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服饰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8
春节独特的民间服饰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俗。
在这个喜庆的时刻,人们不仅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还会穿上独特的民间服饰,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本文将介绍一些春节期间常见的民间服饰,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
一、汉族传统服饰1. 起源与发展汉族传统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古代时期。
随着时代的推移,汉族传统服饰经历了多次改变和演变。
在春节期间,人们最喜欢穿的传统服饰之一是汉服。
汉服是指古代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设计风格。
2. 裙装在春节期间,女性常常选择一种叫做“旗袍”的裙装来展现自己的风采。
旗袍是中国传统的女式服装,以其修身的剪裁和独特的领口设计而闻名。
它可以突出女性的曲线美,给人一种婀娜多姿的感觉。
旗袍通常以红色为主色,象征着喜庆和幸福。
3. 其他服饰除了旗袍,汉族女性还可以选择穿着汉锦、褙子等传统服饰。
汉锦是一种将丝织品织成的绸缎,具有丰富的色彩和精美的花纹,常用于制作衣物和配饰。
褙子是一件类似于长袍的上衣,多用红色和金色作为主色,表达对春节的祝福和祈福。
二、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其中一些服饰在春节期间会特别受欢迎。
1. 哈尼族哈尼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以种植稻米和织布而闻名。
哈尼族传统服饰以鲜艳的色彩和精湛的刺绣工艺而著称。
女性常常穿着一种叫做“香草花”的服饰,它是由手工织成的丝绸制成,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2. 彝族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服饰。
在春节期间,彝族女性会选择穿着一种叫做“彝族花衣”的服饰,它是由手工织成的精美花纹和鲜艳颜色的丝绸制成,非常华丽。
3. 藏族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在春节期间,藏族男性和女性会穿上一种叫做“藏袍”的传统服饰。
藏袍通常由手工织成的羊毛制成,以红色、绿色和黄色为主色,配以金属制品和珠宝,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云南服饰考察报告白族:(白族连生贵•子平绣被)(白族麻织贝饰女服)(白族平绣女服〉聚居于点苍山下、洱海之滨的白族人民,在生活习俗和服饰等方面,一直保持着本民族鲜明的传统特点。
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重。
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喜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领褂,下身穿宽桶裤,系拖须裤带,有的还喜佩带绣有美丽图案的挂包。
貝他一些地区的白族男子,则又喜欢头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领褂或数件皮质和绸质的领褂,谓之“三滴水”。
显得敦厚英俊,洒脱大方。
享有''金花”美誉的白族妇女的服饰,更是色泽鲜美,绚丽多彩。
大理一带的妇女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配线绒黑坎肩,右衽结纽处挂“三须”、“五须”的银饰,腰间系有绣花飘带,上而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下着蓝色宽裤,脚穿绣花的“白节鞋”。
手上多半戴纽丝银镯、戒指。
已婚妇女梳发髻,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顶,有的则用红头绳缠绕着发辫下的花头巾,露出侧边飘动的雪白缨穗,点染岀白族少女头饰和发型所特有的风韵。
剑川一带的年轻女子则又喜戴小帽或“鱼尾帽”。
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区的白族妇女,常束发于顶,上插银管,再以黑布包头,穿右襟圆领长衣,系绣花腰带,衣袖和裤脚喜镶绣各色宽窄不同的花边,有的还喜束护腿,显得十分匀称协调和俊俏美观。
总之,并地白族的服饰虽呈现岀某些地区性的差异,但色彩明快、映衬协调、挑绣精美、古雅端庄等,则又是共有的特征。
白族服饰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是:用色大胆,注色为主,深色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凋;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
将英地域特点与白族服饰特色联系考察大致可寻出这样的变化趋势: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
哈尼族:人多居住在中国云南省的四部。
哈尼族是一个开垦梯田种植稻谷的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
张顺爱,张雨(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200051)摘要:云南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是哈尼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其内部又包含着九大支系,除了各个支系男性服饰呈现单一的情况外,不同支系的女性服饰则各不相同,呈现出异彩纷繁的服饰特色,本文主要研究云南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包含的九个支系的女性服饰类型。
关键词:云南墨江;支系;哈尼族;服饰类型中图分类号:TS94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19-0109-011前言哈尼族的服饰用布多为自纺自织,哈尼族男性服饰单一,多为藏青色的对襟短上衣或者右斜开襟短上衣,以银币或者布条作纽,下穿宽大的藏青色裤子,头缠青蓝或黑色包头;女性服饰则异彩纷繁,不同支系各不相同。
云南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内部有九大支系,即碧约、卡多、西摩洛、豪尼、白宏、阿木、腊米、卡别、切第,服饰类型有长衣长裙、短衣长裙、长衣绑腿、长衣长裤、短衣短裤、短衣长裙、短衣长裤。
2服饰类型2.1长衣长裙碧约:上衣由三层紧身衣和一件宽松长衫组成,里层是白衬衣,中层是有领长袖对襟衣,外层罩一件无领右衽短衣。
三层紧身衣为黑色或藏青色。
卡多:老年妇女身穿藏青色对襟上衣和筒裙,缠青色圆形包头,大如斗笠,前高后低,包头巾头尾露外,呈X形。
耳戴银圈。
少妇和姑娘,耳戴芝麻铃,一串镶满银泡的带子紧箍前额;束红、绿绒线花插于后脑。
三颗银制八角花缀在胸前。
走起路来叮当作响,美观大方。
2.2长衣绑腿西摩洛:西摩洛妇女的服饰在哈尼族众多支系中是最具变化性的。
西摩洛女性上装由一件为长款对襟及膝外衣和钉有银泡的不规则无袖背心构成,长外衣袖长至手腕、对襟、颜色是单一的藏青色、没有纽扣、没有多余的色彩和纹饰。
而穿在外衣里的拼接银泡背心则是西摩洛女性服饰的一大标志,层层银泡按序列排序,边沿还钉五枚银币,刺绣和钉的银泡结合凸显西摩洛服饰的华丽,这件背心穿在外衣里面,外面再套长袖衣,把银泡的部分露出来。
西摩洛支系女子下装主要束绑腿,因为上衣足够长,再加上围腰的叠加,长度基本可以至膝盖以下一点,绑腿既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又能够防止蚊虫的叮咬。
第12卷 第2期 红河学院学报 Vol.12 No.22014年4月 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 Apr.2014哈尼族服饰图案对现代服装设计的现实思考李泽杨(红河学院美术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摘 要: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丰富多彩,在传统和现代巧妙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以其独特的款式、色彩、纹样为现代服装设计师带来了灵感。
本文通过探析哈尼族服饰常用图案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深入了解哈尼族服饰图案的文化内涵,并思考如何将这些民族元素运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之中,为现代服装设计增添新的活力。
关键词:哈尼族;服饰图案;文化内涵;现代服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14)02-0014-03收稿日期:2014-01-13作者简介:李泽杨(1978—),男,云南宾川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雕塑、陶艺及绘画。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为哈尼、卡多、雅尼、碧约、布都、白宏等,大多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
由于哈尼族支系繁多,历史悠久,所以形成了丰富多彩服装款式和装饰图案。
这些精美的哈尼族服饰以其造型简约、色彩唯美和文化蕴意深刻的图案赢得了设计师们的钟爱,它不仅为现代服装设计的提供了创作灵感,也为设计师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
本文通过分析了哈尼族服饰图案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来思考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传承运用。
一 哈尼族服饰图案的表现形式及特征哈尼族服饰图案基本造型主要以抽象的几何图形和具体的自然图案构成,以反映哈尼族人民独特梯田生活的自然形象,并通过夸张和变形的工艺创作手法,使自然形象简化为适合制作的抽象形象。
哈尼族的服饰纹样不像其它少数民族一样丰富多彩,他们喜欢把变化多端的几何图形有秩序的排列,构成节奏鲜明又富有美感的的简单纹样。
民族学考研生态美学视域下少数民族服饰审美特征解读民族学考研:生态美学视域下少数民族服饰审美特征解读导语:少数民族服饰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瑰宝之一,其审美特征与我们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生态美学视域出发,以民族学考研为背景,解读少数民族服饰的审美特征。
通过深入探讨服饰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审美特征生态美学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美学理论,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生态美学视域下,少数民族服饰展现出与自然密切联系的审美特征。
1. 尊重自然少数民族服饰体现了对自然界的崇敬和尊重。
以蒙古族服饰为例,其青、白、红三色的组合和蒙古包形状的头饰都反映了蒙古族人民与广袤草原的深厚情感。
这种尊重自然的态度,在服饰色彩和样式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2. 追求自然之美少数民族服饰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注重体现自然之美。
彝族服饰常以山水图案为基调,以山、水、花、鸟等元素勾勒出绚丽多彩的图案,以表达彝族人民对山水之美的追求。
这些图案的出现,不仅赋予了服饰以美感,更将自然界的生机和灵动融入内部。
3. 倡导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服饰体现了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许多少数民族通过使用天然纤维材料和手工艺制作技术,传承了一种环保、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这种环保理念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珍视和绿色发展的追求,也是生态美学的一种表现。
二、少数民族服饰的多样性与独特魅力少数民族服饰的审美特征在于其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不同民族的服饰在设计、材质、颜色和图案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1. 设计风格少数民族服饰的设计风格多种多样,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社会地位和审美观念。
藏族服饰以富有装饰性的盔甲、长袍和头饰为特色,呈现出雄壮和庄严的感觉;而壮族服饰则以五彩斑斓的色彩和刺绣工艺为特点,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2. 材质选择少数民族服饰在材质选择上讲究天然、环保和舒适。
不同地域和气候条件下,民族服饰选用的材质也各具特色。
云南宣威的传统民族服饰与饰品介绍云南是中国独特的多民族地区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民族服饰和饰品。
在云南宣威,这里的传统民族服饰和饰品不仅仅是日常穿戴和装饰品,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本文将为您介绍云南宣威的传统民族服饰和饰品。
一、宣威的传统民族服饰1. 彝族服饰彝族是云南宣威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其传统服饰以鲜艳多彩、精致繁复而著称。
女性的传统彝族服饰主要有襦裙、半襦裙、上衣、背心、裙子、披肩等组成。
这些服饰通常采用丝绸、棉布等材质制成,以手工刺绣、织带等工艺进行装饰。
男性的传统彝族服饰则主要有衣、裤、披肩等组成,颜色较为简单,但工艺同样精致。
2. 傣族服饰傣族是云南宣威地区另一主要民族,其传统服饰以色彩鲜明、质地轻薄而著称。
傣族女性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是束胸长裙,通常由上衣、披肩和裙子组成。
这些服饰常以手工绣花、镶边等工艺进行装饰,图案多为花鸟、山水等自然景观。
傣族男性的传统服饰则主要有衣、裤、披肩等组成,质地舒适,颜色单一但图案精美。
二、宣威的传统民族饰品1. 蒙古族饰品蒙古族是云南宣威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饰品以银饰为主。
蒙古族女性常佩戴银耳环、银项链、银手镯等,这些饰品常以纹饰装饰,图案丰富多样,有动植物、人物、几何图形等。
男性则常佩戴银戒指、银佩带等饰品,同样以图案精美著称。
2. 哈尼族饰品哈尼族是云南宣威地区另一重要的民族,其传统饰品以竹、木、骨、角等材质为主。
哈尼族女性常佩戴竹制耳环、木手镯等饰品,这些饰品常以雕刻工艺呈现,图案多为花鸟、动物等。
男性则常佩戴骨质或角质的项链、戒指等饰品,质朴而原始。
总结:云南宣威的传统民族服饰和饰品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无论是彝族的精致繁复,还是傣族的色彩鲜明,亦或是蒙古族的银饰和哈尼族的竹木饰品,它们都承载着云南宣威地区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
作为宣威的骄傲符号,这些传统服饰和饰品见证着这片土地上不同民族的传承与融合,也为我们展示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哈尼族人多居住在云南省的西部,是一个开垦梯田种植稻谷的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
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
哈尼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
哈尼族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中国的云南西南部等地,是生活在云南红河地区的一个山地民族,以农业为主,善于辟梯田种稻谷,掘坡地植茶林,他们培育出著名的"紫米"(接骨米)和"普洱茶"、创造了中国农田史上七种田制之一的"梯田文化"。
有十月节(新年)、六月节(吃新)、波突(祭山)、祭母节、认舅舅、阿巴多(恋爱歌宴)等民俗节庆,其丰富的饮食文化与节日文化相映成辉,构成了独特的哈尼风情。
服饰:哈尼族服饰无论在原料、色彩、款式、装饰手法等,无不与梯田农耕生产密切相关。
以梯田农耕生产和梯田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决定了其服饰的改良、发展均以反映梯田文化内涵、适应梯田生产需要为原则。
哈尼族崇尚黑色,哈尼族无论男女,其服装均以黑色为主基调,这是其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沉重感和审美的心理要求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程度及哀牢山自然环境和梯田稻作农业所决定的。
哈尼族以梯田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黑色,对高山农耕生产者来说在保暖、耐脏、耐磨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另外,这一习俗也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的封闭以及"避世深隐"的民族心理、落后的传统原料和印染技术的客观体现。
节日:十月年:十月年为大年,按哈尼族的历法,十月是岁首。
节期六天左右,具体日期各寨可先可后。
这时正是大春上场,厩中猪肥的时节,有条件的人家都杀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黄糯米饭献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着新装,亲友们互相走访;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这个节日里请媒人去说亲,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带着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献祖过年;村里的老年人轮流着到接到订婚礼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礼品。
哈尼族服饰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李海霞学号:12012110106 专业:少数民族艺术)[摘要]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对哈尼族的服饰文化从服饰文化的历史与文化、性别与身体、符号与象征、工艺与审美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分类概述,总结了哈尼服饰从遮羞蔽体之物到具有审美时尚的艺术品的全部研究成果及在目前状况下对哈尼服饰的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哈尼族;服饰文化;文献综述一、引言哈尼族是聚居于中国西南地区及云南省周边国家的一个一个典型的山居农耕民族,古称“和夷”、“和泥”、“和蛮”。
哈尼族属于跨境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元江和澜沧江之间,主要居住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南岸、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傣族自治县及新平、镇江、元江、绿春、金平等县,建水、石屏两县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
哈尼族自称“卡多”、“雅尼”、“豪尼”、“百宏”、“碧约”、“欧哈”等,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特有的技能,创造了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服饰是其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作为哈尼族这一“人们共同体”的重要标志之一,又是他们经济生活的一种消费类型,不仅反映了该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与他们的社会习俗及其心理意向有着密切的联系,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①哈尼服饰类型纷繁复杂,每大类型中又有若干亚类型,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异,花样繁多。
因此,不但能成为研究中国服饰起源、发展极有价值的活标本,也为证明中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有共同渊源提供了左证。
“民族服饰是每个民族自然条件、人文背景、传统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综合作用里的结果,它的它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蔽体保暖等功能之上,它还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审美等诸多因素。
”②如何透过服饰的物质层面,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而探索巧妙隐藏其中的历史信息,使民族服饰研究成为民族文化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和突破口。
论哈尼族服饰——元江县羊街乡哈尼服饰胡黎明玉溪师范学院成教院10 级元江班,学号:10151066【摘要】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典型山居农耕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特有的技能,创造了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服饰是其特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哈尼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而且与其社会习俗、心理意向有着密切的联系,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造型、图案、装饰。
正文:羊街乡位于滇中南部哀牢山区,元江县东南部。
国土面积202.5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6公里。
在这片土地上主要居住有哈尼、彝、汉、拉祜等民族,哈尼族占总人口的87%,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是一个开垦梯田种植稻谷的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
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
哈尼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
服饰文化可谓五彩斑斓,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哈尼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一、哈尼族不同年龄段的服装造型哈尼族喜欢用自织自染的小土布做衣物。
崇尚黑色,古朴庄严。
6-7岁以前的儿童基本无性别之分,以护体为本。
各地男子服饰发式也基本统一。
上穿青色或蓝色有领对襟短衣或无领左衽短衣,袖长及腕而窄,用别致的布纽或发光的银币、银珠作扣。
下穿裤腿肥大的扭裆青色长裤。
老年男子头缠一条青色大“包头”,或戴旧式瓜皮小帽。
青年男子多改蓄短发,身着汉装。
节日期间,在青蓝色的上衣下面再配上一件白内衣,袖口和领口处均匀地露出一道白边,自制的青土布“包头”缠绕于头顶。
哈尼族妇女的服饰因支系不同而各异。
元江县羊街乡哈尼族服饰主要分为糯美服饰和糯比服饰。
其中,糯美支系哈尼族妇女,下穿宽长裤,裤脚锁边,脚缠绑腿,多赤足,上穿无领剪口左半大襟短衣,前后下摆略成箭头状,领前缀着一串闪闪发光的银珠;姑娘们,到了十七、八岁,身上便会佩戴上一种名叫“批甲”的装饰物,表示她已经长成大人,可以接受小伙子的爱情了。
哈尼族服饰
姓名:胡云
学号:01号
专业:少数名族服装概论
指导老师:李凡
摘要:着重对哈尼族服装造型、服饰图案和配饰进行研究,归纳其服饰的审美文化:最后对哈尼族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提出了一些想法和思考.
关键词:造型,图案,装饰,审美内涵,设计应用.
正文: 哈尼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古老的名族之一, 总人口万多,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哈尼族信仰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有自己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
一哈尼族服装造型:
种类: 哈尼族女性服饰形式多样,保留传统服饰特征较为完整,最能体现本民族特色。
由于哈尼族大聚居小分散,历史上这一地区交通闭塞、大江大河、崇山峻岭相阻碍,族际互动空间很小,没有形成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反形成了许多区域性的文化特征。
不同地区不同支系,其服饰款式不一,装饰审美用意也不同,因而哈尼族的民间服饰种类多样,异彩纷呈。
女性服饰可分类如下: 长衣长裤型服饰流行于哈尼、堕尼、俄奴、糯比等分支。
此类服饰上衣无领,斜襟左衽,长及大腿中部,有的甚至长及小腿部位,领口和袖口有特别的装饰。
裤子一般都长及小腿下方,大裆大裤腿不分前后裆。
部分款式在裤脚处采用贴布。
绣花、
钉花边等工艺加以装饰和加固。
长衣长裙型服饰流行于碧约、阿松、卡多和惰塔等分支。
此类服饰上衣无领斜襟,两侧腋下开叉,长及大腿中部。
裙子一般长及腿根部位;这一类型的服饰,总体上看来装饰较少,其特点是宽松、朴素、戈方。
短衣长裤型服饰流行于糯美、腊米、果觉等分支。
此类服装上衣无领长袖斜襟左衽。
在左锁骨和右腋窝下方,各钉一对纽扣。
袖口、斜襟边沿和前摆边沿部位有装饰。
有些款式在上衣上还加穿一件对襟坎肩,一般无扣,以银链、银币、彩色串珠等装饰胸前。
裤子均为大裆裤,部位地区小腿上套绣制精美的护腿套。
红河县部门地区叶车妇女的衣饰独具特色。
妇女头戴白布缝制的尖顶软帽,后面一截燕尾边缘绣有精美的花纹;上着靛青色对襟短袖宽口土平民,无领无扣,用10余厘米宽的五彩腰带围腰;下穿紧身超短裤,视短裤紧勒至现出臀部原形为美,短裤以下全部裸露。
直至不久前,无论夏日寒冬,她们都凭此梳妆下田耕作、上山砍柴。
被称作“拉八”的短裤,深为女郎喜爱。
她们自裁自缝,穿时裤口紧贴大腿一层层向臀部上卷并向内别,最后短裤绉褶成了七道的倒“八”字形。
男性服饰: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自己织染的藏青色土布为衣料,束绣花腰带,以白布或黑布包头,白叟戴瓜皮帽;有的地区的男子也穿右衽大襟衣.
哈尼族一般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
男子多穿对襟上衣
和长裤,用黑布或白布裹头。
西双版纳地区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片做装饰,以黑布裹头。
二哈尼族服饰图案:
1图案特征: 哈尼族的装饰图案点缀于头饰、上衣、下装、以及佩件之间。
装饰图案的制作工艺主要有镶嵌、拼贴与绣饰。
镶嵌工艺主要用于将银泡、彩色布条按一定的构图设计拼镶在装饰部位。
拼缝工艺主要用于将彩色布条或花边连接、固定于装饰部位。
比较之下,绣饰是其中最精细、最复杂、最显见艺术效果的一种图案装饰工艺。
哈尼族的绣饰工艺主要采用挑花(即十字绣)、吊绣、堆绣、错针绣、辫绣、包筋绣、贴绣、狗牙绣、滚边等绣法,这些工艺将五颜六色的丝线转化为精美的图案。
哈尼族各支系的服饰图案,题材广泛,内涵丰富,既有对自然山水的描摹,又有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既有对信仰崇拜的标识,又有对迁徙历史的记录。
包括几何图案、动植物、自然景物图案等。
总的来讲,哈尼族服饰的图案题材可以分类如下:几何形图案、花草图案、鸟兽图案、民俗图案、吉祥图案。
但是,整体看哈尼族人的服饰图案相较与其他少数民族而言,可以说以纯形式为主的几何纹要多于“有机形”的实体造型。
三哈尼族服装配饰:
配饰的整体特征:中国的少数民族都是非常善于装饰的,哈尼族服饰上的装饰尤其丰富,头饰、项饰、胸饰、腰饰、尾饰、可以说其装饰语言之丰富是其他少数民族不能比拟的。
如果说服装色彩
的相对单纯体现了哈尼族服饰的简约之美,那么哈尼族服饰上琳琅满目的装饰物品,则充分展现了哈尼族服饰的繁复之美。
哈尼族是一个非常善于装饰的民族,五彩斑斓的女性头饰、耳饰、项饰、胸饰、腰饰、尾饰……都充分显示着这个民族在服饰艺术上的奇思妙想。
丰富的装饰在其头饰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不同的支系其装饰造型又各具特色,就算同一支系内部也不一样。
在哈尼族众多的头饰之中,傻尼人的头饰最为丰富,从银泡,银币到草珠、藤圈、绒线穗、羽毛、甲壳虫、鲜花、料珠、牛骨插、海贝等等,都可以成为她们心爱的装饰物。
哈尼族女子十分偏爱银饰。
银饰是一种丰俭皆宜、雅俗共赏的饰物,日常戴不觉惹眼,重大场合中不失身份。
另外,云南产银量高,银的获得相对廉价。
以银为饰也兼有辟邪以及显耀财富内心理,平常,为了便于劳动,所佩银饰不多;每逢节日婚嫁等喜庆之日,盛装上的银饰琳琅满目,常常数以公斤计。
多种银币一大清银币、云南半开、袁世凯头像银币、孙中山头像银币、蒋介石头像银币、法国银币、美国银币、墨西哥银币……,大多数直接用于装饰。
最常见的是作为衣扣或以银链相串连为须缀的一部分。
糯比姑娘帽子前方钉有七八排银泡,每排约20来颗。
腊米妇女上衣胸前由银泡组成众多的银光闪闪的三角形、菱形图案。
白宏女子上穿对襟或右斜开襟紧身短衣,前胸部位缀有数十排银泡,数以百计。
堕塔女子包头图案间又镶有无数亮晶晶的小银泡,因随图案走向镶钉,银泡自身也组成图案,或成彩色图案的~个组成部份。
这样的装饰,自然使人想起满天繁星,想起雪白纯洁的月亮。
在长期与自然作斗
争的历史中,哈尼人民对太阳、月亮和星星产生虔诚的崇拜之情,同时也把太阳、月亮和星星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缀于衣饰之间
四哈尼族服饰审美内涵简析:
生活自然之和谐美劳动创造了美,哈尼族女性在其劳动生产中,在对自然的崇敬和模仿中,发现了大自然美的规律。
这种热爱与模仿,源自于本身在自然中的生活与劳动所得到的体验、感受。
崇尚自然、充满对生命本源的热爱,无疑是哈尼族女性创造服饰之美的不竭源泉。
择取自然灵物为符号来表达情趣和装饰衣物,是哈尼族女性服饰的一个审美特点。
服装的面料和染色都是取之于自然的,哈尼族服装的面料是以棉为主的天然纤维面料,哈尼族种棉的历史很悠久。
在越南莽人的创世神话里,天神阿哼从天上降下“盘先人”(现居越南的一个民族)、莽人、哈尼族和傣族人。
降人的同时,降各种工具和种子,并打成色,让入们挑选。
莽入选中了包有竹子、藤、篾的包,于是成了编织能手:哈尼族和傣族都选中了内有棉花的包,所以成了种棉的师傅。
哈尼族服饰是简约与繁复的统一体,简繁有致的风格体现了简之隽永,繁之丰韵,带绘人们无穷无尽的美的享受。
五哈尼族服饰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1国外事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加强,中国民族文化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
中国巨大的时尚消费潜力引起国际服装设计师的重视,中国民族元素早已经成为他们设计灵感的源泉。
在世界服装时尚的大舞台上,曾一次又一次的刮起中国旋风。
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下文将对几个主要设计师对中国民族元素的应用进行分析。
目的是解析他们对民族服饰的把握和应用手法,取其长,以利于中国设计师的借鉴应用。
麦克奎恩作品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常常采用丝绸织锦、皮革、刺绣蕾丝等材质表现中国主题,以西方人的眼光看待中国文化,吉祥图案结合服装结构线的变化,使作品充满时尚的东方感觉;欧洲著名服装设计师汤姆福特同样善用中国传统图案作为设计要素,他的作品体现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中国传统图案正在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出现在世界服装设计大师的作品中,他们加入了更多时尚设计的成分,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
2国内事例:目前,中国已经有一些成功的品牌在探索将中国传统造型元素运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
其中“木真了”、“上海徐”、“天艺”、“玄色衣裳”、“璞玉”、“上海滩”“例外”等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民族服装品牌。
它们的设计师以自己的方式阐释了中国特色服装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我认为找到了哈尼族服装的造型与现代服装设计的结合点,也就找到了设计的灵感源。
参考文献:
洪敏华.《哈尼族传统服饰的图案造型分析与设计运用》,民族艺术研究,2005
李宁.《解读哈尼族服饰文化》,哈尼族文化论从 2002
勒黑.《哈尼族服饰文化概述》,云南学术探索,1993
杨万智.《哈尼族服饰中的神性意识》,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8
任新义《哈尼族奕车女性服饰文化的历史原形及其衍异轨迹》,民族艺术研究 2000
白永芳.《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硕士学位论文,2005
谭洋洋《哈尼族服饰图案艺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