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课堂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6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3)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以及月球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也有图片和数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宇宙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但是,对于月球的一些专业知识,如月球的构造、月球的背面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月球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知道月球的一些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月球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月球的构造、月球的背面等专业知识。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图片和数据,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展示月球的图片、数据和视频等。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月球图片、数据和视频等,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用于板书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外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活跃课堂气氛。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包括阿波罗计划、嫦娥一号等。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6)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科技的发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月球的特点,以及人类在登月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还介绍了我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航天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时,能够通过已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
但同时,学生对于航天技术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此外,学生对于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了解不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特点,掌握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科技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特点,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科技的发展。
2.难点:人类在登月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教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航天事业,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月球的特点。
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科技的发展。
3.讲解:教师讲解人类在登月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登月方案,包括解决登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5.展示: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登月方案,其他组进行评价。
6.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
7.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航天科技的发展。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的相关技术。
教材通过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登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为什么要登月,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太空和宇宙探索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登月技术、人类登月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登月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知道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基本情况,认识登月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技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技术。
2.难点:为什么人类要登月,如何解决登月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资源,营造一个富有情境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关于人类登月历史和登月技术的课件,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模型:准备登月飞船、月球等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登月过程。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人类为什么要登月吗?”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登月之旅》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难点: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装好细沙的水槽、各种大小的石块、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直尺、牙签、手电筒、实验记录表、线、高度尺等。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同学们,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了,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月亮!播放《美丽的月亮》视频。
看了月亮你有什么感想?(美丽、诱人、月亮上有什么、想上去看看……)自古以来,这个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就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
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出示幻灯片,生(师)讲故事。
关于月球的传说还有许多。
月球上真的有这些吗?那么月球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呢?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就会知道答案了。
板书:登月之旅二、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
教师讲解: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呢,人类对月亮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了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使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发射月球卫星,对月球进行拍照;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三位宇航员代表人类第一次登上了月球,我们来观看一下视频,再重温一下这激动人心的一刻!播放《阿波罗登月》视频好,刚才我们重温了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那激动人心的一刻,老师考考你看的观察力,人类第一次登月是什么时候?三名宇航员乘座的飞船叫什么名字?你还记得登上月球后阿姆斯特朗说的第一句话吗?出示这句话(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学生齐读。
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呢?师:对于阿姆斯特朗个人来说,他只不过是跨出了一步,做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一件事,但这件事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却是标志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巨大突破,人类已经能从地球登上月球。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飞出地球,登上月球。
在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就表达了人们向往月球的美好愿望。
多少年来人类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肉眼观察——望远镜观察——飞船接近月球照相观察——对所看到的月球表面的研究——推测环形山的形成——模拟实验分析——终于完成登月之旅——采集月球表层样品带回地球分析等等一系列的探索,才对月球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第一,介绍人类对月球的逐步认识,即:月球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人类目前唯一亲自登临过的星球。
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用望远镜观察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并对月面的形成做出了各种解释和研究。
第二,解释环形山的形成。
这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需要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解释。
首先要让学生观察地球上陨石坑的有关图片,思考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然后通过实验,解释月球环形山的形成。
环形山是月面上最明显的特征,环形山的中间有一个陷落的深坑,四周有高耸直立的岩石,环形山的高度一般在7-8千米之间。
至于环形山的成因,科学家认为多数环形山或月坑是由流星体、小行星和彗星撞击而成,个别的环形山则是由火山爆发而成的。
教材通过组织学生往沙盘里丢石子,并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陨石坑”,观察坑的影子的变化,从而确定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环形山的效果最好。
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每月农历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左右。
第三,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了解月球概况。
课文首先指出月球是一颗公转周期为27.3天、围绕地球运转的卫星,并从空气、水、温度等方面介绍月球环境。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以及月球的一些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他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月球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月球的奥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掌握人类探月的历史,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知识,人类探月的历史。
2.难点:月球探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月球模型、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人类为什么要探索月球?2.新课导入:介绍月球的基本知识,如月球的直径、自转周期、表面特征等。
3.探月历程:讲解人类探月的历史,重点介绍我国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等探测器的发射和探测成果。
4.实践活动: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月球探测方案,包括探测目标、探测工具、探测方法等。
5.分享与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探测方案,全班同学共同评价,选出最佳方案。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信念。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月球的基本知识人类探月的历史直径、自转周期、表面特征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等八. 说教学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1登月之旅|苏教版(2)《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一、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二、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学生做“模拟环形山”实验。
三、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是遵循了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本课只要有四个部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了解月球概况——解释环形山,让学生对月球有个初步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小学科学课堂必须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而探究科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是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针对本课特点我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小组议论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五、教学过程:(一)欣赏月色。
1、谜语引入: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2、那么同学们欣赏过我们美丽的月亮吗?3、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想到了些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登月之旅(二)了解月球1、月亮上有什么呢?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就想弄清楚,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只好编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谁来给大家讲讲?那么同学们知道我们的古人是最早怎样来记录月亮的吗?2、直到1609年,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就已经开始用望远镜观察月球,并绘制出了月面图。
3、认识月球:(1)月海:月球上的暗区,没有一滴水,实际是一些比较年轻的岩石,对太阳光的反射能力低。
(2)月陆:月表上的亮区,是月球上的高原和山脉,古老的岩石反射太阳光的能力强。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3)一. 教材分析《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了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技术。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阿波罗登月计划、月球车的设计、月球着陆器的工作原理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让学生了解到人类登月的重要历程和科技突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科学技术感兴趣,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是,对于登月计划的具体内容和科技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理解和掌握登月相关的科学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了解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历史和意义。
2.掌握月球车的设计和月球着陆器的工作原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历史和意义。
2.月球车的设计和月球着陆器的工作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理解和掌握登月相关的科学知识。
2.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月球车的设计和月球着陆器的工作原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意义。
2.探究:学生分组观察月球车的设计和月球着陆器的工作原理,通过讨论和分析,理解其科学原理。
3.实践:学生分组设计自己的月球车,并模拟月球着陆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总结: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化学生对登月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历史和意义、月球车的设计和月球着陆器的工作原理等内容,通过板书,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记忆相关科学知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观察和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
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提问和实践活动,了解学生对登月相关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登月之旅》修改后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课时安排:1课时教材分析:《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了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逐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介绍人类对月球的逐步认识过程;(2)解释环形山的形成;(3)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了解月球概况;(4)假想去月球旅行,激发学生的探月兴趣。
教学目标: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主要历程。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行动支撑。
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月球基本情况。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探索月球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为达到上述目标,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师生讨论法;2.教师实验、讲解法;3.学生信息交流法教学思路:本节课主要基于学生实际,充分发挥网络特别是百度搜索的功能,开展教学活动,主要环节是: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主要历史历程——认识月球的基本概况——实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回顾人类登月的辉煌历史——想象“我的月球车”,并从中体会科技发展对人类登月的巨大推到作用,激发学生对探索月球的热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课件出示月球的图片。
2.谈话:神秘而美丽的月球激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人们总想着亲自到月球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重温一次人类的——登月之旅。
(板书课题)二.了解月球1.(1)谈话:面对月球,我们的祖先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只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
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吗?你能大抵说说故事内容吗?(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2)让学生简要讲述,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嫦娥奔月图片。
《登月之旅》课堂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了,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月亮!2、播放一段月色溶溶的录像。
3、师:看完以后你觉得月色怎么样?生:美丽师:对,确实挺美。
4、师:这么美丽的月亮上究竟有什么呢?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想弄清楚,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因此只能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从而编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们能说出一两个来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具体情节你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回家查一查。
这些神话故事都反映出古人对月球美好的向往。
(二)初识月球,了解环形山。
1、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大约500年前人们发明了望远镜。
科学家们利用望远镜观察月亮就显得比较清晰了。
这是意大利著名的伽利略和他制作的望远镜。
他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望远镜观察月球的人。
现在大家看几幅月亮的近景。
仔细观察一下,从这幅月面图上,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
学生:很多坑坑洼洼的地方。
师:这种坑坑洼洼称为什么?生:环形山。
2、师:对,环形山。
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时,就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坑、高地和平原,伽利略把这些坑叫做环形山。
(三)质疑探究,讨论实验。
1、师:这些环形山有的直径有数百千米,有的深几百米。
那么,看完以后,你想到了哪些问题?生1:陨石为什么会撞击月球?撞击的陨石哪去了?生2:为什么这些环形山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生3: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2、师:同学们探究的欲望真浓,这些问题,也是正是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今天我就着重来研究“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其他的同学们以后再研究好不好?(板书:环形山的形成)师:那么,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呢?大家有没有知道的?小组讨论并进行交流。
学生发言:流星和陨石的撞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看的课本。
师:真是一位爱学习的好学生!大家同意吗?同意的举手。
(板书:流星和陨石的撞击。
)3、师:那为什么环形山大小不同呢?(板书:环形山大小)生:有的陨石大撞击出的坑就大而且深,陨石小撞出的坑就小而且浅。
师:也就是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大小有关,大家同意吗?大家再想一想,环形山的大小还可能与什么有关?生:陨石撞击月球的力度。
师:或者叫陨石下落的高度。
师:具体是什么关系呢?生:陨石下落的高度越大,撞击所形成的环形山就越大;陨石撞击月球的高度越小,环形山就越小。
(板书:陨石的大小、陨石下落的高度。
)4、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现在我们得用实验来证明,模拟一下陨石撞击月球表面的情景。
5、分析实验方案。
(1)材料分析。
(出示课件实验记录表)师:大家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做实验呢?生:可以用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来模拟陨石,沙子模拟月球的表面。
师:为什么用玻璃球?生:因为玻璃球下落后咋的坑比较好测数据。
你怎么会想到要用沙子的呢?生:因为月球表面相对比较松软。
(2)具体过程分析。
师:好,现在模拟的材料我们都有了,如果我们假设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有关,这个实验该如何来做?学生:将大小不同的玻璃球从同一高度落下,观察在沙盘上形成的坑的情况。
师: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一定要从同一高度丢下呢?生:因为在同一高度才能比较玻璃球大小对环形山的影响。
师:怎么样才会使玻璃球是在同一高度落下呢?生:双手平举、用直尺来固定高度、两个人举到同一高度。
师:那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课件展示实验注意事项)师:小组内我们应该如何分工呢?小组长发言:一人用直尺控制高度,两人负责扔大小不同的玻璃球,一人负责测量沙坑的直径和深度。
一人负责记录数据,一人负责把沙坑抹平。
师:那如果我们的假设是环形山的大小是与陨石下落的高度有关,那这个实验又该怎么做呢?生:将大小相同的玻璃球从不同的高度丢下,观察在沙盘中形成的坑的大小。
师(追问):玻璃球为什么要大小相同?生:因为我们要判断是否与高度有关,玻璃球的大小必须是相同的,否则就无法判断。
师:这大小相同的玻璃球我们应怎样来选择?生:可以选择同一个玻璃球。
师:同学们考虑得真细致,在实验时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吗?(四)模拟实验,交流发现。
1、师:同学们需要的材料已经准备了吗?请大家根据各组的假设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做一做这个模拟实验,提醒一下,刚才我们所讨论的注意点一定不能忘记哟,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既快又好。
2、学生动手实验,师巡视指导。
3、交流:哪一小组先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利用视频展台上前根据实验记录表汇报)还有哪一组也想到前面来汇报?。
(请2-3组进行汇报,及时进行表扬评价。
)(五)日照实验,了解观察时间。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和陨石下落的高度有关,还有些其他的因素,同学们可以课后继续研究。
现在我们来看看在沙盘中形成的这些沙坑,怎样才会看得更加清晰呢?生:通过手电筒照射。
师:请同学们利用手电筒的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照一照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看看怎样的照射角度看到的沙坑最明显。
学生做实验生:我们发现手电筒直射时沙坑和它周围的沙子都很亮,坑看上去不太明显,而斜射时,沙坑就会形成影子,明暗非常明显,沙坑也就看得很清楚。
师:我们都知道月球本身是不发光的,我们所见到的明亮的月光是太阳光照射到月球后反射到我们地球的。
根据刚才的实验你觉得什么时候观察月球的环形山效果最好?生回答。
师:我们要选择好时机,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农历初七、初八和22、23左右,阳光斜射,在明暗分界限处的环形山立体感强,所以这些天观察效果好)(六)飞天登月,再识月球。
1、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从古时候起,人们就一直渴望着了解月球,更多地认识月球,甚至幻想着能飞上月球。
人类的登月梦想实现了吗?2、师: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来一次登月之旅吧!(板书课题:登月之旅)(课件播放“阿波罗号”登月视频)3、师:亲历了月球之旅,相信大家对月球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人们登上月球后还有哪些发现?请看课本P44页。
学生交流月球知识,老师展示补充其他知识。
(七)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今天我们是随着美国的“阿波罗11号”登上了月球,我们有没有希望搭乘中国自己的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呢?生:有!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一个个都充满了信心呀。
虽然美国早在1969年就实现了载人登月,但近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我国的神州五号飞船实现了中国首次载人绕地球飞行。
神舟六号飞船实现了载多人绕地球飞行。
近几年我国还进行了嫦娥探月工程。
(看课件,课件播放“嫦娥一号升空视频)2007年10月14日,〈〈嫦娥一号〉〉卫星担负着四大任务,载着中国祖祖辈辈的登月希望,向月亮飞去。
〈〈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成功了,这标志着我们中国人在不远的将来将要登上月球,也标志我国在航天领域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让我们重温一下那紧张,激动人心的一刻。
播放《嫦娥三号》登月实况。
2、师:今天,我们的“嫦娥探月工程仅仅是我国探索月球的起点,到我们能真正登上月球,甚至建立月球基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为了早日实现登月的梦想,让我们努力学习吧!教学反思:在上这节课之前,我细细研读了教学参考书,针对重难点内容进行了设计。
活动导入环节通过欣赏视屏,不仅使学生在音乐和美图的欣赏中获得美感和对月亮的亲切感,同时也使学生从多角度感知人类对月亮的感情。
这一环节是建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第二环节通过资料的阅读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人类认识月球的历史。
远近不同距离拍摄的月球图片给学生带来了认知的方便。
第三环节,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环形山形成的原因,继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在活动中学生的假设和猜想还是很大胆的。
在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中,教师的引导和细节点上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实验其实真的很简单。
因为这样,所以我调整了教材的使用策略。
这样做,使学生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可以自己参与设计实验,自己明确实验的要点和目标、注意事项,自己思考并总结出模拟环形山的方法。
从而了解月球环形山为什么会是大小不一、深浅不同且近似圆形的原因。
这样的延伸要求看似轻描淡写、可有可无,但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科学探究方向的引导却起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看得更清楚”的理解上存在偏差。
部分学生认为比较光亮就是清楚。
所以教师的陈述还要再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