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唐闸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0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2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学习目标】1.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2.了解“我国农历来源于夏朝”。
【活动方案】活动一:自读教材,感知基本史实1.浏览教材P41~42和《“马”字的演变图》,在课本上标出下表中的相关知识点并完成表格。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大学者王国维首先把甲骨文研究用于研究商朝历史,用甲骨文证实了司马迁著的《史记》“殷本纪”中所列的商王世系的可靠性,并纠正了其中的某些错误。
思考: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意义?活动二:阅读教材,感受先民智慧阅读教材P43,在课本上标出下列的相关知识点并完成填空。
1.相传早在朝,就有了历法,今天的农历又叫,据说来源于这个朝代。
2.到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3. 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以便,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活动三:阅读教材,认识文化名人阅读教材P43~44,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所示历史人物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是哪国人?2.该历史人物的代表作是什么?3. 时至今日的每年五月初五,我们吃粽子、划龙舟,据说都是为了怀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你认为,这是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检测反馈】()1.我们今天的汉字来源于A.陶器上的符号B.甲骨文C.金文D.大篆()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3.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A.甲骨文 B.金文 C.大篆 D.小篆()4.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5. 每年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已被定为国家法定节日。
这一天人们有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据说都是为了纪念A.黄帝B. 商鞅C.扁鹊D.屈原〖巩固提升〗()1.“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句中“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A.甲骨文 B.大篆 C.小篆 D.隶书()2.如图所示,通过甲骨文、青铜器等文物,可以了解A.夏朝历史B.商朝历史C.秦朝历史D.汉朝历史()3.观察右图《“马”字的演变》,我国文字的发展演变顺序是A.甲骨文→金文→大篆B.甲骨文→大篆→金文C.金文→甲骨文→大篆D.金文→大篆→甲骨文()4.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的24个节气,以便安排A.祭祀活动B.婚丧嫁娶C.休息时间D.农业生产()5.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生活在A.战国时期的楚国 B.战国时期的齐国C.春秋时期的鲁国 D.春秋时期的晋国参考答案活动一:2.答:甲骨文的发现,其意义非常大,其中主要的一点,便是把文献资料的真伪可以通过考古成果来证明,商朝的甲骨文是今天研究商朝历史极为珍贵的资料。
课题: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知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了解我国古代科技、医学、音乐成就。
2、通过对甲骨文等图片的认读、了解,培养我们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3、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成果,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严谨治学态度。
【学习重点】文字的演变及古代历法成就。
【学习难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情况【预习案】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它已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开始的。
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也称“铭文”。
晚期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
时期,竹书和帛书开始出现,字体也发生了变化。
2、商朝甲骨文有了对、月食的记载。
今天的农历又叫“”来源于夏朝。
到时一年分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年增加一个月。
战国时测出,以便安排农业生产。
3、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采用、、、的方法诊断疾病,并采用、、治疗疾病。
战国末期的诗人屈原,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是《》。
春秋战国盛行“”,其中湖北随县出土的最为有名。
3、思考:“动脑筋”一(第42页)、二(第43页)和“活动与探究”。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合作探究案】(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第一子目:文字的演变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结合(42页“马”字的演变)图,师讲解主要内容:3、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师引导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第三子目:屈原和“钟鼓之乐”1、自读,大致了解本目内容。
2、分析理解屈原的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活动与探究(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甲骨文: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开始的。
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前导入:播放十二生肖的幻灯片。
同学们,我们刚才猜的十二属相并不是一般的图画,而是一种文字。
这种文字的产生,反映的是中华文化的勃兴。
今天,我们就先从文字的演变来了解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正式授课首先请同学们预习课文,找出本课讲述了哪些内容?(请学生回答)(一)文字的演变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结绳记事,仓颉造字)(演示幻灯片)结绳记事“古者无文字,其有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演示幻灯片)仓颉造字:相传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
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小结)不论是结绳记事,还是仓颉造字,要么是一种记事方法,要么是一种古老的传说,都只能是作为一种治史的参考。
那么,我国的文字究竟是由什么逐渐演变过来的呢?(引导学生看书P38《二里头遗志陶器上的符号》)(强调)这些还只是文字符号,还不能称其为文字。
(幻灯片,甲骨文)为么把这种文字叫甲骨文呢?(因为它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了解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放映幻灯片:猜一猜,以下甲骨文字是什么意思?(说明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放映“月的组成”的幻灯片,说明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指导学生阅读P45自由阅读卡,找出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是什么?甲骨文记录的大都是商王的活动以及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得出结论: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继甲骨文之后,到了商周时期,我国文字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呢?商周时期,出现了金文。
金文就是商、周时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商超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数量很少;周朝铸刻文字的数量多起来,其中毛公鼎上铸刻的文字有近五百个,是商周时期铸刻文字最多的青铜器。
(放映西周毛公鼎幻灯片)西周晚期,我国文字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呢?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经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案一】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掌握甲骨文、金文和竹帛书。
《诗经》和屈原、商周的青铜艺术、钟鼓之乐。
能力方面: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甲骨文、金文、大篆等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比联想的思维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以图表、归类等方式自学“硕果累累的科学技术”的内容和春秋战国时期突出的科技成就,指导学生利用图表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借以培养学生列表、概括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介绍先秦时期灿烂的文化,使学生认识到先秦时期我国的天文和医学等科学技术处于之所以能够位于世界先进行列,是与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科学道路上不畏艰苦、勇于攀登的民族精神分不开的。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对《离骚》中部分作品的朗读、学习,体会分析其中含义,使学生理解屈原的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对其进行人格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对《诗经》中部分作品的分析,使学生理解人民是历史的真正的主人,灿烂的文化是由人民创造出来的。
二、教学重点:甲骨文、《诗经》和屈原。
教学难点:对一些专门的科学知识如甲骨文、节气等较难讲述清楚;本课内容较多,头绪复杂,比较难于掌握。
三、教学方法:采用综合教学法,包括讲述法、谈话法、启情法、读书法、直观法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的先秦时代,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
一、从甲骨文到竹帛书1、商朝的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呢还是女呢,等等,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
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2.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我们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我们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导入新课:利用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的古老中国文明表演引入新课。
自主学习: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0分钟1.人物:①图1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_________。
②图2是世界文化名人_______。
图1 图22.地点:湖北_______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
3.时间:相传_______多年前,就有历法了。
合作探究:1.〈小组游戏〉参照现在的汉字想象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别应该怎样书写?你们造字的依据是什么呢?由此通过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理活动,还能得出什么结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甲骨文的被发现,有什么意义?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3. 你见过中医看病吗?中医大夫是如何看病、治病的?我们称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说:“神医扁鹊,起死回生”。
为什么人们这样喜好“扁鹊”4.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谁?这种民俗反映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呢?精讲点拨:1.中华民族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其成就一直处在世界前列。
我国甲骨文是世界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商周的“金文”比甲骨文规范,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称“大篆”,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导学案编写人:张瑞红审核组长:审核主任:一、复习提问检查上节课重点内容,组长提问检查。
二、导入新课,出示标题,解释标题。
1、学习目标: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三、学习新课课前自主学习1.()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
2.商朝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也称()。
金文比甲骨文规范。
3.西周时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则称为()。
4.(),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和丝帛上书写,字体发生变化。
5.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有历法。
今天的农历,又叫(),据说来源于()。
6.商朝时,历法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加一个月。
7.战国时期,人们测出一年24个节气,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8.春秋战国时的名医是(),他总结出()()()()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9.()生活在战国末年的楚国,代表作(),是千古传唱的长诗。
是世界文化名人。
10.春秋战国盛行(),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
湖北随州出土大量钟鼓乐器,以整套()最为珍贵。
课堂训练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夏B、商C、周D、战国2、我们今天的农历据说来源于A、夏B、商C、春秋D、战国3、1999年9月,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部,战国曾侯乙墓编钟演奏出美妙的中国古乐,1500多名各界人士如醉如痴,迟迟不肯离去。
这套编钟铸造于A、春秋时秦国B、春秋时楚国C、战国时秦国D、战国时楚国4、阅读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请回答:(1)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2)这一作品是谁创作的?他生活在什么时期?(3)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什么情怀?5.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谁?⑴屈原是战国时期哪国人?⑵其代表作是什么?⑶纪念屈原的风俗,反映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课堂反思。
朱田中学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新授课)
主备人:孙莉_____ 审批人:学案编号:_2--5_______
班级:姓名:小组: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了解我国古代科技、医学、音乐成就。
2.通过对甲骨文等图片的认读、了解,培养我们观察、想象能力。
3.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成果。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2.难点: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三、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使用10分钟精读一遍教材,用红色笔进行勾画;再针对预习案二次阅读教材,解答预习案中的问题。
2.利用20分钟独立完成探究案,找出自己的疑惑或需要探究的问题,用红笔做好标记。
预习案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
江苏省南通市唐闸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0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导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文字的演变
甲骨文: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开始的。
金文: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比规范。
大篆: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夏朝:今天的又叫夏历。
商朝:一年分12个月,有大小月之分,增加1个月。
战国:24个节气之成就。
春秋战国之际名医:扁鹊成就有。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屈原:楚国人,创造出诗歌,代表作《》,他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钟鼓之乐:盛行于,其中出土的最为有名。
认识: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祖先创造了辉煌的科技成就,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课堂学习
1、通过阅读课本P41-42,说出甲骨文出现时期和意义。
说出文字的演变过程。
2、通过看教材P42-44页,找出古代在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方面成就。
(二)合作探究
1、随着文字演变,记载文字的材料发生了什么变化?
2、谁能说出一句关于24节气的谚语,或背诵24节气之歌
三、课堂练习
1、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②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
2、“痛饮读离骚,放开今古才子胆;狂歌吊湘水,照见江潭渔父心。
”这幅对联所写的人物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他是( )
A.老子B.孔子C.墨子D.屈原
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
大寒。
”人们最早可以用到这一成就是在()
A.商朝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4、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它是由总
结出来的()
A.扁鹊
B.黄帝
C.华佗
D.张仲景
5、下列哪一项史实不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A.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年月日记录的日食
B.定出一年中的24个节气
C.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留下了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D.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
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开始的()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7、阅读材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这一作品是谁创作的?
(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知识拓展(1)每年什么时候过端午节?此节日是为了纪念谁而设?他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
(2)你知道端午节还有什么民俗?
(3)你对中韩两国对待传统节日的做法,有什么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