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红军长征
- 格式:doc
- 大小:220.00 KB
- 文档页数:2
历史·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学习目标】1.基础知识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2.能力培养:培养我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我们读图、填图、识图的能力。
3.思想认识: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并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⒋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5.难点: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二、【自主先学】1、浏览课本子目录及正文快速说出本课主要讲述的两个主要问题是什么?问题:(1)(2)2、仔细阅读课文正文部分,能在课本上标注掌握下列知识要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1).长征的开始:背景:由于和等人的指挥错误,红军第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开始开始:年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向进军,红军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但人员伤亡严重,只剩下三万多人。
红军采取毛泽东的建议,向贵州前进,渡过,夺取贵州北部重镇。
(2).遵义会议:时间:、地点:、内容:。
意义:。
( 3).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路线:四渡,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飞夺——翻过——通过——进入。
(4).两次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年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与陕北红军会师;年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5).意义:。
三、【合作展示点拨】1看长征路线图,试着到黑板前来画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并说出长征的原因、时间、出发点,介绍长征开始时的情况。
2、复述遵义会议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会后分工及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3、遵义会议为什么是党和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在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哪些地方?发生什么大事?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感悟长征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什么?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一点即可)5、看长征路线图说出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组织学生对课文小字和插图的识读及讨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读图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课中、课后思考题,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组织学生召开“长征”主题班会和故事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一些启发性、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师生双方共同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
教师重在讲解方法、点拨思路,将学生引入自主探索、情趣盎然的学习境地。
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及时的鼓励和恰当的评价。
要委婉、含蓄地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促使学生扬长避短,全面准确地掌握该课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吸取“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来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
(2)通过学习红军将士“不怕远征难”的史实,由衷地产生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并自觉学习他们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团结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3)通过教师感情充沛的讲述,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遵义会议难点: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和红军长征初期失利的原因【课时】 1课时【教学方法】读、讲、议综合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播放《七律·长征》。
同学们,你听过这首歌吗?提起长征,你能想到哪些有关长征的作品和故事呢?提到长征,大家想到了小学课本中学到的《金色的鱼钩》、《飞夺泸定桥》、电视连续剧《长征》等等,这是我们在文艺作品中了解到的长征,而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长征和具体路线是怎样的?红军长征都经过了哪些地方?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很少有人能说清楚,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一下长征。
【内容标准(试验稿)】(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内容标准(2011版)】(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一、选择题1.(2015·江苏南京·8)大革命失败后,在探索革命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秋收起义②创建中国工农红军③遵义会议④长征的开始A.①②④③B.①②③④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答案】A2.(2015·江苏连云港·34)下列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依次为()①“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②“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③“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④“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④③②①D.③①④②【答案】C3.(2015·江苏常州·6)2015年1月15日《人民日报》刊文:“这次会议(召开后)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全新的面貌,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四渡赤水,抢渡金沙和大渡河,挥师北上,到达陕北,取得长征的胜利。
”这次会议使“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全新的面貌”的原因是()A.作出了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决定B.初步实现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二次合作C.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领导地位的确立D.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答案】C4.(2015·山东德州·6)据右图判断该“读书摘要”中的“会议”是指()A.中共一大B.遵义会议C.中共七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答案】B5.(2015·山东烟台·7)2015年1月15日是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纪念日。
右图是遵义会议会址,这次会议取得的重大成就是()A.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B.确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方针C.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D.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A6.(2015·山东菏泽·11)下面的一组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A.民主共和道路的探索B.抗日救亡道路的探索C.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D.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答案】C7.(2015·山东威海·4)刘伯承元帅在《回顾长征》中写道:“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
《红军长征》教学反思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红军长征》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
通过本课的讲授,引导学生们学习中国红军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本节课我们围绕“营造民主轻松和谐课堂气氛”课题进行,注重课前预习,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预习,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提供学习网络。
在展示这节课时,先看片段电影《长征》;第一小组的学生首先带领全班学生朗读《七律·长征》诗,问学生作者是谁?描写了什么事?因为学生们在以前就学过,所以非常熟悉。
略加解释后,提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会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启发思维。
这样,电影《长征》和一首七律诗把师生共同带进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征程,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战斗岁月。
电影、诗歌的引用使这节课的教学气氛变的活跃,学生们积极主动,师生之间互动和谐,达到了教学预期目的。
由于书本上的内容较少,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记忆,复习前边第一次围剿国民党10万人,共产党4万人,第二次围剿国民20万人,共产党3万人,第三次国民党30万共产党3万人,第四次围剿国民党50万共产党8万人,第五次围剿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反抗国民党军队大规模围攻的革命战争。
1933 年9 月,蒋介石调集约50 万兵力,围攻中央革命根据地。
由于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苦战一年也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
1934 年10 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被迫撤出根据地,开始长征。
在我课前发的学案引导下同学们精心准备了一些资料,如历史图片、地图、影片等。
图片有“赤水河”、“遵义会议旧址”、“大渡河雕塑”等,地图有动态“长征路线图”;“爬雪山”、“过草地”。
这些资料的加入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起来,为了说明问题,学生设计让地图动起来,如“长征路线图”,学生边讲边点出箭头,到重要地方时播放与之相关的影片片段。
第14课红军长征
[教学过程]
1.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带领学生朗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略加解释。
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2.学习长征的开始时,学生可能会提出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的问题,教师可以联系前一课学习的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四次“围剿”的内容,指出胜利的原因;而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应特别指出是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的。
3.要用好课本和地图册上的红军长征示意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
通过使用图,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
4.本课有几处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如分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到遵义会议召开时14年的时间里,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左”的或右的错误,经受了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挫折;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9年也是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遵义会议的深远意义。
5.要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
如结合语文课学过的《七根火柴》等课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
[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回忆、联系已学的四次反“围剿”知识,阅读楷体字关于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及危害,比较胜利和失利的原因。
2.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
本课要按长征路线,依次找到红军经过的省份、江河,找到重要地名(地点),了解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
3.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时,要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
要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4.组织、指导学生在课外赏析毛泽东在长征时期写的其他诗词,阅读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斯诺的《西行漫记》等文学作品,欣赏、学唱《长征组歌一红军不怕远征难》,观看反映长征的电影、电视剧和专题片等,并交流心得体会。
问题探究[动脑筋]
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
还缺少粮食给养等等。
[练一练]
红军长征经过哪些省?
(1)走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
(2)在图上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
[活动与探究]
1.想一想,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湘江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恶战,损失惨重乌江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赤水河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金沙江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大渡河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
2.观看有关长征的电影或电视剧,谈谈长征的精神。
由学校或老师组织学生观看,可用不同的形式交流。
课后完成本课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