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骨折患者中医特色治疗效果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4.89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治疗骨折的优势中医治疗骨折的历史悠久,其最早来自远古时期,在战国、秦汉时期形成基本理论,并在明清时代大规模流行。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医治疗骨折已顺利过度至统一规模的医院形式,呈现繁荣的发展前景。
一、中医说骨折中医定义的骨折与西医基本相同: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被破坏即骨折。
中医把骨折划分为3期:初期表现为筋骨受损、气血凝滞、筋脉痹阻,中期体现为淤血消散、肿胀消除,而筋骨已经断开,后期体现为气血不足等,因患者处在不同的时期,故要采取差异化的治疗方式。
二、中医治骨折的优势中医治疗骨伤的优势在于应用了手法复位,让患者四肢充分彰显内力,进而保留四肢的动能。
多数情况下通过夹板实现外固定,专注于功能锻炼能更好提高功能康复的水平。
中医治疗骨伤最明显的特征即坚持整体治疗的原则,维持既有优势对患者开展治疗。
同时,中医治疗骨伤还有几点最大的优势:中医强调了整体理念,采取了人性化的检查方式,治疗方式更突显独特性和广泛性。
从概念上分析,中医在治疗骨折方面更强调完美,故手术治疗对其来讲绝非首选,如此也使患者受益,中医治疗的前提是保留患者完整性。
中医治疗骨伤时以推拿按摩实时调理患者身体。
整体上更显人性化,更关心患者的反馈,引导患者体验生活。
一个称职的中医骨科医生,必定十分了解人体解剖图,对人体肌肉和关节的结构也了如指掌。
而中医骨科利用X光等现代设备和上述数据综合了解患者的状况,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方法上,中医骨伤治疗方法特殊且复杂,如包扎、膏药、熏蒸、按摩、拔罐、针灸等。
中医治疗的独特理念与方式不断扩大了治疗范围。
包括:各种无创伤、有显著移位的闭合性骨折,或手术不能复位的骨折。
与西医比较,中医治疗骨伤存在显著优势。
中医从对患者的检查到治疗都十分关注患者的生命体验,而西医把设备数据作为研究焦点,相对轻视了患者的真实体验。
中医治疗过程宣传了人性化理念,患者更容易接受按摩、推拿、复位等方法,其也能让患者安心治疗。
中医外科在骨科疾病治疗中有何特色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骨科疾病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方法和显著的特色。
中医外科治疗骨科疾病,不仅注重局部的病症,更强调人体整体的平衡与协调,通过多种手段来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中医外科治疗骨科疾病的特色之一在于其独特的诊断方法。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患者的病情信息。
在望诊方面,观察患者的体态、步态、患肢的形态和肤色等;闻诊包括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问诊则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发生时间、发展过程、疼痛特点以及生活习惯等;切诊则通过触摸脉象和患处,来判断病情的虚实、寒热。
这种综合的诊断方法,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外科在治疗骨科疾病时,中药的应用是一大特色。
中药有内服和外用之分。
内服中药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辨证论治,开具个性化的方剂。
例如,对于骨折初期,多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为主,如桃仁、红花、当归等;而在骨折后期,则以补肝肾、强筋骨的中药为主,如熟地、杜仲、牛膝等。
外用中药则有药膏、药散、洗剂等多种剂型。
比如,金黄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骨科疾病早期的红肿热痛;而续断膏则有续筋接骨、活血通络的功效,适用于骨折中后期的恢复。
手法治疗也是中医外科治疗骨科疾病的重要手段。
中医的正骨手法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通过手法的牵拉、旋转、推按等操作,可以使骨折、脱位的部位得到复位。
比如,对于常见的桡骨远端骨折,中医手法复位能够在不手术的情况下,将骨折断端准确对位,再配合夹板或石膏固定,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此外,中医的推拿按摩手法对于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关节活动度也有着显著的作用。
通过按摩穴位和经络,能够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疼痛,加速康复。
针灸在中医外科骨科疾病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对于骨科疾病引起的疼痛,针灸往往能迅速缓解。
例如,针刺合谷、足三里等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减轻疼痛。
中医骨伤科学骨折后遗症的中医调理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损伤。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患者能够恢复良好。
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在骨折愈合后会出现一些后遗症,如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等,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中医在调理骨折后遗症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
骨折后遗症的产生,多与骨折后的气血瘀滞、经络阻塞、筋骨失养等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气伤痛,形伤肿”,骨折会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产生疼痛和肿胀。
若治疗不当或调养不佳,瘀血凝滞,经络不通,日久则可导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问题。
针对骨折后遗症,中医调理方法多种多样,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中药调理是中医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师会辨证论治,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对于骨折后仍有疼痛、肿胀的患者,常用的中药有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如果患者伴有肢体麻木、屈伸不利,可能会加入地龙、全蝎等通络之品。
对于骨折后期筋骨失养、肢体无力的情况,会选用熟地、杜仲、牛膝等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
除了内服中药,中药外用也能发挥显著作用。
比如,中药熏洗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将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功效的中药,如透骨草、伸筋草、威灵仙等,加水煮沸后,利用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适宜后再进行浸泡。
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关节活动度。
针灸疗法在骨折后遗症的调理中也颇受青睐。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阿是穴(疼痛部位)、局部经络上的穴位等,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减轻疼痛和肿胀。
艾灸则能温通经脉、散寒除湿,对于骨折后受寒所致的疼痛有较好的疗效。
推拿按摩也是中医调理骨折后遗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专业的推拿师会运用揉、按、推、拿等手法,对骨折部位及其周围的肌肉、经络进行按摩,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气血流通,恢复关节的活动功能。
但需要注意的是,推拿按摩应在骨折愈合稳定后进行,且手法要轻柔、准确,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
中医技术在骨折康复中的应用骨折是指骨骼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断裂性位移的情况。
这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损伤,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能。
近年来,中医技术在骨折康复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详细探讨骨折康复中中医技术的应用及其益处。
中医技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骨折康复。
中医认为,骨折是由于人体气血阻滞、经络损伤等内外因素引起的。
因此,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中医技术能够促进骨折康复和功能恢复。
中医技术在骨折康复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是针灸疗法。
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经络来调整气血流动的方法。
在骨折康复中,针灸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局部疼痛和肿胀,减轻炎症反应,并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
大量研究表明,针灸能够显著缩短骨折愈合的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
另一个中医技术在骨折康复中的应用是中药疗法。
中药是由多种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组成的药物,具有调理气血、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组织修复等功效。
在骨折康复中,中药可以通过口服或外用的方式应用。
口服中药可以调理全身气血,增加骨折部位的营养供应;外用中药可以直接作用于骨折部位,缓解局部炎症和肿胀,促进愈合。
中药疗法在骨折康复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此外,中医的推拿医疗技术也在骨折康复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推拿是一种通过手法刺激穴位,调节气血、阻拦经络的治疗方法。
在骨折康复中,推拿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局部氧气供应,促进骨折愈合。
同时,推拿还可以缓解局部疼痛和僵硬感,促进关节活动度的恢复。
许多研究证实,推拿疗法不仅可以加速骨折愈合,还能够改善骨折后的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结起来,中医技术在骨折康复中的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针灸、中药和推拿等中医技术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和功能恢复。
虽然中医技术在骨折康复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来探索其机理和优化治疗方案。
中医草药对骨伤科疾病的治疗效果中医草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草药以其温和、独特的疗效,成为很多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草药对骨伤科疾病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中的科学原理。
一、中医草药对骨折的治疗效果骨折是常见的骨伤科疾病,中医草药在骨折的治疗中有较好的效果。
中医认为,骨折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气机阻滞引起的,而中草药可以调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
临床实践证明,一些中草药如川芎、红花、破散丸等,能够缓解疼痛、消肿止血,促进骨折愈合。
二、中医草药对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骨质疏松是骨伤科疾病中常见的慢性病,中医草药能够有效地提高骨密度,减少骨质疏松的风险。
中医认为,骨质疏松是气血虚弱、肾精不足引起的,而中草药可以调补气血、滋养肾精,增加骨骼的强度。
一些中草药如桂枝、淮山、当归等,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肾的功效,能够改善骨质疏松的症状。
三、中医草药对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关节炎是骨伤科疾病中常见的炎症性疾病,中医草药在关节炎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中医认为,关节炎是由于寒湿、风邪侵袭引起的,而中草药可以祛寒湿、祛风邪,缓解关节肿痛。
一些中草药如川芎、秦艽、乌药等,具有温经散寒、祛风湿的功效,能够改善关节炎患者的症状。
四、中医草药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效果腰椎间盘突出是骨伤科疾病中常见的病症,中医草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是由于气血不足、肾阳虚弱引起的,而中草药可以补充气血、温补肾阳,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
一些中草药如仙鹤草、肉桂、杜仲等,具有温肾助阳、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够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
五、中医草药对骨关节损伤的治疗效果骨关节损伤是骨伤科疾病中常见的损伤类型,中医草药在骨关节损伤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认为,骨关节损伤是由于气血淤滞、肌肉筋脉受损引起的,而中草药可以活血化瘀、健脾益肾,促进骨关节的修复。
骨折后如何调理中医妙方一次告诉你骨折是一种常见的损伤,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和生活上的不便。
在骨折后的康复过程中,除了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中医调理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
下面就为您详细介绍骨折后如何进行中医调理。
中医认为,骨折会导致人体气血不畅、经络阻滞、筋骨失养。
因此,调理的重点在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补益肝肾等方面。
首先是中药调理。
在骨折早期,也就是受伤后的 1 2 周内,由于局部肿胀、疼痛明显,此时应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桃红四物汤、复元活血汤等。
桃红四物汤由桃仁、红花、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组成,具有养血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复元活血汤则包含柴胡、瓜蒌根、当归、红花、穿山甲、大黄、桃仁等,可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到了骨折中期,大约在受伤后的 3 6 周,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但骨折处尚未连接,此时应以接骨续筋为主。
可以使用接骨紫金丹、续骨活血汤等方剂。
接骨紫金丹能续筋接骨、行瘀止痛;续骨活血汤有祛瘀止血、接骨续筋的作用。
骨折后期,一般是受伤 6 周以后,骨折基本愈合,但筋骨还不够强健,常伴有肢体乏力等症状。
这时候调理的重点在于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常用的方剂有壮筋养血汤、补肾壮筋汤等。
壮筋养血汤可养筋和血、通络止痛;补肾壮筋汤则能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除了内服中药,外用中药也能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
比如,早期可以用双柏散外敷,能消肿止痛;中期可用驳骨油纱外敷,促进骨折愈合;后期可用海桐皮汤熏洗,能舒经活络。
中医的针灸疗法在骨折调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
比如,针刺足三里、阳陵泉、血海等穴位,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
电针刺激也有不错的效果,它可以增强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
在饮食方面,中医也有讲究。
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等,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中期则要增加营养,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牛奶等,以促进骨痂生长。
四肢骨折治疗中中医特色疗法的应用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究将中医特色疗法应用于治疗四肢骨折患者造成的影响。
方法:选择我院中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日期单双号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包含3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实验组患者则应用中医特色疗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的改善状况,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的消肿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更短,并且在对照组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中医特色疗法应用于治疗四肢骨折患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恢复质量,缩短患者骨折的愈合时间,缩短患者的消肿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特色疗法;手法外固定;四肢骨折;术后康复骨折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骨科疾病,而四肢骨折则是老年人群的多发骨折病症,由于患者骨质较为疏松,并且体质较差,容易发生骨折现象[1]。
而四肢骨折的现代治疗方式通常采用手术固定方式进行治疗,这种手术方式需要对患者的骨骼状态进行调整,导致患者需要应用较长时间来恢复骨骼的正常结构[2]。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采用一定的辅助方案,帮助患者进行治疗,才能保证患者的术后康复。
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中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中医特色疗法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中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日期单双号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包含34例患者,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56—73岁,平均年龄(68.7±7.3)岁;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67.4±8.2)。
中医治疗骨折有效果吗中医治疗骨折更为鲜明。
如果早期骨折没有移位,可以用夹板固定,然后在外固定前外用中药,可以促进局部肿胀消退,加速骨折愈合。
如果骨折移位,您也可以选择在骨折复位后进行外固定。
对于口服中药,早期治疗骨折的原则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缓解疼痛。
你可以吃一些中药或中程类药物,例如常见的参三气片,跌打胶囊等。
这些药物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肿胀和缓解疼痛的作用。
在骨折的中后期,主要原则是补充肝肾,缓解肌肉压力,放松肌肉,促进骨折处的骨生长。
还可以吃金天阁胶囊和骨康胶囊等中药,促进骨骼愈合。
当骨折愈合并移除夹板,然后执行主动功能时,关节可能会看起来很僵硬。
可以使用一些传统的中药,如拉伸草和宽藤蔓烧水来浸泡受伤的关节,提前恢复关节的活动功能。
一、中医辩证治疗骨折四种药物治疗效果:我国的中医中药可以调节气血,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它对促进骨损伤的愈合和康复具有独特的作用。
主要有四种治疗方法:1、运脾益气法。
中医认为,“脾,运化之官”,“气,人之根”。
人的成长和各种功能活动与“脾”和“气”密切相关。
无论病情如何,都应注意脾胃的运化以及元气的调节。
骨折开刀手术是骨折损伤后的另一大创伤,手术对血液循环有很大的障碍。
因此,骨折手术患者脾虚气滞。
本病症状,临床表现为面部发黄,身体虚弱,少气懒言,没有食欲等症状。
此时,中医辨证采用中药强化健脾益湿,补益健脾益气,如藿朴夏苓汤,参岑白术散,归脾汤能起到调理脾胃的作用。
增加食欲,增强体质,加速切口和骨折愈合。
即使没有明显的症状,也应注意服用这些中药或将黄芪,当归,茯苓和米仁等中药材加入到食物中,对脾气也会有一定的好处。
2、滋阴清热。
骨折后不仅会消耗气体,还会损害血液。
一些患者有长期未愈合的切口,并且有低热,盗汗,多梦和多种不适。
他们可以使用滋阴和清热的处方,如当归六黄汤。
在通常的饮食中,你可以吃更多的黑木耳,乌龟,蝎子,大枣以及其他补血养阴和安神的食物。
3、合营通络法。
中医调理骨折骨折是指骨骼完整性破裂所引起的损伤,常见于剧烈外力作用或骨质疏松等原因。
传统中医学认为,骨折属于骨痹范畴,需通过中医调理来促进骨骼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骨折的调理方法。
一、中医骨折的分类根据中医学理论,骨折可分为气血不通型、寒湿侵袭型、瘀血阻滞型和气化不足型。
具体调理方法需根据不同类型骨折采取相应的治疗。
1. 气血不通型骨折这种骨折类型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
治疗重点是活血化瘀,促进气血流通,中医常采用疏肝理气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有川芎、红花等。
2. 寒湿侵袭型骨折这种骨折类型主要是由湿邪和寒邪侵犯骨髓所致。
治疗重点是祛寒湿,驱散寒邪,以中药熏洗、熏烤等方法为主,常用的药物有艾叶、草果等。
3. 瘀血阻滞型骨折这种骨折类型主要是由于血液淤滞在骨折部位造成的。
治疗重点是活血化瘀,中医常采用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有桃红四物汤、丹参等。
4. 气化不足型骨折这种骨折类型主要是由于气血不足、营养不良等引起。
治疗重点是补气养血,以中药调理为主,常用的药物有黄芪、当归等。
二、中医骨折的调理方法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骨折的常见方法之一。
透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提高骨折部位的新陈代谢,加速骨折愈合。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合谷等。
2. 中药熏洗中医中药熏洗是利用草药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外治。
将中药煎煮后加热,使其释放药性,用蒸汽或热气熏洗患处,可以起到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巴豆、细辛等。
3. 中药熏烤中医中药熏烤是通过将中药研成细末,敷于伤口上后加热,使药性直接渗入骨组织,促进骨折愈合。
常用的中药有川乌、紫金牛等。
4. 牵引疗法牵引疗法是通过施加适当的牵拉力量,使骨折部位恢复正常位置,减轻骨折遗留的畸形。
这是一种较为保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不稳定性骨折。
5.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在骨折愈合的基础上,合理进行适当的运动治疗。
通过逐渐增加运动量和负荷,促进骨骼的适应性增强,恢复骨骼的功能。
2015年第3期 四肢骨折患者中医特色治疗效果分析 阳晓波 (湖南省衡阳市中医医院 湖南 衡阳 21 1001)
【摘要】 目的分析四肢骨折患者中医特色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设为中医组和西医组,部组均为50 例。中医组的患者选择中医特色疗法进行治疗,西医组的患者选择常规内固定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记录疼痛分数、愈合时问、经济费用和不良反应。鲇果经治疗 后,中医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O%、西医组为76.O%,中医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西医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O.05。中医组患者疼痛分数明显低于西压组,愈合时 间明显短于西医组,经济费用明显低于西医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O.05)。中医组患者不良反应明显少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医和中医疗法均能有 效治疗四肢骨折,但是比较而言,中医特色疗法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不良反应少,能减轻患者疼痛度,缩短愈合时间,是治疗四肢骨折理想的方法。 【关键词】 中医特色疗法;四肢骨折;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5)o3一o573—01
随着交通的不断发展,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而交通事故中四肢骨折为重 要组成部分。另外,从高处坠落或摔伤等也会造成四肢骨折。在l临床上,四肢骨折主要 采用内固定和手术方法治疗,但手术治疗带来的赞用负担高,部分患者支付不起,且恢 复速度慢,术后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为了探讨中医特色疗法在四肢骨折中应用的价 值,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医治疗和两医治疗的临床效 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8月一2014年11月于本院就诊的10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 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西医组以及中医组,每组50例;其中中医组: 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为(37.42±1.34)岁;病 发时间:0.3—5.8h,平均病发时间为(1.83±0.52)h。其中交通意外、跌伤、高处坠落和 砸伤的患者分别有27例、12例、7例、4例。西医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患
者年龄:2l一59岁,平均年龄为(37.72±1.27)岁;病发时间:0.3—5.6h,平均病发时间 为(1.53±0.62)h。其中交通意外、跌伤、高处坠落和砸伤的患者分别有26例、l2例、8 例、4例。两组患者对比一般资料未发现明显差异,故本次研究具有可行性;本次研究目 的以及方法均巳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其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西医组的患者给予常规内固定治疗,根据患者骨折情况,选择适当内固定材料进行 内固定治疗。 中医组的患者绘予中医特色疗法。①如果患者骨折没出现移位,可以用杉木、椴木 或柳木做成的小夹板进行固定,并给予中药外敷。②如果患者骨折出现移位,则首先进 行骨折复位,运用正骨法。然后对伤口用中药药水浸润纱布进行包扎,每个一天换一 次。苒行杉木夹板固定治疗,注意对松紧度进行调整,避免压迫患者肢体,造成血运不 良。同时辅以中药口服治疗,采用接骨续筋活血化瘀方,组成包括红花、姚仁、川芎、骨 碎补、当归、没药和乳香、赤芍等。在治疗5天后进行x线检查,若存在骨折移位,需进 行纠正。约4周后,骨折消肿无疼痛时,再行检查,骨折愈合后将小夹板拆除并进行肌 肉和关节锻炼。最终进行复查,骨折完全愈合后开始功能恢复训练。 1 3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以下评价标准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若x线检查显示完全复位.且伤口 完全愈合,为治愈;患者x线检查显示复位良好,伤口愈合度高,为有效;复位不佳或未 复位,且伤口愈合差。为无效。 疼痛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满分均为10分,得 分越低则患者的疼痛度越低l 。 1+4统计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经治疗后,中医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O%、西医组为76.O%,中医组患者的 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西医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2疼痛分数、经济费用、愈合时间对比 中医组患者疼痛分数明显低于西医组,经济费用明显少于西医组,愈合时间明显短 于西医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疼痛分数、经济费用、愈合时间的对比分析(+S)
2.3术后并发瘫对比 中医组患者不良反应明显少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 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组别 感染 红肿 复位不良 发生摩
中医组(5O) 西医组(5o) l 3 2 5 1
3 4(8.))
11(22 0) 3.讨论 四肢骨折后,应尽量在短时间内治疗,因为随着时问延长,骨折断端错位出现愈合. 很难辩实现复位,西医常规疗法一般包括开放复位和钢板内嗣定,但是容易产生疼痛、 关节炎等并发症,同时手术过程将骨膜剥离,会对骨折愈合产生较大的影响,还容易出 现周嗣血管神经损伤和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l 。 中医特色疗法中,采用杉木内固定,其具有易于裁剪、轻便,良好柔韧性的特点,可 以根据骨折位置特点进行包扎。根据肿胀情况对松紧度进行调整,同时还可以隔天用中 药纱布进行敷料更换,有利于促进骨折部位愈合【5_5。中药纱布浸泡在含有栀子、黄连和 黄柏皮等具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药物中,外敷对肿胀具有消除作用,有利于缓解患者 疼痛。同时结合中药口服,对促进患者骨折愈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6。 本研究比较中医特色法和西医内固定法治疗四肢骨折法的结果可见,经中医特色 的方法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中医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西医组为76.O%;且 并发症发生率低,中医组为8.0%,西医组为22.0%;另外,中医组疼痛程度低,经济费用 更少,愈合时间更短,优越性显著。 综上所述,西医和中医疗法均能有效治疗四肢骨折,但是比较而言,中目 特色疗法 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不良反应少,能减轻患者疼痛度,缩短愈合时间,是治疗四肢骨折理 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国祥.活血止痛薰洗剂治疗四肢骨折后肢体肿胀、疼痛98例[J].中医正骨, 2014,18(7):62—64. [2] 王敏.中医特色健康教育对四肢骨折老年患者康复效果的评价[J].中医药导报, 2013,21(9):126—127. [3] 伍星.四肢骨折手法复位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其骨折恢复的作用[J]中医药导 报,20l3,l9(8):58—59. [4] 李中文.126例四肢骨折患者中医特色治疗效果探析[J】.医学信 ,2014,23
(17):548—548. [5] 邱继明.活血接骨膏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
(8):787—789. [6] 宁正任.中医特色治疗58例四肢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泞疗,2014, 12(9):1968—1969。1970.
跟骨夹加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 陈旭 余进伟 郭甲瑞 赵庆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河南 焦作454ooo)
【摘要】 目的:总结跟骨夹加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6月一2013年7月收治跟骨骨折31例35足。男27例,女4例;年龄l8—7l岁,平均37.5 岁,按saIlders分型:II型17足,Ill型9足,Iv型9足。受伤至手术时间0一lOd,平均6.5d。采用跟骨夹加撬拨复位。结果:术后伤口28例I期愈合,3倒Ⅱ期愈合,无 肤坏死和 螺钉外露。3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问6—24个月,平均l6.7个月,术后Bohler角及Giss ̄e。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定,优28 足,良5足,可2足,优良率94.3%。结论:跟骨夹加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是种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跟骨骨折:跟骨夹:撬拔复位 【中圈分类号】11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73—02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创伤。根据跟骨的生物力学特点,治疗时需恢复关节面平整 及跟骨外形,保持正常足弓。对波及距下关节面的较严重跟骨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明显 优十保守治疗,对于诊断明确且无手术禁忌症的患者应积极行手术治疗。2010年6月
一2014年7月,我院采用骨央加撬拨复位治疗3l例35足波及距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 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l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7例,女4例;年龄l8—71岁,平均37.5岁,均为高处坠落致 伤。单足跟骨骨折27例,双足4例。均为关节内骨折,按saIlde 分型L JⅡ型l7足,lII 型9足,Ⅳ型9足。术前行双侧(健侧及患侧)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测量Boher角,并 行跟骨CT扫描。受伤至手术时间0—14d,平均6.5d。 1.2手术方法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取俯卧位,应用止血带。通过跟结节在c一 臂机引导下置人斯氏针(直径3.5mm)两枚,至骨折线处,采用跟骨夹做跟骨内外侧的挤 压以纠正跟骨的侧方移位,恢复跟骨宽度,将预置斯氏针在c一臂机检测下撬拨恢复 Bolher角,同时恢复足弓及跟骨高度,并使斯氏针穿过骨折线,必要时可穿过跟骨关节 面。若Bolher恢复困难,可于外侧做小切口,配合直视下复位使Bohler回复满意。斯氏 针剪断留于皮外,行石膏外固定术。结束手术。 1.3术后处理术后抬高患肢以利静脉血回流,麻醉药物消除后进行下肢的肌肉舒 缩锻炼,24—48 h拔除引流条(针对辅助小切口),对肿胀明显皮肤有循环障碍者行高
压氧治疗。术后6—8周根据x线片情况拔除斯氏针,开始逐渐负重行走锻炼。参照美 国足踩外科学会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估术后疗效。I临床功能评价采用AOF~s评分系 统,优:90—100分,良:75—89分,可:5O一74分,差:<50分。影像学评价包括 Bohjer角、Giss ̄e角、跟骨宽度、结节部跟骨高度等影像学指标、随访l2月、lt-月的AO- FAS评分。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定量测定指标以 x士¥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结果 本后伤口28侧I期愈合,3例I【期愈合,无皮肤坏死。术后l2月3l例均获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