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5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教材分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的内容,本节课由“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两部分组成。
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如下:1.教材编写改变了传统的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在英雄人物代表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都做了相应的删减。
2.改变了原有历史教材知识点过多的弊端,在降低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突出了中共八大内容和历史意义。
3.大量使用了邓稼先、焦裕禄、王进喜的历史图片,增强了学习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4.自由阅读卡对雷锋的介绍,增强了学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对艰苦朴素有了新的认识。
5.本课主要叙述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明确的任务,又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介绍了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6.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我们也出现了一些失误,特别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了客观规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二、教学对象分析(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八年级学生心里不是十分成熟,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生事物特别感兴趣。
有较强的感知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一定会对焦裕禄、王进喜等英雄人物代表感兴趣,而忽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任务和大会的历史意义。
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去讨论、去探究中共八大对未来的影响。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尽管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理论上知识还是较难掌握,本课最好的方法是改变传统的表格式呈现方式,改由多媒体或学生自己制作的ppt资料来学习新知识。
才更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八年级学生在小学已经知道了一些有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铁人王进喜”“县委书记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相关历史知识,特别是通过书籍、电影、电视和多媒体对本课的学习内容都有了一些认识。
另外,通过七年级一年来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第五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由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教学模式变成了教学活动的双向互动。
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熏陶。
能力培养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
我秉承以上新的教育思想,立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设计本课教学活动。
本课以探究问题为目的,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学生参与为形式,以史料运用为条件,以教师引导为助力,结合多媒体教学贯穿教学活动的各环节。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五课《三大改造》。
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接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下接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三大改造”作为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重要历程,做出了重大贡献与牺牲,也因为后期产生的消极影响,而致使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出现了偏差。
“三大改造”主要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
了解三大改造的缺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分清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不同方式;○2通过提出问题,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三大改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2树立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部编版:八下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复习提纲单元大事年表:1953―1956年三大改造1953―1957年一五计划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5年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961年―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阶段划分: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66—1976年文革时期基础知识: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一、一五计划:1、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蛮力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开始时间:1953年4、基本任务的重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5、成就:武汉长江大桥;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6、完成: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7、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背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2、一届人大时间:1954年9月地点:北京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选举领导人: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4、意义:一届人大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易错易混:1、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是武汉长江大桥2、一五计划的重点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3、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拓展延伸: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原因:(1)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高涨(2)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3)苏联的大力援助第5课三大改造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农业合作化原因: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应用创新点本节内容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在设计时采用用了叙述故事的形式将三大改造的形式和意义表现出来,学生对此很感兴趣。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的内容,重点教学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形式以及三大改造的意义。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上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三大改造”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任务之一,它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不久,知识储备,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
但是他们普遍对历史充满兴趣。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顺应学生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因为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对历史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已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觉得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事,对现实好像没什么用,在学习的时候总是提不起劲,兴趣不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②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按照“知、疑、学、解、创”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环境与准备教学环境使用录播教室,配备有电子白板,教师准备了课件。
但由于条件有限,学生和老师手中仅有课本,没有其他辅助教学的工具。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说明】《三大改造》它概要地向初中生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是新中国从新某某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的标志,本课教学设计结合本课图片、资料丰富且贴近现实生活的特点,采用史料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情境导学法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本课教学,以使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概况。
是学生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某某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课标精解】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三大改造的完成要掌握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1956年,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掌握20世纪发生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教材分析】本课介绍三大改造和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一系列内容,其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
三大改造的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重要标志,是新某某主义革命结束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关键事件。
正是由于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正式迈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因此在本单元中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也是整册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初步具备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鉴于此,在教学中,抓住他们思维比较活跃,爱发表见解,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表扬等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语言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相关资料,预设一些问题,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中考历史全程复习学案(15)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一、时序坐标二、考点梳理考点1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第一个五年计划: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2)影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_________建设奠定了基础。
考点2 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底。
2.概况:3.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4.不足: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等缺点。
考点3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1. 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中共八大召开。
(2)探索中的失误及调整2.“文化大革命”:3.建设成就:(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①建设成就:②英雄模范:大庆石油工人“铁人”_______、党的好干部_______、解放军好战士_____。
(2)“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
①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_____。
②_____年4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③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_____________。
三、实战演练1.(2021·青海省)右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哪些行业领域取得的建设成就?A.国防建设领域下 B.农业和商业领域C.工业和交通领域 D.教育和医药领域2.(2021·湖南株洲)从1953年到2021年,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计划,每一个五年计划,都是一幅治国蓝图。
如图中属于“一五”计划主要成就的是A.港珠澳大桥 B.青藏铁路 C.武汉长江大桥 D.天问一号3.(2021·山东日照)“第二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这一宪法条文的首次出现表明A.政治协商制度建立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C.国内主要矛盾转变 D.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形成4. 下面统计图中的“某时段”应是某时段我国工业总产值中部分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统计图A.1911~1918年 B.1949~1956年C.1958~1965年 D.1978~1985年5.(2021·广西河池)到1956年底,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学案【能级要求】【理清时序、知识整合】过渡时期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文革”的十年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中国成立 三大改造完成 文革开始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49年 1956年底 1966年 1976年 1978年【教材框架、知识结构】二、三大改造1、内容:(1)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目的: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方式:建立生产合作社。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主要方式:进行公私合营。
方法(手段):赎买。
(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三大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来的标志——三大改造的完成(1)时间: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
(2)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成功的探索:中共八大时间: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主要内容: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某某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意义: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八大的许多方针、设想富有创造性、科学性,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2、失误的探索: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的左倾错误泛滥。
失误的原因: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失误的教训: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四:“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文革的原因: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分析。
党内“左”倾错误严重发展的结果。
2、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内乱。
1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学目标: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
建立的标志。
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5.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6.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
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教学重难点: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
2.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三大改造的形式及实质。
4.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5.“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所造成的危害、二月抗争。
复习过程:
教 师 讲 述 学 生 活 动
一、本单元的主题及基本知识 (多媒体课件呈现) 本单元的阶段主题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一主题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两个前后相继的连续性过程为线索,向我们生动的再现了1953~1976年的二十多年间的历史面貌。 1.1953~1956年,是我国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里,我国同时进行了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并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在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学生组内交流、掌握以下基本知识:
1.一五计划的编制背景、目的,实施
的起止时间、内容、成果、影响。
2.三大改造的内容、起止时间、形式、
结果、意义。
3.一届人大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
重要成果及其意义。
4.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
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5.此后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重大失
误有哪些?其出现原因、共同性质、具体表
现和后果分别是什么?
6.比较中共八大和此后的一系列失误
2
上,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我国社会主义
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2.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探索中曲折前行。此间,中共八大(1956
年)是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随后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则使国民经济陷
入了严重的困难之中。
3.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十年浩劫,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
过程中一次更加严重的错误,它给国家和人
民带来的是灾难性的后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及“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探
究党的“实事求是”原则在建设社会主义过
程中的应用与背离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结果?
7.教材相关图片、史料(多媒体投影)
所含历史信息的分析处理。
二、复习本单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呈现) 1.明确复习的线索: ⑴ 攻克一个思维上的难点: “左”的错误的泛滥。 ⑵ 理清两条历史发展的主线: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⑶ 区分开三个历史渐进的阶段: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 大革命” 时期
1.述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了哪些
“左”倾错误。
2.探讨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探索这
两个前后相继的连续性过程中我们党和政府
分别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
3.探讨三个历史阶段的历史分期?
交流、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内容和表现。
3
2.理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教师提问、讲解、多媒体呈现;学生述说、交流)
建立社
会主义
制度
生产力:一五计划 (1953~1957)
生产关系:三大改造(1953~1956)
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 (1954年,一届人大)
探索社
会主义
道路
良好
开端
中共八大(1956年)
失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1958年提出)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开始)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考点梳理、随点巩固】
一、填空填
1、 年,一五计划开始执行,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 ,建立 和
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 、轻工业、 和商业,培养 。
作用:为 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一五计划的成就:工业上建成了 、 等一批重工业;交通运输业:
一桥 二铁 三公路 、 、 。
3、 年9月, 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 ,
它规定我国坚持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 。
这是我国 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 利益的宪法。
4、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农业手工业 运动)
目的: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 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方式:建立 。
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主要方式:进行 。
方法(手段): 政策,实现了 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 。
6、三大改造的实质:把 。
7、三大改造的: 年底, ,标志着 在我国 建
立起来,从此,我国进入 。
8、经济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 ,又急于求成,忽视
4
了 规律;表现:发动 运动和 运动,主要标志
是 、瞎指挥、 和 ,使 倾错误严重泛滥。
9、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了 工人 、两弹元勋 、
书记 等先进人物。
10、文革的根本原因:党内 严重发展的结果。主要原因: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
争形势的错误分析。文革的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 发动,被 集
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 。
11、文革的危害后:①政治上长期动乱,从 年到 年;②经济上 (社
会生产)大幅度下降;③ 事业被严重摧残;④
遭到严重破坏。
二、选择题
1、右边的文献出自:
A.遵义会议 B.七届二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1954年9月,王爷爷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到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性的重要
会议。他亲历的活动是
A.听取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B.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C.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D.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这幅春联描述了我国“一五”
计划期间的两项建设成就。这两项成就是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②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③沈阳第一机床
厂建成投产④大庆油田建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颁布于
A.1949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82年
5、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新中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土地改革结束 D.三大改造完成
6、政策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A.拍卖 B.兼并 C.赎买 D.没收
7、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过渡时期
从时间上看是指
A.1949—1952年 B.1953—1956年 C.1949—1956年 D.1956—1966年
8、下列资料,不会出现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展示会上的是
A.克拉克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B.宝成铁路建成通车
C.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行 D.上海工商界代表荣毅仁等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9、“当时卫星田种出的能坐上一个小姑娘的水稻”。上述“情况”的出现与下列哪一运动有
关?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运动
10、“大跃进”运动时一幅壁画上写道: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
年。这是下列哪些“左”的错误的表现 ①高指标②瞎指挥③浮夸风④“共产”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 )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5
A.一五计划实施 B.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C.土地改革D.三大改造
12、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我国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右图人物便是其中之一,他
是:
A.邱少云 B.邓稼先 C.焦裕禄 D.王进喜
13、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但在“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中,社会主义民主
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其表现有①由上海蔓延到全国的“一月风暴” ②刘少奇同志被迫害致
死 ③江青为首的“四人帮”被逮捕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