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36.42 KB
- 文档页数:28
第1单元生物的进化1 生命的历程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生物的由来。
2.通过对四个时期化石的比较,分析地球上生物的变化。
3.模拟辩论,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生物由来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结论依靠事实证据进行证明。
科学知识1.知道化石是研究地球生物演变的重要证据。
2.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四个时期中的代表生物。
教学准备有关说明地球上生物来源的科普书籍。
(有条件的可以在网络教室上课,课前可制作专题网页)化石形成过程短片。
第1课时一.教学导入阅读思考:学生阅读单元页中的诗,师提出问题:“通过阅读,你发现了哪些科学问题?”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后,借助本课教材引入部分揭示要研究的问题: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仲,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板书课题)二.交流讨论1.教师讲述:在浩瀚的海洋里、广袤的陆地上、辽阔的天空中有众多的生命形式,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曾经有两种观点:“古时候人们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
”你们认为呢?(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2.讨论那么你们看待古时候人们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这一说法?还知道哪些有关神创造生物的神话故事?(约3分钟)引导学生交流并认识到,人类自古就关注自己的来历,神话故事是古代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方式。
3.思考: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的,那么这样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可以凭空得出吗?(需要证据)4.我们怎样查找?5.学生查找资料,并分析提取证据6.交流小结三.布置作业课后利用网络或其它资料继续查找生物进化的证据。
第2课时一.组织交流:又查到了哪些生物进化的证据?二.了解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变化的师:前面的证据让我们零碎的了解了一些动物由某一种进化到某一种,那地球上的生物究竟是怎样变化过程?我们无法目睹在遥远的过去,地球上所发生的事情,那么人们靠什么去研究去认识呢?(化石)活动2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1.化石的形成(放映短片)2.依据化石的形成过程思考化石为什么能告诉我们过去的事情?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内容,师生共同列出流程图:时间的顺序生物演化请比较44三.阅读:关于生物进化的辩论1.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内容2.组织交流阅读收获:化石的形成非常偶然,人们通过化石所获取的信息是跳跃的、不连续的;人们探索生物进化历程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学说;认识到科学上光有观点是不够的,需要由证据证明观点;了解到辩论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湘教版第一章:磁铁的性质1.1 磁铁的极性让学生了解磁铁有两个极:N极和S极。
进行实验,观察磁铁吸引和排斥物体的情况。
1.2 磁铁的磁场解释磁铁周围存在磁场,并通过实验演示。
让学生观察磁铁在不同角度放置时对磁场的影响。
第二章:电磁感应2.1 电磁感应现象介绍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实验,让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现象。
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磁感应现象。
2.2 发电机的原理解释发电机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如何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电机的工作过程。
第三章:电路的组成3.1 电路的基本元素介绍电路的基本元素: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
让学生通过实验组装一个简单的电路。
3.2 电路的类型解释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区别,并进行实验演示。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类型电路的特点。
第四章:光的传播与反射4.1 光的传播解释光的传播原理,让学生了解光是如何传播的。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4.2 光的反射解释光的反射原理,让学生了解光是如何反射的。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光在不同反射面上的反射情况。
第五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5.1 声音的产生解释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进行实验演示。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振动时产生的声音。
5.2 声音的传播解释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让学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第六章:地球的运动6.1 地球的自转解释地球自转的概念和产生的现象,如昼夜更替。
进行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原理和影响。
6.2 地球的公转解释地球公转的概念和产生的现象,如四季变化。
进行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原理和影响。
第七章:天体的构成7.1 太阳系的构成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包括太阳和行星等。
进行观察或使用模型,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结构。
7.2 地球的卫星介绍地球的卫星——月球,并解释月球的循环。
进行观察或实验,让学生了解月球的特性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4.1生命的家园教案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2.掌握生态平衡的概念; 3.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2.掌握生态平衡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1.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 1.听讲解; 2.讨论; 3.游戏; 4.学习视频。 五、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1)让学生观看与环境保护和生命的家园有关的视频,让学生对这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带着问题看书: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什么?生态平衡又是什么?没有生态平衡会带来哪些后果呢?
2.新知呈现 (1)讲解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2)讲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3)通过视频和图片让学生真实感受生命的家园的美丽与珍贵。 3.游戏:捉虫子 (1)让学生在学校的校园里寻找并捉虫子。 (2)让学生用手指或环保夹将虫子放在透明盒子里,现场室内或户外鉴定虫子种类并观察虫子的特征。
(3)鉴定虫子的过程中,请学生观察每一只虫子如何适应它们的生息环境,其中包括它们的体形、行动及寻找食物的方法等。
4.学生讨论及分组 (1)分成不同小组,针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 (2)如果世界上的生物全部囤积在一个地方,会有什么后果?假设一个物种在某个环境中不断增长,又将带来什么后果?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3)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老师总结并做出讲解。 5.布置家庭作业 (1)请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环境,记录发现他们身边的生物的多样性。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 (1)本课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环保和生命的家园的兴趣,有益于学生步入正轨的环保生活中。
(2)本课的游戏环节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需要注意授课时间的控制,以免过多的时间在游戏中消耗,影响教学进度。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湘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六册第1课身边的物质1. 课题1:物质的性质与分类教学目标科学探究与交流①能从物质的状态、气味、味道、颜色和硬度等方面观察物质。
②能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探究活动,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
科学知识与理解①知道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②知道纯净物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③知道常见物质的组成。
科学探究与技能①学会利用多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
②学会利用分类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 课题2: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学目标科学探究与交流①能从物质组成方面观察物质。
②能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探究活动,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
科学知识与理解①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②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③知道物质组成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
科学探究与技能①学会利用多种感官对物质组成进行观察。
②学会利用模型图示展示物质微观结构。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4. 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2. 实验器材:各种实验仪器和材料,如显微镜、化学试剂、模型图示等。
第1单元生物的进化1 生命的历程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生物的由来。
2.通过对四个时期化石的比较,分析地球上生物的变化。
3.模拟辩论,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生物由来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结论依靠事实证据进行证明。
科学知识1.知道化石是研究地球生物演变的重要证据。
2.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四个时期中的代表生物。
教学准备有关说明地球上生物来源的科普书籍。
(有条件的可以在网络教室上课,课前可制作专题网页)化石形成过程短片。
第1课时一.教学导入阅读思考:学生阅读单元页中的诗,师提出问题:“通过阅读,你发现了哪些科学问题?”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后,借助本课教材引入部分揭示要研究的问题: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仲,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板书课题)二.交流讨论1.教师讲述:在浩瀚的海洋里、广袤的陆地上、辽阔的天空中有众多的生命形式,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曾经有两种观点:“古时候人们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
”你们认为呢?(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2.讨论那么你们看待古时候人们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这一说法?还知道哪些有关神创造生物的神话故事?(约3分钟)引导学生交流并认识到,人类自古就关注自己的来历,神话故事是古代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方式。
3.思考: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的,那么这样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可以凭空得出吗?(需要证据)4.我们怎样查找?5.学生查找资料,并分析提取证据6.交流小结三.布置作业课后利用网络或其它资料继续查找生物进化的证据。
第2课时一.组织交流:又查到了哪些生物进化的证据?二.了解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变化的师:前面的证据让我们零碎的了解了一些动物由某一种进化到某一种,那地球上的生物究竟是怎样变化过程?我们无法目睹在遥远的过去,地球上所发生的事情,那么人们靠什么去研究去认识呢?(化石)活动2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1.化石的形成(放映短片)2.依据化石的形成过程思考化石为什么能告诉我们过去的事情?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内容,师生共同列出流程图:时间的顺序生物演化请比较4个时期的化石,试讨论分析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变化的?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地球上生物的变化规律是:由水生到陆生发展。
湘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体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和植物对人类和动物的重要性;2.掌握鸟类的主要特征和不同鸟类的生境和生活习性;3.理解气体在生活中的应用;4.了解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和基本预防措施;5.能够观察运用简单工具进行蒸发、沸腾现象的实验。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1.第一课时:生物中的营养教学内容:(1)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2)植物对人类和动物的重要性(3)植物中的淀粉和蛋白质的实验课时分配:1课时2.第二课时:鸟类的主要特征教学内容:(1)鸟类的形态特征(2)鸟类的呼吸和生殖(3)鸟类的飞行和羽毛(4)探究鸟类的特殊适应性课时分配:1课时3.第三课时:我国的鸟类教学内容:(1)我国的鸟类资源(2)常见的鸟类种类(3)不同鸟类的生境和生活习性(4)探究鸟类的分类课时分配:2课时4.第四课时:气体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1)气体的分类和性质(2)空气的组成和组成气体分离(3)介绍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应用(4)观察和解释各种气体在生活中的应用课时分配:1课时5.第五课时: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教学内容:(1)糖尿病的概念和症状(2)糖尿病的发病原因(3)糖尿病的基本预防措施(4)走进糖尿病人的世界课时分配:1课时6.第六课时:蒸发和沸腾现象的探究教学内容:(1)蒸发和沸腾现象的实验(2)观察和解释蒸发和沸腾现象的特点(3)掌握蒸发和沸腾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课时分配:1课时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和植物对人类和动物的重要性的掌握。
2.鸟类的主要特征和不同鸟类的生境和生活习性的理解。
3.气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和蒸发、沸腾现象的实验及其观察和解释。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2.实验观察法3.课堂讨论法4.情境教学法五、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2.PPT演示3.实验仪器4.图片展示5.课件演示六、教学评价:1.考试评价2.作业评价3.课堂讨论评价4.实验评价5.学科竞赛评价评价项:知识掌握情况、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第五单元我学习了科学第一课总结我们的科学学习一、【核心素养目标】峥姬:知道科学的本质是求真,是为了追寻自然界中各种问题的答案。
知道科学探究需要认真观察提出问题,针对问题作出大胆的猜想与合理的假设,围绕猜想与假设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通过实验和调查等方法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作出判断、得出结论,同时在探究过程中注重表达交流和反思评价。
知道技术的本质是应用,是为了满足我们人类不断发展的各种需求。
知道技术尝试的要素包括明确需求、设计方案、动手制作、调试改进,同时在做技术的过程中注重评估和反思。
科学思维:初步了解所学程序性知识在科学学习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探究实践:能分类整理回顾六年来的科学学习,将总结提炼科学探究及技术尝试的流程及相互关系以探究齿轮等形式予以呈现、表达和交流,同时进行反思和评价。
态度责任:能克服困难完成预定任务,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纸条;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小纸条、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讲述:我们小学阶段的科学学习马上要接近尾声了,想一想,通过六年的学习,你认为科学是什么?科学的本质是什么?(2 )学生发言。
(3)小结:科学的本质是求真,是为了追寻自然界中各种问题的答案。
(二)新课学习1.总结我们的科学学习(1)分组交流:回顾将近六年的科学学习生活,我们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大家进行交流。
(2)教师提醒:失败与教训,同样是促使我们成长的动力,它们还为我们今后的科学学习提供了前车之鉴,交流时请不要回避。
(3 )小组汇报发言。
(4)继续交流:在各种探究学习活动中,我们尝试了哪些方法和步骤?把它们写在小纸条上,和小组的同学们一起把这些小纸条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拼接自己小组的“探究之龙”。
(5 )学生展示"探究之龙”。
(6 )课件展示"探究齿轮":我们的科学探究学习过程:认真观察,提出问题——大胆地猜想,合理地假设——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实验、调查、搜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做出判断一做出科学结论。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湘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册书所涉及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六册科学教材共分为五个单元,具体内容如下:1. 第一单元:地球与宇宙教学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太阳系、恒星和银河等。
2. 第二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教学内容包括: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等。
3. 第三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教学内容包括: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生物的适应性等。
4. 第四单元:人体的奥秘教学内容包括:人体的结构、人体的功能、健康与疾病等。
5. 第五单元:技术与设计教学内容包括:技术的起源、技术的应用、设计的原则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每个单元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地球的形状、物质的微观结构、生物的多样性、人体的奥秘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模型等辅助教学。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2.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进行评价。
六、教学安排1. 第一单元:地球与宇宙(2课时)课时分配: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与运动;第2课时-太阳系与恒星。
2. 第二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3课时)课时分配:第1课时-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第2课时-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第3课时-实验操作与观察。
3. 第三单元:生物的多样性(2课时)课时分配:第1课时-生物的特征与分类;第2课时-生物的适应性与生态平衡。
4. 第四单元:人体的奥秘(3课时)课时分配:第1课时-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第2课时-健康与生活方式;第3课时-人体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第1单元生物的进化1 生命的历程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生物的由来。
2.通过对四个时期化石的比较,分析地球上生物的变化。
3.模拟辩论,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生物由来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结论依靠事实证据进行证明.科学知识1.知道化石是研究地球生物演变的重要证据.2.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四个时期中的代表生物。
教学准备有关说明地球上生物来源的科普书籍。
(有条件的可以在网络教室上课,课前可制作专题网页)化石形成过程短片。
第1课时一.教学导入阅读思考:学生阅读单元页中的诗,师提出问题:“通过阅读,你发现了哪些科学问题?"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后,借助本课教材引入部分揭示要研究的问题: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仲,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板书课题)二.交流讨论1.教师讲述:在浩瀚的海洋里、广袤的陆地上、辽阔的天空中有众多的生命形式,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曾经有两种观点:“古时候人们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
"你们认为呢?(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2.讨论那么你们看待古时候人们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这一说法?还知道哪些有关神创造生物的神话故事?(约3分钟)引导学生交流并认识到,人类自古就关注自己的来历,神话故事是古代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方式。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
2. 掌握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特点。
2. 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条件。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2. 工具:显微镜、放大镜、实验器材等。
3. 材料:种子、花盆、土壤、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阶段的植物,引起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有没有观察过植物的生长过程?二、植物的生长过程(15分钟)1. 分组观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颗种子和一盆土壤,观察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如颜色、大小等。
3. 学生进行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发芽过程,包括发芽时间、发芽方式等。
4. 学生观察幼苗的生长过程,记录幼苗的高度、叶片数量等。
三、植物的开花结果(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植物的开花过程,包括花蕾的形态、花朵的颜色等。
2. 学生观察不同植物的果实,记录果实的形状、颜色等。
3. 提问:为什么植物要开花结果?开花结果有什么作用?四、实验设计(15分钟)1. 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2. 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提出假设并列出实验步骤和材料清单。
3. 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2. 教师总结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关键环节和条件。
3. 提问:你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家中的植物,并记录其生长情况。
2.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拍摄照片或绘制图画。
第1单元生物的进化第1课生命的历程教学目标: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生物的由来。
2.通过对四个时期化石的比较,分析地球上生物的变化。
3.模拟辩论,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探究生物由来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结论依靠事实证据进行证明。
教学难点:知道化石是研究地球生物演变的重要证据。
1.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四个时期中的代表生物。
教学准备:有关说明地球上生物来源的科普书籍。
(有条件的可以在网络教室上课,课前可制作专题网页)化石形成过程短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阅读思考:学生阅读单元页中的诗,师提出问题:“通过阅读,你发现了哪些科学问题?”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后,借助本课教材引入部分揭示要研究的问题: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仲,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板书课题)二.交流讨论1.教师讲述:在浩瀚的海洋里、广袤的陆地上、辽阔的天空中有众多的生命形式,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曾经有两种观点:“古时候人们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
”你们认为呢?(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2.讨论那么你们看待古时候人们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这一说法?还知道哪些有关神创造生物的神话故事?(约3分钟)引导学生交流并认识到,人类自古就关注自己的来历,神话故事是古代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方式。
3.思考: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的,那么这样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可以凭空得出吗?(需要证据)4.我们怎样查找?5.学生查找资料,并分析提取证据6.交流小结四.组织交流:又查到了哪些生物进化的证据?五.了解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变化的师:前面的证据让我们零碎的了解了一些动物由某一种进化到某一种,那地球上的生物究竟是怎样变化过程?我们无法目睹在遥远的过去,地球上所发生的事情,那么人们靠什么去研究去认识呢?(化石)活动2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1.化石的形成(放映短片)2.依据化石的形成过程思考化石为什么能告诉我们过去的事情?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内容,师生共同列出流程图:生物演化请比较4个时期的化石,试讨论分析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变化的?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地球上生物的变化规律是:由水生到陆生发展。
由简单低级向复杂高级发展。
六.阅读:关于生物进化的辩论1.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内容2.组织交流阅读收获:化石的形成非常偶然,人们通过化石所获取的信息是跳跃的、不连续的;人们探索生物进化历程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学说;认识到科学上光有观点是不够的,需要由证据证明观点;了解到辩论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第2课物竞天择教学目标:1.通过资料分析,了解马的进化与生活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2.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感受到适者生存,不适则被淘汰。
3.通过资料分析,探究动植物适应环境的构造特征。
教学重点:树立适者生存的科学进化论观点。
教学难点:知道生物进化是环境的变化、自然选择的结果。
教学准备生物进化过程影像资料分组材料:鲫鱼、小玻璃缸;绿色的桌布,同样多的绿、白、红、黑四种短细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谈话引入:直接入题: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地球上曾出现过众多的生物,这些生物中的绝大多数在进化过程中灭绝了,又不断有新的生物出现。
这是怎么发生的呢?让我们以马的进化为例,研究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马进化的影响吧。
二.研究讨论:活动1 马的进化与自然环境的变化1.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信息,绘制流程图。
找出两条主线:①生活环境的变化:原始森林→森林减少→现代草原②马的体态的变化:体形小,多脚趾→侧趾退化→体形大,单趾。
2.对流程图进行分析,小组讨论:自然环境在马的进化中是怎样起作用的?2.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原始马,有充足的食物,小巧的体形有利于躲避天敌。
随着森林面积减少,原始马失去森林的庇护,只有快速地奔跑才能躲避天敌,于是体形变大,更加有力,脚趾的中趾变得更为粗壮。
森林完全消失,体形更大、奔跑速度更块的马才能得以生存,因此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马遭到自然的淘汰。
在自然的选择中能适应新环境的马生存了下来。
4.让学生思维进一步迁移,理解: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形成了生物的进化。
5.播放生物进化过程影像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环境对生物进化起到的作用。
三.活动体会活动2 自然的选择1.师介绍活动方法及要求2.学生活动3.完成数据的统计,填写在第8页表格中4.组织学生对现象进行分析:当四中颜色的短细线散落在绿色的桌布上时,与背景色反差越大的短细线越容易被我们发现。
这个实验说明,在自然界中当一种生物容易暴露给天敌,它的数量就会减少,长此以往就会有灭绝的可能。
反之,色差接近的生物也有被天敌发现的可能,但是总会保存下足够的数量进行繁殖,这样整个物种就不会灭绝。
这正说明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5.补充案例分析:案例重现:英国有黑、白两色的胡椒蛾,它们喜欢在树干上停留。
工业革命前,白胡椒蛾的数量要远远高于黑色胡椒蛾的数量。
随着工业革命开始,工厂中排放的废气污染了环境,树杆也因此变为黑色,这时,黑胡椒蛾的数量就远远地高于白色胡椒蛾的数量。
请学生分析:工业革命前后的环境变化对胡椒蛾的生存、繁殖会造成哪些影响?这个影响又说明了什么?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感受到适者生存,不适则被淘汰。
2.通过资料分析,探究动植物适应环境的构造特征。
教学重点:树立适者生存的科学进化论观点。
教学难点:知道生物进化是环境的变化、自然选择的结果。
教学准备生物进化过程影像资料分组材料:鲫鱼、小玻璃缸;绿色的桌布,同样多的绿、白、红、黑四种短细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察引入,了解动物适应环境1.观察水中的鱼,分别从上面和下面看,有什么发现?从上面看鱼的身体颜色与水面颜色相似,从下面看身体颜色与天空颜色相似。
2.提出问题:这样的颜色对于鱼有什么意义?3.教师讲述:不错,鱼的身体颜色能更好的保护自己,那么其它动物在自然进化的过程中,适应新环境的生物都具有一定的构造特征,请大家分析教材第9页中的图片,小组展开讨论,说一说这些动物用怎样的方式适应周围的环境。
4.拓展:介绍你知道的动物适应环境的知识二.观察分析,了解植物适应环境1.观察骆驼刺的图片,分析骆驼刺哪些结构适合沙漠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出骆驼刺适应沙漠环境的结构:骆驼刺的叶片很小,并且上面有一层蜡质层,减少蒸发,防止水分流失;针状的枝,防止天敌落在植物体上啃食叶片;发达的根系有利于植物吸收水分……这些特征,让骆驼刺能够适应沙漠高温、少雨、强蒸发的生存环境。
(学生没提到的部分,教师可以补充讲解)2.师小结:地球上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生存着不同的植物,植物的这些不同的结构特点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不同的植物适应在不用环境中生存。
三.课外作业:课后搜集更多的关于动植物适应环境的资料,可以合作完成手抄报的制作,也可以将内容摘要发送到班级论坛,参与讨论。
第3课人类的起源教学目标:1.通过资料分析,探究人是由什么生物进化而来的。
2.通过对化石的分析,了解人类的主要的进化过程。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认识到人类能够制作工具、使用工具,是文明的开拓者。
教学难点:1.知道类人猿与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
2.初步了解人类的进化历程。
教学准备:人类的起源与进化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1.讲述:我们已经了解了动植物的进化过程,人是由什么生物进化而来的呢?这是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人们一直都在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模范科学家的研究1.那么人们寻找答案会顺着怎样的思路,怎样的方法进行呢?(可以提示学生:希望能从人类研究马的进化获得启示)2.小组讨论3.交流,并整理研究思路和方法:先在动物中寻找和人类长得相似的动物,然后借助已发现的相关化石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
4.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着手分析与整理师提出问题:有哪些动物与人相像?(学生回答后适时出示猩猩、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动物有哪些地方与人相像?教师最后讲述称它们为类人猿的原因。
5.讨论并提出假设,思考研究方法请依据上面的现象,请提出自己的看法:你觉得人类的祖先是谁?如果要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假设,下一步需要怎么做?(借助已发现的化石进行研究)假设1:人类是类人猿进化来的。
假设2:类人猿和人类可能有共同的祖先。
6.课件提供化石的记录,并告知学生现代人的脑容量平均为1200ml,然后要求学生用流程图进行整理分析和讨论:这些已发现的化石能说明什么问题?还有什么疑惑?7.组织学生的交流注:只要有道理的观点都可以允许学生保留8.教师进行必要讲解和补充:课件介绍现在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认识:类人猿与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是怎么分成了两支——类人猿与人类。
主要是介绍因为在有些时间段还缺少化石证据,所以关于人类起源与进化的问题仍在继续研究中。
三.鼓励学生继续查找资料,以求对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有更多更全面的认识。
第4 课动物的驯化教学目标:1.通过对野生动物与驯化动物的对照分析,判断人类的哪些需求决定动物的进化过程。
2.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现代人们驯化动物的目的。
教学重点:1.通过对动物驯化的研究,引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应用知识保护自己的意识。
教学难点:1.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动物驯化的历史。
2.知道现代化的动物驯养,可以弥补野生动物资源的不足。
教学准备:动物驯化过程音像资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提问:被人们称之为“家畜”、“家禽”的动物而是如何进化而来的呢?(让学生说说他们已知的一些内容)二.学生阅读观看家畜从哪里来1.学生阅读,了解人类驯化动物的历史。
2.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我国最早驯化动物的历史。
3.观看动物驯化过程音像资料三.总结人类驯化动物的成绩1.小组讨论:驯化的动物有哪些适合人类需要的优点?2.组织交流:狼与狗。
狗是由狼进化而来,狗对主人忠诚、温顺、乐于与人类亲近,又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可以保护主人的利益与安全。
有些方面还是人类的助手。
野猪与家猪。
家猪体肥,不具有攻击性,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肉食。
野马与马。
马温顺,可以人类是代步工具,力气大,可以拉车。
野牛与牛。
牛温顺,可以为人类耕地、拉车等。
3.师讲述:上面的这些例子,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的需求,决定驯化动物的进化过程。
四.学生阅读现代的动物驯养阅读与思考:现代动物的驯养目的在哪?除此之外,你还了解哪些?在语言上准备一下,可以为大家介绍介绍。
师强调驯养要科学,防止人畜共患的疾病传播。
五.布置课外作业调查当地驯养动物的情况,进一步了解现代驯养动物的目的。
第2单元水环境污染与保护第1课小河的哭诉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周边的环境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