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复习试题(含答案) (22)
- 格式:docx
- 大小:19.72 KB
- 文档页数:5
第三课《雨的四季》练习题及答案(基础与拓展)一、基础练习0.选出本课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3-5个好词,用它们写一段连贯合理的话。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花苞(bāo)绿茵茵(yīn)衣裳(shang)棱镜(léng)B.睫毛(jié)淅沥(xī)静谧(mì)吝啬(lìn sè)C.粗犷(kuǎng)造访(zào)斗笠(lì)铃铛(dang)D.咄咄逼人(duō)高邈(miǎo)池畦(qí)莅临(lì)2.指出下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1)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2)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3)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
()(4)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
()3.整理句序。
下面4句填在划线处,正确的语序应该为(填序号)。
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
①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
②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③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④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
二、阅读课文,完成下列习题。
4.本文是一篇活泼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四季的雨的不同特征进行生动地描绘,展现了春雨的温柔与纯净、夏雨的_________、秋雨的_________、冬雨的_________,抒发了作者对______的______,也间接体现了作者对______的热爱与追求。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语言是诗化的,形象生动而富有美感,其中蕴含着真挚而浓烈的感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雨的四季同步练习题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娇媚(mèi)甘露(lù)斗笠(lì)B.粗犷(kuànɡ)一脉(mài)绿茵茵(yīn)C.冷冽(liè)诱惑(huò)彩棱镜(línɡ)D.浆汁(jiānɡ)草垛(duò)咄咄逼人(chū)【答案】A【解析】B项,“犷”应读ɡuǎnɡ;C项,“棱”应读lénɡ;D项,“咄”应读duō。
2.请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1)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旷。
()(2)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急待地等待着雨点。
()(3)但是,人们受够了冷洌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
()(4)在冬日灰濛濛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
()【答案】(1)旷—犷 (2)急—及 (3)洌—冽 (4)濛濛—蒙蒙【解析】注意形似字,字形的异同。
3.下面两句话都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1)春雨具有滋润万物,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她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改进。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万物”之后加上“的作用”或“的功能”。
(2)把“改进”改为“提高”。
【解析】(1)成分残缺。
(2)搭配不当。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2)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3)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4)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雨的四季精选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花苞.(bāo) 粗犷.(kuàng) 吝啬..(lìn sè)B.静谧.(mì) 莅.临(wèi) 彩棱.镜(léng)C.池畦.(wā) 萌.发(méng) 淅沥..(xī lì)D.凄.冷(qī) 干涩.(sè) 绿茵.茵(yīn)【答案】D【解析】粗犷guǎng 莅临lì 菜畦qí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化妆冷冽睫毛迫不急待B.掩饰诱惑干躁绵绵如丝C.端庄屋檐娇媚咄咄逼人D.浇灌草垛瓷色淅淅历历【答案】C【解析】迫不及待干燥淅淅沥沥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
()(2)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3)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
()(4)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答案】(1)叙述(2)描写(3)议论(4)抒情4.选词填空。
(1)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开阔的大地。
(2)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利落的木刻。
A.干净B.纯洁C.净美D.纯净【答案】(1)D C (2)A5.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
【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冬雨中的静物比作木刻,形象地表现了冬雨的自然、平静。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四季雨的特点。
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夏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春雨柔情而有生机;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课《雨的四季》阅读理解题(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课《雨的四季》阅读理解题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里的雨①入夜的山里一片寂静,如墨的夜色中看不见任何事物。
山里的人睡得比较早,忙碌了一天,都已经疲惫了。
只有不知名的虫儿仍在与黑夜玩耍,时不时听到它们欢快的笑声。
②梦中,被一阵淅淅沥沥的响声惊醒,是下雨了。
它趁着人们熟睡的时候降临。
很快,屋檐便滴水如注,窗外仍然是看不见的一片黑暗,只能感受到密密麻麻的雨点,打着屋外的芭蕉树,浇透了这片土地。
梦里的人们仍然在熟睡,而梦醒的人已然清醒,静静地聆听窗外的雨声,感受这场天地间的藕断丝连。
③天亮了,大山从黑夜中醒来,雨仍旧没有要停的意思,只是已经变小了。
远处的山峰笼罩在薄薄的雾里,周围的房屋掩映在茂密的竹林丛中,几处人家炊烟已经升起,飘浮在竹林上空。
田里的秧苗挂着一串串水珠,地里的青菜绿得发亮。
屋前的青石板小路上淌着小水涡,雨滴落在上面,荡开小小的一圈波纹,屋后的小水沟欢快地流着,一切都显得那么祥和自然。
④山里的人们吃过早饭,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家禽牲畜也开始了一天的活动。
狗摇着尾巴舔食着瓢里用开水泡过的锅巴,成群的鸡从笼圈里被放出来,啄食着主人撒在地上的苞谷,时不时张开翅膀使劲儿地抖擞着被屋檐水打湿的羽毛。
牛被牵出来,哞哞地叫着,也许是饿了。
人们戴着斗笠,披着油纸,扛着锄头走向田间地里,田坎上泥泞湿滑。
鸭子在水田里游来游去。
⑤这场雨是温柔的,而一年四季,春去秋来,上天始终用它多变的风格浇灌着这片土地。
⑥初春,当万物复苏、花红柳绿的时候,一场缠绵的细雨如期而至,山里的人们用勤劳的春耕迎接它。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用杜甫的这首《春夜喜雨》来描述它再合适不过了。
春天的雨是静默的,飘飘洒洒,漫天遍野。
⑦盛夏,午后的太阳毒辣地照射着无精打采的花草树木,蝉在树上懒洋洋地嘶鸣,田里的水已接近枯竭,地里的菜苗都快渴死了,牛躲在树荫下歇凉,不时用尾巴拍打着身上的苍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雨的四季》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6.0分)1.下面一段文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春日踏青,青芜如毯,_____________;夏日听雨,雨声淅沥, ______________;秋日看花,花叶相辉,______________;冬日观雪,雪意阑珊, _______________。
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抹久违的清新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A. ③①④②B. ④③①②C. ④②③①D. ③④②①2.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花苞(bāo) 绿茵(yīn)B. 粗犷(kuàng) 斗笠(lì)C. 睫毛(jié) 静谧(mì)D. 高邈(miǎo) 莅临(lì)3.下列加下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澄清(chéng)应和(hé)莅临(lì)绽开(dìng)B. 济南(jì)静谧(mì)嫩芽(lèn)秕谷(bǐ)C. 搓捻(cuō)分歧(qí)窠巢(kē)觅食(mì)D. 发髻(jì)吝啬(lìn)棱镜(líng)荫蔽(yīn)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一年四季:春天的雨,________,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________,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________,给大树穿上朴素的秋装;冬天的雪,________,为天空遮上漂亮的幕帘。
A. 细腻而轻柔迅疾而猛烈凉爽而惬意慈祥而温厚B. 凉爽而惬意迅疾而猛烈细腻而轻柔慈祥而温厚C. 慈祥而温厚迅疾而猛烈凉爽而惬意细腻而轻柔D. 细腻而轻柔凉爽而惬意迅疾而猛烈慈祥而温厚5.给下列语句排序。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3课雨的四季》同步精讲精练(含答案)5篇第一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3课雨的四季》同步精讲精练(含答案)《第3课雨的四季》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意有误的一项是()u huó(yó)静谧(mì)池畦(qí)A.诱惑....n sè(lì)高邈(miǎo)淅淅沥(xī lì)B.吝啬.....(ɡuǎnɡ)睫(jié)毛干涩(sè)C.粗犷...lín)漾(lì(yànɡ)出咄(duō)咄逼人 D.莅临....【答案】Au huóuhuò【解析】A.“诱惑(yó)”读作“yò”;B.正确; C.正确; D.正确;答案:A 本题考查字音.要熟记拼写规则,形似字,误读字、生僻字更要注意.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二、其他2.指出下列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1)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本体:______。
喻体:______。
(2)暑气被一层绿的海绵吸收着。
本体:______。
喻体:______。
(3)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本体:______。
喻体:______。
【答案】叶子;波浪;杂草;海绵;蓝天和大地;蓝水晶【解析】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答案:(1)本体:叶子.喻体:波浪.(2)本体:杂草.喻体:海绵.(3)本体:蓝天和大地.喻体:蓝水晶.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运用,它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写文章过程中要注意恰当运用.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3.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字音1+51.下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爱恋(liàn)相逢(féng)活跃(yào)B.干燥(zào)池畦(qí) 干涩(sè)C.瓷(wǎ)色凄(qī)冷黎(lí)明D.特殊(shū)草垛(duò) 冷冽(liě)【答案】B【解析】活跃(yuè), 瓷(cí)色, 冷冽(liè)1.下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绿茵茵(yīn) 额(é)头诱惑(huò)B.斗笠(lì) 海绵(mián)莅(wèi)临C.静谧(bì) 甘露(lù)屋檐(yán)D.高邈(mào) 雨滴(dī)洗澡(zǎo)【答案】A【解析】莅(lì)临,静谧(mì) ,高邈(miǎo)2.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花苞(bāo) 萌(méng)发娇媚(mèi)B.粗犷(kuǎng) 蚯蚓(yǐn)姿(zī)容C.睫(jié)毛) 斗笠(lì)滋(zī)味D.高邈(miǎo) 浇灌(guàn)蝉(chán)声【答案】B【解析】“粗犷”应读为“粗犷(guǎng)”,选项注音有误。
3.下列注音有误的是( )A.莅(wèi)临敞(chǎng)开B.粗犷(guǎng) 化妆(zhuāng)C.高邈(miǎo) 驱(qū)动D.静谧(mì) 毛孔(kǒng)【答案】A【解析】莅(lì)临4.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咄咄(duō)逼人畅(chàng)快B.争先恐(kǒng)后迫(pò)切C.淅淅沥沥(lì) 玻(bō)璃D.端(duān)庄菜畦(wā)【答案】D【解析】畦应读qí4.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染(rǎn)上斗笠(lì)B.睫毛(jié) 灵魂(hún)C.草垛(duǒ) 造访(fǎng)D.干涩(sè) 吝啬(sè)【答案】C【解析】草垛(duò)看拼音写汉字1+51.(填空题)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3课《雨的四季》同步练习及答案班级:姓名:一、积累与运用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花bāo() 诱huò()jié()毛屋yán ( )吝sè()2.下面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丝帘资容嘴唇诱惑B.干爽海锦掩饰厌烦C.降临刺激滋润相缝D.草垛淅沥嗅觉铃铛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 而又粗犷。
(热情、热烈、热闹) (2)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地成长。
(你争我抢、争先恐后、激情满怀)(3)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
(干净、干巴、枯萎)4.指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 )(2)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
( )5.体味下面语句的表达效果。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6.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
感情真挚而浓烈。
B.文章从形、声、气等方面写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将雨写得可感可触、可亲可爱。
C.文章条理清晰。
先总写对雨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不同季节雨的特点,最后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D.“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这句话是对工业污染的批判和对工业文明的否定。
二、课外类文阅读从春天出发丁立梅①风,暖起来了,云,轻起来了。
雨也变得轻盈,像温柔的手指,抚到哪里,哪里就绿了。
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奇妙就在这里。
你追着一片绿色去,那些毛茸茸的绿,多像雏鸡身上的毛啊。
可是,等你到了近前,突然发现,它不见了。
你一抬眼,却又看见它在远处绿着,一堆儿一堆儿的,冲你挤眉弄眼。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观沧海》复习试题(含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捕风者
彭家河
①我曾经想看到风的形状,可它形无定式来去无踪;我也曾想捕捉风的味道,可是,风静隐于虚无之中,风动,带来的却是他处的味道;我也曾琢磨过风的声音,才知道风本无声,只是有许多声音都被风一路带来又一路带走……
②在我离开农村进入小县城之后,仿佛进入一个听觉和味觉的荒漠。
身处日益膨胀和来不及完善的城市,我成天浸泡在城市污秽的味道和繁杂的声音之中,只能独自怀念着风清气正的乡下时光。
③虽然风的形状不可看见,但是风经过之处,也总有从静到动的提示。
草倒叶飞、云转幡动,这都是风在说它来了。
可能风还在远处,我们就远远地发现了风的脚印。
在乡下,如果站在木格的窗子背后,只要看到对面青山上的树在摇摆,山路上的雨衣在飘动,瓦房上的炊烟在扭腰,这些都是在说,那就是风。
当然,居住在高高的电梯公寓,隔着双层的玻璃窗子,也只有那些粗壮烟囱上方的烟雾或者花花绿绿的商铺彩旗,在天空中写着“风”,如果没有这些烟囱或者旗子,应该是看不到风的身影的。
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本是件简单的事,然而,要在城市灰蒙蒙的天底下看看云,实在是十分奢侈的想法。
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
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④多年前的一个五月,我在农忙时节回到乡下,刚下过暴雨,溪里池里水都涨起来了。
在那个雨过天晴的黄昏,我坐在青草地上乘凉,阵阵温和的晚风吹过,风中满载着布谷的歌唱、虫子的嘶鸣,还有牛的长调,我突然觉得,这样的五月,才算是完整或者完美的。
之.后,我也时常回乡下去,更多的时候就在春节前后,等到天黑定了,山里山外全是静默的,偶尔有人家点燃一串鞭炮,响过之后,夜晚更显得寂静了。
⑤对于风中味道的触摸,主要依靠鼻翼,舌头无须过多参与。
风中的味道,在乡下,更多的是花花草草传出的消息。
当然,花要把消息告诉的不是人,而是那些远远近近的虫子,只不过让人也无意中捕获了。
花的消息,风在以一种更加隐秘的方法传播,也是一种不可看见不可听闻的方式。
因而,在乡下,一个人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
⑥村口人家的饭熟了,村尾的人都知道是些什么菜。
如果是在饥饿的年代,就有不少无事的孩子过去串门了。
如果闻见有腊肉的味道,那一定是家里来了远客;如果是酸菜红苕的味道,就不过去凑热闹了。
每年端午,家家都会用新面蒸馒头,一大早,村子就全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馒头香味中,虽然各家各户还把馒头扣在蒸笼里,但是只要鼻翼轻微动一下,就知道哪家的包子是肉馅的,哪家是菜馅的,还有哪家用的是洋槐花作瓢。
⑦乡下,风的味道不仅四季各异,而且一天之中也不断变换。
早
上凉,中午热,晚上冷。
当然,如此简单的词语无力把乡村的风在纸上再现,或者将其描述得原汁原味。
⑧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
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选自2016年1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2.请根据文意填空。
文中捕风者捕风的方式是多样的:通过草叶、云幡等物感知风的,通过一些动物和鞭炮捕获风的,还通过和食物来感受风的味道。
13.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14.结合加点的文字,赏析下列句子。
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15.阅读④一⑥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笔下乡村的特点。
16.结合全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意。
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
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答案】
12.形状(或踪迹、脚印、身影等)声音花草
13.承上启下;写出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风清气正乡下生活的怀念,交代了后文作者能够体验到风的形状、声音、味道的原
因(或“为后文作者能够体验到风的形状、声音、味道做铺垫”)。
14.①本句描绘了城市人忙碌、为生活所累而忽略了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的生活状态;②表达了作者对城市人委婉的批评,③也表现了作者对闲适、惬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15.①氛围安静;②空气清新怡人(环境优美);③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或重视民俗)。
16.生活在人与人隔绝的城市里,让人感到压抑、孤独和寂寞,乡村自由惬意、和谐淳朴的生活离“我”越来越远,让“我”内心充满了感伤,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状态的厌倦和对乡村自然生活的渴望。
【解析】
【分析】
12.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
本文翻来覆去围绕风的“形状”、“味道”和“声音”展开。
“虽然风的形状不可看见,但……草倒叶飞、云转幡动,这都是风在说它来了。
”故第一个空填“形状”。
“风中满载着布谷的歌唱……山里山外全是静默的,偶尔有人家点燃一串鞭炮,响过之后,夜晚更显得寂静了。
”虽然没有点明,但也能猜出“声音”。
风的“味道”在⑤⑥段,第⑥段从食物来写,第⑤段呢?“风中的味道,在乡下,更多的是花花草草传出的消息”,那就是花花草草了。
13.本题是考查中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不外乎“内容上”和“结构上”两方面的作用。
因为要“结合上下文,
具体说说”,请别忘了结合具体的句子。
建议分开回答,如“内容上……;结构上,……”“怀念着风清气正的乡下时光”、“进入小县城之后,
仿佛进入一个听觉和味觉的荒漠……”是本段的内容,写出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风清气正乡下生活的怀念,它们还与“上下文”有怎样的联系呢?当然是为下文内容做铺垫了。
结构上,前有一段,后有七段,本段自然是“承上启下”了。
14.本题是考查对文章语言的赏析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加点文字,其实是暗示了赏析要从用词的角度切入。
“行色匆匆”写出了人们“神态举止急急忙忙的样子”,“没有谁会停下来”也是一派繁忙、忙碌的景象,关键是他们在忙什么呢?原来是“奔波行走讨价还价”!只是“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一加对比,我们就会发现文字背后的批评意味和心之所向、情感选择。
15.阅读所示文段,找到作者描写乡村的内容,如:第④段写的风的是“声音”,雨后山村,黄昏时的充满生机,天黑后的一片静默,应该说是恬静和第⑤段写的风的是“味道”,乡村里,花草的香味扑
鼻而来,沁人心脾啊!第⑥段写的还是风的“味道”,有好吃的时候,孩子们便去“蹭”饭了,从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两方面来概括作答。
16.仔细阅读句子的内容,联系作者全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所代表的“城市生活”,“风声和风味”所代表的乡村生活,即可体会到作者对两种生活的情感态度,理解句子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