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初中物理八上3.1什么是声音WORD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9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案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设计思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声音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明白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3.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4. 能够运用声音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
难点:声音的三个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音叉、尺子、气球、塑料管、玻璃瓶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声现象。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扬声器播放音乐时的振动,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 声音的接收:让学生用耳朵贴近扬声器,感受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明白声音是通过耳朵接收的。
5.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6. 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尺子、气球、塑料管等自制乐器,演奏简单的旋律,体会音调、响度、音色的变化。
六、活动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 声音的三个特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掌握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和变化规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特点。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的物理教材,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声音的特性:讨论声音的三个主要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解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建立对声音现象的基本认识。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概念。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以及音调和响度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振动的物体(如扬声器、鼓等)、泡沫、尺子等。
学具:实验器材、笔记本、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周围的声音现象,如教室里的噪声、音乐声等。
2. 知识讲解:(1)讲解声音的产生,通过展示扬声器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振动来源。
(2)介绍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3)讨论声音的特性,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不同振动幅度下的声音响度,并记录数据。
(2)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振动幅度对声音响度的影响。
4. 例题讲解:(1)讲解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计算。
(2)分析音调和响度的区别,通过实例让学生正确区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声音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减少噪声污染等。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振动→ 声音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 声速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声是一种机械振动的传播,可以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
•了解声波的特性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如声源、介质、声速等。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声波的特性。
三、教学难点•理解声波的传播方式和特性。
•声音的产生机制。
四、教学准备•教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课件、实验器材。
•学生:课本、笔记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介绍声现象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声音的思考,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你能列举几种常见的声音现象?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导入新概念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教师提到声源、介质和传播速度等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在讨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从声源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3. 实验探究根据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内容可以是让学生观察泡泡袋实验,探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特点。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实验现象和观察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4. 概念总结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概念总结。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和归纳实验结果,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特点,以及声波的传播方式。
5. 深化学习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声音的产生机制、传播方式和应用场景。
学生需要理解声波与介质的相互作用过程,如何通过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等。
6. 小结与作业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和回顾,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练习题或实验报告撰写等,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参与、问题回答等。
•学生完成的作业和实验报告。
•学生对于声音产生和传播过程的理解程度。
•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以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
2.掌握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不同。
3.理解声的传播方式有机械波和电磁波两种形式。
二、教学重点1.声的产生、传播和听觉感受的基本过程。
2.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弹性系数有关。
2.理解声是一种机械波。
四、教学准备1.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本。
2.录音机、麦克风、音响等设备。
3.适当数量的实验器材:钟摆、扳手、线束等。
4.教学展示工具: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引人入胜的音乐,引起学生对声的兴趣。
然后,引入声现象的概念,和学生一起回顾在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并引发学生对声现象的思考。
5.2 声的产生和传播5.2.1 声的产生让学生自己尝试用手拍桌子发出声音,并观察手的运动。
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并解释声的产生过程。
5.2.2 声的传播1.实验1:用一根长的绳子或橡皮筋,两人同时拉紧并用力振动。
观察振动是否传播到另一端,并让学生总结传播的特点。
2.实验2:在一空房间内,播放一段录音或音乐,并用手捂住耳朵,观察声音是否还能听到。
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3.实验3:在同一房间内,打开录音机并发出声音,然后将录音机放入一个封闭的塑料袋中,再次发出声音。
观察声音是否有变化,并引导学生总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差别。
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且可以通过介质传播。
5.3 声的传播速度5.3.1 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声在空气中传播快慢的原因,并引入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比较。
1.实验:利用教学准备中的实验器材,进行测量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记录实验数据,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究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的关系。
5.3.2 介质对声传播速度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介质中声传播速度的差别,并进行讨论。
第 1 节什么是声音一目标要求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流传必要依赖介质,声具有能量。
认识在不一样介质中声的流传速度是不一样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经过察看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绘所察看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育学生初步的察看、对照和归纳能力。
经过声流传的实验研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加实验研究,初步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领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3.经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能够表达丰富多彩的感情,经过声能够获得大批的信息。
使学生初步领会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惹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念。
二要点和难点要点声音发生的条件。
难点声波三教课过程1.情形创建、提出问题展现教材中图 3-1-1 、图 3-1-2 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思虑,议论一些问题,动物都能发声吗 ?举例说出各样动物 ( 狗、猫、鸟、蝉等 ) 是怎么发作声的 ?你是怎么会听到声音的 ?声音是什么 ?声音有什么作用 ?让学生自由发挥,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议论中切入本节主题:声的产生和流传。
2.过程睁开(1)察看发声体在振动。
让学生依据身旁的器械比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作声音,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时能够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还可以发作声音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点,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关于发声时,振动不显然的现象比方敲敲鼓面和音叉发声,可用实验进行演示。
将纸屑放在鼓面上,让学生察看敲敲鼓面发声时和用手按住鼓面使鼓不发声时纸屑的状况,学生固然没看到鼓面的振动,但可从纸屑能否被弹起判断鼓面能否在振动;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叉,让学生察看音叉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状况,判断音叉能否在振动。
从而提出问题:纸屑和小球在什么时候被弹起跳动 ?也能够让学生用手触摸喉头进行发声,感觉声带在振动。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教案教科版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1 声音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让学生观察到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
1.2 声音的传播解释声音是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传播的。
进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1.3 声波的特性介绍声波的特性,包括振幅、频率和波长。
通过实验或图表,让学生了解声波的这些特性如何影响声音的响度和音调。
第二章:声音的计量2.1 分贝(dB)解释分贝是衡量声音强度的单位。
让学生了解不同分贝水平对应的声音感受,如低分贝的安静和高分贝的噪音。
2.2 音调、响度和音色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这三个声音的特性。
通过实验或音乐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些特性如何影响声音的感知。
2.3 声音的测量介绍使用分贝计等工具来测量声音的强度。
进行实验,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分贝计进行声音测量。
第三章:声音的反射和折射3.1 声音的反射解释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
通过实验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到声音反射的现象。
3.2 回声和混响介绍回声和混响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与声音反射的关系。
通过实验或音乐例子,让学生感受回声和混响对声音感知的影响。
3.3 声音的折射解释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现象。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声音折射的现象。
第四章:声音的吸收和散射4.1 声音的吸收解释声音在遇到吸音材料时会被吸收。
通过实验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到吸音材料对声音吸收的效果。
4.2 声音的散射解释声音在遇到小孔或颗粒物时会发生散射。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声音散射的现象。
4.3 声学材料的应用介绍声学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如吸音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让学生了解声学材料如何影响声音的传播和感知。
第五章:声音的应用5.1 声音的利用让学生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利用,如语音通讯、音乐制作等。
5.2 声音的屏蔽和隔音解释声音屏蔽和隔音的原理。
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环境中减少或阻止声音的传播。
3.1 认识声现象【教师寄语】人生能有几回搏,今日不搏何时搏?!【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为才有效!1.通过学习,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不同。
3.知道声可以根据频率进行划分,人可发出和可听到的声在一定频率范围内。
【重点难点】劲往这里使!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是重点;“真空铃”实验和声波概念是难点。
【新课导入】通过阅读章首语我们知道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无时无刻不与声音打交道。
你知道描绘声音的语言有哪些?对于声音你想知道什么?在物理学中把与声音有关的现象称为“声现象”。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声现象,探究声音的奥秘。
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
【课堂探究】亮出我的观点,秀出我的个性,展示我的风采!目标一:声音的产生1.根据生活经验,去体会,去思考:把一条塑料薄膜拉紧,放在嘴边吹,当发出声音时,嘴唇会感觉薄膜在……………………;将手指放在喉咙上,然后发出声音,手指会感觉到喉咙在……………………;在用音响听音乐时,我们可以看到喇叭上的播音纸在……………………,声音越大,播音纸振动的幅度就越大;敲鼓时我们可以看到鼓在…………………………2.通过上面的观察和实践,我们可以知道,发声的物体都在……………………,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3.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例如弹奏的吉他、…………………………………………等。
4.[牛刀小试]吉他弹奏是振动而发声,吹笛子是振动而发声,青蛙“呱呱”的叫声是由于它的鸣囊在……………………。
目标二:声音的传播1.阅读教材P37页:声音是以形式向外传播。
2.①同学们交流时,甲同学说话,乙同学能听见,说明可以传声。
②潜入水中后,依然能听见岸上人说话的声音,说明可以传声。
甲同学捂住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紧贴桌子,乙同学轻敲桌子,甲同学有何感受?答:………………………………………………………………………………………………………………………………,这说明…………………………可以传声。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3.1认识声现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
本节课主要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的特征。
具体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声音的特征:讲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特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建立对声音现象的基本认识。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锣鼓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对声音现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声音的产生,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声音的传播,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如何在空气中传播。
4. 知识讲解:讲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特征。
5. 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并进行讨论。
6. 练习巩固: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解释声音如何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3. 举例说明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4.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减少卧室内的噪音污染?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导入、实验演示和课堂互动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安居第一中学蒋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目标: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传声实验;估测声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鼓一只,吉他一把,纸屑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闹铃一只,气球一只。
学生合作组器材: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多媒体课件:声波动画(可到网上查询)。
设计思路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
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节,又是初二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
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并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本教学设计的主旨。
一开始,就进行情景创设。
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接着围绕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几个学生活动。
声音的产生:1.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
2.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
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
声音的传播:1.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事例、设计在固体中和液体中的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师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声波:因为比较抽象,在这里不宜进行展开,可采用多媒体的动画造型让学生头脑中初步产生一个模型即可。
声速的估测:学生第一次在物理中涉及到估测的设计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由“击敲长铁管听声”事例引入启发,让学生拓展联想。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教师事先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
例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同学回答)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老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同学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同学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同学们也可以课后上网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二、探究性活动一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究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
(一)探究性活动: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下组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同学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击鼓。
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些运动”的方法?(二)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
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三)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方式。
说明1.学生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的互动式形式中进行,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
例如对学生把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可激起水花,利用树叶吹奏发声等,更应该鼓励,并让学生在现象中归纳问题的本质。
如果学生不能对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可做一定地提示和演示。
2.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
例如①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等。
②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音?能否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发言,增加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探究性活动二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
就用我们的课桌做传声物。
这个实验需要提供什么条件?(联想医生听到病人身体器官运动的条件)如何操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也可提示:发声体(源)──人耳(接受体),中间为传声物质(即课桌)。
活动: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感受听到的声音。
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问题: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讨论:你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这时,让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设计和探究,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照固体传声的小实验,提出问题:用什么做发声物比较简单?传声物是什么?把发声物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活动:方案设计好以后,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
教师下组辅导。
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事例。
问题:空气可以传声吗?举事实说明。
1.听到铃声2.听到人的说话3.听见脚步声等等。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最好做实验试一试。
联想:同学们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想一想这个实验该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电铃)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
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比两个同学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①抽去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②抽气后再放入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
及时纠正猜想的谬误,最后推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引导: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不能请个代表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四、声波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你会看见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那么空气中是否也是类似情形呢?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
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五、声速以及估测我们把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媒体显示:声速表。
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抢答,并说出理由)。
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学生思考并回答。
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说出实验方案。
引导: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办法。
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
测时间的工具也尽可能准确。
当然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应该给予鼓励。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
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师准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提问:(1)到了深夜则人歇物停,一片宁静。
说说看,为什么“人歇物停”就“宁静”了呢?你们对“喧闹”与“宁静”的感觉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2)大家再说说看,鼓、锣、小提琴、口琴、瓶子等物体,你不动它,它能自己发出声音吗?怎样做就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然后让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他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说说有什么感觉?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