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装置式环境陶艺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当代陶艺与装置艺术的结合
当代陶艺与装置艺术的结合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打破了传统陶艺的固有形式和受众对陶艺的认知方式。
传统陶艺通常被看作是一种实用工艺,而这种结合有着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种的表现形式,超越了传统的陶艺范畴。
装置艺术是一种通过物体、声音、影像等元素的组合呈现整体概念的艺术形式。
当代陶艺与装置艺术的结合,首先突破了陶艺的限制,将陶土材料转换成表现艺术思想和概念的载体,更加注重作品的象征性和引导观众的思考。
这种结合也注重了作品的空间和环境,展览空间成为艺术作品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场所。
往往需要特定的空间和环境才能最好地呈现作品的艺术效果。
同时,这种结合也注重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常常涉及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
当代陶艺与装置艺术的结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融合,更是一种艺术思想和文化价值的表现。
在这种形式下,陶艺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实用工艺,更成为了当代文化和艺术的有力载体。
浅谈现代陶艺在环境艺术中的运用作者:邓秀芳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25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生活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生存需要后,越发重视室内空间的改善,于是应运而生的室内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日益兴盛。
现代陶艺作为一种特殊的装饰语言和文化载体,除了常规应用,还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环境艺术中,本次我们将来探讨现代陶艺在环境艺术之居室设计中的独特应用。
[关键词]室内设计;现代陶艺;独特应用中图分类号:TD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216-01前言:陶瓷艺术的出现和发展,正满足了人们理想中室内温馨的艺术氛围。
现代陶艺作为一种特殊的装饰语言和文化载体,已经广泛应用于环境艺术的空间,其在室内环境与空间艺术设计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陶艺设计逐渐成为了新世纪展现室内时代风貌的一种艺术形式,尽管现代陶艺在整体室内空间中不是作为一个主题来进行展现的,然而它是一个重要的装饰部件,它对突出整体室内空间的装饰思想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设计元素。
1.现代陶艺文化分析1.1分析陶艺文化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陶艺是一种既年轻又古老的艺术,年轻是因为现代陶艺的独立和发展,古老是因为她伴随着人类文明史,透着原始的魅力。
通过人们敏锐的灵感和创新意识,捕捉并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韧美以及表现活力,这样就出现了全新陶艺形态,为智慧的人所掌握、发展、创新。
陶瓷艺术由粗犷向细腻的转变,由繁复庞杂向稚拙、简朴、大方的追求,蕴含了人们对陶艺的深究和喜爱。
因而,从陶瓷艺术中人们可以窥探到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
浅谈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作者:赵国杰来源:《经营者》 2018年第11期摘要现代装置艺术是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设计师的匠心独运,展现了艺术之美,表达出人们对美的艺术需求。
本文介绍了装置艺术的特点,分析了它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运用,以期为设计师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环境设计装置艺术内涵运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艺术审美追求日益增加。
因而作为环境设计人员,在现代城市环境中应着力设计和打造人性化、和谐化的生活居住环境,并将环境设计与装置艺术进行有机结合,才能进一步优化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环境中的现代装置艺术满足了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在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中逐步兴起。
装置艺术已经成为现代设计师设计城市环境的必需品,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笔者认为,要想合理应用装置艺术,就要了解装置艺术的内涵及特征,在此基础上,将装置艺术与环境设计有机融合,从而不断发挥装置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积极作用。
一、装置艺术内涵所谓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将人们生活中已利用或未利用完全的物品,进行艺术性的改造、重组、创作,以使其展现出新的艺术形态,换句话说,装置艺术就是“场景+物品+创作”的综合艺术展示作品。
装置艺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形成之初被认为是一种现代雕塑艺术。
虽然在设计材料上,装置艺术与雕塑艺术有共通之处,但是装置艺术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设计理念大相径庭。
装置艺术更强调通过物品展示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艺术与人类生活环境的互动性,是一个“微缩”的人类生活模型。
装置艺术产生之初就和空间环境息息相关。
在环境设计上,装置艺术分为室内装置、室外环境设计等不同领域,重点关注环境与装置艺术的有机融合,展现了环境与艺术的和谐之美。
二、装置艺术的特点(一)主题性每一个装置艺术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开展艺术创作的,如苏联概念艺术家伊利亚·卡巴科夫创作的《一个从自己公寓飞到外太空的男人》,就是围绕“想要飞到外太空”主题开展的。
装置艺术对环境艺术的塑造探析摘要: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的十分的迅速,城市化建设也越来越迅速。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装置艺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给观者提供一种特别的视觉效果和心理体验。
装置艺术使环境艺术的审美价值得到升华,使其视觉美感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
装置艺术是情感和精神传递的介质,将环境艺术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社会、民族等方面的思考。
该文分别对装置艺术和环境艺术的定义、特征及发展历史进行阐释,并探析了装置艺术对塑造环境艺术的影响与意义。
关键词:装置艺术;环境艺术;塑造探析引言随着各种艺术学科的交叉发展,装置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得到了体现。
凭借着装置艺术思维,不少环境艺术设计师们创造出了优秀的环境艺术作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观念。
因此,有必要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装置意象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促进相关学科艺术的发展。
1装置艺术的产生及其发展历史概况装置艺术与传统意义上的架上绘画艺术有着明显的差异。
装置艺术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和环境空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装置艺术(Installation)被释义为“架下的创意组合与放大”。
英国批评家尼古拉?德?奥利维拉在其著作《装置艺术》中认为装置艺术的鼻祖为19世纪末的一位法国邮差。
这位邮差用二十多年的业余时间将水泥、贝壳和石头修建成一座造型怪异的理想宫殿。
被大家公认的装置艺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成形之初,人们将其视为一种雕塑艺术。
人们将最开始的装置艺术视为一种雕塑,忽视了装置艺术与雕塑蕴含的不同设计理念,这也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
在设计材料的使用方面,装置艺术采用了与雕塑艺术相近的轻物质材料。
但是,在设计理念上,装置艺术采用文化互动的原理,通过静止的物象呈现人类社会互动的生活模型,这是与雕塑设计理念相区别的地方。
在环境艺术设计范畴里,装置艺术还详细地区分为室内装置、室外设计等不同的类别。
环境陶艺的发展与对公共空间的介入研究环境陶艺是一种结合艺术与环境的艺术形式,通过在公共空间中使用陶艺作品来改善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美学和心灵层面的享受。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城市美化的重视,环境陶艺在公共空间中的介入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就环境陶艺的发展与对公共空间的介入进行研究,探讨其在城市建设与环境改善中的作用。
一、环境陶艺的发展历程而环境陶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当时,许多城市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城市美观,环境陶艺顺势而生。
城市规划师和艺术家们开始将陶艺作品融入到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中,从而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的生活品质。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城市美化的不断追求与重视,环境陶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环境陶艺对公共空间的介入1. 美化城市风貌环境陶艺通过在公共空间中的介入,可以美化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质。
陶艺作品的独特设计和艺术性,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景观元素,为市民提供了美学的享受。
在城市的广场、街道、公园等公共空间中,常常能看到各种陶艺雕塑、陶瓷瓷砖等作品,它们为城市增添了色彩和灵气,使得城市更加具有人文气息和浓厚的艺术氛围。
2. 提升公共空间的舒适度环境陶艺的介入还可以提升公共空间的舒适度。
陶艺作品的特性使其具有良好的耐候性和耐腐蚀性,可以在室外空间中长期存在。
陶艺作品的表面光滑、不锈、易清洁等特点,使其可以在户外环境中保持清洁,并且不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这些特点使得陶艺作品成为了装饰和实用于一体的元素,可以为公共空间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
环境陶艺的作品往往融入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通过艺术作品的介入,可以丰富公共空间的文化氛围。
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中,环境陶艺的作品常常融入了当地的传统工艺、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使得公共空间更加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激发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1. 陶艺雕塑在城市广场的应用许多城市的广场中常常可以看到各种陶艺雕塑的应用,这些雕塑作品常常以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筑、民俗风情以及自然景观为题材,通过雕塑的形式表现出来,丰富了广场的文化内涵,增添了市民的休闲娱乐空间。
环境陶艺剖析【摘要】由于材料的独特与艺术语言的多样化,陶艺更容易参与到公共环境艺术中,并显示出了它的强大生命力,“环境陶艺”也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
环境陶艺和环境雕塑一样成为目前公共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达方式。
但是环境陶艺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偶发的,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陶艺;天然公共性;环境雕塑一、环境陶艺源于中国传统陶艺陶艺从原始社会产生后便一直伴随在人们的生活中,见证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
彩陶的出现则可看作是人类对于一种原始美的追求,可以说是现代环境陶艺的雏形。
原始人类通过在陶器上绘画一些图腾来美化自己的环境,表达内心的情感,同时展示了一种征服自然的欲望,是一种自身能力的体现。
如果说原始彩陶有其偶发性,那么接下来的“秦砖汉瓦”,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环境陶艺的先驱。
瓦当、画像石保持其使用功能的同时,在表面绘制图画和符号,表达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并使环境陶艺更具有文化和生活气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建筑瓷砖浪潮,人们纷纷用各色的瓷砖把自己的房子包装起来,其中还有可以拼成整幅壁画的马赛克。
陶瓷在装饰人们建筑环境的同时,也走进人们的生活空间,人们开始注重陶瓷器皿日用性和陶瓷艺术品欣赏性的选择。
但由于当时现代陶艺发展得不够成熟,瓷砖只是作为一种装饰材料,以至于这一时期的建筑物看起来都一个模样,建筑外墙用同样颜色的瓷砖,同样的地面砖,完全是工业化的产物,毫无个性可言。
我们也可把这一时期看作向现代环境陶艺的转型期,就因为有这一时期的求变需求,加上现代陶艺的不断发展成熟,具有现代艺术理念的现代环境陶艺才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
二、环境陶艺是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环境陶艺”,即是环境中的陶艺,适合于某一特定环境的陶艺,或为某一环境空间而创作的陶艺作品。
任何一种艺术门类的产生都离不开社会的需求,环境陶艺也是如此。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当人们坐在钢筋混凝土铸成的建筑物中,享受其改造自然的成果时,面对这些毫无表情冰冷的材质又不免令人们有些失落感。
环境陶艺的实验报告一、引言陶艺是一门古老而美妙的艺术形式,通过塑造、装饰和烧制陶瓷材料,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然而,传统陶艺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废水,对环境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开展了环境陶艺的实验,旨在寻找一种更环保的陶艺制作方法。
二、实验目的1. 探索使用环保材料制作陶艺的可行性;2. 研究环境友好型烧制方法。
三、实验原理1. 环保材料的选择:传统陶艺中的一些材料,如铅釉和瓷漆,含有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害。
我们选择使用无毒、无害的天然材料,如黏土、天然颜料等。
2. 新型烧制方法:传统的烧制方法需要大量使用煤炭或天然气作为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
我们尝试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来代替传统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四、实验步骤1. 材料准备:使用无毒的黏土,并加入适量的天然颜料进行调色。
2. 制作陶艺品:将黏土按照设计形状进行塑造和装饰。
可以采用手工塑造或陶轮旋转塑造等方法。
3. 干燥:将制作好的陶艺品晾干,确保水分蒸发完全。
4. 新型烧制方法:使用太阳能或生物质能源烧制陶艺品。
将陶艺品放入专门设计的烧制设备中,使用可再生能源进行加热。
5. 冷却:待陶艺品完全烧制后,取出进行自然冷却。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制作出一批环保陶艺品。
在材料选择上,我们使用无毒的黏土和天然颜料,避免了传统陶艺中含有有害物质的问题,确保陶艺品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此外,我们采用了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源进行烧制,实现了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了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的排放。
经过观察和对比,我们发现环境陶艺与传统陶艺在外观和质量方面并无明显差别。
环境陶艺制品具有相同的韧性、耐磨性和色彩稳定性。
这表明,环境陶艺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能提供与传统陶艺相媲美的艺术品质。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环境陶艺制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环保材料和新型烧制方法的成本较高,陶艺制作者和消费者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
环境陶艺设计理念环境陶艺设计是一种将陶艺与环境设计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旨在通过创造和营造环境陶艺作品,提升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其设计理念主要包括融合自然元素、凸显环保主题和体验式设计。
首先,环境陶艺设计强调融合自然元素。
通过采用自然材料和自然色彩,将自然环境与陶艺作品相结合,使作品更好地融入环境之中。
例如,设计师可以利用天然石材、水流等元素,与陶艺作品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感觉。
同时,在陶艺作品的设计中加入自然元素的图案或造型,如鸟类、植物等,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和自然美。
其次,环境陶艺设计强调凸显环保主题。
在设计中,应注重使用环保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在陶艺制作过程中,可使用可降解材料或回收材料,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能源的消耗。
另外,设计师还可以通过作品的形式和主题来传达环保意识,引发观众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例如,可以设计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形状,如梅花形状的花盆,寓意着勤俭节约和环境保护。
最后,环境陶艺设计强调体验式设计。
设计师应关注观众在环境陶艺作品前的感受和互动体验。
通过设计具有触感和视觉上的吸引力的作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例如,在作品的表面加入质感或纹理,使人们有一种想要触摸或抚摸的冲动。
另外,在作品的摆放和布局上,要考虑观众的视角和空间感,使人们能够全方位地欣赏作品的美感。
综上所述,环境陶艺设计理念主要包括融合自然元素、凸显环保主题和体验式设计。
通过这些设计理念的应用,环境陶艺作品能够更好地与自然环境融合,传达环境保护意识,并且提供给人们一种与作品互动和体验的机会。
这种设计理念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还能够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受。
第38卷第1期萍乡学院学报2021年2月V ol.38 NO.1Journal of Pingxiang University Feb.2021浅论装置艺术影响下的现代陶艺创作邬 娜,邱 望(萍乡学院 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江西萍乡 337000)摘 要:文章采用理论论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审美特征、综合表现形式、社会等各方面来论述装置艺术影响下的现代陶艺创作。
以期望能扩充现代陶艺的表现语言、拓宽现代陶艺的艺术表现形式、提升现代陶艺的审美理论体系,明确装置艺术对现代陶艺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现代陶艺;装置艺术;现代艺术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49(2021)01-0063-05一、发展概况(一)装置艺术发展概况装置艺术最早的代表人物应属马塞尔・杜尚,杜尚展出《泉》(见图1)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那时战争使人们陷入无穷尽的苦难之中,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更多流露出一种消极的状态。
装置艺术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在二战以后时期,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发达的物质社会为以现成品为主要视觉语言的装置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艺术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来揭示社会现象,以表达对当下现实生活的关注,因此装置艺术获得普遍的认同,逐渐活跃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
在后现代主义的风潮下,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受到了种种挑战,艺术家渴望摆脱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在此时代背景下,装置艺术作为一种前卫艺术应运而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新媒体手段给予装置艺术新的艺术语言,作品的展示环境多种多样,同时也能让观者更好地融入其中。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装置作品强化了作品的趣味性、交互性和亲切性,改变了大众对装置艺术的守旧印象,逐步提升其在民众中的认可度。
装置艺术的前卫性及视觉冲击效应,使之出现了更多新面貌和发展方向,近年来的装置艺术多以为大众服务、教育传播、商业行为等形式出现。
装置是艺术家将生活物质文化实体放置在特定的环境当中,将它们进行选择利用、组合改造等,从而发展成为全新的个体[1]。
浅议装置式环境陶艺
作者:李新青何芹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6期
摘要: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强与人们对公共空间艺术多样性的需求为环境陶艺作品介入公共空间环境提供了契机。
装置式环境陶艺因为其丰富的表现力而被国内外艺术家或雕塑家广泛采用。
这将为陶瓷材料艺术语言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装置式;环境陶艺;公共空间环境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030-01
环境陶艺形态的拓展一个重要的途径是与其他材料进行装置。
这极大地拓展了陶瓷材料的语言,同时也更加丰富了环境陶艺的艺术语言形态。
环境陶艺中融入装置艺术风格,其实是陶艺家对单件环境陶艺作品在情感、观念和空间环境视觉艺术氛围整体表达上的“乏力”和不足的必然选择。
通过以陶瓷材料为主体,引入其他非陶瓷材料的创作方式,使陶瓷材料吸收其他材料的优良特性,对环境陶艺的创作形式、创作思路和审美意境加以开拓和扩展,使环境陶艺的创作表现空间和艺术语言有了更为丰富的表达方式。
其他非陶瓷材料的引入无非就是区别于以往泥性传达,不再热衷质朴原始充满过程感的艺术趣味,不再满足视觉审美,而是借助陶瓷媒介表达观念的作品。
也就是追求的不再是意趣,而是作品背后的观念或者是更加大胆新颖刺激的现代形式。
这些装置式环境陶艺作品,从主体愿望看,作者无非是传达观念,在运用了自己熟悉的陶瓷材料后,看到自己的理想中的效果,在具体的构建形式上很大程度上更应归于装置。
当代艺术的发展是各艺术种类相互渗透交叉前进的,艺术家为了表达思想,传达情感,可以借助一切可能运用的媒介,也就是说,实质上,陶瓷在这里无非是起到一种媒介材料属性。
环境陶艺的语言借助于装置在更大范围内拓展了它的艺术语言。
在环境陶艺创作中,选用异质的材料来强调材质间的差异与冲突性,来满足对空间环境的艺术氛围的烘托,通常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把可以与粘土结合在一起的金属材料一同烧结;二是把预制好的不同材质相结合的陶瓷材料部分进行烧结后再组装一起。
手段不同,但是目的却是一致:使环境陶艺作品有更好的展示,容易与传统环境陶艺形象拉开距离,便于形成自己的个性语言。
环境陶艺的材料性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运用陶瓷本身这种材质;二是在设计制作作品的时候,把陶瓷材质与其它材质结合起来进行装置运用。
单独运用陶瓷材质使作品看起来统一、整体;但是结合其它材质进行装置,会使环境陶艺作品更丰富,视觉冲击力更强。
适应于公共环境空间的装置式环境陶艺的创作方式,主要以下四种为主。
一是通过对引入材料材质性能的发挥,使环境陶艺作品跳出传统的陈设方式。
通过引入材料材和陶瓷材料的色泽、机理、比重、触感、质感等方面的差异与对比,更能衬托出陶瓷材质的美。
引入材料材以陈设辅助性的设施方式出现在环境陶艺创作之中,使作品的展示方式得到
进一步的扩充和丰富。
同时这种引入方式使创作者在作品展示思路和创作理念考虑到更多更新的可能性。
二是引入材料材作为连接物的的方式。
在这种方式中不同的连接材料通过不同的连接手法都将带来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审美效果。
它不仅拓宽了环境陶艺作品的三维空间,对艺术家创作思路的空间扩展也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还有利于环境陶艺作品的体量、延展性等方面的表现力。
如欧洲陶艺中心主入口的陶艺装置,以钢架结构的线条为主造型,串起数百块素白的陶瓷形成不同形状的“点”疏密相间大小不一,很好的拓展了整个作品的空间,取的了十分震撼的整体效果。
三是纯粹作为环境陶艺创作的需要而引入环境陶艺作品之中,没有其他附属功能。
这一类型中其它材质的引入是创作语言和创作意图的需要,主要以材质的对比来突出形式美感和不同材质所对应的审美心理意识的矛盾并置,来彰显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四是环境陶艺还可以结合现代声光、影像装置。
将环境陶艺体上或所处环境里安置声音影像,最原始最质朴的陶瓷与最先进的数字技术想结合,产生虚拟的空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这种创作无疑是一种创新,它进一步拓宽了陶瓷材料语言的表现形式。
装置式环境陶艺这种宽广的大视觉、大场域、大思维的边缘化状态的艺术风格越来越受到艺术家们的青睐。
走入公共环境的环境陶艺其自身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是其表现形式不断扩展的内在原因,陶瓷自身的可塑性为陶瓷与其他材料相结合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优势。
装置式环境陶艺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表现空间,它可以更加纯粹的表现作者的观念,此种方式没有空间上的羁绊,可以给观众更广阔的思索空间。
这种思索可以是审美的,也可以是社会的,也可以是生存环境的,艺术反馈大众的社会功能可以得到更大限度的释放。
参考文献:
[1]施慧著.公共艺术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
[2]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张玉山.世界当代公共环境艺术·陶艺[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