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学烧开水泡茶
- 格式:ppt
- 大小:155.50 KB
- 文档页数:3
统筹规划探究讲义最优化概念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十分普遍的现象,即要在尽可能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的前提下,努力争取获得在允许范围内的最佳效益.讲义1、妈妈让小明给客人烧水沏茶.洗开水壶要用1分钟,烧开水要用15分钟.洗茶壶要用1分钟,洗茶杯要用1分钟,拿茶叶要用2分钟.小明估算了一下,完成这些工作要20分钟.为了使客人早点喝上茶,按你认为最合理的安排,多少分钟就能沏茶了?分析: 本题取自华罗庚教授1965年发表的《统筹方法平话》.烧水沏茶的情况是:开水要烧,开水壶要洗,茶壶茶杯要洗,茶叶要取.怎样安排工作程序最省时间呢?办法甲:洗好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开的时候,洗茶杯,拿茶叶,等水开了,沏茶喝.办法乙:先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洗开水壶,洗壶杯,拿茶叶,灌水烧水,坐等水开了沏茶喝.办法丙:洗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坐待水开,开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壶杯,沏茶喝.谁都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因为后两种办法都“窝了工”.开水壶不洗,不能烧开水,固为洗开水壶是烧开水的先决条件,没开水、没茶叶、不洗壶杯,我们不能沏茶,因而这些又是沏茶的先决条件.它们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图来显示.讲义2用一只平底锅煎饼,每次能同时放两个饼.如果煎1个饼需要2分钟(假定正、反面各需1分钟),问煎1993个饼至少需要几分钟?分析: 由于1993数目较大,直接入手不容易.我们不妨先从较小的数目来进行探索规律.如果只煎1个饼,显然需要2分钟;如果煎2个饼,仍然需要2分钟;如果煎3个饼,初学者看来认为至少需要4分钟:因为先煎2个饼要2分钟;再单独煎第3个饼,又需要2分,所以一共需要4分钟.但是,这不是最佳方案.最优方法应该是:首先煎第1号、第2号饼的正面用1分钟;其次煎第1号饼的反面及第3号饼的正面又用1分钟;最后煎第2号、第3号饼的反面再用1分钟;这样总共只用3分钟就煎好了3个饼.解:如果煎1993个饼,最优方案应该是:煎第1、2、3号饼用“分析”中的方法只需要3分钟;煎后面1990个饼时,每两个饼需要2分钟,分1990÷2=995(次)煎完,共需要2×995=1990(分钟);这样总共需要3+1990=1993(分钟).同学们再考虑一下:煎2006张,2007张各应如何解?从中总结出规律。
尖利的东西(5篇)尖利的东西(5篇)尖利的东西范文第1篇统筹是针对被管理对象的整体全局所作的首要的和统一的筹划。
它不仅在工作之初要对所面对的工作有清楚的熟悉,还要在现有条件下最有效率地调配各种资源。
统筹学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华罗庚的烧水泡茶原理:想泡壶茶喝。
当时的状况是:开水没有;水壶要洗,茶壶茶杯要洗;火生了,茶叶也有了。
怎么办?方法一:洗好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开的时间里,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等水开了,泡茶喝。
方法二:先做好一些预备工作,洗水壶,洗茶壶茶杯,拿茶叶;一切就绪,灌水烧水;坐待水开了泡茶喝。
方法三:洗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坐待水开;水开了之后,急赶忙忙找茶叶,洗茶壶茶杯,泡茶喝。
哪一种方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方法好,后两种方法都窝了工。
这是小事,但这是引子,可以引出语文教学方面的很多有用的方法来。
下面,我就以北师大一班级上册课文《小小的船》第一课时为例,讲讲如何运用统筹学进行备课。
一、板书课题,顺便识字(时间:5分钟)师:孩子们,今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谜面是: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它是什么?(月亮)师:对,月亮有时是圆圆的,像圆盘;有时弯弯的,像镰刀,像小船。
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与月亮有关的儿歌:《小小的船》。
(板书课题,板书时顺便指导书写“小”,熟悉新笔画“竖钩”。
)师:谁会读这个课题?(指名读)生活中,你们都见过些什么船?(轮船、帆船、货船……)师:同学们见过这么多的船,真棒!信任你们现在会读这个课题了。
(齐读课题)课题中有两个“小”字,“小”又是本课的生字,老师提前在黑板上预备好田字格,在板书课题时,就顺便指导书写生字“小”,第一个“小”字老师范写同学看,熟悉新笔画“竖钩”,其次个“小”字板书时,同学跟着老师书空,利用板书的时间就完成了两个教学任务,充分节约了时间。
写“船”字时,先让会认的同学当小老师读一读,再利用学校生识字“先认后写”的原则,用船组词,使大部分同学熟悉了船字,再齐读课题,巩固生字,这样支配,使导课环节的教学达到最优化,节能高效。
《统筹方法》教学目标1.了解通俗活泼的语言;2.学习设例子,配图表等说明方法;3.学会运用统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统筹方法的运用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设例子、配图表的说明方法以及通俗活泼的语言。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字词及文章结构;2.了解统筹方法的定义,初步感知设例子、配图表等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课题由日常生活时间安排导入,如:每天早上起床后,你需要做些什么事?你是如何安排这些事的?二、结合课后注释,简介作者华罗庚(1910-1985)中国现代数学家,是新中国数学研究事业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
华罗庚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
1958年华罗庚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和统筹学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他全心全意投入到数学普及工作中去,义无反顾地干了近20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从大兴安岭到珠江两岸,从东海之滨到天山南北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曾到过二十多个工矿企业深入生产第一线传授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优选法和统筹学的推广与传播十几年来从一个车间、一个村庄迅速传遍了全中国。
1964年写出《统筹方法平话》和《统筹方法平话及其补充》。
1967年著有《优选法》和《优选法平话》。
《统筹方法平话》和《优选法平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方法使得妇孺都能明白、掌握应用,取得了增加生产、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的效果。
华罗庚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三、检查预习注音并解词统筹(chóu):统一筹划。
就绪:事情安排妥当。
引子:比喻引起正文的话或启发别人发言的话。
淤塞(sè):水道被沉积的泥沙堵塞。
勘(kān)察:进行实地地调查或查看。
枢(shū)纽:事物的重要关键;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
扼(è)制:抑制,控制。
绝唱:指诗文创作达到最高境界,这里指最好的水利工程。
权衡:衡量,考虑。
四、解题及理清课文结构说明什么是统筹方法及其范围。
《统筹方法》教学目标1.了解通俗活泼的语言;2.学习设例子,配图表等说明方法;3.学会运用统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统筹方法的运用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设例子、配图表的说明方法以及通俗活泼的语言。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字词及文章结构;2.了解统筹方法的定义,初步感知设例子、配图表等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课题由日常生活时间安排导入,如:每天早上起床后,你需要做些什么事?你是如何安排这些事的?二、结合课后注释,简介作者华罗庚(1910-1985)中国现代数学家,是新中国数学研究事业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
华罗庚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
1958年华罗庚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和统筹学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他全心全意投入到数学普及工作中去,义无反顾地干了近20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从大兴安岭到珠江两岸,从东海之滨到天山南北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曾到过二十多个工矿企业深入生产第一线传授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优选法和统筹学的推广与传播十几年来从一个车间、一个村庄迅速传遍了全中国。
1964年写出《统筹方法平话》和《统筹方法平话及其补充》。
1967年著有《优选法》和《优选法平话》。
《统筹方法平话》和《优选法平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方法使得妇孺都能明白、掌握应用,取得了增加生产、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的效果。
华罗庚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三、检查预习注音并解词统筹(chóu):统一筹划。
就绪:事情安排妥当。
引子:比喻引起正文的话或启发别人发言的话。
淤塞(sè):水道被沉积的泥沙堵塞。
勘(kān)察:进行实地地调查或查看。
枢(shū)纽:事物的重要关键;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
扼(è)制:抑制,控制。
绝唱:指诗文创作达到最高境界,这里指最好的水利工程。
权衡:衡量,考虑。
四、解题及理清课文结构说明什么是统筹方法及其范围。
课文解读
这是华罗庚先生写的一篇介绍统筹方法的科普性的短文,通俗易懂。
文章开头就说明了什么是统筹方法。
这个定义是从统筹方法的用途方面下的。
定义要点有:①是一种“数学方法”。
②是“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③实用范围极广泛。
压缩成一句话就是“统筹方法是一种用途极广泛的、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从第2自然段开始到第10自然段,举泡茶的例子来说明统筹方法主要是“把工序安排好”。
说明方法主要是:①举实例。
②作比较,不同的进程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快的可以省4分钟。
③画图表。
从图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由于把洗茶壶茶杯、拿茶叶这两件事合并到等水开的过程中,所以就省出了4分钟。
这里面的关键词语是“坐等”和“合并”。
“坐等”就是时间的浪费,“合并”起来做就省了时间;当然,“合并”的条件是其中有的事需要“坐等”,如果几件事中没有“坐等”的,你也没办法合并。
另外一个关键词是“前提”,前提的重要性在这个例子里不明显,因为烧开水、洗茶壶茶杯、拿茶叶之间没有先后顺序的决定要求。
但是“把工序(按先后顺序)安排好”是很重要的,大扫除先擦玻璃再扫地会怎么样,玻璃还得重擦;拖完地板再从水淋淋的地面走过去擦玻璃会怎么样?地还得重拖。
还比如洗袜子的程序是:浸湿——打肥皂——搓洗——漂洗——晾干,前面一个工序是后面一个工序的“前提”,先打肥皂再浸湿成吗?安排好工序的先后顺序,才能不浪费时。
小学六年级语文《统筹方法》优选教案《统筹方法》是数学家华罗庚的一篇科普说明文,主要是向读者介绍统筹方法的科学原理及其运用方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统筹方法》优选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统筹方法》优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设例子、配图表的说明方法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本文通俗活泼的语言3、了解统筹方法的简单原理,在学习生活中,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说明:本文是数学家华罗庚的一篇科普说明文,主要是向读者介绍统筹方法的科学原理及其运用方法。
本文讲述的科学方法虽然知识性、科学性都很强,但是由于作者列举了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烧水泡茶加以说明,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
让学生在朗读通俗活泼的语言中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设例子、配图表。
另外,在学生学习了统筹方法的基本原理后,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必将学会更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课文激发兴趣以“春季校运会班级学生报名参加比赛,因没有合理安排,而丢失了比赛的机会”事例导入。
倾听、思考、初步交流。
以较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引入课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初步的交流,会产生矛盾的冲突,意见的纷呈,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
学习课文掌握原理提出要求:自读课文,什么是统筹方法?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散读课文,圈划课文主要内容。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明确: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培养学生读书必须动笔墨的好习惯。
深入学习懂得方法作者是怎样给我们介绍这种方法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可抓住一些“路标”;讲解“举例子”和“设例子”的区别;讲清:抓住主要环节,合并次要环节1、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给课文分段分层:“如何应用呢”——承上启下;“当然,这种方法……”——承上小结。
2、明确本文的说明方法:设例子、配图表;并明确:“设”,是设计出来的例子;“举”是列出事实存在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