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 格式:ppt
- 大小:3.06 MB
- 文档页数:21
三位数乘一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教学目标:1.学习末尾或中间有零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
2.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做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感受大海的富饶,增强保护大海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末尾或中间有零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竖式计算,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
难点:在计算过程中注意末尾或中间的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巩固导入1、口算2×3= 6×5= 8×9=20×3= 60×5= 80×9=200×3= 600×5= 800×9=师:同学们的口算掌握的可真不错!我相信在这节课上肯定也会表现的非常好的!2、师:在前面我们领略了大海的无限风光,并且见到了了大海给予我们的馈赠,现在我们一起再到海产品加工厂一起去看看吧!请看大屏幕。
3、师:通过观察这幅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平均每小时加工102千克。
生:平均每个车间加工820千克。
4、师:那你能不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生:4小时能加工多少千克带鱼?生:2个车间加工多少千克带鱼?生:一箱带鱼398元。
如果买7箱,3000元钱够吗?生:·············二、解决问题(一)解决4小时能加工多少千克带鱼?1、学生估算。
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估一估的方法,现在你来估一估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的,能不能把你估的过程给大家分享一下!2、学生独立尝试并列竖式1 0 2× 4 (十位上为什么是0 ?)4 0 8提醒:中间有零的数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3、全班交流,学生评价。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探索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及简便写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及概括能力。
2.使学生能用简便的竖式正确地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3.使学生会选择合适的算法来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逐步形成优化意识。
教学重点1.竖式的简便写法。
2.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
教学难点结合算理理解乘法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口算。
12×4=26×3=14×5=15×7=120×4=260×3=140×5=150×7=师:每组上下两题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能看出每组算式中,第二个算式的第一个因数比第一个算式的第一个因数末尾多了1个0;且明确每组算式中,第二个算式的积是在第一个算式的积的末尾添1个0。
2.判一判。
反馈:说出计算中的错误并改正,回顾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一)学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1.出示160×30=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观察这个算式,与上节课所学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预设:160×30的两个因数末尾都有1个0。
师:按照已有的经验,你能独立解决吗?2.探索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出示【学习任务一】。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后,全班交流算法。
展示算法:如果用口算得出结果的,说出口算过程:16×3=48,160×30=4800。
如果用笔算得出结果的,可展示学生的竖式,预计会有如下两种呈现方式:比较两种竖式的写法,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
师:对于这些算法,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可能会有以下问题:①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0”与160相乘的这一步可以省略吗?②积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最终解决问题:①30个位上的0乘160,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而且0加任何数也还得原数,所以这一步运算就显得多余,可以省略。
莱州市第三实验小学共享式备课教学内容《三位数(中间或末尾有0)乘一位笔算(进位)》第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
能力目标: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做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感受大海的富饶,增强保护大海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末尾或中间有零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竖式计算,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在计算过程中注意末尾或中间的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活动过程一、课前口算及复习:1、口算200×2 800×2 6×700 7×800 30×3 10×3 50×0设疑:50×0=0?你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回忆0乘任何数都得零)2、笔算二、激趣导入: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去海产品加工厂去看看,想了解一下吗?二、合作探究:1.出示情景图师:从信息窗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吗?2.学生观察情景图,自主提问,师板书(1)4小时能加工多少千克带鱼?(2)两个车间能加工多少千克带鱼?(3)……3.学生尝试解决问题:(1)4小时能加工多少千克带鱼?①学生列式 102×4 =②学生估算 102×4 ≈400(千克)准确的结果应该比400大③独立尝试列竖式1 0 2× 4———————4 0 8积的十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0乘任何数都得0。
④试一试102×8=设疑:积的十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提醒:中间有零的数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同桌讨论教师小结: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如果个位相乘的积不满十,十位上的数同一位数相乘的得数则是0,十位应用0来占位而不能不写。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体验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
观察下列算式中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出示:12×1023×10 32×306×5024x20师:你是怎么口算的?生:叙述口算方法师: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2、学生尝试笔算、板演。
3、小组讨论: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生1:一样。
生2:都可以先把0前面数的相乘。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
生4:只是把横式写成了竖式设计意图:复习计算知识,一方面为学习新课作铺垫,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要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
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1、出示主题图,列车的信息。
2、观察图片,提出问题?生1:特快列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几千米?生2:普通列车每小时比特快列车少行几千米?生3:特快列车3小时可行多少千米,半小时呢?师小结:同学们思维活跃,踊跃举手回答,体现你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3、师: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你看老师提的问题中包含几个问题?(1)出示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生1:包含2个问题;生2:因为它有“各”字)板书问题:特快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普通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2)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3)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未尾有0、因数中间有0)(4)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分组完成笔算,笔算时务必做到“快”、“静”、“齐”。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与生活实际,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既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乘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教学目标:1.学习末尾或中间有零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
2.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柴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做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潜意识里感受大海的富饶,增强保护大海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末尾或中间有零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在计算过程中注意末尾或中间的0,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一)由教师去海边城市旅游,让学生帮老师选择一些地方特产的话题引入。
(二)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数学信息。
一定能够要提醒学生能发现哪些有数学有关的信息,尽量避免学生说一些与本节课无关的信息。
(三)学生分组交流,然后汇报,师板书信息。
鱿鱼丝: 30元/盒,净重:350克虾:105元/盒,净重:300克海参:406元/盒,净重:250克(四)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师随机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1)…盒鱿鱼丝多少元?…盒鱿鱼丝多少克?(2)…盒虾多少元?…盒虾多少克?(3)…盒海参多少元?…盒海参多少克?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一)教师引导学生先来解决:例如3盒鱿鱼丝多少元?1.列式:30×3=2.探究: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30表示什么意思?3又表示什么意思?(渗透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并举生活中买东西的例子。
)3.思考: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4.计算方法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上零。
(2)3个30 相加。
5.强调算理30×3就是求3个30是多少?(二)解决:3盒鱿鱼丝多少克?1.列式:350×3=2.探究: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350表示什么意思?3又表示什么意思?3.计算方法(1)估算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有两种情况:一是:把350看做300,300×3=900;二是:把350看做400,400×3=1200;猜测实际的积比900和1200小还是大呢?学生的意见可能不统一,也可能认为在900和1200之间。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1.为帮助某贫困学校做好防疫工作,某位热心人士向该校捐赠了300盒口罩,学校使用了70盒。
已知每盒有25个口罩,还剩下多少个口罩可供使用?2.某村有一条长15000米、宽80米的林带。
如果每公顷植树2000棵,这个林带共植树多少棵?3.饲养场养了63只灰兔和57只白兔,养羊的只数是养兔的12倍。
饲养场养羊多少只?4.李力每分钟大约打102个字。
在图中所示的时间内,他能打完2500个字的文稿吗?5.计算:12048012500084000 个个=参考答案1.【答案】300-70=230(盒)230×25=5750(个)答:还剩下5750个口罩可供使用。
【解析】先用捐赠口罩的总盒数减去学校已经使用的盒数,计算出剩下的盒数,然后用剩下的盒数乘每盒的个数即可。
2.【答案】15000×80=1200000(平方米)1200000平方米=120公顷120×2000=240000(棵)答:这个林带共植树240000棵。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这个林带的形状为长方形,因此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计算出林带的面积;然后根据10000平方米=1公顷将面积单位换算为公顷;最后用换算后的面积乘2000即可。
3.【答案】(63+57)×12=120×12=1440(只)答:饲养场养羊1440只。
【解析】饲养场养羊的只数=饲养场养兔的总只数×12,据此代入数据作答即可。
4.【答案】10时25分-10时=25分102×25=2550(个)2550>2500答:他能打完2500个字的文稿。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李力打字的时间是25分,又知每分钟大约打102个字,所以李力一共打字102×25=2550(个)。
再与这份文稿的总字数比较即可解答。
5.【答案】620105000个【解析】先算125×84=10500,因为两个因数的末尾0的总个数为12+48=60,所以 12048012500084000 个个的计算结果要在10500末尾再添上60个“0”,即620105000个。
教案标题: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 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习乘法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1)讲解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举例说明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
(3)引导学生发现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规律。
3. 案例分析(1)分析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引导学生运用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巩固(1)布置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题。
(2)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检查答案。
(3)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
5. 课堂小结(1)总结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强调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6. 课后作业(1)布置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题和应用题。
(2)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作业,并做好复习。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过程中的困难,及时进行指导和讲解。
2. 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兴趣。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态度。
2. 评价学生对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能力。
本教案遵循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因数末尾和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因数末尾和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对于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在三年级已经有所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运算。
多数学生在承受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都比拟困难,因为学生以前所学习的笔算都要求数位对齐。
为了打破这一难点,在开场新课前我先加了一些整十、整百数的乘法的口算练习,并以“16×30”和“160×3”为例强调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由此再引出例题160×30,学习例题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算,再展示几种不同的算法,让学生自己评一评。
通过比拟大多数学生知道用简便方法计算。
但并不理解这种简便算法的.根据,很多学生的解释是:因为末尾有2个0,所以在积的末尾添上2个0是很自然的,再没有多余的理由。
于是我引导学生进展充分的进展交流:师:我们在计算时实际是算的什么?生:16×3=48师:假如要算160×3需要怎么办?生:再用48×10=480师:那要算160×30还需要再干什么?生:再用480×10=4800通过这种讨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种简便计算方法的算理,再通过说理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拟容易,但是在课后的练习中暴露出了以下问题:首先是乘法笔算竖式的书写格式问题,如计算180×50不能纯熟的将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二是有的学生没有按照简便的算法计算,把0也参与运算,尤其是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时候,有个别学生就让一个因数末尾的0进展计算;三是,计算后在末尾添上0的个数不正确,如120×70,只在末尾添上一个0,原因可能是计算120×70时,末尾有2个0,但是这两个0在同一列上,而在以前的加法中,0加0得0,就顺手移下一个0,这与上课时没有重点提醒有关,需要在课后的练习中加以提醒。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
(教材第48~50页)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使学生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
3.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重点: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
难点:因数中间的0是否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
课件。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指名说得数。
12×1023×1032×308×13 6×50 24×202.提问。
出示:6×50师:这道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先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一位数,再在得数的后面添一个0)出示:24×20师:这道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先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两位数,再在得数的后面添一个0)3.导入。
观察:6×50和24×20这两道题的因数有什么特点?(都是整十数,末尾都有0)师:如果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这样的乘法你会做吗?板书:160×30=1.学习例2(1)。
(1)老师出示例题。
(2)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列出算式。
(3)尝试笔算。
(4)反馈,请运用不同算法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解答的。
生1:我是口算得出的结果,先算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
生2:我是这样算的: 1 6 0× 3 00 0 04 8 04 8 0 0学生3:老师,我喜欢这样算: 1 6 0× 3 04 8 0 0(5)提问。
这道题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这道题怎样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学生丙的做法比较简便)师:写竖式时,要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再把0前面的数相乘。
提问: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怎样添0?(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添几个0)(6)归纳总结简便算法。
回顾老师刚才的提问过程,理清思路,用语言叙述出简便算法。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数学案例与反思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才能完成。
只有学生本人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但在不少学校里,我们仍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尽管像容器、接收器一样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全盘接收,可到面临实际应用时,却一筹莫展,束手无策。
这种“高分低能型”人才现象清楚告诉我们当今的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尤其要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摆在首位。
我在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一课中进行一些有益地尝试。
案例描述一、学前准备。
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 1. 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出示:60×50240×20师:你是怎么口算的?生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生2: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生1,生3合起来就是我们口算的方法(板书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 2. 学生尝试笔算并板演。
3. 小组讨论: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生1:一样。
生2:都可以先把0前面数的相乘。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
生4:只是把横式写成了竖式…… 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
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 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 生1:特快列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3. 生2:普通列车每小时比特快列车少行多少千米? 4. 生3:特快列车3小时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时呢?…… 5. 学生思维活跃,学生踊跃举手,出现课堂的高潮。
6. 师: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你看老师提的问题中包含几个问题? (1) 出示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生1:包含2个问题;生2:因为它有“各”字)板书子问题:特快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普通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