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最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超全)单选题1、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蒸发前原溶液是饱和溶液B.n的数值是12C.甲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是50gD.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答案:CA、蒸发前烧杯中的溶液没有固体剩余,故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错误;B、第一次蒸发10g水后有晶体析出,故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再次蒸发10g水后共有6g甲,即10g水中能溶解5g甲,那么第三次蒸发10g水也能析出5g甲,故三次共析出甲11g,即n=11,错误;C、20℃时10g水中能溶解5g甲达到饱和状态,那么100g水中能溶解50g甲,故20℃时甲的溶解度是50g,正确;D、该过程中温度不变,故不能判断该物质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错误。
故选C。
2、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结果偏小的是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导致氯化钠质量偏小,从而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正确;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导致读数偏小,而量筒中水的体积偏大,最终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正确;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溅出,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错误;④溶液具有均一性,将配制好的溶液往试剂瓶中转移时有少量溅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错误。
故选A。
3、向液体X中加入固体Y,观察到U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上升。
下列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A.X是水,Y是氧化钙B.X是水,Y是氢氧化钠C.X是水,Y是硝酸铵D.X是水,Y是氯化钠答案:CA、水与氧化钙反应放出热量,广口瓶内温度升高,瓶内气体气压增大,U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下降,不符合题意;B、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广口瓶内温度升高,瓶内气体气压增大,U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下降,不符合题意;C、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广口瓶内温度降低,瓶内气体气压减小,U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升高,符合题意;D、氯化钠溶于水时,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广口瓶内温度几乎不变,瓶内气体气压几乎不变,U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几乎不变,不符合题意。
第九单元溶液教材重点1.溶液判断:⑪感受溶液定义可知: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溶液,某些不溶于水的物质却能溶于汽油、酒精形成的混合物也是溶液。
如碘酒、碘的汽油溶液,食盐水、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等均是溶液。
⑫常见的液态纯净物有水、酒精、硫酸、汽油等,它们不是混合物,不是溶液。
⑬泥浆、石灰浆、面粉等难溶性固体放入水中形成的浑浊液体叫悬浊液,不是溶液。
⑭各种油、奶制品等难溶性液体放入水中形成的浑浊液体叫乳浊液,不是溶液。
2.溶液特征和溶液组成:⑪感受一下溶液定义:一是:溶质可以是几种,故,溶液都是混合物;二是:有些溶液是无色的,而有些溶液有特殊颜色,但都均一、稳定、透明。
⑫常见的有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红色,氯化铜、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铜溶液:蓝色,石蕊试液:紫色,氯化亚铁、硫酸亚铁溶液和硝酸亚铁溶液:浅绿色,氯化铁、硫酸铁溶液和硝酸铁溶液:黄色。
⑬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它们都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最常用的溶剂是水,常用的溶剂还有酒精、汽油。
水可以溶解很多物质,如糖、食盐、硫酸铜、硝酸银;水不能溶解碘,而酒精和汽油可将碘溶解形成溶液;油垢可用汽油溶解形成溶液而除去。
⑭溶质是气体的溶液有:盐酸(溶质是氯化氢气体),氨水(溶质是氨气)。
溶质是液体的溶液有:稀硫酸(溶质是硫酸),白酒(溶质是酒精)。
溶质是固体的溶液有:生理盐水(溶质是固体氯化钠),氢氧化钠溶液(溶质是固体氢氧化钠)。
⑮溶液的特征: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如:①一杯糖水各部分都一样甜是因为溶液有均一性,即溶液各部分的性质都一样。
②密封放置在恒温箱中的生理盐水时间长了也不会析出氯化钠固体是因为溶液有稳定性,当温度和溶剂的量不变时,溶质不会析出来。
⑯溶液的命名原则是“质+剂”(溶质名在前,溶剂名在后),如:把硝酸铵溶于水后所得的溶液,全称应叫“硝酸铵的水溶液”,碘溶于酒精和汽油所得溶液的全称叫“碘的酒精溶液”、“碘的汽油溶液”,即“非水溶剂”在名称中都是点明的,不是隐含的;但溶剂是水的时候一般不指出来,所以“硝酸铵的水溶液”简称“硝酸铵溶液”,“硫酸铜的水溶液”简称“硫酸铜溶液”。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易混淆知识点单选题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高钙豆奶粉中的“钙”指的是单质B.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燃料燃烧时一定放出热量C.洗涤剂能洗掉餐具上的油污,因为洗涤剂能溶解油污形成溶液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它们的结构不同但性质相同答案:BA、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钙”等不是强调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高钙豆奶粉中的“钙”指的是钙元素,故选项不正确;B、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表现为放热或吸热,但燃料燃烧时一定放出热量,故选项正确;C、洗涤剂能洗掉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能乳化油污,将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不聚成大的油污,随水流走,故选项不正确;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金刚石是正八面体结构,石墨是片状结构,C60又称足球烯,结构形状像足球,不同的结构导致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但化学性质相似,故选项不正确;故选B。
2、Na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20℃时,100gH2O最多能溶解36.0gNaClB.40℃时,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63.9%C.可用冷却海水的方法获取大量食盐D.其他条件不变,升温可将KNO3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答案:CA、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0g,固体的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因此20℃时,100gH2O中最多能溶解36.0gNaCl,选项A正确;B、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40℃时KNO3的溶解度是63.9g,则40℃时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3.9g×100%≈39.0%,小于63.9%,选项B正确;63.9g+100gC、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且海水中氯化钠的浓度较低,从海水中获取食盐应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即海水晒盐),用冷却海水的方法不能获取大量食盐,选项C错误;D、从表中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温可将KNO3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选项D正确。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 1)溶液的观点: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别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固的混淆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点:均一性、稳固性的混淆物注意: a 、溶液不必定无色,如CuSO 4为蓝色FeSO 为浅绿色 Fe 2(SO ) 为黄色44 3b 、溶质能够是固体、 液体或气体;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d 、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盐酸 溶质是 HCl ,石灰水溶质为Ca(OH)2,食盐水溶质为 NaCl ,氧化钙溶于水溶 质为 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 H 2SO 4,胆矾 CuSO 4·5H 2O 溶于水溶质为 CuSO 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 C 2H 5OH 。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3,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 如 NH 4NO 3 溶解 溶解放热: 如 NaOH溶解、浓 H 2SO 4 溶解 溶解没有显然热现象:如NaCl4、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观点:在必定温度下,向必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再持续溶解时,所获取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可以持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持续加入该溶质,看可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变①加水②升温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熟石灰的水溶液除外)①增添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饱和石灰水变为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加水②降温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必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注:① Ca(OH)2 随和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高升而降低②最靠谱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必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 不必定 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 在必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 的饱和溶液 必定 要 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 在必定温度下, 某固态物质在 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因素 :①条件: 必定温度②标准: 100g 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20 ℃时 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在 20℃时,在 100 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 克NaCl或在 20℃时,NaCl 在 100 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 36 克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 可溶 物质的溶解度 1g — 10g ,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 0.01g — 1g ,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 0.01g 。
第九单元 溶液1.溶液(1)概念: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溶剂)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形成:宏观上是溶质分散在溶剂中;微观上是溶质粒子在溶剂分子作用下分散在溶剂中。
(3)溶剂的判断:有水时,水为溶剂;无水时,量多的液体为溶剂。
(4)溶液的读法:(溶质)的(溶剂)溶液,若溶剂为水,则可省去溶剂。
如:碘的酒精溶液、氯化钠的水溶液(可简化为氯化钠溶液)。
(5)物质溶解的影响因素:溶质、溶剂、温度等。
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6)物质溶解时的热量变化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基本不变;氢氧化钠(NaOH )溶于水时放热;硝酸铵(NH 4NO 3)溶于水时吸热。
2.乳浊液(1)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特征: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分层)。
(3)乳化:洗涤剂(乳化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
乳化后的细小液滴能随着水流动,仪器易被洗净。
汽油除油污是由于油污溶解于汽油形成溶液,与乳化没有关系。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溶液是否饱和的判断方法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有固体存在,且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则表明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若溶液中没有固体存在,则可以继续向溶液中加少量的该溶质,若所加固体不溶解,则表明溶液是饱和溶液。
(3)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结晶(4)结晶:①结晶是指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
结晶后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②结晶分为蒸发结晶(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提纯缓升型固体溶质)和降温结晶(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一般用于提纯陡升型固体溶质)。
4.固体溶解度(用S 表示,单位是g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必背知识点一、溶液的概念与组成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均一性:溶液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性:在温度、压强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混合物:溶液一定是混合物,至少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
2.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通常是液体,如水、汽油、酒精等。
在溶液形成过程中,若两种液体互溶,则一般把量多的液体称为溶剂,量少的称为溶质;若有水参与,则水通常被视为溶剂。
二、溶液的性质1.颜色:溶液不一定无色,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硫酸亚铁溶液为浅绿色,硫酸铁溶液为黄色。
2.密度与体积: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但溶液的体积并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的简单相加。
3.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溶解吸热:如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
溶解放热:如氢氧化钠、浓硫酸溶解时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
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如氯化钠溶解时无明显热现象。
三、溶解度与饱和溶液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氢氧化钙等少数物质例外。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对于大多数物质)。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增加溶质、降低温度 (对于大多数物质)、蒸发溶剂。
四、溶液的配制1.配制步骤: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或体积,然后进行称量(或量取)、溶解。
2.所需仪器:天平 (用于称量固体溶质)、量筒 (用于量取液体溶质或溶剂)、烧杯、玻璃棒 (用于搅拌加速溶解)等。
(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第九单元溶液课题一溶液的形成知识点一溶液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
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拓展延伸】1.判断某物质是否是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1)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有些物质(如蔗糖等)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还有些物质(如氯化钠等)在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易错警示】1.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如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2.溶液是混合物,因此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
知识点二溶液的组成溶液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注意区分溶剂和溶质:①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②液体和液体混合——一般把量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拓展延伸】1.在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
溶质和溶剂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对于发生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判断,应以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和反应物的量来确定。
如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应该为反应生成的ZnSO4【易错警示】1.溶液的质量等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之和,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
2.在计算溶液质量时,溶质质量是指已被溶解的那部分的物质的质量,而未溶解的部分不能计算在内。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a 、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 4溶液为蓝色 FeSO 4溶液为浅绿色 Fe 2(SO 4)3溶液为黄色
b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 、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质前剂后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⑴概念:(略);
⑵注意:有意义的条件“在一定量溶剂里”“在一定温度下”;
⑶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⑷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⑸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⑹溶质溶解时的放热、吸热现象
a.溶解吸热:如NH 4NO 3溶解;
b.溶解放热:如NaOH 溶解、浓H 2SO 4溶解;
c.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 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1)溶解度的含义:如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
a.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
36克NaCl 。
b.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a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c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
(3)溶解度曲线
例:
(a)t3℃时A的溶解度为80g ;
(b)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c)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d)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e)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f)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g)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A<C<B ;
(h)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
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溶质质量分数= ×100%
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 ×100%(C < S)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