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5.51 KB
- 文档页数:4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 1 课时教学设计生物组王英丽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2、能力目标:分析、推理、利用遗传图解解释性状分离现象;训练学生演绎、归纳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科学方法教育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和推理来学习本节内容。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第1课时“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地洞”这体现了一种什么现象?这是几千年来人们对遗传现象的总结。
后代的许多特性与亲代相似,是随处可见的现象。
遗传的奥秘却隐藏至深。
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的学习。
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下 4 句小诗:幻灯片展示: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探讨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
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
根据已有的知识,讨论这 4 句小诗所蕴含的知识。
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
教学意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提问:这 4 句小诗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设疑:在 140 多年前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
孟德尔为什么能揭示这一科学奥秘?组织学生交流对孟德尔的初步了解。
引入课题: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讲述:结合学生的交流,主要对孟德尔做以下简介。
①孟德尔自幼初步了解酷爱自然科学,通过对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学习,孟德尔具有了杂交可使生孟德尔在遗物产生变异的进化思想,以及应用数学方法分析遗传学问题的意识。
②在传实验研究实践中孟德尔选用豌豆、玉米、山柳菊等植物,连续进行了多年的杂交实中方法的创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交流对孟验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豌豆实验。
③当时科学界开展对多种动植物的杂新、思维方德尔的初步认识。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教学设计长阳职教中心刘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2)区别性状分离、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杂合子和纯合子等基本概念。
(3)阐明分离定律并能运用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一些遗传现象,并尝试杂交实验的设计。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2)通过课前的调查实验和课堂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整理归纳能力,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逐养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豌豆花、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试验等)四、教学设计思路从子二代出现的两种性状,能提示我们什么?孟德尔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如矮茎。
子二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性状分离。
孟德尔对试验结果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上,而是采用了前人从未用的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他发现,在所得到的1064个子二代豌豆植株中,有787株是高茎,277株是矮茎,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1。
请同学们注意这个比例。
难道仅高茎和矮茎这对性状存在子二代呈现3:1?孟德尔又做了豌豆的其它相对性状杂交试验,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如书中“孟德尔做的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表所示。
问:该杂交试验结果说明什么?这节课要重点掌握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理解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等概念,掌握子二代的性状分离。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分离定律”四部分内容构成,是遗传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学习遗传与进化的基础。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其内容理论性强,逻辑严密,是发展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学习科学史和科学精神的良好载体。
2、教学重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学情分析:学生了解减数分裂的内容对遗传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一个学期的培养有了良好的合作探究的习惯,对一些生物学现象也有一定的兴趣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但是他们的科学思想方法,逻辑推理能力还需锻炼。
在教学中可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创设问题情景诱思,逻辑推理层层推进,并引入探究活动,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设计理念:以“诱思探究教学论”为指导,遵循“探索――研究――迁移应用”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过程。
借助问题情景的创设,以问导思,逐层推理。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实现重难点突破及知识迁移。
在亲身体验和探究中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具体来说:让学生课前大胆假设对分离现象做出解释并交流讨论,以问题导学的方式层层设问推理,养成学生思考的独立性;自主探究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发现的方法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
设计实验验证假说,一起体会科学的严谨性。
总结规律后从规律的应用中落实知识点,学生能够体会理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他们的兴趣及学科素养。
学习目标分析:认识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内容体会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假说,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体会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懂得应用数学统计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处理,能绘制遗传图谱,能应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2、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
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1)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分离定律。
2. 假说-演绎法。
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的研究思路。
二、教学方法:
1.讨论分析法。
2.制定学案,指导学生学习。
四、板书设计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选材成功的原因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
2、豌豆花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
3、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实验过程
)表现为高茎(显性性状)。
2、实验结果:①子一代(F
1
)出现性状分离,高茎:矮茎=3:1
②子二代(F
2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假说。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⑶能力方面: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对分离定律的理解。
(3)假说—演绎法。
3.教学用具多媒体生物,教案教学过程导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知道了什么是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及性状分离。
那么为什么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都接近3∶1。
如何将这些在试验中得出的结果用一套理论来解释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问:生物的性状是由什么控制的回答:基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
教师讲述:在孟德尔当时的年代,生物学还没有建立基因概念,孟德尔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后改称为基因)控制的。
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如高茎用大写字母D表示,隐性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如矮茎用小写字母d表示,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是成对的。
提问:DD或dd产生的配子是什么通过哪种分裂方式产生的学生回答:D或d,通过减数分裂。
教师讲述:由于基因D对d的显性作用,所以F1(Dd)只表现出高茎性状,而矮茎性状表现不出来。
提问:Fl(Dd)自交时,可产生哪几种配子学生回答:D和d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
教师讲述:由于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2便可产生三种基因组合:DD、Dd、dd,且它们的数量比为1∶2∶1。
由于D对d的显性作用,F2的性状表现有两种类型,高茎和矮茎,且数量比为3∶1。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6,思考什么是纯合子什么是杂交子它们在遗传中各有什么特点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讲述: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叫纯合子,可稳定遗传(真实遗传)。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背景和意义;2.掌握孟德尔的杂交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理解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并能够应用于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4.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验观察能力。
二、教学准备1.豌豆种子;2.白纸;3.实验器材:实验台、玻璃棒、显微镜等。
三、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背景和意义,以及遗传的基本概念。
讲解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作用是解释遗传规律和遗传特征的继承。
提问学生对遗传规律的理解及相关实例。
2.杂交实验方法(15分钟)给学生分发豌豆种子,并要求他们观察豌豆的形态特征,如颜色、花型、种子形状等。
然后解释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选取有明显差异的两个基因型的个体进行杂交,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分析遗传规律。
让学生根据豌豆种子的外观选择两个有明显差异的个体作为亲本。
3.实验步骤(30分钟)(1)在玻璃棒上滴一滴亲本的花粉液,然后用玻璃棒将花粉液轻轻刷到另一个亲本的柱头上,完成杂交。
(2)记录杂交的时间和方式。
(3)观察受精情况和后代的性状表现。
让学生将杂交得到的豌豆种子分别种植,记录其颜色和形状等性状。
4.遗传规律的分析(3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学生分析后代的性状表现情况,并填写表格。
引导学生观察后代豌豆的性状比例,并推测出亲代的基因型。
5.实验总结(15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回答以下问题: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揭示了哪些遗传规律?这对遗传学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四、教学反思通过这堂实验课,学生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自己实际操作和观察结果,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遗传规律的基本原理。
同时,学生还培养了动手操作和实验观察能力。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基本内容;2.理解哀氏定律的基本原理;3.学会进行简单的遗传概率计算。
二、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同学,提问:你们觉得人与人之间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学生的回答分类,如颜色、身高、眼睛颜色等等。
引导学生理解遗传的概念,介绍孟德尔及豌豆杂交实验的背景。
2.学习(3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基本过程和结果。
学生观察并听取教师讲解。
教师解释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是如何验证哀氏定律的。
3.活动(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两人。
每个小组从一堆豌豆中随机抽取20个,记录下每个豌豆的性状,如颜色(黄色或绿色)、形状(圆形或皱纹)、种子壳的颜色(黄色或绿色)等等。
将豌豆的性状进行组合,形成每个豌豆植株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然后,让学生根据抽取到的豌豆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计算出不同性状的豌豆的比例,并与理论比例进行对比。
4.总结与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和哀氏定律的基本原理。
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理论比例进行比较,讨论结果是否符合哀氏定律。
5.小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重点,再次强调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对遗传学的重要意义。
学生进行小结,并进行自我评价。
三、教学资料1.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图片或视频资料;2.豌豆的性状记录表;3.遗传概率计算表格。
四、教学评价方法1.学生的实验报告;2.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和总结;3.学生的小结和自我评价。
五、教学拓展1.邀请遗传学专家到教室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入了解遗传学的内容;2.组织学生进行更复杂的遗传实验,如两个性状的双杂交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遗传规律;。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教学思路:一、选材:豌豆二、杂交程序:人工异花传粉相关符号:亲本、父本、母本、杂交、自交、子一代、子二代三、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1、假说演绎法: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1)相关概念: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2)显隐的判断2)分析问题,提出假说:3)演绎推理,验证假说:4)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四、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细胞学基础、适用范围)五:相关概率计算:(自交和自由交配)部分课堂实录:1、导入师:我们经常会听到说,某某某遗传了他爸妈的优良特征,连长相都跟他爸一模一样,遗传他爸。
那么,这里所说的遗传一词是指遗传什么呢?生:相貌、品质等师:生物学里有一个专业名词,称为。
?生:性状师:对,性状,但性状本身是不能遗传的,那么到底遗传的是什么呢?生:基因师:对,基因,在最开始不是称为基因,而是称为遗传因子,遗传因子是首次孟德尔发现的,这节课我们学习必修二的第一讲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教师黑板板书:第一讲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2、选材师: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生物学实验,开始之前我就要考虑选材(板书:1、选材),选材非常重要,孟德尔其实做了很多动植物的杂交实验,但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最成功,为什么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选材,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豌豆非常适合呢?它有哪些特点适合用来做杂交实验呢?生1:自交。
(其他同学在小声补充:自花传粉)自花传粉生2:闭花授粉师:对,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生3: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师:大家说得很好,(板书:1、自花传粉2、性状易于区分)那么,为什么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性状易于区分就适合呢?生: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所以自然界中纯种的多,性状易于区分所以便于观察3、杂交过程师:由于豌豆是自花传粉的植物,现在要做豌豆的杂交实验,怎么办?如何杂交?生:。
(思考中)生1:人工去雄,然后。
生2:人工异花传粉师:对,这位同学回答非常好!人工异花传粉,那么操作过程是怎样的呢?师生:(板书)人工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再套袋3、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师:孟德尔做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其中用到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大家知道吗?生:假说-演绎法师:对,假说-演绎法,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中是经常用到的一种科研方法之一,它有四个基本的步骤,你知道吗?师生: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提出假说3、演绎推理、验证假说4、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师: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步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第1页 共4页
《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
1. 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
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
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
四、教学设计思路
孟德尔生平介绍,杂交实验方法介绍介绍
↓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
↓
分析性状分离的现象
↓
技能训练,夯实基础知识
五、教学实施
学生活动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讨论: 展示一些遗传现象,设疑: ①双亲的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是融合?还是不相融合? ②举例不符合“融合遗传”的导入: 讲述一些遗传现象,如:龙生龙,凤生凤。一龙生九子,九子给不同。 探讨在亲代与子代的遗传中,子代的性状由什么因素决定? 举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达尔文的遗传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其科学性。
引起学生的兴趣,
为介绍孟德尔及
其实验做铺垫
第2页 共4页
例子 阅读跟孟德尔有关的书本内容 介绍遗传学之父——孟德尔
问题提出:为什么用豌豆作实验材料,结果会可靠? 思考呢怎样做杂交实验? 用豌豆做杂交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 ① 豌豆自花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纯种; ②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③ 具有稳定遗传、易于区分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结合上述内容,给出相对性状、自交、杂交的概念。
为一对相对性状
的杂交实验做铺
垫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F1为什么表现出高茎,没有表现出矮茎的性状?矮茎这一性状是消失了,还是隐藏起来了? F2为什么又出现了矮茎?且统计是3:1的数量比?这比值是偶然的吗?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选用一对相对性状做杂交实验,并对此进行分析。 叙述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P 纯种的高茎豌豆×纯种的矮茎豌豆 ♀(♂) ↓ ♂(♀) F1 高茎豌豆 ↓自交 F2 高茎豌豆 矮茎豌豆 3 : 1 由图介绍亲本、母本、父本、子一代、子二代的遗传符号,正交、反交、隐型性状、显性性状、性状分离的概念。
介绍孟德尔所做
的一对相对性状
的杂交实验过程
及结果。并引导学
生思考。
学生阅读该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思考讨论什么是纯合子、杂合子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先让学生阅读有关孟德尔的解释,再通过板书形式和学生一起构建遗传图谱: P DD×dd 配子↓ ↓ D d ↘ ↙ F1 Dd ↓自交 通过观察实验发
现了问题,提出问
题、接下去思维是
作出假设、得出结
论。
让学生明白F1是
亲本所产生的配
子结合而来,F2
是F1的配子结合
而来,要知道F2
是什么遗传因子
第3页 共4页
完成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演示 ∴F2 DD:Dd:dd=1:2:1 高茎 :矮茎=3:1 总结此图中的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组成,通过学生讨论思考什么是纯合子、杂合子? 教学演示:由四个同学演示完成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组成,必须要知道F1所产生的配子。
反复练习并设计
教学演示,让学生
亲身体会从而理
解并掌握孟德尔
对分离现象的解
释。
课堂总结 一、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成功原因:1、选材;2、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及数学知识;3、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四、各种遗传符号 通过总结让学生
对本章内容有全
面、系统的认识。
课后反思 及时补救教学的
不足,通过课后反
思能达到提高教
师自身素质以及
提高教学效果的
目的,形成自己独
特的风格。
六、板书设计及作业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选材成功的原因
1、豌豆是自花、闭花授粉植物——自然状态下是纯种
2、豌豆花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
3、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过程
1、实验过程
2、实验结果:①子一代(F1)表现为高茎(显性性状)。
②子二代(F2)出现性状分离,高茎:矮茎=3:1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孟德尔四点假说要点电脑附板)
作业: 预习孟德尔的测交实验、什么是假说——演绎法 并完成课文P8的课
后练习
第4页 共4页
七 课后思考
孟德尔假说与“融合遗传”观点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在人们还没有认识到配
子的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时,你如何认识孟德尔假说的深刻意
义?遗传因子分离、配子随机组合真能出现3:1的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