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化学人教版必修2学案:3.4.2 油脂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652.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一节硫及其化合物第3课时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认识硫元素在物质中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关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化合价的角度,预测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能主动关心与保护环境,结合不同价态含硫物质间的转化,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新课情景呈现通过化学反应在化工厂里也可以实现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让我们走进教材,学习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课前素能奠基新知预习自然界中硫的存在和转化1.自然界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2.硫元素不同化合价之间的相互转化 (1)硫的化合价与性质的关系低价态发生__氧化__反应发生__还原__反应高价态(2)设计实验实现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序号转化目标转化前的含硫物质 选择试剂 转化后的含硫物质① -2→0H 2S__O 2(不足)__ S __SO 2__ ② 0→-2 S __H 2__ H 2S __Fe 或Cu__ FeS 或Cu 2S③ -2→+4 H 2S __O 2(足量)__ SO 2 ④ 0→+4 S __O 2__ SO 2 ⑤ +4→0 SO 2 __H 2S__ S ⑥ +4→+6 SO 2 __O 2__ SO 3 __Cl 2__ H 2SO 4 ⑦ +6→+4H 2SO 4__Cu__SO 2 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①__2H 2S +O 2═══点燃2S +2H 2O ,SO 2+2H 2S===3S +2H 2O__;②__H 2+S ═══△H 2S ,Fe +S ═══△FeS 或2Cu +S ═══△Cu 2S__; ③__2H 2S +3O 2═══点燃2SO 2+2H 2O__; ④__S +O 2═══点燃SO 2__;⑤__SO 2+2H 2S===3S +2H 2O__;⑥__2SO 2+O 2催化剂△2SO 3,SO 2+Cl 2+2H 2O===2HCl +2H 2SO 4__;⑦__Cu +2H 2SO 4(浓)═══△CuSO 4+2H 2O +SO 2↑__。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第1课时糖类课前自主预习一、基本营养物质1.种类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其中,糖类、油脂、蛋白质为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物质。
2.组成元素糖类、油脂、蛋白质组成的共同元素为C、H、O,蛋白质除含有上述几种元素外还含有S、P、N等元素。
二、糖类1.分类及代表物2.化学性质(1)葡萄糖的特征反应:①在加热条件下,使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产生砖红色沉淀; ②在碱性、加热条件下,能与银氨溶液反应析出单质银(也叫银镜反应)。
(2)淀粉的特征反应: 常温下,淀粉遇碘显蓝色。
(3)双糖、多糖的水解: ①蔗糖水解 如图所示现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解释:蔗糖水解生成的葡萄糖和Cu(OH)2共热生成Cu 2O 。
蔗糖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 12H 22O 11(蔗糖)+H 2O ――→稀H 2SO 4△C 6H 12O 6(葡萄糖)+C 6H 12O 6(果糖)。
②多糖水解淀粉(或纤维素)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 6H 10O 5)n (淀粉)+n H 2O ――→催化剂△n C 6H 12O 6(葡萄糖)或(C 6H 10O 5)n (纤维素)+n H 2O ――→催化剂△n C 6H 12O 6(葡萄糖)。
3.糖类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医疗输液中用到的糖类物质是葡萄糖; (2)食用白糖、冰糖等的成分为蔗糖;(3)用来生产葡萄糖和酒精的糖类物质是淀粉;(4)纤维素在人体中可以加强胃肠蠕动,其含量丰富的物质可以用来造纸。
课堂互动探究葡萄糖的分子结构与性质1.分子结构2.化学性质(1)醛基的性质(还原性)①在加热、碱性条件下,能还原弱氧化剂银氨溶液而析出银(银镜反应)。
②碱性条件下,在加热至沸腾时,能还原弱氧化剂新制氢氧化铜而生成砖红色沉淀(Cu2O)。
③能被强氧化剂如酸性高锰酸钾氧化。
(2)羟基的性质(类比乙醇)①与金属钠反应放出H2:1 mol葡萄糖与足量钠反应放出H22.5 mol。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激趣导读]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
恩格斯说:“门捷列夫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
”斯大林也给元素周期律以高度的评价,他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清楚地表明,由量变而发展到质变在自然发展史中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就让我们一起在这一节课中探究元素周期律对生产、生活的重大指导意义吧![目标] 1.掌握1~20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并了解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掌握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2.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根据第3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掌握同周期元素原子性质的递变规律。
4.能通过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推测不熟悉元素的性质,或由其结构、性质推测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等。
第1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电子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别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远近不同,把核外电子通常运动的不同区域看成不同的电子层。
各电子层的序号、能量见下表:2.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①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里。
即电子层最先排满K层,当K层排满时再排布在L 层中等等。
②各核外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是2n2个(n为电子层序数)。
③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④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
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8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18个电子。
3.画出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探究点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表示方法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依能量的不同分层排布,其主要规律是:(1)核外电子首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第一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排布2n2个电子。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能超过2个)。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第8章第3节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含解析第三节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
结合实例认识化学原理、化工技术对于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形成资源全面节约、物能循环利用的意识。
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2。
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依据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认识环境污染的成因、主要危害及其防治措施,以酸雨的防治和废水处理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了解关于污染防治、环境治理的相关国策、法规,强化公众共同参与环境治理的责任。
培养“宏观辨识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一、化学与环境保护1.环境保护(1)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2)环境保护的任务①环境监测:对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含量等进行分析和测定,为控制和消除污染提供可靠的数据。
②治理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
③寻找源头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工艺:杜绝污染物的排放,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2.大气污染(1)污染物主要来源:除了自然因素外,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及其携带的颗粒物。
(2)次生污染物的形成3.污水的处理方法(1)常用的污水处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
(2)污水处理常用化学方法:中和法、氧化还原法、沉淀法等。
(3)污水处理的流程①一级处理:通常采用物理方法,即用格栅间、沉淀池等除去污水中不溶解的污染物。
经一级处理后的水一般达不到排放标准,所以通常将一级处理作为预处理。
②二级处理:采用生物方法(又称微生物法)及某些化学方法,除去水中的可降解有机物等污染物。
经二级处理后的水一般可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③三级处理:主要采用化学沉淀法、氧化还原法、离子交换法和反渗透法等,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和净化.经过三级处理后的水可用于绿化和景观用水等。
2020-2021学年化学新教材人教必修第一册学案:第1章第3节课时2氧化剂和还原剂含解析课时2氧化剂和还原剂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通过具体的实例识别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理解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与价态及电子转移的关系.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2.结合应用实例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掌握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证据推理”的核心素养.一、氧化剂和还原剂1.含义及关系2.氧化性和还原性(1)氧化性:表示物质得电子能力强弱的性质,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反应时本身被还原.(2)还原性:表示物质失电子能力强弱的性质,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反应时本身被氧化。
3.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种类常见物质氧化剂部分非金属单质O2、Cl2等含有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浓硫酸、HNO3、KMnO4、FeCl3等还原剂活泼的金属单质Al、Zn、Fe等某些非金属单质C、H2等某些非金属氧化物CO、SO2等微点拨: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要抓住两条线:(1)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
(2)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
二、氧化还原反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1.正面影响:金属的冶炼、电镀、燃料的燃烧、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等.2.负面影响:易燃物的自燃、食物的腐败、钢铁的锈蚀等。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氧化剂得电子被氧化为还原产物。
()(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还原剂失电子,氧化剂得电子。
()(3)金属单质在反应时一定作还原剂。
()(4)食品中的抗氧化剂在保护食品时表现氧化性. ()[答案](1)×(2)√(3)√(4)×2.下列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中不合理的是()A.Mg变成MgO时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因此Mg在该反应中作氧化剂B.KMnO4受热分解时,Mn元素被还原,KMnO4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C.反应CuSO4+2NaOH===Cu(OH)2↓+Na2SO4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在反应2H2O错误!2H2↑+O2↑中,H2O既是还原剂,又是氧化剂A[A项中Mg失电子作还原剂,不正确.]3.分析下列反应并按要求填空.(1)2Fe+3Cl2错误!2FeCl3氧化剂是_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发生氧化反应的是________,发生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
教学设计来自石油的基本化工原料----乙烯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的第三章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产品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乙烯的产量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发展化工水平。
所以从乙烯的用途及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出发,使学生有亲切感和重视感,学习中重视介绍乙烯分子的组成和结构,乙烯的性质和重要反应--加成反应。
乙烯的结构组成是研究乙烯化学性质的关键,乙烯的化学性质是重点,加成反应是乙烯的特征反应,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学习时,注意从乙烯的结构角度深化学生认识,建立“组成--性质--用途”的关系,使学生能更加深入认识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和烷烃的相关性质,能从初步从组成和结构的角度认识甲烷,但是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还不深刻,需要进一步深化。
甲烷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了饱和烃,为不饱和烃乙烯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设计思路乙烯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物质,也是有机合成的基础原料,从生活各个领域正在使用的乙烯产品作为开篇引课,目的是显示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再利用多媒体辅助、动画模拟、实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乙烯的性质和结构,进一步加强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乙烯的加成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加成反应的原理,本节课开始先从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乙烯不同于甲烷的性质,引出乙烯及结构的介绍,再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加成反应的机理,加深学生对加成反应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乙烯的来源。
认识乙烯分子的组成、结构特点。
2.掌握乙烯的化学性质,重点是加成反应。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认识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2.从实验现象到乙烯结构的推理,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乙烯分子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领会内因决定外因的辩证关系,以及严谨的学习态度。
2.使学生感受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科学辩证关系。
(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景导入】我们已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那么这张表又有何意义呢?我们能否从其中总结出元素的某些性质规律,以方便我们应用,解决新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活动一、电子的能量及电子层【思考】阅读教材P13页内容,思考在多电子原子中的电子的能量与运动区域有何关系?【交流投影】【讨论】阅读教材P13页第二自然段内容,回答电子层及其与能量有何关系?【交流1】(1)科学研究证明,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它们分别在能量不同区域内运动。
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分别用n=1、2、3、4、5、6、7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并分别用符号K、L、M、N、O、P、Q来表示。
【交流2投影】(2)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
这就相当于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离引力中心越近,能量越低;越远,能量越高。
如下表:各电子层(由内到外)序号(n) 1 2 3 4 5 6 7 符号K L M N O P Q 与原子核的距离近→远能量低→高【交流3投影】(3)电子层模型示意图【问题探究】在理解核外电子排布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交流1】(1)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如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以排18个电子,而当它是最外层时,最多可以排8个电子。
【交流2】(2)电子不一定排满M层才排N层,如K和Ca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分别为。
【典例1】某短周期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那么该原子()A.有3个电子层B.有2个电子层C.最外层电子数是8 D.核电荷数是10【答案】 B【解析】第一层排满为2个电子,第二层排满为8个电子,第三层为最外层时,最多排8个电子,若该原子有3个电子层,依题意可知最外层(第3层)要排到24个电子,这不可能,则该原子只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为2个电子,第二层为6个电子。
第2课时 氨和铵盐课前自主预习一、氨的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1)氨是一种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
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700体积的氨,常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
(2)氨气易液化,液态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物质的温度急剧下降,所以液氨常用作制冷剂。
2.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①常用喷泉实验来验证NH 3易溶于水。
②NH 3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叫氨水,溶解在水中的大部分氨气和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化学式NH 3·H 2O)。
化学方程式:NH 3+H 2ONH 3·H 2O 。
③一水合氨是一种弱碱,在水中可发生电离:NH 3·H 2O NH +4+OH -,所以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或红色的石蕊试纸变蓝。
④一水合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 NH 3·H 2O=====△NH 3↑+H 2O 。
(2)与酸的反应①把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时产生大量白烟。
这是氨水中挥发出的NH 3与盐酸挥发出的HCl 化合生成的NH 4Cl 小颗粒。
化学方程式:NH 3+HCl===NH 4Cl 。
②氨也和其他酸反应生成相对应的铵盐,写出下列方程式:a .NH 3与HNO 3反应:NH 3+HNO 3===NH 4NO 3。
b .把足量CO 2通入氨水中:NH 3+CO 2+H 2O===NH 4HCO 3。
3.用途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是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纯碱的原料。
二、铵盐铵盐都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放出氨气。
NH 4Cl=====△NH 3↑+HCl ↑NH 4HCO 3=====△NH 3↑+H 2O ↑+CO 2↑ NH 4NO 3+KOH=====△KNO 3+H 2O +NH 3↑ 三、氨的实验室制法1.原理:实验室中常用NH 4Cl 与Ca(OH)2共热的方法制取氨。
姓名,年级:时间:第2课时硫酸一、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1.与指示剂作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Fe+H2SO4===FeSO4+H2↑。
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CuO+H2SO4===CuSO4+H2O。
4.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2NaOH+H2SO4===Na2SO4+2H2O.5.与某些盐反应:H2SO4+Na2CO3===Na2SO4+H2O+CO2↑。
二、浓硫酸的性质浓H2SO4是无色黏稠油状液体,难挥发,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常用的98%的浓H2SO4的密度为1.84 g·cm-3,物质的量浓度为18.4 mol·L-1。
三、浓硫酸的化学性质1.浓硫酸是二元强酸,具有酸的通性。
2.浓硫酸的特性。
(1)脱水性浓硫酸能把有机物中的H、O元素按原子个数比21脱去,留下黑色炭。
例如,浓硫酸能使蔗糖炭化.(2)吸水性浓硫酸能够吸收游离态的水或结晶水,可用做干燥剂。
(3)强氧化性①与Cu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错误!CuSO4+SO2↑+2H2O。
②与铁、铝反应常温下,浓硫酸可以使铁、铝钝化,即铁、铝表面被浓硫酸氧化为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了酸与内层金属的进一步反应,所以可以用铁、铝制容器来盛装浓硫酸.③与非金属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2H2SO4(浓)错误! CO2↑+2SO2↑+2H2O。
铜与浓硫酸反应:Cu+2H2SO4(浓)错误!CuSO4+SO2↑+2H2O(浓硫酸作用:氧化性、酸性);火热木炭与浓硫酸反应:C+2H2SO4(浓)错误!CO2↑+2SO2↑+2H2O(浓硫酸作用:氧化性);溴化氢被浓硫酸氧化:2HBr+H2SO4(浓)===SO2↑+Br2+2H2O(浓硫酸作用:氧化性);硫化氢被浓硫酸氧化:H2S+H2SO4(浓)===S↓+SO2↑+2H2O(浓硫酸作用:氧化性)。
在以上反应中,浓硫酸一般被还原为SO2。
第2课时油脂
一、油脂
1.油脂的结构
油脂是由多种高级脂肪酸(如硬脂酸:C17H35COOH;软脂酸:C15H31COOH;油酸:C17H33COOH)和甘油生成的酯。
常温下呈液态的叫做油,来自植物;呈固态的叫做脂肪,来自动物。
油和脂肪统称为油脂,油脂是多种酯的混合物。
2.油脂的水解反应
油脂在有碱存在的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做皂化反应。
硬脂酸钠是肥皂的有效成分,工业上就是利用这个反应来制造肥皂的。
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油脂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油脂的存在:油脂主要存在于各种植物的种子(油料植物种子中油脂含量特别多)、动物的组织和器官(动物的皮下脂肪组织,油脂含量最丰富)中。
人体中的脂肪约占体重的10%~20%。
温馨提示:①油脂中碳链含碳碳双键时,主要是低沸点的植物油;油脂中的碳链为碳碳单键时,主要是高沸点的动物脂肪。
②液态植物油中有碳碳双键与H2加成后可以生成固态物质——人造脂肪,可用于制作奶油、人造牛油等。
2.油脂的主要作用
(1)油脂是食物组成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产生能量最高的营养物质。
1 g 油脂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时,放出热量约为39_kJ,大约是糖或蛋白质的2倍,成人每日需进食50~60 g脂肪。
脂肪在人体内的化学变化是在脂肪酶的催化下,进行水解,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然后再分别进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2)油脂有保持体温和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3)油脂能增加食物的滋味,增进食欲,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但在饮食中要注意控制油脂的摄入量。
(4)油脂可用于制肥皂。
探究点油脂的分子结构与性质
1.分子结构
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可用通式(如图)表示:
其中R1、R2、R3代表烃基,并且R1、R2、R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2.化学性质
多数油脂兼有烯烃和酯类的性质。
(1)水解反应(油脂的共性):油脂在酸或碱的催化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或高级脂肪酸盐。
例如硬脂酸甘油酯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的反应方程式分别为:
(2)加成反应(不饱和油脂的性质):液态植物油含碳碳双键,能与氢气加成后生成像动物脂肪一样的固态物质,称为人造脂肪。
例如:
3.油脂和矿物油的比较
1.酯、油脂、脂肪及油的关系如何?
提示:酯:醇跟酸发生反应脱水生成的一类化合物叫酯,其通式为
(R、R′为烃基)。
油脂:高级脂肪酸[如硬脂酸(C17H35COOH)、软脂酸(C15H31COOH)、油酸(C17H33COOH)]和甘油[丙三醇
脂肪:常温下呈固态的油脂叫脂肪,如动物脂肪。
油:常温下呈液态的油脂叫油,如植物油。
以上四者的关系可形象地表示如下:
2.能否用植物油萃取溴水中的溴?
提示:不能,植物油含有不饱和键,能与溴发生反应。
3.人们经常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炊具上的油污,其原理是什么?
提示:炊具上的油污一般是油脂,它属于酯类物质,不溶于水。
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易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
纯碱水溶液呈碱性,并且温度越高,碱性越强,因此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炊具上的油污效果很好。
[例]下列有关油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油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故油脂是混合物
B.油脂是由高级脂肪酸和甘油所形成的酯
C.油脂是酯的一种
D.油脂都不能使溴水褪色
[思路分析]正确理解油脂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丙三醇)所形成的酯,属于酯类。
[解析]纯净物有固定的熔、沸点,油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故油脂是混合物,A项正确。
从结构上分析,B项正确。
油脂是酸与醇作用的产物,含有酯基(—COO—),属于酯类,C项正确。
油脂结构中的烃基有些是不饱和的,含有碳碳双键,可使溴水褪色,D项错误。
[★答案★] D
区别植物油和矿物油的正确方法是(D)
A.加水振荡,观察是否有分层现象
B.加溴水振荡,观察溴水是否褪色
C.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观察是否褪色
D.加入NaOH溶液并煮沸,观察有机物是否溶解
解析:植物油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矿物油的主要成分是烃类物质,无论是酯还是烃,都不溶于水,加水后都会出现分层现象,无法区别,A 项错误;植物油和矿物油中都含有不饱和键,都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以利用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能区别,B、C两项错误;油脂在NaOH溶液中可以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钠,矿物油在此条件下不能水解,利用此方法可以区别植物油和矿物油,D项正确。
1.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A.从溴水中提取溴可用植物油做萃取剂
B.热的纯碱溶液去油污效果更好
C.硬水(含钙、镁离子多的水)使肥皂去污能力减弱是因为发生反应生成沉淀
D.用热的纯碱溶液可区别植物油和矿物油
解析:植物油中含不饱和键,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温度越高,纯碱溶液的水解程度越大,碱性越强,油污的水解速率越快;硬水中的钙、镁离子易与肥皂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钙(镁);植物油为油脂,在热的纯碱溶液中水解,产物均溶于水,而矿物油主要为烃类,不与纯碱反应,液体仍为两层。
2.下列可以判断油脂皂化反应基本完成的现象是(D)
A.反应液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B.反应液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C.反应后静置,反应液分为两层
D.反应后静置,反应液不分层
解析:本题考查油脂皂化反应。
油脂跟氢氧化钠溶液未反应前分层,完全反应后,生成高级脂肪酸钠、甘油和水的混合液,不会出现分层现象,
因为甘油与水互溶,高级脂肪酸钠属于盐类,易溶于甘油和水,故C错误;高级脂肪酸钠属于弱酸强碱盐,水解呈弱碱性,即皂化反应前后反应液均呈碱性,B错;不能依据石蕊试纸变色判断反应是否完成,A错。
3.有关油脂的说法错误的是(B)
A.油脂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属于酯类
B.油脂的水解产物只有两种
C.天然油脂为混合物
D.工业上利用油脂的皂化反应合成肥皂
4.下列不属于水解反应的是(B)
A.油脂的皂化
B.乙烯与水反应制乙醇
C.淀粉制葡萄糖
D.蔗糖制葡萄糖和果糖
5.油脂水解反应的共同产物是(D)
A.饱和高级脂肪酸B.不饱和高级脂肪酸
C.硬脂肪酸钠D.甘油
解析:油脂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甘油和多种高级脂肪酸,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甘油和多种高级脂肪酸盐。
6.某种油脂的结构简式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油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B.该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可发生皂化反应
C.该油脂不能使溴水褪色
D.油脂有油和脂肪之分,但都属于酯
解析:油脂为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沸点,A项正确;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B项正确;该油脂中—C17H31含有碳碳不饱和键,能使溴水褪色,C项错误;液态油脂为油,固态油脂为脂肪,
但它们都属于酯,D项正确。
7.已知硬脂酸C17H35COOH为饱和高级脂肪酸,硬脂酸甘油酯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
(1)该油脂能否使溴水褪色:能(填“能”或“不能”)。
感谢您的下载!
快乐分享,知识无限!由Ruize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