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战斗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主观战斗精神名词解释
主观战斗精神是一种指人在战斗中所持有的个人主观意识和意志力的集中表现,是指在面对战斗困难、压力和危险时,个体能够保持积极进取、坚定决心和顽强毅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战斗任务中,克服困难,完成使命的一种精神状态。
首先,主观战斗精神体现了个体在战斗中的积极进取精神。
战斗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军人不断地开拓思维,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在面临困难和压力时,个体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策略,不畏困难,不怕失败,以积极进取的精神面对挑战,迎接战斗的考验。
其次,主观战斗精神还包含了个体坚定决心的意愿。
战斗往往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进行的,充满危险和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需要具备坚定的决心,坚信自己能够坚持到底,不怕牺牲,不怕艰难,不怕困苦。
只有坚定决心的人,才能够在面对任何困难时始终保持前进的动力,并且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毅力完成战斗任务。
最后,主观战斗精神还体现了个体顽强不屈的意志力。
战斗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个体需要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失败,承受考验和磨炼。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需要具备顽强不屈的意志力,能够坚持不懈地面对困难,战胜挫折,恢复斗志。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个体能够坚守信念,不向困难低头,用坚强的意志力去战胜艰难,取得胜利。
总之,主观战斗精神是指在战斗中个体所持有的积极进取的精
神态度、坚定决心以及顽强不屈的意志力的综合表现。
只有具备了主观战斗精神的人,才能够在战斗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克服困难,坚持到底,最终完成战斗使命。
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点析
赫尔普·费尔德是一位出色的政治人物和军事家,他的主观战斗精神可以说是行动的灵魂。
尽管他在组织能力,运用政策和胜仗上均有卓越的表现,但是正是他身上的超常顽强的精神力量促使他征服了自身弱点,实现了一跃成名,从而成就了史上有名的英雄。
赫尔普·费尔德的卓越表现,主要得益于他非凡的主观战斗精神。
他以无比的毅力和勇气抗拒一切危险,显示出何等坚强的意志力。
他的毅力不亚于哪怕是最顽强的敌人,他在受伤或拒绝时也表现出了惊人的诚实或痛苦。
他坚信,即使形势不断变化,但他在战斗过程中仍能取得优势,获得胜利。
而且他有强烈的理想,尽最大努力实现这一理想。
在既有问题中,他从不放弃,而是接受挑战,顽强地拼搏。
此外,赫尔普·费尔德还具有令人崇敬的决心力和实践力,这也是他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即使在重重困难面前,他也从未放弃挣扎,而是坚守信念,遵循信念,牢记使命,一次又一次地在挫折和失败中使自己重新焕发出光芒。
赫尔普·费尔德的主观战斗精神引领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带给我们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勇于接受挑战、坚持不懈、乐观向上,才能获得成功。
这也正是激发我们去追求梦想,去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理想的重要动力之一。
一、解释:1、主观战斗精神由胡风提出。
“一方面要求主观力量的坚强,坚强到能够和血肉的对象搏斗,能够对血肉的对象进行批判”,“另一方面要求作家向感性的对象深入,深入到和对象的感性表现结为一体。
”2、鸳鸯蝴蝶派所谓鸳鸯蝴蝶派,是清末民初出现的一个的文学流派。
这一流派的作者群先后多达两百余人,分散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一带,后来集中到上海、天津、北京几个大城市。
开始没有固定的组织,后来成立了青社与星社。
包天笑为这一派的主持者,重要的代表人物有徐枕亚、张恨水、吴双热、吴若梅、程小青、孙玉声、李涵秋、许啸天、秦瘦欧、冯玉奇等。
这些作家、写手所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包括“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阴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的才子佳人恋爱小说,铁马金戈的武侠小说,扑朔迷离的侦探小说,揭秘猎奇的社会小说……都是他们的拿手的题材。
“鸳鸯蝴蝶”是以形象化的名称来指谓民初的才子佳人的言情小说派别,但是由于这一流派的作家不仅仅是写才子佳人的恋情小说,因此用鸳鸯蝴蝶派命名已无法概括众多题材的特色,于是,有人取该派最有代表性的刊物《礼拜六》名之,取其休娱、消闲功能而称为《礼拜六》派。
3、新诗戏剧化所谓"新诗戏剧化",就是用一种与现代人生和现代意识的"戏剧化"相统一相对应的"戏剧化"的方法来表现,这实际上也就是追求诗歌尽可能地表现人类的生存与意识。
"新诗戏剧化"的探索是从新月诗派开始的,30年代现代派的后起之秀卞之琳更是将新诗的戏剧化看作是"诗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而九叶诗派则完全将"新诗戏剧化"当作了自己的行动方案、行动纲领乃至行动目的。
袁可嘉有《新诗戏剧化》的专论,穆旦直到"晚年"创作《神的变形》时仍在努力地追求。
4、《将军的头》这是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之一。
小说《将军的头》,记述唐代将领花惊定率军西征途中,严厉地把追逐少女的骑兵斩首,不料自己却爱恋上那少女,于是心灵屡遭“恋爱底痛苦和美味”及对部下的歉疚煎熬;当花惊定在战场上被砍断脖子时,竟发生不可思议的奇事,只见他一手拎头颅,一手策马扬蹄,飞奔到所钟情的美丽姑娘跟前,才颓然栽倒。
简答练习1、中国诗歌会正确答案: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
1932年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共同发起。
主要刊物是《新诗歌》。
中国诗歌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廓清新月派、现代派在诗坛造成的某些迷雾,推进和发展革命的诗歌运动。
中国诗歌会在内容方面主张“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形式方面则提倡“大众歌调”,就是要创作大众化的诗歌,使诗歌普及到群众当中去。
中国诗歌会成立后,不仅注意诗歌创作,而且注意理论研究。
他们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出版“歌谣专号”、“创作专号”加以实践。
中国诗歌会对我国革命诗歌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主观战斗精神理论正确答案:胡风认为作家的创作过程是主观与客观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即相生相克的过程,能够促成这一过程深入进行的动力则是作家认识世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的感受力、投身于现实的热情,合而称之,即为“主观战斗精神”。
3、七月派小说正确答案:七月派是抗战时期在胡风影响下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小说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东平、路翎等,其中以路翎成就最高。
4、京派正确答案: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代表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梁实秋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追求一种执着而独特的“理性主义”文化品格;平民化的文化品格;追求一种和谐的“审美理想”。
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代表作是《边城》、《萧萧》、《长河》等,语言具有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特征。
5、第三种人正确答案:第三种人是指30年代初的苏汶。
文艺主张有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倾向。
从1931年10月到1932年10月,以自由人自诩的胡秋原,连续发表《阿狗文艺论》、《勿侵略文艺》等一系列文章,鼓吹文艺“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叫嚷政治“勿侵略文艺”。
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在人民解放军向南方各省势如破竹的进军声中,在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华民族历史即将揭开光辉一页的日子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举行。
这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历史的结束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历史的开始。
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
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毛泽东到会讲话,郭沫若做了报告总结。
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章程;成立了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选举郭沫若为主席。
第一次文代会是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会议。
大会把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做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1949年6月30日至7月19日召开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是解放区与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的大会师,在新中国文艺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第一次文代会”闭幕后,1950年3月出版了由大会宣传处汇编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以下简称《第一次文代会文集》),厚达599页,充分完整地记录了这次会议。
“第一次文代会”有几个“特殊代表”,其中“没有到会的代表”是著名的“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
那年5月,他突然中风半身不遂、生活困顿几乎无力医治。
正好周恩来派人来邀请他参加“第一次文代会”,立即对他家的生活做了妥善安排,雪中送炭,解他一时之急。
7月开会,张恨水虽然不能出席,仍然被列为平津代表,成为“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即后来的“中国作家协会”)第一批会员。
第一节伟大的开始或确认革命文学的历史图谱1949年7月2日,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开幕,正式代表及邀请代表共计824人。
由此拉开新中国文学艺术历史之激动人心的序幕。
前言前言胡风文学理论体系的源点之一为黑格尔。
面对黑格尔,胡风呈现出其强烈的精神二律背反性:一方面,他继承了黑格尔的主客关系论的理论构架,并在此基础上构筑起他的整个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他击碎黑格尔的流于空泛的绝对理念――黑格尔的“鬼影”,并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从而建立起独树一帜的“主体性现实主义”。
这一继承与改造是一复杂而激烈的思想撞击与建构的进程,它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展开。
其一,主观战斗精神。
胡风曾借助黑格尔的术语“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来说明作家的主观和客观生活现实的关系,他另辟蹊径,在总结五四运动和鲁迅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人的主体性意识和个性化的价值取向,将其改造成为“主观战斗精神”。
在政治化年代,“主观战斗精神”因其独有的主体性内质与主流意识形态悖逆,其光芒最终隐失于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抗衡中。
其二,主客体关系论。
胡风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主客关系论的整体构架。
在他的主客关系的理论框架中,主客体之间在文学创作中呈现出互渗共存、双向同构的规律。
他以人的生命意识来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并在探索现实主义的创作规律的过程中,悟解到主客体之间并不是静止的,而是一场相生相克的斗争的过程,主张主体将自身的生命力化合在客体之中,达到交融状态。
其三,典型论。
作为典型理论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以性格代典型,并用个性塑典型,为典型注入动态性与丰富性的内涵,揭示了典型背后的社会、历史的内涵,从而较清晰地划分了类型与典型的界限。
总览胡风的典型理论,他基本上继承了黑格尔典型论的精华。
尽管胡风在与周扬的论战中存在着淡化典型个性特征的弊病,但这只是在论战中出现了割裂典型共性与个性的“错位”现象。
造成“错位”的原因在于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界没有谁真正理解典型的内涵;胡风的失误,是简单地搬用高尔基理论的结果;胡风偏执的性格缺陷也传承与超越造成了他的典型理论的错位;他与周扬之间的私人恩怨使论争蒙上了过重的敌意的阴影。
其四,黑格尔诸因素。
11,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说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说在《论现实主义的路》等专著中,胡风提出了对于现实主义独创性的理论阐释,他认为现实总是主观体验过的现实,为作家所耳闻目睹,可称之为“感受世界”。
另外在作者心中还有一个“理应如此”的世界,胡风称之为“观念世界”。
现实主义创作过程就是这两个世界“相生相克”的过程。
其间作家扩张“观念世界”中与感受到的现实世界相适应的因素,而克服其不相符合的因素,这就使自身的“观念世界”得到改造和重建。
另一方面,作家所感受到的世界经过这样的“扩张”和“克服”,也不再是原来所感受到的现实,而是经过作家头脑的坩埚熔铸和提炼的新的世界。
即是说,创作主体需要在客观对象的活的表现中熔铸自己的同感的肯定或反感的否定,而客观对象也会以其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翻作家的上述认识。
这个“相生相克”的动态过程的结果就是新的艺术世界的诞生。
而能够促成这一过程深入进行的动力则是作家认识世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的感受力,投身于现实的热情,合而称之,即为“主观战斗精神”。
胡风以“主观战斗精神”说为基础来构筑他的文学理论体系,同时又有现实针对性地提出三个重要的观点,作为支撑其理论体系的三个支柱。
其一是“到处都有生活”说,即主张在题材的问题上让作家有充分选择的自由,不加任何限制,作家应根据所熟悉的生活范围和适于自己艺术创造力发挥的条件去确定写作的题材。
他说,“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历史。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斗争。
有生活有斗争的地方,就应该也能够有诗。
”其二,胡风提出“精神奴役创伤”说。
他认为应当继承“五四”提倡过的“改造国民性”主题,应看到人民群众的“精神要求虽然伸向着解放,但随时随地都潜伏着或扩展着几千年的精神奴役底创伤”。
他还认为三四十年代存在一种将人民抽象化、理想化,同时贬低知识分子历史作用的倾向,他把这种倾向称之为“民粹主义底死尸”复活。
因此,他很反感那种将知识分子从人民中间抽离出来另眼看待的做法。
他认为知识分子有“游离性”、“二重人格”等弱点,应当“长期甚至痛苦的磨练”,去改造,但不一定是被动地接受人民的教育,而要发挥“主观精神”主动搏击生活,在正视人民身上“奴役创伤”的同时改造自己。
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及其与“胡风事件”的联系现当代文学辛慧秀130934早在1942年底,针对当时文艺创作上出现的某些衰落现象,胡风提出了“主观战斗精神”。
他认为,主要由于作家们主观热情上的衰退,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创作倾向上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导致了文艺现象的萎靡。
他说“有些作家是,生活随遇而安了,热情衰落了,因而对待生活的是被动的精神,从事创作的是冷淡的职业的心境,……这就是所谓的客观主义,是泛滥在目前创作上的一个瞩目的倾向。
”胡风认为克服这种精神状态和创作倾向的办法,是要求作家发挥“主观战斗精神”,提倡“主观战斗精神和客观真理的结合和融合”,并说这就是现实主义。
据胡风解释,现实主义的关键就是,对现实要有主动的人生姿态,在将生活与创作连接的复杂而紧张的过程当中,它起到可以防止创作过程变成一个简单公式的关键作用,而后者正是作品缺乏艺术表现力的症结所在。
胡风在《论现实主义的路》中写到,“作家的思想态度上没有和人民共命运的痛烈的主观精神要求,黑暗就不能够是被痛苦和憎恨所实感到的黑暗,光明就不能够是被血肉的追求所实感到的光明,形象就不能够是被感同身受的爱爱仇仇所体现出来的形象了。
”可见胡风所主张的作家的主观能动性,更多的在于知识分子和人民之间精神灵魂上血肉相连的“共感”状态。
我认为单从文艺角度来看,胡风的观点有很多可取之处。
他强调有血有肉的现实主义,主张作家带着对底层的真实体察和无比的热情来进行创作,应该说,是推崇文学的艺术性和独立性的表现。
但,胡风似乎模糊了自己的左翼政治身份,在追求纯文学理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这是为当时的政治现实所不容的。
1943年夏天,在重庆召开的学习和讨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小型座谈会上,胡风对于毛泽东指示的“根据地文艺工作者和国民党统治区文艺工作者的环境和任务的区别”提出了不同意见。
认为“在国民党统治下面的任务应该是怎样和国民党反动政策和反动文艺以至社会实际进行斗争,还不是,也不可能是培养工农兵作家。
一、解释:
1、主观战斗精神
由胡风提出。
“一方面要求主观力量的坚强,坚强到能够和血肉的对象搏斗,能够对血肉的对象进行批判”,“另一方面要求作家向感性的对象深入,深入到和对象的感性表现结为一体。
”
2、鸳鸯蝴蝶派
所谓鸳鸯蝴蝶派,是清末民初出现的一个的文学流派。
这一流派的作者群先后多达两百余人,分散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一带,后来集中到上海、天津、北京几个大城市。
开始没有固定的组织,后来成立了青社与星社。
包天笑为这一派的主持者,重要的代表人物有徐枕亚、张恨水、吴双热、吴若梅、程小青、孙玉声、李涵秋、许啸天、秦瘦欧、冯玉奇等。
这些作家、写手所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包括“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阴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的才子佳人恋爱小说,铁马金戈的武侠小说,扑朔迷离的侦探小说,揭秘猎奇的社会小说……都是他们的拿手的题材。
“鸳鸯蝴蝶”是以形象化的名称来指谓民初的才子佳人的言情小说派别,但是由于这一流派的作家不仅仅是写才子佳人的恋情小说,因此用鸳鸯蝴蝶派命名已无法概括众多题材的特色,于是,有人取该派最有代表性的刊物《礼拜六》名之,取其休娱、消闲功能而称为《礼拜六》派。
3、新诗戏剧化
所谓"新诗戏剧化",就是用一种与现代人生和现代意识的"戏剧化"相统一相对应的"戏剧化"的方法来表现,这实际上也就是追求诗歌尽可能地表现人类的生存与意识。
"新诗戏剧化"的探索是从新月诗派开始的,30年代现代派的后起之秀卞之琳更是将新诗的戏剧化看作是"诗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而九叶诗派则完全将"新诗戏剧化"当作了自己的行动方案、行动纲领乃至行动目的。
袁可嘉有《新诗戏剧化》的专论,穆旦直到"晚年"创作《神的变形》时仍在努力地追求。
4、《将军的头》
这是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之一。
小说《将军的头》,记述唐代将领花惊定率军西征途中,严厉地把追逐少女的骑兵斩首,不料自己却爱恋上那少女,于是心灵屡遭“恋爱底痛苦和美味”及对部下的歉疚煎熬;当花惊定在战场上被砍断脖子时,竟发生不可思议的奇事,只见他一手拎头颅,一手策马扬蹄,飞奔到所钟情的美丽姑娘跟前,才颓然栽倒。
施蛰存以精细委婉的笔触,既显示心理分析的特征,又葆有古典的神韵。
二、简答:
1、简析新文学现实主义的特点。
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
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2、简述新月派诗歌的艺术贡献。
1)新格律诗的理论:三美原则
2)闻一多深沉、厚朴的风格;徐志摩的浪漫、潇洒、灵动的特点。
3)提升了白话新诗艺术品位。
3、简述郁达夫小说的艺术个性。
他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表现自我的真挚感情。
在倾诉对旧社会的反抗情绪以及反映青春期的苦闷心理方面,充满大胆的自我暴露手法和浓厚的抒情色彩,使他在小说创作上成为前期创造社浪漫主义倾向的突出代表,并且为一些后起的作家所仿效,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影响,在20年代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抒情笔调写小说的艺术流派。
四、论述:
1、《女神》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体,请分析它的贡献和局限。
㈠《女神》贡献
①形式上
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它以其独特的主题独特的风格,开创了五四时期“浪漫主义”诗风,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第一座丰碑,《女神》的出现使得中国新诗才真正摆脱了古典和欧化文的束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从而也使得郭沫若与鲁迅一起,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主将。
②思想精神——《女神》的时代精神
⑴《女神》的反抗精神。
首先表现为强烈地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彻底地破坏和扫荡旧世界,破旧立新、勇于革命的大胆反抗与叛逆精神。
诗人作为站在新时代的顶峰,以无比强烈的情怀和恢宏的气概,呼唤着二十世纪革命风暴的来临。
《女神》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旧时代的逆子,是一个大胆地反抗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要求尊崇自我的战斗者。
《女神》中塑造了一个充满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是“开辟鸿荒的大我”——
“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形象,是“五四”的缩影,这一形象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的精神。
《天狗》中诗人自称为气吞日月的“天狗”,又公开宣称“我又是个偶像破坏者哟/便是天上的太阳也在向我低头。
”这种赤裸裸的自我袒露,正是“五四”时代心理、情绪与情感的主体化的真实反映。
“我”所喊出的似是迷狂状态的语言,正是猛烈破坏旧事物的情绪的极好表现。
这种情绪是与“五四”时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相一致的。
长诗《凤凰涅盘》中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传说,隐喻了“五四”青年那种敢于毁弃旧我、自我革新的创造精神,表现出一种与旧世界彻底决裂,并不惜与一切共同毁灭的决心与气概。
在《女神之再生》中,诗人更加直接胸臆地表现:“我们要去制造个新鲜的太阳,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甚神像!”因此,诗中的“我”是时代精神的代表者。
⑵《女神》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体现了漂泊海外的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五四青年对祖国新生的颂扬。
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所激发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爱国激情,通过诗的形式被反映在《女神》之中了。
《炉中煤》以煤自喻,将祖国比喻为“年青的女郎”,“我为我心爱的人心,/燃到了这般模样。
”表示甘愿为祖国贡献出全部的光和热。
诗人向“年青的祖国”,“新生的同胞”连续喊出了二十七个“晨安”,表现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⑶《女神》的进取精神。
这是在感受了新的革命世纪到来的气息所产生的不可抑止的欢欣情绪,也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表现。
所以,《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对光明、对力量的歌颂,色彩明亮,声调高亢,气势磅礴。
《太阳礼赞》表达了诗人对新生太阳的激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歌唱了把地球推倒的伟力;《晨安》的兴奋之情更明显,一气喊出二十七个“晨安”,把自我与世界贯通,表现了一代新青年的宏大气魄;《笔立山头展望》等作品也都表现出求新弃旧的进取心。
由上观之,诗集《女神》集中地体现出“五四”时期激昂奋进,毁旧促新的时代气息,诗行中迸发出鲜明生动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无怪乎闻一多在《女神之时代精神》中评述为“是时代底一个肖子”。
㈡《女神》的局限:
一部分诗歌有些“过于欧化”(闻一多语)夹用英文偏多,艺术上有时也稍嫌粗糙。
2、论述九叶诗人的思想主题。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艾青的评价可以概括:“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用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
”
具有客观性的抒情风格:思想知觉化——对民族与人民命运的强烈关注。
现代诗歌的观念——显出高度综合的性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的同样强烈的社会意识,现实描写与宗教情绪的结合,传统与当前的渗透,“大记忆“的有效启用,抽象思维与敏锐感觉的浑然不分,轻松严肃诸因素的陪衬烘托,即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
新诗现代化的抒情方式——
①语言表达的暗示性或间接性——以与思想感觉相当的具体事物来代替貌似坦而实图掩饰的直接说明。
②新诗的戏剧化——如何使意志和感情转化为诗的经验,即设法使它们得着戏剧的表现,而闪避说教或感伤的恶劣倾向。
尽量避免直截了当的正面陈述而以相当的外界事物寄托作者的意志与情感:戏剧效果的第一大原则即是表现上的客观性间接性。
戏剧化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方向。
一是里尔克为代表,把搜索自己内心的所得与外界的事物的本质(动的、静的)打成一片,而予以诗的表现,初看诗里绝无里尔克自己,实际却表现了最完整不过的诗人的灵魂。
二以奥登为代表,他通过心理的了解把诗作的对象搬上纸面,利用机智,聪明及运用文字的特殊才能把他们写得栩栩如生,而诗人对对象的同情,厌恶,仇恨,讽刺都只从语气及比喻得着部分表现,而从不袒露。
三是干脆写诗剧。
无论想从哪一个方向使诗戏剧化,以为诗只是激情流露的迷信必须击破。
没有一种理论危害诗比放任感情更为厉害,不论你旨在意志的说明或热情的表现,不问你控诉的对象是个人或集体,你必须融合思想的成分,从事物的深处,本质中转化自己的经验,否则纵然板起面孔或散发捶胸,都难以引起诗的反应。
三十年代的新月派诗歌,现代派诗歌,大都限于个人的感兴,中国诗歌会和七月诗派为代表的鼓动性政治性的诗歌,对人生繁复具体的感受体会不够,九叶诗歌在人生与时代现实,与艺术的结合上做了探索,形成了一种综合或平衡,即“不让艺术逃避现实,也不让现实扼死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