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蒸馏萃取_气质联用分析艾草挥发性成分_刘永国
- 格式:pdf
- 大小:729.98 KB
- 文档页数:8
湖南野生新鲜艾叶挥发油成分分析阳一兰【摘要】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湖南野生新鲜艾叶中的挥发油,并计算其产率,用GC-MS技术鉴定其化学成分及含量.结果表明:野生艾叶产油量为0.48 g/100 g新鲜艾叶;GC-MS技术鉴定出化学成分56个,主要成分有龙脑冰片(C10H18O)、4,11,11-三甲基-8-亚甲基-双环[7.2.0]十一烷-4-烯(C15H24)、石竹烯(C15H24),相对含量分别为23.6%、18.03%、6.64%;不同产地的艾叶挥发油含量不同,化学成分也不同.【期刊名称】《湖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3页(P73-75)【关键词】艾叶;挥发油;水蒸气蒸馏法;GC-MS【作者】阳一兰【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广东深圳 5181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艾叶,来源于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性味与归经:辛、苦,温,有小毒。
主要功能为: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
用于吐血、衄血、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宮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1]。
针对艾叶的成分挥发油也有很多人做过研究[2-4],但是对湖南野生艾叶挥发油的研究很少。
笔者补充了湖南野生艾叶的GC-MS分析,为科学利用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提供了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1.1.1 供试材料野生新鲜艾叶,采摘自湖南攸县,放置一星期后取其绿色叶片,备用。
1.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QP2010型气相/质谱联用仪,购自日本津岛公司。
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市售。
1.2 试验方法1.2.1 艾叶挥发油的提取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中国药典附录方法提取。
每次取新鲜艾叶50 g,置于1 L的硬质圆底烧瓶中,加蒸馏水,玻璃棒将其混合均匀,浸泡一定时间。
冷凝管通水冷凝。
电子万用炉缓缓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一定时间,停止加热,放置片刻。
蕲艾挥发油的气质联用分析摘要:采用超临界萃取从蕲艾中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一质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
试验共分离鉴定出69个成分,主要成分为侧柏酮(72.73%),异侧柏酮(9.15%),2-莰酮(7.94%),桧烯(2.12%)等。
关键词:蕲艾;挥发油;气质联用(GC-MS)Analysis of the volatile oil of Artemisia argyi by GC-MSRuiwen Zhong(Guangzhou Alchemy Biotechnology Co.,Ltd.,Guangzhou,Guangdong 510760,China)Abstract: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was used to extract essential oils fromA.persicae.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d their relative contents were determined by peak area normalization method.A total of 69 components were identified and identified by the test.The main components were thuperone(72.73%),isoflavonid(9.15%),2-fluorenone(7.94%),and terpene(2.12%).Key words:Qisai;volatile oil;GC-MS蕲艾又名:大叶艾、祁艾等,属桔梗目,菊科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因产于蕲州而得名。
味苦而辛,无毒,洗熏服用皆可。
有理气血、逐寒湿、调经安胎、温经止血、清热止咳消痰等功效。
艾叶挥发油提取实验及分析
艾叶挥发油提取实验及分析
谢志美;蒋玉仁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0(024)005
【摘要】采用异丙醇抽提结合水蒸气蒸馏技术提取艾叶中的挥发性组分,经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提取工艺获得了丁酸、邻-二甲苯、正丁醚、反式-1-丁氧基-1-丁烯、丁酸-1-甲丙酯等新的挥发油组分.实验表明,该研究提出的方法能很好地提取艾叶中挥发性组分.
【总页数】6页(27-32)
【关键词】异丙醇萃取;水蒸气蒸馏;气相色谱-质谱联机;艾叶挥发油
【作者】谢志美;蒋玉仁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教务处,湖南,株洲,412007;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2;Q949.783.5
【相关文献】
1.正交试验优选马尾松松针挥发油提取条件及挥发油GC-MS分析[J], 粟本超; 陈小鹏; 肖万娟; 黄霞; 罗振业; 冯昌信
2.柑橘皮挥发油提取及HPLC测定柑橘皮挥发油中的柠檬烯含量[J], 丁洁; 沙芮; 王爱霞; 钱滢文; 牛犇; 高俊; 梁宁
3.不同提取方法对怀菊花挥发油成分的影响及挥发油在卷烟加香中的应用[J], 段宾宾; 刘鹏飞; 王文基; 赵铭钦; 张钺; 张迪。
艾叶挥发油研究综述完整版艾叶挥发油研究综述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最早正式记载于《名医别录》。
作为药物,艾叶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挥发油类物质。
艾叶的挥发油具有止咳、平喘、祛痰、消炎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下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867.)。
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樟脑、龙脑、丁香酚等40多种物质(朱亮峰.艾蒿和蕲艾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云南植物研究,1985,7(4):443-445;潘炯光.艾叶挥发油的化学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2,17(12):741-744)。
其主要提取的方法为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石油醚提取法。
本文拟就近年来国内对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提取与测定方法、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1.艾叶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挥发油的成分以小分子挥发性萜类化合物为主,此外还有脂肪族化合物,小分子芳香族化合物。
已鉴定出的萜类化合物有: 柠檬烯、α-蒎烯、β-蒎烯、α-萜品烯醇、β-萜品烯醇、莰烯、β-水芹烯、桉叶油素、α-水芹烯、崖柏酮、樟脑、龙脑、萜品烯醇-4、萜品烯醇-5、反式-香韦醇、香芹酮、石竹烯、百里香酚、古巴烯、匙叶桉油烯醇、石竹烯氧化物。
(何正友、张艳红、魏东、郁荣华、袁慧慧、蓝闽波.三种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8,08)脂肪族化合物有:十四烷酸乙酯、正十六烷酸、十六烷酸乙酯、亚油酸乙酯、(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乙酯、苯丙酸乙酯、十八烷酸乙酯。
芳香族化合物有:辛烷、2,4-二甲基庚烷、2,5-二甲基庚烷、3,4-二甲基庚烷、4-乙基庚烷、对对二甲苯、、1,3-二甲苯、壬烷、1-甲乙基苯、1-乙基-3-甲基苯、1,2,3-三甲基苯、甘菊环。
2.艾叶挥发油提取方法艾叶挥发油的主要提取方法为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石油醚提取法。
艾叶的生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艾叶(Artem isia argyi Levl.et Vant.)是艾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干燥叶,文章对艾叶的生化成分进行简要介绍,详细阐述了艾叶的药理作用,艾叶既是一类家禽喜欢吃的饲料,也是一味重要的中草药。
近些年来关于艾叶临床作用方面的研究不断有新的进展,故对其化生物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标签:艾叶;生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艾叶在中药中应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全国大部分地区都盛产,药源丰富。
《黄帝内经》中记载药物很少,其中艾叶有记载[1]。
近些年来随着对艾叶的民间用途、生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价值也在不断推广及应用。
1 生物化学成分1.1 挥发油艾叶中含有多种挥发油,所以化学成分皆不相同。
采用提取分离技术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可以确定出挥发油是艾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正品艾叶中挥发油的含量约为0.4%(ml/g)[2],也有报道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的提取产率为0.29%-0.56%(ml/g)[3],炮制品的含量为0.07%-0.15%(ml/g)。
刘向前等人利用水蒸气蒸馏法的方法湘艾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对其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发现了龙脑、3-金钟柏酮、石竹烯氧化物、石竹烯、桉树脑等化合物[4]。
通过研究发现艾叶采摘时期不同含量就不同,这可能与艾叶生长的气候、地域、环境等有关。
艾叶炮制后挥发油含量较生品低,降低了对胃的刺激性。
1.2 黄酮类黄酮类是艾叶的主要化学成分。
龚珍林等人提取艾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并其测定含量,最后验证发现艾叶的黄酮总含量13.42%[5]。
目前鉴定出的艾叶黄酮类成分有5,7-二羟基-6,3’,4’-三甲氧基黄酮(eupatilin)、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5-hydroxy-6,7,3’,4’-tetramethoxyflavone)、槲皮素(quercetin)和柚皮素(naringenin)等[6]。
同时蒸馏法提取艾叶挥发油及其抑菌性研究吴朝霞;夏天爽;李琦;张璇;徐月【期刊名称】《食品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0(031)008【摘要】采用同时蒸馏法提取艾叶挥发油,研究影响提取效果的单因素,并采用正交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提取效果影响程度依次为:D(蒸馏提取时间)>A(液料比)>B(物料粒径)>C(浸泡时间).正交试验最佳组合是A2B2C2D2,即粒径60目,液料比8:1(mL/g),浸泡10h后萃取8 h,得到挥发油2.94 g/kg.研究挥发油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对几种常见食品腐败微生物进行抑菌试验,黑曲霉最为敏感,在浓度为100 μg/mL完全抑制.对常见的植物病原菌进行毒力测试,辣椒疫霉最敏感,EC50为95.0 μg/mL.【总页数】4页(P19-22)【作者】吴朝霞;夏天爽;李琦;张璇;徐月【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辽宁,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辽宁,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辽宁,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辽宁,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辽宁,沈阳,11016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水蒸气蒸馏法与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山刺玫果实挥发油的比较研究 [J], 李丽敏;许志娇;訾伟伟;洪晓岩;朱山山2.提取-共沸精馏耦合技术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中药挥发油比较研究 [J], 李佳佳;郑鹏;顿佳颖;郭秋红;李春花3.超声辅助蒸馏法提取野菊花挥发油的工艺研究 [J], 夏朝辉;余科义4.盐析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对川芎挥发油提取的影响研究 [J], 闫玺镁;石莉尧;高太祥;王瑞5.盐析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对川芎挥发油提取的影响研究 [J], 闫玺镁;石莉尧;高太祥;王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艾草标准化人工栽培技术顾海科;刘桂君;宋梅芳;许扬;唐新红【摘要】艾草在我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现市场上原料多为人工种植.本文针对艾草人工种植中常见问题进行了标准化研究,包括选地、整地、施肥、整畦、种苗繁殖、定植以及田间管理等方面内容,为艾草人工标准化种植提供指导,以期提高人工种植艾草的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及品质,对促进艾草人工标准化种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3页(P89-90,93)【关键词】艾草;人工种植;标准化;繁殖;田间管理【作者】顾海科;刘桂君;宋梅芳;许扬;唐新红【作者单位】北京市辐射中心,北京100875;南阳艾草创新研究院;北京市辐射中心,北京100875;南阳艾草创新研究院;北京市辐射中心,北京100875;南阳艾草创新研究院;南阳艾草创新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南阳艾草创新研究院;国医艾草园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7.23+9艾草(Artemisia argyi)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冰台(《尔雅》)、艾蒿、黄草(《埤雅》)、医草(《别录》)、灸草等,在我国具有悠久的药食同源应用历史[1]。
艾草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如我国大部分地区、朝鲜半岛、日本、蒙古等地[2]。
现代研究表明,艾草含有多糖[3]、黄酮类[4-6]、萜类[7-10]、苯丙素类[11]、甾体类[12]、脂肪酸类[13]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治疗溃疡[6]、活血[14]、抗氧化[11,15]、抗炎[16]、抗菌[17]、抗癌和免疫调节[18]等生物活性。
古籍及中药典籍记载,艾草全草入药具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等作用,且因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人们对其可接受程度高,用药相对安全性较高,近几年艾草的需求量大幅攀升。
艾草的产地分布极广,除极干旱与高寒地区外,几乎遍及全国,可生长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也见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在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
蕲艾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摘要】:艾叶(ArtemisiaargyiLevl.etVant)是菊科蒿属艾的干燥叶,是中医常用药材,主要用途为艾灸中的灸材。
我国各地均有生长,其中尤以湖北蕲春产的艾叶最具道地性,称其为“蕲艾”。
近年来,随着世界性的中医热和针灸热的兴起,引发对艾叶化学成分及艾灸作用机制的广泛研究。
本课题组长期从事对蕲艾道地性与化学成分的研究及艾灸作用机制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在前人基础上继续对其化学成分进行深入分析,分别在比较不同贮存期艾叶中正构烷烃的类型及其含量、不同采集期挥发油含量及化学成分、主要黄酮类化合物成分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具体的工作如下:1、通过梯度溶剂萃取和硅胶柱层析法,分别从贮存期为1年、3年、5年的蕲艾叶中得到正构烷烃,采用气质联用(GC-MS)色谱法对其正构烷烃的种类进行定性分析及内标法进行半定量测定。
结果表明,从3种艾叶中共检测得到17种正构烷烃,均以C31含量最高。
三种艾叶的正构烷烃总含量分别为318.65、528.23和394.20ug/g,三年艾叶正构烷烃含量最高。
2、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6个不同采集期蕲艾叶中的挥发油,并用气质联用(GC-MS)色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6种不同采集期艾叶中挥发油含量分别为0.607、0.750、0.953、0.884、0.751、0.680%,鉴定出的化学成分数目依次为29、32、29、27、34和28种,有17种相同的化合物被检出。
进一步比较艾叶挥发油主要成分,发现芒种节前后五天蕲艾叶挥发油的含量最高,品质最好,是蕲艾叶采集提取挥发油的最佳时期,而非传统的端阳节。
3、利用用系统溶剂提取法,大孔树脂、MCIgel及葡聚糖凝胶柱色谱法、制备HPLC法进行分离和纯化,从蕲艾的乙醇提取物中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得到8个黄酮类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采用谱学技术对其进行了结构鉴定,分别为5,7,3′,4′-四羟基二氢黄酮(1)、5,7,3′,4′-四羟基,6-甲氧基黄酮(2)、5,7,4′,5′-四羟基,3′,6,-二甲氧基黄酮(3)、芹菜素(4)、木犀草素(5)、槲皮素(6)、金圣草黄素(7)和高车前素(8),其中化合物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同浓缩方法对青蒿-陈艾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李春燕;陈远谷;曾婷;王若焱;杨娟【摘要】为筛选青篙-陈艾的最佳浓缩方法,采用文火对青蒿-陈艾进行煎煮,分别用50℃减压旋转浓缩、50℃减压旋转浓缩+65℃水浴和文火煎煮+65℃水浴浓缩,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法分析各浓缩方法所得浸膏与水煎液的挥发性成分,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水煎液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54种,含量较高的为醇类和酮类;50℃减压浓缩液共鉴定出35种,含量较高的为醛类、烃类和醇类;50℃减压+65℃水浴干燥浸膏共鉴定出39种,含量较高的为酸类、醇类和醛类;文火煎煮+65℃水浴干燥浸膏共鉴定出58种,含量较高的为酸类、醇类.4个样品含共有挥发性成分14种,其中水煎液与文火煎煮+65℃水浴干燥浸膏共有挥发性成分的种类最多,达26种.不同浓缩方法对青蒿-陈艾中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影响较大,文火煎煮+65℃水浴干燥法可作为最佳浓缩方法.【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43)007【总页数】5页(P159-163)【关键词】青蒿-陈艾;挥发性成分;浓缩;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作者】李春燕;陈远谷;曾婷;王若焱;杨娟【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药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贵州大学药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遵义市烟草公司技术中心,贵州遵义563000;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7.1;R284.1青蒿-陈艾是常用的药对,最早源自清代,民间常将青蒿-陈艾鲜草煎水洗澡,认为百草沐浴可以防百病;也有将青蒿-陈艾燃烧用于熏烟杀菌、驱蚊[1-2]。
不同溶剂同时蒸'萃取艾叶挥发油的抑菌活性葛德鹏,李森,黄凯,管骁*(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200093)摘要:采用二氯甲烷和正己烷2种溶剂,分别进行同时蒸+萃取(SDE)工艺萃取艾叶挥发油,对得物进行气质联用(GC-MS)成分分析,测定其抑菌活性的差异,并通过扫描电镜(SEM)探究艾叶挥发油抑菌作用的机理。
结果表明,SDE比水蒸气蒸+萃取节省时间1h,提取率达1.5%,是后者的3倍。
SDE(正己烷)的得物抑菌活性更强,最低抑菌浓度集中在6.25!L/mL,GC-MS结果可知其成分的92.95%是水蒸气蒸+得物和SDE(二氯甲烷)的公共主要成分,SEM结果显示艾叶挥发油可作用于微生物细胞壁结构,从而达到抑制效果。
关键词:同时蒸+萃取:艾叶挥发油:扫描电镜;抑菌活性中图分类号:TS201.1文章编号:1673-1689(2020)03-0041-08DOI:10.3969/j.issn.1673-1689.2020.03.006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Artemisia argyi Essential Oils Extracted by 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using Different Solvent SystemsGE Depeng,LI Sen,HUANG Kai,GUAN Xiao(School of Medical Instrument and Food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 China)Abstract:In this study,Artemisia argyi essential oils were extracted by 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SDE)with dichloromethane and n-hexane,respectively.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of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components of the oil were analyzed by GC-MS,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antimicrobial pared with the steam distillation, SDE saved one hour and had a three times higher yield(1.5%).SDE(n-hexane)oil had a higher antimicrobial activity with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being6.25^L/mL.GC-MS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SDE(n-hexane)oil had92.95%similarity i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with the oils extracted with steam distillation and SDE(dichloromethane).SEM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A rtemisia argyi essential oil could be achieved by disruption of cell wall. Keywords: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A rte misia argyi essential oil,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antimicrobial activity收稿日期:2018-04-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01515)。
一种艾叶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艾叶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的植物,其中含有大量的精油和植物萃取物,是一种潜在的天然治疗物质。
艾叶挥发油是艾叶的主要精油组成成分之一,由于其独特的芳香和治疗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植物精油、药材精油、香料精油和野外植物园等领域中。
本文主要介绍如何提取艾叶挥发油的方法。
一、提取艾叶挥发油的方法
1.浸泡艾叶:首先将新鲜采摘的艾叶放入容器中,加入温和的溶剂,浸泡一段时间,以使溶剂更好地萃取挥发油和其他植物活性物质;
2.蒸馏萃取:将浸泡后的艾叶放入容器中,温和加热,持续蒸馏,热气蒸发溶剂中的植物挥发油,并使其沉淀在某些液体或固体中;
3.回收萃取的艾叶挥发油:收集温和蒸馏萃取后的挥发油,可以采用冷凝、气流推力和其他抽吸方法获得比较高的艾叶挥发油的价值。
二、优化提取艾叶挥发油的方法
1.石蜡蒸馏法:在满足基本要求的蒸馏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石蜡,可以形成更好的溶剂和稳定剂,减少挥发油的挥发,增加挥发油的萃取率;
2.超声波萃取:将需要萃取的艾叶加入溶剂中,加入超声波调制装置,以提高溶质的溶解程度,加速萃取过程,可以获得更高的挥发油萃取率;
3.色谱分离:将萃取的艾叶挥发油溶液通过色谱装置分离,可以有效分离挥发油,并可以得到更纯净、更高价值的艾叶挥发油。
三、结论
艾叶挥发油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天然植物萃取物,它具有独特的芳香和治疗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药材、植物精油和化妆品等领域中。
提取艾叶挥发油的重要方法包括浸泡艾叶、蒸馏萃取、冷凝回收以及优化提取的方法,如石蜡蒸馏法、超声萃取法和色谱分离法等。
通过对上述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获得高品质的艾叶挥发油,进一步发挥其在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摘要艾蒿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常用中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对艾蒿的药用成份进行科学分析和利用,则始于近代。
水蒸汽蒸馏和溶剂萃取是提取植物有效成分的传统方法。
本实验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和溶剂萃取法对艾蒿的有效成分进行萃取,并对其进行了GC/MS分析。
通过对微量水蒸汽蒸馏产物进行分析,共分离出100个艾蒿挥发油组分,鉴定了其中的90个化合物。
在以上鉴定的组分中含量较高的有:3,3,6-三甲基-1,4-庚二烯-6-醇(松油醇),相对含量为4.14 %,桉油精(5.42 %),3-氨基吡唑(11.57 %),侧柏酮(5.89 %),石竹烯(12.27 %),β-人参烯(14.44 %)。
对微波辅助水蒸汽蒸馏蒸馏产物进行分析,共分离出76个艾蒿挥发油组分,鉴定了其中的71个化合物。
在以上鉴定的组分中含量较高的有:3,3,6-三甲基-1,4-庚二烯-6-醇(松油醇),相对含量为10.81 %,桉油精(11.62 %),3-氨基吡唑(13.67 %),3,3,6-三甲基-1,5-庚二烯-4-醇(11.16 %),4-甲基-1-(1-甲基乙基)双环[3.1.0]正己烷-3-酮(9.85 %),八氢-1,5,5,8a-四甲基-1H-3a,7-亚甲基甘菊环-9-醇(9.32 %)。
实验中采用五种有机溶剂(分别为:乙醚、乙醇、石油醚30-60 ℃、石油醚60-90 ℃和石油醚90-120 ℃)对艾蒿有效成分进行萃取。
乙醚的萃取产物中共分离出35个艾蒿有效成分,鉴定了34个化合物。
乙醇的萃取产物中分离出48个艾蒿有效成分,鉴定了47个化合物。
石油醚30-60 ℃的萃取产物中共分离出220个艾蒿有效成分,鉴定了173个化合物。
石油醚60-90 ℃的萃取产物中共分离出62个艾蒿有效成分,鉴定了56个化合物。
石油醚90-120 ℃的萃取产物中共分离出38个艾蒿有效成分,鉴定了36个化合物。
比较这五种溶剂的萃取产物分析结果可知,石油醚30-60 ℃萃取艾蒿有效成分的数量最多,并且萃取产物的气味比其他溶剂萃取的要更加芳香浓烈。
鲜艾叶与干艾叶挥发性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王丽;赵先恩;王晓;耿岩玲;刘建华;刘伟【期刊名称】《山东科学》【年(卷),期】2012(025)004【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比较鲜艾叶与干艾叶的挥发性成分。
考察了不同萃取头和萃取温度对艾叶挥发性成分的萃取效果,以选用65μm PDMS/DVB SPME萃取头和60℃水浴加热时萃取效果最好;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共鉴定出58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烯烃类、芳香类和醇类物质,占总峰面积90%以上。
鲜艾叶与干艾叶均含有莰烯、1-辛烯-3-醇、α-水芹烯、邻聚伞花素、桉油精、石竹烯等,此外又各自具有特有成分,表明艾叶在干制后其挥发性成分发生变化。
%We analyzed volatile components in fresh and dried leaves of 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with 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 and GC-MS.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SPME fibers and extraction temperature on the extracts.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65 μm PDMS/DVB fibre and temperature of 60 ℃ exhibit good extraction effect.We employed peak area normalization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volatile components.Fifty-eight compounds are identified in the fresh and dried leaves of Artemisia argyi,which include alkanes,alkenes and alcohols,and whose area exceeds 90% of the total peak area.Results also show that fresh and dried leaves of Artemisia argyi not only contain identical volatile compounds such as Camphene,1-Octen-3-ol,alpha-Phellandrene,Benzene,1-methyl-2-(1-methylethyl)-Eucalyptol and Caryophyllene,but also contain their own unique volatile compounds.This shows that their volatile components change after dryness.【总页数】5页(P27-31)【作者】王丽;赵先恩;王晓;耿岩玲;刘建华;刘伟【作者单位】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山东济南250014 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山东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2.62【相关文献】1.艾叶及其烟气粒相物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J], 李炎强;胡军;张晓兵;宋瑜冰;王海林2.艾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及其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J], 尹庚明;孙宁;朱锦瞻;麦亦红;林华基;卞则梁3.艾叶挥发性成分固相微萃取GC-MS分析 [J], 王永林;刘拉平4.顶空固相微萃取-GC/MS分析艾叶燃烧前后易挥发性成分 [J], 张婕;李美萍;张生万5.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艾叶中的易挥发性成分 [J], 张婕;许曼筠;李美萍;郭彩霞;张生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