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4
2024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整合指南: 结核病及其共患病-HIV解读(全文)摘要2024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整合指南模块6:结核病及其共患病-HIV》,就HIV并发结核病的筛查、诊断、治疗、护理及预防的实施给出了具体建议,旨在减少HIV并发结核病患者的疾病负担、发病率、病亡率。
笔者针对该指南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供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在全球范围内,结核病仍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是由单一传染性病原体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HIV感染、吸烟、营养不良和酗酒可能增加结核病患病风险,称为健康相关风险因素。
当结核病和健康风险因素共存时,这些因素可视为共患病。
所有共患病与结核病的不良治疗结局和不利的社会经济影响有关。
解决结核病患者的共患病、多重疾病和健康相关风险因素对于加速终止结核病疫情至关重要。
2022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发布了《世界卫生组织应对结核病及其共患病合作行动框架》,以强化应对结核病及其共患病的各类措施,将解决结核病共患病问题纳入到以人为本的患者关怀策略中。
2024年4月,WHO在整合了最新的循证证据的基础上,发布了《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整合指南模块6:结核病及其共患病-HIV》(以下简称《指南模块6-HIV》)并同步推出配套的实施手册支持会员国实施以人为本的有效干预措施,助力减少结核病及其共患病患者的疾病负担、发病率、病亡率和经济负担。
比起一般健康人群,HIV感染人群(people living with HIV, PLHIV) 罹患结核病的风险高14倍。
并发HIV感染的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转归更差,抗结核治疗期间病亡率高2倍。
实施整合的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预防服务不仅是有效应对HIV感染并发结核病的有力抓手,也是实现WHO “终止结核病策略”(WHO End-TB strategy) 的关键步骤。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医疗机构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重症医学科负责对危重患者及时提供全面、系统、持续、严密的监护和救治。
第四条重症医学科以综合性重症患者救治为重点,独立设置,床位向全院开放。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指导和检查;医院应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落实其功能任务,保持患者转入转出重症医学科的通道畅通,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第二章基本条件第六条重症医学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
第七条重症医学科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
其中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1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3:1以上;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有条件的医院还可配备相关的设备技术与维修人员。
第八条重症医学科至少应配备一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主任,全面负责医疗护理工作和质量建设。
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重症监护领域工作3年以上,具备一定管理能力。
第九条重症医学科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测和治疗设备,以保证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需要。
第十条医院相关科室应具备足够的技术支持能力,能随时为重症医学科提供床旁B超、血液净化仪、X线摄片等影像学,以及生化和细菌学等实验室检查。
第十一条重症医学科病床数量应符合医院功能任务和实际收治重症患者的需要,三级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床位数为医院病床总数的2%-8%,床位使用率以75%为宜,全年床位使用率平均超过85%时,应该适度扩大规模。
重症医学科每天至少应保留l张空床以备应急使用。
肺结核患者营养管理护理实践专家共识
中国防痨协会护理专业分会;毛燕君;方雪娥
【期刊名称】《中国防痨杂志》
【年(卷),期】2024(46)5
【摘要】肺结核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若未及时纠正,易出现营养相关性疾病,如营养不良、药物性肝损伤、免疫功能低下、肺部感染等,从而增加抗结核治疗失败的风险。
营养管理是治疗肺结核非常重要的辅助方法之一,但仍存在护理人员营养知识缺乏、营养评估标准不明确和管理流程不健全等相关问题,因此,规范结核病营养护理具有
重要意义。
基于此,中国防痨协会护理专业分会、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联
合组织专家,针对住院成人肺结核患者的营养管理护理问题,以临床实践为基础,运用文献分析法,结合结核病领域专家的工作经验,共同拟定《肺结核患者营养管理护理
实践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者实施营养管理提供指导依据,规范我国住院
成人肺结核患者营养管理护理实践。
【总页数】7页(P495-501)
【作者】中国防痨协会护理专业分会;毛燕君;方雪娥
【作者单位】不详;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2;R473
【相关文献】
1.口服营养补充对结直肠手术患者加速康复的全程管理岭南专家共识(2018版)\r——广东省医师协会加速康复外科医师分会
2.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营养和运动管理专家共识
3.门脉高压患者门体支架植入围术期营养管理专家共识(2020)
4.提高口服营养补充依从性临床管理实践的专家共识
5.产科患者血液管理NATA专家共识的主要推荐及其启示——第1部分:妊娠及产后贫血和红细胞造血营养素缺乏的管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2 •中国防病杂志 2021 年1月第 43 卷第1期Chin J Antituberc,January 2021,Vol. 43,No. 1•专家共识•结核病与糖尿病共病的治疗管理专家共识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国防痨协会《中国防痨杂志》编辑委员会【摘要】结核病与糖尿病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两者可合并存在.相互影响。
活动性结核病作为感 染因素可加重糖尿病病情,而搪尿病患者又是发生结核病的高危人群,结核病与糖尿病双重负担将成为重大的全 球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需重视结核病与糖尿病共病的治疗管理。
本共识重点介绍了结核病与糖尿病共病的危 害、发病机制、双向筛查、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管理等内容。
【关键词】结核;糖尿病;共病现象;综合疗法;疾病管理;总结性报告(主题)Expert consensus on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tuherculosis-dialietes mellitus 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In fectiom Disease /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 f Shm zhen,Nathmal C lin ksSecond Xiangya Hospital o 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inese A nti t uberculosis Association , Editorial Board o f Chinese Journal o f A nti t uberculosisCorresponding authors :DENG G uo-fang *E m ail:jxxkl035@;ZH O U Zhi-gium g ^Email : zhouzhiguang@csu .ed u.c n【Abstract】Tuberculosis (TB) and diabetes mellitus (DM) are both frequently-occurring clinical diseases and global pandemics. The two can coexist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DM increases the risk of active TB, and TB may provoke hyperglycemia. The double burden of TB and DM has become a major public health problem.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manage the two diseases jointly. This consensus focuses on the pandemics, two-way screening, pathogenesis,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comorbidity of T&DM, providing guidance to health care workers.【Key words】Tuberculosis; Diabetes mellitus;Comorbidity;Combined modality therapy;Disease management ;ConsensUvS development conferences as topic根据结核病发病的病因分析,成人结核病发病 者中大约15%是由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因素引起的[1]。
205.《中国成人慢性肾脏病合并结核病管理专家共识》(2020)要点前言由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受损,慢性肾脏病(CKD)和透析患者感染结核的风险增加,是结核病的易患人群。
其结核病患病率达到正常人的6~30倍。
基于住院患者和地区登记的资料表明,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的结核病患病风险比常人增加3~25倍。
随着医疗保障的改善,我国CKD患者和透析人群逐渐积累增多。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肾脏病质量和控制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透析人口已经超过50万例。
在血液透析中心接受透析治疗的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将大大增加其他患者和医务人员结核病的感染风险。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公布的结核病高发病率的22个国家之一,中国长期以来缺乏针对CKD患者的结核病预防和管理指南或专家共识。
为指导临床工作者认识CKD患者发生结核病的高风险,并能针对各期CKD患者的隐性结核感染(LTBI)和活动性结核病规范地开展预防、筛查、监测、诊断、治疗和随访工作,特制定此共识以最大限度地控制结核感染对CKD患者和医护入员的危害。
第一章背景1CKD患者结核易感性1.1免疫力低下1.2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使用1.325-羟维生素D3缺乏1.4透析不充分2流行病学2.1正常人群结核流行病学我国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现状特点为:①耐多药肺结核所占比例逐渐增加,每年新发患者人数约12万,未来可能出现以耐药菌为主的结核病流行态势:②结核分枝杆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患者人数持续增加;③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结核病发病率较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强CKD各期,尤其是透析患者的结核感染的防控十分必要。
2.2CKD人群结核流行病学当前我国尚无完整的CKD和透析患者结核病流行病学数据。
3CKD合并结核的特殊性3.1诊断特殊性免疫力低下导致CKD患者容易罹患结核病,且活动性结核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这导致诊断延误,特别是肺外结核和表现不典型的肺结核。
《非活动性肺结核诊断及预防发病专家共识》要点非活动性肺结核是指结核病菌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能够控制感染并使其处于休眠状态下,没有临床症状的结核病。
虽然非活动性肺结核不会给患者带来明显的健康问题,但仍然需要及时诊断和预防发病。
下面是《非活动性肺结核诊断及预防发病专家共识》的要点。
一、非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1.风险评估:临床医生应对具有结核病感染风险的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接触过结核病患者、免疫系统失调等。
2.临床评估:对于表现出结核病症状的患者,应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包括病史询问、身体检查等。
3.影像学评估:胸部X线或CT扫描是非活动性肺结核诊断的重要手段,主要观察是否出现结核病灶或钙化病灶。
4.结核病菌检测:结核病菌的检测是诊断非活动性肺结核的关键,包括痰液培养、PCR检测等。
5.皮肤试验:结核菌素(PPD)皮肤试验可以评估患者是否有结核菌感染。
二、非活动性肺结核的预防发病1.医学观察:对于有结核病菌感染风险的人群,如结核病患者的家庭成员等,应进行定期的医学观察,及时发现潜在的结核病。
2.结核病菌感染者的治疗:对于被诊断为非活动性肺结核的人群,应根据治疗指南进行相关治疗,以预防病情恶化。
3.结核菌感染者的防范:结核病菌感染者应注意个人卫生,减少传染给他人的机会,如咳嗽时保持嘴巴遮挡等。
4.结核病患者的隔离:对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应进行适当的隔离,以防止结核病菌传播给他人。
5.结核疫苗接种:结核疫苗(BCG)是预防结核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应推广在高结核病感染率的地区。
三、非活动性肺结核的管理1.患者教育:对于患有非活动性肺结核的人群,应进行相关教育,提醒他们关于结核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
2.管理计划:制定健康管理计划,包括定期随访、定期健康检查等,以便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3.必要时治疗:如果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出现病情转变,如活动型结核病的发作,应进行相应的治疗。
4.定期随访:对于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应进行定期的随访检查,包括胸部影像学检查、痰液培养等。
2022重症监护病房成人患者护理人文关怀专家共识要点(全文)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将危重症患者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最佳救治效果的医疗单元。
ICU患者病情危重,且因病情变化快,部分患者治疗预后不佳,同时由于相关要求患者家属探视受限,患者常伴随着极大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如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等。
人文关怀是指护理人员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真诚关怀和照顾,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治愈。
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服务有助于改善ICU患者及家属体验,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目前,ICU 患者及家属的人文关怀虽然得到重视,部分研究者也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探索,但在国内尚缺乏ICU 患者人文关怀统一的规范化制度或标准,影响了国内ICU 患者人文关怀实践的有效开展。
1 《共识》形成方法和适用范围1.1 《共识》形成方法1.2 《共识》适用范围本《共识》主要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综合或专科ICU护理人员为危重症患者1.3 提供人文关怀护理服务。
2 共识要点2.1 基本要求2.1.1 建立制度科室建立人文关怀相关制度,将人文关怀纳入工作规划和计划,并定期总结,持续质量改进。
2.1.2 组织培训对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动态进行人文关怀系列培训,强化人文关怀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2.1.3 建立人文关怀链管理者对下属给予关心;工作人员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并能自我关怀。
2.1.4 对患者及家属实施人文关怀2.2 患者入住ICU 前人文关怀2.2.1 主动介绍2.2.2 了解需求2.3 患者入住ICU 期间人文关怀2.3.1 与患者建立关怀性关系2.3.2 尊重患者尊严与隐私2.3.3 提供人性化环境2.3.4 协助满足患者生活需求2.3.5 舒适护理2.3.5.1 减轻口渴不适2.3.5.2 减轻疼痛不适2.3.5.3 卧位舒适2.3.5.4 减轻其他不适2.3.6 促进患者休息与睡眠2.3.7 心理社会状态评估与支持2.3.7.1 心理社会情况评估2.3.7.2 心理社会支持措施2.3.8 患者家属人文关怀2.3.9 评估人文关怀有效性2.3.10 保持人文关怀连续性2.4 离开ICU 患者人文关怀2.4.1 转出前准备2.4.2 患者转运2.4.3 转出后回访2.4.4 患者离世后的关怀举措3 小结本《共识》基于国内外文献及专家经验和意见等,从基本要求、患者入住ICU前、ICU住院期间和出ICU4个方面,对ICU成人患者人文关怀措施及管理策略等进行规范和统一,为临床护理工作及管理提供借鉴与指引。
《结核病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结核病是结核分支杆菌(MTB)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在全球广
泛流行,是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WHO2016年报道,2015
年全球新发结核病1040万例,140万人死于该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近年来,虽然结核病诊疗技术发展迅速,但仍有1%~3%的患者进展为重
症结核病,其中呼吸衰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重症结核病患者收入
结核病重症加强治疗病房(TBICU)的主要原因,前者的病死率高达69%,
后者的发生率达19%~80%。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精神,相关医院应设立专门从事重症结核
病治疗的TBICU,并从人员、装备、技术手段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本共
识旨在规范我国TBICU的建设与管理,提高结核病危重症诊治水平。
一、TBICU建设与管理要点
(一)布局、设备及设施
1. TBICU: 应设置缓冲前室及单床小隔间,如采用空气调节的应使用负
压系统,并设置双门密闭式传递窗。
2. 中心监护系统、信息系统应具有检验、影像等医学信息显示传递与医疗
质量管理和医院感染监控的功能。
3. 每床使用面积应≧15m2,床间距应≧1.5m,最少配置一个单间,单人
房间每床使用面积建议为18~25m2,建议设置耐药隔离简、菌阳隔离间
和单床隔离间。设置处理间:包括医疗废物暂存间、洁具间、患者污物处
理间、污洗间和污衣间。
4. 应有专人负责设备的维护与记录,保证设备及设施处于完好的备用状
态。
(二) 床位设置与人力资源配置
1. 床位数量应占收住结核患者总床位的2%~8%。
2. 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0.8:1,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2.5~3:1。
3. 保持适宜的床位使用率,每天至少保留1张空床以备应急使用。
4. 医务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掌握重症医学基本技能,具备独立工作的能
力。
5. 科主任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护士长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
格。
(三) 相关制度、职责、技术规范及操作规程
(四) 医务人员资格、技术能力、准入标准及授权管理
(五) 医院感染控制
(六) 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七) 其他
二、TBICU病房的建设标准
(一) TBICU的基本要求
(二) TBICU病房规模
(三) TBICU的环境条件
(四) TBICU负压隔离区的建设
(五) TBICU综合布局
(六) 消毒灯的配置
(七) 安监设备
(八) 患者的护理
(九) 污染物的管理
(十) 消毒
三、TBICU的医疗管理
(一) TBICU规章制度
(二) TBICU收治标准
四、TBICU仪器的配备
五、TBICU人员的配备、资质与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