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7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3版教材配套真题详解1《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是()。
[河北大学2017年研]【答案】冼星海查看答案【解析】《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2沈心工的第一首乐歌是(),第一部乐歌教材是()。
[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案】《体操——兵操》;《学校唱歌集》查看答案【解析】沈心工编写学堂乐歌的歌曲题材面比较广阔丰富,语言浅而不俗、意味深长,而且相当一部分歌曲的词曲结合如出一体。
例如他的第一首乐歌《体操——兵操》;沈心工所编的《学校唱歌集》,特别是他于1912年出版的《教育部审定学校唱歌集》(即一般所提的“重编学校唱歌集”)基本上做到了从选材及用语切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是我国最早的小学音乐教材。
3北大音乐传习所成立于()年,是在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案】1922;北京大学音乐团查看答案【解析】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成立了“北京大学音乐团”。
1919年改组为“音乐研究会”,1922年8月经萧友梅提议,改组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蔡琴任会长,设钢琴、提琴、古琴、琵琶、昆曲五个组。
这是我国第一所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办所近五年,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早期的专门音乐人才。
4“九一八”后,以上海为中心的救亡音乐团体谱写了一批救亡歌曲,如()的《打回老家去》、()的《新编九·一八小调》等。
[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案】任光;吕骥查看答案【解析】抗战前夕,以“前发”为笔名,任光发表了著名的救亡歌曲《打回老家去》,在群众中影响很大。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沈心工:(1870—1947),原名庆鸿,号叔逵,笔名心工。
上海人,中国音乐教育家,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启发,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创作,所编歌曲题材广泛、内容浅显易懂,且成为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写作的音乐教育家。
其代表作有歌曲《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等,出版乐歌集《学校唱歌集》等;此外,沈心工还创设唱歌课,并且多处教授、推广。
沈心工是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初创时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多数是采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少数采用中国传统民歌填词或专门作曲,为学堂乐歌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2.李叔同:(1880—1942)李叔同,原名文涛,字息霜,别号漱筒;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
其乐歌承中古典歌词的意境美,文辞隽永秀丽,意境深远,富于韵味,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其音乐在乐歌创作,音乐教育,创办期刊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906年,在日本留学时编印出版中国第一份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
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歌曲,代表作有《春游》、《送别》、《早秋》等共70余首。
3.大同乐会:创建于1920年,创始人郑觐文,其宗旨“整理国乐,阐扬固有文化;研究中西音乐,筹备演作大同音乐促进世界文化运动”。
这个乐会致力于传统乐器的继承和改良,开始探索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的创建,组成了一个有32人编制的民族乐队,基本上分为吹、弹、拉、打四组,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管弦乐团。
其整理改编的中国古典乐曲有《国民大乐》、《春江花月夜》、《霓裳羽衣曲》、《十面埋伏》、《醉渔唱晚》等。
4.萧友梅:(1884—1940),字思鹤,又名雪鹏;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广东中山人,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始人之一。
简述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及其历史特点摘要:音乐往往能够反映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文化需要。
在中国近现代时期,中国的音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从社会时代背景下把音乐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简述每个阶段对应的现代音乐发展及其特点。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及特点第一阶段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这一时期可以追溯到1898年新式学堂的开办到“五四”运动爆发前。
随着鸦片战争被迫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后,中国一些有志之士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在客观条件下也对音乐的发展有一些有利的影响。
出现了西方音乐基本乐理的介绍,记谱法等新音乐。
第二阶段新音乐的初步发展阶段,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二十年代末期出现了我国第一代专业音乐家,歌曲创作也由以曲填词变为依词作曲。
这一阶段的作品,诗与旋律完美结合,歌曲旋律的起伏与节奏来源于歌词,但又不同于歌词。
第三阶段以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为中心的全面提高阶段,这一时期的专业音乐创作大多集中在声乐领域并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
作品的艺术价值很高,传唱度很高,无数的经典之作流传至今。
第四阶段以民主解放为中心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政治背景相对复杂,有三种不同的政权统治局面,因此也就出现了三种不同的音乐文化现象,这一时期音乐仍以声乐为主,但器乐创作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传统封建统治下的宫廷音乐因其社会背景的改变,也因此而衰落,在被动条件下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鲜元素。
对应第一阶段时期的音乐因受西方音乐的影响,出现了大量的“新”。
以学堂乐歌为主,随着学堂乐歌的传播,更多的西方知识也被人所接受,从多方面体现出了新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巨大区别。
第二阶段时期,由于普通教育的发展和城市革命斗争的影响,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始终以各类声乐体裁发展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常以诗为词作曲,旋律优美,诗词婉转,很有出现了许多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第三阶段的杰出音乐配合着当时极具挑战的时代背景,全民性的歌咏活动表现出来强烈的爱国热情,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也发挥了鼓舞士气的作用。
传统音乐:一般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它是一种活着的过去,经过历史不断累积,不断丰富并沿袭至今。
山东大鼓:是北方各种大鼓中较早进度城市,较早成熟成型的曲种之一。
何老凤、郭大妮、黄大妮、王小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武生,杨小楼。
学堂乐歌:是什么: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意义: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
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堂乐歌基本内容: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墙欺凌的爱国精神。
2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代表性作品有沈心工作词的《革命军》等,此类歌曲大多产生于辛亥革命后。
3配合向中小学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各种所谓的军歌。
4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
代表作秋瑾作词的《免女权》等。
5鼓吹新文化,倡导出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
6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教育。
7鼓吹忠君,尊孔等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题材,如陈颂平的《尊孔》。
学堂乐歌基本形式:根据日本新式学校唱歌的经验和中国当时的国情,我国"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也是以在学校内集体歌咏、并通过学唱这些歌曲学会西方的记谱法(五线谱、简谱)和基本乐理的知识。
但是,对于这些歌曲的编写,当时一般都采取以外国(日本、欧美)现成歌调配以我国自编的歌词给以填配而成的,而以我国传统音乐的音调来进行填配的歌曲相当少、以我国音乐家自创曲调来编写的更少。
此外,当时这些歌曲大多采取"单音歌唱"(即齐唱曲调)的方式,而极少以多声合唱的方式。
此外,除了李叔同外,一般对伴奏均无特定要求。
沈心工:沈心工1870年2月14日生于上海,名庆鸿,字叔逵。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3版教材配套题库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填空题二、单项选择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第2章西洋音乐文化的传入及中国新音乐的萌芽第3章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第4章“抗日救亡”时期的中国新音乐第5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下的中国新音乐第6章20世纪40年代“沦陷区”和“国统区”的中国音乐第7章20世纪40年代“边区”和“解放区”的音乐第8章民主革命时期的音乐思想和理论研究•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填空题1《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是()。
[河北大学2017年研]【答案】冼星海查看答案【解析】《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2沈心工的第一首乐歌是(),第一部乐歌教材是()。
[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案】《体操——兵操》;《学校唱歌集》查看答案【解析】沈心工编写学堂乐歌的歌曲题材面比较广阔丰富,语言浅而不俗、意味深长,而且相当一部分歌曲的词曲结合如出一体。
例如他的第一首乐歌《体操——兵操》;沈心工所编的《学校唱歌集》,特别是他于1912年出版的《教育部审定学校唱歌集》(即一般所提的“重编学校唱歌集”)基本上做到了从选材及用语切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是我国最早的小学音乐教材。
3北大音乐传习所成立于()年,是在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案】1922;北京大学音乐团查看答案【解析】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成立了“北京大学音乐团”。
中华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社会音乐结构的新特色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上上的意义民国时期,新音乐的勃兴与传统音乐地位的下降,使得中国的社会音乐结构产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 民国时期以戏曲作为主要表演艺术和以戏曲音乐为主的历史现象已不复存在,这是中国音乐史上一次重大的转折。
2 这个转折首先是近代文化艺术的大趋势所决定的,这一时期,在音乐界,改进国乐,创作和传播新音乐也成为时尚,这一转折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
3 这个转折,还由于新音乐的迅猛发展和日渐兴盛的影响。
4 在现在的音乐结构中,戏曲音乐地位的相对下降为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中国音乐也由此进入了新音乐与传统音乐并行的多元化社会音乐结构的新时期。
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对近代京剧音乐的贡献1 梅兰芳发展创造了雍容华贵的新腔,其演唱凝重而流畅,对旦角音乐艺术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对京剧伴奏也有改革。
2 程砚秋他的京剧艺术活动,尤其是创造了委婉幽咽而又慷慨刚进的唱腔,在近代京剧艺术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周信芳的演唱特别注意音乐与语言的结合,对节奏力度吐字气息等刻意处理,形成了爽直的艺术个性。
萧友梅的音乐创作1:他的大部分作品写于20世纪20年代,其中最突出的是他所征集的《卿云歌》,此外还有《五四纪念爱国歌》《华夏歌》《民本歌》《国民革命歌》等.2:歌曲创作特别是学校歌曲的创作是其最重要的领域。
他曾将这些歌曲分别收在三本教材性的曲集钟,即《今乐初集》《新歌初集》《新学唱歌教材书》,。
3:萧友梅歌曲的音乐,旋律进行和节奏变化都比较平稳,篇幅简短,几乎绝大多数作品都带有钢琴伴奏,但其音型织体比较简单,主要在和声上起衬托的作用。
4:除此之外,萧友梅还创作了一些其他形式的作品,例如《杨花》,他还写了两步开创性探索性的大型合唱曲,即合唱套曲《春江花月夜》和女生合唱《别校辞》。
5:萧友梅在器乐创作也留下了一些作品,其中比较突出的是《D大调弦乐四重奏》和钢琴曲《哀悼进行曲》,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等。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彭丽一、教学目的《中国音乐通史》是音乐专业本科学习阶段的必修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中国自远古至今音乐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基本的了解,掌握中国各时期音乐发展的一般历史知识与突出成就,进而吸取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我国悠久而优秀的民族文化;力求全方位、多手段诠释音乐历史,为培养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1840~1949,以1900~1949为主。
教材:《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汪毓和编著三、教学时间:一学期,每周二学时。
四、考试:听、写等形式的综合。
五、课堂要求:多参与,主动思考。
概述一、历史分期:(一)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分界点:(二)近现代与当代的分期:二、本世纪上半叶历史发展的特点三、本时期音乐历史发展的特点第一章“五四”前的音乐发展情况第一节传统音乐的新发展传统音乐一般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一般认为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民族民间音乐。
这里主要涉及:戏曲、说唱、民歌、歌舞、器乐及依传统新创作的音乐。
发展情况非常复杂,在文化生活中有重要地位。
近代史重点研究新音乐,即现在的专业音乐,传统音乐方面是缺陷。
一、戏曲音乐(主要介绍京剧、评剧)1、旧剧改革参考音研所59年编“参考资料”第二编1919~27第一辑。
共有言论18篇,重要的11篇。
开始在1917~18的“新青年”有9篇,点到京剧的糟粕,引起争论。
三方面意见:(1)胡适、钱玄同等人的观点(2)张厚载的观点(3)中间态度2、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3、评剧的历史二、说唱音乐一般分五类: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
1、犁铧大鼓(山东)北口:老北口──赫老凤;小北口──新调、郭大妮、黄大妮南口:前期──黑白妞王小玉姊妹;后期──四大玉。
2、京韵大鼓刘宝全、白云鹏等人为代表,进行了较大的革新和创造。
第6章20世纪40年代“沦陷区”和“国统区”的中国音乐1.简述江文也的音乐创作在中国近代音乐发展中的意义。
答:(1)40年代中叶后,江文也所写的天主教圣咏曲中曾有意用中国的民间音调,甚至引用中国民歌旋律来进行创作,是中国天主教音乐中独树一帜的创举。
(2)肯定了继承、发展传统对音乐创作的严肃意义,自我批判了早年盲目追求西方现代主义带给自己的消极后果。
(3)作为一位艺术家,他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的发展有不可抹杀的贡献和成就。
2.对沦陷区敌伪当局积极扶持沦陷区电影事业及流行音乐,应如何正确评价?答:敌伪当局积极扶持沦陷区电的影事业及流行音乐,其目的无非是为配合进行所谓“大东亚和平共荣圈”“中日满亲善”等反动宣传,在沦陷区制造一种虚假的“歌舞升平”繁荣景象。
这些活动,在客观上比那些赤裸裸的反动政治宣传,起了更明显的欺骗、麻痹沦陷区人民群众的恶劣影响。
这也是敌伪统治者所以大力支持这些活动的主要原因。
但是,它们在客观上也无法阻止一些人后来随着中国政治形势的不断向前发展而先后转向革命道路的变化。
3.如何全面评价当时留在沦陷区工作的音乐家?他们是否都是“亡国奴”和“汉奸”?答:对于在沦陷区工作的音乐家,应全面、辩证的评价:(1)一方面,一些音乐家为日伪统治者工作。
日伪统治者在沦陷区改建了一些原有的音乐教育、音乐表演机构,组织了一些音乐活动,大力发展娱乐性的歌舞和电影,其目的是为配合进行所谓“大东亚和平共荣圈”、“中日满亲善”等反动宣传,在沦陷区制造一种虚假的“歌舞升平”繁荣景象。
这些活动,起了明显的欺骗、麻痹沦陷区人民群众的恶劣影响。
当时在长春建立了一个主要为溥仪皇宫服务的伪满“宫内府乐队”。
汪伪政权为了麻痹人民群众的抗日情绪,将上海各公私营电影公司合并为“中华联合电影制片公司”,并专门设置了一个“音乐科”,作为笼络电影歌星及吸引少数音乐家为敌伪在沦陷区大肆推广娱乐性电影音乐活动的领导机构。
他们先后拍摄了很多故事片和音乐歌舞片。
答:"学堂乐歌"是我国清末民初新型学校教育改革的具体产物之一,最初是"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于1898年5月向光绪上书:"请开学校折"中提出的。
"维新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文人仍积极为之进行呼吁。
一些拥护教育、音乐改革的爱国知识分子如萧友梅、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等,先后主动到日本考察日本从"明治维新"后积极开展的新型学校唱歌的经验、方法和学习西洋音乐知识技能,以便在国内效法推行。
特别是1903年沈心工首先在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龙门师范、务本女塾等校的具体实践,引起迅速广泛的社会影响。
许多拥护拥护推行改革的知识分子自动动手编写"乐歌",以便通过乐歌的习唱,对年轻的学生灌输新的民主主义的启蒙教育。
一时间大批各式各样的、提供新学堂习唱的唱歌本、乐歌教材等纷纷得以出版发行。
因此,"学堂乐歌"首先是一种教育改革和资本主义思想启蒙教育的历史现象,当时,许多积极参与推行"学堂乐歌"的先辈们,对此从政治启蒙意义上的考虑要大大超过其艺术审美教育的意义。
这就决定了"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列强欺凌的爱国主义要求,代表性的歌曲有:《中国男儿》(石更作词)、《何日醒》(夏颂莱编)、《十八省地理历史歌》(叶中冷编)、《黄河》(杨度词、沈心工曲)、《扬子江》(王引才编)、《祖国歌》(词作者待查)等;二、积极宣传和推行"军国民教育"的,代表性的歌曲有:《体操-兵操》(沈心工编)、《出军歌》(黄公度编)、《海战》(曾志忞编)、《陆战》、《行军》等;三、极拥护推翻帝制、欢呼民主共和新政的建立的,如:《革命军》(沈心工编)、《光复纪念》(华航琛编)、《美哉中华》(沈心工词、朱云望曲)等;四、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反封建"民主精神,代表性的歌曲有:《勉女权》(秋瑾编)、《女子体操》(沈心工编)、《缠足苦》(沈心工编)、《天足乐》(冰兰编)、《妇人从军》(叶中冷编)、《女革命军》(华航琛编)等;五、鼓吹学习新文化、推动"移风易俗"的民主思想的,代表性歌曲有:《格致》、《地球》、《辟占验》、《运动会》、《博览会》、《电报》、《文明婚》等;六、结合学校生活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和热爱生活的教育的,如:《始业式》(沈心工编)、《勉学》(吴怀疚编)、《春游》(吴怀疚编)、《送别》(李叔同编)、《春游》(李叔同词曲)等。
/m?rf=mlist-hot&ct=134217 728&tn=baidumt&gate=11&d_s=1&l_i=1161_1&c_n=%E5 %90%88%E5%94%B1&a_n=%E7%83%AD%E6%90%9 C%E6%AD%8C%E6%9B%B2&s_o=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题一、填空:1.新音乐兴起于(清末),再度兴起于(五四时期)。
2.肖有梅的(《今乐初集》)及(《新歌初集》)开近代中国艺术歌曲之先河。
3、黎锦晖主要从事(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
4.30—40年代出现了一批为古诗词谱曲的艺术性独唱曲,著名的有如青主作曲的(《大江东去》)、(《我在长江头》);有如黄自作曲的(《卜算子》)、(《南乡子·灯京口北固亭有怀》);再如刘雪庵作曲的(《红豆词》)、(《春夜洛城闻笛》)。
5.冼星海在30—40年代也曾经为古诗词创作著名的歌曲(《别情》)。
6.江文也得(《台湾山地同胞歌》)是具有较高水平的艺术歌曲集。
7.中国近代大合唱的里程碑式杰作是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8.30—40年代(黄自)的清唱剧(《长恨歌》)是大型戏剧性歌唱音乐的重要作品。
9.中国早期的小提琴音乐做成功之作是马思聪的(《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牧歌》)等。
10.(《南泥湾》)和《咱们工人的力量》的曲作者是(马可)。
11.在秧歌剧基础上吸收其他的音乐艺术成分创作的(《白毛女》)、(《刘胡兰》)等奠定了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基础。
12.40年代中后期,解放区器乐逐渐活跃,出现了贺绿汀的(《森吉德玛》),马可的(《陕北组曲》)等优秀管弦乐曲。
13.京剧在北方有四大名旦,他们分别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14.京剧在北方的四大须生指的是(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15.程砚秋创造了委婉幽咽而又慷慨刚劲的(程派)唱腔。
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发展史编辑目录1图书信息2内容简介3作者简介4目录1图书信息作者:孙悦湄(作者),范晓峰(作者)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平装: 304页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开本: 16ISBN: 7308087646, 9787308087643条形码: 9787308087643产品尺寸及重量: 23.4 x 17 x 1.8 cm ; 481 g2内容简介《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发展史》从音乐表演学科的角度来讲,声乐和器乐就是音乐表演的两大不同类别。
从学科隶属关系来看,声乐隶属于音乐表演学科。
声乐作为表演学科应该包括嗓音训练技术和演唱表演理论两个部分。
该论题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历史学语境下的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发展史,以声乐学科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生、传播、演变、发展及其作用和影响为主要论域,属于断代史专题研究的范畴。
由孙悦湄等编著的《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发展史》共八章节,主要内容为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概述,西方声乐艺术的传入及其影响,中国现代声乐艺术发展之先声——学堂乐歌,声乐教育的兴起——近现代学校声乐教育(1919—1937)等。
3作者简介范晓峰(1961—),男,生于青海西宁,祖籍上海市。
1987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艺术系音乐专业,主修理论作曲,获学士学位。
1992年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研究生班结业。
2003—200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
200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获博士学位。
现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与表演》常务副主编。
孙悦湄(1963—),女,生于浙江宁波,祖籍湖北威宁。
1985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修声乐。
2006—2008年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访问学者。
1999年获浙江省教育系统第二届艺术节论文评比一等奖;2000年荣获宁波市教育系统第四届艺术节艺术教育先进个人(“晨风”奖)。
2000—2001年度获宁波市华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这个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①传统音乐随社会变化而有相应调整,以求自身保存,主导地位下降。
②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新文化的出现,产生了新音乐,不断发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③社会政治变化,对音乐影响深刻,有过各种政权下不同政治色彩的音乐文化同时共存,呈现了复杂、多元的特点。
清末以来随西方音乐传入逐步建立的不同此前传统音乐的近代新音乐,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由1898年康梁上书开办新式学堂,至1919年“五四”前。
新音乐文化获得坚实基础,出现一批普通音乐的教育家。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二十年代末。
发展迅速,新型音乐教育机构建立,为专业音乐发展奠定基础,出现一批专业音乐家。
③三十年代,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演出,全国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贯穿这个时期。
大多是声乐作品,器乐较少。
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出现《黄河大合唱》具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④四十年代,中国处于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三种政权并存局面,音乐文化发展呈现不同色彩。
仍以声乐作品为主,器乐创作明显提高。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创作里程碑式作品。
传统音乐的发展戏曲京剧等较大剧种已经定型。
一些优秀京剧艺术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原来艺术形式大胆改革,扩大了京剧的表现力。
梅兰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和革新的古装新戏《洛神》、《天女散花》;对传统剧目《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进行新的加工创造;编演爱国戏《抗金兵》。
对旦角艺术进行改革,创立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的“花衫”,雍容华贵、凝重流畅的唱腔,形成独特风格的“梅派”。
另外,伴奏加进二胡、月琴,一些新戏中采用新的配乐手法。
三十年代赴美、苏,赢得国际声誉。
周信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新编历史剧,编演《四进士》等。
发扬“海派”改革创新精神,强调唱腔与语言的结合,,形成质朴刚健、铿锵顿挫、富于激情的“麒派”程砚秋,编演《荒山泪》、《窦娥冤》等,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广泛学习其它剧种和西方音乐,创造委婉幽咽而又刚劲的“程派”。
还出现了富连成班(1904年,叶春善筹组,在北京)、中华戏曲专科学校(1930年成立于北京)、昆曲传习所(1920年,穆藕初创办,在苏州)锡剧、沪剧、扬剧、淮剧、楚剧、黄梅戏以及评剧、越剧等地方小戏迅速发展提高。
评剧由河北“对口莲花落”于东北“蹦蹦”合流而成。
农民剧作家成兆才创作了近百个剧目,《杨三姐告状》轰动一时。
著名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做了很多改革创造,白将评剧带到上海,扩大了影响,一跃成为全国性大剧种。
越剧,二十世纪初由浙江嵊sheng县多种民间音乐发展而成,初为男演员组成的“的—班”,进入上海后,吸收其它艺术表演经验,改革原有形式,改称“绍兴文戏”,后女班盛行,又称“女子文戏”。
女班“四季春班”影响最大,有袁雪芬、傅全香等。
袁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改编演出《祥林嫂》,反响强烈。
说唱以老曲种不断成熟、新曲种不断产生为发展特征。
京韵大鼓清末民初已有刘、张、白三个流派,三十年代白凤鸣创立苍凉悲壮的“少白派”,骆玉笙创立抒情宽厚的“骆派”。
山东大鼓进入城市后,吸收吸取、小曲唱腔,有了新的面貌。
三十年代为“四大玉”昌盛时期,谢大玉在京津沪演唱多年,录制不少唱片,扩大了山东大鼓的影响。
河南坠子民国初年传入北京,继而传到津沪等地,遍及全国。
形成乔清秀的“乔派”、董桂枝的“董派”。
苏州评弹清末进入上海,随着广播、唱片的传播普及,进入了鼎盛时期。
形成多种流派风格纷呈的繁荣局面。
夏荷生的“夏调”、祁连芳的“祁调”、蒋月泉的“蒋调”、杨振雄的“杨调”、朱雪琴的“琴调”、徐丽仙的“丽调”等。
四川清音原来流行于农村乡镇,三十年代进入成都、重庆等大城市,李月秋在创腔、演唱方面有很大影响。
器乐主要体现在民间社团、地方乐种、艺人的创作和演奏等方面,另外,合奏比独奏发展更快。
当时出名的民间社团有天韵社(1911年)、大同乐会(1920年上海郑觐文发起)、今虞琴社(1934年)等。
他们经常研习、演奏,也整理改编传统乐曲,做出突出贡献。
大同乐会柳尧章以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其中出现了吴畹卿、沈肇洲、汪煜庭(以上均为琵琶)、周少梅(二胡)、杨宗稷(古琴)等著名演奏家发展较大的地方乐种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弦管、汉乐、北方吹歌等,通过各自乐社活动进行发展,进入城市后通过各种媒介扩大影响,积极传授技术培养人才,编印曲谱,改革乐器,保存发展了传统乐种。
江南丝竹民国初年,在江苏、浙江的中小城市盛行,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发展格局。
用琵琶、二胡、扬琴、三弦、笛、笙、箫以及鼓、板、木鱼、铃等,曲目有八大名曲《欢乐歌》、《行街》、《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云庆》、《四合如意》。
广东音乐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清末民初广东的戏曲乐队、街头艺人、农村“八音会”等常常演奏戏曲过场音乐和民间小曲。
早期琵琶主奏,辅以筝、箫、三弦、椰胡;之后出现“五架头”硬弓组合,二弦、提琴(似板胡的中音乐器)、三弦、月琴、横箫;吕文成将二胡改为钢弦,定弦提高四度,琴筒夹在两腿之间,扩大把位,获独特音响效果,1926年首次使用高胡,获极大成功,广东音乐风格、特点有了很大变化,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此后出现“三件头”软弓组合,高胡主奏,秦琴、扬琴。
吕文成创作改编近二百首乐曲《平湖秋月》、《步步高》等。
名家还有严老烈《旱天雷》、《连环扣》,丘鹤俦《娱乐升平》、《狮子滚球》,何柳堂《饿马摇铃》、《赛龙夺锦》,以及何大傻、尹自重、易剑泉等。
为民族器乐发展做出贡献的还有一些民间艺人华彦钧(阿炳),江苏无锡人,精通二胡、琵琶,留给后人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堪称精品。
杨元亨,河北人,擅管子、唢呐,有《小二番》、《放驴》等。
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由清末康梁“变法维新”上书开办新式学堂开始,他们鼓吹乐歌在思想启蒙方面的作用,强调乐歌课的重要性,庚子事变后,清廷1904年颁布学堂章程中认可开设乐歌课,当时称新式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为学堂乐歌。
直至1923年改称“音乐课”,逐渐不用“乐歌”一词。
内容大多反映要求学习西方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思想,也有对少儿进行一般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在当时具先进意义。
基本是填词歌曲,曲调大多来自日本欧美流行歌曲,用民间曲调不多,创作曲调的更少。
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当时青少年深刻影响,还给中国音乐带来一种新的集体歌唱形式,为后来群众歌咏运动打下基础;使西方音乐形式包括乐理、记谱、唱歌、乐器等得到初步传播,促使中国音乐界思考如何建立新的中国音乐文化;还造就一批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传播现代音乐文化的音乐家。
沈心工上海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音乐教育,编写大量学堂乐歌。
《体操-兵操》(男儿第一志气高)、《革命军》、《竹马》,自己作曲的《黄河》。
针对儿童心理特点,词意浅而不俗,词曲结合好,容易上口。
李叔同天津人,早年留学日本,学习绘画、音乐,编辑出版我国最早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回国后从事教育,1918年出家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一生在美术、音乐、书法、篆刻、戏剧、诗词等方面颇有建树,影响很大。
编写乐歌大多是咏物写景的抒情作品,《送别》《西湖》《忆儿时》等,自己作曲的《春游》,文辞优美,富有意境韵味,词曲结合流畅自然。
曾志愍min上海人,致力开展普及音乐的活动,创办上海贫儿院音乐部;编写学堂乐歌,《练兵》、《扬子江》等;编写出版音乐著述《乐理大意》、《歌唱及教授法》、《乐典教科书》、《音乐全书》、《和声略意》等。
专业音乐教育新型音乐社团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19年成立,会长蔡元培,导师肖友梅等,出版期刊《音乐杂志》。
1922年改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
中华美育会,1919年,吴梦非、丰子恺等发起,在上海成立。
成员大多为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曾出版会刊《美育》。
国乐改进社,1927年,刘天华等发起,在北京成立。
出版不定期刊物《音乐杂志》,对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研究、创作有一定贡献。
早期音乐教育机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1920年)、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科(1920年)、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1926年)。
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1927年成立于上海,蔡元培倡导支持,肖友梅牵头组建,蔡任院长,肖任教务主任,标志中国专业音乐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29年奉命改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肖友梅。
这些学校都接受蔡元培“美育”主张,通过艺术培养高尚情操自由个性,达到改善人生改善社会之功效。
以传授西洋音乐为主,参照欧美教育体制,也设国乐课程。
专业音乐创作萧友梅,广东中山人,早年留学日本、德国,回国立志创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组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国立音乐院,罗致高水平教师黄自、青主、应尚能、周淑安等,采纳西洋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又结合国内实际,设立本科、师范等以及作曲、键盘、器乐、声乐、国乐等专业,编写教材,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宗师”。
他创作许多各种体裁的作品,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合唱《春江花月夜》,大提琴《秋思》等。
管弦乐《新霓裳羽衣舞》是根据白居易诗意揣度唐代大曲模式风格创作的大型器乐曲,在曲调、和声上力图突出民族风格。
1920年《卿云歌》,是辛亥后政府颁布的第一首国歌。
赵元任,江苏武进人,早年留学美国,著名语言学家、音乐家。
1915年创作钢琴曲《和平进行曲》,是目前所见发表最早的中国钢琴曲。
还创作了很多歌曲《卖布谣》、《劳动歌》、《教我如何不想他》、《也是微云》、《西洋镜歌》、《老天爷》及合唱《海韵》。
多选用“五四”时胡适、刘半农、徐志摩等新诗,有强烈反封建的民主爱国精神,作为语言学家他很注意声调、音韵的特点,吸收民间音乐语言,优美流畅,口语化,具鲜明独特民族风格。
刘天华,江苏江阴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1927年成立我国第一个以民乐改革为宗旨的“国乐改进社”。
他创作了十首二胡独奏曲、三首琵琶独奏曲以及练习曲、合奏曲等。
他的二胡音乐,不仅保持二胡特色,而且在演奏技术、创作思维上借鉴西洋乐器和西方音乐手法,提高了二胡的表现力,带来新的风格和时代气息。
他的创作都是个人内心感受的抒发,编写练习曲参考了钢琴、小提琴的教学经验,改变过去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培养许多名家,形成我国第一个独具风格的二胡学派。
还对二胡进行了改进,记谱法、定弦法提出自己观点。
推广二胡音乐,多次在音乐会上演奏,录制唱片。
在他多方努力下,二胡以高超演奏技巧、丰富艺术表现力成为现代民族乐器重要的独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