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寻大龙湫瀑布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7
夫大龙湫瀑布,乃天下奇观,古之胜迹也。
其地位于浙东之永嘉,山水清幽,林泉秀美。
瀑布之得名,盖因其势如龙腾云涌,湫湫有声,故得此雅号。
瀑布之源,发于九疑山之巅,经数千里之曲折,汇于大龙湫之谷。
湫谷深邃,烟霞缭绕,石径崎岖,古木参天。
每当山雨初霁,云雾弥漫,瀑布如烟似雾,隐约可见,宛如仙境。
大龙湫瀑布,其形若龙,其势若虹。
自山顶倾泻而下,落差数百丈,水声如雷,势不可挡。
观者未至其下,先闻其声,及至其旁,则见其形。
水自山巅飞流而下,如匹练横空,银光闪烁。
其色碧绿,如玉带缠腰,晶莹剔透。
瀑布之旁,奇石嶙峋,古树参天。
时有白猿跳跃其间,采花觅果,悠然自得。
又有青鸟飞舞,翩翩起舞,似与瀑布共奏一曲高山流水。
此景此情,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昔人云:“水之至清者,无鱼;山之至高者,无兽。
”大龙湫瀑布,实乃水之至清,山之至高者也。
其水清冽,可饮可洗;其山险峻,可攀可登。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连忘返。
瀑布之上,有一石台,名为“观瀑台”。
登台而望,只见瀑布如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
此时此刻,人心胸豁然开朗,尘世烦恼尽皆抛诸脑后。
大龙湫瀑布,非但景色宜人,更有传说故事。
相传,古时有龙潜于此,故得此名。
又有云:“龙湫之水,能洗去人间烦恼,使人心灵得以净化。
”故此,每年春暖花开之时,游者如织,争相前来,以洗涤心灵,求得吉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大龙湫瀑布历经沧桑,依旧风姿绰约。
今日之观者,置身于斯,仍能感受到古人笔下的壮美景象。
愿此瀑布,永葆青春,为世人所传颂。
总之,大龙湫瀑布,乃自然之杰作,人文之瑰宝。
其景色之美,令人陶醉;其传说之奇,令人向往。
愿此瀑布,永远屹立于世间,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译文:大龙湫瀑布,乃是天下奇观,古代的著名景观。
它位于浙东的永嘉,山水清幽,林泉秀美。
瀑布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的气势如同龙腾云涌,水声湫湫,因此得到了这个雅号。
瀑布的源头,来自九疑山之巅,经过数千里的曲折,汇聚于大龙湫的峡谷。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文(精选27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文 篇1 7月6日,我们怀着激动而有好奇的心情,来游赏金华的双龙洞。 一路郁郁葱葱,不时有几只鸟儿哼着欢快的曲调儿迎接我们的到来。山上映山红都谢了,只留下几棵色彩各异的灌木丛。沙土也不再是粉红色,而是棕色,我们大为失望,因为这和叶老作家写的路上的景色真是天差地别。 来到双龙风景区人口,迎面扑来的是一块大岩石,上面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字,仔细一看,哇!原来是叶老作家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再往里走,气温越来越低,和外面艳阳高照比,里面像掉进了一个冰洞,似乎血液都要被凝固了。这冷气是从哪儿来的呢?我们随着冷气,向前大约走了10来米,就来到双龙洞口,洞口有一左一右两条龙,导游说:“左手这条酷似龙的石头是有生命的,它还会不停的生长,还会不停地滴圣水,而右边的这条石龙,它已经死了,所以它不会再死滴圣水了。”我左右看看,果然是这样。随后我们跟着导游排队等候在内洞的入口,和哥哥妈妈一起仰卧在小船里,慢慢地进了内洞。 内洞外洞更大,但也更冷。我打着冷战,寸步不离地跟着导游,逐一参观内洞的景物。首先是在洞顶双龙,一条黄龙和一条青龙。导游说:“这两条龙原来是皇母娘娘的,有一天,皇母娘娘得了一种小病,要人间的仙水才能治好,她就派了青龙黄龙来找仙水,双龙在金华这边找到仙水后,没有献给皇母娘娘,而是救济了金华的人们,因为当时金华正在闹大旱。这事被皇母娘娘知道了,就把双龙点为石头,困在金华这个洞里。”原来是这样,我惊讶极了,导游又说道:“天宫里的神都十分同情这两条龙,都纷纷来到这儿看这两条龙,你们看,这是天宫里的一个将军,他十分同情这两条龙,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帮双龙抵住整座山,因为那天他刚刚在参加皇母娘娘得宴会,所以他的脚边还有一只盛酒用的高脚杯。”我们朝着手电筒的方向看,果然是这样。我们又来到了一块叫“罗汉堂”的石钟乳边,导游说:“这里有大小100个罗汉,真诚地恳求皇母娘娘放了黄龙、青龙,最后也被点化成石。”原来是这样,听了这个故事,我大受感动,向罗汉们拜了九下,祝他们天长地久快乐地生活。 内洞里的景色比外洞稀奇的多,我也学到了不少知识,随着我们的脚步,我们来到了内洞的出口,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金华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文 篇2 我读过叶圣陶写的《记金华双龙洞》,总想去双龙洞玩玩,今年暑假,我如愿以偿地跟爸爸妈妈到双龙洞游玩。 一路上开了三小时,才来到双龙洞口。只见洞口的旁边“双龙洞”三个字赫然耸立在石壁上。再走进去一点就是外洞了,可真凉快啊!我们排着队伍,乘着小船进入内洞。在乘船的时候,经过孔隙,可真像书上写的,仿佛只要稍微抬起头,就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进入内洞了,眼前竖立着的是奇形怪状的石钟乳,刚走进去不多时,引人眼目的便是一条“青龙”,一条“黄龙”其次就是奇形怪状的石钟乳,有晴雨石、仙人帐、青蛙偷仙草……最让我好奇的是青蛙偷仙草,它有个来历:传说有个仙人种了几株仙草,吃一点就可以成仙。有一只青蛙为了成仙偷偷到仙草旁,却被仙人发现了,变成了石头,只能看着仙草。我们很快就到了冰壶洞,爬了好多路才到了双龙洞出口。 下午,我们来到了桃源洞,和双龙洞一样,有许多石钟乳,特别是一个叫“平安钟”的石钟乳,只要敲三下,一定平安。 游玩了桃源洞,马上就到了两点钟,我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文 篇3 提到金华,人们会自然而然想到双龙洞,今天我就去游览了那久负盛名的双龙洞。 双龙洞洞口又高又宽,洞口上方左右各有一条巨龙的龙头,那龙头形态逼真,惟妙惟肖。据说那左边的是天然形成的,而右边一条是后来装上去的。整个洞口就像个天然大客厅,冬暖夏凉,是个避暑的好去处。 爸爸跟我提到过必须躺在小船里才能进入内洞。我真不知道那种抬头就会碰到鼻子的感觉,今天终于有机会来亲身体验一下。 我随着人群进了洞。我和爸爸“贴”在小船舱底,我心里真是害怕,害怕爸爸说的那样只要稍一抬头就会撞到额角,擦伤鼻子。小船开了,头顶上的石头就像要压下来的一样。 一会儿工夫我们就进内洞了。洞里一片漆黑,走进内洞,我们参观了一个又一个的场景,有“丢盔弃甲”,“仙人床”等等。其中最有趣的要数“龙王请客”了,龙王很大方,准备了“北京烤鸡”,“南京板鸭”。因为是在金华,当然有“金华火腿”啦! 双龙洞真令人流连忘返!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文 篇4 《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想必四年级的同学都不会陌生,今天,我们大榭二小的中国小记者在小记者站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金华双龙洞。 在进双龙洞前要经过一个孔隙,这个孔隙只能让游人平躺在游船中才能通过。进孔隙时,第一感觉是黑暗,第二感觉是恐怖。有的同学紧闭双眼,有的惊声尖叫,当然也有镇定自若的。 很快我们就上岸了,在导游姐姐的带领下,我们先看到了晴雨石,这是洞中的“天气预报”,洞外下雨它就变潮湿,洞外是晴天它就是干燥的,真是很神奇。接着我们看到了形状各异,颜色各不相同的石钟乳,有红的、有蓝的、有紫的,仔细一看原来都是灯光照射的缘故。随后,我们去了冰壶洞,冰壶洞的瀑布很壮观,进了洞才明白什么叫“飞流直下三千尺”。 最后,我们又去了侍王府,王府里的壁画可壮观了,据说是太平天国时候留下来的,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让人大开眼界。 今天,我玩的很愉快,希望每一位小记者都能像我一样快乐!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文 篇5 我学到了叶圣陶爷爷写的文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引起了我想去双龙洞的欲望。这回国庆长假,我和爸爸妈妈正好去金华,就顺便去游玩了双龙洞。 下午,我和爸爸买了票进入双龙洞景区,现在的双龙洞景区共有七个景点,我们先到了双龙洞,呀!队伍排得真长啊!我们赶紧到队伍末尾排起队来。排了很久,我没耐心了,跑到水边去玩,我用刚买的“小鱼网”捞虾,在石头旁边一捞,便会有好几只小虾出现在网中,多时有五、六只,少时一只也没有。在捞几网没有的时候,我会换个地方继续捞。水塘上边的瀑布从石头上冲下来,激荡开来,犹如珠子断了线而乱蹦开来我半玩半排了两个钟头后,才到了双龙洞洞口,洞口的一块石头上写着“双龙洞”三个大字,走进去左面有两个洞,在灯光的照射下呈现红色和紫色。洞下面是个小土坡,水从土坡上流下来,最后流到一条小小的沟里。 我们继续走,便看到了小船,一共是四条小船,每条小船里能躺四个人。终于轮到我们了,刚躺到船内,船便动了。约行了一米,便进了洞,洞并不是特别低,爸爸平躺着拍照都行。我用手摸摸石头,它们非常光滑。在洞里约行了五、六米,便出来了,这就到了内洞。 我们慢慢地往里走,看到许多钟乳石和石笋,它们都被根据形状的不同想象成各种各样的东西。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寿星望仙桃”和“乌龟偷仙桃”。“乌龟偷仙桃”酷似一只大龟,而“老寿星望仙桃”则像一个老寿星,手里拿着佛尘,坐着看一个一分为二的大“仙桃”。它们还有个故事呢:传说从前有个乌龟,它想到天上去偷老寿星手里的仙桃,便趁老寿星不注意时,从他手里偷走了仙桃。不料在返回时,被老寿星发现了,大怒,便将乌龟点成了石龟。但在点时,却不慎让仙桃掉落,碎成了两半,老寿星便望着仙桃,似乎在想着什么。除了这两处,其它还有“倒挂蝙蝠”、“龟蛇大战”等等。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文 篇6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响了。我抱怨道:“是谁啊?”我看了看表说:“早上3点,会有谁打电话来呢?”说着,拿起话筒无精打采地问:“谁呀!” 老爸在电话里高兴地说:“起床,把他们都叫起来,我带你们去金华。”我兴奋不已,马上叫醒了他们。穿好衣服下楼,发现爸爸已经在楼下等了老半天了。 大约开了4个多小时的车,我们终于到了金华。在入山的过程中,我看到山路盘曲而上,路边的树木、花草刚被露水滋润了,看上去都很新鲜。 我们来到双龙洞,我们先来到外洞,我们躺在小船上,当船儿滑到中间的时候,我感到上方的石头在向我们压过来,我差一点点就叫出声了,不过,几秒钟就过去了。 洞内的景物真的和叶老说的一模一样。石头有的像青蛙嘴里含着的一株仙草,所以叫“青蛙偷仙草”;有的像一大堆人参果堆成的山,有的像一个猪八戒背上背着一个人,因此叫“猪八戒背女婿”;还有的像如来佛祖在讲佛。 当我们来到“冰壶”时,一天的疲惫顷刻间被瀑布冲得一干二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话用来形容冰壶的瀑布是再合适不过了。 时间飞逝,又到了回家的时间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文 篇7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关于湫的古文1、《大龙湫》【南宋】楼钥北上太行东禹穴,雁荡山中最奇绝。
龙湫一派天下无,万口赞扬同一舌。
行行路入两山间,踏碎苔痕屐将折。
山穷路断脚力尽,始见银河落双阙。
矩罗宴坐看不厌,骚人弄词困搜抉。
谢公千载有遗恨,李杜复生吟不彻。
我游石门称胜地,未信此湫真卓越。
一来气象大不侔,石屏倚天惊鬼设。
飞泉直自天际来,来处益高声益烈。
溟池倒泻三峡流,到此谁能定优劣。
雁山佳趣得要领,一日尽游神恶亵。
骊龙高卧唤不应,自媿笔端无电掣。
轮囷萧索湍不怒,非雾非烟亦非雪。
我闻冻雨初霁时,喷击生风散空阔。
更期雨后再来看,净洗一生烦恼热。
2、《大龙湫》【宋】薛师石昔闻天下山,衡岳称崇丘。
又闻天下水,江汉为巨流。
古有山海经,历历叙九州。
李唐三百载,诗家无一留。
及观郦道元,此地亦不收。
不知诺矩那,何事能穷搜。
我来玄妙境,万丈悬清湫。
石壁去无极,百里弥道周。
云气冒群岫,龙宫深以幽。
轻舆岩壑底,竟日涉溪游。
阴晴异瞻瞩,远近难搜搂。
飘如飞素练,粲若散琳璆。
风掀一潭雨,佛坐四时秋。
喧呼势益骤,光涌声弥吼。
变化有如此,溥博谁与俦。
吾谓神龙力,岂翳人鬼谋。
稽首荷玄遇,久坐劳双眸。
一杯却岚暑,旋步轰雷稠。
以吾澹世虑,欻起杞人忧。
何当骑天狼,满引射斗牛。
3、《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其八)灵湫》【元】赵孟頫灵湫不受污,深浅何足计。
小憩松竹鸣,萧萧山雨至。
4、《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唐】杜甫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
黄精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
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
东飞鴐鹅后鹙鶬,安得送我置汝旁。
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
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
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
记寻大龙大龙湫原文及翻译记寻大龙大龙湫原文及翻译在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寻大龙大龙湫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
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
庸者继之,或摽①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
”过华严,鲍甥率众登,余止山下。
或曰:龙湫尚可至也。
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
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
至龙湫庵,僧他出。
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
”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
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
”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
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
”僧曰:“子毋惑,帷余足迹是瞻。
”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
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
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
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
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②,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③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注释①摽:把持。
②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
③暴:施加恶行,欺侮。
译文:八月十四日,我进入了雁荡山,按照图记来找名胜古迹,发现十处有七处已经荒芜废弃了。
向各位僧人打听,都说:“那些开辟这里的人都是些不寻常的人。
后来平庸的人继承了这里的所有权,有的人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得利益,否则就苦于这里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所以可找到的通往胜迹的小路很少。
余尝游大龙湫,其景之奇,令人叹为观止。
大龙湫者,在浙江乐清县之西,山势雄伟,气势磅礴。
传闻大龙湫有龙潜其中,故得名。
余闻之,心生向往,遂携友共往。
时值春日,万物复苏。
沿途绿意盎然,花香四溢。
行至山脚,仰望山顶,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友人曰:“此山非同小可,必有大观。
”余亦心悦,遂沿山径而上。
山径曲折,两旁松柏掩映,时有泉水潺潺,声如天籁。
走至半山,忽闻一声龙吟,声震山谷,令人心惊胆战。
余与友人相视一笑,心中暗想:“此龙非同凡响,吾辈有福得见。
”再行数里,豁然开朗。
眼前一池碧水,清澈见底。
池畔,石径通幽,奇花异草遍布。
池水中央,有一石台,台上立一石柱,柱顶有一石雕龙头,栩栩如生。
友人指着龙头,曰:“此乃大龙湫之主,龙君也。
”余俯首瞻仰,心中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过石台,沿山脊而行。
此处山势陡峭,险峻异常。
余与友人小心翼翼,步步为营。
行至山巅,眼前景象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只见群山环抱,云雾缭绕,似人间仙境。
大龙湫瀑布自山顶飞泻而下,气势磅礴,声如雷霆。
瀑布旁,有一石洞,洞口石壁上刻有“龙湫洞”三字,笔力遒劲,引人入胜。
余步入洞中,洞内幽深莫测,钟乳石千姿百态。
沿洞内石径前行,忽见一池碧水,波光粼粼。
池畔,有一石台,台上立一石碑,碑上刻有“龙湫灵泉”四字。
友人曰:“此泉乃龙湫之灵泉,饮之可延年益寿。
”余信之,遂取水一饮,顿觉神清气爽。
出洞后,沿山脊而下。
途中,忽见一巨石,形状奇特,如龙腾空。
友人指着巨石,曰:“此乃龙湫之龙脉,龙君之所居。
”余叹曰:“龙君神龙见首不见尾,吾辈有幸得见龙脉,实乃三生有幸。
”日暮时分,余与友人依依不舍地离开大龙湫。
回首遥望,群山依旧,瀑布依旧,龙脉依旧。
余心中感慨万分,遂作《大龙湫记》以记之。
译文:我曾游览过大龙湫,那里的景色奇异,令人赞叹不已。
大龙湫位于浙江乐清县西部,山势雄伟,气势磅礴。
传说大龙湫中有龙潜伏其中,因此得名。
我听说了,心生向往,于是和朋友一同前往。
那时正值春季,万物复苏。
蝜蝂传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高举着头背着这些东西。
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
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
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
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象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
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
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已经困苦不堪了。
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
虽然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巫山、巫峡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
巫峡是杜宇王时派人凿开用来通江水的。
郭仲产说:“按照《汉书·地理志》,巫山在巫山县城西南,可是现在巫山在巫山县城的东边,这大概是郡县政府所在地不固定的缘故吧!”长江经过巫峡,往东流去,经过新崩滩。
这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过一次,晋太元二年又崩塌过一次。
崩塌的时候,水倒流一百多里,掀起几十丈高的浪头。
现在滩上的石头,有些圆的象箪,有些方的象笥,象这样一类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汹涌,所以叫它做新崩滩。
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个山岭,还算是高耸突出的。
新崩滩下去十多里,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峡所没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争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并列;它遮护统领周围的各个山峰,高与云平,还要到霄汉去衡量它们的高低啊!神入孟凃就居住在这大巫山上。
《山海经》记载:“夏朝君主启的臣子孟凃,这人在巴地主管神灵之事。
巴地的人到孟凃那里诉讼,孟凃把那衣服上有血的人抓起来了,被抓的人请求饶命,孟凃赦免了他,让他居住在这丹山的西边。
2014年福建师大附中高考模拟卷语文出题人:备课组审核人:林维武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⑴忽反顾以游目兮,。
(屈原《离骚》)⑵其间旦暮闻何物?。
(白居易《琵琶行》)⑶,静躁不同。
(王羲之《兰亭集序》)⑷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⑸,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⑹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
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
庸者继之,或摽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
”过华严,鲍甥率众登,余止山下。
或曰:龙湫尚可至也。
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
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
至龙湫庵,僧他出。
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
”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
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
”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
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
”僧曰:“子毋惑,唯余足迹是瞻。
”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
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
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
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
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①,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②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③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清·方苞《记寻大龙湫瀑布》)【注】①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
袁枚《浙西三瀑布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袁枚《浙西三瀑布记》原文,解释,译文,赏析袁枚:浙西三瀑布记袁枚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之异,卒无复笔。
壬寅岁,余游天台石梁,四面崒者厜嶬,重者甗隒,皆环梁遮迣。
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
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
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所攩秘,自然拗怒郁勃,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
余坐石梁,恍若身跨瀑布上。
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
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
心爱瀑故,遂两宿焉。
后十日,至雁宕之大龙湫。
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
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
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
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丽。
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
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
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
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
此其所以异也。
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
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后半月,过青田之石门洞,疑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矣。
乃其瀑在石洞中,如巨蚌张口,可吞数百人。
受瀑处,池宽亩余,深百丈,疑蛟龙欲起。
激荡之声,如考钟鼓于瓮内。
此又石梁、龙湫所无也。
昔人有言曰:“读《易》者如无《诗》,读《诗》者如无《书》,读《诗》、《易》、《书》者如无《礼记》、《春秋》。
”余观于浙西之三瀑也信。
乾隆壬寅岁(1782),也即六十七岁那年,他曾到浙江天台、乐清、青田、缙云一带游览。
一路上写了不少记游诗和游记文,这篇《浙西三瀑布记》也就是在那次游览中写的。
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手法,细致而逼真地描摹了石梁、大龙湫、石门洞三处瀑布的周围地形和瀑布水的状貌、气势。
《浙西三瀑布记》阅读答案及译文《浙西三瀑布记》阅读答案及译文[清]袁枚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异,卒无复笔。
壬寅岁,余游天台石梁,四面崒者崔嵬,重者凝立,皆环梁遮囿。
梁长二丈,宽三尺许,假设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
水华顶,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
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
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所推挡,自然拗怒郁勃,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
余坐石梁,恍假设身骑瀑布上。
走山脚仰观,那么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
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
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后十日,至雁荡之大龙湫。
未到三里许,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
及前谛视,那么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
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
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丽。
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
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
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
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
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后半月过青田之石门洞疑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矣乃其瀑在石洞中如巨蚌张口可吞数百人。
受瀑处,池宽亩余,深百丈,疑蛟龙欲起,激荡之声,如考钟鼓于瓮内。
此又石梁、龙湫所无也。
昔人有言曰:“读《易》者如无《诗》,读《诗》者如无《书》,读《诗》、《易》、《书》者,如无《礼记》、《春秋》。
”余观于浙西之三瀑也,信。
16.对以下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那么飞沫溅顶顶:山顶B.及前谛视谛:仔细C.飘散无着着:着落D.或逼视而衣无沾逼:靠近17.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同一自高而下之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B.遂两宿焉置杯焉那么胶C.为群磥砢所推挡非臣陨首所能上报D.如考钟鼓于瓮内室西连于中闺18.以下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第一段总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