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浙教版第二章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4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七年级《科学》第二册第二章第2节(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水波感受声波。
2、知道声音的传播速度跟温度和介质有关。
记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3、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二、教学重点体会声波和声音传播的快慢三、教学难点声波概念的领会四、教具蜡烛、音箱、火柴、水槽、玻璃缸、橡皮塞、水、铅笔五、教学过程(一)、声波1、探究声波问题1:既然声音能在介质中传播,那你认为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实验1.水槽中盛有平静的水面,水面上浮着一个软木塞。
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
观察水面出现什么现象?_______,远处的软木塞怎样运动?____媒体播放:水波实验与水波传导的动画实验2.用口径较大的音响喇叭对着邻近的烛焰播放音调很低的声音时,喇叭将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你看到烛焰发生什么现象?_____,针对这个现象你作如何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
烛焰发生偏转说明烛焰周围的空气在_____________。
媒体播放:声音传播的微观解释小结:跟水面波一样,声音也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做声波。
2、声波的应用:(1)超声波粉碎内脏结石(2)用声波来探测海水的深度等(3)B超:平常说的“B超”就是根据内脏反射的超声波进行造影,帮助医生分析体内的病变(二)、声音传播的快慢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声音传播的快慢如何?(见书本第9页图1-17)记住: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液体中其次,固体中最快。
2、15℃时,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温度越高,传播的越快声音在传播过种会出现许多有趣现象。
现象1:有一根自来水管,一个人在管子的一端喊一声,另一人用耳朵贴在另一端,此时,他能听到几次声音?如果管足够长,两端封闭,在里面装满水可能会听到几次声音?现象2:在雷雨交加的夏天,一声响雷后,往往是雷声轰轰不断。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七年级《科学》第二册第二章第2节(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声现象对7年级学生来说是相当熟悉的,小学也已经学习过一些声的知识,因此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这部分知识,但是,他们对声现象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浅显的感知阶段, 对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缺乏科学的认识, 所以对教材中有关声音发生和传播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启发探究设计的基础上让其体验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相互合作的愉快,激发学习的动机和乐趣,相信学习效果会更好些。
声音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信息,是组成美好生活的一个要素,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通过对声音发生和传播的学习,为下一节光的传播打好了基础。
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确认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三、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声音的传播。
四、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五、教具教师演示仪器:真空电铃实验、音叉,乒乓球、小闹钟、塑料袋、土电话等学生分组实验仪器:鼓、笛子、梳子、钢尺、矿泉水瓶、烧杯一只,水,橡皮筋、笔套等六、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媒体]播放各种声音①音乐②蛙的声音③汽车嗽叭声··这些声音都听到了吧?老师讲的话同学们也都听到了吧?这些都说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声音。
同样许多动物的生存也离不开声音,声音与生物的生存、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二)、问题探究面对这精彩的声音世界,你的心中可能有许多问题和疑惑想与大家交流?你有哪些问题?(1)物体是怎么发出声音的?(2)声音是怎么传播的?(3)为什么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4)人又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利用桌上的器材,怎样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何感觉?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请各小组代表上台汇报研究结果并演示,提出自己的见解。
§2.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导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合作探究
一、声音的产生
1、【活动1】利用你课桌上的物品造出声音来
例如:拉紧橡皮筋,并拨动,(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此时橡皮筋处于状态;当橡皮筋振动停止时,(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橡皮筋属于______(选填“固态”、“气态”、“液态”)。
使出你的洪荒之力,用其他物品试试看吧!
记录:
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状态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状态
2、总结:①、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在,停止,物体就停止.
②、正在发声的物体叫________,声源可以是 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二、声音的传播
1、【活动2】科学探究:声音传播需要什么条件?
猜想
实验设计
2、真空中,声音________(能/不能)传播
3、总结:①、声音能在___ __、__ _ _、__ ___等物质中传播,不能在中传播,
②、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作_________.
二、声音传播的快慢
【小组讨论】
1、声音传播的快慢与_________有关,一般情况下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声速大小排序)。
2、声音的传播快慢还与_________有关,_______越高,________越快。
3、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_。
四、小结
说说看,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科学浙教版初中教案:《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产生与传播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及传播方式。
难点: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听到过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生:讨论并回答。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探究声音的产生(1)实验一:拨动琴弦师:请同学们拿出琴弦,轻轻拨动琴弦,观察琴弦的运动及产生的声音。
生: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拨动琴弦会产生声音,而且琴弦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响亮。
(2)实验二:敲击鼓面师:请同学们用鼓槌敲击鼓面,观察鼓面的振动及产生的声音。
生: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敲击鼓面会产生声音,而且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响亮。
3.探究声音的传播(1)实验一: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师:请同学们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让另一位同学敲击桌面,观察是否能听到声音。
生: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而且传播速度很快。
(2)实验二:声音在水中的传播师:请同学们把耳朵贴近水面,让另一位同学敲击水面,观察是否能听到声音。
生: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而且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慢。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空气、水等介质中传播。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5.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为什么在雷雨天,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2)为什么在水中,我们听到声音的速度比在空气中慢?生:讨论并回答。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通过实验探究,我们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原理及传播方式。
希望大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发生的条件:物体的振动。
2、知道声音传播条件: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小组完成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产生的条件。
2、声音的传播的条件。
3、声音传播的形式与速度。
三、教学难点1、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橡皮筋、真空不能传声演示器、真空泵、铁尺、低音喇叭、蜡烛、铅笔、水槽、水小木塞、有关课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你知道风声、雨声、读书声是如何产生的吗?它们又是如何传入我们的耳朵呢?新课讲解:一、声音的发生学生探究小实验:(1)把一根橡皮筋扣在椅子背上,用手将它拉紧拨动它。
A、你听到声音了吗?B、橡皮筋在做怎样的运动?C、这声音是又什么引起的?(2)把铁尺一段按在桌子上,拨动悬空的一端。
A、你听到声音了吗?B、铁尺在做怎样的运动?C、这声音是又什么引起的?(3)用两只手指轻轻地放在自己喉部,然后发出声音。
A、你感觉到喉部在振动吗?B、你知道是什么在振动?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 1)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提问:声音是怎样传到人耳的呢?二、音的传播(1)观察实验: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源。
你听到了什么?你看到电铃的锤在干什么?用真空泵抽出罩内的空气。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知道波是传递声音的形式。
2、技能性目标:学生通过“动手做”、“观察”、“听"、“感受”等活动形式全方位地感知声音,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3、情感性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动手实验、勤于动脑的习惯,提高观察现象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难点:声波的概念。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橡皮筋、音叉,水槽、玻璃球、小电铃,土电话,蜡烛,喇叭相关课件教学过程:引入:你喜欢听什么?播放两段声音,一段是优美的音乐,一段是噪音。
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传播的?为什么不同的声音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呢?新课展开:一、声音的产生:活动:1、一根橡皮筋,一根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观察现象.——物体在振动2、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生处,讲话时手指感觉到了什么?——声带在振动。
找一找,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会振动而发出声音?——鼓掌,响指3、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物体振动。
声源: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如:风呼呼的吹,溪水哗哗的流。
思考:蝉是怎么发声的?图片展示:蝉的腹部的发声器官.补充:只有雄蝉有发声器官。
蜜蜂的发声器官。
二、声音的传播:物体振动发出了声音,那么声音是怎么传到人耳的呢?活动:1、两张桌子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敲打桌面,一个同学把一只耳紧贴在另一张桌面上,另一只耳用手捂上。
—-现象:能听到敲击声。
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
2、将桌子分开,重复以上实验.-—现象:不能听到敲击声,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3、将两玻璃球在水中击打。
—-现象: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总结:声音能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声音能不能在空气中传播呢?你认为呢?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拓展学生思维)活动:50页现象: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声音会越来越轻。
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和声波的概念。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做、观察、听、感受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全方位感知声音,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动手实验、勤于动脑的习惯,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难点】(1)声波的概念。
(2)真空中不能传声的实验演示。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4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都可以作为声源。
“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教师点拨】1.振动一定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耳不一定能听到;如果物体不振动,就一定不会发出声音。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跟进训练】1.兰兰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目的是(A)A.感受发声音叉的振动B.体验发声音叉的温度C估算发声音叉的质量D,判断声音的传播速度2.当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时,鼓就不再发出声音,其主要原因是(C)A.手不能传播声音B.手吸收了声波C.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D,手把声音反射回去了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5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也可以在中传播,但不能在4之中传播。
将一只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入密封的玻璃罩内并抽出里面的空气,我们将不能听见铃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介质,月球上没有空气,上面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设备进行交流。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参考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师准备橡皮筋、塑料尺、音叉、铁架台带线的乒乓球、水槽、发声器、真空罩视频。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物资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振动的含义:物体沿直线或曲线做往复运动。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媒体播放:优美的歌声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学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补充: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提问: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吗?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发生。
2.知道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物质,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3.记住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过程与方法:1.学生亲自动手,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教育。
(二)教具两支同频率的音叉和共鸣箱、铁架台、白色泡沫塑料球、鼓、闹钟、抽气机、钟罩学生用:橡皮筋(两人一根)、土电话(学生课前自制)。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学生手放在喉咙处,发声。
问学生的手有何感觉?学生回答。
现在知道: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声音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不要求学生回答。
板书课题)二、进行新课1.声音是怎样发生的(1)敲响音叉,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泡沫塑料球弹开,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
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
再敲响音叉,并用手捏住叉股,观察泡沫塑料球还会不会被叉股弹开,听一听还有没有声音。
引导学生观察,音叉不振动时,没有声音。
(2)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然后两人交换。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教师板书)。
(4)验证演示并激发兴趣:用彩色纸做成高约10厘米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尤如少女翩翩起舞。
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
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2.声音靠物质传播(1)演示:,右边音叉被敲响,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将泡沫塑料球弹起。
启发学生说出左边音叉的发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引导学生说出“空气能传播声音”(教师板书)。
简单说明音叉振动时在空气中产生声波,传动耳朵,引起耳膜振动,产生听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