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2第三节化学平衡导学案(共5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164.00 KB
- 文档页数:14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1. 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相关计算方法。
了解化学平衡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相关计算方法。
2. 化学平衡所遵循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 教科书、教学课件、实验仪器和试剂。
2. 备好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让学生对化学平衡产生兴趣。
2. 教学: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性质和相关计算方法。
让学生了解化学平衡所遵循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3. 实验:进行关于化学平衡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培养其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的能力。
4. 讨论与总结:与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引导学生思考。
5. 作业布置:布置化学平衡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馈1. 课后作业的批改与讲解。
2.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感受和问题反馈。
六、板书设计1. 化学平衡的概念2. 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3. 化学平衡所遵循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七、课后拓展1. 让学生通过相关化学实验,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2. 带领学生多角度地了解化学平衡对实际生活的影响。
八、教学反思1. 对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
以上是一份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范本,希會对您有所帮助。
初高中化学平衡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的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
2. 平衡位置和平衡常数;
3. 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
4.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平衡位置的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
2. 实验器材:试管、试剂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化学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平衡常数的意义。
二、理论讲解(20分钟)
1. 讲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介绍平衡位置和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分析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
三、实验环节(30分钟)
1. 进行相关实验,观察平衡位置的变化;
2. 让学生手动计算平衡常数,并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
四、课堂练习(1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化学平衡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外拓展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拓展阅读和实验,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后续教学中,可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课时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Le Chatelier原理预测平衡位置的变化。
教学重点: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Le Chatelier原理的运用教学难点:平衡移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教学准备:幻灯片、平衡反应的实验器材、化学品、平衡反应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幻灯片展示实验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衡反应,平衡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二、讲解(15分钟)1.讲解平衡反应的概念和平衡常数的定义。
2.讲解如何计算平衡常数。
3.介绍Le Chatelier原理,讲解平衡移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表,进行平衡反应的实验操作。
2.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平衡常数。
四、讨论(10分钟)1.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平衡移动的原因。
2.运用Le Chatelier原理,预测平衡位置的变化。
五、练习(10分钟)1.进行相关练习,巩固平衡反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Le Chatelier原理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包括练习题和思考题,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Le Chatelier原理的运用,提高了他们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平衡[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2.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判断依据3.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及其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4.掌握等效平衡的判断与计算二、命题落点本部分的高考命题落点:化学平衡状态是否建立的考查;借助于阿伏加德罗定律考查可逆反应中物质转化率等有关计算;等效平衡的判断及相应的计算。
等效平衡是化学平衡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典例精析]例1:X、Y、Z为三种气体,把a mol X 和b mol Y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 + 2Y 2Z,达到平衡时,假设它们的物质的量满足:n〔X〕 + n〔Y〕 = n 〔Z〕,那么Y的转化率为〔〕A.%1005ba⨯+B.%100b5)ba(2⨯+C.%1005)ba(2⨯+D.%100a5ba⨯+解析:设达到平衡时,X气体所消耗的物质的量为x X + 2Y 2Z起始量〔mol〕 a b 0变化量〔mol〕 x 2x 2x平衡量〔mol〕 a-x b-2x 2x由题意可得:〔a-x〕+〔b-2x〕=2x,解得m ol5bax+=,那么气体Y的转化率为%100b5)ba(2%100bx2⨯+=⨯。
答案:B例2: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X〔g〕+3Y〔g〕 2Z〔g〕,假设X、Y、Z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0〕,当达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0.1mol /L,0.3mol/ L,0.08 mol/L,那么以下判断不合理的是〔〕A.c1∶c2=1∶3 B.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3∶2C.X、Y的转化率不相等D.c1的取值范围为0< c1<0.14 mo /L、解析:设X在建立平衡过程中的变化浓度为aX〔g〕+3Y〔g〕 2Z〔g〕起始量〔mol/L 〕 c1 c2 c3变化量〔mol/L 〕 a 3a 2a平衡量〔mol/L 〕 c1-a c2-3a c3+2a0.1 0.3 0.08达到平衡时c 〔X 〕∶c 〔Y 〕=1∶3,而转化的c 〔X 〕∶c 〔Y 〕=1∶3,那么c1∶c2 =1∶3,A 合理C 不合理;平衡时Y 、Z 生成速率之比为其化学计量数之比,B 合理;假设起始时c3 = 0,那么c1有极大值:c1=0.1mol·L -1 + 2L m ol 08.01-⋅ =0.14mol·L -1,0< c1<0.14 mo /L 。
第三节化学均衡导教案(第 1 课时 )课标要求:1.认识可逆反响,掌握化学均衡的观点及其特色。
2.培育学生剖析、概括,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教材: P25-26知识重点:一、可逆反响与不行逆反响复习:什么叫可逆反响可逆反响有哪些特色议论:可逆反响为何有“度”的限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剖析:在必定温度下,将必定质量的蔗糖溶于100mL水的过程议论:在必定条件下,达到溶解均衡后,蔗糖晶体的质量和溶液的浓度能否变化溶解和结晶过程能否停止二、化学均衡的成立过程在反响 CO+H2O CO 2 +H2 中,将和H 2O (g) 通入 1L 密闭容器中,反响一段时间后,各物质浓度不变1、反响刚开始时:反响物浓度___________,正反响速率____________生成物浓度为 _________ ,逆反响速率为__________2、反响过程中:反响物浓度___________,正反响速率___________生成物浓度 ____________,逆反响速率___________3、一准时间后,必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t 1时辰后, v 正= v 逆即正反响耗费的量与逆反响生成的量相等,反响物和生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化学均衡三、化学均衡1、观点: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条件下,____________进行到必定的程度时__________________ 相等,化学反响进行到最大限度,反响物和生成物的______不再发生变化,反响混淆物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简称______________2、达到化学均衡的标记:正逆反响速率相等和反响混淆物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是判断均衡的两大主要标记⑴、直接标记:①、速率关系:正逆反响速率相等。
即V 正=V逆以反响 mA(g)+nB (g)pC(g)为例达到均衡的标记为:A 的耗费速率与 A 的生成速率——————;异边同向,A 的耗费速率与 C 的——————速率之比等于—————;同边异向,B 的生成速率与C 的——————速率之比等于—————;比率计量A 的生成速率与B 的——————速率之比等于—————。
高中化学五个平衡教案模板
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了解平衡常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掌握影响平衡状态的因素,能够应用 Le Chatelier 原理分析化学反应的平衡位置的改变。
教学内容及安排:
1. 导入:通过实验或案例引出化学平衡的概念及意义(15分钟)
2. 理论讲解:介绍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及意义(20分钟)
3.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探究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30分钟)
4. 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讨论 Le Chatelier 原理在化学平衡中的应用(15分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化学平衡的定义及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2. 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及 Le Chatelier 原理的应用
教具准备:
1. 实验器材:坩埚、配平摆、试管、移液管等
2. 实验药品:氯化银溶液、氧气、氧化铜等
3. PPT 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方法:
1.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探究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2. 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评估:
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及问题解决能力
拓展延伸:
1. 探究不同条件下化学平衡的变化
2. 进一步了解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教学反思:
1.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避免学生的 passivity 主学。
化学必修2第三节化学平衡导学案(共5课时)化学必修2第三节化学平衡导学案(共5课时)第三节化学平衡导学案 (第1课时)课标要求:1、了解可逆反应,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其特点。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教材:P25-26知识要点: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复习:什么叫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哪些特点?讨论:可逆反应为什么有“度”的限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分析:在一定温度下,将一定质量的蔗糖溶于100mL水的过程讨论: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溶解平衡后,蔗糖晶体的质量和溶液的浓度是否变化?溶解和结晶过程是否停止?二、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在反应CO+H2O CO2+H2中,将0、01molCO和0、01mol H2O (g)通入1L密闭容器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各物质浓度不变1、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浓度___________,正反应速率____________ 生成物浓度为_________,逆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2、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浓度___________,正反应速率___________ 生成物浓度____________,逆反应速率___________3、一定时间后,必然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t1时刻后, v正= v逆即正反应消耗的量与逆反应生成的量相等,反应物和生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化学平衡三、化学平衡1、概念: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条件下,____________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时__________________相等,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反应物和生成物的______不再发生变化,反应混合物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简称______________2、达到化学平衡的标志: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和反应混合物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是判断平衡的两大主要标志⑴、直接标志:①、速率关系: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即 V正=V逆以反应mA(g)+nB (g)pC(g)为例达到平衡的标志为:异边同向,同边异向,比例计量A的消耗速率与A的生成速率;A的消耗速率与C的速率之比等于;A的生成速率与B的速率之比等于极值转换法无论平衡从哪个方向建立,在判断时都可根据题给条件和反应计量系数把生成物全部推算为反应物或把反应物全部推算成生成物再与原平衡加入的物质的量相比较,若物质的量“相当”,则为等效平衡,推算式为:某反应物的物质的量(mol)+变成生成物而消耗的该反应物的物质的量(mol)=原来该反应物的物质的量(mol)二、等效平衡的分类及解题方法①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相等的可逆反应,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里,只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相当(反应物换算成生成物或生成物换算成反应物后与原起始量相同)则为等效平衡例1、在一定温度下,将2molN2和6molH2充入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N2(g)+3H2(g)2NH3(g),达到化学平衡后,若保持温度不变,令a、b、c分别为N2、H2、NH3的物质的量,重新建立平衡,混合物中各物质的量仍和上述平衡相同,填空(1)若a=0,b=0,则c=__________ (2)若a=1, c =2,则b =____________(3)若a、b 、c取值必须满足的一般条件为(用两个式子表示,一个只含a和c,一个只含 b 和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2、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A和1molB,发生2A(g)+B (g)3C(g)+D(g),达到化学平衡时,C的浓度为wmol/L。
三化学平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溶解和结晶过程的分析,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通过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知道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理解并会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一、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与特征1.在一定条件下,把1 mol N2和3 mol H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根据要求填表:N2+3H22NH3反应物浓度v正生成物浓度v逆开始时c(N2) c(H2)进行中c(N2) c(H2)平衡时c(N2) c(H2)2.用速率—时间(v-t)图像表示出以上过程:【小结】(1)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逆两个方向的反应速率时,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或保持恒定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的特征化学平衡的特征可以概括为逆、等、动、定、变,即:①逆:研究的对象是反应。
②等:化学平衡的条件是v正和v逆。
③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平衡,此时反应并未停止。
④定: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组分的质量(或浓度)为一。
⑤变:若外界条件改变,平衡可能发生,并在新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二、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与方法1.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的特征之一是v正v逆≠0。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同时生成3n mol B②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③3v正(A)=v逆(B)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同时生成2n mol C2.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的另一特征是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一定温度下,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A(s)+2B(g)C(g)+D(g)。
当下列物理量不发生变化时,能表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①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②B的物质的量浓度③容器内气体的压强④混合气体的密度【达标检测】1.下列关于化学平衡状态的理解正确的是()A.所有反应都存在平衡状态B.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相等C.正反应与逆反应停止进行D.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2.14CO2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14CO2+C2CO,达到化学平衡后,平衡混合物中含14C 的粒子有()A.14CO2B.14CO2、14COC.14CO2、14CO、14CD.14CO3.下列关系中能说明反应N2(g)+3H2(g)2NH3(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3v正(N2)=v正(H2)B.v正(N2)=v逆(NH3)C.2v正(H2)=3v逆(NH3)D.v正(N2)=3v逆(H2)4.工业上常用煤和水作原料经过多步反应制得氢气,其中一步反应的原理为CO(g)+H2O(g)CO2(g)+H2(g),下列选项的条件中可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单位时间内消耗2 mol的CO同时生成2 mol的CO2B.两个H—O键断裂的同时有一个H—H键断裂C.反应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D.混合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发生变化5.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2SO2(g)+O2(g)2SO3(g),已知反应过程某一时刻SO2、O2、SO3浓度分别为0.2 mol·L-1、0.1 mol·L-1、0.2 mol·L-1,达到平衡时浓度可能正确的是()A.SO2、O2分别为0.4 mol·L-1、0.2 mol·L-1B.SO2为0.25 mol·L-1C.SO2、SO3均为0.15 mol·L-1D.SO2为0.24 mol·L-1,SO3为0.14 mol·L-1。
化学化学平衡公开课教案高中【化学平衡公开课教案】引言: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的动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公开课教案旨在通过活动、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并帮助学生熟悉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关的控制变量。
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明确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的过程;2.理解平衡位置和平衡常数的含义;3.学习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4.掌握如何通过控制变量来改变化学平衡。
二、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 黑板、粉笔、彩色粉笔-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PPT或投影仪2.教学资源:相关教学视频、报纸杂志剪报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概念介绍1.引入化学平衡概念(10分钟)- 通过学生已学过的化学反应知识,引导他们观察反应进行的时间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反应停止进行,产生了化学平衡。
- 给出化学平衡的定义和平衡位置的概念。
2.示意图和实例解释(15分钟)- 利用示意图,向学生解释平衡位置的概念,并与实例结合说明。
- 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详细解释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的过程,并解释平衡状态下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相互进行但净效果为零。
第二部分:平衡常数和计算1.计算平衡常数(20分钟)- 通过一个实验或示例,向学生介绍平衡常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 引导学生理解平衡常数与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2.平衡常数的意义(15分钟)- 跟学生讲解平衡常数对于判断反应的偏向性以及预测反应进行的程度的重要性。
- 利用常见化学反应方程式,引导学生分析平衡常数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第三部分:控制变量的应用1.改变平衡位置(20分钟)- 利用实验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改变反应物浓度、温度和压力等因素来改变平衡位置。
-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因素对平衡位置的影响并总结规律。
2.讨论应用(15分钟)- 引导学生就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讨论相关领域的应用实例,如工业生产中的催化反应和环境保护等。
化学平衡教案电子版高中
教案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化学平衡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让学生简单描述化学平衡是什么。
2. 简要介绍化学平衡的重要性和应用。
二、学习(40分钟)
1. 学习化学平衡的定义和表达式。
2. 探究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了解平衡常数与反应的状态关系。
4. 学习如何根据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质量及浓度。
三、实践(30分钟)
1. 进行一些平衡反应的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2.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各物质的浓度。
四、总结(10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2. 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5分钟)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练习计算化学平衡反应的题目,并写出解题过程。
2. 下节课复习前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提示:本课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深入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计算平衡反应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化学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第三节化学平衡导学案(第 1 课时 )课标要求:1.了解可逆反应,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其特点。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教材: P25-26知识要点: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复习:什么叫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哪些特点讨论:可逆反应为什么有“度”的限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分析:在一定温度下,将一定质量的蔗糖溶于100mL水的过程讨论: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溶解平衡后,蔗糖晶体的质量和溶液的浓度是否变化溶解和结晶过程是否停止二、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在反应 CO+H2O CO 2 +H2 中,将和H 2O (g) 通入 1L 密闭容器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各物质浓度不变1、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浓度___________,正反应速率____________生成物浓度为 _________ ,逆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2、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浓度___________,正反应速率___________生成物浓度 ____________,逆反应速率___________3、一定时间后,必然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t 1时刻后, v 正= v 逆即正反应消耗的量与逆反应生成的量相等,反应物和生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化学平衡三、化学平衡1、概念: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条件下,____________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时__________________ 相等,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反应物和生成物的______不再发生变化,反应混合物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简称______________2、达到化学平衡的标志: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和反应混合物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是判断平衡的两大主要标志⑴、直接标志:①、速率关系: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即V 正=V逆以反应 mA(g)+nB (g)pC(g)为例达到平衡的标志为:A 的消耗速率与 A 的生成速率——————;异边同向,A 的消耗速率与 C 的——————速率之比等于—————;同边异向,B 的生成速率与C 的——————速率之比等于—————;比例计量A 的生成速率与B 的——————速率之比等于—————。
例 1、一定条件下,反应A2(g)+B 2(g)2AB(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生成 n mol A 2同时生成 n molABB、生成2n mol AB同时生成 n mol B 2C、生成 n mol A 2同时生成 n mol B2 D 、生成 n mol A 2同时消耗 n mol B 2注意:在判断化学平衡时,要注意化学键数与反应物质的物质的量之间的联系,同时要注意成键、断键与反应方向之间的关系。
例 2、一定条件下,反应N2+3H22NH 3 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一个 N≡N 键断裂的同时,有三个H-H 键形成B 、一个 N≡N 键断裂的同时,有三个H-H 键断裂C 、一个 N≡ N键断裂的同时,有六个N-H 键断裂D 、一个 N≡ N键断裂的同时,有六个N- H 键形成P(气 )+Q(气) R(气)+S( 气) ,在恒温下已达平衡状态的是()②、含量关系: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质量分数、物质的量、体积分数、分子数之比保持不 A.反应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P 和 S 的生成速率相等变 C.反应容器内 P、 Q、 R、 S 四者共存 D.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⑵、间接标志:以反应mA(g)+nB (g)pC(g)为例3、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 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 表明反应 :①、混合气体的总压强、总体积、总物质的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改变而________,(适A( 固 )+3B( 气 )2C(气 )+D( 气 ) 已达平衡状态的是()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度 C.B 的物质的量浓度 D.气体的总物质②、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改变而________,(适用于的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一定温度下 , 下列叙述不是可逆反应⑶、特殊标志:A( 气 )+3B( 气 )2C(气 )+2D( 固 ) 达到平衡的标志的是()①、对于有色物质参加反应,如果体系颜色不变,反应达到平衡① C 的生成速率与 C 的分解速率相等②单位时间内生成amolA, 同时生成 3amolB②、对于吸热或放热反应,如果体系温度不变,反应达到平衡③ A、 B、 C 的浓度不再变化④ A、B、 C的分压强不再变化例 3、在一定温度下,向aL 密闭容器中加入 1molX 气体和 2molY 气体⑤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⑥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发生如下反应: X(g)+2Y(g) 2Z(g),此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⑦单位时间内消耗amolA, 同时生成 3amolB⑧ A、 B、 C、D 的分子数之比为 1:3:2:2 A、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B、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A.②⑧ B.②⑤⑧ C.①③④⑦ D.②⑤⑥⑧C、容器内 X、 Y、 Z 的浓度之比为 1:2:2D、单位时间消耗的同时生成5、可逆反应 H2(g) + I2(g)2HI(g),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的标志是()第三节化学平衡导学案(第1课时)A、在 1molH-H 键断裂,同时有2molH-I键生成。
B、容器内各组分物质的量的分数保持不变。
【随堂检测】C、容器内颜色的深度保持不变。
班级姓名座号D、容器内的总压强保持不变。
1、在一定温度下, 可逆反应A( 气 )+3B( 气 ) 2C(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 C 的生成速率与 C 分解的速率相等B.单位时间内生成第三节化学平衡导学案( 第2课时) nmolA, 同时生 3nmolBC.A、 B、C 的浓度不再变化D.课标要求:A、 B、 C 的分子数比为 1:3:21.了解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2、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反应:2.掌握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来定性定量地分析化学平衡问题。
体积相等的气体反应,压强改变,化学平衡____________________。
3.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重要意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阅读教材: P26-28实验现象:温度升高,混合气体颜色加深,____________,平衡向 _____________ 方向移动;温知识要点:度降低,混合气体颜色变浅,___________,平衡向 ____________ 方向移动一、化学平衡的移动结论: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移动,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___,化学平衡是有条件限制的___________平衡,只有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移动,______________ 时才能保持平衡,当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改变时,化学平衡会被4、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______________ ,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含量不断___________,由于条件变化对正逆反应速率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浓度、温度、压强等),化学平衡就向 _______这种改变的的影响不同,致使 v 正__________v 逆,然后在新条件下建立 ___________方向移动1、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化学上把这种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例:反应 N2(g)+3H 2 (g)2NH 3 (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改变下列条件,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根据反应体系中的变化填空:2、化学平衡移动的性质:①若 N 的平衡浓度为 a mol/L,其他条件不变时,充入N 使其浓度增大到 b mol/L后平衡向22⑴、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平衡向 ______ 方向移动______________ 方向移动,达到新平衡后,N 2的浓度为 c mol/L ,则 a、 b、 c的大小为⑵、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平衡向 ______ 方向移动_________________ ;⑶、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旧平衡未被破坏,平衡_________② ②若平衡体系的压强为P1,之后缩小反应体系体积使压强增大到P2,此时平衡向巧记:化学平衡总往反应速率______ 的方向移动_____________ 方向移动,达到新平衡后体系的压强为P3,则 P1、 P2、 P3的大小为二、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③ ③若平衡体系的温度为T1,之后将温度升高到T 2,此时平衡向 __________________ 方向移结论: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____ 反应方向移动;动,达到新平衡后体系的温度为 T ,则 T、T、T3的大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312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向_____反应方向移动。
5、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不能改变反应混合物含量;但可以改变达到平衡的时间规律: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移动;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移动;第三节化学平衡导学案(第2课时)【随堂检测】班级姓名座号1.在可逆反应2A( 气 ) + B(气)2C( 气) + Q中,为了有利于 A 的利用,应采用的反应条件是()A.高温、高压B.高温、低压C.低温、低压D.适当温度、高压2.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反应到达平称衡状态,此时,再进行如下操作,平衡不发生移动的是()A.恒温、恒压时,充入NH3B.恒温、恒容时,充入N2C.恒温、恒压时,充入HeD.恒温、恒容时,充入He3.已知反应 A2(g) +2B2( g)2AB( g)△H< 0,下列说法正确的A.升高温度,正向反应速率增加,逆向反应速率减小B.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C.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D.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4. 恒温下 ,反应aX(g)bY(g) +cZ(g)达到平衡后,把容器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且达到新平衡时 ,X 的物质的量浓度由L 增大到 L,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 > b+cB. a<b+cC. a=b+cD. a=b=c5.已建立化学平衡的某可逆反应,当改变条件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 生成物的百分含量一定增加②生成物的产量一定增加③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④反应物浓度一定降低⑤正反应速率一定大于逆反应速率⑥使用了合适的催化剂A①②(B)②⑤(C)③⑤(D)④⑥第三节化学平衡导学案(第3课时)课标要求:1.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