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法
- 格式:doc
- 大小:637.00 KB
- 文档页数:70
国际经济法概论自考重点归纳
一、国际贸易法
国际贸易法是指规范国际贸易行为的法律制度。
重点内容包括:
1.国际贸易规则:主要包括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关贸总协定(GATS)以及知识产权与贸易方面的协议。
了解这些规则的内容和原则对于理解国际贸易法的基本框架非常重要。
2.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了解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的含义和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国际贸易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3.贸易争端解决机制:重点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包括争端解决机构的组成和工作程序等。
二、国际投资法
国际投资法是指规范国际投资行为的法律制度。
重点内容包括:
1.国际投资协议:了解国际投资协议的类型和内容,以及投资者国家之间的双边和多边的投资协议的特点和作用。
2.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了解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各种方式,包括国际投资仲裁和投资争端解决国际中心等的作用和程序。
三、国际金融法
国际金融法是指规范国际金融交易和金融机构的法律制度。
重点内容包括:
1.国际金融组织和机构:了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清算银行(BIS)等国际金融组织和机构的成立背景、职能和作用。
2.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了解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制度,包括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和国内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和监管措施。
综上所述,国际经济法概论自考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和国际金融法。
在学习中,应重点掌握国际贸易规则、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国际投资协议、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以及国际金融组织和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等方面的知识,以加深对国际经济法的理解。
中国国际贸易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是一部旨在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维护贸易秩序、保护贸易经营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法律。
该法于1994年5月12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自1994年7月1日起施行。
2022年12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再次进行修正,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的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正式颁布后,确立了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等原则,并奠定了对外贸易的基本法律制度。
自1996年12月起,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同时自主大幅度降低关税,减少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
这些改革措施初步建立起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充分发挥汇率、税收、关税、金融等经济杠杆作用的外贸管理体制和调控体系。
国际商法( 国际贸易法)国际商法(国际贸易法)简介国际商法,也被称为国际贸易法,是指规范国际商业交易的法律体系。
它涉及国与国之间的商业往来,包括国际货物买卖、国际服务贸易、海运、国际支付、国际金融等方面。
国际商法的重要性逐渐凸显,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也日益复杂。
本文将对国际商法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定义、发展、法律原则、国际商法组织等方面。
定义国际商法是一门涉及跨国商业交易的法律学科。
它涉及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各国商人之间的合同关系,以及处理跨国商业争端的法律规则。
国际商法旨在平衡各国利益,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提供一种可预见、稳定的商业环境,以保护各方当事人的权益。
发展历程国际商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人们通过海上贸易进行跨国交易。
然而,现代国际商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国际国际私法领域。
随着国际贸易的增长和全球化的推进,国际商法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20世纪初,各国开始意识到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因此开始制定国际贸易法律和协定,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最著名的例子是《国际贸易法典公约》(CISG),该公约于1980年通过,并成为国际贸易法的核心文件之一。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商法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虚拟贸易、数字支付和网络争端解决等新兴议题成为了国际商法发展的重点关注领域。
法律原则在国际商法领域,有一些核心的法律原则被广泛接受和采纳。
这些原则有助于保护商业合同的签订和实施,确保各方当事人公平交易,并解决跨国商业纠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国际商法原则:1. 自主意愿原则:各方当事人可以自愿选择适用的法律和管辖权,以及解决争端的方式。
2. 契约自由原则:各方当事人有权自由订立合同,并根据自身利益进行合作。
3. 信用和诚实原则:各方当事人应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在商业交易中保持诚实、公正和信任。
4. 平等原则:各方当事人在合同谈判和履行中应平等对待,共同分享风险和利益。
国际贸易法和国际投资法的异同国际贸易法和国际投资法,这两个听上去高大上的法律领域,实际上就像是一对兄弟,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风味,绝对是个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的组合。
首先说说国际贸易法。
想象一下,一个国家的商品飞往另一个国家,就像小鸟一样,自由翱翔。
国际贸易法就是帮助这些“小鸟”顺利飞翔的法律框架。
这些法律规定了各国在交易中应该遵守的规则,比如关税、配额、贸易壁垒等等。
大家都知道,做生意就得讲规矩,不然可就容易引发争端。
为了让各国的货物能够顺利“入境”,国际贸易法设定了一系列规则,确保大家都能玩得开心,不会因为一时的利益而搞得乌烟瘴气。
再来聊聊国际投资法。
听名字就知道,这个法主要是关心外国投资者的权益。
想象一下,一个外国企业在你国家开了个店,投资了一大笔钱,结果有人不高兴,想来“捣乱”。
这时候,国际投资法就像个护航的保镖,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的投资不被随意侵犯。
就像是跟别人借东西,得讲个信用,得讲个道理。
国际投资法就帮助投资者建立起信心,促使他们放心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大家都能吃上“和气饭”。
虽说它们都是法律,但在运作方式上可是大相径庭。
国际贸易法更多的是关注商品和服务的流通,而国际投资法则注重的是资本的流动。
就像一个人走路和跑步,虽然都是移动,但方式却截然不同。
国际贸易法关注的是如何把货物送到另一国,确保流程畅通无阻。
就像一个水管,水流过时得确保没有阻碍。
可国际投资法就像是一个大把的钞票,关注的是如何保护这些钞票的安全,确保它们能顺利地在不同的市场间流动。
国际贸易法通常涉及的是国家间的交易,大家围坐一圈,谈生意。
而国际投资法则可能涉及个人、公司,甚至是跨国公司的利益。
想象一下,在国际贸易法的会议上,可能会看到各国的代表像舞台剧的演员一样,轮番上阵,讨论着各种各样的交易条件。
而国际投资法的会议可能更像是几个商人在咖啡馆里悄悄地聊着生意,生怕外人听见。
这两个领域也有共同点。
它们都强调公平与透明,确保交易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了解国际贸易法的基本原则国际贸易法是指规范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规则和原则的总称。
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贸易活动涉及到了许多法律问题,因此了解国际贸易法的基本原则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国际贸易法的基本原则,包括自由贸易、平等互惠、非歧视和诚实信用等。
一、自由贸易自由贸易是国际贸易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自由贸易强调各国在贸易活动中应保持开放的态度,消除贸易壁垒,减少贸易限制,促进自由的货物和服务流动。
自由贸易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各国经济的效率,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
自由贸易的实践是通过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实现的。
关税是指对进口货物征收的税费,而非关税壁垒包括配额限制、出口补贴、技术壁垒等。
各国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来降低关税,推动自由贸易的发展。
二、平等互惠平等互惠是国际贸易法的另一个基本原则。
平等互惠要求各国在贸易活动中应平等对待其他国家,并相互给予同等待遇。
这意味着对待跨国企业和国内企业应一视同仁,不得歧视。
平等互惠的实践是通过签订贸易协定来实现的。
贸易协定可以确立各方之间的贸易关系,包括关税优惠、市场准入规定、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
各国在签订贸易协定时应遵循平等互惠原则,确保各方的利益得到平衡和保护。
三、非歧视非歧视是国际贸易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非歧视要求各国在贸易活动中对其他国家一视同仁,不得进行歧视性的待遇。
非歧视原则有助于促进公平和平等的贸易关系。
非歧视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所给予的最低限度的待遇,即对所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给予的最好的待遇。
国民待遇则是指一个国家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享受的待遇,应与其他国家的产品和服务享受同等待遇。
四、诚实信用诚实信用是国际贸易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诚实信用要求各国在贸易活动中要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遵循契约精神,恪守合同义务。
诚实信用是维护贸易秩序和信任的基础。
诚实信用的实践需要各方遵循国际贸易法和契约法的规定,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
国际商法的法律渊源
国际商法,也称国际贸易法,是一门独立的法学分支,主要研究国家之间的商业活动的法律规则。
它的法律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商人们使用的是一种称为"lex mercatoria"的商业法律体系。
这种法律体系是由商人们自己制定的,旨在解决贸易争端和保护商人的利益。
随着商业活动的发展,这种法律体系也不断发展。
在中世纪,国际商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当时出现了一种称为"law merchant"的商业法律体系。
这种法律体系是由当时的商人们与贸易中心城市的商业法院共同制定的,旨在解决国际贸易中的法律问题。
在近代,国际商法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国际商事仲裁。
在这个阶段,国际商法开始受到国家立法的影响,国家开始制定规范国际商业活动的法律规则。
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国际商法也不断发展,并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国际商法体系。
国际商法是一种涉及跨国贸易和商业活动的法律分支。
它主要规范国际贸易中的合同、货物转移、付款、保险、运输等方面的法律问题。
国际商法的法律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当时希腊和罗马城邦之间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
随着贸易的发展,人们开始对跨国贸易的法律问题进行思考,并制定了一些基本的法规来规范贸易活动。
在中世纪,随着世界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欧洲商人开始前往东方进行贸易。
为了保护商人的权益,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国家制定了一些规范国际贸易的法律规定,并建立了一些国际贸易组织,如英国的商会和法国的商会。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进一步扩大,国际商法发展迅速,并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版本。
国际贸易法的主要规则国际贸易是指跨越国界界限的商品或服务交换活动,也是各国之间经济合作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因此国际贸易法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际贸易法既是保护国际贸易的基本法律,也是约束各国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则。
一、自由贸易原则自由贸易原则是国际贸易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强调的是贸易自由化和平等互惠。
自由贸易原则认为,任何国家都应该有权自由地选择购买和销售物品,而不受其他国家政治和经济制约的影响。
自由贸易原则下,各国应该开放市场,消除不合理的贸易壁垒,逐步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
二、非歧视原则非歧视原则是国际贸易法的核心原则之一,它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最惠国待遇原则是指,在贸易关系中,无论对哪个国家的进口产品给予了优惠待遇,都必须同时给予其他国家同样的优惠待遇,即所谓“一视同仁”。
国民待遇原则则是指,在贸易关系中,外国产品必须受到与本国产品相同的待遇。
三、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机构之一,目前已经有164个成员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组织。
WTO制定的贸易规则被认为是国际贸易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WTO规则包括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知识产权、贸易和环境、贸易和发展等方面。
在实际贸易中,各国应该尊重并遵守WTO的规则。
四、国际贸易仲裁国际贸易仲裁是指在国际贸易纠纷中,通过仲裁来解决这些纠纷的方法。
国际贸易仲裁机构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国际商会仲裁院、联合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等。
这些机构是由各国政府或者国际组织联合组成的,专门处理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纠纷。
五、经济制裁经济制裁是指通过经济手段来限制某个国家的贸易和投资,以达到政治、经济或军事目的的行为。
经济制裁是国际贸易法的一种反例,同时也是引起众多国家争议的话题。
经济制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政治目的,但是其对于市场的影响是难以预料的。
总体来说,国际贸易法的主要规则包括自由贸易原则、非歧视原则、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国际贸易仲裁以及经济制裁等。
国际贸易法中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国际贸易法是为了规范国际贸易行为而建立的一套法律体系。
在这个法律体系中,最惠国待遇原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本文将探讨国际贸易法中的最惠国待遇原则的含义、作用以及例外情况等相关内容。
词汇解释在正式探讨最惠国待遇原则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一些相关的词汇。
最惠国待遇原则简称MFN原则,是指一个国家在与其他国家签订贸易协定时给予对方的待遇必须同样适用于其他任何与其签订贸易协定的国家。
MFN原则旨在避免歧视性待遇,确保各国享有平等的贸易权利。
意义与作用最惠国待遇原则的意义在于打破贸易壁垒,促进全球贸易的自由化与发展。
通过确保各国享有同样的贸易待遇,MFN原则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公平、开放的环境。
在国际贸易法中,MFN原则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核心原则之一,也是多边贸易谈判的基础。
MFN原则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它鼓励各国互相开放市场,降低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
其次,MFN原则确保了各个成员国在国际贸易中享有平等的待遇,避免了歧视性待遇的出现,保护了各国的贸易利益。
例外情况虽然MFN原则是国际贸易法的重要原则,但也存在例外情况。
国际贸易法允许一些特殊情况下的例外,以保护国家的合法权益。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外情况:1. 自由贸易区:某些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促进自由贸易而形成的区域性贸易协定,成员之间可以在贸易上享受更有利的待遇,但对非成员国适用MFN原则。
2. 优惠关税:国家可以根据特定的条件对某些国家或产品实施较低的关税税率,这样的优惠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因此不违反MFN原则。
3. 安全例外:国家在国家安全等特殊情况下可以暂时中止对另一国的贸易优惠待遇,这种例外情况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利益而设立的。
结论最惠国待遇原则作为国际贸易法中的核心原则之一,发挥着促进贸易自由化与公平竞争的重要作用。
通过避免歧视性待遇,确保各国享有平等的贸易权益。
然而,MFN原则也存在一些例外情况,以保护国家的合法权益。
1 第一章 国际贸易法概述 (Chapter One Summa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 一、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国际贸易法的概念、调整对象 三、国际贸易法的渊源及其体系 四、国际贸易法的基本原则 五、国际贸易法与国际商法的关系 本章基本知识 本章重点:国际贸易法的调整对象、渊源、基本原则、国际贸易法与国际商法的关系 本章难点:国际贸易法的发展
第一节 国际贸易概述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 国际贸易形式不再是单一的货物贸易,逐渐产生了国际技术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形式,国际贸易形式出现了多元化特征。 二、国际贸易的分类 (一)根据商品的形态 有形贸易指那些有形的、可以看得见的物质性商品(机器、粮食等)的进出口贸易活动。 无形贸易简为劳务贸易,指一切不具备物质自然属性的商品或称无形商品的国际交易活动,例如运输、保险、金融、国际旅游等方面各种劳务的提供和接受,以及其他非实物形态的进出口 。 (二)根据商品的移动方向 进口贸易 出口贸易 过境贸易又称通过贸易.是指贸易货物通过一国国境,不经加工地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 (三)根据交易对象 直接贸易 间接贸易 (四)根据贸易方式的性质 商品贸易是指以商品买卖为目的的纯商业方式所进行的贸易活动。 加工贸易是指利用本国的人力、物力或技术优势,从国外输入原材料、半成品、样品或图纸,在本国内加工制造或装配成成品后再向国外输出的,以生产加工性质为主的一种贸易方式。 补偿贸易是指参与贸易的双方,一方以用对方提供的贷款购进机器、设备或其他技术.或者是用对方提供的机器、设备或技术进行生产和加工活动,待一定时期后,该方用该项目下的产品或其他产品或者是产品销售后的收入去偿还对方的贷款或设备技术款项的一种贸易方式。 租赁贸易是由租赁公司以租赁的方式将商品出租给国外的用户,国外租户不交付商品货款而交付商品租金的一种交易方式,因而也称为租赁信贷。 (五)根据有无纸单证 2
有纸贸易也称单证贸易,是指在国际贸易交易过程中,通过单证等商业文件的交接进行结算支付并履行合同的一种贸易方式。 无纸贸易也称为EDI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贸易,是一种将贸易、运输、保险、海关、银行等部门的电子计算机联网,对商务信息(主要包括订单、发票、提单、信用证、进出口许可证等)按国际统一标准进行格式化处理,并把这些数据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商业文件相互交换和自动处理,在不使用纸单证的情况下完成询问、订单、托运、投保、报关、结算等一系列业务手续的一种现代化方式的新型贸易。 三、国际贸易的动机和目的 资源的绝对匮乏 资源的相对匮乏(绝对生产费用学说或地域分工理论) 比较利益说 生产要素比例说 技术差距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国家相互依赖学说
第二节 国际贸易法的概念、特点
一、国际贸易法的概念 国际贸易法是调整跨越关境的贸易流转关系和贸易管制关系的法律制度与法律规范的总称,既包括调整平等主体间的国际贸易流转关系的私法规范,也包括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国际贸易管制的公法规范。 关境亦称“税境”、“海关境域”、“关税境域”或“关税领域”,指一国海关法规可以全面实施的领域。 海关合作理事会对关境的定义是“完全实施同一海关法的地区”。
京都公约附约 (《关于简化和协调海关业务制度的国际公约》) A.2.“关境”一词,指一个国家海关法规全部生效的领域;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第12条 加入 1. 任何国家或在处理其对外贸易关系及本协定和多边贸易协定规定的其他事项方面拥有完全自主权的单独关税区,可按它与WTO议定的条件加入本协定。此加入适用于本协定及所附多边贸易协定。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47第24条 2.本协定所称的关税领土,应理解为一个与其它领土之间的大部分贸易保持着单独税率或其它单独贸易规章的领土。 二、国际贸易法的调整对象 (一)调整对象 国际贸易关系,包括各贸易主体间的国际贸易流转关系与国际组织和国家对国际贸易的管制关系。 对外贸易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国家的宏观经济利益、国内外政策需要以及履行所缔结或加入国际条约的义务,确立实行各种制度、设立相应管理机构和规范对外贸易活动的总称。 (二)国际贸易法律关系 国际贸易法律关系是指国际贸易法在调整人们在国际贸易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是跨越关境的贸易流转关系和贸易管制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 国际贸易流转法律关系 国际贸易管制法律关系 3
三、国际贸易法的特点 (一)国际贸易法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二)国际贸易法是一个复杂的法律规范综合体 1、包括国际法规范、国内法规范 2、包括私法、公法 3、包括实体法、程序法;冲突法 (三)国际贸易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兴法律部门 1、调整范围的扩大 2、调整内容的深入 3、调整规范的增加 国际贸易立法中的议题联接 贸易与其他经济议题:知识产权,投资:例如《TRIPS协议》,《TRIMs协议》,NAFTA,双边FTA 贸易与社会议题:劳工标准,环境保护:例如FTA中的相关条款
第三节 国际贸易法的渊源
一、国际贸易条约 私法领域: 实体性条约:《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CISG 程序性条约:《国际民商事案件中外国判决的承认和执行公约》,1971年2月在海牙国际私法会议通过。 公法领域: 实体性条约:《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及其附件(附件1货物贸易多边协定);《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程序性条约:WTO协定附件2《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的谅解》(DSU,Understanding on Rules and Procedures Governing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 二、国际贸易惯例 国际贸易惯例(International Trade Usage, international practice) 指在国际贸易实践中逐渐自发形成的,某一地区、某一行业中普遍接受和经常遵守的任意性行为规范。 International custom 国际习惯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托收统一规则》 《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三、有关国际贸易的国内立法 管制性国内立法:关税法、进出口管理法、外汇管理法 流转性国内立法:民商法,合同法 四、有关国际贸易的国内判例 英美法系国家
五、国际司法与仲裁机构所作出的判(裁)决问题 第四节 国际贸易法的主体 4
一、自然人 二、法人与非法人企业 《对外贸易法(2004修订)》第8条 本法所称对外贸易经营者,是指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其他执业手续,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 第9条 从事货物进出口或者技术进出口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应当向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机构办理备案登记;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规定不需要备案登记的除外。备案登记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规定。对外贸易经营者未按照规定办理备案登记的,海关不予办理进出口货物的报关验放手续。 《中国入世议定书》 第5条 贸易权 1.在不损害中国以与符合《WTO协定》的方式管理贸易的权利的情况下,中国应逐步放宽贸易权的获得及其范围,以便在加入后3年内,使所有在中国的企业均有权在中国的全部关税领土内从事所有货物的贸易,但附件2A所列依照本议定书继续实行国营贸易的货物除外。此种贸易权应为进口或出口货物的权利。 外贸代理人 外贸法2004第12条 对外贸易经营者可以接受他人的委托,在经营范围内代为办理对外贸易业务。 《民法通则》第63条 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合同法第402条:“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但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 隐名代理;行纪合同关系 《合同法》第403条:“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时,第三人不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受托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对委托人不履行义务,受托人应当向委托人披露第三人,委托人因此可以行使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权利,但第三人与受托人订立合同时如果知道该委托人就不会订立合同的除外。 委托人的介入权 第三人的选择权 第2款 受托人因委托人的原因对第三人不履行义务,受托人应当向第三人披露委托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选择受托人或者委托人作为相对人主张其权利,但第三人不得变更选定的相对人。 三、国家 国际贸易的管理者 国际贸易的当事人 四、国际组织 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第五节 国际贸易法的基本原则
一、贸易自由化原则 贸易自由化原则:使各国消除国家的管制对国际贸易所造成的障碍,包括削减关税、消除非关税壁垒、反对不正当竞争等,其目的在于实现货物、技术、服务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