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学形式下的城市滨水空间驳岸空间艺术设计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2016年第5期现代园艺个方位地势低洼、景物空缺,因此建一座塔,障空补缺,以祈求本县或本村的风水能出人才。
4结语赣南建筑风貌映射出客家人在追求理想人居过程中选择了以安全防御为首要条件,同时严谨地遵守着礼制秩序、崇尚文风的特点。
而其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及大体量的保垒式建筑,已慢慢不适合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
但那一幢幢高大的围屋是一个时代和一个族群的记忆和骄傲,其形成的独特的人居文化也成为人居个性的典范。
即使现在社会环境变化巨大,我们还是能从这些存留下来的赣南建筑中寻找当年人居环境营造的智慧。
研究赣南建筑,并不是要在形式上做复归、仿效,而是通过对其传达的人居环境形成的原因和表现的特色,用同样的创造精神来面对当前全球化下的机遇。
[4](收稿:2015-11-01)[1]吴良镛.中国人居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9[2]万幼楠.赣南传统建筑与文化[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2[3]兰书程.赣南客家厅屋组合式民居的“门榜”文化解读[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6,154-155[4]吴良镛.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M].昆仑出版社,2009,1: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艺术类)YG2013127王晓勤(1986-),女,四川南充人,硕士,教师。
滨水驳岸景观生态修复及空间艺术设计策略孙志远(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广西桂林541006)滨水驳岸处理的灵活性、植物配置的丰富性、空间场所的公共性、功能内容的多样性、滨水景观的可亲性及生态性设计是滨水景观设计的重要方向。
生态驳岸在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中,应该把它视作为提升滨水景观生态性和人性化的有效手段,使自然之旅始于足下。
滨水驳岸;生态修复;景观空间;设计人达成近水亲水之目的,亦能为水中生物创造出适宜的繁衍空间。
桂林穿山公园岸线行态的处理采用草坡自然式和卵石、抛石护坡为主。
岸线形态保持整体河流自身蜿蜒流向,严禁人为截弯取直。
当岸线设计融入了曲线元素时,岸线也随之被赋予曲线流动、活泼的特性,其变化多样迂回曲折的形式,会使水体重新具有活力和生气,并符合水体的空间特性。
城市滨水景观亲水性设计的的原则城市滨水区景观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要素,也是最为庞大和复杂的体系,是人类向往的生存空间。
一个成功的滨水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景观质量,还能促进城市功能的转变,提高城市的品质。
因此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应该遵循整体布局的舒适性、空间形式的多样性和历史文脉的延续性的原则。
1、整体布局的舒适性人是景观设计中的主体,一切的设计宗旨都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亲水空间的设计尺度和标准都应符合人体的要求。
亲水景观设计的尺度直接影响使用者的舒适程度,如堤岸的高度,道路的连贯性和交往空间的距离等,只有环境――人――景观三者达到协调统一,才能确保空间的舒适性。
同时在设计中也好要多关注老人、儿童和残疾人等一些特定人群的需要,并对环境中的特定人群进行分析,将规律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形成一个舒适、稳定的场所,实现他们的自我满足感。
2、空间形式多样性简・雅各布斯在1961年发表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出,城市的本质在于其多样性,城市的活力来源于多样性,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催生和协调多种功用来满足不同人的多样而复杂的需求。
现在,单一的滨水景观已不能完全满足人的需求,而便捷、多样、有趣的空间环境更受青睐。
所以在设计中,可以混合多种项目进行布置,如可以将休闲、商业、娱乐活动等混合在一起,相互促进。
同时尽可能多的提供亲水空间和形式多样的功能区,如滨水栈道,滨水绿带,水中观景平台,音乐喷泉、儿童游乐区和健身区等等,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增加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使滨水区更具有活力。
3、历史文脉的延续城市的发展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江河湖泊孕育了许多城市,因而河流周边地域往往是历史文化沉淀最丰富的场所,城市也因此产生独特的文化。
然而,现在多数滨水区的改造多仿照那些成功案例而变得千篇一律,完全失去了地域特色,很多值得保留和传承的历史文化被忽视。
城市的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内涵的体现,所以在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当地文化的特色,进而增强城市居民对滨水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原则1、防洪、生态、景观多功能兼顾。
很多城市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缺乏严格管理,直接排入城市内部河道,使本来清澈的河水变成"黑水河"、臭水沟。
河道的综合整治除了满足防洪使用功能的要求,还包括改善水质,消除黑臭现象,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增加滨水绿地的游憩和景观功能,提升周边区域的形象等要求。
2、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滨水绿地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市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怡人的亲水、健身、观景、游憩的场所,增进市民之间的人际交流。
随着社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速,人们对环境质量需求也日益提高。
滨水绿地的另一个重要生态功能,即净化空气、净化污水、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环境的生态功能,也日益受到重视。
因此,滨水绿地景观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为前提,兼顾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强调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延续,不能以牺牲环境质量来达到开发的目的。
在满足市民的生活娱乐需求的同时,应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城市滨水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栖息的生物的干扰,维护生态平衡,继而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凸现地方风韵、景观个性。
挖掘区域地理、人文、植物特色,利用景观手法加以表达,对提高城市滨水绿地的活力、趣味、文化品味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汾泾滨水绿地的环境景观设计应充分体现上海城市、滨海城市、浦东新区的地方特色,在利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使城市、道路与绿地景观巧妙而有机地融合,以简洁明快的造园手法,创造出一个环境优雅、明快清新、景观丰富而又适宜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滨水绿地。
4、植物造景为主,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和景观功能,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实现的。
滨水绿地是自然地貌特征较为丰富的景观绿地类型,自然状态下的河岸带常表现为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的自然群落形式,所以在设计时应以植物造景为主,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河道生态群落结构,以乡土树种为主,坚持适地适树、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增加景观异质性,营造稳定的植物群落,恢复城市滨水绿地退化的自然生态功能,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公园类水体及驳岸设计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公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公园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城市绿化和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公园设计中,水体及驳岸的设计也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公园中水体及驳岸的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
首先,公园中的水体设计应该考虑到景观的整体效果。
水体可以是湖泊、池塘、喷泉等形式,它们应该与周围的植被和建筑相协调。
设计者可以利用水体来打造视觉焦点,增加景观的层次感。
另外,水体的形状和大小也需要根据公园的整体规划来确定,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其次,公园的水体设计也应该注重水的质量和环境保护。
水体的水质应保持清澈透明,不得有污染物。
设计者可以通过增设过滤设备和水循环系统来实现这一目标。
另外,还应合理设置水体的边缘植物,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同时,公园中的水体也应该注意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
在驳岸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驳岸的安全性和美观性。
驳岸是指为了防止水体侵蚀和坍塌而设置的保护结构。
在公园中,驳岸可以是石砌体、混凝土构筑物或者其他材料。
这些材料不仅要具备耐久性和抗水蚀性,还要与公园的整体风格相协调。
此外,还应合理设置驳岸的高度和坡度,以确保人们在驳岸上行走和停留时的安全。
除此之外,公园中的驳岸设计也可以结合景观元素,增加其美观性。
例如,可以在驳岸上种植花草,或者设置景观照明设施,以提高夜间的视觉效果。
此外,还可以在驳岸上设置休息和观赏设施,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
最后,公园中水体及驳岸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设计者可以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水体的补充和养护,降低对自然水源的依赖。
同时,还可以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来供电,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
综上所述,公园中水体及驳岸的设计要考虑到景观的整体效果、水的质量和环境保护、驳岸的安全性和美观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只有在这些方面兼顾的情况下,水体及驳岸设计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和美观的休闲空间。
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滨水景观设计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在设计的时候要深刻了解原则制定的初衷,才能结合实际作出好的设计。
下面旧滨水景观设计原则和大家介绍一下。
1.生态原则:
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创造性保护‘工作,即既要调配地域内的有限资源,又要保护该地域内美景和生态自然。
像生态岛、亲水湖岸以及大量利用当地乡土植物的设计思路,用其独有的形式浯言,讲述尊重当地历史、重视生态环境重建的设计理念。
2.植物多样性原则:
在滨水区沿线应形成一条连续的公共绿化地带,在设计中应强调场所的公共性、功能内容的多样性、水体的可接近性及滨水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创造出市民及游客渴望滞留的休憩场所。
3.美观与实用原则:
现代景观设计的成果是供城市内所有居民和外来游客共同休闲、欣赏、使用的,滨水景观设计应将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过程,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完成对历史和文化之美的揭示与再现。
4.空间层次丰富原则:
以往的景观、园林设计师们非常注重美学上的平面构成原则,但对于人的视觉来讲,垂直面上的变化远比平面上的变化更能引起他的关注与兴趣。
滨水景观设计中立体设计包括软质景观设计和硬质景观
设计。
软质景观如在种植灌木、乔木等植物时,先堆土成坡形成一定的地形变化,再按植物特性种类分高低立体种植;硬质景观则运用上下层平台、道路等等手法进行空间转换和空间高差创造。
园林工程驳岸设计原则
园林工程驳岸设计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安全性:驳岸设计应确保人员和水体的安全。
需要考虑水深、水流速度、陡坡等因素,设置合适的防护措施,如栏杆、护坡等,以防止人员坠落或溺水。
2.稳定性:驳岸应具有足够的稳定性,能够抵御水流冲击、风浪侵蚀和土力变化等。
选择合适的驳岸材料和结构,确保驳岸的牢固和持久。
3.生态性:考虑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尽量采用生态型驳岸设计。
例如,采用植物护坡、湿地驳岸等方式,提供生物栖息地和生态功能。
4.景观协调性:驳岸设计应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与园林的整体风格和主题相一致。
考虑驳岸的形状、色彩、材料等与周边环境的融合,营造和谐的景观效果。
5.功能性:根据园林的使用需求,确定驳岸的功能。
如设置亲水平台、踏步、观景台等,方便人们接近水体、观赏水景和进行相关活动。
6.经济性: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考虑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施工方式,控制成本,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7.适应性:考虑不同季节、水位变化和气候条件对驳岸的影响。
设计应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应对不同情况。
8.维护便利性:驳岸设计应便于维护和管理。
考虑清理、修复和保养的便利性,降低后期维护成本。
这些原则旨在确保园林工程驳岸设计的安全性、功能性、美观性和可持续性。
具体的设计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平衡。
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景观水池在公园、小区、商业区等场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景观水池不仅具有美化环境、调节气候、提供休闲娱乐等功能,还能体现城市的品味和特色。
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水池驳岸的设计和施工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驳岸材料选择不当、结构不合理、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特制定本专项方案。
二、设计理念1. 突出生态环保:选用环保、可再生的材料,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2.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设计时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互动,营造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
3. 注重美学价值:结合水池周边环境,打造具有独特风格的驳岸设计。
4. 保障安全与稳定:确保驳岸结构安全可靠,适应不同环境条件。
三、设计方案1. 驳岸材料(1)自然石材:选用天然石材,如花岗岩、大理石等,具有质感、耐久性强。
(2)生态混凝土:采用生态混凝土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能。
(3)植物护坡:采用植物护坡技术,降低水土流失,美化环境。
2. 驳岸结构(1)自然式驳岸:采用自然式驳岸,使驳岸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2)阶梯式驳岸:设置阶梯式驳岸,方便游客亲水、观景。
(3)景观平台:在驳岸上设置景观平台,提供休息、娱乐场所。
3. 美学设计(1)色彩搭配:根据水池周边环境,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如浅灰色、米色等。
(2)线条处理:采用流畅的线条,增强驳岸的视觉美感。
(3)装饰元素:适当添加装饰元素,如雕塑、灯具等,提升驳岸的艺术价值。
4. 安全与稳定(1)结构设计:采用合理的设计方案,确保驳岸结构稳定。
(2)材料选择:选用抗裂、抗冻、耐腐蚀的材料,提高驳岸的使用寿命。
(3)施工工艺: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四、实施与维护1. 施工阶段(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2)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3)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确保施工安全。
2. 维护阶段(1)定期检查驳岸结构,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园林景观驳岸设计中工程力学和美学结合设计在园林景观中,水是重要的构成因素。
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以水为主体的景观设计方案,在现代园林设计中更是将水作为景观设计的一项重要设计目标,通过对水景的设计可以提升城市的品味和水资源的利用。
驳岸是水景和陆地的交界处,是水景建设的关键环节,设计良好的驳岸可以提高园林环境的美观和安全。
本文通过对驳岸常见的破坏形式分析了在驳岸设计过程中采用的工程力学和美学的相关内容在园林景观驳岸设计的效果、力学特点和常见应用案例。
1驳岸设计的原则在驳岸设计过程中,有很多灵活的设计方式,根据驳岸坡度的大小可以分为斜驳岸和直驳岸两种。
直驳岸主要包括根底、墙身、垫层、压顶等;斜驳岸包括根底、垫层、和保护层等。
在开展相关设计的过程中,为了保障工程的质量,表达园林景观的环境美观需要,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1 工程设计力学原则在园林景观中,驳岸是水面和路面的交接点,是保障水流按照一定的方向开展流动的根底。
驳岸的设计要能承受水流的冲刷和破坏,不同的驳岸构造在遭受水流的冲刷的力大小和方向等会有不同的情况,故而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
1.2 美学原则美学是建立园林景观的重要要求。
驳岸设计需要和整体园林的环境等保持协调,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注重选择与整体环境一致的建筑材料和设计方法,防止因为驳岸的设计不周而导致了整体欣赏性和艺术性的价值降低。
水是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市政根底设计的建设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来做相应的考虑。
2引起驳岸破坏的状况和应对措施2.1 直驳岸的破坏和应对措施直驳岸有根底、墙体、垫层和压顶等构成。
主要出现的问题是根底和墙身的损坏。
根底损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驳岸根底下的地基不能承受基层的重量而引起的下沉造成根底的下陷甚至断裂;另一方面是在冰冻层的体积变化引起基层的不稳定。
墙身的变化则是由于水流的冲刷和内部土壤等蓄积的水对墙体的推挤造成的损害。
针对直驳岸的损坏的可能情况,可以分别采用合理的措施来防止损害的发生。
156浅谈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的理念与原则王佳玮 福建省闽江学院摘 要:城市滨水绿地的景观设计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
坚持防洪、生态、景观等多功能兼顾的原则,美观与实用原则,空间层次丰富原则,植物造景可持续发展原则,景观结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原则等。
关键词: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理念与原则滨水绿地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污水、涵养水源、改善空气质量的生态功能,对一个城市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城市生态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滨水绿地景观是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景观,极具景观美学价值。
因此,充分重视和建设好滨水绿地景观,有助于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
城市滨水景观是市民休息、娱乐、观光的理想场所,在提升城市形象、扩展城市休闲空间,发展旅游等方面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因此,有必要对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的理念和原则进行探究。
1 城市滨水绿地的景观设计理念居住、生存、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三大主题,因此,城市滨水绿地的景观设计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
1.1 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满足市民生活娱乐需求的同时,应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就要求我们在滨水绿地景观设计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从美学的角度进行景观设计来促使滨水地带的文化氛围的提升,从而让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完美融合。
环境艺术设计要充分考虑人们的多维感觉,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要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
在感受人文气息熏陶的同时,融入自然轻松的境地,让滨水绿地美丽景观充满自然气息,打造优美天然景色,并赋予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意境。
1.2 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既有古人与现代人的和谐统一,也包括今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人们生活在绿地景观空间里休闲、亲昵、亲水、沐浴阳光、交流嬉戏,需要人性化的良好平台。
这正是景观塑造与规划的出发点。
循着这个目标,将景观造景元素组合成为有序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空间,实现天地万物的动感空间互动,既是人与人的和谐,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试论城市滨水空间景观人性化设计摘要:本文对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进行分析,包括安全性、便捷性与历史文化性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从铺装、驳岸、景观小品、植物资源利用等方面着手,对滨水景观人性化设计的方法进行探究,旨在为后续滨水景观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滨水空间;城市景观;人性化1.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原则1.1安全性原则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还应坚持安全至上原则,在场地铺装设计中尽可能采用平面设计,减少弯曲、垂直变化,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最佳铺装材料,提高平坦性、防滑性;在水边应设置安全护栏,如具备垂直驳岸、台阶的河湖等,当水深超过半米时,便要设置牢靠的护栏,起到安全防护作用;在水边还要设置醒目的指示牌,说明河湖基本信息,如水深、禁止野浴等,以此警示游人,维护生命安全。
1.2便捷性原则滨水景观设计应兼顾大小空间,根据整体空间比例设置休息区,并种植乔木形成树荫,减少太阳光直射为游人带来的不适感。
在空间中还应设置健身、娱乐、购物区、卫生间等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通过合理的道路规划,形成便利通常的景观流线,加强细节设计,注重栏杆、扶手、座椅、坡道等材质与尺寸,使其符合人们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为游人带来更大的便利。
1.3历史文化性原则滨水景观是保留和延续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可充分彰显城市古代的文化气息,在现代滨水空间设计中,设计师应遵循历史文化原则,将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与空间设计巧妙的结合起来,使地区文化特色得以保留和利用;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活中寻找灵感,形成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滨水景观,这样做不但有效避免景观设计同质化问题,还可让游人从中学习历史知识,激发情感共鸣。
2.城市滨水空间景观人性化设计的方法我国各大城市历史文化深厚,在上千的岁月洗礼下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本文对地滨水景观中的人性化设计方法进行探究,为更多人性化滨水空间的打造提供灵感与参考。
2.1铺装设计滨海景区的铺装设计应具备浓厚的人性化色彩。
基于美学形式下的城市滨水空间驳岸空间艺术设计原则
作者:颜晓雯程思雨
来源:《牡丹》2017年第09期
城市滨水空间是体现城市活力、文化等特征的重要场所,而滨水区相关景观设计丰富了滨水空间的组织形式,增强了人们参与空间的体验性。
驳岸是滨水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驳岸空间的合理设计,城市中滨水空间除基本使用与防护功能外,兼具游赏性与观赏性。
本文基于形式美学的视角,整理归纳了城市滨水空间驳岸空间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原则,尝试为驳岸空间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性建议。
一、城市滨水景观竖向驳岸设计指导思想
城市中滨水区驳岸设计的主要着眼点是以人为本,使空间参与者在其中可以享受乐趣,提供舒适的休憩与游赏体验,其设计影响着人的行为活动,而人的活动也引导设计提供方便、舒适的滨水区景观。
城市滨水区驳岸设计应充分考虑其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人文特色等因素,突出开放与发展的时代精神,创造集生态、文化、特色、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景观设计。
设计应充分考虑人性化需求,满足人们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等体验。
除此之外,还应使驳岸设计可以积极适应环境需求,把生态效益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使驳岸不仅仅是水工构造,更是人们观赏游玩的场所,是生态系统循环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驳岸空间的功能和作用
(一)基本防护功能
驳岸设计须满足最基本的水文防护功能,驳岸为直接限制水体形态的水工构造,所以在驳岸设计时最先需要考虑的便是安全防护功能,这也要求驳岸的设计与施工工艺均需要较高的标准,坚实、牢固、稳定,耐冲刷,耐侵蚀,在丰水期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可防止河水、湖水等水体的外溢,保护周边环境的安全。
驳岸设计能形成安全且合理的水岸线边界,保证人员的人身安全,防止溺水事件的发生。
(二)游憩与观赏功能
游憩与观赏功能是驳岸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城市滨水区往往是城市最具活力与生命力的区域,是滨水区不可忽略的一部分,驳岸的设计限定了水体的边缘形状和轮廓。
驳岸材质、结构、形式的美观性与人们在滨水区的游赏体验有直接的关系。
驳岸作为城市与自然的衔接空间,具有视觉过渡的作用,也是人们与水亲近的最主要载体,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景观美学在驳岸设计中的作用,提升城市滨水区景观的审美体验与休憩体验。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功能
驳岸为水陆的边沿地带,是水陆生态的过渡空间,有着边缘效应,是水生态、湿地生态、陆地生态的结合区域,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融合,是生物多样性体现较明显的区域。
因此,良好的生态型驳岸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为不同水生动植物栖息、繁衍提供良好的环境,有缓冲和保护生态系统的作用,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有机循环有巨大作用。
三、城市滨水景观竖向驳岸设计原则
(一)安全稳固性原则
驳岸的初期功能是限制水的轮廓与流向,而在限制水的轮廓与规范水的流向的同时,驳岸也会受到来自水流淌过程中惯性的冲刷和土压力的侵袭,因此在驳岸设计中,其首要前提就是保证驳岸结构的稳定性。
在设计之前,应充分开展现场调研活动,针对土壤构成、水位高低变化、水岸线岸坡的基本构造、水的流速等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其潜在的危险性,验算结构的稳定性、抗倾覆能力、抗滑坡能力等。
安全性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需考虑的第一准则,它是其他一切因素的基础与保证。
人们在滨水区域活动与休憩时,时常会发生跌落溺水等突发事故,而究其原因,可能并不仅仅是人们在活动过程中疏忽所致,也与周边环境和安全性设计有密切关系。
(二)协调整体性原则
驳岸的形成是综合作用力的结果,它与自然循环、地理、气候等有重要联系,其过程构成较为复杂的系统,而驳岸便作为系统中的一部分,它的改变也会影响整体景观面貌的变化。
驳岸带状空间的设计,需要在保持各段设计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衔接与融合,与城市所形成的空间形象与视觉感受相呼应,成为整个城市滨水区景观的一个要素,成为有机的一部分,而非简单空间的反复叠加与堆砌组合。
它需要更好地为整个景观环境服务,所以,其色调、形式、材质等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使整个滨水区的设计更加富有整体性。
(三)良好亲水性原则
亲水性原则是城市滨水区驳岸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的活力、生命的延续均与水密不可分。
对于水的需求,人们还有赏水、戏水等活动,而亲水的定义也不仅仅停留在空间上的接触,还有与水接近精神层次的渴望与需求。
城市滨水区驳岸的设计应区别于普通的堤坝驳岸,驳岸景观主要包括驳岸及相衔接水体,由于其位置、构造与功能的特殊性,所以形成的景观也具有特殊性。
景观设计中的亲水性是驳岸设计所固有的性质,好的亲水性设计意味着给空间的参与者可以带来更多的乐趣与体验感,使人有较好的视觉与心理体验。
在驳岸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亲水性设施的设计,如亲水平台、台阶、木栈道等。
驳岸作为陆域和水域的边缘地带,是拉近人与水之间距离的最直接载体,通过灵活设计驳岸,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场地地域性原则
场地的地域性也是驳岸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人们不仅需要保持驳岸设计的协调整体性,更需要了解场地的特征,针对不同的地域特征,采用不同的驳岸设计方法,使驳岸设计可以更好地适应水岸环境。
在此原则上,因地制宜,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的基本地理情况,通过现场调研,文献资料查阅,对地下水位、降水量以及冻土层深度等地理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忽视场所地域性的限制,只追求形式的驳岸设计不具有科学合理性,会造成驳岸设计的缺陷。
除此之外,在进行驳岸设计时,应全面考虑整个滨水区域的环境氛围,确保其使用材料、形式等与整体环境相吻合,设计风格应与该项目的设计语言相一致、风格相协调。
(五)环保生态性原则
在李胜的《园林驳岸构造设计与实例解析》一书中,作者认为生态本身不具备褒义与贬义,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动植物、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生长空间,可以保持滨水区域的能量平衡,并且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完善与循环。
驳岸作为水域与陆域的交接地带,是不同生态系统的交汇处,生态敏感性较强,而驳岸自然生态的发展与保护也是城市滨水区规划与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如生物多样性、水源和土质等自然资源的保护。
在城市空间里,硬质建筑、沥青街道、拥挤人群使自然环境的生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调,破坏生物的繁衍与栖息。
所以,在进行城市滨水区驳岸设计时,应参照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保护自然景观,维持生物的多样性,积极增加景观的异质性,促进生态系统的有机循环,架构绿色生态的城市滨水蓝带体系,促进滨水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六)场所共享性原则
城市滨水区在驳岸设计中应保证滨水区水岸线的居民共享性。
在驳岸设计中,布置水岸线林荫道、观水步道、台阶式观景平台等景观元素,是提高滨水区域共享性的有效方式。
滨水区域通常是城市交通最为繁忙的地方,是各种交通的换乘集中区域。
因此,交通可达性与地域的共享性使城市之间相互衔接的重要保障。
在此基礎上应考虑驳岸的使用对象,考虑不同适用人群对场地的不同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场地,使设计具有广泛性和良好的大众参与性,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经济能力、身体情况的人群需求,进而传播城市文化,实现公共资源的共享。
(七)美学游赏性原则
驳岸应结合人的观赏趣味体验进行设计,满足人们对于美的事物的欣赏和对美景的心理追求。
在驳岸设计中,驳岸的形式设计、材质选择、风格特色等都应与周边的实体建筑,以及整个滨水区的设计风格与特点相协调,符合其景观性原则,使驳岸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可以给人以美的感受,符合大众审美标准。
四、结论
现今的驳岸设计中,很多重功能而轻形式,导致虽然驳岸空间的安全防护性较强,但是长距离的驳岸空间缺乏特色,长距离水岸线驳岸形式呆板,视觉感与体验性相对较弱。
驳岸空间是多领域、跨学科的交叉性学科专业,需要在基本地理环境、城市肌理、城市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结构相关内容,对驳岸基础与构造进行设计与把控,对驳岸景观性与游赏体验性进行设计与控制,在满足其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兼具美观性、体验性,从而实现驳岸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东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