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浅析
- 格式:pdf
- 大小:211.32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既有建筑绿色化的改造方法与要点发布时间:2021-11-02T13:51:11.34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1期作者:李嘉仪[导读] 摘要:建筑工程的绿色化改造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增强了建筑工程的质量,改善了建筑工程的功能。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摘要:建筑工程的绿色化改造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增强了建筑工程的质量,改善了建筑工程的功能。
但是,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难度并不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的影响非常大,应站在长远的角度思考,提高改造的可靠性、可行性。
另外,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模式,应深入考虑到各类建筑的特点、性质,按照匹配的措施完成,促使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目标快速实现,推动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
关键词: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工程实践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目的是减少各类污染问题的影响,督促各类建筑工程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减少隐藏的风险,促使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功能进一步完善。
另外,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过程中应充分思考传统措施造成的问题、不足,针对多方面的工作开展,按照协调的方法完成,提高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综合水平,减少隐藏的问题,提高改造的质量,为区域建筑的发展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一、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问题(一)改造意识薄弱建筑工程改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的改造模式并不符合现代化的要求,造成的不足和问题是比较多的。
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目的,是希望进一步增加绿化的部署,对建筑工程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但是,很多地方对于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没有正确的认知,改造意识表现出薄弱的特点,此时难以提高改造的可靠性、可行性,各方面的工作没有科学的衔接。
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初期,针对周边的勘察、调研比较少,没有掌握好改造的要点,改造工作的执行模式,完全按照传统的经验模式落实,看起来大面积的改造,实际上得到的绿化保障非常低。
改造意识薄弱的情况下,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质量并不高,甚至是出现了严重的违规现象。
深圳市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深圳市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改造既有建筑也成为深圳发展的重要思路之一。
为此,深圳市积极开展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加强改造效果的评价,出台了《深圳市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以促进深圳既有建筑规范绿色改造。
一、评价标准1.能改造:既有建筑对能源利用率进行改造,评价根据投入能源使用改变程度及投入能源使用量、住宅企业能源使用量、增加新能源占比等指标进行考核。
2.色建筑:既有建筑应满足于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达到一定的绿色建筑的水平,包括建筑物外立面、玻璃窗及屋顶绿化等指标。
3.境效益:既有建筑在改造过程中应达到国家相关环境标准,通过空气污染减少、水资源节约等指标考核。
4.全质量:既有建筑改造过程中要保证改造安全,包括建筑物结构安全、不宜损坏的物项安全、空调换气频率等指标进行考核。
二、评价办法1.价目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的目的在于,鼓励改造的质量和效益,规范改造运行,提高改造绩效。
2.价内容: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以上述四个评价标准进行考核,会针对改造前后的能源使用率、绿色建筑水平、环境效益、安全质量等指标进行评价。
3.价办法: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由深圳市建设部门根据规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按规定的办法进行评价,并与建设单位签订《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书》,以确认改造的质量和效果。
三、评价结果1.合评估: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根据规定的作业流程和指标范围,对整个改造项目给出综合评估结果,评价结果以等级形式给出:优秀、良好、一般和不合格。
2.分评估: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还会给出改造项目部分指标的检测结果,以便给出更明确、准确的评价结果。
3.加建议: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还会根据评定的结果,给出可以提高改造质量的附加建议,以提高改造项目的效益。
综上所述,《深圳市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的出台,既有建筑的规范绿色改造得到进一步促进,同时也使改造运行得到更有效规范,以最大限度提升改造质量。
2绿色建筑改造技术简介2.1节地2.1.1旧建筑再利用:即将既有建筑进行改造,利用技术手段,将老旧建筑物改造成符合标准的绿色建筑物。
在节材和节地的同时,又减少了原建筑对环境的污染。
括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
墙面绿化和屋顶绿化不但能增加绿化面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砖、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地面铺设材料,大幅增加地面对积水的渗下陷、建筑下沉;减轻排水系统的负担,在极端暴雨天气下,可以迅来补充水源。
城市主要节地措施之一。
但要结合地质情况,处理好地下入口与地上途和周边环境的实际情况,通过优化交通、完善配套的公共服务等各价为消耗大自然中数量巨大的能源。
体。
在传统建筑的使用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量的电能、天然气、水资量的不可再生资源。
绿色建筑毫无疑问需要在其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考、地热能等方式为建筑提供必要的能量供居住者使用,使建筑突破能,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技术,已经突破了仅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的技术瓶颈,可将太阳能建筑突破能源消耗器的定义转而成为一个能源的发生器。
目前技术成阳能热水、太阳能空调、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
层幕墙之间形成一个通风换气层,由于此换气层中空气的流通或循环传统的幕墙,当冬季取暖或者夏季冷气的时节,可以节约能源50%左右。
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效阻隔噪音。
时,可以利用自然低温来代替建筑内储藏室、冰柜等制冷需求。
的用电量可以达到总用电量的25%,甚至更多。
因此,对电梯进行绿术手段,将电梯运行中多余的动能和势能转化为交流电回送到电网中,央空调会占用建筑用电的30%至60%。
建筑需要通风,送进建筑的新能源的浪费。
排风热回收利用技术手段,在通风时,进行能量转移,节约能耗。
热技术、能源分项计量、节能外窗、能耗模拟优化等绿色建筑技术。
电能的节约与利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应当为绿色建筑设计时所充收集回用、中水回用、冷凝水收集回用、用水分项计量、节水器具、经过适当处理,满足某种用水要求之后,进行再利用的水。
住宅小区应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浅析一、绿色建筑的发展概述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并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推进绿色建筑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具体实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绿色建筑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住宅区域环境的影响,采取综合措施,实现建筑行业及期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969年,美籍意大利建筑师鲍罗•索勒里首次综合生态与建筑两个独立概念提出“生态建筑”理念;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人们意识到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0世纪80年代,随着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建筑室内环境问题凸显,以健康为中心的建筑环境研究成为发达国家建筑研究的热点。
到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与会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绿色建筑由此逐渐成为一个兼顾环境发展与健康生活的研究体系。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绿色建筑概念开始引入我国,1994年我国发表《中国21世纪议程》,同时启动《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一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1996年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对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居民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保证措施。
2005年10月建设部、科学技术部共同制订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设部于2006年联合国家环保总局等单位共同编制并分布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该标准以“四节一环保”为主轴,要求建设项目以先控制项目评估,再评估一般与优选项,评估完成后,按各评估项目总分,将招拟建项目分为三个等级,并以此分级作为“绿色建筑创新奖”为评审标准,对绿色建筑市场朝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起了莫大的作用。
既有建筑改造绿色评价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既有建筑的改造和更新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对既有建筑的改造进行绿色评价,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绿色建筑改造的概念。
绿色建筑改造是指在尊重原有建筑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和设计理念,提升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利用效率、材料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建筑的整体环境适应能力和舒适性,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实现对既有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绿色建筑改造的评价标准应当包括多个方面。
首先是能源利用效率,包括建筑的供暖、通风、空调系统的改进,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其次是水资源利用效率,包括收集雨水、利用灰水等手段,减少对城市自来水的依赖,降低建筑的用水量。
再次是材料资源利用效率,包括选择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减少对资源的消耗,降低建筑对环境的破坏。
此外,还应考虑建筑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舒适性,如采光、采暖、保温等方面的改进,提高建筑的室内舒适度。
最后,还需要考虑建筑改造的经济性和社会效益,评估改造后的建筑是否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在实际操作中,绿色建筑改造的评价标准需要结合具体的建筑类型和功能定制。
比如,对于办公建筑,可以重点关注建筑的能源消耗情况,提出节能改造方案;对于住宅建筑,可以重点关注建筑的舒适性和环境适应能力,提出改善室内环境的方案。
同时,评价标准还应当考虑到地域差异和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改造方案。
总之,绿色建筑改造的评价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体系,需要考虑到能源、水资源、材料资源、环境适应能力、经济性和社会效益等多个方面。
只有通过科学、全面的评价,才能确保既有建筑改造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希望未来能够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推动既有建筑改造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协会标准《既有建筑改造绿色技术规程》的框架结构和重点技术问题探讨摘要:随着既有建筑数量不断增加,对于如何实现既有建筑能源节约和环保改造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协会制定了《既有建筑改造绿色技术规程》,该规程包括了框架结构和重点技术问题。
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1.规程框架结构;2.技术问题解析;3.实际运用和效果评估。
关键词:既有建筑改造、绿色技术、技术规程1. 规程框架结构《既有建筑改造绿色技术规程》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1)前言,阐述既有建筑改造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解释此规程的编制依据和范围,为后续的技术规程提供了理论支撑。
(2)术语和定义,以保障行文一致性与明确性。
(3)既有建筑改造的原则,提出了改造的应用范围、目标、途径、方法等原则,从根本上规范了建筑改造。
(4)改造方案设计的技术指南,大量阐述了既有建筑改造各方面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确保了既有建筑改造的实施标准化和规范化。
(5)建筑改造中的技术问题分析,包括燃气系统改造、给排水系统改造、采暖、通风及空调系统改造、节能改造等问题,为改造方案的技术解决提供了依据。
(6)附录部分:其中包括《既有建筑改造绿色技术颜色》样板等。
2. 技术问题解析既有建筑改造中,绿色技术的应用是关键问题。
协会制定的《既有建筑改造绿色技术规程》阐明了绿色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需要重点解决的技术问题。
(1)燃气系统改造:大部分既有建筑的燃气系统都是老旧的,只能达到普通的供应条件,不能满足现代化和节能化的要求。
绿色技术应用可有效提高燃气的利用效率。
(2)给排水系统改造:一方面,清理旧管道、更换新管道,另一方面筛选、开发适应于既有建筑状况的排水管道材料和处理设备,才能切实提高样品处理质量,保证新水和旧水符合国家标准。
(3)采暖、通风及空调系统改造:这一方面的系统改造含费较高,但是效果更加明显。
采取能量回收技术和高效器件更换等手段,既能够保证室内的温度和空气品质,又能够有效节能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