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闽南与海丝文化(一)
- 格式:pptx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13
闽南文化与海洋文化
谢重光
【期刊名称】《闽台文化研究》
【年(卷),期】2022()4
【摘要】首先阐释了闽南地区的海交条件、原有的富有海洋冒险精神的种族基础,进而探讨唐代以降蕃客源源到来与入居之后,各民族成分交流融合,形成了汉民族福佬民系,不断强化闽南文化中的海洋文化精神的情形,并着重从重商、对外拓殖与包容精神等族群性格方面阐释了闽南海洋文化的主要表现。
【总页数】7页(P5-11)
【作者】谢重光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闽南文化先大陆后海洋的空间运行逻辑——闽南史前技术文化的考古学意义
2.闽南文化新视野——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闽南文化论坛”综述
3.闽南文化的海洋叙事
——以闽南语民间歌谣为视点4.从海洋文化到闽南海洋文化的概念界说——工作世界意义、本质与精神结构5.闽南文化学术研究的新进展——海洋·非遗文化论坛(厦门)学术成果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泉州海丝文化演讲稿_泉州文化演讲稿篇一品味泉州(演讲稿,配稿演示内容才丰富)品味泉州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们的ppt作品是“品味泉州”○2我们将分为概述、宗教古刹、历史蕴含、海外渊源4项为大家展示泉州的宗教文化。
○3一座富有特色与魅力的城市,是一部百读不厌的精彩传奇。
而文化则是城市的血脉和○灵魂,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4泉州作为一座,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起点,至今仍拥有众多○十分珍贵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古迹,造就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海丝”文化。
泉州的东西双塔、、等古建筑,他们以其宏伟的外形和丰富的内涵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灿烂文明。
5泉州的、、像等宗教胜迹○都用无声而有形的语言述说了。
6泉州的、、等古文物,又见证泉州○曾经有过的中外经贸文化交流的昌盛繁荣。
7所有这些,让人。
○8自古以来信仰都一直存在,泉州也是如此,宗教文化十分丰富。
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是9第二章,宗教古刹○10. ○11、曾相○继在。
这些宗教也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物胜迹,成为泉州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极为珍贵的学术研究资料。
12至目前为止,,有11处>,,。
因此,13 第三章历史蕴含,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泉州不仅是众多宗教的聚集地,也是各种宗教较早传播的地区。
14是福建省最早建造的佛、道寺观之一,随着岁月的推移,佛道两教○更有很大发展,15伴随“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也相继在泉州传播。
这些宗教经过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为泉州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不少寺庙、宫观在海内外有着重要影响。
16还有17 ○18此外,泉州还有许多国内罕见的人闻建筑,很有特色的如位于清源山的老君岩雕像,○耸立于开元寺内的东西两座佛教石塔。
泉州四处皆是宝,宗教胜迹遍地是,游览泉州的宗教名胜古迹,就好比来到“宗教大观园”。
所有这些都成为中外专家和游客观赏、研究的文化珍品,是构成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之一。
古城武荣,海丝源头丰州,闽南发祥之古地也。
前瞰晋水,清源紫帽屏列;后枕葵山,九日莲花诸峰翊戴。
曾为闽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闻名遐迩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闽南文化”的发祥地,泉州市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丰州古镇发展浮沉过,但深厚的文化积淀一直支撑着其不断前行。
丰州镇位于福建省南安市东部,自三国东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作为闽南首置的东安县治起,丰州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代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如南北朝时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曾来九日山延福寺译经,唐代宰相姜公辅和名士秦系均在九日山寓居多年,还有宋末元初闽南黄氏燕山始祖答喇真、近代创办华侨中学的爱国华侨黄怡瓶等杰出人物。
“先有丰州,后有泉州”。
丰州历史上长期作为郡、县治所,曾是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闻名遐迩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目前丰州镇已逐步形成了九日山名胜古迹观光旅游区,莲花峰石亭寺、陀罗尼经幢、延福寺宗教朝圣旅游区和丰州江滨生态园城乡周末休闲度假旅游区等三大特色景区,有较好的旅游开发基础。
民国时期,住房多数为土木结构和砖石木结构的汉式大厝,有古县城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住房建设保留传统风貌,增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
上世纪80年代末,镇区人均住房12平方米。
旧时的丰州古城四周城墙环绕,分设四个古城门:北面的拱华门、南面的武荣门、西面的丰乐门和东面的富春门。
古城内分布有诸多具有较高文史研究价值的祖祠、庙宇等古建筑,其中,有元代始建的黄氏家庙、南宋时期的帝君宫、北宋的南邑城隍庙,以及丰州书院、长寿宫、柯氏祖祠、长寿宫、上帝公宫、陈氏祖祠、化候宫。
穿梭在丰州古城,还能碰见许多古香古色的小街巷。
其中,南门街是古城里最出名的一条古街,还有燕山境路南段、中巷路、井头巷、鼓楼西路、东门巷(街巷名称待考)和南北向富春境路(街巷名称待考)、桥头路、燕山路、燕山境路、东环路、县后街、西门街、影剧院后巷(街巷名城待考)、井源巷、十字街和东西向富春境路(街巷名称待考)等,共同串联起古城一带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景观。
泉州海丝文化作文800字篇1我的家乡是美丽幽静的九日山。
这里草木茂盛,鸟语花香。
春天,花朵们争奇斗艳,树木吐露新绿。
一年四季,松柏常青。
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你猜对了,我是一块石头,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在这九日山上,漫山遍野都分布着我的兄弟姐妹们。
自从有文人墨客游览登山之后,我的生活、我的生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一阵笑声,一群人来到了我们的家。
我们高兴极了,心想:我们的家终于来客人了!于是那草、那树都绿了起来,花儿们露出了笑脸,红的、白的、粉的、紫的……整个山谷姹紫嫣红,欢迎客人们的到来。
走在前面的是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专家蔡襄,他们边游览边赋诗,一时兴起,就在我的兄弟姐妹们的身上题诗了。
一块石头因为这些登临题诗,这些景迹题名,这些游览留名,还有一些修建纪事而有了生命。
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
好事成双,“刺桐”(今泉州)是古代中国在中外贸易中居主导地位,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泉州作为东西洋间国际贸易网的东方支撑点,占有重要独特的历史地位,是当时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1104年,泉州官员为航海船只举行祈风典礼。
那一天,大到朝廷官员,小到平民百姓,都聚集在我的家九日山,他们准备了无数的瓜果贡品祭祀海神通远王,祈求海神保佑这些往来东西洋间贸易的船只一路顺风,出入平安。
祭祀完毕之后,一群人登临九日山,欣赏无边的美景,并且在我们身上记录下了这些事迹。
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的家乡一如既往地占据终于的地位,特别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提出让全家乡、全泉州、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知道了我们灿烂的家族史。
家乡的娃娃们开始学习本土的历史,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络绎不绝,他们研究着我们身上的历史,也不得不感叹着我们这些神奇的石头——拥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品格、淡泊的态度。
其实这也是我们南安人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泉州海丝文化作文800字篇2闽南文化博大精深,有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一直流传到现在。
福建传统文化福建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遗产。
福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在这里,有大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福建,因位于祖国东南沿海,故称“闽”;因山海相依,故称“海”。
同时,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被誉为“海上明珠”。
福建文化内容丰富,思想观念多样。
福建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特别是以“海纳百川”包容开放的海洋精神及“闽风闽韵”独特而厚重的地方传统文化特色。
下面就简要介绍下福建传统文化情况及传承状况。
一、闽文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福建文化有许多重要内涵和显著特色,如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海洋精神及“闽风闽韵”等特点。
因此福建被誉为“海疆明珠”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之一。
福建以“山海相连、东西交融、海纳百川、崇文尚武、勇于开拓”为特色。
这就意味着,福建文化不仅具有悠久人文传统及鲜明、丰富且独特的文化特征,体现在闽文化中,其内涵十分丰富而多元。
闽文化博大精深并有独特内涵:“闽”文化、三乡文化、传统节日文化、闽台传统、戏曲、曲艺、民俗文化、海外侨务文化、传统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可谓内涵丰富,独具特色。
福建地域文化源远流长。
泉州有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出使各国的泉州华人及后裔——宋王朝高级官员们所建之闽国都城——安溪城遗址。
#福建#又称泉州府城、泉州府、泉州都城、泉州窑遗址等。
泉州有“中国第一大清真寺”、“世界第一大妈祖诞生地”等美誉。
泉州为中国著名旅游城市、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泉州被誉为“东方大港之城”。
晋江成为海内外泉州人公认的大姓氏集聚地。
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及海丝文化。
闽台文化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
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福建文明”;“闽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为闽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重要节点和象征之一。
泉州海丝文化征文泉州海丝文化征文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它古时称为刺桐城,有着爱拼敢赢的泉州人民,还有着泉州人民引以为豪的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港口——刺桐港。
郑和在此下西洋,泉州这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辉煌的海丝文化在这里扬帆起航。
而一张张小小的邮票,也包含了这璀璨的海丝文化,现在,让我们翻开这琳琅满目的集邮册,去体验那邮票上的海丝文化吧!XX年,中国与葡萄牙联合发行了一套邮票《古代帆船》,邮票一共有2张,面值为80分。
虽然只有两张,但是,它有着巨大的意义。
它象征着中国和葡萄牙从古代到现代友好的海上交流,也象征着中国和葡萄牙各自辉煌的海丝文化。
而这一套邮票不仅象征着中国还象征这泉州的海上文明。
为什么这么说呢?细细留心一看,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帆船”这张邮票中不只有着古代帆船,右边还有着一座塔——没错,它就是着名风景名胜——泉州十八景开园寺的东西塔中的东塔。
而东西塔就是为古代泉州帆船指明方向的高塔。
看到这一张邮票,我不禁联想到了贸易船只来来往往,客商,华侨络绎不绝,港口上停泊着些许船只,西方的文明通过海丝之路传到中国。
好一幅“万人聚集刺桐港”的图画!再来看看邮票上这一艘帆船,它正张开大帆,在海面上航行,与短小快捷的葡萄牙帆船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比,中国古帆船相对比较大,这也说明在古泉州,就有着造大船的水平。
当时郑和下西洋时,主船也是泉州建造的,泉州古时登峰造极的造船术,为泉州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小的邮票包含着璀璨的海丝文化愿一张张邮票传播五湖四海,让更多人了解这泉州的海上丝绸文化!泉州海丝文化征文“海丝”与泉州古港泉州港历史悠久,有1500多年对外开放的历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之一,中世纪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
宋元期间,泉州港的出口货物以丝绸为主,故称泉州古港至西洋的航线为“海上丝绸之路”。
到了明清实行海禁,港口逐渐衰落。
据历史记载,泉州古港与国外交往最早可追溯到南朝时期。
闽南文化的渊源与特色闽南文化,系指生活在闽南地区的闽南人共同创造的,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各区、市、县(泉州原辖金门县待统一)。
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大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
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闽南文化是包罗万象的,历史上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引发中外文化在此互动;闽南文化是开放进取的,明清以来,大量闽南人向海外迁徙,将闽南的民系文化,扩展到台湾、东南亚及世界各地。
闽南文化又是富有凝聚力的,数百年来,台湾乃至全球的闽南人,无不回乡寻根祭祖。
它蕴含着闽南人爱国爱乡、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也蕴含着闽南人冒险犯禁、勇于拼搏和积极开拓的人文精神。
闽南文化的内涵。
闽南文化,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建筑文化。
闽南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凭藉自己的聪明才智创建与自己生活环境相适应且符合自己的审美观的闽南建筑。
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其中最富特色的首推民居中的“宫殿式”俗称“古大厝”建筑,座落于泉州南安官桥漳里村的归侨蔡资深民居是其代表作。
该民居建于清咸丰光绪年间,其主体建筑同闽南地区习见的古大厝一样,三开间或五开间,带护厝,突出厅堂,两边对称,横向扩展布局。
寻觅遗落泉州的“海丝”福建泉州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城市,从泉州所在地成为州治算起(718),建城史已有近1300年。
漫长的历史发展给泉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数量之多、内涵之丰富令世人瞩目,而其中最大的特色,无疑是深深的海洋印记。
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至今仍拥有众多十分珍贵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古迹,造就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海丝”文化。
泉州的东西双塔、洛阳桥、安平桥等古建筑,以其宏伟的外形和丰富的内涵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灿烂文明。
泉州的清净寺、圣墓、老君造像等宗教胜迹,都用无声而有形的语言述说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
泉州的宋代古船、九日祈风石刻、郑和下西洋的碑刻等古文物,又见证泉州曾经有过的中外经贸文化交流的昌盛繁荣。
所有这些,让人沐唐律宋韵之遗风,发思古之幽情。
还有泉州南音、木偶等......【例文1】泉州市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静态和动态文化遗存保留最为完好的城市,所保存的海上交通文物和遗址具有真实性、特殊性、唯一性等特点。
迫切需要制定一部专门的法规或政府规章,以加强对泉州海丝遗产的保护。
此外,泉州市政府目前正在积极申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世界文化遗产,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必须有相应的保护管理办法,专门法规或政府规章的出台将有助于申报工作的成功。
针对这些问题,福建省政府法制部门和泉州市政府于两年前即联合开始了泉州海丝遗产保护专项规章的制定工作。
此次出台的《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共36条,明确规定了泉州海丝遗产保护的原则是“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加强监督、永续利用”。
从加强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目前泉州海丝遗产保护管理机构的现状,明确泉州海丝遗产的保护管理机构。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它古时称为刺桐城,有着爱拼敢赢的泉州人民,还有着泉州人民引以为豪的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港口——刺桐港。
郑和在此下西洋,泉州这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辉煌的海丝文化在这里扬帆起航。
文化自信语境下对泉州“海丝”文化的多维审视作者:林乙来源:《管理观察》2017年第20期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可以并且能够实现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闽南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具有灿烂的海洋文化历史和丰富的历史遗存,是“一带一路”宏伟蓝图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
从时空、文明等多角度审视泉州“海丝”文化,可以为海洋文明时代的当代中国树立民族自信,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供历史文化支撑,为构建和谐、开放、包容的新型大国点亮灵魂,为助推中国开创人类文明的新起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文化自信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中图分类号:G12 中图分类号:A1 文化自信的提出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且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1]文化,作为一种基因、血脉和传统,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是基于心理优越性和行为坚定性的文化表现。
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渗透在文化主体活动的方方面面。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形态,是一个底蕴深厚、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精神开放的文化体系,是当代中国可以并且能够实现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需要全体中国人学习传承,并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滋养,获得生机无限的灵感,去实现古老中国复兴的民族梦想。
2 泉州“海丝”文化的时代意义泉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的起点,历史辉煌,底蕴深厚。
在今天“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中被赋予“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城市定位。
对此,已经获评“东亚文化之都”的泉州踌躇满志、积极融入,欲将历史优势、文化优势等转化为新的发展机遇,担负起建设“海丝”先行区的历史使命。
第39卷第1期2021年2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Vol.39 No.1Feb.2021过去的未来:海丝文化传播背景中的闽南童谣传承发展黄诗箴,郭鸿(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摘 要:闽南童谣作为全球化语境中的一种地方性知识存在,反映闽南族群特有的审美理想与价值追求,铭刻海内外闽南人共有之本真童年记忆,成为新时代“海丝”人文交流的重要文化资源。
在大历史的交汇点上,推动古老而又常新的闽南童谣实现期待中的创新转换,能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闽南方案”。
关键词:历史记忆;审美教育;文化闽南中图分类号:J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24(2021)01-0030-05收稿日期:2020-06-26作者简介:黄诗箴(1990-),女,福建泉州人,助教,硕士,从事闽南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Z180924)当我们在谈论闽南童谣传承传播,我们在谈论闽南童谣传承传播的什么?根据笔者的理解,传统上关于闽南童谣的讨论大体可分为基础性的本体研究与建基之上的应用研究。
具体观之,本体研究又可细分为历史主义范式与审美主义范式,前者主要聚焦闽南童谣的历史起源以及演进图谱的考据探究,后者倾向征用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的理论工具描述其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
至于更具实用意味的对策研究则倾向于从实证的角度分析闽南童谣传承发展的现实状况并试图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纵深推进,闽南童谣背后潜藏的问题脉络与深层动力日渐成为检视的重点,因此关于闽南童谣“是什么”的本体追问渐次拓展到“为什么”与“怎么做”的现实探寻。
是以,在一次与“海丝”主题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上,笔者充满期待地向与会专家请益这一困惑或曰问题,并进而引出以“海丝”作为勘探闽南童谣的知识立场与基本视角,从而引起了在场学者的关注与讨论。
矛盾的福建之三闽南人的海洋文明才是福建的亮点历史上的闽南,指的是一种大闽南文化圈的范畴。
除了厦门、泉州、漳州这些地方外,还应该包括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
就是那个韩愈撰文驱鳄鱼的地方。
这个地区是全国华侨最多的地方,也是闽商最多的地方,同时还是历史上中国对外贸易最发达的地方,以及著名港口最集中的地方。
另外,这个地方也是中国自古以来走私最活跃的地方,和今天偷渡屡禁不止的地方,这也从反面证明了这个区域是中国海洋文明最发育的地方。
来自中原的文化虽然在福建保存完好、绵延不坠,但由于其破碎分散,难以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反而是来自闽南的海洋文化,以其鲜明的特色、强大的影响力给予人们深刻的印象。
因此,真正代表福建的具有标志和符号意义的,能够把福建与全国其他地方区别开来的,正是闽南的海洋文明,这才是福建的亮点。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福建是中国的海洋文明区,刚好以武夷山为界,划出了中国的海洋文明区。
说起海洋文明来,我想起了郑成功。
这位大名鼎鼎的福建人(祖籍福建泉州),一直是作为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被歌颂的。
其实郑成功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
他一生的基本活动是以明朝的遗臣身份反抗清王朝,支撑他复明抗清大业的经济基础是他的海外贸易。
但他的民族英雄的光环冲淡了他的企业家和航海家的身份,他的经商和海外贸易的才能被忽略了。
他继承他的父亲郑芝龙的事业经营着一个庞大的外贸集团,经商的网络遍及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各国。
他们父子还是大航海家,在那个时代,没有丰富的航海知识是无法做海外贸易的。
但是中国的历史是农耕文明的历史,中国的历史也是由农耕文明书写的。
因此无论是郑成功,还是那些轰轰烈烈的由福建人书写的海外贸易史,从来就没有被写进正史;也从未有人给那些以海为家的大航海家立传。
好在近来时常见到西方人写的一些书籍,它们披露了一些华商的业绩,让人能够一窥那个时代的真相。
如美国作家SerlingSeagrave1995年出版的《海外华人的无形帝国》一书中,写到了一个传奇性的华商——福建泉州人李旦,书中提到此人在1660年前后在海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商业企业,积累了惊人的财富,据说李旦在菲律宾的财产仅金条就有四万多条。
“海丝文化”背景下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短海丝文化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交流现象,连接了东方和西方的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
惠安作为海丝文化的一个重要节点,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孕育了独特的惠安女服饰文化。
惠安女服饰以其精美独特的风格,被誉为“闽南饰妆第一镇”,在海丝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下,不断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并赋予其本土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风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文化的冲击,惠安女服饰文化正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有必要从海丝文化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其传承与创新的路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海丝文化对其影响,以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海丝文化背景下,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情况,以及海丝文化对惠安女服饰文化的影响。
通过对惠安女服饰的传承和创新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惠安女服饰在文化交融中的发展轨迹,并分析海丝文化对惠安女服饰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通过研究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探讨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为未来研究提供展望和启示。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促进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及海丝文化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意义在海丝文化背景下,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海丝文化在惠安地区的影响和传播,探索其中蕴含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
对惠安女服饰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挖掘和保存当地传统手工艺技术和设计风格,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通过研究惠安女服饰的传承与创新,我们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丰富海丝文化的内涵,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研究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促进海丝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闽南文化的点点滴滴。
闽南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
它融合了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和本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闽南文化体系。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介绍闽南文化的几个方面。
一、语言与文字闽南语,又称福佬话,是我国八大语系之一。
闽南语保留了古代中原河洛音的特点,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闽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闽南文化的载体。
同时,闽南文化还孕育了独特的书法艺术——南派书法,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成为我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间艺术闽南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南音、梨园戏、木偶戏等。
南音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独特的唱腔和丰富的内涵,被誉为“中国音乐之母”。
梨园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和丰富的题材,被誉为“戏曲活化石”。
木偶戏则以精湛的技艺和生动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三、饮食文化闽南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以海鲜、汤料、小吃为主。
其中,沙茶面、海蛎煎、炸五香等小吃,味道鲜美,令人回味无穷。
闽南汤料品种繁多,有猪骨汤、鸡汤、海鲜汤等,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四、建筑文化闽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我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土楼、古厝、寺庙等。
土楼是闽南地区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圆形结构、坚固的防御功能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东方古堡”。
古厝则以红砖、灰瓦、木雕、石雕等元素,展现了闽南建筑的独特魅力。
五、民俗风情闽南民俗风情浓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拜天公、赛龙舟、舞龙舞狮等。
拜天公是闽南地区一项重要的民间信仰活动,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赛龙舟则是闽南地区最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体现了闽南人民的团结和拼搏精神。
总之,闽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作为闽南人,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让这一独特的文化瑰宝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海丝文化”背景下的畲族文化作者:李湘来源:《当代旅游》2015年第07期摘要: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海上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2013年10月,国家领导人习近平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构想,引起全国乃至全球广泛的关注,是中国新常态下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自古以瓷器、丝绸等代表性商品的海贸交通线并由此建立起源远流长的中外经贸和人文联系的真实反映。
潮州海丝文化的重要节点,而作为潮州原住民的畲族同胞在海丝文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海丝文化”;畲族文化;交流韩江是“粤东人民的母亲河”也是广东省境内第二大河。
早在宋代,韩江已经是连接赣南、闽西南、粤东等地的交通干道,带动周边地区文化经济交流与发展。
据史料记载,唐朝实行开放政策,位于韩江东溪出海口的程洋岗凤岭便是重要的贸易港口。
潮州的程洋岗一带曾出土一批船板,发现古缆绳加工场遗址及大量缆绳,近年来仍不断在沙滩等处发现宋笔架山窑器物及残片1。
后来,随着韩江上游不断有泥砂的带入,形成了冲积地,港口也向东迁移。
到明清时期,主要出海港口迁移到距潮州府城约20公里的澄海东里镇的“樟林古港”。
那时,出海的红头船云集,百舸待发,场面壮观2。
这些足以见证当时韩江航运,特别是入海港口等地贸易相当频繁。
韩江上、中游地区的产品通过韩江运输到港口,然后再从这里出口外销。
可见,自宋代以来,潮州依托韩江古港口,不容置疑地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重镇。
那么作为潮州原住民的畲族同胞在这过程中是否也有所作为很值得研究。
一、畲族文化的时代特色饶宗颐先生总攥的《潮州志》第八册《风物志》中指出:“辉东谨案:粤民著籍,肇自秦戍五岭,潮民蕃衍,盛于唐代总章。
徴之志乘,潮州土著,本多畲民,所有歌词留传后世甚夥。
是章为代表作,具见畲民之孝道,不减我人。
惟词旨表现,不离跋盃与画符,不问医生问鬼神,其举措似未开化,于今潮人尚多此习尚”。
独具特色的畲族民俗风情、畲族语言、畲歌、畲族工艺、畲族医药等,以及畲族文化遗产,诸如畲族祠堂、畲族古村、古屋、农耕器具、石臼木杵、艺术品、祖图、山歌抄本、族谱、牌匾、雕刻艺术、招兵节经书、法器、神像、书画作品等重要实物,与潮州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