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妇女的服饰(最终文章)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8
哈尼族文化内容摘要范文朋友,今天来和你唠唠哈尼族的文化,那可老有趣啦!一、服饰。
哈尼族的服饰就像他们民族的一张绚丽名片。
女孩子们的衣服那叫一个美,色彩特别鲜艳,就像把彩虹披在了身上。
她们常常穿着用自制的土布做成的衣服,上面绣着各种各样精美的图案,有花鸟鱼虫,还有一些神秘的几何图形。
这些图案可不是随便绣的,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含义呢,可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者是讲述着古老的传说。
男人们的服饰相对简洁一些,但也有着独特的风格,透着一种质朴又帅气的劲儿。
而且啊,不同地区的哈尼族服饰还有些小差别,就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时尚密码似的。
二、建筑。
说到哈尼族的建筑,那可不得了。
最出名的就是蘑菇房啦,你看那房子的形状,就像一个个大蘑菇长在地上。
这种房子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哦,它可有很多实用的地方。
蘑菇房一般分为三层,底层用来关牲畜,中间层是人们居住的地方,顶层呢就用来存放粮食等东西。
它的建筑材料大多是土石和木材,这些可都是取自当地的自然资源,既环保又能很好地适应哈尼族居住的山区环境。
住在蘑菇房里,冬暖夏凉,感觉特别舒服。
而且建造蘑菇房可有很多讲究,从选址到结构布局,都蕴含着哈尼族的传统智慧。
三、饮食。
哈尼族的美食也相当诱人。
他们的主食以大米为主,不过这大米可被他们做出了各种花样。
比如说哈尼族的竹筒饭,那味道绝了。
把米装进新鲜的竹筒里,加上一些腊肉啊、香茅草之类的调料,然后放在火上烤。
烤的时候,竹筒就会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清香,等饭熟了,打开竹筒,那股香味直往鼻子里钻。
还有他们的蘸水,那可是哈尼族饮食的灵魂。
各种各样的调料混合在一起,什么辣椒、葱姜蒜、香草啊,不同的搭配可以蘸不同的菜。
哈尼族还有很多特色的野菜和自家养的肉类做成的菜肴,这些美食可都是哈尼族人家招待客人的拿手好戏呢。
四、节日。
哈尼族的节日那也是热闹非凡。
其中最盛大的要数昂玛突节了。
这个节日就像是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
在节日期间,整个哈尼族村寨都沸腾起来了。
人们会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杀猪宰羊,祭祀祖先。
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共3篇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1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哈尼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女性传统服饰独具特色,反映了其独特的文化和民族性格。
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结构简单,布局紧凑,色彩鲜艳,富有异域风情,同时包含着深刻的符号象征意义,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哈尼族女性的传统服饰由三件组成:上衣、裙子和围腰。
上衣是以布制成的袍子,袍子通常使用鲜艳的颜色,如黄、绿、红等,上衣的领口、袖口和下摆处会绣上凤凰、麒麟、花鸟等图案,寓意吉祥如意。
裙子则是直裆长裙,颜色也比较鲜艳,上面绣着各种图案,且通常是对称排列,象征着团结、和谐和美好的愿望。
而围腰是一个加强束腰的彩带,也是一种装饰物品,可以增加女性的优美曲线。
另外,哈尼族妇女的头饰和鞋子也很有特色。
头饰通常是用彩带、花和亮片制成的,可以固定头发,同时也是一种美丽的装饰。
而哈尼族女鞋是以布或皮革制成的,鞋底呈弧形,鞋头微翘,绑带在腿上,舒适又美观。
其次,哈尼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中富含着丰富的符号象征意义。
首先是颜色的象征意义,黄色代表着金色、尊贵、神圣,绿色代表着勃勃生机、自然和生命力,红色代表着热情、喜悦和美好的愿望。
其次是花鸟等图案的象征意义,凤凰代表着吉祥、权力和美好的愿景,麒麟代表着吉祥如意和幸福,花鸟等图案则代表着生命力和生机盎然。
此外,在哈尼族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其它的符号象征,如阴柔之水、阳刚之火、男女之别、自然之神等,都可以在服饰中看到。
最后,哈尼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也反映了当地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哈尼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因此女性的传统服饰也体现了田园野趣和朴实精神。
同时,由于哈尼族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比较封闭,女性的穿着和家庭角色也显得比较保守和传统。
总之,哈尼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
它代表了哈尼族的历史和传统,也体现了哈尼族独特的人文特性。
同时,这种服饰中所蕴含的符号象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哈尼族文化的渠道。
哈尼族碧约支系传统服饰审美解读以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联珠镇克曼村为例作者:李丽祥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以墨江县联珠镇克曼村的民族学田野调查材料为基础,解读哈尼族碧约支系传统服饰的款式、色彩、饰物、纹样的文化意义及蕴含价值。
作者认为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文化重要载体之一。
【关键词】服饰;款式;色彩;饰物;纹样;价值【中图分类号】TS941.12 【文献标识码】A墨江哈尼族碧约支系有63359人,居住在联珠镇、龙坝乡、雅邑乡、泗南江乡、那哈乡、坝溜乡、通关镇、景星乡、龙潭乡、文武乡、新安乡、孟弄乡十二个乡镇,居住人口最为集中的联珠镇有36898人。
碧约人约占墨江县哈尼族总人口的30%。
本文以联珠镇克曼村的哈尼族碧约人田野调查为例:联珠镇是墨江县哈尼族碧约人最集中的乡镇,克曼行政村隶属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地处联珠镇北边,距联珠镇政府所在地17公里,到联珠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东邻元江,南邻碧溪,西邻卧龙,北邻栖马。
辖下帮扫、三公箐等14 个村民小组。
现有农户507 户,有乡村人口2400人,其中农业人口2400人,劳动力98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97人。
现有农户507 户,有乡村人口2400人,其中哈尼族2315人,哈尼族碧约人约占总人口的90%。
农业人口2400人,劳动力98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97人。
全村国土面积26.00平方公里,海拔1,520.00米,年平均气温16.40 ℃,年降水量 1,110.00 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等农作物。
全村耕地面积1,738.00 亩,人均耕地0.7亩,林地19,511.00 亩。
农民人均纯收入1225 元。
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业为主。
一、款式就联珠镇克曼村哈尼族碧约人服饰而言,联珠镇克曼村哈尼族碧约人服饰,布料是自织土棉布,质底细腻、均匀,他称为“碧约布”,在哈尼族自织土棉布中属上乘之布,具有吸热性强、保暖效果好的特点。
云南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特点、分类和功能文/ 马玫瑰,李建强摘要:云南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多样性特点,这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密不可分,同时引致出其服饰分类的多样性和民族特色。
此外,云南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不仅具有保护、适应的基本功能,还有装饰审美和民族识别、图腾和祖先崇拜的象征功能以及记载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传播功能。
文章着重论述云南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特点、分类和功能,以期展现这一行将消失的哈尼族传统民族服饰。
关键词:哈尼族;传统服饰;特点;分类;功能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五十六个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造就了今天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
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是哈尼族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最为直观的民族文化特征,是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它记载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展现着这个民族的风情民俗,寄寓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向往。
本文基于保护哈尼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考察了云南哈尼族相关地区,以期完整展示这一民族女性传统服饰的基本概况和文化内涵。
1 云南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特点云南哈尼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125.4 万多,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
生活在哀牢山区热带或亚热带的高山和半山腰上的哈尼族是一个支系繁多的民族,“各支系的妇女都十分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服饰, 从色彩、面料、图案、款式等方面构成了本民族固有的服饰文化特色,体现了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1]1.1色彩上崇尚黑色哈尼族崇尚黑色,无论男女老少,传统服饰均以黑色和藏青色为主要基调,这与汉族惧黑的传统是完全不同的。
哈尼族与彝、拉祜等族同源于古代氐羌族群。
“在氐羌族群彝语支民族中的彝、纳西、拉祜等民族,认为黑色具有尊贵、高雅、正统的含义。
探寻云南少数民族服装风采作文第一章:云南少数民族的服装文化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服饰文化。
在云南的边陲山乡,不同民族通过服饰来体现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使得云南成为了绚烂多彩的服饰文化的聚集地。
云南白族是云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服饰以白色为主色调,给人以清新素雅的感觉。
女子穿着黑色长衫,外罩白色襦裙,头戴白色头巾,整体造型简约大方,展现出了白族女性的柔美和端庄。
而哈尼族则以纺织品为主要材料,以自然纹理和鲜艳色彩为特点。
哈尼族服饰注重华丽和细节,在服饰上常见到的有镶边、刺绣和各种饰物,给人以繁复和精致的感觉。
而女子则以花头巾为特色,头上插满各种花朵,显得娇艳欲滴。
此外,傣族的服饰则以色彩丰富、图案繁复为特色。
女子穿着五颜六色的长裙,头戴丰富多彩的头饰,整体给人以活泼热情的感觉。
而壮族的服饰则以黑、绿为主色调,用简约的线条表现出了原始和朴实的感觉。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装文化丰富多彩,每一种服饰都展现了不同民族的审美、生活和文化传承。
在这片土地上,服装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第二章:探寻云南少数民族的服装工艺和制作技艺云南少数民族的多样服装文化,离不开精湛的制作工艺和技艺。
不同民族的服装制作工艺各有特色,凝结着民族智慧和文化传承。
哈尼族的服饰制作主要采用纺织工艺和刺绣工艺。
哈尼族的女子服饰以色彩鲜艳、纹样繁复著称,这离不开哈尼族擅长的纺织和刺绣工艺。
哈尼族的女人们擅长织布染色并且善于刺绣,他们以特有的织锦工艺使得服饰上常见到的镶边、刺绣和各种饰物。
这些都体现出了哈尼族人的智慧和勤劳。
而白族的服饰制作则主要采用纺织、刺绣和缝纫工艺。
白族人们擅长采集天然植物染料,以及用古法缫纱、织布、刺绣等传统工艺。
白族的服饰多以棉花布为主要材料,染制工艺纸影响;刺绣工艺则表现出了白族人的精巧和细致。
此外,傣族的服饰制作则主要采用刺绣工艺和纯手工缝制工艺。
傣族女子在制作服饰的时候,注重刺绣工艺的精湛技艺,如纳西族的手工刺绣便以其工整地刺绣线条、精美的图案和丰富的色彩而著称,每一件衣服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哈尼族服饰**:**学号:01号专业:少数名族服装概论****:**摘要:着重对哈尼族服装造型、服饰图案和配饰进行研究,归纳其服饰的审美文化:最后对哈尼族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提出了一些想法和思考.关键词:造型,图案,装饰,审美内涵,设计应用.正文: 哈尼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古老的名族之一, 总人口125.4万多,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哈尼族信仰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有自己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
一哈尼族服装造型:种类: 哈尼族女性服饰形式多样,保留传统服饰特征较为完整,最能体现本民族特色。
由于哈尼族大聚居小分散,历史上这一地区交通闭塞、大江大河、崇山峻岭相阻碍,族际互动空间很小,没有形成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反形成了许多区域性的文化特征。
不同地区不同支系,其服饰款式不一,装饰审美用意也不同,因而哈尼族的民间服饰种类多样,异彩纷呈。
女性服饰可分类如下: 长衣长裤型服饰流行于哈尼、堕尼、俄奴、糯比等分支。
此类服饰上衣无领,斜襟左衽,长及大腿中部,有的甚至长及小腿部位,领口和袖口有特别的装饰。
裤子一般都长及小腿下方,大裆大裤腿不分前后裆。
部分款式在裤脚处采用贴布。
绣花、钉花边等工艺加以装饰和加固。
长衣长裙型服饰流行于碧约、阿松、卡多和惰塔等分支。
此类服饰上衣无领斜襟,两侧腋下开叉,长及大腿中部。
裙子一般长及腿根部位;这一类型的服饰,总体上看来装饰较少,其特点是宽松、朴素、戈方。
短衣长裤型服饰流行于糯美、腊米、果觉等分支。
此类服装上衣无领长袖斜襟左衽。
在左锁骨和右腋窝下方,各钉一对纽扣。
袖口、斜襟边沿和前摆边沿部位有装饰。
有些款式在上衣上还加穿一件对襟坎肩,一般无扣,以银链、银币、彩色串珠等装饰胸前。
裤子均为大裆裤,部位地区小腿上套绣制精美的护腿套。
红河县部门地区叶车妇女的衣饰独具特色。
哈尼碧约支系服装色彩研究3000字文章哈尼碧约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和贵州省。
该族群的服饰和色彩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
本文将对哈尼碧约族的服装色彩进行研究。
一、哈尼碧约族的服饰特点哈尼碧约族的服饰以色彩丰富、形式多样、图案繁复为特点。
他们的服饰包括头饰、上衣、裙子、鞋子等。
1.头饰哈尼碧约族的头饰主要有头巾、花环、簪子等。
头巾是男女通用的头饰,男子多为白色或蓝色,女子则为红色、黄色或绿色。
花环则是女子的专属头饰,多由鲜花或人造花组成,颜色鲜艳。
簪子则是女子婚礼时常用的饰品,多为银质或金质,上面镶嵌着宝石或珠子。
2.上衣哈尼碧约族的上衣分为男女款式。
男子的上衣多为长衫或短衫,以蓝色或白色为主色调,常配以黑色或蓝色的直筒裤。
女子的上衣则多为长袍或短袄,颜色鲜艳,常用红色、黄色、蓝色等色系。
3.裙子哈尼碧约族的裙子也是男女有别的。
男子的裤子多为直筒裤或短裤,女子的裙子则多为长裙或短裙,常用红色、绿色、黄色等色系。
裙子上常绣有各种花卉、动物等图案。
4.鞋子哈尼碧约族的鞋子多为布鞋或草鞋,鞋面常用各种鲜艳的颜色,鞋底则多为黑色或棕色。
二、哈尼碧约族的服装色彩哈尼碧约族的服装色彩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以下几种颜色系:1.红色系红色系是哈尼碧约族最常用的颜色系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颜色系。
他们认为红色代表着喜庆、幸福和祥和,因此在婚礼、节日等重要场合,红色被广泛应用。
在服饰中,红色常用于女子的上衣、裙子和花环等。
2.黄色系黄色系是哈尼碧约族的另一种重要颜色系。
他们认为黄色代表着温暖、光明和富足,因此在农忙时节和春节等场合,黄色被广泛应用。
在服饰中,黄色常用于男女的头巾、女子的上衣和裙子等。
3.绿色系绿色系在哈尼碧约族的服饰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他们认为绿色代表着生机、希望和自然,因此在春天和夏天等季节,绿色被广泛应用。
在服饰中,绿色常用于女子的花环、上衣和裙子等。
4.蓝色系蓝色系在哈尼碧约族的服饰中也很常见。
张顺爱,张雨(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200051)摘要:云南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是哈尼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其内部又包含着九大支系,除了各个支系男性服饰呈现单一的情况外,不同支系的女性服饰则各不相同,呈现出异彩纷繁的服饰特色,本文主要研究云南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包含的九个支系的女性服饰类型。
关键词:云南墨江;支系;哈尼族;服饰类型中图分类号:TS94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19-0109-011前言哈尼族的服饰用布多为自纺自织,哈尼族男性服饰单一,多为藏青色的对襟短上衣或者右斜开襟短上衣,以银币或者布条作纽,下穿宽大的藏青色裤子,头缠青蓝或黑色包头;女性服饰则异彩纷繁,不同支系各不相同。
云南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内部有九大支系,即碧约、卡多、西摩洛、豪尼、白宏、阿木、腊米、卡别、切第,服饰类型有长衣长裙、短衣长裙、长衣绑腿、长衣长裤、短衣短裤、短衣长裙、短衣长裤。
2服饰类型2.1长衣长裙碧约:上衣由三层紧身衣和一件宽松长衫组成,里层是白衬衣,中层是有领长袖对襟衣,外层罩一件无领右衽短衣。
三层紧身衣为黑色或藏青色。
卡多:老年妇女身穿藏青色对襟上衣和筒裙,缠青色圆形包头,大如斗笠,前高后低,包头巾头尾露外,呈X形。
耳戴银圈。
少妇和姑娘,耳戴芝麻铃,一串镶满银泡的带子紧箍前额;束红、绿绒线花插于后脑。
三颗银制八角花缀在胸前。
走起路来叮当作响,美观大方。
2.2长衣绑腿西摩洛:西摩洛妇女的服饰在哈尼族众多支系中是最具变化性的。
西摩洛女性上装由一件为长款对襟及膝外衣和钉有银泡的不规则无袖背心构成,长外衣袖长至手腕、对襟、颜色是单一的藏青色、没有纽扣、没有多余的色彩和纹饰。
而穿在外衣里的拼接银泡背心则是西摩洛女性服饰的一大标志,层层银泡按序列排序,边沿还钉五枚银币,刺绣和钉的银泡结合凸显西摩洛服饰的华丽,这件背心穿在外衣里面,外面再套长袖衣,把银泡的部分露出来。
西摩洛支系女子下装主要束绑腿,因为上衣足够长,再加上围腰的叠加,长度基本可以至膝盖以下一点,绑腿既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又能够防止蚊虫的叮咬。
哈尼族风俗作文500字
哈尼族的衣裳,真的很好看!女的穿得花花绿绿,像彩虹一样。
上面绣着鸟、花、山、水,就像把大自然穿身上了。
男的衣服简单
大方,看着就舒服。
这衣裳不只是衣服,还是哈尼人跟大自然关系
的象征呢!
梯田,真是哈尼族的骄傲!春天水波荡漾,夏天稻子绿油油,
秋天一片金黄,冬天大家就在那儿唱歌跳舞。
梯田不只是田,还是
哈尼人的生活和历史,是他们和大地的约定。
说到吃的,哈尼族的食物真的一绝!尤其是那酸汤鱼,酸酸辣
辣的,鱼肉嫩得不行,吃一口就停不下来。
在哈尼族家里吃饭,不
仅仅是填饱肚子,还是一场味蕾的盛宴。
哈尼族的节日,真是热闹得不行!尤其是火把节,大家手里都
拿着火把,跳舞、唱歌,就像是狂欢一样。
火把的光芒照亮了每个
人的脸,也照亮了哈尼人的心。
这些节日不只是庆祝,还是哈尼人
团结、快乐的象征。
哈尼族的风俗,真的很特别!从衣服到梯田,从食物到节日,
都充满了他们的文化和历史。
走进哈尼族的世界,就像走进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梦境,让人不想出来。
哈尼碧约支系服装色彩研究3000字文章【引言】随着人们对个性化、特色化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服装色彩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哈尼碧约支系服装源于哈尼族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市场竞争力。
本文将就哈尼碧约支系服装的色彩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为行业提供研究参考。
【正文】一、哈尼碧约支系服装的背景哈尼族,是中国南方一个传统而又神秘的少数民族。
哈尼族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服饰文化,其中独具特色的碧约支系更是成为哈尼族民族风情的代表。
二、哈尼碧约支系服装的特点哈尼碧约支系服装的设计中,色彩极富变化,总体呈黄色、黑色、白色、红色四大主色调;花色以红色、黄色、紫色、绿色、黑色、白色六种色彩为主。
1.黄色黄色在哈尼族传统文化中有“岁岁平安”、“万事如意”等意思,因而被赋予了吉祥、喜庆的涵义。
在哈尼族的碧约支系服饰中,黄色常用于衣领、袖口等部位,以增加服装的亮点和活力感。
2.黑色黑色通常象征着神秘、厚重等意义,在哈尼族的传统文化中也是如此。
用黑色来设计哈尼碧约支系服装,能够展现出哈尼族的神秘和深度,有一定的时尚气息。
3.白色白色在哈尼族的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纯洁、无邪,它也被赋予了祭祀、仪式等意义。
用白色来设计哈尼碧约支系服装,能够体现出哈尼族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非常神秘,让人感受到哈尼族独特的文化氛围。
4.红色红色是哈尼族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色彩,通常象征欢喜、幸福、祥和等好意。
在哈尼碧约支系服装设计中,红色常用于衣领、袖口、花边等部位,以展现出服饰的奢华感和艳丽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们印象深刻。
三、哈尼碧约支系服装色彩搭配色彩的搭配能直接影响服饰效果,哈尼碧约支系服装不同颜色的搭配可以带来不同的效果:1. 黄色和红色的组合,会让人觉得服装非常亮眼,十分符合喜庆、年节等场合的需求。
2. 白色和黑色的混合,能够展现出服装的神秘感和深度感,非常适用于展示服饰的美感和质感。
3. 红色和黑色的混合,可以增加服装的活力感和奢华感,非常适用于服装的高调宣传和市场推广。
哈尼族妇女的服饰——以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妇女为例摘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内容丰富,绚丽多彩,是各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积淀。
哈尼族是一个开垦梯田种植稻谷的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
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的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
哈尼服饰文化可谓五彩斑斓,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哈尼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关键词:哈尼族服饰特点西双版纳哈尼族人多居住在云南省的西部,是一个开垦梯田种植稻谷的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
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
哈尼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
服饰文化可谓五彩斑斓,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哈尼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一、民族简介哈尼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总人口125.4万多,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中哀牢山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以及西双版纳州。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并有三种大的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一般不能互相通话。
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地区之间的哈尼族交流日益增多,甚至于有些不同地区的哈尼族之间开始相互通婚,各个地区之间不同的哈尼文化相互交融,所以,到后期各个地区之间不同的哈尼族也能相互交流了。
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区地带,四季气温差别小,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于水稻生长。
因为哈尼族多居于气候凉爽的高山或半山腰,因而哈尼族的服饰面料选择吸热性较强的黑色作为基本色调,并在此基础上辅以其他颜色,形成色彩斑斓、意趣生动的服饰文化。
哈尼族青年女子服饰
哈尼族青年女子服饰
哈尼族青年女子服饰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
哈尼族崇尚红色、蓝色,擅长染色工艺,带有神话色彩的传统图案极其丰富,典型的样式是少女的“龟背装”。
女服
女子穿大襟上衣,银纽扣,配长裤,坎肩上有挑花边饰,系绣花围腰。
有的地区的女子穿对襟衣,里面穿缀有银饰的胸罩,配短褶裙,打挑花绑腿,平时多赤脚,喜庆的日子里穿绣花鞋。
女子头饰,婚前多编辫子,婚后多盘发,以布缠头或戴帽子。
哈尼族女服
哈尼族少女服饰
哈尼族女裙
哈尼族女子节日盛装
哈尼族妇女盛装的银佩饰
男服
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自己织染的藏青色土布为衣料,束绣花腰带,以白布或黑布包头,老人戴瓜皮帽;有的地区的男子也穿右衽大襟衣,在大襟边缘缀两行银饰。
哈尼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勤劳勇敢智慧的哈尼族在千百年的农耕文化中创造了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梯田文化景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睦、人与神共处的古老而优秀的文化特质。
哈尼人穿的是艺术,戴的是神话,其服饰是哈尼族灿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织自染的小土布衣服,反映了哈尼族自耕自足的农业生态特征,以黑为美的民族审美观念,反映了哈尼族大山般的深沉和厚重,头上的“吴芭”刻录着祖先迁徙的历史,胸前的银饰记载了宇宙万物的起源。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承载民族历史有形的文化符号。
千百年来,哈尼族从祖国西北向西南乃至东南亚迁徙过程中,形成了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服饰特色。
如何欣赏和解读哈尼族服饰图案象征文化与服饰变迁,记者近日走访了哈尼族文化学者、云南红河哈尼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绍文先生……哈尼族服饰文化解读——访哈尼族文化学者黄绍文本刊特约记者/李憾怡记者:哈尼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在漫长而艰辛的迁徙——定居——迁徙过程中,哈尼族逐步从祖国的西北向西南以及东南亚一带发展,繁衍成今天这个底蕴深厚、支系庞杂的民族。
其绚丽的民族文化在灿烂中华文化中,具有着特殊地位。
请您先简要谈谈哈尼族的情况。
黄绍文:好的。
哈尼族确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绚丽的民族。
她主要聚居在云南哀牢山与无量山之间的元江、藤条江、李仙江和澜沧江流域的红河、普耳、西双版纳、玉溪等州市,以及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北部山区,是一个典型的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
现分为哈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糯毕、糯美、昂倮、各和、腊咪、哈欧、期弟、西摩洛、多塔、布都、布孔、多尼、叶车、阿松、阿木、阿卡等20余个支系。
总人口约185万(其中国内143.97万人,国外约42万人)。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1957年创制了两种方言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史载哈尼族先民为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其族源与彝族同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
哈尼族的特点和风俗作文英文回答:The Hani ethnic group is one of the 56 recognized ethnic groups in China. They are primarily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western province of Yunnan. The Hani people have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unique customs that set them apart from other ethnic groups.One of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Hani people is their traditional clothing. Hani women often wear colorful embroidered jackets, skirts, and aprons, while mentypically wear dark jackets and loose trousers. These traditional costumes are not only beautiful but alsoreflect the Hani people's pride in their cultural identity.Another notable characteristic of the Hani people is their agricultural lifestyle. They are known for their terraced rice fields, which are an impressive sight to behold. The Hani people have been practicing terracefarming for centuries, using the natural contours of the mountains to create stepped fields. This ingenious farming technique not only maximizes the use of arable land but also helps prevent soil erosion.The Hani people also hav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and cooperation. They often work together during the busy farming season, helping each other with tasks such as planting, harvesting, and irrigation. This spirit of mutual assistance is deeply rooted in their culture and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ir daily lives.Furthermore, the Hani people have a rich tradition of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s is the Hani New Year, which is celebrated in the 10th lunar month. During this festival, Hani people gather to worship their ancestors, offer sacrifices, and enjoy traditional dances and music. It is a time for family reunions and for the community to come together in celebration.中文回答:哈尼族是中国境内被认可的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
哈尼传统服饰的成衣过程和服装款式云南省墨江县是全国唯一的以哈尼族为自治民族的自治县,墨江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2011年5月20日主要数据公报,全县总人口为360507人,哈尼族人口为222174人,占总人口的61.63%;约占国内哈尼族人口的14%,是以县为单位,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被称之为“哈尼之乡”,全县境内居住着卡多、碧约、豪尼、西摩洛、白宏、腊米、切弟、阿木、卡别9个自称和他诚的哈尼族支系。
墨江县哈尼族服饰是典型的山地民族服饰,以自织棉布为布料,具有吸热性强、保暖效果好的特点。
哈尼族男子的服饰比较单一,款式朴素、大方,为紧身短领对襟衣,宽松长裤,黑色包头。
儿童头戴小帽,各支系姑娘的服饰是哈尼服饰的精华,服装款式变化较多。
过去在墨江县哈尼族山寨,每个女性从小就要学习并熟练掌握从种植棉花到纺织成衣的全过程,其纺织缝制成衣技艺的优劣,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哈尼女性身价高低的重要标尺。
成衣过程哈尼族制作自己的服饰大致分为:种植棉花蓝靛、扎花弹棉纺花、织布染布、缝制成衣。
种植棉花和蓝靛棉花和蓝靛是制作哈尼服饰的物质基础,制作哈尼服饰必须从种植棉花和蓝靛开始。
墨江哈尼族使用的棉花和蓝靛基本上是自给自足,所以几乎每户哈尼人家都种植着或多或少的棉花和蓝靛,但种植量并不多,一般能够满足自家使用。
棉花一般种植在田埂间或地头上,多以一年生草本植物草棉为主,植株矮小,叶小,生长期短。
其叶片、花冠和棉铃均较小,产量较低。
草棉棉花纤维短,但耐旱性强。
蓝靛的种植较为容易,只要节令适合,用枝条、稍尖插栽即可成活,哈尼人用得最多的颜色是藏青色,而用蓝靛染出的布料恰好就是藏青色,所以哈尼人家基本都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田间地角种植着蓝靛,随用随取,既方便快捷,又经济实惠。
扎花弹棉纺花棉花采摘晒干后,用扎花机除去棉籽的过程称为扎花。
弹棉也就是弹棉花。
哈尼族的弹棉花工具十分简单,砍一根老透了的竹子划开削滑或藤条去皮弯成弓形,栓上牛皮筋做成的绳子,再用一根木棒敲打牛皮筋,使之振动,往轧好的棉花上反复地边敲边碰,棉花就裹上牛皮筋了。
浅谈墨江哈尼服饰文化特征及其价值所在内容摘要: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徒壮举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
哈尼族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射,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和一的生存理念。
服饰文化可谓五彩斑斓,制作精良,体现了哈尼族妇女勤劳和智慧。
每个图案符号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远远超过我们所看到和想到的,是一个深奥而难以破译的密码。
关键词:墨江、哈尼族,服饰文化,特征,文化价值The beginning explores the Mo jiang the Hani national a decorate text turnsA summary of the contents : Hani national minority costum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quintessence Hani national minority, not just a simple warm wind-proof shelter material, it takes an extremely rich culture, information, and a display of the heroic exploits of the soul back ancestral homes attitude carrier pigeon. Hani national minority costumes colors, styles and grain type, geographic region is the existence of national environmental refract, and the role of ethnic identity and community logo, revealed endless, and I object to the existence of a concept. Costumes is colorful cultural variety, the production time, embodies Hani national minority women diligence and wisdom. Each carrying a pictorial symbols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far exceeds what we see and think, is a sophisticated and difficult to deciphering the codes.Key phrase: Mo jiang, Hani national, dress culture, characteristic, culture value导言记得孩提时候,穿着哈尼服饰上学的学生寥寥无几,只有特别贫困的学生例外,因为当时一方面受汉族服装的影响,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哈尼族服饰逐渐被汉化。
哈尼族妇女的服饰——以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妇女为例摘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内容丰富,绚丽多彩,是各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积淀。
哈尼族是一个开垦梯田种植稻谷的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
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的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
哈尼服饰文化可谓五彩斑斓,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哈尼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关键词:哈尼族服饰特点西双版纳哈尼族人多居住在云南省的西部,是一个开垦梯田种植稻谷的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
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
哈尼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
服饰文化可谓五彩斑斓,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哈尼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一、民族简介哈尼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总人口125.4万多,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中哀牢山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以及西双版纳州。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并有三种大的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一般不能互相通话。
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地区之间的哈尼族交流日益增多,甚至于有些不同地区的哈尼族之间开始相互通婚,各个地区之间不同的哈尼文化相互交融,所以,到后期各个地区之间不同的哈尼族也能相互交流了。
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区地带,四季气温差别小,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于水稻生长。
因为哈尼族多居于气候凉爽的高山或半山腰,因而哈尼族的服饰面料选择吸热性较强的黑色作为基本色调,并在此基础上辅以其他颜色,形成色彩斑斓、意趣生动的服饰文化。
由于历史上哈尼族大聚居小分散,族际互动半径很小,从而形成了许多区域性的服饰文化特征,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分支,其服装款式不一,装饰审美用意也不同。
二、服饰文化哈尼族服饰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有100多种不同的款式。
适应于梯田农耕劳动,具有不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这是哈尼族服饰的基本特征。
哈尼族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
①解读哈尼族服饰.民族哈尼族服饰上的装饰物品和刺绣图案,实质上都是自己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对祖先英雄业绩的缅怀和记述。
哈尼族服饰无论在原料、色彩、款式、装饰手法等,无不与梯田农耕生产密切相关。
以梯田农耕生产和梯田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决定了其服饰的改良、发展均以反映梯田文化内涵、适应梯田生产需要为原则。
哈尼族崇尚黑色,哈尼族无论男女,其服装均以黑色为主基调,这是其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沉重感和审美的心理要求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程度及其他们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梯田稻作农业所决定的。
哈尼族以梯田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黑色,对高山农耕生产者来说在保暖、耐脏、耐磨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另外,这一习俗也是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的封闭以及"避世深隐"的民族心理、落后的传统原料和印染技术的客观体现。
三、服饰的组成部分西双版纳州的哈尼族妇女服饰从头到脚可分为四个部分:“坞却”(帽子)、“帕横、拉下”(衣裳、胸衣)、“批滴”(裙子和“克本”(护腿套)。
1、“坞却”(帽子)哈尼族服饰中所说的“坞却”其实就是帽子,各个地方由于语言的不同,对妇女所戴的帽子的叫法也会有所不同,而“坞却”是西双版纳州对妇女所戴帽子的一种统称。
“坞却”这一种帽子的缝制方法很复杂,缝制一顶帽子通常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
帽式主要有圆形、瓦形、尖顶形三种。
每一种帽子上的装饰品特别多,都是以彩线、彩珠、彩色羽毛等加以认真装饰。
有些家庭富裕的妇女会用银制的饰物来装饰帽子,如银链、银币、“银泡”,而家庭不富裕的通常只会用铜制的饰物来装饰,但不管是银制的还是铜制的装饰物的形状都是相同的,只是材质的不同而已。
不管用什么来装饰,帽子都会变得很重,所以妇女们不会频繁的戴帽子,而且就算是戴帽子的时候时间一般也不会很长。
这种帽子通常只会在出嫁或者上新房的时候戴,而且戴这种帽子的都是已婚的妇女。
2、“帕横、腊霞”(衣裳、胸衣)西双版纳州的哈尼族妇女穿的“帕横”,也就是衣服,均以自织的黑色土布作面料,缝制成无领的对襟上衣,上衣无扣,穿着时两襟会敞开,里面通常会穿白色的衬衫。
上衣的两襟上和后背下摆上装饰的东西较多,前襟的两边都会有规律的钉满“银泡”、银币和贝壳等装饰品。
而衣服后背的下摆上则会缝制上用彩色丝线有规律的绣满各种图案的布条,但是因为缝制布条的妇女缝绣手艺特别娴熟,缝制上去的布条根本就看不出来是缝补上去的,反而像是直接在衣服上刺绣出来的。
上衣一般分着无袖和长袖的两种。
无袖的衣服之所以说是无袖的是因为衣服的袖子只到肩膀,这种就相当于没有袖子,像马甲一样;长袖的则是长到手腕处,长袖的衣服一般袖子是用黑、红、绿、蓝、黄、白色的布料拼接而成的,而且还要严格的按一定的顺序拼接上去。
拼接完成后的袖子就显得色彩斑斓,十分别致。
无袖和长袖的衣服除了袖子长短的不同,其它的装饰部分基本上都是相同的。
哈尼族服饰中的“腊霞”①则是我们常常说的胸衣,因为上衣在穿的时候两襟会敞开,所以妇女们在穿上衣时一般都会与胸衣配套来穿,当时,妇女们特别重视对胸衣的装饰,多用红、蓝、黄等不同颜色的布料制作。
她们除了在胸衣上绣制各种图案之外,还会用银牌、银币、大小相同的“银泡”,按一定的规律钉满整个胸衣。
但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们发现上衣与白衬衫配套穿戴也很合适,而且白衬衫并不需要她们费时费精力的制作,因此,她们都选择了上衣与白衬衫一起配套穿,所以,现在在西双版纳州很少能看到传统的哈尼族胸衣。
3、“批滴”(裙子)哈尼语中的“批滴”是裙子意思。
哈尼族的裙子都是短裙,而且都是黑色的,裙长只及膝头上方,几乎没有任何装饰,只有百褶裙和一般裙子之区别。
百褶裙就是在染色完成后,把裙子的后摆用线一层一层的缝制起来,然后把裙子卷起来后进行保存,等过了一段时间后,裙子的后摆就会变得有褶皱,所以称为百褶裙。
而一般的裙子就是在染色完成后,直接卷起来进行保存。
4、“久祯”(腰带)哈尼语“久祯”即腰带的意思,我们平常使用的汉族腰带最主要是用来收紧裤腰,防止裤子往下掉的,其次才作为装饰物。
而哈尼族的腰带则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腰带,因为哈尼族“久祯”首先最主①征鹏,杨胜能.新编西双版纳风物志.云南风物志从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4要的是用来装饰美化,其次才作为收紧或调节腰身的工具来使用。
哈尼族的裙子本身就有调节腰身的绳子,如果觉得裙子的腰身不合适的时候,可以通过收缩绳子来调节大小,这时候腰带则只是当作装饰品来使用。
“久祯”的底布料是哈尼族妇女自己纺织染色的黑色土布,首先,拿染色好的黑色土布,缝制成小拇指厚度的两块大小相同、长方形状的布料,然后分别把两块布的一端折叠起来缝制,但中间要留有空隙,足够一指宽的布条从中穿过。
其次,用各种彩线把两块布缝制在一起,然后在布料上绣上各种精美的图案。
第三,用线把彩珠串起来,然后把珠串缝补在布条的另一端上,使之垂直悬挂。
最后,再拿一指宽的布条穿过前面留有的空隙,这样,“久祯”就制作完成了。
5、“克绑”(护腿布)“克绑”①即护腿套,护腿套也是哈尼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阿卡”②妇女下穿短裙,小腿上套上护腿布,既保护了自身,也起到了重要的装饰点缀作用。
护腿布大致有两种式样,一是用黑、绿、蓝等彩色布拼接而成,两头边沿着意绣花。
二是以黑布作底,用红、白、黄、蓝、绿等各种颜色的丝线绣出各种几何图案,并在适当的位置钉上珠子、“银泡”等,十分别致。
哈尼族“阿卡”妇女的短衣短裙,从头到脚形成一种①征鹏,杨胜能.新编西双版纳风物志.云南风物志从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4②“阿卡”,通常是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族中的一个派系即爱尼族的自称特殊的风格和韵味,再佩戴上银耳饰、项圈、彩色串珠等,整套服饰显得特别别致,清新悦目,具有很高的服饰审美价值。
四、总结哈尼族妇女的服饰与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古朴的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年龄、婚否、是否生育或婚丧喜事等在服饰上都有明显的体现。
哈尼族服饰文化中,妇女的服饰显得尤为突出,创造这一丰厚文化底蕴的主体正是哈尼族妇女。
哈尼族妇女勤劳善良,热爱生活,她们有很强的创造性和模仿性,把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等形象用各种工艺手法运用到服装上,也能熟练地应用对称、平行、线条和色彩的搭配装扮自己。
除服装以外,各种佩饰在哈尼族服饰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最主要的是银饰,有银链、“银泡”、银扣、银戒指、银腰带、银项圈、银耳饰等等,各种银饰戴在身上适当的部位,使得姑娘显得华美富贵,再以彩色串珠,绣花背包等极富民族特色的佩饰,使得姑娘的头饰、胸饰、腰饰和脚饰浑然一体,色彩艳丽,充满着哈尼族特有的气息。
哈尼族的服装,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儿童、青年、老年时期穿的衣服各不相同,民间有“服饰三变”的说法。
到了近代,由于棉纺品、中长纤维织品大量进入哈尼族聚居区,哈尼族穿黑衣黑裤黑裙的旧俗早被打破,哈尼族的衣服已是色彩纷呈。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汉族的服饰已被哈尼族人所接受,形成了传统服饰与现代服饰相结合的新潮流。
参考资料:[1] 《思想战线》编辑部.西南少数民族风俗志[M].昆明: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2]索文清等.红河县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3]哈尼族简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4]元阳县志[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5]毛佑全主编.哈尼族文化初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6] 毛佑全等编. 哈尼山乡风情录[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7]征鹏,杨胜能.新编西双版纳风物志.云南风物志从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4[8]王清华.红河州志云南民族学会哈尼族研究委员会.哈尼族文化论丛:第二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9]雷兵.哈尼族文化史[M].云南出版社,2002.2[10]苏日娜.少数民族服饰【中国民俗文化丛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9[11]张廷兴.中国民俗通志:服饰志[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12.1[12]赵德文等编.墨江哈尼族风情录[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