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_基于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的分析_李澜
- 格式:pdf
- 大小:244.78 KB
- 文档页数:7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发展的挑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这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稳定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以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因此,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现状及成因(一)现状当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现象十分普遍。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导致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年龄较大的人群。
据相关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中 50 岁以上的比例逐年上升,年轻劳动力严重短缺。
(二)成因1、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吸引了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
2、农业产业效益相对较低: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收益不稳定,使得年轻人对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3、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通过接受教育,有了更广阔的职业选择空间,不愿意再从事传统农业劳动。
二、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发展的挑战(一)农业生产效率下降老年劳动力在体力、精力和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方面相对较弱,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中机械化、智能化等高效生产方式的要求,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二)农业技术推广困难老年劳动力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和应用能力有限,使得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难度加大,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三)农村土地撂荒现象增多由于老年劳动力体力有限,难以耕种大面积的土地,加上农业生产效益不高,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土地撂荒的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受阻老年劳动力的思维和观念相对保守,对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反应不够灵敏,难以主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影响了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
(五)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年轻劳动力的外流使得农村缺乏创新和创业的主体,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究2023-11-03•研究背景和意义•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影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原因分析•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解决方案•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结论与展望目•参考文献录01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需求得不到满足,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农村养老政策01通过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需求,为制定更加有效的农村养老政策提供依据。
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02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有助于推动城市化进程03通过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城市化政策提供参考。
02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影响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农村劳动力短缺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求学等原因,农村劳动力供给逐渐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
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相对城市还不够完善,老年人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水平较低。
人口结构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数量和比例持续上升。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农村人口老龄化导致农业劳动力不足,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农业发展受阻社会保障压力增加社会文化变迁家庭结构变化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压力也随之增加,给财政带来一定负担。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传统农村文化和社会习俗也在逐渐变迁,对农村社会文化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农村人口老龄化导致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年轻人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影响其职业发展和个人规划。
03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原因分析总结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第 33 卷第 5 期2023 年Vol.33 No.52023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NAN(Social Science Edition)DOI:10.20004/ki.ujn.2023.05.011乡村振兴的劳动力基础:现状与变迁杜鹏,李子洋(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摘要]乡村振兴是奋斗出来的,有多少人参与其中是核心和关键,因此认清中国乡村振兴的劳动力基础,了解其现状与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1990—2020年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系统分析了我国农村生产人口和农业人口的最新形势,明晰我国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劳动力基础。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总量自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减少,但第三产业在最近十年成长为最强劲的就业增长点;农村农业劳动力结构持续老化,当前已呈现与城镇就业人口完全不同的年龄峰值;尽管农业女性化趋势在最近10年实现整体逆转,但其就业不充分、更易从事农业生产的现象依然显著。
基于此,未来要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中西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重视老年人在农村中的经济价值、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做好农村公共服务、释放农村人力资源等方式夯实乡村振兴的人口基础、劳动力基础,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及共同富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农业;农村劳动力;结构变迁[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42(2023)05-0106-12一、问题的提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作为顺应亿万农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大行动战略与历史任务,乡村振兴是奋斗出来的,在这一奋斗过程中,有多少人参与其中是核心和关键。
因此,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学界在讨论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人口要素时,就将重点集中于劳动力人口,基本形成了“农村人口长期下降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削弱了乡村振兴的基础”①的共识。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老龄化”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中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日益显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老龄化”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村老龄化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问题原因和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老龄化”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一、现状分析1、农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随着农村人口的外流和城市化进程,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比例逐步上升。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5亿,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地区。
这一趋势呈现出加速老龄化的势头,给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挑战。
2、养老服务缺乏、经济压力加大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的养老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匮乏,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
随着子女的外出务工和城市化进程,农村养老家庭的经济负担越来越沉重,养老问题日益成为农民的心头之痛。
3、农村社会结构变化农村老龄化还会导致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农村社会的年龄构成结构逐渐失衡,劳动力减少,农业生产力下降,是农村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二、问题原因1、城市化进程加速老龄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留守老人增多,加速了农村老龄化的过程。
由于子女在外打拼,不能及时照顾老人,老年人的独居现象增多,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困难。
2、养老设施不完善农村地区的养老设施相对不健全,养老护理资源不足,很多农村老人无法享受到合适的养老服务。
由于基础设施滞后和交通不便等原因,大部分农村老人也很难享受到城市的优质养老服务。
3、缺乏养老文化传承在城市化过程中,不少农村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导致了农村文化传承的断裂,老年人的传统文化生活受到影响,精神生活贫乏,也是农村老人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对策建议1、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需求。
李澜等: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基于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的分析t李澜李阳内容提要:全国最新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其对解决/三农0问题、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所形成的障碍性及挑战不容忽视。
只有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进土地经营制度创新,才能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扫清障碍。
关键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经营体制在世界范围内,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目前已成为普遍现象。
欧美、日本等工业化、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的农业人口老龄化现象出现时间较早,伴随着整体人口的老龄化还呈现上升趋势,其发展历程显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进程并非为短期的、过渡现象。
相对于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和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而言,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出现较晚,但问题的严重性却在增加,已成为事关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大问题。
121王美艳1经济转轨、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一个两部门检验1中国劳动经济学(2004年第一卷)1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131亚历山德罗,波茨1社会资本:现代社会学中的缘起和应用1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41吴兴陆等1中国农民工流动机理的理论探索1中国人口科学,2003(3):41~47151G l aeset,2002,The Investion and Its Benefi ts of Soci alC ap ita,lW ork i ng aper do w n l oad fro m http://www1nber1org/papers/W T28161陆学艺1当代中国社会流动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71李培林1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与社会地位1另一只看不见的手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81王春光1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关系1社会学研究,2001(3)191西奥多#W#舒尔茨1论人力资本投资1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201加里#S#贝克尔1人力资本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11孙立平1中国农民工流动1改革发展与社会变迁1华夏出版社,2001221/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化特征0课题组1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化特征1社会学研究,1997(1)2312003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1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41何由俊,徐冲,视成才1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农村迁移劳动力的工资决定1农业技术经济,2008(1)251钱忠好,张骏1农村教育投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与实证分析1农业技术经济,2008(5)(作者单位:单正丰,陈如东:南京农业大学,南京,210095;季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210016)责任编辑:李玉勤*项目来源:本文为国务院第二次农业普查国家级重点课题/不同类型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0(项目编号:F007)的阶段性成果一、农业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农业发展面临日趋严重的劳动力高龄化问题国际劳工组织把劳动年龄人口中45岁及以上的劳动力划为老年劳动力人口*。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研究课题题目(合集五篇)第一篇: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研究课题题目附件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研究课题题目一、发展现代农业(一)宏观视野下的现代农业1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2 新时期农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研究3 农业多功能性与区域发展战略4 中国农业的国际环境与竞争力研究(二)农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提高途径研究6 现代农业装备水平的区域与国际比较研究7 农业机械化水平、效应与中国特色的路径选择(三)土地利用中国特色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边界研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动力、条件及路径选择研究(四)农业科技应用农业科技应用的农户选择问题研究1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问题研究(五)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主产区和后备产区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战略研究 13 主要粮食品种综合生产能力测算与提高途径研究14 主要经济作物综合生产能力测算与提高途径研究15 生猪综合生产能力与平稳健康发展战略研究 16 农业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六)农业生产结构与区域布局 17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潜力与边界研究 18 畜牧业生产结构与区域布局优化研究二、培养新型农民(一)人口与人口素质新时期农村人口特征与人口战略研究20 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研究 21 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开发利用研究(二)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流动农村发展中的性别差异及妇女作用研究 23 农村劳动力供给潜力与趋势研究 24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三)农民收入与消费 25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问题研究 26 扩大农民消费问题研究27 中国农村贫困分布研究惠及贫困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政策研究(四)农民生活条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住房问题研究30 农民能源使用状况与农村能源战略研究(五)农民生产经营行为不同类型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特征与发展趋势 32 生产大户的生产经营行为研究三、建设新农村(一)农村基础设施新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34 农村市场体系发育状况研究(二)农村社会事业义务教育对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贡献研究 36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意愿与选择研究 37 社会救济救助对农村困难人群作用和贡献研究 38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三)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39 小城镇产业集群模式及优化研究40 中国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道路研究(四)农村组织与管理新时期和谐乡村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42 村干部素质与乡村发展问题研究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水平与效果研究(五)城乡统筹城乡差距程度与趋势研究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及实现途径研究四、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调查制度改革普查的社会参与意识与方式研究 47 利用农普结果进行样本轮换的方法研究 48 农村统计调查发展战略研究第二篇: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研究课题题目附件1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研究课题题目一、重大1.乡村振兴战略研究2.农业产业安全战略研究二、重点1.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问题研究2.乡村形态、结构和功能变迁趋势研究3.建立新型城乡关系研究4.乡村人口变动规律及发展趋势研究5.乡村振兴战略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三、一般1.粮食主要品种区域布局变化研究2.畜牧业产业结构、规模化水平及发展趋势研究3.农业机械化薄弱环节、发展重点及趋势研究4.大宗农产品供求平衡战略研究5.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问题研究6.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7.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8.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9.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提高途径研究10.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与提升路径研究1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12.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研究 1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14.土地流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15.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路径研究16.农业功能拓展与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17.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研究18.新时代加快农村现代化问题研究19.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研究 20.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21.农村能源革命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22.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与模式研究23.农村电商发展问题研究24.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25.农村基层党建问题研究 26.乡村治理路径研究27.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问题研究28.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29.农村基础教育研究30.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变化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31.农户家庭结构及其变动 32.加快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研究33.新时代加快农民收入增长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途径研究34.农民住房新趋向及其经济社会效应研究35.农村居民生产与生活信息化研究 36.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37.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贫困治理能力及绩效评价研究38.构建新时代现代化农村统计调查体系研究 39.利用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完善抽样调查设计研究40.加快推进遥感在农作物播种面积调查中的应用研究第三篇: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研究课题招标管理办法附件二: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研究课题招标管理办法为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深入开发应用农业普查资料,更好地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三农”决策,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农普办”)决定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组织农业普查资料课题研究。
中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年)中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是关于全国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状况以及农户经济收入等相关数据的一项大规模调查。
该普查旨在深入了解中国农业发展现状,为制定农业政策和农村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普查的目的、范围、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普查结果进行分析。
一、普查目的第二次农业普查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农业资源状况:通过普查调查农业资源分布情况,包括土地利用、农田水利等,以便科学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
2.掌握农业生产情况:调查农作物种植情况、农畜产品产量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等,为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提供依据。
3.了解农户经济收入:通过普查掌握农户经济收入情况,包括农民工收入、农村非农经济收入等,为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二、普查范围第二次农业普查覆盖全国范围,包括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普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土地利用、农业生产、畜牧业、渔业、农村经济、农民工等方面。
1.土地利用:调查耕地面积、林地面积、草地面积等各类土地利用情况,深入了解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2.农业生产:调查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产量以及种植结构等情况,全面掌握农作物生产情况。
3.畜牧业:调查养殖业生产规模、种类、数量以及畜产品产量等情况,掌握畜牧业发展现状。
4.渔业:调查渔业养殖和捕捞的情况,包括渔业资源、渔业产量等,为渔业管理和资源保护提供依据。
5.农村经济:调查农村经济收入、农民工收入、农村非农业经济等情况,全面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6.农民工:调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包括人数、收入等,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管理提供参考。
三、普查方法第二次农业普查采用了多种调查手段和方法:1.登记表填报:通过给农户发放登记表,要求农户填写相关信息,并在规定时间内上报,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手机APP调查:利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通过APP进行调查,方便农户填报信息。
3.现场核实:普查人员将进行现场走访和核实,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活着界范围内,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目前已成为普遍现象。
欧美、日本等工业化、现代农业进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域的农业人口老龄化现象出现时刻较早,伴随着整体人口的老龄化还呈现上升趋势,其进展历程显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进程并非为短时刻的、过渡现象。
相对于日趋突出的人口老龄化和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而言,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出现较晚,但问题的严峻性却在增加,已成为事关农业和农村进展的大问题。
一、农业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农业发展面临日趋严重的劳动力高龄化问题国际劳工组织把劳动年龄人口中45岁及以上的劳动力划为老年劳动力人口*。
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年龄人口的结构分青年型、中年型和老年型三种,当劳动年龄人口中老年劳动力人口比重在15%以上者为老年型,而在15~64岁成年劳动力群体中,50~64岁人口所占比例呈现日趋增高的态势时则称之为劳动力高龄化。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乡村城镇化、现代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发展机会增多、空间增大,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离乡离土,进入各级各类城镇和非农产业中谋求新的发展。
在不少地方,“386199部队**”成为我国农业的主力军。
最新的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较为准确地反映了这一现象,令人堪忧的农业劳动力高龄化问题正日趋严峻,并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特征(见表1)。
我国第二次农业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末,全国住户中以农业为主要行业的农业从业人员34246万人。
按年龄分,41~50岁占%,而51岁以上为%,远远超过了判断劳动年龄人口类型中老年型所占比例15%的标准,很显然我国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已处于老年型。
与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数据相较较,51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口比重第一次农业普查时为%,第二次农业普查时上升至%,年均增加个百分点;其中,51~60岁农业人口比重第一次农业普查时为%,第二次农业普查时则上升至%,年均增加个百分点。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研究作者:***来源:《人口与经济》2013年第02期摘要:为了解农业劳动力年龄情况,文章通过对浙江省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的抽样调查,发现在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严重,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已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子代的农业情感、农村基层保障体系的完善等产生了严重影响。
缓解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必须通过制定系统的人口与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村的安定和谐。
关键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浙江省;对策一、引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在劳动力总体中所占比例大幅度下降,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共有的现象。
20世纪50年代,法国现代化的加速,第二、第三产业的重大变化,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致使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东欧国家因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城市转移过速,也出现了劳动力老年化和妇女化现象,且造成了农业生产的萎缩。
东亚的日本和韩国等国同样面临农业劳动力高龄化和短缺的问题。
据中国台湾地区的一个统计材料记载,台湾农业劳力已严重老化,平均年龄达55.1岁,并出现了妇女化特征。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会产生不利影响,并导致农业的不景气,甚至产生衰退。
对我国而言,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①并驾齐驱,从第三次人口普查到第六次人口普查,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由5.0%上升到10.06%,农村比市镇高出2.37百分点②。
据宋斌文的预测,到2020年、2030年,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占农村总人口数的20%和30%以上。
在城乡二元经济的影响下,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至城镇,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
1990年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为36.8岁,2000年增加到40岁,2010年则超过45岁,已进入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时代③。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结构断层问题调查分析第一篇: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结构断层问题调查分析摘要:本文针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结构断层状况,在当地农村进行了广泛调查。
根据当地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反映的情况,阐明了农村劳动能力的下降已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农业企业发展后继乏人,危机感日益突出。
为此,提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及结构断层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劳动力;老龄化;结构断层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已高度关注“谁来种地”的问题,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也高度重视,每年都出台扶持“三农”的一系列政策。
但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的实施,大批素质较高的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及劳动力结构断层现象日益突出。
下面是笔者对农村基层劳动力情况的调查及分析。
农村劳动力状况1.1 农村留守人员是普通家庭劳动力的主力军据调查,农村从事普通家庭承包土地耕作的主要劳动力以留守妇女和老年人为主,他们大多数的年龄已超55岁,甚至70岁以上仍然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从体力上来讲都是在勉强支撑。
也有部分在当地工业企业就业的中年人利用工休时间参加劳动生产。
从浙江省临安市某山村调查,有劳动能力人数为420人,在本村务农的仅 98人,所占比重为23.3%,其中55岁以上的就有72人,占本村务农人数的73.4 %,而本应作为农村劳动力主体的21至55岁的劳动力只有26人,占务农人数的26.5%。
再如某村,所从事的种植业专业性较强,经济效益相对较高,但从调查显示,务农人员中55岁以上的占71%。
1.2 劳动力年龄结构比较设施农业比一般传统农业的从业人员相对年青,特别是新兴农业产业的企业法人代表比较年青。
从临安市的花卉产业、中药材产业中调查,从事设施栽培的科技大户户主和企业业主年龄在35~50岁的占多数,但聘用的劳动人员年龄偏大,据统计平均年龄达57.5岁。
而从事一般露地种植业(主要为传统农业)的业主及劳务人员高龄化严重,从5个村的调查数据显示,农业业主平均年龄56.6岁。
李澜等: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基于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的分析t李澜李阳内容提要:全国最新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其对解决/三农0问题、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所形成的障碍性及挑战不容忽视。
只有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进土地经营制度创新,才能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扫清障碍。
关键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经营体制在世界范围内,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目前已成为普遍现象。
欧美、日本等工业化、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的农业人口老龄化现象出现时间较早,伴随着整体人口的老龄化还呈现上升趋势,其发展历程显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进程并非为短期的、过渡现象。
相对于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和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而言,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出现较晚,但问题的严重性却在增加,已成为事关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大问题。
121王美艳1经济转轨、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一个两部门检验1中国劳动经济学(2004年第一卷)1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131亚历山德罗,波茨1社会资本:现代社会学中的缘起和应用1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41吴兴陆等1中国农民工流动机理的理论探索1中国人口科学,2003(3):41~47151G l aeset,2002,The Investion and Its Benefi ts of Soci alC ap ita,lW ork i ng aper do w n l oad fro m http://www1nber1org/papers/W T28161陆学艺1当代中国社会流动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71李培林1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与社会地位1另一只看不见的手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81王春光1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关系1社会学研究,2001(3)191西奥多#W#舒尔茨1论人力资本投资1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201加里#S#贝克尔1人力资本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11孙立平1中国农民工流动1改革发展与社会变迁1华夏出版社,2001221/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化特征0课题组1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化特征1社会学研究,1997(1)2312003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1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41何由俊,徐冲,视成才1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农村迁移劳动力的工资决定1农业技术经济,2008(1)251钱忠好,张骏1农村教育投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与实证分析1农业技术经济,2008(5)(作者单位:单正丰,陈如东:南京农业大学,南京,210095;季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210016)责任编辑:李玉勤*项目来源:本文为国务院第二次农业普查国家级重点课题/不同类型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0(项目编号:F007)的阶段性成果一、农业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农业发展面临日趋严重的劳动力高龄化问题国际劳工组织把劳动年龄人口中45岁及以上的劳动力划为老年劳动力人口*。
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年龄人口的结构分青年型、中年型和老年型三种,当劳动年龄人口中老年劳动力人口比重在15%以上者为老年型,而在15~64岁成年劳动力群体中,50~64岁人口所占比例呈现日趋增高的态势时则称之为劳动力高龄化。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乡村城镇化、现代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发展机会增多、空间增大,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离乡离土,进入各级各类城镇和非农产业中谋求新的发展。
在不少地方,/386199部队**0成为我国农业的主力军。
最新的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较为准确地反映了这一现象,令人堪忧的农业劳动力高龄化问题正日趋严峻,并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特征(见表1)。
表1全国住户农业从业人员分区域年龄构成(%)年龄段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部地区20岁及以下51341241961461421~30岁1419131513181615171231~40岁2412221024152513251441~50岁2311251023152016251351岁及以上32153513331331122517其中:51~60岁2113231421181810191460岁以上1112111811141117612数据来源: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1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我国第二次农业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末,全国住户中以农业为主要行业的农业从业人员34246万人。
按年龄分,41~50岁占2311%,而51岁以上为3215%,远远超过了判断劳动年龄人口类型中老年型所占比例15%的标准,很显然我国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已处于老年型。
与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数据相比较,51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口比重第一次农业普查时为18111%,第二次农业普查时上升至32150%,年均增加1144个百分点;其中,51~60岁农业人口比重第一次农业普查时为10181%,第二次农业普查时则上升至21130%,年均增加1105个百分点。
可见,我国的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而且高龄化特征极其明显。
二、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内在原因及问题(一)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具有发展的普遍性在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中,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已或早或晚的在各国普遍出现,并与各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相并行,其出现具有事物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持续近2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日本为例¹,在1950)1980年的30年间,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农业现代化,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5农业经济问题6(月刊)2009年第6期***¹按60岁为老年人口的起点年龄标准划分,在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45~59岁为老年劳动力;若按65岁为老年人口的起点年龄标准划分,在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中,45~64岁为老年劳动力意指由妇女、儿童和老人组成的劳动者群体侯力,汪晓红1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启示1现代日本经济,2004(6):45李澜等: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迅速转移,农业劳动力比重从4813%下降到1019%。
加上青年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从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中35岁以下者占相当大的比重)以及生育率的下降,使得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在1961)1975年的15年间,6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比重从1614%上升至2413%。
到1985年,随着日本全国人口中65岁以上者占10%,农业人口中65岁以上者为29%;至1999年,农业就业人口中65岁以上的农业劳动力高达约50%,出现了极为严重的高龄化现象。
类似现象在美国、法国、前苏联、韩国、泰国以及中国的台湾等地也都曾经出现过。
其普遍性在于,这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甚至高龄化的问题是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而出现的,大量中青年劳动力向城市及非农部门的转移是造成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甚至是高龄化的直接诱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村发展所带来的正面效益是极其巨大的。
从共性而言,对于一个正在经历迅速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是必然发生的过程。
理论上,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城市与非农产业中就业,这早已为经典的刘易斯)托达罗模型所论证。
因此,我国劳动力流动现象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在发生的以及发达国家历史上所发生过的同一过程是具有相似性的。
但由农业生产第一线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所引致的潜在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
(二)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高龄化)的特殊性11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0的特点。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以较低收入进入老年型的大国。
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看经济增长和老龄化是同步的,但我国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GDP水平明显偏低,即使在2020年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人均收入仍属于中下收入国家水平,但届时人口老龄化程度已接近今天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属于老年型人口的穷国。
如表2所示,在美、法、日三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出现并趋于严重的过程中,其人均GDP水平均高于我国的现有水平。
而且,我国的劳动力人口绝大多数在农村,农民收入水平相当低,农村贫困现象依然普遍。
加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人力资本积累缓慢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国城乡收入有很大的差距,这种/未富先老0的状况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过程中极为突出。
表2农业发达国家择年经济指标(美元)1970年1985年1991年国家GDP人均GDP GDP人均GDP GDP 美国101156349504016650162705656400法国142869299066459594201198831日本20373119401343237109503350211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21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过程中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力不强。
尽管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农村劳动力急剧减少的问题,但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强大的工业以及先进的科技使得现代机械与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广泛运用,现代农业发展突飞猛进。
以美国为例,作为世界上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基本实现了从耕地、播种、施肥、除草到收获以及加工全过程的机械化;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日本农业机械化,由于工业飞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入城,农村劳动力短缺,在60年代进入加速发展期,到90年代末,水稻的育秧、插秧、收割、脱粒、烘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农业生产中现代科技的运用,极大地推进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以及农业产业化,不仅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者的职业化,即一部分土地耕种者变成了农场工人。
与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出现的大背景不同,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出现并不是农业现代化直接推动的结果,而恰恰是传统农业无法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飞地型0的城市经济迅5农业经济问题6(月刊)2009年第6期速成长对劳动力具有强大吸纳作用的推拉结果。
值得关注的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水平较高的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尽管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农业劳动力的不断转移而日趋突出,但在资本、技术以及职业化农业劳动者的支撑下,老龄化对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却影响较小。
美国农业部最新调查数据显示¹,美国200万农业人口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55岁,农业机械化让他们的体力足够应付农场里的各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