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5708_《导数的概念与和、差、积、商的导数》学案1

35708_《导数的概念与和、差、积、商的导数》学案1

35708_《导数的概念与和、差、积、商的导数》学案1
35708_《导数的概念与和、差、积、商的导数》学案1

题目导数的概念与和、差、积、商的导数

高考要求

1了解导数概念的某些实际背景(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光滑曲线切线的斜率等); 2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的定义和导数的几何意义; 3理解导函数的概念熟记基本导数公式; 4掌握两个函数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

5了解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导数 6理解可导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关系;

7了解可导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导数在极值点两侧异号); 8会求一些实际问题(一般指单峰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知识点归纳

1导数的定义:设函数

)(x f y =在0x x =处附近有定义,如果0→?x 时,y ?与x ?的比

x y ??(也叫函数的平均变化率)有极限即x y ??无限趋近于某个常数,我们把这个极限值叫做函数)(x f y =在0x x →处的导数,记作0

/

x x y =,即x

x f x x f x f x ?-?+=→?)

()(lim

)(000

0/

2导数的几何意义:是曲线

)(x f y =上点()(,00x f x )处的切线的斜率因此,如果

)(x f y =在点0x 可导,则曲线)(x f y =在点()(,00x f x )处的切线方程为))(()(00/0x x x f x f y -=-

3导函数(导数):如果函数)(x f y =在开区间),(b a 内的每点处都有导数,此时对于每一个

),(b a x ∈,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导数)(/x f ,从而构成了一个新的函数)(/x f ,称这个函数)(/x f 为函数)(x f y =在开区间内的导函数,简称导数,

4可导:如果函数)(x f y =在开区间),(b a 内每一点都有导数,则称函数)(x f y =在开区间

),(b a 内可导

5可导与连续的关系:如果函数y =f (x )在点x 0处可导,那么函数y =f (x )在点x 0处连续,反之不成立函数具有连续性是函数具有可导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6求函数)(x f y =的导数的一般方法: (1)求函数的改变量)()(x f x x f y -?+=?

(2)求平均变化率

x

x f x x f x y ?-?+=??)

()( (3)取极限,得导数/

y =()f x '=x

y x ??→?0lim

7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0'=C ;1)'(-=n n nx x ;x x cos )'(sin =;x x sin )'(cos -= x x 1)'(ln =

;e x

x a a log 1

)'(log =;x x e e =)'(a a a x x ln )'(= 8和差的导数:)()()]()(['

'

'

x v x u x v x u ±=±.

9积的导数:[()()]'()()()'()u x v x u x v x u x v x '=+,[()]'()Cu x Cu x '=

10商的导数:'

2

''

(0)u u v uv v v v -??=≠ ???

题型讲解

例1若f ′(x 0)=2,求0

lim →k k

x f k x f 2)

()(00--

分析:根据导数的定义

解:f ′(x 0)=0lim

→k k

x f k x f ---+)

()]([00(这时Δx =-k )

∴0lim →k k

x f k x f 2)

()(00-- =0lim →k [-21·k

x f k x f ---)

()(00] =-21·0lim →k k

x f k x f ---)

()(00

=-2

1f ′(x 0)=-1

点评:注意f ′(x 0)=0lim →?x x

x f x x f ?-?+)

()(00中Δx 的形式的变化,在

上述变化中可以看到Δx =-k ,k →0?-k →0,

∴f ′(x 0)=0lim

→k k

x f k x f 3)

()3(00---,

还可以写成f ′(x 0)=0lim →k k

x f k x f 3)

()3(00---

或f ′(x 0)=∞→k lim [f (x 0+k

1)-f (x 0)]等

例2若f (x )在R 上可导,(1)求f (-x )在x =a 处的导数与f (x )在x =-a 处的导数的关系;(2)证明:若f (x )为偶函数,则f ′(x )为奇函数

分析:(1)需求f (-x )在x =a 处的导数与f (x )在x =-a 处的

导数;(2)求f ′(x ),然后判断其奇偶性

(1)解:设f (-x )=g (x ),则

g ′(a )=0lim

→?x x

a g x a g ?-?+)

()(

=0lim →?x x

a f x a f ?--?--)()( =-0lim →?-x x

a f x a f ?---?--)()(

=-f ′(-a )

∴f (-x )在x =a 处的导数与f (x )在x =-a 处的导数互为相反数

(2)证明:f ′(-x )=0

lim

→?x x

x f x x f ?--?+-)

()(

=0lim

→?x x

x f x x f ?--?-)

()(

=-0lim →?x x

x f x x f ?--?-)()(

=-f ′(x ) ∴f ′(x )为奇函数

点评:用导数的定义求导数时,要注意Δy 中自变量的变化量应与Δx 一致

例3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y =x 2sin x ;(2)y =ln (x +

2

1x +);

(3)y =1

e 1

e -+x x ;(4)y =x x x x sin cos ++

解:(1)y ′=(x 2)′sin x +x 2(sin x )′=2x sin x +x 2cos x (2)y ′=

2

11x

x ++·(x +

2

1x +)′

=

2

11x

x ++(1+

2

1x

x +)

=

2

11x

+

(3)y ′=2

)1e ()1e )(1e ()1e ()1e (-'

-+--'+x x x x x

=2

)

1(e e 2--x x

(4)y ′=2

)

sin ()

sin )(cos ()sin ()cos (x x x x x x x x x x +'

++-+'

+ =2)

sin ()cos 1)(cos ()sin )(sin 1(x x x x x x x x +++-+-

=2)

sin (1cos sin sin cos x x x x x x x x +--+--

例4(1)求曲线

122

+=

x x

y 在点(1,1)处的切线方程; (2)运动曲线方程为2

221t t

t S +-=,求t=3时的速度

分析:根据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导数的物理意义可知,函数y=f(x)在0x 处的导数就是曲线y=f(x)在点),(00y x p 处的切线的斜率瞬时速度是位移函数S(t)对时间的导数

解:(1)2

2

2222)1(22)1(22)1(2'+-=+?-+=x x x x x x y ,

04

2

2|'1=-=

=x y ,即曲线在点(1,1)处的切线斜率k=0 因此曲线1

22+=x x

y 在(1,1)处的切线方程为y=1

(2))'2('1'2

2

t t t S +??

?

??-= 例5下列函数的导数 ①2

(1)(231)y x x x =-+-②

x

x x x x y 1

323++-=

分析:利用导数的四则运算求导数

①法一:132322

2

3

-++-+=x x x x x y ∴2106++='x x y

法二:)132)(1()132()1(2

2'-+++-+'+='x x x x x x y =1322

-+x x +)1(+x )34(+x ②2

31

2

12

332-

---+-=x x x

x y

∴25

2

23

212

3233---+-+='x x x x y

例6如果曲线103

-+=x x y 的某一切线与直线34+=x y 平行,求切点坐标与切线方程 解: 切线与直线34+=x y 平行,斜率为4 又切线在点0x 的斜率为

13)

10(030

0+=-+='x x x y x x

∵4132

0=+x ∴10±=x

??

?-==8100y x 或???-=-=1210

0y x ∴切点为(1,-8)或(-1,-12)

切线方程为)1(48-=+x y 或)1(412+=+x y 即124-=x y 或84-=x y 小结:

1求函数y =f (x )在点x 0处的导数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 (1)导数的定义,即求0

lim

→?x x

x f x x f ?-?+)

()(00的值

(2)利用导函数的函数值,即先求函数f (x )在开区间(a ,b )内的导函数f ′(x ),再将x 0(x 0∈(a ,b ))代入导函数f (x ),得函数值f ′(x 0)

2在解导数题时,要理解导数的概念,熟记基本函数的导数和导数的运算法则,然后根据基本函数确定使用什么方法求解 学生练习

1在曲线y =x 2+1的图象上取一点(1,2)及邻近一点(1+Δx ,2+Δy ),则y

x ??为

A Δx +

x

?1+2B Δx -

x

?1-2C Δx +2D2+Δx -

x

?1

解析:y x

??=x

x ?+-+?+)11(1)1(2=Δ

x +2

答案:C

2设函数f (x )在x =x 0处可导,则0

lim

→h h

x f h x f )

()(00-+

A 与x 0,h 都有关

B 仅与x 0有关而与h 无关

C 仅与h 有关而与x 0无关

D 与x 0、h 均无关 答案:B

3设f (x )=ax 3+3x 2+2,若f ′(-1)=4,则a 的值等于 A 3

19

B 3

16

C 3

13

D 3

10

解析:f ′(x )=3ax 2+6x ,f ′(-1)=3a -6=4,所以a =3

10 答案:D

4曲线y =x 3-3x 2+1在点(1,-1)处的切线方程为 A y =3x -4B y =-3x +2C y =-4x +3D y =4x -5 解析:y ′=3x 2-6x ,∴y ′|x =1=-3

∴在(1,-1)处的切线方程为y +1=-3(x -1) 答案:B

5函数y =(x +1)2(x -1)在x =1处的导数等于 A1B2C3D4

解析:y ′|x =1=[(x 2+2x +1)(x -1)]′|x =1=[x 3+x 2-x -1]′|x x =1=(3x 2+2x -1)|x =1=4

答案:D

6已知函数f (x )在x =1处的导数为3,则f (x )的解析式可能为

A f (x )=(x -1)2+3(x -1)

B f (x )=2(x -1)

C f (x )=2(x -1)2

D f (x )=x -1 答案:A

7函数y =x 2的曲线上点A 处的切线与直线3x -y +1=0的夹角为45°,则点A 的坐标为___________

解析:设点A 的坐标为(x 0,y 0),

则y ′|x =x 0=2x |x =x 0=2x 0=k 1,又直线3x -y +1=0的斜率k 2=3 ∴tan45°=1=|1|||1212k k k k ++-=|

06123x x +-|解得x 0=41或x 0=-1

∴y 0=

16

1或y 0=1,即A 点坐标为(4

1,

16

1)或(-1,1)

答案:(41,

16

1

)或(-1,1) 8曲线y =2-21x 2与y =4

1x 3-2在交点处的切线夹角是__________

(以弧度数作答)

解析:由???

????-=-=242

23

2

x y x y 得x 3+2x 2-16=0,(x -2)(x 2+4x +8)=0,∴x =2 ∴两曲线只有一个交点

∵y ′=(2-2

1x 2)′=-x ,∴y ′|x =2=-2

y ′=(

4

3

x -2)′=4

3x 2,∴当x =2时,y ′=3

∴两曲线在交点处的切线斜率分别为-2、3, |

3)2(13

2?-+--|=1∴夹角为4

π

答案:4

π

9设f (x )在x =1处连续,且f (1)=0,1

lim

→x 1

)

(-x x f =2,求f ′(1)

解:∵f (1)=0,1lim

→x 1

)

(-x x f =2,

∴f ′(1)=0lim →?x x f x f ?-?+)1()1(=1lim →x 1

)

1()(--x f x f =1

lim

→x 1

)

(-x x f =2 10设函数y =ax 3+bx 2+cx +d 的图象与y 轴交点为P 点,且曲线在P 点处的切线方程为12x -y -4=0若函数在x =2处取得极值0,试确定函数的解析式

解:∵y =ax 3+bx 2+cx +d 的图象与y 轴的交点为P ,∴P 的坐标为P (0,d )又曲线在点P 处的切线方程为y =12x -4,P 点坐标适合方程,从而d =-4

又切线斜率k =12,故在x =0处的导数y ′|x =0=12,而y ′=3ax 2

+2bx +c ,y ′|x =0=c,从而c =12

又函数在x =2处取得极值0,所以y ′|x =2=0,f (2)=0, 即12a +4b +12=0,8a +4b +20=0 解得a =2,b =-9

∴所求函数解析式为y =2x 3-9x 2+12x -4

课前后备注

新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导学案:13.2命题与证明(1)

学习目标: 1、了解命题的概念,会判定一个命题的真假。 2、经历现实情境,探究命题的内涵,感悟命题的思想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命题的内涵和结构 学习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议一议:下面的表达语言 (1)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2)如果∠1与∠2是对顶角,那么∠1=∠2(3)1+1<2 (4)邻补角互补 师生共识:叫做命题,是真命题,是假命题。思考:肯定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2、想一想:“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是命题。 你思考一下命题的结构是什么?命题的形式是什么? 归纳结论: 题设:已知事项 命题的结构 结论: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命题的形式:如果……那么…… 如果p那么q,或若p,则q,p是命题的条件(或题设) q是命题的结论(或题断) 3、看一看:下面两个命题(1)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2)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内错角相等 师生共同总结:将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互换,便得到一个新命题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是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4、探究:如果∠1=∠2那么∠1与∠2是对顶角是假命题,怎样说明这个命题是假的呢?

总结方法:我们称之为反例,要说明一个命 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 二、交流 (1)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判断命题的真假? ①同旁内角相等②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1>0 ③若a∥c,b∥c,那么a∥b ④1是质数 ⑤不相交的两条线是平行线⑥奇数一定是质数吗? ⑦画一个半径是1cm的圆⑧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 (2)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①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②若a>b,b>c则a>c ③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④全等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⑤对顶角相等 (3)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所得逆命题的真假,如果是假命题,请举出一个反例 ①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它们的和为零 ②若a=0,则ab=0 ③两个角的和等于平角时,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三、学习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评价 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p,那么q”的形式 (1)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2)直线AB⊥直线CD,交点为O,有∠AOC=90° (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4)等角的补角相等 2、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请举一个反例(1)若|a|=|b|,则a=b (2)如果ab>0,那么a,b都是正数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4)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同位角相等 3、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如果a=b,则a2=b2 (2)等角的余角相等 (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反思总结:

新人教B版必修1高中数学集合之间的关系学案

高中数学集合之间的关系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1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3) 能利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4)了解空集的含义。过程与方法: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能判断给定集合间的 关系,掌握并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提高利用类比发现新结论的能力,加强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 力,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子集与空集的概念;能利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难点:弄清属于与包含的关系。 三、学法指导:研读学习目标,了解本章重难点,精读教材,独立完成学案,通过小组学习解决部分疑难问题,再通过课堂各小组展示及质疑对抗,共同提高,完成学习任务。

【小组活动一】 想一想:比较下面几个例子,试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1){1,2,3}A =,{1,2,3,4,5}B =; (2)}167|{班的同学级为国际学校x x C =;}67|{D 级的同学 为国际学校x x = (3){|}E x x =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F x x =是等腰三角形 【小组活动二】 1.阅读教材10---12页,完成下列表格:

(1 )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例1、写出集合A={1,2,3}的所有子集和真子集。

例2 、说出下列每对集合之间的关系 (1)A={1,2,3,4,5} B={1,3,5} (2)P={1 x}Q={1 |2= x x} x | ||= (3)C={1 x x} |≥ |> x x} D={2 跟踪练习: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⑴___{0} ? ⑵2___{(1,2)} ⑶?___2 ∈+= x x {R|20} ⑸{3,5}___N ⑹{(2,3)}___{(3,2)} ⑺ {(1,2)}___2 -+= x x x {|320} ⑻{1,2}___2 -+= x x x {|320} 例3、设{|13},{|} =-<<=>,若A B,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A x x B x x a 跟踪练习:1.已知集合A=},5 + ≤ ≤ {- =m x m x B且 x}1 {≤ | 2 | < -x 1 2 A?,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B

英语选修六第一单元学案

New words 1.calculate vt&vi Have you calculate the result?计算 Can you calculate the cost?估计 Be calculated to do打算做… We were not calculated to hurt you. Calculator计算器 Calculating adj(贬)会算计的,精明的 A calculating businessman 2. universal adj.普通的,通用的,宇宙的 A universal problem Soft wares are universal. Universal rays宇宙射线 Universally adv.全体地,一致地,共同地 Universe n宇宙 3.simplify vt 简化,使简明 simplify the problem/ task a simplify text简易读本 simple adj.简单的,简朴的 simplification n 简化 4.sum c.n总和,算术题,金额. The sum of two and five is seven. A large sum of money vt (summed,summed) sum up总计,合计’概括,总结 sum up the figures sum up the text The story can be summed up in one sentence. In sum= in a word总而言之 Summary n.总结,概括 5.logical adj.合逻辑的,合情合理的 a logical conclusion a logical end logically adv. 有条理地,有逻辑地 Argue/ think logically Logic u.n.逻辑 6.technology u.n.工艺,科技,技术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 advances in medical technology医疗技术方面的新成果technological adj.科技的,技术的,工艺的 technique 技巧,技艺 7.revolution 革命,革命运动 a socialist revolution 社会主义革命 a bourgeois revolution资本主义革命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第二章复习学案 一、物质的分类 1、常用的分类方法: 和 2、①胶体的本质特征:; ②胶体的性质: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叫做,用于区别。 ③Fe(OH)3胶体的制备: 。 练习: 1.下列各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2、下列各组选项按照电解质、非电解质、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一项是() A.HCl、CO2、铜、液氯 B.蔗糖、NaNO3、氮气、玻璃 C.NaCl、乙醇、铁、漂白粉 D.盐酸、SO3、石墨、水玻璃 3、下列分散系中,能出现丁达尔现象的是( ) A.蔗糖溶液B、碘化银胶体 C.浓盐酸 D.豆浆 4、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lOOnm,1nm=10—9m)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制得纳米材料,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和这种粒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A.溶液B.悬浊液 C.胶体 D.乳浊液 二、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在里或能导电的叫做电解质。 练习: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非电解质的是( )能导电的是() A.烧碱溶液 B.铁丝 C.熔融的K2SO4 D.酒精 E.石墨 F.SO2G.硫酸铜晶体H.液态氯化氢I.熔融的硫酸钡 (二)、离子共存 1、下列各组离子中,在碱性溶液里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是() A K+、MnO4-、Cl–、SO42-BNa+、AlO2-、NO3-、HCO3- CNa+、、H+、NO3-、SO42- D Na+、SO42-、NO3-、Cl- 2、加入铝片能放出H2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NH4+、CO32-、Al3+、Cl-BNa+、AlO2–、K+、SO42- C Cl-、K+、SO42-、Na+ D K+、SO42-、HCO3-、Na+ 3、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Na+、K+、SO42-、ClO- B Al3+、Mg2+、SO42-、Cl- CK+、Na+、SiO32-、NO3- D K+、Na+、SO42-、F- 4、下列各组离于在溶液中既可以大量共存,且加入氨水后也不产生沉淀的是() A Na+Ba2+Cl-SO42- B K+AlO2-NO3- OH-? C H+NH4+A l3+SO42- DH+Cl-CH3COO-NO3- 5、在某无色溶液中缓慢地滴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右图所示,由此确定,原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是:() A.Mg2+、Al3+、Fe2+ C.H+、Ba2+、Al3+ D.只有Mg2+、Al3+ (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导学案

§2.2 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 预习案 考纲解读: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 过程、特点; 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学习目标:1.能用直接法证明一般的数学问题 2.会用反证法证明一般的数学问题 学习重点:直接法证明数学问题 学习难点:反证法证明数学问题 预习要求:请同学们自己预习课本63--67页内容,有困难或疑问请用红笔标注,并独立完成下面的问题. 教材助读: 1.直接证明----综合法、分析法 (1)综合法

用综合法解题的逻辑关系是:()()()11223().....n P Q Q Q Q Q Q Q ?→?→?→→? 综合法的思维特点是:由因导果 即由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已知的数学定理、性质和公式,推出结论的一种证明方法 (2)分析法 用分析法解题的逻辑关系是:()()1121().....()n n n Q P P P P P P P -?←?←?←? 分析法的思维特点是:执果索因 分析法的书写格式: 要证明命题B 为真, 只需要证明命题1B 为真,从而有…… 这只需要证明命题2B 为真,从而又有…… …… 这只需要证明命题A 为真 而已知A 为真,故命题B 必为真 2.直接证明----反证法 小故事:中国古代有一个叫《路边苦李》的故事。王戎7岁时,与小伙伴们外出游玩,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结满了果子。小伙伴们纷纷去摘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有人问王戎为什么?王戎回答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小伙伴摘取一个尝了一下,果然是苦李。 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 证明步骤: ① 反设: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 ② 归谬:从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证明,得出矛盾。 ③ 结论: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思维方法:正难则反 关键在与:从假设出发,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与已知矛盾,与假设矛盾,与定义、定理、公理矛盾,与事实矛盾等)。 预习自测: 1.设在四面体P ABC -中,90,,ABC PA PB PC ∠=?==D 是AC 的中点.求证:PD 垂直于ABC ?所在的平面.

人教B版数学高一版必修1学案集合之间的关系

课堂导学 三点剖析 一、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的概念 【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1)对任意的集合A,有? A. (2)如果A?B且A≠B,那么B必是A的真子集. (3)如果A=B,则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但一定不是B的真子集. (4)如果对任意的x0∈A,都能得到x0∈B,则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思路分析:紧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空集的性质. 解:(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此处没说集合A是否非空,因此说法错误,应有??A. (2)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实际上有两种可能:一是B是A的真子集;二是集合A与集合B 相等. ∵A?B,又A≠B,∴B必是A的真子集.故此说法正确. (3)由A=B知A?B且B?A.A、B两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A中的任一元素必是集合B中的元素,但集合B中不存在元素属于B但不属于A.故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但不是B的真子集.故此说法正确. (4)由对任意的x0∈A,能得到x0∈B,故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不能确定是否为真子集.故此说法错误. 二、根据两集合间的关系进行有关运算 【例2】已知A={x|x=2n+1,n∈Z},B={y|y=4k±1,k∈Z},求证:A=B. 思路分析:根据两集合相等的定义,欲证A=B,必须证明A?B和B?A两方面. 证明:(1)设任意x0∈A,则x0=2n+1,n∈Z. 当n为偶数,即n=2k,k∈Z时,x0=2n+1=4k+1,k∈Z; 当n为奇数,即n=2k-1,k∈Z时,x0=2n+1=4k-1,k∈Z. ∴x0∈B.∴A?B. (2)设任意y0∈B,则y0=4k±1,k∈Z,若y0=4k+1=2(2k)+1,2k∈Z,∴y0∈B. 若y0=4k-1=2(2k-1)+1,2k-1∈Z,∴y0∈A.∴B?A. 综上知,A=B. 温馨提示 本题同学们容易出现“令2n+1=4k±1”的错误做法.两集合相等是通过两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定义的,而不仅仅是通过“它们所含元素完全相同”来定义的.从本题可以看出,这样定义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三、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例3】以下各组中的两个对象是什么关系,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出来. (1)0与{0};(2)0与?;(3)?与{0};(4){0,1}与{(0,1)};(5){(b,a)}与{(a,b)}. 思路分析:首先要分清是“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还是“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如果是集合与集合,还要分清是什么关系. 解:(1)0∈{0}.(2)0??. (3)?与{0}都是集合,两者的关系是“包含与否”的关系. ∴?{0}. (4){0,1}是含有两个元素0,1的集合;而{(0,1)}是表示以点(0,1)为元素的集合, 它只含有一个元素. ∴{0,1}≠{(0,1)}.

人教版英语选修六第三单元学案

选修6 Unit 3 A healthy life自学提纲 第一部分词汇学习 使用日期:12月8-9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利用构词法背诵单词,掌握重点单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兴趣记忆法、形义联想法、利用词根词缀法、最佳时间记忆法等,师生互动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新单词的过程中,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课前自学】 查字典,了解词汇的词性变化,并写出正确形式。 1. 健康n. _________ 不健康的adj.___________ 对……合适的______________ 2. 压力n.________ adj.__________(同义词)n.___________ 3. 青春期的adj.________ n.__________ 4. 自动的adj.________ adv.________ 5. 精神的adj._________ adv._________ 6.正常的adj.__________(反)___________ 7. 结果n._______ adj.________ adv.________ 8. 加强v.__________ n.长处__________ 9. 放松n._________ v.__________ 10.失望的adj._________/__________ n.___________ 11. 违法的adj.______(反)________ 12. 尴尬的adj._________/_________ n.____________ 【问题展示】 1.ban vt 禁止,取缔n 禁令;谴责 He was banned ______driving for six months due to speeding. The police lifted the ban _____parking on the street. Dolly’s cloning raised the fear of human cloning, so they called for a worldwide ban _____ human cloning. 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与延伸】还有哪些词表示“禁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ddicted adj 入了迷的,上了瘾的 He found his son addicted to ______(play) computer games. He was involved in the accid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lcohol, ______which he is addicted. Driven by curiosity, he ______ addicted to drugs. 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ccustomed 惯常的;习惯了的。 It took me a long time to get accustomed to ______(work) inside the noise and excit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You must accustom yourself to the new climate .(adapt句型转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与延伸】adapt 与accustom 的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effect 影响,成效 His sudden death had a great effect ______ the future of both mother and son. He left a note ____ the effect that he was affected by HINI FLU .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鲁教版地理必修1必修一第二单元学案水循环

洋流对局部气候的形成、港口、海上航行、海洋污染的稀释与扩散等相关知识。为此设计了本讲知识,以让学生灵活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洋流的形成原理及其规律作为着眼点,其中考点整合作为基础知识回顾或课后梳理考点均可。本讲的设计探究点的讲解必须让学生能够理解其原理和规律,或通过具体针对性练习加以落实。 【考点整合】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我国河流五种补给形式的比较 季节变 季节变化 愈往 水位高的补 注意:河流单一补给的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而以某种补给为主。 探究点二流量过程线图的判读方法 例1 (2011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下图是我国某河流近30年径流量、蒸发量和气温之间统计关系示意图,完成⑴~⑵题。

⑴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是 A.雨水B.冰川C.湖泊水D.地下水 ⑵该流域位于 A.温带季风气候区B.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C.热带沙漠气候区D.地中海气候区 探究点三水循环的过程、意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注意:⑴在水循环的三种循环类型中,海上内循环参与的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

例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A地的水循环为___________,B地的水循环为__________. ⑵甲、乙两城市中,水资源较丰富的是________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⑶水循环得以顺利完成的内因是_____________,外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此题为综合性较强的练习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⑴题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类型;⑵题让学生了解距离海洋远近直接影响水循环,进而影响水资源的多少;⑶题让学生用辨证的观点去分析水循环的成因。 解析:⑴A处水蒸发、降水,水没有最终注入海洋,为陆地内循环,B处于外流区既参与陆地内循环,又参与海陆间大循环;⑵降水多的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⑶考查知识识记。 答案:(1)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2)乙该城市离海洋近,水循环活跃,海洋带来丰沛的降水(3)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的作用[变式训练] (2011届海口市高考调研测试)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地区胜利建成。下图为南极地区的自然物质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与反思(供参考)

教学设计与反思

想一想,议一议判断对错: 1、要证明假命题很简单,只要 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 2、证明真命题也很简单哪,只要 举一个正确的例子就可以了。 同学们,那句话是正确的?怎样 才能确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 得出“证明”的定义: 一个命题的真假,常常需要进行 有理有据的推理才能作出正确 的判断,这个推理的过程叫做命 题的证明。 思考这两个问题的对 错,讨论各自的想法 并初步总结:如何判 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 呢? 由此引出“证明” 使学生通过思考 问题、互相讨论总结 出“证明”的定义, 加强前后知识的衔 接,使学生更清晰的 认识“证明”。 做一做归纳总结出示幻灯片: 例1 证明:平行于同一条直线 的两条直线平行。 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是什么? (1)依据题意画图,将文字语 言转换为符号(图形)语言。 (2)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根据基本事实、已有定理 等进行证明。 例2:求证:邻补角的平分线互 相垂直。 思考后互相讨论,总 结归纳出证明一个命 题的步骤,然后按照 步骤完成例2。 通过例题教学, 突出和落实“证明” 的两方面特征,并引 导学生充分认识并掌 握“证明过程”是如 何进行的。 练习1、已知:如图,∠1=∠2, 求证:AB∥CD 2、已知,如图,直线AB,CD 被EF、GH所截, ∠1=∠2 。 求证:∠3=∠4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 实践“证明”,在练 习中使学生规范做题 步骤。 学生做题时可以 自行选择不同的证明 方法,使学生对证明 步骤熟悉的同时,培 养学生的灵活能力。 检测学生对证明步骤 的掌握情况。 课堂小结 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 主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这节课 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 收获,总结本节课的 知识点 引导学生思考、 交流、梳理所学知识, “勤于思考,收获快 乐”,使学生的积极 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湘教版】选修六:4.1《水污染及其防治》学案(含答案)

第一节水污染及其防治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水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2.掌握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一、水污染概述 1.概念:因某些物质的介入,超过了水体的①自净能力,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征的改变,造成水质恶化,从而影响水的②利用价值,危害③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2.产生原因:污染源中的④污染物通过一定方式或途径进入水中,直接或间接污染水体。3.水污染的类型:⑤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⑥生物性污染。 4.水污染的危害 (1)饮用:可引起人体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衣履癌症等。 (2)灌溉:会使农作物物种发生⑦变异,甚至导致农作物大面积死亡。 (3)水生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简单和脆弱。 5.水体富营养化 思维活动 1.在什么情况下水体会发生污染? 答案当外界某些物质介入,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就破坏了水体生态平衡,出现水污染。 2.水体富营养化是怎样产生的?对水生环境有什么影响? 答案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大都含有氮和磷,这些污水大量排放到河流、湖泊中,引起水中藻类大量繁殖,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水中含氧量下降,导致鱼类因缺氧而死亡,水体也因此变成臭水。 二、水污染防治 1.原则:⑧预防、治理和管理。 2.水体污染的防治措施 防治水污染应在水污染防治的原则指导下,根据污染源的类型、过程确定不同的防治措

原则含义举例 预防 主要是指通过有效⑨控制,使污染源排放 的污染物减少到⑩最小量 ?清洁生产 治理 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污水在排入自然水体 前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 管理 指对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的管理,以 管促治 对污染源、污水处理厂以及水体卫生特征 的监测和管理 3.常用污水处理方法:?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 探究点一水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探究活动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答案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 原因: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解析泉水污染会对人们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造成不良影响。从泉水更新速度、净化周期、涉及范围及区域协调难度等方面说明难以治理的原因。 反思归纳水污染的类型与危害 (1)水污染、水体污染物、水体污染源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历史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一第二单元学案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㈠“理”考点及内在联系 ㈡“理”三级考点的要素、要点 ⒈了解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 ⑴自然环境 A、特点: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航海和海外贸易条件得天独厚。山岭纵横交错,没有肥沃和广阔的平原。 B、影响:①利于发展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②海外贸易、殖民活动及其他经济、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 ⑵城邦制度 A、特点: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点。 B、影响:城邦制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 ⒉了解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⑴梭伦改革 A、时间: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进行改革 B、内容:按财产多少,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建立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 C、作用: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⑵克里斯提尼改革 A、时间:前6世纪末 B、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等。 C、作用: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⒊了解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 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表现在: 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②五百人议事议的职能进一步扩大。③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④为鼓励和保证所有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⑤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⒋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⑴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从此,审判、量刑皆

为什么要证明、定义与命题导学案

A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导学案 7.1 为什么要证明 一、学习目标: 1. 经历观察、归纳、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体会到观察、实验、归纳所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初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 2. 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 二、学习重点:体会观察、实验、归纳所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初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 三、学习难点:初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预习课本162—163页内容 (二)预习检测: 1 与线段CD 2 、图中AB 是直线还是折线? 3、线段d 与 在一条直线上,先猜测,再用直尺验证。 4、小明在学习根式时, 从乘法满足分配律ac ab c b a +=+)(,类比得到)(c b a +=ac ab +, 试举例说明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5.思考 :观察,实验,归纳和类比是我们发现规律,获取结论的重要方法,用这些方法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吗? 答:( ) (二)合作交流: 合作探究一: 代数式112 +-n n 的值是质数吗?取n=0,1,2,3,4,5试一试,你能否由此得到结论: 对于所有自然数n ,112 +-n n 得知都是质数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合作探究二: 如课本162页图7-4,做一做(2)。 (三)点拨提高: 如图,假如用一根比地球的赤道长1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地球 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地球看成球形) 能放进一个红枣吗?能放进一个拳 (四)反馈练习: 1、 如图,甲沿着ACB 由A 到B ,乙沿着ADEFB 由A 到B , 同时出发,速度相等则( ) A 甲先到B 、乙先到,C 、甲乙同时到, D 、不确定、 2、某公园计划砌一个如图(2)的喷水池,有人改为图乙的形状,若外圆的直径不变,水池边沿的宽度和高度不变,你认为砌水池边沿( ) A 、甲需要的材料多 B 、乙需要的材料多 C 、一样多 D 、不确定 3、习题7.1中1、2、3题。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1.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自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3.初步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知识要点] 1. 集合和元素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记作a A ∈;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 ?. 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 3.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Venn 图. 4.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 N 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 [预习自测] 例1.下列的研究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如果能,采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它. (1)小于5的自然数; (2)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同学; (3)不等式217x +>的整数解; (4)所有大于0的负数; (5)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第一、三象限的平分线上的所有点. 分析:判断某些对象能否构成集合,主要是根据集合的含义,检查是否满足集合元素的确定性. 例2.已知集合{},,M a b c =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的长,那么此三角形 一定是 (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例3.设()()() {} 2 2 ,,2,,5,a N b N a b A x y x a y a b ∈∈+== -+-=若()3,2A ∈,求,a b 的值. 分析: 某元素属于集合A,必具有集合A 中元素的性质p ,反过来,只要元素具有集合A 中元素的性质p ,就一定属于集合A. 例4.已知{}2,,M a b =,{} 22,2,N a b =,且M N =,求实数,a b 的值. [课内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著名的作家可以形成一个集合 (B )0与 {}0的意义相同 (C )集合? ?????∈= =+N n n x x A ,1 是有限集 (D )方程0122=++x x 的解集只有一个元素 2.下列四个集合中,是空集的是 ( ) A .}33|{=+x x B },,|),{(2 2R y x x y y x ∈-= C .}0|{2 ≤x x D .}01|{2 =+-x x x 3.方程组2 0{ =+=-y x y x 的解构成的集合是 ( ) A .)}1,1{( B .}1,1{ C .(1,1) D .}1{. 4.已知}1,0,1,2{--=A ,}|{A x x y y B ∈==,则B = 5.若}4,3,2,2{-=A ,},|{2 A t t x x B ∈==,用列举法表示B= . [归纳反思]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花括号“{ }”内表示集合的方法.当集合中的元素 较少 时,用列举法表示方便. .例:x 2 -3x +2=0的解集可表示为{1,2}. 有些集合元素的个数较多,元素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在不至于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亦可用列举法表示,如何用列举法表示从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及自然数集N. 答 分别表示为{1,2,3,…,100},{1,2,3,4,…,n ,…}. 小结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应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且写在大括号内,元素和元素之间要用“,”隔开.花括号“{ }”表示“所有”、“整体”的含义,如实数集R 可以写为{实数},但如果写成{实数集}、{全体实数}、{R}都是不确切的. 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精品【湘教版】选修六:1.1《环境概述》学案(含答案)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 2019.5 第一节环境概述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环境、环境因素的概念及分类。2.学会分析某一地区的环境质量,理解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①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 (1)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②自然物质、能量、生存空间和 ③自然现象的总和,如大气环境、④水环境、土壤环境、⑤生物环境等。 (2)社会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⑥人工环境,如⑦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等。 3.内涵 (1)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主体,环境的⑧内容和形式不同。 (2)发展的概念:时间上,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拓展;空间上,随⑨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展而扩张。 思维活动 1.怎样理解环境的内涵? 答案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主体(中心事物),环境的内容和形式是不一样的。同时它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2.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面积近50平方千米,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按照其属性,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属哪种环境?答案虽然地震遗址公园中的破坏形态是地球内力爆发形成的,但公园的建设和规划必然有人类活动的参与,属于“社会活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因此,该地震遗址按属性划分属于社会环境。 二、环境因素

1.概念:又称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⑩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 2.分类: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大类。 (1)自然环境因素:通常是指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2)社会环境因素:通常包括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思维活动 3.自然环境因素是纯自然的,人类不能改变吗? 答案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时,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自然环境(如改变着水、大气的成分,导致生物物种减少,改变着地表形态等)。 三、环境质量 1.概念: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2.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种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为原因是更重要的原因。3.评价 (1)环境质量评价:即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 (2)环境质量指数:即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 4.分类:根据环境因素的不同,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探究点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区别和联系 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986年,美国人巴斯为了扩展人类新的生存空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区兴建了世界瞩目的“生物圈2号”。它是一个人工建造的模拟地球生态环境的全封闭的实验场,在这个微型世界中,有海洋、平原、沼泽、雨林、沙漠旅游区和人类居住区,是个自成体系的小生态系统。 (1)这个小生态系统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请说明理由。 (2)“生物圈2号”的建立,说明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间有怎样的关系? 答案(1)社会环境。“生物圈2号”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维持它的存在必须有人类介入,因此它是一个社会环境。 (2)二者构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经典课文,但我们常常按教授文言文一般的做法在教,由字词到人物再主题。这样上文言文很规矩,却了无新意与深意,无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故我有意改变策略,鼓励学生自读课文,到课本中发现问题,再进行探讨教学。没想到学生发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不能理解“以乱易整,不武”中“武”的意义。因此在第二课时,抓住“武”问题展开教学,挖掘“武”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探讨烛之武的谋略艺术及其形象。此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了问题的主人,通过“一点突破,遍及其余”的方式教学,使他们整体把握人物形象与主题,并深刻感受到了经典作品的恒久魅力——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这是我设计的初衷。 【教学目标】 1、挖掘“武”的深刻文化内涵,把握人物形象。 2、领会烛之武高超的谋略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伴随着人类。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在冷兵器时代的中国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外交家,他们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纵横捭阖的外交智慧让战争呈现出别样的意义。今天我们就随着鲁国史官左丘明的脚步,穿越历史的隧道,去探究一下大家关注的“武”的真正内涵。 二、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对文学作品的探究有很多种方式,质疑就是其中一种。大家预习时,发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细读相关段落,共同探讨“武”的真正内涵。 探讨话题一:以乱易整,不武。 课外查找了对这句话的各种翻译,苏教版解为: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人教版中将“以乱易整,不武”解为“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说明“武”是“勇武”,“武”即“武的精神或原则”。 1、学生质疑: 士兵打仗不论用混乱或整齐方式都应该有武的行为,有武斗的性质,是用武力去解决问题,很勇武; 去攻打背叛自己的盟友,完全符合武德,“以乱易整”何以不武? 学生思考并交流。 明确:不管是不勇武、不威武,还是不符合武德,都带有“用力量去打击敌人”这层面的理解。如果从这个层面去理解,是回答不了“何以不武”的问题,肯定还存有其他层面的理解。 2、提问:“武”还能有其他层面的理解吗? 在此环节,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找出“武”字的详细解释。 明确:“武”为会意字,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左传?宣十二年》: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由此表明用武的目的是止息干戈,防止战争,止戈为武,武以止战。

命题定理与证明教案完整版

命题定理与证明教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命题、定理与证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命题、定义的含义;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 2、了解命题、公理、定理的含义;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2、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重点 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知道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定理. 难点 命题概念的理解; 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 一、复习引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度”,“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根据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特性,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D C B A

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5、直角都相等. 二、探究新知 (一)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句子1、2、5是正确的,句子3、4是错误的.像这样可以判断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教师: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例如,在命题1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个角相等”就是结论. 有的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可以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例如,命题5可写成“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二)实例讲解 1、教师提出问题1(例1):把命题“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个命题可以写成“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这个命题的题设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结论是“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教师提出问题2: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说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再判断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对顶角相等; (2)如果a>b,b>c,那么a=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