节面对合复位。
再将向外侧拉开的大骨折块复位。
然后,用钻自外髁骨折块在水平位向内侧钻孔,贯穿胫骨内髁。
·健康科学·159恢复至肢体的正常长度。
开始牵引后,患者的肢体应该始终保持原位,医师会进行骨折远近端的对抗牵引操作。
之后按照早期复位的方法变换患者的肢体方向,并持续进行牵引操作。
牵引所使用的力量需要参照患者的肌肉强度,既不会让患者感受到强烈拉伸感,也能够起到牵引效果。
对于青壮年患者来说,由于自身的肌肉较为发达,因此在牵引过程中使用的力量较大;对于儿童或老年患者来说,牵引力度应适当减小。
此外,如果患者肢体的肌群丰厚,那么在治疗股骨干端会合在一起。
如果患者的骨折部位在股骨髁上,属于伸直型骨折,就需要在胫骨结节处进行穿针操作,然后进行膝关节牵引;如果患者的骨折部位在股骨髁上,但属于屈曲型骨折,那么就应该在股骨髁处进行穿针操作,并对膝关节进行半体位拉伸,使骨折 复位。
四、提按端挤提按端挤是为了纠正侧方移位状态。
具体来讲,侧方移位包括前后侧移位和内外侧160作者单位德昌县人民医院骨一科四川 德昌 615500先将手掌和手指分别放在骨折断端的前后位置和左右位置,然后用力挤压骨折部位使骨折复位。
对于前后侧移位骨折,医师应采用提按手法,先用两只手的拇指按压在骨折的一端,然后用其他手指按在另一端背面,通过反向发力使骨折两端最终能够对合在一起。
对于内外侧移位骨折,医师应采用端挤手法,也就是两只手分别握住骨折的远近两端,然后四指发力,指向医师所在位置,将这种发力方式称为“端”;用拇指进行反向发力,将这种方式称为“挤”。
在实施该手法时,要用合理的发力方式,不仅力道要适中,而且方向不能产生偏差。
五、摇摆触碰该手法可治疗横断型和锯齿型骨折。
为了使骨折端能够紧密接触在一起,提升整体稳定性,可以在双手固定的情况下对骨折远段进行摇摆和牵拉操作,直至骨摩擦音消失。
如果干骺端发生横形骨折,则需要采用触碰手法,在完成固定后,还可以通过叩击骨折远端的方式使断端紧密嵌插在其中,进一步增强稳定性。
六、夹挤分骨该手法可以矫正骨并列位置的侧方移位。
骨折复位方法
首先,我们来介绍传统的手动骨折复位方法。
在进行手动骨折
复位时,需要先对患肢进行适当的麻醉。
然后,医生会通过适当的
手法,将骨折部位进行复位。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需要医生具有
丰富的经验和技巧,否则容易造成骨折部位的进一步损伤。
其次,还有一种辅助工具进行骨折复位的方法,即利用骨折复
位器进行复位。
骨折复位器是一种专门设计的医疗器械,通过调节
器械的角度和力度,可以辅助医生完成骨折的复位。
这种方法相对
来说比较安全,能够减少对患者的疼痛,同时也可以减少医生的操
作难度。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介入性手术进行骨折复位的方法,即开放
性复位。
这种方法适用于骨折严重、复杂或者伴有其他组织损伤的
情况。
医生会通过手术切开患肢,直接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并固定。
这种方法复位效果好,但手术风险较大,需要患者术后进行密切观
察和护理。
最后,我们还要强调在进行骨折复位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出现
并发症。
例如,在进行手动骨折复位时,需要确保操作轻柔、准确,
避免进一步损伤骨折部位或者周围组织。
在使用骨折复位器或者进行开放性复位时,也需要严格按照医嘱和操作规范进行,避免感染或者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骨折复位是治疗骨折的重要环节,选择合适的复位方法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在进行骨折复位时,一定要选择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操作,同时患者也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康复。
希望本文介绍的骨折复位方法对大家有所帮助。
急诊科常见骨折复位技巧急诊科是医院中一个关键的科室,负责应对各种急性伤病情况,其中常见的情况之一就是骨折。
骨折是指骨骼断裂或断裂形成的病症,通常需要经过复位等处理以促进骨骼的正常愈合。
本文将探讨急诊科常见的骨折复位技巧。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骨折复位之前,医务人员需要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以确保复位的顺利进行。
首先,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确定骨折部位和类型,并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受伤情况。
同时,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X光片等,以进一步明确骨折的程度和位置。
其次,应配备必要的器械和设备,如骨钳、平板、外固定器等,以备复位时使用。
二、常见骨折复位技巧2.1 上肢骨折复位技巧2.1.1 肱骨骨折复位肱骨骨折常见于肘部的骨折,复位时应注意以下步骤。
首先,应采取痛觉诱导技术,给予局部麻醉或神经阻滞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然后,用适当的力量使骨折端复位,推荐使用双手法或两人法进行复位。
最后,使用固定装置固定骨折端,如上臂石膏或夹板等。
2.1.2 桡骨和尺骨骨折复位桡骨和尺骨骨折是上肢骨折中常见的情况。
在复位时,首先应用适当的技术判断骨折类型,如是否为骨折脱位或关节累及。
根据骨折类型,采取相应的复位方法,如传统法、张力法或骨钳法等。
复位后,应进行适当的固定,如使用拇指外固定器或上臂石膏等。
2.2 下肢骨折复位技巧2.2.1 股骨颈骨折复位股骨颈骨折常见于老年人,复位时应格外小心,以防出现并发症。
在复位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骨折类型、骨折间隙和骨折是否累及关节。
一般情况下,应采用适度牵引和旋转的方法进行复位,避免对血供造成额外伤害。
复位后,应及时固定患者的骨折部位,常见的方法包括使用侧支撑和股骨上部外固定器等。
2.2.2 胫骨和腓骨骨折复位胫骨和腓骨骨折是下肢骨折中常见的情况。
在复位时,应先确定骨折类型和复位的难度。
简单的骨折可以通过适当的推拉和旋转进行复位,复杂的骨折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复位后,应选择合适的固定装置,如石膏、带钢板内固定等,以稳定骨折端。
骨折复位术操作步骤骨折复位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用于处理骨折的治疗。
下面是骨折复位术的一般操作步骤:1. 麻醉:在进行骨折复位术之前,患者需要接受适当的麻醉。
麻醉可以通过局部麻醉、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结合镇静来实现,具体方法取决于骨折的位置和严重程度。
2. 感染控制:在手术开始之前,医生需要确保手术区域是清洁和无菌的,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这可以通过使用消毒剂和无菌覆盖物来实现。
3. 切口:医生在骨折周围做一个切口,以便能够看到和操作骨折的位置。
切口的大小和位置取决于骨折的类型和位置。
4. 暴露骨折:医生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来暴露骨折的部位,使其能够清晰可见。
这可能涉及移动周围的肌肉和组织,以便达到良好的可视化。
5. 复位骨折:一旦骨折暴露,医生使用手动或者器械操作的方法来恢复骨折的正确位置。
医生会准确地操纵骨头,直到它们彼此对齐并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
6. 固定骨折:一旦骨折复位完成,医生需要使用固定器材,如螺钉、钢板或骨钉,将骨头固定在正确的位置。
这有助于保持骨折恢复的位置和稳定性。
7. 切口闭合:在骨折复位和固定完成后,医生会将切口进行缝合,以便恢复皮肤和组织的完整性。
医生通常使用可吸收的缝合线,这样就不需要再次去除它们。
8. 伤口包扎:完成缝合后,医生会在手术区域敷上干净的敷料,以保护切口并促进伤口愈合。
9. 术后护理:骨折复位术后,患者需要接受适当的术后护理,包括定期复查、药物治疗和康复计划。
这有助于确保骨折能够正确愈合并恢复功能。
以上是一般骨折复位术的操作步骤。
具体的操作步骤可能会因骨折类型、位置和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
如果您需要进行骨折复位术,请咨询专业的医生以获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操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