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竞争优势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6
当前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手段及其应对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影响力和竞争也日益加剧。
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干扰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战略遏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需要加强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其挑战。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例如,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客、媒体和机构经常发表一些关于中国的虚假信息和不实言论,试图抹黑中国的形象和声誉同时,一些西方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也往往蕴含着一些不利于中国发展的思想价值观念。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中美之间的互信和理解,也对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需要加强对于西方国家和媒体的信息审查和监管力度,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和扩散需要积极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和落实,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带来的挑战和压力。
二、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手段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等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削弱中国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进而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
这些新手段具有隐蔽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给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
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
美国利用其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领域的优势,通过大量发布虚假信息、煽动性言论和恶意攻击等方式,试图误导中国公众对国家形象和政策的看法。
一些美国政客和媒体还频繁使用“人权”、“民主”等借口,对中国内政进行干涉和指责,加剧了意识形态渗透的风险。
利用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进行思想渗透。
美国通过派遣文化机构、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派遣留学生等方式,试图向中国传播西方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削弱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环球智库023论当代美国逆全球化与孤立主义以及中国的应对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各国和区域经济开始步入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快了商品的流通而且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至今全球化虽受到过冲击,但依旧没有改变其运行轨道。
美国逆全球化和孤立主义的表现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格局逐渐被打破,逆全球化的趋势开始逐步加速。
尤其是自2017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白宫正式宣誓就职,并在就职演讲中强调贸易保护主义,并宣称美国的国家治理政策都遵循“美国优先“原则。
之后美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无疑是与全球化相悖,与时代潮流相逆。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美国的经济遭到重创,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并缓解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加设了贸易壁垒、技术壁垒与交流壁垒。
在政治领域美国反多边主义的行为主要是“退群“并建立美式“小多边主义”体系。
其先是退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代之以“更加公平的双边贸易协定”;否决了原有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并要求重新谈判,2018年11月重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自特朗普上任以来,一直奉行“美国优先”的政策,为了维护自身战略成本,其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有限收缩,尤其是近几十年多个盟友依靠美国获益,在美国实力衰减下,对他国“搭便车”的行为极为不满,不愿继续耗费巨资以兑现其在全球范围内对盟友在安全上、经济上的各种承诺。
在文化社会方面,美国一直以自由民主的“民族大熔炉”著称,但自特朗普上台以来发生了逆转,其对实行了近半个世纪的美国移民政策进行改革。
如2017初美国签署了移民禁令。
2017年以来,曾经积极推动全球化进程并且在其中发挥领导作用的美国,开始减少于国外科教文和经贸的交流,同时其国内出现一股质疑和抹黑中美人文交流的强劲逆流。
除此之外2020年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美国“逆全球化”及孤立主义起了催化的作用。
美国逆全球化与孤立主义的形成原因美国极力追求美国霸权,一直认为自身具有领导世界的使命,在对外关系中一直寻求霸权与强权政治。
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相比,哪种更适合目前的中国内容提要:产业内贸易是指具有相同竞争优势的两个国家,在外部规模效应存在的情况下,为了扩大本国福利,而在两国都具有相同相对优势的领域进行的贸易。
如:美国和法国在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相对优势,但是两国都从另一方进口进一行业的产品。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指,两国为了实现本国福利最大化,而只生产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相对劣势的产品。
针对中国目前的国情,其实这两种贸易方式都适用于中国。
只是看你要从哪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而已。
关键词:中国产业内贸易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正文: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理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针对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并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其理论的假设前提、相应的理论解释。
对产品的同质性、异质性与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解释,并提出了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方式。
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或重叠贸易。
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
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传统的以H-O理论基本上是一个静态的理论体系,缺乏动态的眼光分析各国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
为了克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缺陷,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在H-O理论的框架之外寻求新的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选择,目前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理论是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文献综述摘要:把“竞争力”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进行系统地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日益关注竞争力的研究,竞争力理论也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在经济领域被广泛应用。
该文试图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来研究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发展,以期形成一个国际竞争力理论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企业;产业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学术界主要从宏观、中观、微观这三个角度来研究的。
宏观研究角度主要从国际贸易的方向来研究;中观研究角度主要以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代表;微观研究角度主要以企业的某种能力作为研究对象。
一、从宏观角度研究国际竞争力(一)从国际贸易角度来研究从国际贸易角度来研究国际竞争力,大多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体现在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因此,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可以用其外贸竞争力来衡量。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供了具有不同优势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和交换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每个国家的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条件各有不同,这就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基础。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此时各国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可以获得比较利益。
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程度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认为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于:生产要素的供给不同以及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
二战后,随着新科技革命和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国际贸易的研究转向从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等新要素来研究国际贸易优势。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包括以下理论:人力资本说、研发学说、技术进展论、信息贸易理论等。
归纳起来,这种国际竞争力理论认为,一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一国或地区的劳动、资源禀赋、人力资本、研发、信息、技术进步、规模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别国或地区拥有优势,则在贸易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当代世界格局及发展趋势在当今时代,世界格局正经历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各种力量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塑造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发展走向。
要理解当代世界格局及发展趋势,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政治格局来看,多极化趋势愈发明显。
冷战结束后,美国一度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随着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这种单极格局逐渐被打破。
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影响力,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一极。
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提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一些地区性的组织和联盟也在区域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和引领作用,例如东盟、非盟等。
经济格局方面,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行发展。
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更加自由。
然而,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给全球化进程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如欧盟的经济一体化、亚太经合组织的合作、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的亚欧经济合作等。
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上升。
在军事领域,各国不断加大投入,提升自身的军事实力和战略威慑能力。
但同时,国际社会对于军事冲突的遏制和和平解决争端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核武器的存在使得大国之间的全面战争成为不可承受之重,因此通过外交手段和和平协商解决争端成为主流趋势。
文化方面,文化多样性得到更多的尊重和保护。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的问题。
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其文化产业的优势,向世界输出其价值观和文化产品,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抵御文化侵略。
科技的发展是推动当代世界格局变化的重要力量。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突破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美国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信息传播、经济发展、社交媒体等方面都有巨大影响。
而美国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和先行者国家,其互联网发展情况备受关注。
本文将全面介绍美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前景展望。
一、互联网在美国的兴起互联网在美国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末的冷战时期。
当时,美国政府为了保持与苏联的通信联络,决定开发一种分布式网络系统,即ARPANET。
1969年,第一台ARPANET的主机在洛杉矶诺斯罗普公司建立起来,标志着互联网在美国的开端。
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美国的发展进入了爆发期。
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个人电脑普及化,人们开始能够通过拨号上网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
此外,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发明也为互联网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1991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解禁商业化的互联网,市场化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开始大规模涌现。
三、互联网的应用与商业化互联网的发展不仅给传统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冲击,同时也孕育了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
美国的互联网巨头们如谷歌、亚马逊、Facebook 等迅速崛起,通过开发新的技术和运营模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
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社交媒体、在线视频等应用的普及,使得美国互联网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市场之一。
四、互联网的挑战和风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风险。
隐私泄露、网络安全、信息泛滥等问题成为了互联网发展的副作用。
此外,美国的互联网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战略竞争和监管的挑战。
例如,中国的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崛起,对美国互联网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五、美国互联网的前景展望美国互联网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正在崛起,将进一步推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同时,美国政府也将继续加大对互联网行业的支持和投资,鼓励技术创新和创业,以保持竞争优势。
当代美国健康传播的研究与发现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日益,健康传播在当代美国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健康传播是指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将有关健康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广大公众,以促进公众的健康素养和健康行为的养成。
本文将围绕当代美国健康传播的研究与发现展开讨论。
在当代美国,健康传播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许多方面,包括传播方式、受众和效果等。
其中,最常见的健康传播方式包括大众媒体、社交媒体、健康教育课程和社区活动等。
这些传播方式在受众覆盖面和效果方面各有优劣。
大众媒体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但信息传递的深度和精度往往不足;社交媒体则具有互动性强的优势,但需要有效的信息筛选和鉴别机制。
健康传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研究发现,有效的健康传播可以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健康相关的知识,从而促进健康的社群建设。
同时,为了提高健康传播的效果,研究者们发现,需要针对不同的受众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例如针对年轻人群的社交媒体传播策略、针对老年人群的电视传播策略等。
另外,研究发现,健康传播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信息过载、虚假信息的传播和受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信息筛选和鉴别、提高信息传达的精准度和鼓励受众积极参与健康传播活动等。
在实践应用方面,当代美国健康传播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到了各个领域。
例如,政府机构可以利用健康传播来推广公共卫生政策,提高公民的防疫意识和行为参与度;医疗机构可以利用健康传播来普及疾病防治知识,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教育机构可以利用健康传播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习惯,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
社区和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健康传播活动,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开展健康实践活动等方式,向公众传递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
当代美国健康传播的研究与发现对推动公众的健康素养和健康行为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美国90年代经常项目逆差分析:二对贸易逆差的成因分析及新的认识关于美国巨额外贸逆差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因素来分析:一方面是短期因素即暂时性因素,如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长期因素,也即基本经济和制度因素的作用。
1.短期因素美元汇率偏高是影响外贸平衡的重要短期原因之一。
美国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由于美元的强势地位使得美国的商品和服务对国外的购买者而言过于昂贵了。
(注:JosephQuinlanandMarcChandler,TheU.S.TradeDeficit:ADangerousObsession.)1999年美元对外汇率变化不大,但在2000年开始升值,在贸易加权年平均基础上,美元对广泛使用的7国集团货币升值5%。
美元对欧元升值15%,相反,对日元贬值了5%。
(注:SurveyofCurrentBusiness,April2001,p.29.)近几个月来美元汇率不断下跌,然而美林银行2002年6月20日公布的月度调查仍显示,即使在目前的汇率水平下,多数全球基金经理人依旧认为美元还是被高估。
此外石油及其制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进口石油是美国贸易逆差中最大的单项商品。
美国政府通过实行自然资源保护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空气清洁法案等,限制石油的开采,并鼓励大量进口石油和石油制品,美国最大的前20位石油供给国中,有15位同时列于美国最大的35个贸易逆差国之中。
2000年,因油价上涨仅石油进口额即高达1200亿美元。
据资料显示,这两个原因是2000年美国外贸逆差陡增1000多亿美元的主要原因。
2.经济全球化因素近20年来,美国经济及世界经济发生的更深刻的变化是经济国际化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主要表现为国际间商品、劳务与资本市场的相互依存加深了。
加速的全球化,使得美国经济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更好地在国际经济中扬长避短,这势必导致美国在大量出口的同时需要大量进口。
因此美国对外贸易出现较大逆差是十分自然的。
当代西方社会的非营利组织美国、加拿大非营利组织考察报告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当代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和加拿大的非营利组织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
通过实证研究和文献综述,我们试图揭示非营利组织在这些发达国家中的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以及它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文章首先概述了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分类和主要功能,为后续的具体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后,我们详细探讨了美国和加拿大非营利组织的法律环境、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来源,分析了这些因素如何影响非营利组织的运营和发展。
接着,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和数据统计,深入探讨了非营利组织在教育、医疗、环保、文化、公益等领域的实践活动和成效,以及它们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们总结了非营利组织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公平正义和增强社会凝聚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非营利组织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发展机遇。
希望本文能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美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与特点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同样具有显著的影响力。
美国的非营利组织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涵盖了教育、科研、环保、公益慈善、社区发展等各个领域。
这些组织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为美国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美国政府通过立法、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例如,美国税法规定,非营利组织可以享受免税的优惠政策,这极大地促进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美国非营利组织具有高度的自治性和独立性。
它们大多由志愿者组成,实行民主管理,决策透明公开。
同时,非营利组织之间竞争激烈,这促使它们必须不断创新,提高服务质量,以吸引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再次,美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企业等社会各个主体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它们经常与政府合作,承接政府的公共服务项目,提供社会福利;同时,也与企业合作,共同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应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高中国产业竞争力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许多优势产业或潜在优势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却处于劣势,如何提高中国优势或潜在优势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本文结合中国实际并借鉴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进行了探讨。
标签:国家竞争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对于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各国差异很大。
美国等发达国家有众多的产业在世界领先,而像中国等一些国家则较少。
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著名教授M·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较好研究了这一内容,给各国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一、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公司或产业在一定的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又是由四组因素决定的。
它们是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支持性产业与相关产业、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
这四组因素的每一组都可单独发生作用,但又同时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
这四大要素是:1.要素禀赋要素禀赋即一个国家在生产要素方面所处的地位。
它包括基础要素和高级要素。
基础要素是自然赋予的存在于每个国家的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人口等;高级要素则是投资结果形成的通信设施、熟练劳力、科研设施、技术诀窍等。
理论提出的高级要素,改变了过去相关经贸理论所阐述的产业竞争优势只在于国家基础要素禀赋的认识,解释了向日本、瑞士等基础要素相对缺乏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
2.需求状况需求状况即国内市场对该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特点。
理论对此不仅重视探讨了以往经济理论所重视的需求分析,指出国内市场的需求状况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基础。
还非常注重对国内市场的需求特点进行分析,指出讲究、挑剔、具有前瞻性的国内买主往往会给国内公司施加压力,使它们在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方面都建立起高标准。
这样的产业自然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
3.相关和辅助产业即国内是否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供货行业和相关产业。
美国《关键和新兴技术国家战略》评析姜潭(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特朗普发布的《关键和新兴技术国家战略》主要依据2017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来制定,可以看作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在新技术领域的翻版。
从其战略目标上来看,《关键和新兴技术国家战略》明确提出维持美国在关键和新兴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
具体而言,美国将在最高优先级的关键和新兴技术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在高优先级领域与盟友和伙伴一起做出贡献,在其他领域做好风险管理。
在战略手段上,《关键和新兴技术国家战略》特别强调通过促进国家安全创新基地和保护技术优势这两大支柱,来维持美国在全球关键和新兴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
这一战略体现出“美国优先”的政策取向和“全政府”路径两大特征。
受2017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视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的影响,在科技领域与中国展开战略竞争、进而长期维护美国的科技霸权是《关键和新兴技术国家战略》出台的深层动因。
【关键词]《关键和新兴技术国家战略》;国家安全;科技霸权;中美战略竞争【中图分类号JD81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166(2021)05-0041-08doi:10.3969/j.issn.1003-0166.2021.05.0082020年10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布了《关键和新兴技术国家战略》(National Strategy for Critical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概述了美国将如何促进和保护其在人工智能、能源、量子信息科学、通信和网络技术、半导体、军事以及太空技术等领域的竞争优势⑴。
这是美国第一份关于新兴技术治理的"全政府”(whole—o f—government)战略⑺°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科技战略及其调整必将对全球科技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当前中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对美国科技战略的剖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导言在我国的历史上,美国人一次又一次挺身而出,迎接并塑造变革时刻。
当前也必定是这样一个时刻。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速变革的时代。
近几十年来,自由国家、开放市场和社会进步成功地使全球化进程前所未有地加速发展,在全球开启了机会之门,为亿万民众带来了民主,并使大国间和平共处成为可能。
然而,全球化也加剧了我们所面临的危险,包括国际恐怖主义、致命技术的扩散、经济动荡和气候变化等。
在过去近十年时间里,我们的国家与遍布各地的暴力和仇恨网络处于战争状态。
伊拉克战争虽已结束,我们的军队又奉命再次以阿富汗为重点,完成瓦解、摧毁和击败“基地”组织及其追随者的承诺。
这是一个广泛的多国正义行动的一部分。
我们保卫人民、盟友和伙伴安全的承诺坚定不移。
此外,面对由国家、非国家行为体和失败国家等构成的多样化威胁,我们将保持军事优势。
在过去数十年间,这一优势曾经保卫我们的国家安全,维护全球安全。
然而,在应对当前战争的同时,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平线,投向一个新的世界。
在那个世界中,美国将更为强大和安全,能够战胜自身所面临的挑战并为全球人民所向往。
为此,我们必须实行“重振美国和领导世界”战略,即一个能够重建国家力量和影响力基础的战略。
我们的战略始于这样的认识,即我们在国外的力量与影响力源自我们在国内的行为。
我们必须发展经济并减少赤字。
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后代,在一个知识就是金钱、市场遍布全球的时代参与竞争。
我们必须发展清洁能源,以推动新兴产业,摆脱对国外石油的依赖,保护我们的地球。
我们必须致力于科研,以进行发明探索,揭示各种我们仍无法预知的奇迹,正如一个世纪以前人们无法想象月球表面和微型芯片一样。
简而言之,我们必须将“美国创新”视为国家实力的基础。
我们还必须建设和整合能够促进我们自身利益以及与其他国家和人民共享利益的能力。
我们的武装力量永远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但这支队伍必须得到支持和辅助。
我们的安全离不开遍布全球各个角落的外交官,从大都市到危险前哨都有他们的身影;离不开能够增强治理和维护人权的发展专家;离不开粉碎阴谋、强化司法和与其他国家密切合作的情报和执法力量。
一、美国天然资源性产业和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时期,美国部分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生产率跃居世界各国之首,开始确立其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进而成为全球经济霸主。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统计,在上世纪70年代初,列国际市场占有率前50位美国产业中,不仅有高度依赖天然资源的美国传统产业(如黄豆、大米、小麦、煤炭等),也有工业化社会的代表性产业,如飞机、电脑、电子管、有机化学品、办公事务机器等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显示美国优势产业的多样性。
(注: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
)
至10多年后的1985年,从列入国际市场占有率前50位的美国产业来看,美国产业的优势产业格局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即天然资源性产业(如玉米、甜菜、烟草等)、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飞机、医疗设备等)依然并存。
与70年代初相比,美国与其他国家出口结构逐渐升级形成鲜明对照,在列入国际市场占有率前50位的美国产业中,以天然资源为主的产业从19个增加到了22个,天然资源性产业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达到了24.2,远高于日本和德国。
(注: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98页。
)
1985年以来,美国经济最大的变化是增长强劲,由此美国重新恢复了经济强国的信心。
2000年美国商品贸易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2%,市场占有率高于这一比率的商品有43类(见表1),这些商品相对于其他美国出口商品而言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些商品占美国当年全部出口的64.8%。
在43类商品中,属于以天然资源为主的产业有8个。
表12000年美国43类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商品
SITC商品类名顺序世界市场
占有率(%)
263棉花148.4
598其他混合的化工产品242.5
222大豆、花生342.1
792航空器及其零件436.8
714引擎及其零件532.1
774医疗用电器设备630.2
874测量分析用仪器729.2
723建筑用机器及零件828.0
122烟草925.0
541药品1024.5
041小麦1124.0
728工业用加工机械及零件1222.1
784汽车零件、附属品及其他1321.9
251纸浆1420.9
625橡胶轮胎、内胎及其他1520.5
081饲料、豆粕、植物油渣1620.3
713内燃机及其零件1720.0
743鼓风机、压缩机、离心机等1819.1
582酚醛、聚酯等重合物1918.9
892报刊杂志、票证等印刷品2018.8
011食用动物肉2118.5
699锁、装璜用和家具用金属饰品2218.0
741加热用或冷却用设备及零件2317.7
776真空管、晶体管、集成电路2417.4
511碳氢化合物及其诱导体2517.3
898乐器、音像纪录媒介2617.1
752自动数据处理设备2716.9
745其他非电动式机械和工具2816.8
759751、752的附属品和零件2916.6
744起重等搬运物品用机械3016.5
736金属加工机械及零件3116.2
893其他人造塑料制品3216.1
772电路开关、连接设备3315.3
057水果3414.2
773电缆、绝缘材料等输电设备3513.5
583聚乙烯等诱导体3613.4
651纺织纱线3713.0
778其他电气设备3812.8
749轴承等非电动式机械的零件3912.4
782货车及特种车辆4012.4
771变压器、整流器等电气元件4112.1
515有机化合物4212.1
514谷氨酸、糖精等氮化合物4312.1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联合国《2000国际贸易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需要指出的是,迈克尔·波特使用的是“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4位和5位分类的数据。
由于联合国《国际贸易统计年鉴》自1994年起只公布3位分类的数据,根据这一数据计算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普遍低于迈克尔·波特计算的结果,因此表1不能简单与上述70年代初和1985年数据相比。
尽管如此,表1说明,在当今美国的竞争优势中形成的优势产业仍然集中于天然资源性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表1与美国1985年数据相比,竞争力突显的是:SITC263;竞争力增强的是:122、541、774;竞争力基本保持不变的是:222、792、874;竞争力下降的是:651;竞争力丧失的是:321的煤和焦炭、241的原木,这两类产业曾经是1985年美国的优势产业。
在表1中,有14类商品(即598、874、728、784、713、743、582、741、744、736、778、772、749、782)是美国、日本和德国三国共有的,都是三国各自的竞争力较强的产业。
美国在这14类商品中有11类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高于日本和德国。
这说明,美国这一世界头号经济强国是建立在比日本和德国更广泛、竞争力更强大的产业群基础之上的。
二、美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与服务业在许多国家中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一样,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当今,一国的国际经济地位的确立和提升不权通过货物贸易,而且还通过服务贸易来实现;一国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能否形成竞争力强的制造业,还体现在能否形成竞争力强的服务业。
与日本和德国相比,在美国的竞争优势中形成的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要强大得多。
美国不仅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国,也是最大的服务贸易进口国。
2000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2908.8亿美元,占全球的19.7%,进口额达2170.7亿美元,占全球的14.5%,并实现
738.1亿美元的盈余。
从表2可以看出,美国在服务贸易中的许多项目上如旅游服务、政府服务和大部分其他民间服务贸易有很强的竞争力,这导致服务贸易整体上出口大于进口。
根据表2,美国在四个服务贸易大类中最具竞争力的是“运输与旅游以外的民间服务贸易”,在这类服务贸易中,依据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前五大服务贸易领域依次是文化与娱乐服务、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专利等使用费(技术贸易)。
表22000年美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单位:10亿美元;%
出口进口进出口收支竞争
力指数
运输服务50.9565.27-14.32-12.3
旅游服务97.4566.8530.6018.6
政府服务贸易18.7716.01 2.767.9
运输与旅游以外的民间服务贸易123.7168.9454.7728.4
电讯服务 4.09 5.80-1.7117.3
建筑服务 5.260.42 4.8485.2
保险服务 2.419.20-6.79-58.5
金融服务17.04 4.4912.5558.3
计算机与信息服务 4.90 1.04 3.8665.0
专利等使用费38.0316.1021.9340.5
其他商业服务45.5631.7613.8017.8
文化与娱乐服务 6.420.13 6.2996.0
合计290.88217.0773.8114.5
竞争力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100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收支统计年鉴2001》的数据计算。
文化和娱乐服务
美国历史虽短,但却在舞蹈、音乐、电影、戏剧等领域为人类贡献了许多老少咸宜、长盛不衰的作品,例如充满想象力的现代舞蹈、为各国儿童带来欢乐的迪斯尼乐园及相关产品、“好莱坞”电影”等无不风靡世界。
美国文化和娱乐服务在世界的传播,不仅给美国带来了滚滚财源(例如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票房收入占到全世界电影票房收入的80%以上),而且通过这种文化输出,美国的竞争优势更巩固也更丰富。
建筑服务
以钢铁为中心的产业革命推动了美国建筑工程学的发展,电梯和钢筋混凝土的发明,导致出现了美国首创的建筑形式——摩天大楼,它被认为体现了美国精神。
以后,美国始终依靠先进的设计理念和高科技,始终站在世界建筑的前沿。
目前,美国有世界最大的建筑工程事务所,汇集了世界各国顶尖的建筑大师(如贝聿铭等)。
近年各国普遍重视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许多国家的城市都出资让美国人设计其标志性建筑(如上海的金茂大厦、东京的国际论坛广场等)或整个街区。
计算机与信息服务
上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上第一台台式电子计算机、第一只半导体晶体管、第一块集成电路都诞生在美国,因此美国一直是世界信息技术的领导者。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美国本国以及各国对信息服务的巨大需求。
从80年代开始,美国的信息服务业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美国政府也对增强本国信息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予以特别的关注,在GATT以及后来的WTO等的多边谈判中,美国一直为本国信息服务业突破各种限制进行不懈的努力。
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中最大的门类是计算机专业服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